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2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Anatomic Study on Replacement of Artificial Atlanto-odontoid Joint through Transoral Approach 被引量:2
1
作者 胡勇 杨述华 +5 位作者 谢辉 何贤峰 徐荣明 马维虎 冯建翔 陈秋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 SCIE CAS 2008年第3期327-332,共6页
In order to provide anatomical basis for transoral approach (TOA) in dealing with the ventro lesions of craniocervical junction, and the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atlanto-odontoid joint, microsurgical dis... In order to provide anatomical basis for transoral approach (TOA) in dealing with the ventro lesions of craniocervical junction, and the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atlanto-odontoid joint, microsurgical dissecting was performed on 8 fresh craniocervical specimens layer by layer through transoropharyngeal approach. The stratification of posterior pharyngeal wall, course of vertebral artery, adjacent relationship of atlas and axis and correlative anatomical parameters of replacement of artificial atlanto-odontoid joint were observed. Besides, 32 sets of atlanto-axial joint in adults' fresh bony specimens were measured with a digital caliper and a goniometer, including the width of bony window of anterior arch of atlas, the .width of bony window of axis vertebra, the distance between superior and inferior two atlas screw inserting points, the distance between two axis screw inserting points etc. It was found that the width of atlas and axis which could be exposed were 40.2±3.5 mm and 39.3±3.7 mm respectively. The width and height of posterior pharyngeal wall which could be exposed were 40.1±5.2 mm and 50.2±4.6 mm respectively. The distance between superior and inferior two atlas screw inserting points was 28.0±2.9 mm and 24.0±3.5 mm respectively, and the distance of bilateral axis screw inserting points was 18.0±1.2 mm. The operative exposure position through TOA ranged from inferior part of the clivus to the superior part of the C3 vertebral body. Posterior pharyngeal wall consisted of 5 layers and two interspaces: mucosa, submucosa, superficial muscular layer, anterior fascia of vertebrae, anterior muscular layer of vertebrae and posterior interspace of pharynx, anterior interspace of vertebrae. This study revealed that it had the advantages of short operative distance, good exposure and sufficient decompression in dealing with the ventro lesions from the upper cervical to the lower clivus through the TOA. The replacement of artificial atlanto-odontoid joint is suitable and feasible. The design of artificial atlanto-odontoid joint should be based on the above da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nsoral approach ANATOMY atlanto-axial joint atlanto-odontoid joint artificial joint
下载PDF
Trans-facet joints approach to treat thoracic degenerative diseases with anterior compression
2
作者 马学晓 《外科研究与新技术》 2011年第2期98-99,共2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outcomes of trans-facet joints approach to treat thoracic degenerative disease with anterior compression.Methods From January 2003 to December 2009,22 patients with thoracic myelo...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outcomes of trans-facet joints approach to treat thoracic degenerative disease with anterior compression.Methods From January 2003 to December 2009,22 patients with thoracic myelopathy caused b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ns-facet joints approach to treat thoracic degenerative diseases with anterior compression
下载PDF
Forward-Kinematics-Based Approaches for Pose Accuracy of Docking Mechanism with Joint Clearance
3
作者 李建广 丁建 +4 位作者 姚英学 许春田 荆怀靖 方红根 曹刚 《Transactions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EI CSCD 2015年第4期365-371,共7页
