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rustal and uppermost mantle structure of the northeastern Qinghai-Xizang Plateau from joint inversion of surface wave dispersions and receiver functions with P velocity constraints
1
作者 Pei Zhang Xiaodong Song +2 位作者 Jiangtao Li Xingchen Wang Xuezhen Zhang 《Earthquake Science》 2024年第2期93-106,共14页
Lithospheric structure beneath the northeastern Qinghai-Xizang Plateau is of vital significance for studying the geodynamic processes of crustal thickening and expansion of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We conducted a j... Lithospheric structure beneath the northeastern Qinghai-Xizang Plateau is of vital significance for studying the geodynamic processes of crustal thickening and expansion of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We conducted a joint inversion of receiver functions and surface wave dispersions with P-wave velocity constraints using data from the Chin Array Ⅱ temporary stations deployed across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Prior to joint inversion, we applied the H-κ-c method(Li JT et al., 2019) to the receiver function data in order to correct for the back-azimuthal variations in the arrival times of Ps phases and crustal multiples caused by crustal anisotropy and dipping interfaces. High-resolution images of vS, crustal thickness, and vP/vSstructures in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were simultaneously derived from the joint inversion. The seismic images reveal that crustal thickness decreases outward from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The stable interiors of the Ordos and Alxa blocks exhibited higher velocities and lower crustal vP/vSratios. While, lower velocities and higher vP/vSratios were observed beneath the Qilian Orogen and Songpan-Ganzi terrane(SPGZ), which are geologically active and mechanically weak, especially in the mid-lower crust.Delamination or thermal erosion of the lithosphere triggered by hot asthenospheric flow contributes to the observed uppermost mantle low-velocity zones(LVZs) in the SPGZ. The crustal thickness, vS, and vP/vSratios suggest that whole lithospheric shortening is a plausible mechanism for crustal thickening in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supporting the idea of coupled lithospheric-scale deformation in this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oint inversion receiver functions surface waves crustal thickness vP/vS ratio NE Qinghai-Xizang Plateau
下载PDF
