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NASTERIES OF THE JONANG SECT IN GOLOG
1
《China's Tibet》 2000年第4期37-39,共3页
关键词 MONASTERIES OF THE jonang SECT IN GOLOG
下载PDF
觉囊派在卫藏地区式微的原因分析
2
作者 左屯白姆 更藏卓玛 《西藏大学学报(藏文版)》 2023年第4期82-96,共15页
The Jonang School,one of the important Tibetan Buddhist Schools,was founded by Mikyoi Dorje(mi bskyod rdo rje in Tibetan)in the Song Dynasty and formed in the early Yuan Dynasty.The name of the school came to be used ... The Jonang School,one of the important Tibetan Buddhist Schools,was founded by Mikyoi Dorje(mi bskyod rdo rje in Tibetan)in the Song Dynasty and formed in the early Yuan Dynasty.The name of the school came to be used as the fifth disciple of Mikyoi Dorje built the monastery in Jonang area.The central doctrine of this school is the"his empty vision"(gzhanstong in Tibetan).It became very popular in U-tsang areas and obtained a peak development during the Yuan Dynasty.has been always blamed that the is the key factor which caused the demise of the Jonang School in U-tsang Area.However,"his empty vision"was nitpicked and Jonang School was excluded from the other Tibetan Buddhist Schools,Jonang School,lack of support from secular world,tended to be decline.During the Wanli period of Ming Dynasty,Taranata(1575-1634/1635?),great master of Jonang School,built Ganden Phuntsokling Monastery with support from the Tsangpakhan,and Jonang School became popular for a time.Even though these days Jonang School is still popular in Ngaba and Dartsedo of Sichuan,and Golok of Qinghai,but the Lingshak Nunnery is the only place where practice Jonang Tradition in Tibet Autonomous Region.It has been that the"his empty vision"(gzhanstong in Tibetan)was the main cause for the demise of the Jonang School in U-tsang area.Your authors,based on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such as the Autobiography of Taranatha,the Biography of the Fifth Dalai Lama,and the Biography of Jetsun Damba Khutuktu,believe that the actual causes of the declination and demise of the Jonang School in U-tsang are the hatred of the Fifth Dalai Lama for Taranatha and the son of Tuxie Tuhan of the Karkha Tribe's visit to Tibetan on the purpose of searching reincarnation.The Fifth Dalai Lama decisively converted the Jonang School into other schools of Tibetan Buddhism to consolidate his political power which in turn caused the demise of the Jonang Tradition in U-tsang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jonang School U-tsang demise the Fifth Dalai Lama Taranatha Jetsun Damba
下载PDF
藏传佛教觉囊派在四川藏区的传播与发展 被引量:1
3
作者 梁银林 《民族学刊》 2016年第4期62-69,120-122,共11页
觉囊派是藏传佛教的一个宗派,于13世纪在西藏拉孜觉摩囊创建寺院而得名,以"他空见"为宗义,在元、明两代出现过兴盛的局面。觉囊派于14世纪传入四川藏区,逐渐形成以阿坝中壤塘三大寺为核心并向周边川青毗邻藏区延伸发展的格局... 觉囊派是藏传佛教的一个宗派,于13世纪在西藏拉孜觉摩囊创建寺院而得名,以"他空见"为宗义,在元、明两代出现过兴盛的局面。觉囊派于14世纪传入四川藏区,逐渐形成以阿坝中壤塘三大寺为核心并向周边川青毗邻藏区延伸发展的格局,在明代曾显赫一时。清初改宗,觉囊派在西藏几乎绝迹,甚至一度被认为是已经消失。然而,觉囊派在四川藏区传播发展的脚步并未停歇,其法脉传承一直延续至今。近几年来,觉囊唐卡亮相博鳌亚洲论坛、梵音古乐登上全国舞台、时轮大坛城正在建造等,使觉囊派重回公众视野,觉囊文化再现光彩,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传佛教 觉囊派 四川藏区 传播发展
下载PDF
多罗那他大师判教思想论略
4
作者 何杰峰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6期61-67,73,共8页
藏传佛教的判教是自吐蕃佛教传入藏地,直至实现本地化时期,出现在佛教内部,判别佛教显密教法次第和高下的理论。多罗那他大师作为明代藏地藏传佛教觉囊派的中兴大师,他通过宗义阐释和密宗经典梳理的方式,对佛教显密教法进行了判释,而立&... 藏传佛教的判教是自吐蕃佛教传入藏地,直至实现本地化时期,出现在佛教内部,判别佛教显密教法次第和高下的理论。多罗那他大师作为明代藏地藏传佛教觉囊派的中兴大师,他通过宗义阐释和密宗经典梳理的方式,对佛教显密教法进行了判释,而立"大中观"为自派的"了义"见。这既是多罗那他大师修证体悟的结果,也是时代背景下回击藏传佛教其他教派诋毁、维护觉囊派独立的现实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传佛教 本地化 教法