Joint clearance,as an important stochastic factor,can significantly deteriorate positioning and repeatability accuracies and lower assembly quality of a 6-DOF docking mechanism.Considering pose accuracy with tradition... Joint clearance,as an important stochastic factor,can significantly deteriorate positioning and repeatability accuracies and lower assembly quality of a 6-DOF docking mechanism.Considering pose accuracy with traditional error model that possesses inherent imprecision,both probabilistic and deterministic approaches based on forward kinematics are presented to analyze comprehensive pose error(CPE)in simulation.Results indicate an identical trend emerges for each CPE with both approaches,and both CPEs perform opposite variations as the moving platform upgrades.The findings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refinement of assembly quality evaluation of this mechani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oint clearance docking mechanism probabilistic approach deterministic approach comprehensive pose error(CPE)
下载PDF
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
4
作者 沈小军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7期41-43,共3页
目的:探讨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1年12月麻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三踝骨折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双盲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6例。两组患者均行切开复位... 目的:探讨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1年12月麻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三踝骨折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双盲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6例。两组患者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试验组采用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治疗前,两组踝关节背伸、跖屈、外翻、内翻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两组踝关节背伸、跖屈、外翻、内翻活动度均大于治疗前,且试验组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美国矫形足踝学会(AOFAS)踝-后足指数评分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两组AOFAS踝-后足指数评分量表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效果显著,能改善踝关节活动度与功能,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踝骨折 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 内侧入路
下载PDF
髌上入路和髌下入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的效果
5
作者 张柏江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19期53-56,共4页
目的:探讨髌上入路和髌下入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3年10月靖江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胫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抽签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髌下入路髓内钉内固定,观察... 目的:探讨髌上入路和髌下入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3年10月靖江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胫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抽签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髌下入路髓内钉内固定,观察组给予髌上入路髓内钉内固定。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术前及术后膝关节功能,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及术后消肿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功能、活动度、肌力、屈曲畸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胫骨骨折可采取髓内钉固定术方式,选择髌上入路相较髌下入路效果更佳,可促进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且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内钉内固定 胫骨骨折 髌上入路 髌下入路 膝关节功能
下载PDF
不同入路内固定术对胫骨干骨折患者术后功能恢复及并发症的影响
6
作者 罗耀超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19期3549-3552,共4页
目的分析比较半伸膝位髌旁外侧入路和髌下正中入路内固定术对胫骨干骨折患者术后功能恢复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纳入安阳地区医院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60例胫骨干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A组和B组,A组接受半伸膝位髌... 目的分析比较半伸膝位髌旁外侧入路和髌下正中入路内固定术对胫骨干骨折患者术后功能恢复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纳入安阳地区医院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60例胫骨干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A组和B组,A组接受半伸膝位髌旁外侧入路内固定术治疗,B组接受髌下正中入路内固定术治疗,每组30例。手术后随访5个月,了解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比较A组与B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出血量等手术相关指标;术前及术后5个月时A组与B组患者膝关节功能情况由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进行评估;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手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软组织损伤、反应性水肿、畸形愈合)。