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pitome of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A Review of the Book Series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Pre-Modern China in Comparison with Needham’s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被引量:1
1
作者 Dai Wusan 《Chinese Annals of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9年第1期87-99,共13页
The early twenty-first century witnessed the publication of the book series Zhongguo kexue jishu shi中国科学技术史(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pre-modern China),which was initiated and organized by the Instit... The early twenty-first century witnessed the publication of the book series Zhongguo kexue jishu shi中国科学技术史(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pre-modern China),which was initiated and organized by the Institute for the History of Natural Science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and compiled by a multitude of Chinese scholars.In comparison with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by Dr.Joseph Needham,Zhongguo kexue jishu shi is superior in the layout characteristics,literature collection,research and explication,field investigation,and simulation experi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the Institute for the History of Natural Sciences joseph needham
下载PDF
近代科学未发生于印度与中国之原因——关于李约瑟难题之一项思想史诠释
2
作者 戴景贤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70-285,共16页
李约瑟于世界科学史之整体诠释,提出“难解之谜”,使之成为研究者探索之对象,其基本观点在于:人类文明之科学发展,虽系基于世界范围内种种交流与积累所构成,为一集体之成果,然以“科学史”之角度而言,如何诠释历史之进程中“科学”与“... 李约瑟于世界科学史之整体诠释,提出“难解之谜”,使之成为研究者探索之对象,其基本观点在于:人类文明之科学发展,虽系基于世界范围内种种交流与积累所构成,为一集体之成果,然以“科学史”之角度而言,如何诠释历史之进程中“科学”与“技术”推动之必要环节,并阐明其关键性,成为必须处理之核心问题;故就此项诠释而言,必然同时关联于“科学思想”所以能产生突破之“内因”与“外缘”。以是“科学史问题”之最终解答,必然须涉入世界范围内之“文明史”。李约瑟之分项叙述之“科学史”研究,最终导向不同“文明进程”之比较,且于最终提出一重要之疑问:何以自伽利略起始之“近代科学”之突飞猛进,与其后出现之“工业革命”,皆仅肇生于近代欧洲,而未出现于印度与中国?尤其中国于14、15世纪之前,科学技术长期领先于西方,却不能有此突破,为一可异之事。此一属于现实之结果,虽已为史家所接受,视为乃西方文明发展中特殊因素所造成,无足称奇,然对于“科学史”之研究者而言,则仍应予以重视,不宜轻看。李约瑟“科学史之问”是否持续值得关注,从而有所谓“李约瑟难题”?端视质问者对于此一既属“科学史”,亦牵涉“文明史”之问题之理解深度。其中可能存在之探索角度,重要之方面大致有五:一属哲学史,一属专业之科学史,一属社会史,一属经济史,另一则属思想史。本文撰述之角度,即属上述五方面中,与“思想史”相关之部分,其内容包括“间接因素”与“直接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史 李约瑟 中国哲学 中国科技史 中国思想史
下载PDF
金融新视角求解“李约瑟之谜”初探 被引量:4
3
作者 杨德平 鲍国良 张俊岩 《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3-27,98,共6页
金融革命对工业革命具有重要意义,英、法、德等国早期的金融革命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形成。因为工业比较利益未充分显现,以及金融剩余虽然存在但被购置土地或进行奢侈性消费等渠道"消耗",导致中国传统农贷制度不可能实现农村金... 金融革命对工业革命具有重要意义,英、法、德等国早期的金融革命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形成。因为工业比较利益未充分显现,以及金融剩余虽然存在但被购置土地或进行奢侈性消费等渠道"消耗",导致中国传统农贷制度不可能实现农村金融与城市金融的二元分野及那个历史环节所需要的"金融革命",从而也无法承担由农村向城市、由农业向工业转移金融剩余的功能,限制了中国传统一元经济向二元经济的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约瑟之谜 工业革命 金融革命
下载PDF
李约瑟与近代中英文化教育交流 被引量:5
4
作者 肖朗 施峥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14,共10页