3D v_P and v_S models of south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from joint inversion of body-wave arrival times and surface-wave dispersion data 被引量:1
2
作者 Lina Gao Haijiang Zhang +1 位作者 Huajian Yao Hui Huang 《Earthquake Science》 CSCD 2017年第1期17-32,共16页
A new 3D velocity model of the crust and upper mantle in the southeastern (SE)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was obtained by joint inversion of body- and sur- face-wave data. For the body-wave data, we used 7190 eve... A new 3D velocity model of the crust and upper mantle in the southeastern (SE)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was obtained by joint inversion of body- and sur- face-wave data. For the body-wave data, we used 7190 events recorded by 102 stations in the SE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The surface-wave data consist of Rayleigh wave phase velocity dispersion curves obtained from ambient noise cross-correlation analysis recorded by a dense array in the SE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The joint inversion clearly improves the Vs model because it is constrained by both data typ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at around 10 km depth there are two low-velocity anomalies embedded within three high-velocity bodies along the Longmenshan fault system. These high-velocity bodies correspond well with the Precambrian massifs, and the two located to the northeast of 2013 Ms 7.0 Lushan earthquake are associated with high fault slip areas during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The aftershock gap between 2013 Lushan earthquake and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is associated with low-velocity anomalies, which also acts as a barrier zone for ruptures of two earthquakes. Generally large earthquakes (M 〉 5) in the region occurring from 2008 to 2015 are located around the high-velocity zones, indicating that they may act as asperities for these large earthquakes. Joint inversion results also clearly show that there exist low-velocity or weak zones in the mid-lower crust, which are not evenly distributed beneath the SE margin of Tibetan platea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oint inversion - body waves surface waves Aftershock gap 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Tibetan plateau
下载PDF
S-wave velocity structure in Tangshan earthquake region and its adjacent areas from joint inversion of receiver functions and surface wave dispersion
3
作者 Yanna Zhao Yonghong Duan +1 位作者 Zhuoxin Yang Zhanyong Gao 《Earthquake Science》 2020年第1期42-52,共11页
