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rustal and uppermost mantle structure of the northeastern Qinghai-Xizang Plateau from joint inversion of surface wave dispersions and receiver functions with P velocity constraints
1
作者 Pei Zhang Xiaodong Song +2 位作者 Jiangtao Li Xingchen Wang Xuezhen Zhang 《Earthquake Science》 2024年第2期93-106,共14页
Lithospheric structure beneath the northeastern Qinghai-Xizang Plateau is of vital significance for studying the geodynamic processes of crustal thickening and expansion of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We conducted a j... Lithospheric structure beneath the northeastern Qinghai-Xizang Plateau is of vital significance for studying the geodynamic processes of crustal thickening and expansion of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We conducted a joint inversion of receiver functions and surface wave dispersions with P-wave velocity constraints using data from the Chin Array Ⅱ temporary stations deployed across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Prior to joint inversion, we applied the H-κ-c method(Li JT et al., 2019) to the receiver function data in order to correct for the back-azimuthal variations in the arrival times of Ps phases and crustal multiples caused by crustal anisotropy and dipping interfaces. High-resolution images of vS, crustal thickness, and vP/vSstructures in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were simultaneously derived from the joint inversion. The seismic images reveal that crustal thickness decreases outward from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The stable interiors of the Ordos and Alxa blocks exhibited higher velocities and lower crustal vP/vSratios. While, lower velocities and higher vP/vSratios were observed beneath the Qilian Orogen and Songpan-Ganzi terrane(SPGZ), which are geologically active and mechanically weak, especially in the mid-lower crust.Delamination or thermal erosion of the lithosphere triggered by hot asthenospheric flow contributes to the observed uppermost mantle low-velocity zones(LVZs) in the SPGZ. The crustal thickness, vS, and vP/vSratios suggest that whole lithospheric shortening is a plausible mechanism for crustal thickening in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supporting the idea of coupled lithospheric-scale deformation in this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oint inversion receiver functions surface waves crustal thickness vP/vS ratio NE Qinghai-Xizang Plateau
下载PDF
Stepwise joint inversion of surface wave dispersion,Rayleigh wave ZH ratio,and receiver function data for 1D crustal shear wave velocity structure 被引量:9
2