李约瑟在近代中外关系史及文化教育交流史上是一位具有特殊地位的人物。他倾毕生精力撰著的鸿篇巨制《中国科学技术史》固然是一座丰碑,他在抗战时期来华领导中英科学合作馆所从事的文化教育交流活动也是一座丰碑,因为中英科学合作馆不... 李约瑟在近代中外关系史及文化教育交流史上是一位具有特殊地位的人物。他倾毕生精力撰著的鸿篇巨制《中国科学技术史》固然是一座丰碑,他在抗战时期来华领导中英科学合作馆所从事的文化教育交流活动也是一座丰碑,因为中英科学合作馆不仅为战时中外科学界、教育界的沟通与交流作出了很大贡献,而且成为李约瑟设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原型及模式。与历来由传教士、外交家扮演中外文化教育交流的主角不同,李约瑟堪称科学家从事中外文化教育交流的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约瑟 中英科学合作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文化教育交流
下载PDF
李约瑟与马克思主义 被引量:6
5
作者 袁泽民 王凤祥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9-64,共6页
在李约瑟的学术生涯中,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它促使李约瑟改变科学研究的路线,引发李约瑟对"李约瑟难题"的思考,激起李约瑟对《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的热情。把马克思主义与李约瑟联系在一起,势必对&qu... 在李约瑟的学术生涯中,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它促使李约瑟改变科学研究的路线,引发李约瑟对"李约瑟难题"的思考,激起李约瑟对《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的热情。把马克思主义与李约瑟联系在一起,势必对"李约瑟难题"的质疑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对《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约瑟 马克思主义 《中国科学技术史》
下载PDF
1945年李约瑟博士访问西北大学初探 被引量:4
6
作者 尹晓冬 姚远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70-676,共7页
考察李约瑟博士1945年中国北部之行时,初次访问西北大学的历史事件,为科学史研究提供线索和历史佐证。李约瑟博士于1945年9月15日至9月18日首次访问了位于汉中城固的国立西北大学,期间访问西北工学院,会见了西北大学诸位学者,作了题为... 考察李约瑟博士1945年中国北部之行时,初次访问西北大学的历史事件,为科学史研究提供线索和历史佐证。李约瑟博士于1945年9月15日至9月18日首次访问了位于汉中城固的国立西北大学,期间访问西北工学院,会见了西北大学诸位学者,作了题为《科学与民主主义》的学术报告,李大斐博士也作了演讲,代表中英科学合作馆向图书馆捐赠了数百册图书与期刊杂志。访问西北大学反映了中英科学合作馆对中国西北高校的帮助,在众多考察过的研究机构中,西北大学给李约瑟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为其后两次再访西北大学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约瑟(1900-1995) 国立西北大学 中英科学合作馆
下载PDF
李约瑟的世界和世界的李约瑟 被引量:24
7
作者 刘钝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55-169,共15页
中国人的“李约瑟情结”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1)将李约瑟的贡献片面地理解成为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树碑立传;(2)将其写作《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的最终目的理解成回答“中国何以未能产生近代科学”的问题;(3)为中国的历史由外国... 中国人的“李约瑟情结”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1)将李约瑟的贡献片面地理解成为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树碑立传;(2)将其写作《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的最终目的理解成回答“中国何以未能产生近代科学”的问题;(3)为中国的历史由外国人书写的事实感到不安。因此,要想对这位当代文艺复兴式的学者有一更清楚的认识,就必须跳出中国的圈子来审视他的思想和工作;而要想看清“世界的李约瑟”,就得对“李约瑟的世界”有所了解。 所谓“李约瑟问题”并非始于李约瑟,早年来华的耶稣会士和欧洲一些启蒙思想家就已关注到中国社会与科技的“落后”问题,任鸿隽1915年的文章《说中国无科学之原因》首开中国知识界讨论这一问题的先声,20世纪 40年代李约瑟与中国知识分子的讨论互相启发,构成他日后写作《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的一个重要动力。 受到生物进化论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影响,李约瑟成为一个“科学进步论”的坚定信奉者。他与当时在剑桥的一批左翼知识分子一样,对社会问题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并相信科学是一种推进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这导致他投身反法西斯运动来到中国领导中英科学合作馆,其后又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部的首任主席。但是李约瑟又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约瑟 《中国的科学与文明》 世界观 科学史