Using the seismic records of 83 temporary and 17 permanent broadband seismic stations deployed in Tangshan earthquake region and its adjacent areas(39°N–41.5°N,115.5°E–119.5°E),we conducted a non... Using the seismic records of 83 temporary and 17 permanent broadband seismic stations deployed in Tangshan earthquake region and its adjacent areas(39°N–41.5°N,115.5°E–119.5°E),we conducted a nonlinear joint inversion of receiver functions and surface wave dispersion.We obtained some detailed information about the Tangshan earthquake region and its adjacent areas,including sedimentary thickness,Moho depth,and crustal and upper mantle S-wave velocity.Meanwhile,we also obtained the vP/vS structure along two sections across the Tangshan region.The results show that:(1)the Moho depth ranges from 30 km to 38 km,and it becomes shallower from Yanshan uplift area to North China basin;(2)the thickness of sedimentary layer ranges from 0 km to 3 km,and it thickens from Yanshan uplift region to North China basin;(3)the S-wave velocity structure shows that the velocity distribution of the upper crust has obvious correlation with the surface geological structure,while the velocit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ddle and lower crust are opposite to that of the upper crust.Compared with the upper crust,the heterogeneity of the middle and lower crust is more obvious;(4)the discontinuity of Moho on the two sides of Tangshan fault suggests that Tangshan fault cut the whole crust,and the low vS and high vP/vS beneath the Tangshan earthquake region may reflect the invasion of mantle thermal material through Tangshan faul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ngshan earthquake region joint inversion surface wave dispersion receiver functions S-wave velocity
下载PDF
当阳复向斜页岩气探测区地壳结构及其构造暗示
4
作者 危自根 储日升 +1 位作者 谢军 范心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963-2971,共9页
本文采用接收函数H-κ叠加、多频接收函数和面波联合反演方法,获得了扬子克拉通当阳复向斜区21个密集流动地震台下方的地壳厚度、V_(p)/V_(s)比和S波速度.结果表明,该区平均地壳厚度和V_(p)/V_(s)比值分别为33.8 km和1.75,推测当阳复向... 本文采用接收函数H-κ叠加、多频接收函数和面波联合反演方法,获得了扬子克拉通当阳复向斜区21个密集流动地震台下方的地壳厚度、V_(p)/V_(s)比和S波速度.结果表明,该区平均地壳厚度和V_(p)/V_(s)比值分别为33.8 km和1.75,推测当阳复向斜经历过下地壳减薄但地壳整体尚保持典型克拉通结构特征.研究区绝大部分台站都在3~4 km深度存在1~2 km厚的低S波速度层,推测可能与该深度范围内富集高孔隙度和低密度的页岩气层有关.本研究表明,基于密集流动地震台阵被动源数据资料,可为油气资源勘探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阳复向斜 页岩气勘探 低速薄层 接收函数和面波联合反演 接收函数H-κ叠加
下载PDF
联合多源数据反演郯庐断裂带南段地壳三维速度结构 被引量:1
5
作者 张云鹏 王伟涛 +1 位作者 杨微 刘影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404-2419,共16页