结果A组与B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前HH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相比较,A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较短,出血量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个月,A组与B组HSS评分均较术前升高,且A组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B组,A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髌下正中入路比较,半伸膝位髌旁外侧入路可降低胫骨干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且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干骨折 髌旁外侧入路 髌下正中入路 膝关节功能 并发症
下载PDF
关节镜双后内入路手术结合早期运动康复与物理治疗对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膝关节功能的影响
7
作者 李杰 吕剑 +1 位作者 郝永红 刘飞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4年第14期1518-1522,共5页
目的探究关节镜双后内入路手术结合早期运动康复与物理治疗对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在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接受关节镜双后内入路手术的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90例,按... 目的探究关节镜双后内入路手术结合早期运动康复与物理治疗对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在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接受关节镜双后内入路手术的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90例,按照信封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5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接受物理治疗,研究组接受早期运动康复治疗。随访6个月,对两组患者术后疗效、下肢功能恢复情况(下床行走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下肢负重时间)、膝关节活动范围[屈曲角度、伸直受限角度及关节活动范围]、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量表(疼痛、功能、活动度、肌力、屈曲畸形及稳定性HSS)、患者满意度进行记录,并分析组间差异。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1.11%,高于对照组(7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下床行走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下肢负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屈曲角度、关节活动范围均较治疗前增大,伸直受限角度均较治疗前减小,研究组屈曲角度、关节活动范围分别为(112.55±5.16)°、(108.66±11.02)°,均大于对照组[(97.89±4.51)°、(95.16±12.04)°],研究组伸直受限角度为(3.35±1.08)°,小于对照组[(4.89±1.6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两组患者在疼痛、功能、活动度、肌力、屈曲畸形及稳定性等方面的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在各方面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满意率为95.56%,高于对照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双后内入路手术结合早期运动康复对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治疗效果较好,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促进愈合、提高膝关节功能,同时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 膝关节 关节镜双后内入路 早期运动康复 物理治疗
下载PDF
髋臼骨折前后方手术入路的解剖学研究进展
8
作者 肖靖炜 李明 +3 位作者 王滇 郭晓东 侯志勇 刘玉新 《解剖学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54-159,共6页
近10年来髋臼新型钢板、手术入路改良、3D打印等新技术,为治疗髋臼骨折提供了更丰富的选择,但仍存在骨折显露和固定难、手术切口大、术中出血多、手术创伤大等不足。髋臼周围被丰富的血管、神经、淋巴管网络、盆腔脏器、丰厚的肌肉及韧... 近10年来髋臼新型钢板、手术入路改良、3D打印等新技术,为治疗髋臼骨折提供了更丰富的选择,但仍存在骨折显露和固定难、手术切口大、术中出血多、手术创伤大等不足。髋臼周围被丰富的血管、神经、淋巴管网络、盆腔脏器、丰厚的肌肉及韧带结构包裹,即使骨科手术机器人操作,也可能造成血管、神经及盆腔脏器的医源性损伤。现就髋臼骨折手术入路结合髋臼周围解剖结构进行综述,旨在按照人体自然存在的解剖生理间隙,探索安全、快速的精准靶向通道手术入路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 髋关节 骨折 解剖学 手术入路
下载PDF
踝关节后外侧及内侧联合入路术式治疗踝骨骨折的临床效果分析
9
作者 刘政 严益军 张骁 《中外医疗》 2024年第20期58-61,共4页
目的探究踝骨骨折患者应用踝关节后外侧及内侧联合入路术式治疗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昆山市第四人民医院于2016年6月—2023年12月收治的60例踝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双色球法均分为研究组、参照组,各30例。参照组行单侧入路术式,... 目的探究踝骨骨折患者应用踝关节后外侧及内侧联合入路术式治疗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昆山市第四人民医院于2016年6月—2023年12月收治的60例踝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双色球法均分为研究组、参照组,各30例。参照组行单侧入路术式,研究组行后外侧及内侧联合入路术式。比较两组的围术期指标、踝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为(101.48±7.65)mL,高于参照组的(97.52±5.33)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26,P<0.05)。两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踝关节功能中疼痛、功能及活动度评分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侧入路术式相比,后外侧及内侧联合入路术式能够改善踝骨骨折患者的围术期指标,提高骨代谢及踝关节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骨骨折 后外侧及内侧联合入路 单侧入路术式 骨代谢情况 踝关节功能