下载PDF
略述藏传佛教觉囊派 被引量:2
5
作者 西尼崔臣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9-32,共14页
藏传佛教觉囊派是12世纪末在西藏日喀则境内兴起,并具有独特的佛教哲学见识的宗派之一。该教派在近600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既有辉煌亦有惨重衰败的经历。对该教派的历史兴衰过程,独特的哲学见识和密宗修炼要点,以及现实状况等问题做比较... 藏传佛教觉囊派是12世纪末在西藏日喀则境内兴起,并具有独特的佛教哲学见识的宗派之一。该教派在近600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既有辉煌亦有惨重衰败的经历。对该教派的历史兴衰过程,独特的哲学见识和密宗修炼要点,以及现实状况等问题做比较客观详细全面的论述,将有助于人们深入了解该教派的发展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觉囊派 显密宗 “他空见” 兴衰 现状
下载PDF
藏传佛教图像与文本结合叙事方式的变迁--系列多罗那他祖师传记唐卡的单幅解读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怡潇 《西藏研究》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93-101,共9页
多罗那他是藏传佛教觉囊派高僧,也是藏族历史上最著名的学者之一。多罗那他有详尽自传存世,四川阿坝县觉囊派赛贡巴寺收藏的一套19世纪的多罗那他传记唐卡,就是根据自传所绘。每幅作品都带有清晰详尽的藏文榜题。藏传佛教上师传记唐卡... 多罗那他是藏传佛教觉囊派高僧,也是藏族历史上最著名的学者之一。多罗那他有详尽自传存世,四川阿坝县觉囊派赛贡巴寺收藏的一套19世纪的多罗那他传记唐卡,就是根据自传所绘。每幅作品都带有清晰详尽的藏文榜题。藏传佛教上师传记唐卡流传已久,而这一系列唐卡图像与榜题文字共同构成晚近藏族绘画史上一种新的叙事模式。通过对唐卡榜题文字和画面翻译释读,有助于我们了解产生这种绘画形式的背后的意义,即多罗那他的思想在艺术中的体现以及觉囊教法在藏东地区的延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觉囊 多罗那他 传记 唐卡
下载PDF
元代西藏的藏传佛教觉囊派 被引量:3
7
作者 陈庆英 陈立华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29-34,共6页
元代是藏传佛教各教派发展演变的一个重要的阶段。觉囊派在元代得到较大的发展,从兴建寺院佛塔到完善教理、构建完整的教派结构,觉囊派取得了长足进步,并涌现出了一批著名的高僧和学者。本文力图梳理元代觉囊派发展的路径和特点,说明这... 元代是藏传佛教各教派发展演变的一个重要的阶段。觉囊派在元代得到较大的发展,从兴建寺院佛塔到完善教理、构建完整的教派结构,觉囊派取得了长足进步,并涌现出了一批著名的高僧和学者。本文力图梳理元代觉囊派发展的路径和特点,说明这一阶段觉囊派的基本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 觉囊派 觉囊寺 衮邦·托杰尊追 笃布巴·喜饶坚赞
下载PDF
觉囊派历史与艺术源流考辨
8
作者 王怡潇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77-185,共9页
近年来,藏传佛教觉囊派的绘画作品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觉囊不仅有历史上留传下来的典型作品,更有这些年自己培养出的一批年轻画师。通过梳理觉囊派在西藏、四川、青海地区的发展脉络,整理各处所保留下来的绘画作品,可以认识到觉囊... 近年来,藏传佛教觉囊派的绘画作品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觉囊不仅有历史上留传下来的典型作品,更有这些年自己培养出的一批年轻画师。通过梳理觉囊派在西藏、四川、青海地区的发展脉络,整理各处所保留下来的绘画作品,可以认识到觉囊派历经八九百年而传承不衰,觉囊的绘画也随时代、地域的变迁而自有特点,在藏传佛教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觉囊 拉孜 绘画
下载PDF
变与不变:“觉囊梵音”三期田野的观察与思考
9
作者 卢婷 《西藏艺术研究》 2020年第4期15-21,14,共8页
"觉囊梵音"是藏传佛教寺院现存最古老的音乐品种之一,"非遗"之后"觉囊梵音"走出寺院,进入公众与学界视野。本文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呈现出非遗前后不同时间、不同空间"觉囊梵音"的不同型态。... "觉囊梵音"是藏传佛教寺院现存最古老的音乐品种之一,"非遗"之后"觉囊梵音"走出寺院,进入公众与学界视野。本文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呈现出非遗前后不同时间、不同空间"觉囊梵音"的不同型态。第一期田野通过对觉囊派确尔基寺法会音声的考察,呈现出觉囊梵音的原生型态。第二期田野是对"非遗之后"寺院之外,作为舞台展演的"觉囊梵音"的考察。第三期田野针对非遗前后"觉囊梵音"所呈现的不同型态,考察非遗之后"觉囊梵音"当下的保护与传承情况,以及"非遗"给"觉囊梵音"带来的各种影响。通过以上三期田野,观察非遗保护工作实践过程中,"觉囊梵音"在社会生活中的动态变化过程,并对"非遗"与"觉囊梵音"相关问题进行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觉囊派 觉囊梵音 非遗展演
下载PDF
马尔康市新门底寺佛塔壁画调查简报
10
作者 李勤学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5-41,143,144,共19页
新门底寺系藏传佛教觉囊派寺院,由措尔基寺一世活佛嘉瓦桑布创建。佛塔内绘制大量壁画,题材从释迦牟尼佛、大黑天、宝帐护法及上师传承关系等逐层过渡至时轮金刚等内容,涉及密宗行部、事部、瑜伽部和无上瑜伽部中父续、母续传承关系,较... 新门底寺系藏传佛教觉囊派寺院,由措尔基寺一世活佛嘉瓦桑布创建。佛塔内绘制大量壁画,题材从释迦牟尼佛、大黑天、宝帐护法及上师传承关系等逐层过渡至时轮金刚等内容,涉及密宗行部、事部、瑜伽部和无上瑜伽部中父续、母续传承关系,较为全面地展示了觉囊派的教法体系。塔内壁画是阿坝地区发现的第一处具有尼泊尔-西藏混合风格壁画。对研究阿坝地区早期艺术风格的形成与演变具有重要的价值,更为研究觉囊派东传后至多罗那他中兴前阶段的绘画艺术和风格演化提供了重要的新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觉囊派 壁画 东传 混合风格 15-16世纪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