作者 Ping Zhang Huajian Yao 《Earthquake Science》 CSCD 2017年第5期229-238,共10页
Accurate determination of seismic velocity of the crust is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regional tectonics and crustal evolution of the Earth. We propose a stepwise joint linearized inversion method using surface wave ... Accurate determination of seismic velocity of the crust is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regional tectonics and crustal evolution of the Earth. We propose a stepwise joint linearized inversion method using surface wave dispersion, Rayleigh wave ZH ratio (i.e., ellipticity), and receiver function data to better resolve 1D crustal shear wave velocity (Vs) structure. Surface wave dispersion and Rayleigh wave ZH ratio data are more sensitive to absolute variations of shear wave speed at depths, but their sensi- tivity kernels to shear wave speeds are different and complimentary. However, receiver function data are more sensitive to sharp velocity contrast (e.g., due to the existence of crustal interfaces) and Vp/Vs ratios. The stepwise inversion method takes advantages of the complementary sensitivities of each dataset to better constrain the Vs model in the crust. We firstly invert surface wave dispersion and ZH ratio data to obtain a 1D smooth absolute vs model and then incorporate receiver function data in the joint inver- sion to obtain a finer Vs model with better constraints on interface structures. Through synthetic tests, Monte Carlo error analyses, and application to real data, we demonstrate that the proposed joint inversion method can resolve robust crustal Vs structures and with little initial model dependen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oint inversion receiver function surfacewave dispersion Rayleigh wave ZH ratio· Shearwave velocity
下载PDF
S-wave velocity structure in Tangshan earthquake region and its adjacent areas from joint inversion of receiver functions and surface wave dispersion
3
作者 Yanna Zhao Yonghong Duan +1 位作者 Zhuoxin Yang Zhanyong Gao 《Earthquake Science》 2020年第1期42-52,共11页
Using the seismic records of 83 temporary and 17 permanent broadband seismic stations deployed in Tangshan earthquake region and its adjacent areas(39°N–41.5°N,115.5°E–119.5°E),we conducted a non... Using the seismic records of 83 temporary and 17 permanent broadband seismic stations deployed in Tangshan earthquake region and its adjacent areas(39°N–41.5°N,115.5°E–119.5°E),we conducted a nonlinear joint inversion of receiver functions and surface wave dispersion.We obtained some detailed information about the Tangshan earthquake region and its adjacent areas,including sedimentary thickness,Moho depth,and crustal and upper mantle S-wave velocity.Meanwhile,we also