下载PDF
微雕关节突关节经椎间孔复位椎管内骨块减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分析
10
作者 廖仁可 吴波 +2 位作者 徐峰 胡忠钦 何秦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4年第5期184-188,共5页
目的探讨微雕关节突关节经椎间孔复位椎管内骨块减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23年2月四川省宣汉县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伴有骨块压迫并导致神经症状的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64例。接受经肌间隙入路微雕... 目的探讨微雕关节突关节经椎间孔复位椎管内骨块减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23年2月四川省宣汉县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伴有骨块压迫并导致神经症状的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64例。接受经肌间隙入路微雕关节突关节行椎体后缘直接减压复位治疗的32例患者为观察组,接受经椎板入路行患侧椎板切除间接减压治疗的32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截骨量;比较两组术前、术后治疗12个月伤椎Cobb角、伤椎体前缘高度比、功能障碍ODI指数、疼痛程度评分以及末次随访脊髓神经功能分级。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截骨量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伤椎Cobb角明显小于对照组,伤椎体前缘高度比值显著大于对照组,ODI指数、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脊髓神经功能分级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雕关节突关节建立减压通道,较常规经椎板切开减压能显著减少出血和创伤,提高椎体稳定性,恢复椎体高度,缓解功能障碍,改善脊髓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爆裂性骨折 微雕关节突关节 经肌间隙入路 减压
下载PDF
后路寰枢椎侧块关节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疗效初探
11
作者 房跃坤 杨智麟 +9 位作者 李昊天 王伟舟 熊云宇 毕航川 刘源 王兵 董俊杰 杨晋 龚志强 陈凌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5-265,共11页
目的:探讨后路寰枢椎侧块关节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并与经口咽松解后路复位固定融合术进行疗效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2年8月我科采用后路寰枢椎侧块关节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术(23例,cage组... 目的:探讨后路寰枢椎侧块关节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并与经口咽松解后路复位固定融合术进行疗效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2年8月我科采用后路寰枢椎侧块关节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术(23例,cage组)与经口咽松解后路复位固定融合术(25例,对照组)治疗的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cage组男8例,女15例,年龄9~79岁(48.35±14.38岁);对照组男6例,女19例,年龄21~69岁(47.84±13.51岁)。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使用JOA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状态,测量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寰齿间距(atlantodental interval,ADI)、齿状突顶点距离Chamberlain线的垂直距离(vertical distance from odon to idprocess to Chamberlain′s line,DOCL)、延髓颈髓角(cervicomedullary angle,CMA)、斜坡枢椎角(clivus-axial angle,CAA),评估寰枢椎复位情况。评估侧块关节cage及后方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内固定位置良好,减压充分复位满意,症状均明显缓解,未出现椎动脉损伤和脊髓损伤加重。cage组手术时间133.04±34.04min、术中出血量119.13±54.77mL、住院时间14.74±6.10d,均明显短于或少于对照组(253.20±53.98min、181.20±45.40mL、23.96±5.47d)。cage组术前JOA、ADI、DOCL、CMA、CAA分别为6.33±1.13分、7.31±3.05mm、9.47±3.32mm、122.89°±12.58°、122.02°±12.50°,术后分别为13.04±2.17分、2.18±0.67mm、0.89±1.00mm、148.81°±5.43°、146.70°±9.32°,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4.89±1.17分、2.09±0.69mm、0.83±0.86mm、149.10°±5.11°、146.89°±8.95°;对照组术前JOA、ADI、DOCL、CMA、CAA分别为6.76±1.21分、7.70±0.97mm、10.56±1.99mm、121.53°±4.87°、123.77°±8.95°,术后分别为13.26±1.32分、1.89±0.50mm、1.13±1.08mm、151.40°±6.15°、149.86°±5.58°,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5.02±0.88分、1.87±0.44mm、0.87±1.39mm、149.48°±4.06°、149.94°±6.61°,两组术后及末次随访JOA、ADI、DOCL、CMA及CAA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JOA评分与末次随访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但ADI、DOCL、CMA及CAA无统计学差异(P>0.05)。cage组仅1例切口感染;对照组3例切口感染(口咽2例,后路1例),1例脑脊液漏。两组随访期间内固定在位稳定,末次随访植骨均达到骨性融合,cage组关节间隙高度无丢失。结论:难复性寰枢椎脱位采用后路寰枢椎侧块关节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与经口咽松解后路复位固定融合术相比疗效相当,但增加了植骨融合位点,能更有效融合,避免了经口手术,减少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脱位 后路 侧块关节 植骨融合 融合器
下载PDF
直接前方入路联合髋关节正前方辅助小切口可吸收螺钉固定治疗PipkinⅠ、Ⅱ型股骨头骨折疗效分析
12
作者 吴勇刚 鲜成树 +4 位作者 付锦江 李俊春 付显根 李林吉 冯学旭 《骨科》 CAS 2024年第1期36-40,共5页