郯庐断裂带南段位于不同块体交汇区,高分辨率的地壳速度结构有助于理解该地区的构造特征及成因.本文基于多源数据,利用2015年安徽实验中气枪的体波和高频面波,2008—2018年区域地震体波信号以及背景噪声面波频散等资料,将不同来源、不... 郯庐断裂带南段位于不同块体交汇区,高分辨率的地壳速度结构有助于理解该地区的构造特征及成因.本文基于多源数据,利用2015年安徽实验中气枪的体波和高频面波,2008—2018年区域地震体波信号以及背景噪声面波频散等资料,将不同来源、不同周期的面波频散数据和体波走时进行联合反演,获取了郯庐断裂带南段的高精度地壳速度结构.研究结果表明:(1)加入面波信息进行联合反演后,获取的P波和S波速度模型的分辨能力较单一体波数据反演在中下地壳均有显著提升.(2)郯庐断裂带是控制区域异常的主要因素,两侧具有明显的速度差异.地震主要发生在断层附近,集中分布于高低速交界区.(3)秦岭—大别造山带下方5~10 km深度存在明显的高速异常体,对应于超高压变质岩,是大陆深俯冲经历超高压变质作用后折返上升到中上地壳形成的.(4)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矿集区呈现高的P波和S波速度值,可能是陆内俯冲、岩石圈拆沉、幔源岩浆底侵和一系列成矿作用共同造就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南段 气枪震源 体波和面波联合反演 地壳速度结构
下载PDF
地质透明化工作面内多种异常体的槽波解释方法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吴国庆 马彦龙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9-160,共12页
矿井地质透明化是当前煤矿安全高效开采的新要求,针对复杂地质条件的工作面,槽波探测技术作为常用的物探手段之一,若工作面存在多种地质异常体,其属性无法进行准确的分辨与解释。以山西阳泉某工作面为例,对包含断层、陷落柱、薄煤带、挠... 矿井地质透明化是当前煤矿安全高效开采的新要求,针对复杂地质条件的工作面,槽波探测技术作为常用的物探手段之一,若工作面存在多种地质异常体,其属性无法进行准确的分辨与解释。以山西阳泉某工作面为例,对包含断层、陷落柱、薄煤带、挠曲4种地质异常体的工作面进行了三维波场模拟,分别从数值模型的单炮特征、频谱特征、频散特征进行分析;结合数值模型的纵波振幅与速度、横波振幅与速度、高频槽波振幅与速度以及低频槽波振幅与速度8种类型的CT反演成像,研究了断层、陷落柱、薄煤带、挠曲4种地质异常体在槽波属性上的不同响应特征。结果表明:①断层引起槽波异常的主频及速度与无地质异常的煤层基本一致,横波、高频、低频槽波振幅可以显著识别断层,横波、高频、低频槽波速度可以较显著的识别断层,纵波振幅与纵波速度无法有效识别断层;②陷落柱的单炮特征表现为低阶减弱、高阶增强,横波、高频、低频槽波振幅可以显著识别陷落柱,横波、高频槽波速度可以较显著的识别陷落柱,纵波振幅、纵波速度与低频槽波速度无法有效识别陷落柱;③薄煤带主频基本不变,速度降低,高频槽波振幅与速度、低频槽波振幅与速度可以显著识别薄煤带,纵波速度与横波振幅可以较显著的识别薄煤带,纵波振幅与横波速度无法有效识别薄煤带;④挠曲的频谱中振幅增强,高频槽波振幅与低频槽波振幅可以较显著识别挠曲,其他槽波属性对挠曲的识别均不明显。根据不同地质异常体在单炮、频散、频谱、波场CT成像上的响应特征,实现了槽波异常的地质识别,准确解释了各种地质异常体的形态、位置及大小,为地质透明化工作面的建立奠定了“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地质 透明工作面 槽波属性 CT反演成像 异常体识别
下载PDF
基于遗传算法的地震面波和大地电磁数据一维联合反演算法研究
7
作者 孟锐 吴思远 +3 位作者 朱圣伟 杨晓柳 赵威 祁程 《矿产与地质》 2023年第1期128-137,共10页
利用快速标量传递算法进行了一维层状模型的地震面波频散曲线正演计算,得到了基阶频散曲线;利用传统方法对一维层状模型进行了大地电磁正演计算,得到大地电磁的视电阻率曲线数据和相位数据。利用遗传算法对合成数据分别进行了单独反演... 利用快速标量传递算法进行了一维层状模型的地震面波频散曲线正演计算,得到了基阶频散曲线;利用传统方法对一维层状模型进行了大地电磁正演计算,得到大地电磁的视电阻率曲线数据和相位数据。利用遗传算法对合成数据分别进行了单独反演和联合反演,得到拟合差分布图来分析两种数据的兼容性并研究联合反演的可行性。通过对比单独反演和联合反演的结果,可以看出地震面波频散曲线和大地电磁数据的联合反演结果较之单方法的反演结果要更加精确,收敛速度更快,两种数据的耦合情况较好,同时联合反演能够有效地限制多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算法 地震面波 大地电磁 频散曲线 联合反演 正演
下载PDF
利用面波和接收函数联合反演滇西地区壳幔速度结构 被引量:61
8
作者 胡家富 朱雄关 +1 位作者 夏静瑜 陈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069-1076,共8页
考虑到面波频散对介质S波速度、接收函数对界面深度的各自敏感性优势,综合利用面波和接收函数资料实现联合反演,求取滇西地区壳幔速度结构.本文利用适配滤波频时分析技术处理覆盖滇西地区的长周期面波资料,获得10.5~105.0s周期范围内... 考虑到面波频散对介质S波速度、接收函数对界面深度的各自敏感性优势,综合利用面波和接收函数资料实现联合反演,求取滇西地区壳幔速度结构.本文利用适配滤波频时分析技术处理覆盖滇西地区的长周期面波资料,获得10.5~105.0s周期范围内的面波群速度频散,进而利用分格反演方法提取研究区内1°×1°网格纯路径频散;基于滇西地区宽频带三分量远震记录,经反褶积后得到台站下方的远震P波接收函数.联立面波纯路径频散信息和接收函数资料建立系统方程,利用阻尼最小二乘法实现联合反演,从而获得滇西地区壳幔S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滇西地区以红河断裂为界,东西两侧壳幔结构存在明显差异,断裂西侧约20km深度处存在一厚度为10km左右的低速层,而东侧并不明显;滇缅泰块体上的畹町、沧源一带属于上地幔低速区,而另一个地幔低速区则位于滇中块体上的康滇古隆起上,两处地幔低速区与大地高热流分布、强震活动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波频散 接收函数 联合反演 滇西 壳幔结构
