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n the Encounter of Satan and Christ in John Milton's Paradise Lost
1
作者 SHEN Hong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7年第5期528-541,共14页
下载PDF
外国文学经典之中国化研究范例——中国内地近十年弥尔顿三部曲研究述评(2013—2022)
2
作者 吴玲英 李未雪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3-193,共11页
自1832年弥尔顿进入中国至2012年,中国内地研究弥尔顿三部曲的论文与著作数目逾百,而近十年来(2013—2022)相关研究发展更为迅速:一是研究内容得到纵深性开拓,特别在弥尔顿多重思想之主题探微、恶魔与英雄之人物探讨、多元文化影响之风... 自1832年弥尔顿进入中国至2012年,中国内地研究弥尔顿三部曲的论文与著作数目逾百,而近十年来(2013—2022)相关研究发展更为迅速:一是研究内容得到纵深性开拓,特别在弥尔顿多重思想之主题探微、恶魔与英雄之人物探讨、多元文化影响之风格探索等三个维度;二是研究方法取得开拓式创新,尤其是跨学科交叉探究方法和跨文化研究路径。通过将弥尔顿研究作为外国文学经典之中国化研究范例展开分析和探讨,并指出当下研究存在的拓进空间,希望能为中国内地未来的弥尔顿三部曲研究指明方向,或能为中国的外国文学经典研究提供一定的方法论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约翰·弥尔顿 弥尔顿三部曲 外国文学经典之中国化研究 中国内地 共同体
下载PDF
Milton's Dalila: An Incarnation of Temptation
3
作者 李沁怡 《海外英语》 2019年第1期186-187,共2页
John Milton's Samson Agonistes drew on the materials from the Old Testament and told a sorrow story of Samson who experienced a misfortune and then was reborn as an Israelite hero. In Samson Agonistes, Samson'... John Milton's Samson Agonistes drew on the materials from the Old Testament and told a sorrow story of Samson who experienced a misfortune and then was reborn as an Israelite hero. In Samson Agonistes, Samson's wife Dalila is an important character, who was portrayed by Milton as an incarnation of temptation. Through building Dalila's role, Milton could represent his own understanding of Samson's story, and meanwhile Dalila's temptation influenced on Samson's destiny from his degradation to his spiritual rebir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ohn milton Dalila Samson Agonistes FEMALE CHARACTER TEMPTATION
下载PDF
隐含在史诗《失乐园》里的教育哲学
4
作者 陈敬玺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76-86,共11页
约翰·弥尔顿在书信《论教育》中对教育目的做了两种界定,在史诗《失乐园》里则通过两类天堂教师和三种话语主题、多幅启示性幻景对教育目的进行了哲学意义上的思考。拉斐尔借助天使堕落、创世和天体运行的话语主题将教育目的界定... 约翰·弥尔顿在书信《论教育》中对教育目的做了两种界定,在史诗《失乐园》里则通过两类天堂教师和三种话语主题、多幅启示性幻景对教育目的进行了哲学意义上的思考。拉斐尔借助天使堕落、创世和天体运行的话语主题将教育目的界定为上帝般理性力量的培养,米迦勒则借助人类未来的幻景将其界定为理智与情感的同步训练。两种界定实则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一种在将理性力量强化,另一种则是为善与恶的思考提供素材。二者之间又暗含某种一致:都是为了培养美德,强化意志,提升理智并使所有的官能都始终处于合适的关系之中。两类天堂老师都无意去压制感觉,而是要将感觉来培养,以便让人在造物主的形象中健康成长。这正是英国文艺复兴最后一位人文主义者的教育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约翰·弥尔顿 《失乐园》 教育目的 哲学思考