目的探讨直接前方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联合髋关节正前方辅助小切口可吸收螺钉固定治疗PipkinⅠ、Ⅱ型股骨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骨科2017年2月至2022年7月收治的13例PipkinⅠ、Ⅱ型股骨头骨折病人的临床... 目的探讨直接前方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联合髋关节正前方辅助小切口可吸收螺钉固定治疗PipkinⅠ、Ⅱ型股骨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骨科2017年2月至2022年7月收治的13例PipkinⅠ、Ⅱ型股骨头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男7例,女6例,平均年龄41.6岁(28~57岁);PipkinⅠ型8例,PipkinⅡ型5例。病人经DAA入路联合髋关节正前方辅助小切口可吸收螺钉固定手术治疗。收集病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情况;通过术后X线片、CT随访了解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Harris评分、Thompson⁃Epstein评分进行髋关节功能评价。结果13例病人平均手术时间103.7 min(86~116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96.3 mL(70~100 mL),平均随访时间14.6个月(12~18个月)。未发生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股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无切口感染。末次随访时病人VAS评分、Harris评分为(0.15±0.38)分、(95.00±7.15)分,均较术前[(5.38±1.19)分、(17.00±4.78)分]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所有病人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3.6个月(3~8个月)。末次随访时无股骨头坏死、异位骨化发生,1例病人发生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末次随访Thompson⁃Epstein评价结果,优11例、良2例。结论DAA入路联合髋关节正前方辅助小切口可吸收螺钉固定治疗PipkinⅠ、Ⅱ型股骨头骨折,软组织损伤小,骨折部位显露清楚,可吸收螺钉固定效果确切,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作为PipkinⅠ、Ⅱ型股骨头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骨折 DAA入路 髋关节正前方辅助小切口 可吸收螺钉 固定
下载PDF
外侧柱入路肘关节松解术治疗肘关节僵硬的应用疗效研究
13
作者 杨志超 刘洋 +4 位作者 李文伟 魏明 赵靖 沈先月 黄威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24年第1期37-40,共4页
目的探究外侧柱入路手术松解治疗肘关节僵硬的应用及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关节外科2022年2月至2023年6月采用外侧柱入路肘关节松解术治疗肘关节僵硬患者的临床资料21例。其中,男15例... 目的探究外侧柱入路手术松解治疗肘关节僵硬的应用及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关节外科2022年2月至2023年6月采用外侧柱入路肘关节松解术治疗肘关节僵硬患者的临床资料21例。其中,男15例,女6例;年龄12~61岁,平均(49.4±13.0)岁。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Mayo elbow performance score,MEPS)评分、肘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的变化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术后2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16个月,平均(9.3±3.1)个月,患者的手术时间为39~155 min,平均(84.2±25.5)min,住院时间为3~16 d,平均(8.8±3.0)d,术中无血管、神经损伤。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肘关节MEPS评分、肘关节ROM的变化及VAS评分与术前相比均获得显著变化,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外侧柱入路肘关节松解术治疗肘关节僵硬可显著改善早期肘关节功能及活动度,为肘关节僵硬患者的手术治疗提供了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术式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侧柱入路 肘关节僵硬 肘关节松解术
下载PDF
再定位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文佳玉 武峰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61-866,共6页
目前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病率高发,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中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anterior disc displacement,ADD)占很大比例。再定位咬合板(anterior repositioning splint,ARS)被认为是治疗ADD的有效保守治疗手段之一,能有效缓解疼痛... 目前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病率高发,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中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anterior disc displacement,ADD)占很大比例。再定位咬合板(anterior repositioning splint,ARS)被认为是治疗ADD的有效保守治疗手段之一,能有效缓解疼痛、弹响等临床症状,并改善下颌运动范围。由于ARS广泛应用,其确切机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但ARS现有的操作方法、治疗机制及其长期疗效尚无定论。鉴于目前对ARS治疗的不同看法,本综述试图提供ARS相关治疗的研究进展,帮助临床医生了解并选择合适的操作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定位咬合板 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治疗方法
下载PDF
后外侧入路髋关节翻修术中发现聚乙烯内衬磨损断裂1例并文献复习
15
作者 曹逊 夏天卫 +5 位作者 孙家豪 刘金柱 张志广 李志鹏 张富城 沈计荣 《现代医药卫生》 2024年第1期68-72,76,共6页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1例右侧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疼痛患者,入院后经综合诊断予行后外侧入路髋关节翻修术。术前采用AIHIP系统进行术前设计,术中发现聚乙烯内衬磨损、断裂,但其髋臼臼杯骨长入良好,异常牢固,于是采取打磨臼杯内...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1例右侧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疼痛患者,入院后经综合诊断予行后外侧入路髋关节翻修术。术前采用AIHIP系统进行术前设计,术中发现聚乙烯内衬磨损、断裂,但其髋臼臼杯骨长入良好,异常牢固,于是采取打磨臼杯内面,植入聚乙烯内衬,用骨水泥固定的方法进行翻修,而没有将股骨头、内衬和髋臼侧假体全部更换。手术顺利,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治愈出院。常规聚乙烯材料内衬损耗约为20年,该患者术后8年将内衬磨穿、断裂,且未造成假体进一步松动,较为特殊。该研究就其断裂原因和治疗翻修方法展开讨论,交流手术、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并回顾相关文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翻修术 AIHIP系统 后外侧入路 聚乙烯内衬 案例报道