obtained the vP/vS structure along two sections across the Tangshan region.The results show that:(1)the Moho depth ranges from 30 km to 38 km,and it becomes shallower from Yanshan uplift area to North China basin;(2)the thickness of sedimentary layer ranges from 0 km to 3 km,and it thickens from Yanshan uplift region to North China basin;(3)the S-wave velocity structure shows that the velocity distribution of the upper crust has obvious correlation with the surface geological structure,while the velocit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ddle and lower crust are opposite to that of the upper crust.Compared with the upper crust,the heterogeneity of the middle and lower crust is more obvious;(4)the discontinuity of Moho on the two sides of Tangshan fault suggests that Tangshan fault cut the whole crust,and the low vS and high vP/vS beneath the Tangshan earthquake region may reflect the invasion of mantle thermal material through Tangshan faul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ngshan earthquake region joint inversion surface wave dispersion receiver functions S-wave velocity
下载PDF
Crustal thickness,V_(P)/V_(S) ratio,and shear wave velocity structures beneath Myanmar and their tectonic implications
4
作者 Lay Nwe Zigen Wei +3 位作者 Zhiwei Li Feng Bao Xuelei Li Jintao Hu 《Earthquake Research Advances》 CSCD 2022年第1期15-21,共7页
The crustal structure in Myanmar can provide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ongoing IndoEurasian collision system.We successively performed H-k stacking of the receiver function and joint inversion... The crustal structure in Myanmar can provide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ongoing IndoEurasian collision system.We successively performed H-k stacking of the receiver function and joint inversion of the receiver function and surface wave dispersion to invert the crustal thickness(H),shear wave velocity(V_(S)),and the V_(P)/V_(S) ratio(k)beneath nine permanent seismic stations in Myanmar.H was found to increase from 26 km in the south and east of the study area to 51 km in the north and west,and the V_(P)/V_(S) ratio was complex and high.Striking differences in the crust were observed for different tectonic areas.In the Indo-Burma Range,the thick crust(H~51 km)and lower velocities may be related to the accretionary wedge from the Indian Plate.In the Central Myanmar Basin,the thin crust(H=26.9-35.5 km)and complex V_(P)/V_(S) ratio and V_(S) suggest extensional tectonics.In the Eastern Shan Plateau,the relatively thick crust and normal V_(P)/V_(S) ratio are consistent with its location along the western edge of the rigid Sunda Bloc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yanmar Crustal thickness VP/VSratio Shear wave velocity receiver function surface wave dispersion