下载PDF
若干西方学者关于李约瑟工作的评述——兼论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的编史学问题 被引量:15
8
作者 刘兵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9-82,共14页
以李约瑟的工作对中国科学史研究的贡献和意义的讨论作为出发点,进而在一些国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在目前国际上对中国科学史研究的背景下,对李约瑟的工作中的若干概念、假定与存在问题进行了科学编史学的分析,尝试发现一些国际上中国科... 以李约瑟的工作对中国科学史研究的贡献和意义的讨论作为出发点,进而在一些国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在目前国际上对中国科学史研究的背景下,对李约瑟的工作中的若干概念、假定与存在问题进行了科学编史学的分析,尝试发现一些国际上中国科学史研究在观念与方法上的新的动向,并就有关问题提出了一些初步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约瑟 中国 科学技术史研究 编史学
下载PDF
从“问题对话”到“方法转向”——“李约瑟难题”研究进路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马会端 黄青锋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06-111,共6页
由于其理论视野的宏大性以及所表述内容的启发性,"李约瑟难题"一直受到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以及激烈论争。值得人们思考的是,该论题表述何以会导致不同的认识及角度各异的解答,该论题的最终旨趣应当在问题自身还是它所带来的... 由于其理论视野的宏大性以及所表述内容的启发性,"李约瑟难题"一直受到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以及激烈论争。值得人们思考的是,该论题表述何以会导致不同的认识及角度各异的解答,该论题的最终旨趣应当在问题自身还是它所带来的现实意义追问;该问题是限定在本体论的阐述上,还是基于问题存在的基础上通过方法论研究去追寻问题带给人们的认识价值。通过对中国近二十年在该问题上的相关研究历程的回顾以及研究成果的定性定量分析,阐述了该问题表述所蕴涵的确定与不确定相统一的本质,进而探讨其研究转向的必要性和现实价值,以及该研究转向所应当坚持的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约瑟难题” 研究历程 方法转向 研究原则
下载PDF
中医学的科学内涵与改革思路 被引量:15
10
作者 朱清时 《自然杂志》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49-253,共5页
本文从讨论李约瑟对五行概念的阐述开始,试分析中医的精粹科学内涵。从比较中医和西医的思维方式,可以看出西医注重物质实体,中医重视协调关系;应用生物复杂性系统的科学观念,认识中医学的科学性;并讨论了当前的中医有哪些亟待改革之处。
关键词 中医 李约瑟 复杂性科学 科学内涵 中医学 改革 复杂性系统 思维方式 物质实体 科学观念
下载PDF
李约瑟论《周易》对科学的影响 被引量:7
11
作者 席泽宗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2000年第4期332-336,共5页
易学历来旁及科学 ,这已是定论。 80年代以来 ,这种旁及似乎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显得突出 ,以致形成“科学易”与“人文易”对举的局面。为了把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相结合 ,这种努力是值得赞许的 ,但方法上有些问题 ,主要缺点是夸大了... 易学历来旁及科学 ,这已是定论。 80年代以来 ,这种旁及似乎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显得突出 ,以致形成“科学易”与“人文易”对举的局面。为了把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相结合 ,这种努力是值得赞许的 ,但方法上有些问题 ,主要缺点是夸大了《周易》对科学的积极影响。李约瑟对此持完全相反的态度 ,他认为 ,从一开始 ,《周易》对科学的发展就是一种灾难性的障碍。但他的观点也有片面性 ,应该说这种影响正负两面俱在。为了把这个复杂问题 (从广义上说 ,也就是哲学与科学的关系问题 )引向深入的研究 ,这里对这位大师的论点 ,作一全面介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约瑟 《周易》 古代科学 科学技术史
下载PDF
李约瑟难题一解 被引量:13
12
作者 严火其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28-32,共5页
西方科学的显著特点是察异,探寻一事物所特有的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规定性;中国科学的显著特点是察同,探寻自然界万事万物共同具有的基本规律(气阴阳五行规律)。以察异为特点的科学是累积性的,并且是按指数规律发展的。以察同为特点的... 西方科学的显著特点是察异,探寻一事物所特有的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规定性;中国科学的显著特点是察同,探寻自然界万事万物共同具有的基本规律(气阴阳五行规律)。以察异为特点的科学是累积性的,并且是按指数规律发展的。以察同为特点的科学则是相对静止的。东西方科学的不同特点是中国科学在早期比较发达,而西方科学却能后来居上的根本原因。传统技术以实践为基础,从实践经验中概括总结出技术。中国传统社会人口众多,生产规模庞大,是其技术发达的基本原因。近现代技术的发展,科学的指导作用日益明显。西方在科学上的领先地位,必然导致技术上的领先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科学 古代技术 李约瑟难题