下载PDF
何以苹果?——《失乐园》禁果意象的来源与演变
5
作者 刘治中 《文学与文化》 2023年第4期139-144,共6页
弥尔顿在史诗《失乐园》中两次将禁果指认为苹果,这并非《创世记》伊甸园故事的本意。在伪典、拉比犹太教和早期基督教的释经传统中,葡萄与无花果是禁果的主流意象。禁果是如何演变为苹果的?本文从相关语言、文本出发,对这一问题进行历... 弥尔顿在史诗《失乐园》中两次将禁果指认为苹果,这并非《创世记》伊甸园故事的本意。在伪典、拉比犹太教和早期基督教的释经传统中,葡萄与无花果是禁果的主流意象。禁果是如何演变为苹果的?本文从相关语言、文本出发,对这一问题进行历时性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禁果意象演变背后的观念加以钩沉,最后在17世纪英国知识史语境下探讨弥尔顿《失乐园》中“苹果”的意义,认为弥尔顿的苹果并非简单沿用拉丁文圣经译本中的误译,而是基于充分的自然史知识有意以作为阐释谬误的苹果表达自身对知识与善恶关系之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禁果 苹果 弥尔顿 意象演变
下载PDF
《失乐园》中的政治、虔敬与诗学
6
作者 戴维·斯科特·卡斯顿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 2023年第2期71-96,共26页
本文标题中“政治”“虔敬”“诗学”这三个押头韵的名词是弥尔顿史诗最根本的关注点。这些关注点在诗人最伟大的诗歌《失乐园》(也可算是最伟大的英语诗歌)里表现得最为明显和紧迫。然而,这首诗也提出了政治、虔敬和诗学如何结合的问... 本文标题中“政治”“虔敬”“诗学”这三个押头韵的名词是弥尔顿史诗最根本的关注点。这些关注点在诗人最伟大的诗歌《失乐园》(也可算是最伟大的英语诗歌)里表现得最为明显和紧迫。然而,这首诗也提出了政治、虔敬和诗学如何结合的问题。它们是彼此一致、互相合作,还是相互抵制和竞争?它们之间复杂的关系能说明什么?对于17世纪晚期的读者而言,这首诗意味着什么?也许更重要的是,它对今天的读者来说有什么意义,为什么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尔顿 《失乐园》 政治 虔敬 诗歌
下载PDF
约翰·弥尔顿的第8首十四行诗与诗歌的力量
7
作者 斯蒂芬·B.多布兰斯基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 2023年第2期97-110,共14页
1642年秋天,英国深陷内战中,国王的军队正准备对伦敦发动进攻。对于即将到来的军事冲突,约翰·弥尔顿赋诗一首,并将诗钉在自家门上,以此表明他对语言的力量抱有的信念。本文考察弥尔顿的诗歌与其切身环境的关系,并讨论诗人对诗歌话... 1642年秋天,英国深陷内战中,国王的军队正准备对伦敦发动进攻。对于即将到来的军事冲突,约翰·弥尔顿赋诗一首,并将诗钉在自家门上,以此表明他对语言的力量抱有的信念。本文考察弥尔顿的诗歌与其切身环境的关系,并讨论诗人对诗歌话语、民族语言,以及对正义表达克服巨大困难的保护能力的坚定主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约翰·弥尔顿 十四行诗 诗歌 英国内战 民族语言
下载PDF
新古典主义时期的《失乐园》评论综述 被引量:3
8
作者 乔莉萍 赵志勇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111-112,共2页
约翰.弥尔顿的《失乐园》被视为英国诗歌史上的最宏伟的史诗性作品。新古典主义批评的主要代表人物对这部作品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从而开创了《失乐园》的评论历程。德莱顿,着眼于《失乐园》与古希腊罗马史诗相比较,认为弥尔顿兼有荷马... 约翰.弥尔顿的《失乐园》被视为英国诗歌史上的最宏伟的史诗性作品。新古典主义批评的主要代表人物对这部作品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从而开创了《失乐园》的评论历程。德莱顿,着眼于《失乐园》与古希腊罗马史诗相比较,认为弥尔顿兼有荷马和维吉尔两人的优点;艾迪生就《失乐园》中的人物刻画、史诗的主题性质、诗人丰富的想象力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他也指出了史诗中的不足;新古典主义批评的集大成者约翰逊全面肯定了史诗的道德意义及崇高的风格,但他认为弥尔顿的词汇乖癖、笨拙。这个时期的《失乐园》评论都是以新古典主义理论为根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尔顿 新古典主义 评论 综述