下载PDF
中亚造山带南部—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的壳幔结构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5
作者 王玉辰 滕吉文 +1 位作者 田小波 陈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707-3720,共14页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至中亚造山带的广大地区,经历了早前寒武纪华北克拉通的形成、古生代古亚洲洋闭合、中生代陆内造山、新生代裂陷等系列重大地质事件,且该区赋存大规模能源和矿产资源、发育河套地震带,因此该区壳幔结构特征对其地质演...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至中亚造山带的广大地区,经历了早前寒武纪华北克拉通的形成、古生代古亚洲洋闭合、中生代陆内造山、新生代裂陷等系列重大地质事件,且该区赋存大规模能源和矿产资源、发育河套地震带,因此该区壳幔结构特征对其地质演化过程、资源富集机制、地震孕育机理均具有重要指示意义.本文基于内蒙古满都拉—陕北延川宽频带线性地震台阵资料,开展同剖面人工源地震测深结果约束下的多频接收函数和面波频散联合反演、接收函数共转换点叠加成像研究,构建了纵跨中亚造山带南部—阴山造山带—河套地堑—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一线的地壳上地幔精细结构.研究结果显示:沿剖面Moho面存在较大起伏,深度变化范围为35~48 km,整体上呈现以河套地堑为中心,相向汇聚、分段加深的近似对称图案;河套地堑地段,Moho面以穹窿形上隆的方式完成过渡,Moho面上隆、上地幔低速区的分布范围与孔兹岩带分布之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大青山、乌拉山、色尔腾山交汇部位的地震活动分布,在空间上呈现速度结构迥异、相对独立的花状构造特征.以上特征指示研究区地壳在古元古代鄂尔多斯—阴山地块碰撞拼合、古生代中亚造山带造山的构造格架基础上,主要记录了中生代燕山运动B幕的强烈南北向挤压变形,并叠加了新生代以来,特别是新近纪至今鄂尔多斯北缘的强烈伸展断陷作用;渐新世河套地堑的初始发育是基于古元古代鄂尔多斯—阴山地块的碰撞拼合带启动的,意味着克拉通陆核的早期结合带在后期演化中依然保持着构造薄弱带的属性;大青山山前断裂、色尔腾山山前断裂是交汇区的主干断裂,它们均具备正断和走滑性质,而乌拉山山前断裂、北缘断裂分别在两者之间起到调节作用,推测1996年包头6.4级地震的发震断层对应北部色尔腾山山前断裂东段沿南倾方向在地壳深部的延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造山带 阴山造山带 河套地堑 鄂尔多斯盆地 接收函数和面波频散联合反演 地壳上地幔结构 花状构造 1996年包头6.4级地震
下载PDF
当阳复向斜页岩气探测区地壳结构及其构造暗示
6
作者 危自根 储日升 +1 位作者 谢军 范心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963-2971,共9页
本文采用接收函数H-κ叠加、多频接收函数和面波联合反演方法,获得了扬子克拉通当阳复向斜区21个密集流动地震台下方的地壳厚度、V_(p)/V_(s)比和S波速度.结果表明,该区平均地壳厚度和V_(p)/V_(s)比值分别为33.8 km和1.75,推测当阳复向... 本文采用接收函数H-κ叠加、多频接收函数和面波联合反演方法,获得了扬子克拉通当阳复向斜区21个密集流动地震台下方的地壳厚度、V_(p)/V_(s)比和S波速度.结果表明,该区平均地壳厚度和V_(p)/V_(s)比值分别为33.8 km和1.75,推测当阳复向斜经历过下地壳减薄但地壳整体尚保持典型克拉通结构特征.研究区绝大部分台站都在3~4 km深度存在1~2 km厚的低S波速度层,推测可能与该深度范围内富集高孔隙度和低密度的页岩气层有关.本研究表明,基于密集流动地震台阵被动源数据资料,可为油气资源勘探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阳复向斜 页岩气勘探 低速薄层 接收函数和面波联合反演 接收函数H-κ叠加
下载PDF
利用接收函数、背景噪声频散和Rayleigh波ZH振幅比联合反演青藏高原东北缘及周边地区地壳结构 被引量:1
7
作者 高天扬 丁志峰 +1 位作者 徐小明 王兴臣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4074-4094,共21页
本文对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及邻近地区架设的571套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站记录到的连续波形数据进行处理,通过联合反演P波接收函数、背景噪声频散和Rayleigh波ZH振幅比,获得了研究区高分辨率三维地壳S波速度(VS)结构.研究结果显示,松潘—甘孜... 本文对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及邻近地区架设的571套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站记录到的连续波形数据进行处理,通过联合反演P波接收函数、背景噪声频散和Rayleigh波ZH振幅比,获得了研究区高分辨率三维地壳S波速度(VS)结构.研究结果显示,松潘—甘孜块体和西秦岭造山带以及北祁连造山带下方15~40 km的深度范围内存在很显著的S波低速异常体.其中,松潘—甘孜块体和西秦岭造山带下方的低速异常体很可能与部分熔融有关,且造成部分熔融的原因除了剪切加热外,还有可能是软流圈物质上涌和地壳内部的放射生热.而北祁连造山带的低速异常体则可能由地表隆升和地壳增厚所造成.阿拉善块体内部分布有很多不太显著的低速异常体,这可能与阿拉善块体经历了复杂的构造变形有关.在银川—河套地堑下方20~35 km的深度范围内同样观测到了相对不太显著的低速异常体,这更可能与基性岩浆的底侵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联合反演 接收函数 背景噪声频散 ZH振幅比 低速体