下载PDF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与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的成立 被引量:16
13
作者 郭金海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73-292,共20页
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1954年)出版之后,中国科学院做出了积极的回应。副院长竺可桢邀请并组织叶企孙、陈桢、谭其骧等学者对它进行了评介,科学院对李约瑟还进行了资助。中国学者对此卷既有高度的评价,也有具体的批评。中... 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1954年)出版之后,中国科学院做出了积极的回应。副院长竺可桢邀请并组织叶企孙、陈桢、谭其骧等学者对它进行了评介,科学院对李约瑟还进行了资助。中国学者对此卷既有高度的评价,也有具体的批评。中国科学院派遣代表团参加第八届国际科学史大会又与李约瑟直接相关。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对中国科学院成立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起到了促进作用。科学史学科在新中国诞生后迅速走上建制化之路,主要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特别提倡爱国主义的时代背景下,由于竺可桢等科学院领导的倡导和支持、李约瑟与苏联的积极影响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约瑟 《中国科学技术史》 中国科学院 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委员会 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
下载PDF
张衡候风地动仪功能测试和感震原理的探讨 被引量:15
14
作者 王鹏飞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91-318,共28页
前半部探讨了张衡地动仪功能测试的背景,并分析了历来主要各家对张衡地动仪的评述。后半部分,对张衡地动仪的感震原理进行研究。提出了对地面层P、S、R三类地震波循序演变的新认识。此外,还评述了我国近60年某些复原张衡地动仪的论文。... 前半部探讨了张衡地动仪功能测试的背景,并分析了历来主要各家对张衡地动仪的评述。后半部分,对张衡地动仪的感震原理进行研究。提出了对地面层P、S、R三类地震波循序演变的新认识。此外,还评述了我国近60年某些复原张衡地动仪的论文。从而肯定了张衡作为世界地震仪的最早发明者的崇高地位。又指出:某些人不吃透张衡地动仪设计思路,贸然提出任意增添部件的设想,却以“复原张衡地动仪”为名,发表论文,有损张衡声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动仪测试 张衡 周密 李约瑟 王振铎 今村明恒 候风 都柱(直立杆) 地震波 尊底感应
下载PDF
解答李约瑟之问:中国是否有过“工业革命”? 被引量:7
15
作者 张继焦 党垒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5期112-119,共8页
李约瑟曾提出过一个疑问: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多年来,不少中国学者都曾经试图回答这个问题。一方面,在对工业革命的认识上我们普遍受到“欧洲中心主义”的影响,另一方面,基于西方工业革命带来的全球意义,也使我们忽略... 李约瑟曾提出过一个疑问: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多年来,不少中国学者都曾经试图回答这个问题。一方面,在对工业革命的认识上我们普遍受到“欧洲中心主义”的影响,另一方面,基于西方工业革命带来的全球意义,也使我们忽略了某地区某行业的发展意义。这里,我们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以景德镇为研究个案,从社会结构的视角指出其发达的陶瓷工业体系意味着中国有过“工业革命”。自宋朝(1044年)到清朝中后期(1840年),景德镇经历了从家庭式的生产形式到制瓷作坊再到大规模制瓷工场的发展过程。不同于西方工业革命是由资本主义企业自发推动产生的,中国“工业革命”的产生由政府主导的伞式社会力量和民间参与的蜂窝式社会力量共同推动。这一变革不但催生了“工业革命”,而且形成了与工业革命相配套的社会结构,是千年瓷都制瓷工业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约瑟之问 工业革命 景德镇 陶瓷工业体系 伞式社会 蜂窝式社会
下载PDF
敦煌石窟西夏壁画“酿酒图”新解 被引量:8
16
作者 王进玉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0年第3期9-15,共7页
属于敦煌石窟艺术体系的榆林窟第3窟考证为西夏时期洞窟,其中的"千手观音经变"壁画中,绘有两幅"酿酒图".英国李约瑟(Joseph Needham)博士最早推测它可能是蒸馏器具,这个推测得到一些中国科技史学者的认同,有的学者... 属于敦煌石窟艺术体系的榆林窟第3窟考证为西夏时期洞窟,其中的"千手观音经变"壁画中,绘有两幅"酿酒图".英国李约瑟(Joseph Needham)博士最早推测它可能是蒸馏器具,这个推测得到一些中国科技史学者的认同,有的学者进而做出了肯定的结论."酿酒图"中灶台上代表蒸锅的层叠覆压方形器具和其上面冒烟的烟囱,缺乏生活实际和科学依据.因此,将其说成"蒸馏器"证据不足.还有学者将与此画无关的乐器"方响"误认为是"贮酒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林窟 千手观音经变 李约瑟 蒸馏器 烧酒
下载PDF
李约瑟的生平及其贡献 被引量:6
17
作者 潘吉星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1995年第3期197-204,共8页