下载PDF
利用面波频散与接收函数联合反演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 被引量:54
9
作者 郑晨 丁志峰 宋晓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3223-3236,共14页
青藏高原东南缘对于青藏高原的隆升、增厚和物质逃逸等问题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对研究区内布设的大型流动地震台阵的观测记录进行处理,联合反演面波频散与接收函数数据,获得了地壳厚度、沉积层厚度分布情况以及地壳上地幔高精度S波... 青藏高原东南缘对于青藏高原的隆升、增厚和物质逃逸等问题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对研究区内布设的大型流动地震台阵的观测记录进行处理,联合反演面波频散与接收函数数据,获得了地壳厚度、沉积层厚度分布情况以及地壳上地幔高精度S波速度结构.联合反演的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内地壳厚度变化很大,从西北往东南方向地壳厚度逐渐变薄;(2)沉积层厚度与研究区内沉积盆地的分布情况较为一致;(3)在研究区中下地壳内由北向南呈条带状分布有两条主要的壳内低速体,其中一条从川西北次级块体向南延伸,穿过丽江断裂到达滇中次级块体下方,另一条低速体沿小江断裂分布,向南延伸到24°N左右,两条低速体在中地壳范围被四川盆地及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内带下方的高速异常所隔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反演 面波频散 接收函数 青藏高原东南缘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
下载PDF
面波频散与接收函数联合反演南北地震带北段壳幔速度结构 被引量:20
10
作者 郑晨 丁志峰 宋晓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11-1224,共14页
通过对南北地震带北段区域所布设的676个流动地震台站观测资料进行处理,联合反演面波频散与接收函数数据,获得了研究区内地壳厚度、沉积层厚度的分布情况以及地壳上地幔高分辨率S波速度结构成像结果.反演结果显示研究区地壳厚度从青藏... 通过对南北地震带北段区域所布设的676个流动地震台站观测资料进行处理,联合反演面波频散与接收函数数据,获得了研究区内地壳厚度、沉积层厚度的分布情况以及地壳上地幔高分辨率S波速度结构成像结果.反演结果显示研究区地壳厚度从青藏高原东北缘向外总体逐渐变薄,秦岭造山带地壳厚度较同属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北祁连块体明显减薄;鄂尔多斯盆地及河套盆地分布有非常厚的沉积层,阿拉善块体部分区域也有一定沉积层分布,沉积层与研究区内盆地位置较为一致;松潘—甘孜块体、北祁连造山带等青藏高原东北缘总体表现为S波低速异常;在中下地壳,松潘—甘孜块体下方的低速体比北祁连造山带下方的低速体S波速度值更小、分布深度更浅,更有可能对应于部分熔融的地壳;鄂尔多斯盆地在中下地壳以及上地幔内有着较大范围的高速异常一直延伸到120km以下,而河套盆地地幔只在80km以上部分有着高速异常的分布,此深度可能代表了河套盆地的岩石圈厚度,来自深部地幔的热物质上涌造成了该区域的岩石圈减薄;阿拉善块体在地壳和上地幔都表现出高低速共存的分布特征,暗示阿拉善块体西部岩石圈可能受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挤压作用发生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反演 面波频散 接收函数 南北地震带 青藏高原东北缘
下载PDF
利用自适应混沌遗传粒子群算法反演瑞雷面波频散曲线 被引量:19
11
作者 杨博 熊章强 +1 位作者 张大洲 杨振涛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17-1227,I0008,共12页
为了提高瑞雷面波频散曲线的反演精度,减少反演过程中的多解性,获取更准确的地下横波速度结构,本文从反演算法入手,对基本的粒子群算法进行改进,提出了一种能同步提高全局和局部搜索能力的自适应混沌遗传粒子群算法(ACGPSO):即先采用自... 为了提高瑞雷面波频散曲线的反演精度,减少反演过程中的多解性,获取更准确的地下横波速度结构,本文从反演算法入手,对基本的粒子群算法进行改进,提出了一种能同步提高全局和局部搜索能力的自适应混沌遗传粒子群算法(ACGPSO):即先采用自适应惯性权重,并设置粒子的节速度,再引入遗传算法的交叉和变异操作及单维全分量的混沌局部搜索。利用该算法对理论模型的无噪和含噪基阶频散曲线进行反演,且针对含噪数据加入二阶与三阶频散曲线进行联合反演。所得反演结果与常规粒子群算法反演结果的对比表明:ACGPSO算法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抗噪性,且基于该算法的联合反演能有效降低解的多解性,显著提高解的精度。对实际数据所做的两步法反演的效果进一步验证了该算法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雷面波 频散曲线 粒子群算法 自适应混沌遗传粒子群算法 联合反演