下载PDF
面波和接收函数联合扫描红河断裂及邻区的地壳结构
8
作者 谢夏君 杨海燕 彭恒初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367-378,共12页
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的红河断裂及其邻区,地震活动频繁,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地震.2021年发生的漾濞M_(S)6.4级地震就位于该区内.利用红河断裂及邻区的252个台站记录的地震数据以及前人研究得到的面波频散资料,采用面波和接收函数联合扫描... 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的红河断裂及其邻区,地震活动频繁,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地震.2021年发生的漾濞M_(S)6.4级地震就位于该区内.利用红河断裂及邻区的252个台站记录的地震数据以及前人研究得到的面波频散资料,采用面波和接收函数联合扫描方法、经典H-k扫描方法、面波扫描方法,得到研究区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重新构建了红河断裂及邻区的地壳精细结构.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的地壳厚度大致为33~60 km,整体呈现出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地壳最厚在滇中块体北部,达到60 km;最薄的景谷地区仅有28 km.红河断裂带两侧的地壳厚度差异显著,推断与复杂的地质构造活动相关.研究区的泊松比在0.22~0.34之间,呈现出块体分布特征.滇东块体的泊松比总体小于0.26,这与该区的长英质组分较一致.滇中块体北部由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地质活动,使得铁镁质和超铁镁质存在于地壳之中,进而呈现出高泊松比.楚雄地区的泊松比为0.29,地壳厚度为38 km,认为较高的泊松比和地壳“隆起”可能与地下存在熔融物质有关.滇西南地区表现出明显的高泊松比,综合该区的低S波速度结构,推断地下的熔融物质造就了较高的泊松比.地壳厚度和泊松比的变化与板块构造活动和地壳变形相关,这些构造变形也影响着地震的活动性.在地形起伏较大、断层众多的地区,面波和接收函数联合扫描方法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面波频散 联合扫描 地壳厚度 泊松比 红河断裂
下载PDF
基于遗传算法的地震面波和大地电磁数据一维联合反演算法研究
9
作者 孟锐 吴思远 +3 位作者 朱圣伟 杨晓柳 赵威 祁程 《矿产与地质》 2023年第1期128-137,共10页
利用快速标量传递算法进行了一维层状模型的地震面波频散曲线正演计算,得到了基阶频散曲线;利用传统方法对一维层状模型进行了大地电磁正演计算,得到大地电磁的视电阻率曲线数据和相位数据。利用遗传算法对合成数据分别进行了单独反演... 利用快速标量传递算法进行了一维层状模型的地震面波频散曲线正演计算,得到了基阶频散曲线;利用传统方法对一维层状模型进行了大地电磁正演计算,得到大地电磁的视电阻率曲线数据和相位数据。利用遗传算法对合成数据分别进行了单独反演和联合反演,得到拟合差分布图来分析两种数据的兼容性并研究联合反演的可行性。通过对比单独反演和联合反演的结果,可以看出地震面波频散曲线和大地电磁数据的联合反演结果较之单方法的反演结果要更加精确,收敛速度更快,两种数据的耦合情况较好,同时联合反演能够有效地限制多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算法 地震面波 大地电磁 频散曲线 联合反演 正演
下载PDF
利用面波和接收函数联合反演滇西地区壳幔速度结构 被引量:62
10
作者 胡家富 朱雄关 +1 位作者 夏静瑜 陈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069-1076,共8页
考虑到面波频散对介质S波速度、接收函数对界面深度的各自敏感性优势,综合利用面波和接收函数资料实现联合反演,求取滇西地区壳幔速度结构.本文利用适配滤波频时分析技术处理覆盖滇西地区的长周期面波资料,获得10.5~105.0s周期范围内... 考虑到面波频散对介质S波速度、接收函数对界面深度的各自敏感性优势,综合利用面波和接收函数资料实现联合反演,求取滇西地区壳幔速度结构.本文利用适配滤波频时分析技术处理覆盖滇西地区的长周期面波资料,获得10.5~105.0s周期范围内的面波群速度频散,进而利用分格反演方法提取研究区内1°×1°网格纯路径频散;基于滇西地区宽频带三分量远震记录,经反褶积后得到台站下方的远震P波接收函数.联立面波纯路径频散信息和接收函数资料建立系统方程,利用阻尼最小二乘法实现联合反演,从而获得滇西地区壳幔S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滇西地区以红河断裂为界,东西两侧壳幔结构存在明显差异,断裂西侧约20km深度处存在一厚度为10km左右的低速层,而东侧并不明显;滇缅泰块体上的畹町、沧源一带属于上地幔低速区,而另一个地幔低速区则位于滇中块体上的康滇古隆起上,两处地幔低速区与大地高热流分布、强震活动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波频散 接收函数 联合反演 滇西 壳幔结构