下载PDF
论弥尔顿对“精神”的神学诠释——兼论《基督教教义》里的“圣灵” 被引量:2
9
作者 吴玲英 吴小英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1期30-35,共6页
对于基督教正统教义"三位一体"中的"圣灵"(the Holy Spirit),弥尔顿代之以"精神"(the Spirit),并在神学著作《基督教教义》里对"精神"这一宗教术语进行了充分的诠释。弥尔顿通过大量的《圣经... 对于基督教正统教义"三位一体"中的"圣灵"(the Holy Spirit),弥尔顿代之以"精神"(the Spirit),并在神学著作《基督教教义》里对"精神"这一宗教术语进行了充分的诠释。弥尔顿通过大量的《圣经》引证,指出"精神"有九种所指,比"圣灵"更为广泛,既包括"圣灵"在内的、来自外在但进驻到信仰者内心的"神圣的精灵"(the divine spirits),也包含人将这些力量内化为弥尔顿所称的"人的精神"(the human spirit)或"内在精神"(the Spirit within)。因此,在弥尔顿的"反三位一体"宗教观中,"精神"比"圣灵"更为准确。掌握弥尔顿对"精神"的神学阐释有助于更深刻地把握弥尔顿的神学思想和理解弥尔顿史诗创作的实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约翰·弥尔顿 《基督教教义》 “精神” “圣灵” “内在精神”
下载PDF
论弥尔顿《失乐园》中的撒但形象及长诗主题 被引量:17
10
作者 齐宏伟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09年第1期109-113,共5页
受德莱顿、布莱克等对弥尔顿《失乐园》中撒但形象误读之影响,学界认为《失乐园》是在宣扬魔鬼的反叛精神,弥尔顿与撒但同党,他通过长诗反映了17世纪的革命精神。本文认为这一观点既不合乎诗歌文本,也完全背离了弥尔顿创作撒但形象的原... 受德莱顿、布莱克等对弥尔顿《失乐园》中撒但形象误读之影响,学界认为《失乐园》是在宣扬魔鬼的反叛精神,弥尔顿与撒但同党,他通过长诗反映了17世纪的革命精神。本文认为这一观点既不合乎诗歌文本,也完全背离了弥尔顿创作撒但形象的原意。弥尔顿其实是通过《失乐园》来谴责撒但带给人类的悖逆和堕落,认为只有回归神圣真理才能带来真自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尔顿 《失乐园》 撒但
下载PDF
弥尔顿《失乐园》中的诱惑书写 被引量:1
11
作者 晏清皓 晏奎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0-76,共7页
弥尔顿的《失乐园》是一部以诱惑为题的恢宏史诗。诗人通过一系列前诱惑的共同作用,独具匠心地揭示了夏娃的心理变化,批评了她的虚荣和幼稚,揭示了自律与被诱之间的因果关系。与此同时,诗人把亚当的坠落归咎于他律理性的丧失,塑造了一... 弥尔顿的《失乐园》是一部以诱惑为题的恢宏史诗。诗人通过一系列前诱惑的共同作用,独具匠心地揭示了夏娃的心理变化,批评了她的虚荣和幼稚,揭示了自律与被诱之间的因果关系。与此同时,诗人把亚当的坠落归咎于他律理性的丧失,塑造了一个独享神恩却自绝于神的艺术形象。通过重新书写诱惑与坠落这一家喻户晓的圣经故事,弥尔顿成功实现了替天行道的创作宗旨,为我们留下了一部诱惑书写的伟大诗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尔顿 《失乐园》 诱惑 自律 他律
下载PDF
诱惑与英雄的“自我认知”——解读《复乐园》里的第一个诱惑 被引量:3
12
作者 吴玲英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4期108-115,共8页
关于史诗《复乐园》里的第一个诱惑,目前学术界的两种解读都有失偏颇。首先,史诗里的第一个诱惑值得探究,寓意深刻,远不只是试图劝诱处于饥饿中的耶稣施展神力摄取食物,而旨在通过撒旦试探耶稣的身份来展示耶稣坚定的"信仰"... 关于史诗《复乐园》里的第一个诱惑,目前学术界的两种解读都有失偏颇。首先,史诗里的第一个诱惑值得探究,寓意深刻,远不只是试图劝诱处于饥饿中的耶稣施展神力摄取食物,而旨在通过撒旦试探耶稣的身份来展示耶稣坚定的"信仰"。其次,第二个诱惑虽然依然以食物为诱饵,但与第一个诱惑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它与其后的几个诱惑情节一起构成史诗的第二重诱惑,是世间荣华的典型代表,锤炼的是耶稣的"自制"和"忍耐"等。更重要的是,第一个诱惑揭示出比"完善‘内在精神’"更深奥的哲理,因为要在不期而至的诱惑面前坚守信仰、忍耐、自制等"内在精神"之美德,前提在于,人必须首先达成"自我认知",了解自我身份;只有耶稣这样的人才能始终抵御诱惑,才能证实自己身为精神英雄之原型,才能成为弥尔顿史诗里的主人公和英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尔顿 《复乐园》 诱惑 英雄 “自我认知”