下载PDF
联合入路对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早期疗效的临床研究
16
作者 吴志勇 林格生 《浙江创伤外科》 2024年第9期1618-1620,1744,共4页
目的探索联合入路对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早期疗效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年1月至2023年8月期间本院收治的72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按照不同的手术方式划分为观察组(后内侧联合前外侧入路)和对照组(内外侧双切口双钢板入... 目的探索联合入路对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早期疗效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年1月至2023年8月期间本院收治的72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按照不同的手术方式划分为观察组(后内侧联合前外侧入路)和对照组(内外侧双切口双钢板入路)各36例,分析对比其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96.57±12.36)min较对照组(79.31±9.62)min长,骨折愈合时间(3.68±0.52)m及住院时间(12.72±1.63)d均较对照组[(4.73±0.61)m、(15.28±1.83)d]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267.54±45.58)mL低于对照组(320.17±60.82)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膝关节活动度(106.49±11.37)°优于对照组(98.27±1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HSS评分(76.81±8.34)优于对照组(70.22±6.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胫骨平台内翻角(TPA)和后倾角(PA)比较中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78%)显著低于对照组(2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内侧联合前外侧入路在处理复杂的胫骨平台骨折中有显著优势,特别是在解剖重建、减少并发症以及加快恢复过程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 联合入路 关节僵直 并发症
下载PDF
不同入路髋关节置换术在股骨颈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17
作者 郭强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18期3380-3383,共4页
目的比较不同入路髋关节置换术在股骨颈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安阳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职工总医院骨科108例股骨颈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两组均接受髋关节置换术,对照组术... 目的比较不同入路髋关节置换术在股骨颈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安阳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职工总医院骨科108例股骨颈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两组均接受髋关节置换术,对照组术中采用传统切口后外侧入路,观察组术中采用改良小切口入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下地时间);比较两组术前、术后5 d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比较两组术前、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统计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围手术期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5 d,两组VAS评分均较术前降低,且观察组更低(P<0.05);术后6个月,两组髋关节Harris评分均较术前升高,且观察组更高(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对于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股骨颈骨折患者,改良小切口入路较传统切口后外侧入路在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术后疼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更具优势,可加快患者髋关节功能康复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髋关节置换术 传统切口后外侧入路 改良小切口入路 髋关节功能
下载PDF
不同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疗效对比
18
作者 丁佶康 赵斌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2024年第4期314-318,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FTP)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泰兴市中医院收治的52例后外侧FT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手术入路方式将其分为后外侧组(26例)和后内侧组(26例),后外侧组...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FTP)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泰兴市中医院收治的52例后外侧FT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手术入路方式将其分为后外侧组(26例)和后内侧组(26例),后外侧组患者采用膝关节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内侧组患者采用膝关节后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膝关节活动度、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后外侧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后内侧组(t=19.632、6.483,P均<0.001),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后内侧组(t=17.649,P<0.001);术后6个月,后外侧组患者膝关节伸直、屈曲活动度均明显大于后内侧组(t=3.072、2.249,P=0.003、0.029),WOMAC中的日常生活、疼痛、关节僵硬评分及总分均明显低于后内侧组(t=7.123、6.249、3.899、6.504,P均<0.001)。后外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69%,与后内侧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1.54%无明显差异(χ^(2)=0.221,P=0.638)。结论与膝关节后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相比,膝关节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外侧FTP的手术时间及患者术后恢复时间更短,临床疗效更佳,更有利于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 手术入路方式 膝关节活动度 膝关节功能 并发症