下载PDF
利用面波频散与接收函数联合反演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 被引量:56
11
作者 郑晨 丁志峰 宋晓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3223-3236,共14页
青藏高原东南缘对于青藏高原的隆升、增厚和物质逃逸等问题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对研究区内布设的大型流动地震台阵的观测记录进行处理,联合反演面波频散与接收函数数据,获得了地壳厚度、沉积层厚度分布情况以及地壳上地幔高精度S波... 青藏高原东南缘对于青藏高原的隆升、增厚和物质逃逸等问题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对研究区内布设的大型流动地震台阵的观测记录进行处理,联合反演面波频散与接收函数数据,获得了地壳厚度、沉积层厚度分布情况以及地壳上地幔高精度S波速度结构.联合反演的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内地壳厚度变化很大,从西北往东南方向地壳厚度逐渐变薄;(2)沉积层厚度与研究区内沉积盆地的分布情况较为一致;(3)在研究区中下地壳内由北向南呈条带状分布有两条主要的壳内低速体,其中一条从川西北次级块体向南延伸,穿过丽江断裂到达滇中次级块体下方,另一条低速体沿小江断裂分布,向南延伸到24°N左右,两条低速体在中地壳范围被四川盆地及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内带下方的高速异常所隔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反演 面波频散 接收函数 青藏高原东南缘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结构及云南鲁甸、景谷地震深部孕震环境 被引量:31
12
作者 李永华 徐小明 +1 位作者 张恩会 高家乙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204-1216,共13页
通过联合解释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Rayleigh波群速度频散和固定地震台站的远震接收函数,构建了青藏东南缘3维地壳剪切波速度模型.结果表明研究区地壳结构具有强烈的横向不均一性.该区地壳厚度变化强烈(30~ 65km),其总体趋势是东南浅、... 通过联合解释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Rayleigh波群速度频散和固定地震台站的远震接收函数,构建了青藏东南缘3维地壳剪切波速度模型.结果表明研究区地壳结构具有强烈的横向不均一性.该区地壳厚度变化强烈(30~ 65km),其总体趋势是东南浅、西北深.研究显示该区存在2个明显的壳内低速异常带,其中中地壳(15~ 20km)低速带主要分布在腾冲、川滇菱形块体内部;而25~40km深度范围的中、下地壳低速带主要出现在研究区的北部,而在四川盆地和研究区南部则普遍缺失.鲁甸地震所在地震带的上地壳表现为高速异常,中、下地壳范围内存在2个显著的壳内低速带.鲁甸地震主震及其多数余震分布在高速的上地壳之中.与之不同,景谷地震序列及其所在思茅-普洱地震带下方没有显著的壳内低速带的出现,但其上地壳则表现为S波低速异常,该上地壳低速异常可能与地壳强烈破碎及断层/微裂隙中的流体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南缘 地壳结构 联合反演 接收函数 Rayleigh波频散
下载PDF
面波频散与接收函数联合反演南北地震带北段壳幔速度结构 被引量:21
13
作者 郑晨 丁志峰 宋晓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11-1224,共14页
通过对南北地震带北段区域所布设的676个流动地震台站观测资料进行处理,联合反演面波频散与接收函数数据,获得了研究区内地壳厚度、沉积层厚度的分布情况以及地壳上地幔高分辨率S波速度结构成像结果.反演结果显示研究区地壳厚度从青藏... 通过对南北地震带北段区域所布设的676个流动地震台站观测资料进行处理,联合反演面波频散与接收函数数据,获得了研究区内地壳厚度、沉积层厚度的分布情况以及地壳上地幔高分辨率S波速度结构成像结果.反演结果显示研究区地壳厚度从青藏高原东北缘向外总体逐渐变薄,秦岭造山带地壳厚度较同属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北祁连块体明显减薄;鄂尔多斯盆地及河套盆地分布有非常厚的沉积层,阿拉善块体部分区域也有一定沉积层分布,沉积层与研究区内盆地位置较为一致;松潘—甘孜块体、北祁连造山带等青藏高原东北缘总体表现为S波低速异常;在中下地壳,松潘—甘孜块体下方的低速体比北祁连造山带下方的低速体S波速度值更小、分布深度更浅,更有可能对应于部分熔融的地壳;鄂尔多斯盆地在中下地壳以及上地幔内有着较大范围的高速异常一直延伸到120km以下,而河套盆地地幔只在80km以上部分有着高速异常的分布,此深度可能代表了河套盆地的岩石圈厚度,来自深部地幔的热物质上涌造成了该区域的岩石圈减薄;阿拉善块体在地壳和上地幔都表现出高低速共存的分布特征,暗示阿拉善块体西部岩石圈可能受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挤压作用发生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反演 面波频散 接收函数 南北地震带 青藏高原东北缘
下载PDF
新疆天山地区壳幔S波速度结构特征及变形分析 被引量:14
14
作者 蔡妍 吴建平 +5 位作者 明跃红 房立华 王未来 孔祥艳 杨婷 范莉苹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4214-4226,共13页