下载PDF
利用多种地震数据联合反演剪切波速度结构的可靠性检测 被引量:3
12
作者 郑现 赵翠萍 郑斯华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94-206,共13页
本文模拟使用青藏高原东南缘区域台网及国家台网的170个宽频台站基于背景噪声、天然地震面波、P波接收函数反演时的实际数据,对青藏高原东南缘假定的初始模型进行恢复,通过计算初始模型台站下方纯路径频散、提取各台站对间的瑞雷波频散... 本文模拟使用青藏高原东南缘区域台网及国家台网的170个宽频台站基于背景噪声、天然地震面波、P波接收函数反演时的实际数据,对青藏高原东南缘假定的初始模型进行恢复,通过计算初始模型台站下方纯路径频散、提取各台站对间的瑞雷波频散曲线、计算理论接收函数以及反演剪切波速度结构来测试使用不同单项数据与联合使用多种数据反演对初始模型的恢复程度。结果表明,同时使用接收函数、基于噪声经验格林函数的群速度、相速度频散以及基于天然地震面波的相速度频散联合反演的剪切波速度结构,充分利用了几种数据的分辨率优势,清晰地分辨出中下地壳及上地幔顶部的低速层。此外,本文也分析了实际数据处理中出现的计算误差、随机噪声干扰对计算结果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对于面波频散,加入1%的误差后,联合反演的结果仍可很好地反映低速层的形态,但是当误差提升至5%后,对最终结果则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而在接收函数中加入4%的随机噪声时,虽然地幔低速层的上界面和下界面会略微受到随机噪声的影响,但是低速层的深度范围和速度值均得到了较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反演 面波频散 接收函数 剪切波速度结构
下载PDF
利用地震面波和重力资料联合反演地壳—上地幔三维密度结构的方法探讨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崇兵 宁津生 张禹慎 《测绘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03-109,共7页
本文探讨了利用地震面波和重力资料联合反演地壳—上地幔三维密度结构的反演问题。首先建立了地震面波和重力资料的观测方程,然后应用广义线性反演理论给出了反演问题的解。模型试验结果表明,与单纯面波反演的结果相比,联合反演的解... 本文探讨了利用地震面波和重力资料联合反演地壳—上地幔三维密度结构的反演问题。首先建立了地震面波和重力资料的观测方程,然后应用广义线性反演理论给出了反演问题的解。模型试验结果表明,与单纯面波反演的结果相比,联合反演的解在分辨率和方差两个方面都有改善,当加入扰动重力数据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面波 重力资料 反演 地壳 地幔 密度结构
下载PDF
利用接收函数、面波频散和ZH振幅比联合反演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结构及其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9
14
作者 高天扬 丁志峰 +1 位作者 王兴臣 姜磊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885-1906,共22页
本文利用布设在青藏高原东南缘350个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站2011年至2014年记录到的远震体波和面波数据来更好地约束研究区地壳S波速度结构.我们采用分步线性迭代反演算法对远震P波接收函数、瑞雷面波相速度和ZH振幅比进行联合反演获得了研... 本文利用布设在青藏高原东南缘350个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站2011年至2014年记录到的远震体波和面波数据来更好地约束研究区地壳S波速度结构.我们采用分步线性迭代反演算法对远震P波接收函数、瑞雷面波相速度和ZH振幅比进行联合反演获得了研究区高分辨率三维S波速度结构.得到如下结果:(1)在中下地壳主要存在两个低速体,一个从川西北次级块体向西南方向延伸穿过红河断裂进入滇缅泰块体;另一个沿着小江断裂和普渡河断裂分布,向南延伸到24°N左右.且这两个低速体与主要断裂有很好的关联性.(2)两个中地壳通道流是由于滇中次级块体中部(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内带)的高速异常体对来自青藏高原中部东南方向的中下地壳弱物质流的阻挡而形成,并且我们推测东南侧的地壳流很可能是西北侧的主地壳流沿着安宁河断裂流入.绝大多数地震分布于低速通道流的边界区域,说明低速通道流的存在有助于断裂发生剪切运动而诱发地震.(3)基于以上结果,我们认为除了中下地壳流模型,沿着主要走滑断裂的刚性块体的挤压滑动对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地壳形变和动力学演化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4)在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内带下方10 km到Moho面总体呈现高速异常,推测可能是二叠纪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形成时期火山作用和基性超基性岩浆侵入地壳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南缘 联合反演 接收函数 面波频散 ZH振幅比 地壳结构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