下载PDF
《复乐园》里的耶稣——基督式英雄之原型 被引量:3
13
作者 吴玲英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1期175-183,共9页
以弥尔顿本人的"反三位一体"神学观为切入点,以史诗《复乐园》中不为学界关注的第二重诱惑为主要文本分析对象,从两方面解读史诗英雄耶稣。首先,弥尔顿为全面展现耶稣的"内在精神"之品质,基于认知层面的第一重诱惑... 以弥尔顿本人的"反三位一体"神学观为切入点,以史诗《复乐园》中不为学界关注的第二重诱惑为主要文本分析对象,从两方面解读史诗英雄耶稣。首先,弥尔顿为全面展现耶稣的"内在精神"之品质,基于认知层面的第一重诱惑而设计了第二重诱惑,具体针对耶稣在物质、知识和意志另三个层面的需求;正是恶魔撒旦的持续诱惑使耶稣展示为"特选的完人,去拯救世人"。其次,弥尔顿设置耶稣抵御撒旦时的回应始终"简短",而这是对抗邪恶最有效的回击策略。这两点共同构成弥尔顿将耶稣塑造为"基督式英雄之原型"的匠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尔顿 《复乐园》 史诗英雄 耶稣 基督式英雄 原型
下载PDF
解读《利西达斯》中弥尔顿的诗学理想 被引量:2
14
作者 沈弘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1期168-174,共7页
虽然《利西达斯》表面上是一首悼念亡友的挽诗,但它的深层意义却跟弥尔顿的诗学思想密切相关。诗人之所以采用田园诗的形式,是因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田园诗里有一整套的特殊意象和话语系统可以被他用来探索其诗学理论和理想。所以弥尔顿... 虽然《利西达斯》表面上是一首悼念亡友的挽诗,但它的深层意义却跟弥尔顿的诗学思想密切相关。诗人之所以采用田园诗的形式,是因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田园诗里有一整套的特殊意象和话语系统可以被他用来探索其诗学理论和理想。所以弥尔顿一语双关,通过这首诗既寄托他对于剑桥同窗夭折的哀思,又可以借助诗中利西达斯和俄耳甫斯这两个人物形象来传达他的诗学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尔顿 《利西达斯》 田园诗 利西达斯 俄耳甫斯 诗学
下载PDF
论弥尔顿《咏失明》及其早期中国因缘 被引量:2
15
作者 郝田虎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1期198-203,共6页
通过细读文本,反驳了约翰逊博士对弥尔顿十四行诗不公正的评价,指出《咏失明》中的有机统一足以使它成为十四行诗中的杰作,形式与内容之间丰富而微妙的互动表现出巧夺天工的精湛技艺。在诗中,言说者内心的两个侧面,自然人和基督徒,彼此... 通过细读文本,反驳了约翰逊博士对弥尔顿十四行诗不公正的评价,指出《咏失明》中的有机统一足以使它成为十四行诗中的杰作,形式与内容之间丰富而微妙的互动表现出巧夺天工的精湛技艺。在诗中,言说者内心的两个侧面,自然人和基督徒,彼此对话。二者的矛盾在审美化的过程中,即以十四行诗的形式对这一经历的艺术升华中得以统一。文章还追溯了《咏失明》在中国的早期因缘,主要是传教士杂志《遐迩贯珍》中的译诗和吴宓的译写、教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尔顿 十四行诗 有机统一 《遐迩贯珍》 吴宓
下载PDF
浅析约翰·弥尔顿《失乐园》的创作目的和革命主题 被引量:5
16
作者 常艳莉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55-56,共2页