天山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活动频繁,其壳幔变形和深部结构一直受到学者们的高度关注.然而,由于天山地区地震台站资料较少,致使壳幔变形研究结果与解释存在诸多争议.本研究利用在天山地区(40°N—46°N,78°E—92°E)... 天山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活动频繁,其壳幔变形和深部结构一直受到学者们的高度关注.然而,由于天山地区地震台站资料较少,致使壳幔变形研究结果与解释存在诸多争议.本研究利用在天山地区(40°N—46°N,78°E—92°E)新布设的11个流动宽频带地震台站和该地区39个固定台站的观测资料,采用接收函数与面波联合反演方法,获得了研究区地壳厚度及壳幔S波速度结构.反演结果显示天山地区(41.5°N—44°N,78°E—88°E)平均地壳厚度为56km,塔里木盆地(40°N—41.5°N,79°E—90°E)、准噶尔盆地(44°N—46°N,82°E—90°E)和吐鲁番盆地(42°N—43°N,88°E—90°E)具有较厚的沉积层,地壳平均厚度为43.km、53.km和46km,整体表现为天山厚、盆地相对较薄的特征;在研究区南天山的最高峰(42°N,80.5°E)及北天山的最高峰(43.5°N,86°E)附近,中下地壳存在较厚的低速层,我们认为在强烈挤压作用下低速、低强度的中下地壳强烈变形可能是导致该区域快速隆升的主要原因.在研究区中部,位于塔里木盆地与准噶尔盆地之间的天山地区,中下地壳及上地幔均存在低速层,且盆地莫霍面向天山倾斜明显.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推测,在南北向构造挤压应力作用下,塔里木盆地与准噶尔盆地发生了向天山造山带方向的双向壳幔层间插入俯冲.在研究区东部,塔里木盆地东北缘与天山东部接触带的地壳内没有明显的低速层,推测应处在早期挤压变形状态,该区域的壳幔边界为缓变的速度梯度带,可能与上地幔热物质侵入或渗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天山地区 S波速度结构 地壳变形 联合反演 接收函数
下载PDF
利用自适应混沌遗传粒子群算法反演瑞雷面波频散曲线 被引量:21
15
作者 杨博 熊章强 +1 位作者 张大洲 杨振涛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17-1227,I0008,共12页
为了提高瑞雷面波频散曲线的反演精度,减少反演过程中的多解性,获取更准确的地下横波速度结构,本文从反演算法入手,对基本的粒子群算法进行改进,提出了一种能同步提高全局和局部搜索能力的自适应混沌遗传粒子群算法(ACGPSO):即先采用自... 为了提高瑞雷面波频散曲线的反演精度,减少反演过程中的多解性,获取更准确的地下横波速度结构,本文从反演算法入手,对基本的粒子群算法进行改进,提出了一种能同步提高全局和局部搜索能力的自适应混沌遗传粒子群算法(ACGPSO):即先采用自适应惯性权重,并设置粒子的节速度,再引入遗传算法的交叉和变异操作及单维全分量的混沌局部搜索。利用该算法对理论模型的无噪和含噪基阶频散曲线进行反演,且针对含噪数据加入二阶与三阶频散曲线进行联合反演。所得反演结果与常规粒子群算法反演结果的对比表明:ACGPSO算法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抗噪性,且基于该算法的联合反演能有效降低解的多解性,显著提高解的精度。对实际数据所做的两步法反演的效果进一步验证了该算法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雷面波 频散曲线 粒子群算法 自适应混沌遗传粒子群算法 联合反演
下载PDF
利用多种地震数据联合反演剪切波速度结构的可靠性检测 被引量:3
16
作者 郑现 赵翠萍 郑斯华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94-206,共13页
本文模拟使用青藏高原东南缘区域台网及国家台网的170个宽频台站基于背景噪声、天然地震面波、P波接收函数反演时的实际数据,对青藏高原东南缘假定的初始模型进行恢复,通过计算初始模型台站下方纯路径频散、提取各台站对间的瑞雷波频散... 本文模拟使用青藏高原东南缘区域台网及国家台网的170个宽频台站基于背景噪声、天然地震面波、P波接收函数反演时的实际数据,对青藏高原东南缘假定的初始模型进行恢复,通过计算初始模型台站下方纯路径频散、提取各台站对间的瑞雷波频散曲线、计算理论接收函数以及反演剪切波速度结构来测试使用不同单项数据与联合使用多种数据反演对初始模型的恢复程度。结果表明,同时使用接收函数、基于噪声经验格林函数的群速度、相速度频散以及基于天然地震面波的相速度频散联合反演的剪切波速度结构,充分利用了几种数据的分辨率优势,清晰地分辨出中下地壳及上地幔顶部的低速层。此外,本文也分析了实际数据处理中出现的计算误差、随机噪声干扰对计算结果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对于面波频散,加入1%的误差后,联合反演的结果仍可很好地反映低速层的形态,但是当误差提升至5%后,对最终结果则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而在接收函数中加入4%的随机噪声时,虽然地幔低速层的上界面和下界面会略微受到随机噪声的影响,但是低速层的深度范围和速度值均得到了较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反演 面波频散 接收函数 剪切波速度结构
下载PDF
剪切波速度结构研究方法综述 被引量:19
17
作者 张学民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35-141,共7页
本文列举了目前国内外非常流行的几种剪切波速度反演的方法,介绍了各种方法的基本计算原理,并对不同方汉进行了对比,指出了各自的优缺点以及今后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 剪切波速度结构 层析成像 面波反演 接收函数 纯S波形拟合 S波形拟合