英国杰出的生物化学家、研究中国科学文化史的权威和中国人民的忠实朋友李约瑟(1900-1995)博士最近逝世。他的逝世对中国和中国人民而言是个重大损失,我们因此感到悲伤。该文介绍他一生各阶段的活动和工作以及他对发展生物... 英国杰出的生物化学家、研究中国科学文化史的权威和中国人民的忠实朋友李约瑟(1900-1995)博士最近逝世。他的逝世对中国和中国人民而言是个重大损失,我们因此感到悲伤。该文介绍他一生各阶段的活动和工作以及他对发展生物化学、中国科学史和中英友好事业的贡献。特别讨论了他从三十年代以来对中国文化的皈依过程和他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的意义。我们还指出,李博士的形象和精神为我们提供一个现成的学习榜样。李约瑟思想是科学史领域中的宝贵理论财富。最后,作者谈到过去二十多年来与李博士个人交往中所得到的感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约瑟 中国 科学史
下载PDF
再谈李约瑟及其“李约瑟难题”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汝发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15-19,共5页
李约瑟博士怀着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感情 ,孜孜不倦于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 ,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做出了实事求是的总结与概括 ,对世界了解中国 ,消除误解与偏见作了极好的宣传。他对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不存在“拔... 李约瑟博士怀着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感情 ,孜孜不倦于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 ,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做出了实事求是的总结与概括 ,对世界了解中国 ,消除误解与偏见作了极好的宣传。他对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不存在“拔高”或“说好话”的倾向。他的《中国之科学与文明》被译成《中国科学技术史》并无不妥。否定“李约瑟难题”缺乏理论根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约琴 中国科学技术史 书名 “李约瑟难题” 古代 科学技术
下载PDF
知识社会:从伦理与科学视角的论证 被引量:4
19
作者 黎志敏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23-131,共9页
社会的稳定是知识发展不可或缺的前提:其一、稳定的社会可以为知识生产者提供必要的生产条件;其二、稳定的社会环境可以确保知识发展的连续性;其三,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知识生产的社会化合作。比较中西知识发展的历史,我们发现成就中... 社会的稳定是知识发展不可或缺的前提:其一、稳定的社会可以为知识生产者提供必要的生产条件;其二、稳定的社会环境可以确保知识发展的连续性;其三,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知识生产的社会化合作。比较中西知识发展的历史,我们发现成就中国传统社会长期相对稳定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统伦理道德体系,因此,构建知识社会,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必须将伦理建设提到极端重要的战略高度。建设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现代伦理道德体系,首先必须明确建设主体;其次要加强教育;其三要注重方式方法;最后还要具有世界眼光。近现代以来,中国伦理道德体系遭到从西方引进的"哲学—科学"思想的严重破坏,而伦理的缺失已经引起中国知识界的严重混乱,从而严重阻滞了知识的发展。知识社会必须首先是一个道德的社会,知识社会应该追求伦理知识和"哲学—科学"知识的和谐发展、良性互动、平衡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社会 伦理道德体系 哲学—科学 古希腊 李约瑟难题
下载PDF
《墨子》英译概观 被引量:5
20
作者 廖志阳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2期232-236,共5页
《墨子》是我国历史上一部内容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的典籍,其所涵盖的学科范围广泛,是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早在19世纪,《墨子》就已经成为西方汉学界研究的对象之一。150多年来世界上产生了多个《墨子》英译本和众... 《墨子》是我国历史上一部内容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的典籍,其所涵盖的学科范围广泛,是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早在19世纪,《墨子》就已经成为西方汉学界研究的对象之一。150多年来世界上产生了多个《墨子》英译本和众多研究其思想内容的英文文献和译本,在译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通过梳理和评析《墨子》英译有代表性的文献和译本,探索了《墨子》英译发展的脉络和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子》 英译 梅贻宝 华兹生 李约瑟 艾文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