下载PDF
改良Frosch入路与传统前外侧入路治疗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的效果分析
19
作者 于振 凌嵘 +3 位作者 时强 程银树 桑树行 张栋 《安徽医药》 CAS 2024年第2期344-348,共5页
目的 比较改良Frosch入路与传统前外侧入路在治疗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方面的疗效,评价改良Frosch入路在治疗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中的安全性、实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通过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宿州医院因后外侧... 目的 比较改良Frosch入路与传统前外侧入路在治疗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方面的疗效,评价改良Frosch入路在治疗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中的安全性、实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通过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宿州医院因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行手术治疗的56例病例资料,其中采用改良Frosch入路的病人29例,作为观察组。传统前外侧入路的病人27例,作为对照组。手术均由同一位医生完成。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前疼痛强度、末次随访时疼痛强度、术后3、6个月膝关节功能,术后3、6个月膝关节屈伸活动度、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进行分析。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117.00±1.25)min明显较对照组(132.52±1.12)min更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108.97±2.41)mL少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136.85±1.63)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4.53±0.05)月稍快于对照组(4.64±0.05)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疼痛强度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6个月膝关节功能评分为(56.28±0.63)分、(85.83±1.20)分,对照组为(55.15±0.17)分、(83.44±0.22)分,观察组在术后3、6个月膝关节功能评分虽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6个月膝关节屈伸活动度为(112.97±0.94)°、(119.45±0.97)°,对照组为(111.26±0.69)°、(117.78±0.87)°,观察组在术后3、6个月膝关节屈伸活动度虽大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在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Frosch入路在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中安全可靠,较前外侧切口在保证手术安全的同时,缩短了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复位满意,有着一定的优势,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 膝关节 改良Frosch入路 前外侧入路 内固定
下载PDF
髌旁内外侧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治疗中重度外翻膝
20
作者 王体惠 王旭 +4 位作者 吴锦清 陈继良 王启金 许宏伟 林建国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0期4825-4830,共6页
背景:中重度外翻膝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仍有假体限制性选择、软组织松解、髌骨轨迹恢复及骨缺损重建等关键问题需要优化,髌旁内侧入路治疗外翻膝存在加剧内侧软组织松弛等缺点,近年来发现髌旁外侧入路治疗外翻膝中具有显露及松解等优点。目... 背景:中重度外翻膝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仍有假体限制性选择、软组织松解、髌骨轨迹恢复及骨缺损重建等关键问题需要优化,髌旁内侧入路治疗外翻膝存在加剧内侧软组织松弛等缺点,近年来发现髌旁外侧入路治疗外翻膝中具有显露及松解等优点。目的:观察髌旁内外侧入路全膝关节置换应用于中重度外翻膝的疗效,旨在探讨更加适合中重度外翻膝的手术入路。方法:选择56例中重度外翻膝行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按照患者入院先后顺序轮流进行髌旁内、外侧入路手术,外侧组28例行髌旁外侧入路全膝关节置换,内侧组28例行髌旁内侧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所有患者均使用后稳定型膝关节假体。收集两组患者术中假体限制性种类、聚乙烯衬垫厚度、手术时间、出血量、股胫角、髌骨倾斜角、活动度、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评分、西安大略省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评分及并发症作为观察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结论:①外侧组髁限制性假体使用率明显低于内侧组,聚乙烯衬垫平均厚度低于内侧组,手术时间更短,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手术出血量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②56例患者随访2-5年,所有患者无假体松动及骨吸收迹象;末次随访外侧组髌骨倾斜角及胫股角小于内侧组,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评分及西安大略省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评分高于外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膝关节活动度无显著性差异;③两组各有1例患者切口脂肪液化及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形成;随访期间未发生感染、切口愈合不良、切口血肿、假体脱位、医源性神经损伤、异位骨化、假体周围骨折等情况;④提示髌旁外侧入路治疗中重度外翻膝可有效保护膝内侧软组织张力,更少使用髁限制性假体,髌骨轨迹更加友好,术后功能评分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重度外翻膝 膝关节 髌旁外侧入路 全膝关节置换 软组织平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