下载PDF
利用重力和面波联合反演确定四川地区三维岩石圈速度结构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飞 于海英 高丽娜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CAS CSCD 2018年第3期277-289,共13页
基于不同地球物理数据对地下结构不同的敏感性和数据分布,联合地球物理反演可以减少反演的非唯一性和提高反演模型的可靠性。在研究中,利用噪声成像得到的地震面波相速度,并结合当地的布格重力异常数据对四川地区的岩石圈速度结构进行... 基于不同地球物理数据对地下结构不同的敏感性和数据分布,联合地球物理反演可以减少反演的非唯一性和提高反演模型的可靠性。在研究中,利用噪声成像得到的地震面波相速度,并结合当地的布格重力异常数据对四川地区的岩石圈速度结构进行了联合成像研究。地震面波频散数据主要对地下岩石的横波速度敏感,而重力数据对地下介质的岩石密度有很好的约束性,为了将两种数据归并统一到同一个联合反演系统中,利用了地震波速度和岩石密度之间的经验关系。基于面波和重力联合反演成像算法,得到了四川地区岩石圈的三维横波速度模型。该模型不仅与地表已观测到的地质特征有较好的吻合性,而且能够比较好地拟合面波数据和重力数据,新的模型对于研究四川地区的地震灾害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联合反演 四川盆地 地震面波 布格重力异常
下载PDF
利用深反射地震数据构建的多阶面波频散曲线反演近地表横波速度结构——以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深反射地震资料为例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辉 刘志伟 +1 位作者 贺日政 李巧灵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4410-4430,共21页
深反射地震剖面法为了获取深部结构特征常常采取大的偏移距采集数据.目前公开发表的相关资料中,鲜有利用深反射地震炮集数据获取近地表的结构特征.为此,本文通过正演测试了相关数据处理流程,即利用有限差分正演了起伏地表模型的大偏移... 深反射地震剖面法为了获取深部结构特征常常采取大的偏移距采集数据.目前公开发表的相关资料中,鲜有利用深反射地震炮集数据获取近地表的结构特征.为此,本文通过正演测试了相关数据处理流程,即利用有限差分正演了起伏地表模型的大偏移距地震单炮弹性波场特征,通过共检波点域面波信号F-K频谱叠加构建新方法,从深反射地震数据集中提取了高品质的多阶面波频散曲线,再利用多阶面波联合反演获得了近地表的结构特征.在前述正演流程基础上,利用跨越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SinoProbe深反射地震剖面中的实际炮集数据,求取了基阶和一阶瑞利波频散曲线,联合反演后得到近地表横波速度结构.该结果与初至波走时反演获取的纵波速度结构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且在近地表的浅层分辨率较纵波速度结构特征更高,而更与已有地质认识相吻合.本文提供的相关数据处理流程表明利用深反射地震炮集数据,也能够获取近地表浅层的横波速度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反射地震 大偏移距炮集数据 F-K频谱叠加 多阶面波 联合反演 实际数据检验
下载PDF
基于伴随方法的线性台阵背景噪声面波和远震体波联合成像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超 姚华建 +2 位作者 童平 刘沁雅 雷霆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4065-4079,共15页
伴随层析成像(Adjoint Tomography)通过求解全波方程来准确模拟地震波在复杂介质中的传播,并利用波形信息来反演地下结构,是新一代的高分辨率成像方法.其中3-D伴随层析成像需要庞大的计算资源,而2-D反演相对更具计算效率.面波和远震体... 伴随层析成像(Adjoint Tomography)通过求解全波方程来准确模拟地震波在复杂介质中的传播,并利用波形信息来反演地下结构,是新一代的高分辨率成像方法.其中3-D伴随层析成像需要庞大的计算资源,而2-D反演相对更具计算效率.面波和远震体波是研究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的重要方法,它们对S波速度及Moho面的敏感度不同,通过联合反演,可以得到更为准确的S波速度结构及Moho面.通过两种数据的高度互补性,本文提出基于伴随方法的线性台阵背景噪声面波和远震体波联合成像方法,同时约束台阵下方S波速度结构及Moho面形态.我们将该方法应用到符合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典型结构特征的理论模型上,测试结果表明联合反演方法优势明显,相比于面波伴随层析成像,能获得更高分辨率的S波速度结构,同时能精准约束Moho面形态.相比于体波伴随层析成像,联合反演能有效压制高频假象,降低波形反演过程中的非线性化程度.本研究有望提供一种更为高效精准的线性台阵成像方法,搭建联合伴随层析成像理论框架,提升岩石圈成像分辨率,并为后续其他类型波形数据的引入提供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伴随层析成像 背景噪声 远震体波 联合反演 线性地震台阵