约翰·弥尔顿的《失乐园》是一部政治宗教性史诗。作者是英国17世纪伟大的文学家。弥尔顿的政治立场鲜明,作品正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失乐园》是以《圣经创世纪》中人类始祖的堕落作为创作源泉,同时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历... 约翰·弥尔顿的《失乐园》是一部政治宗教性史诗。作者是英国17世纪伟大的文学家。弥尔顿的政治立场鲜明,作品正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失乐园》是以《圣经创世纪》中人类始祖的堕落作为创作源泉,同时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历史背景完成的。作品所体现的革命主义精神和人性内涵深深影响了当时的英国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乐园 弥尔顿 革命主题
下载PDF
论弥尔顿的政治十四行诗——兼论弥尔顿对英语十四行诗的贡献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敬玺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40-146,共7页
动荡不安的17世纪英国社会激发了文人的创造力,从意大利引进的十四行诗在这个时期的英国诗人手里得到了创造性的使用,其中的佼佼者便是约翰·弥尔顿。首先对弥尔顿所创作的英语十四行诗进行梳理,然后对其中八首富含政治内容的诗作... 动荡不安的17世纪英国社会激发了文人的创造力,从意大利引进的十四行诗在这个时期的英国诗人手里得到了创造性的使用,其中的佼佼者便是约翰·弥尔顿。首先对弥尔顿所创作的英语十四行诗进行梳理,然后对其中八首富含政治内容的诗作进行分析并对诗人于英语十四行诗的贡献作出评价,最后以最具代表性的三首十四行诗为例对弥尔顿的创新与贡献进行论证。弥尔顿对英语十四行诗的创新与贡献表现在三个方面:题材的拓展,结构的创新和韵式的灵活处理。前者与时代氛围相关联,后两者则是诗人深厚古典语言文化功底的自然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约翰·弥尔顿 十四行诗 政治 创新
下载PDF
作为教育家和思想家的弥尔顿 被引量:1
18
作者 郝田虎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3-40,共8页
本文主要从中国接受的角度,探讨作为教育家和思想家的弥尔顿。弥尔顿作为诗人和革命家的侧面广为人知,而教育家和思想家的侧面虽然重要,但不那么有名。国人对于教育家和思想家弥尔顿的关注,是与中国的社会历史语境分不开的。弥尔顿对中... 本文主要从中国接受的角度,探讨作为教育家和思想家的弥尔顿。弥尔顿作为诗人和革命家的侧面广为人知,而教育家和思想家的侧面虽然重要,但不那么有名。国人对于教育家和思想家弥尔顿的关注,是与中国的社会历史语境分不开的。弥尔顿对中国现代教育的转型及共和、自由思想的启蒙,起了很大作用。弥尔顿研究不能局限于文学领域,而应该是跨学科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约翰·弥尔顿 教育家 思想家 中国接受
下载PDF
不屈的斗士 正义的歌者——鲁迅和约翰·弥尔顿战斗精神的对比 被引量:1
19
作者 韩霞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34-35,共2页
鲁迅和约翰·弥尔顿都是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都经历了时代风雨的激烈变幻,却能以敏锐的洞察力、深刻的解剖分析力,为正义而呐喊抗争,无情地抨击时弊。他们身上洋溢着的是为祖国和人民利益而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人格魅力。
关键词 鲁迅 约翰·弥尔顿 文学创作 战斗精神
下载PDF
哀莫大于心不死——浅析苏轼与弥尔顿的悼亡诗 被引量:4
20
作者 朱燕秋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99-101,共3页
悼亡诗是爱情诗的一个独特典型,结合了爱情与死亡两大主题,涉及的是诀别生死恋。苏轼的《江城子》和弥尔顿的《致亡妻》分别都是中西方著名的悼亡诗。两者有相同的主题———对亡妻的追思。然而,由于受中西方文化,宗教,信仰,历史等方面... 悼亡诗是爱情诗的一个独特典型,结合了爱情与死亡两大主题,涉及的是诀别生死恋。苏轼的《江城子》和弥尔顿的《致亡妻》分别都是中西方著名的悼亡诗。两者有相同的主题———对亡妻的追思。然而,由于受中西方文化,宗教,信仰,历史等方面的影响,两首诗又同中有异。本文拟从文本内外对这两首悼亡诗进行解读,从中国和西方尤其是英国的诗歌功用理论和表现理论以及宗教信仰两方面来分析并探讨中西方悼亡诗之差异及文化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弥尔顿 悼亡诗 比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