下载PDF
2007年宁洱M_S6.4地震的地面运动预测 被引量:1
18
作者 毛燕 胡家富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39-349,425,共11页
根据普洱、西双版纳地区6个地震观测台站在2008—2009年获取的5级以上的地震资料,利用接收函数和面波衰减系数,反演得到了研究区域的S波速度结构和Qβ结构.基于该结构模型,采用随机振动理论方法,预测了2007年宁洱MS6.4地震发生后,在震... 根据普洱、西双版纳地区6个地震观测台站在2008—2009年获取的5级以上的地震资料,利用接收函数和面波衰减系数,反演得到了研究区域的S波速度结构和Qβ结构.基于该结构模型,采用随机振动理论方法,预测了2007年宁洱MS6.4地震发生后,在震中距为10—300km范围内引起的地面运动,并借助获取的强震观测记录检验、评价了该预测结果.同时,将地面运动预测结果与利用回归衰减公式计算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进而讨论该地震动预测方法在地面运动预测中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该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运动预测 接收函数 面波频散 宁洱地震 普洱 西双版纳地区
下载PDF
利用接收函数、面波频散和ZH振幅比联合反演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结构及其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9
19
作者 高天扬 丁志峰 +1 位作者 王兴臣 姜磊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885-1906,共22页
本文利用布设在青藏高原东南缘350个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站2011年至2014年记录到的远震体波和面波数据来更好地约束研究区地壳S波速度结构.我们采用分步线性迭代反演算法对远震P波接收函数、瑞雷面波相速度和ZH振幅比进行联合反演获得了研... 本文利用布设在青藏高原东南缘350个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站2011年至2014年记录到的远震体波和面波数据来更好地约束研究区地壳S波速度结构.我们采用分步线性迭代反演算法对远震P波接收函数、瑞雷面波相速度和ZH振幅比进行联合反演获得了研究区高分辨率三维S波速度结构.得到如下结果:(1)在中下地壳主要存在两个低速体,一个从川西北次级块体向西南方向延伸穿过红河断裂进入滇缅泰块体;另一个沿着小江断裂和普渡河断裂分布,向南延伸到24°N左右.且这两个低速体与主要断裂有很好的关联性.(2)两个中地壳通道流是由于滇中次级块体中部(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内带)的高速异常体对来自青藏高原中部东南方向的中下地壳弱物质流的阻挡而形成,并且我们推测东南侧的地壳流很可能是西北侧的主地壳流沿着安宁河断裂流入.绝大多数地震分布于低速通道流的边界区域,说明低速通道流的存在有助于断裂发生剪切运动而诱发地震.(3)基于以上结果,我们认为除了中下地壳流模型,沿着主要走滑断裂的刚性块体的挤压滑动对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地壳形变和动力学演化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4)在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内带下方10 km到Moho面总体呈现高速异常,推测可能是二叠纪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形成时期火山作用和基性超基性岩浆侵入地壳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南缘 联合反演 接收函数 面波频散 ZH振幅比 地壳结构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
下载PDF
利用接收函数和面波联合反演东北地区壳幔速度结构 被引量:2
20
作者 高业欣 燕云 +2 位作者 朱叶琳 李秀丽 雷晨 《防灾减灾学报》 2020年第3期41-46,共6页
利用东北地区111个固定地震台自2012年1月1日至2015年10月1日连续记录,采用最大熵反褶积法得到台站下方远震P波接收函数,使用双台法提取8~160s周期范围内Rayleigh面波相速度频散曲线,联立二者采用Tarantola非线性反演方法,得到7~140km... 利用东北地区111个固定地震台自2012年1月1日至2015年10月1日连续记录,采用最大熵反褶积法得到台站下方远震P波接收函数,使用双台法提取8~160s周期范围内Rayleigh面波相速度频散曲线,联立二者采用Tarantola非线性反演方法,得到7~140km深度范围的横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研究区中—上地壳的速度结构与地表地貌具有较好的镜像关系;中、下地壳S波速度结构以重力梯度带为界,东西差异明显,以西表现为大面积低速,以东表现为大面积高速。在壳幔过渡带以及下地幔,横波速度变化量较大,在地幔深度,松辽盆地下方呈现出显著的高速异常在100km深度上消失。长白山下方存在明显的低速异常在140km深度依旧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接收函数 面波频散 相速度分布 横波速度结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