下载PDF
接收函数和面波频散联合反演广西北流M_(S)5.2级地震震源区地壳速度结构 被引量:1
18
作者 范盼 沈旭章 黄强强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33-644,共12页
华南陆块属于比较稳定的陆块,地震活动不论是强度还是频度都比西部和华北地区弱很多,2019年在广西北流与广东化州交界处发生的M_(S)5.2中强地震为探讨华南板内中强地震成因提供了理想场所。本文计算了北流地震震源区布设的7个宽频带流... 华南陆块属于比较稳定的陆块,地震活动不论是强度还是频度都比西部和华北地区弱很多,2019年在广西北流与广东化州交界处发生的M_(S)5.2中强地震为探讨华南板内中强地震成因提供了理想场所。本文计算了北流地震震源区布设的7个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站、120个短周期流动台站和4个固定台站的远震P波接收函数,结合前人在该区域的面波频散曲线,采用线性阻尼最小二乘反演算法联合反演了研究区地壳三维S波速度结构。得到如下结果:①研究区S波速度具有明显横向不均匀性,上下地壳速度在断裂附近存在明显差异性,新丰断裂南侧及东侧上地壳整体S波速度较高;②石窝断裂附近存在一条NW向连续性较好的低速带,震中区位置10 km深处存在明显局部高速异常,并随着深度减小异常逐渐增加,在浅处其与焦林断裂和新丰断裂附近的高速异常汇聚成一条NNE向连续异常带;③结合研究区地质调查结果和余震分布,震中区的局部高速异常可能是NW向石窝断裂南西盘发生右行走滑,并受到新丰断裂高速体的限制和互相作用发生了应力积累,从而引发此次中强地震;④地壳厚度泊松比反演结果显示研究区存在NE向明显地壳增厚(26~30 km),结合华南地区应力场分析,地壳增厚可能与中下地壳局部的NE向挤压作用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流地震 密集台阵 接收函数 面波频散 联合反演 三维S波速度结构
下载PDF
结合面微观接触面积分布数值仿真分析方法
19
作者 苏蕾 荆建平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2019年第5期23-27,56,共6页
机械系统中结合面的接触状态会显著影响装配体动力学特性,结合面接触面积是描述接触状态的关键参数。分形接触模型是结合面分析中的常用方法,经典MB接触模型将结合面简化为刚性平面与粗糙面接触,以W-M分形函数描述粗糙面轮廓曲线,利用... 机械系统中结合面的接触状态会显著影响装配体动力学特性,结合面接触面积是描述接触状态的关键参数。分形接触模型是结合面分析中的常用方法,经典MB接触模型将结合面简化为刚性平面与粗糙面接触,以W-M分形函数描述粗糙面轮廓曲线,利用岛屿面积分布规律描述接触点面积分布,但以往研究并未分析该分布是否符合分形函数描述的粗糙面。因此提出求解W-M函数所描述轮廓的接触面积分布规律的数值仿真方法。根据粗糙表面形貌分形特征的有限性,将粗糙轮廓描述为连续可导的曲线,利用曲线与直线相交模拟粗糙面与平面的接触。利用梯度上升算法求出所有极值并计算各微凸体截线长度,进而获得面积的离散分布,分别以Majumdar与Komvopoulos提出的面积分布函数形式拟合离散点。结果表明前述分布规律符合数值仿真法求得的接触点面积分布,但存在更准确的分布函数形式。同时,该方法有望用于求解两粗糙面接触模型的面积分布,为进一步研究两粗糙面间的接触状态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与波 结合面 分形理论 MB接触模型 W-M函数 微凸体 梯度上升法 分布函数
下载PDF
城市地球物理学综述 被引量:17
20
作者 李万伦 刘素芳 +3 位作者 田黔宁 吕鹏 姜重昕 贾凌霄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134-2140,共7页
城市地球物理学是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产物,当前面临很好的机遇和挑战.本文首先对城市地球物理学的概念内涵、研究内容和技术特点进行了总结,指出开展城市三维地质填图是其基本任务之一,对城市规划、管理和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然后回顾了... 城市地球物理学是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产物,当前面临很好的机遇和挑战.本文首先对城市地球物理学的概念内涵、研究内容和技术特点进行了总结,指出开展城市三维地质填图是其基本任务之一,对城市规划、管理和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然后回顾了城市地球物理学的发展历史,发现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对城市地球物理技术存在着广泛的需求,但其技术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在地球物理设备方面.最后对城市地球物理学的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包括陆上地震拖缆系统、被动源面波技术及地震与非地震联合反演技术等新技术新方法的进展,以及地球物理方法在城市规划与开发领域中的典型应用.建议重视并大力开展城市地球物理学研究,争取本领域在国际上领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地球物理 城市规划 三维地质填图 陆上地震拖缆 被动源面波技术 联合反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