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性颈静脉孔区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6
1
作者 付旭东 马林 +2 位作者 王新军 寿纪新 宋来君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3-106,共4页
目的:观察骨性颈静脉孔区的显微解剖,为临床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显微镜下观察20例成人颅骨标本颈静脉孔的位置、组成、形态,并测量其大小及与周围骨性结构的距离。结果:颈静脉孔是由枕骨和颞骨岩部合围的一个骨性管道,85%的外口、75%... 目的:观察骨性颈静脉孔区的显微解剖,为临床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显微镜下观察20例成人颅骨标本颈静脉孔的位置、组成、形态,并测量其大小及与周围骨性结构的距离。结果:颈静脉孔是由枕骨和颞骨岩部合围的一个骨性管道,85%的外口、75%的内口右侧大于左侧;颈静脉孔内有颞突、枕突、锥形窝、颈静脉窝等结构;内口的前方与岩下窦沟相连,后接乙状窦沟,内口的上方有内耳门和前庭小管外口;颈静脉孔的外侧有茎乳孔和茎突,茎乳孔外接鼓乳裂,后方有枕骨颈突。结论:多数颈静脉孔右侧大于左侧,乙状窦沟前移以右侧多见;鼓乳裂可以定位茎乳孔及颈静脉孔外侧壁;枕骨颈突是确定颈静脉孔后壁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静脉孔 显微解剖 临床分析 枕骨颈突
下载PDF
岩下窦的显微解剖 被引量:11
2
作者 付旭东 宋来君 +2 位作者 孙红卫 张智峰 张瑞锋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6年第1期65-66,共2页
目的观察岩下窦(IPS)的显微解剖学特征,防止术中及术后的出血等并发症。方法通过10例(20侧)经过彩色乳胶灌注的成人尸头标本进行测量,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IPS行于颅底内面的岩下窦沟内,即由斜坡和颞骨岩部组成的岩斜裂内,形状... 目的观察岩下窦(IPS)的显微解剖学特征,防止术中及术后的出血等并发症。方法通过10例(20侧)经过彩色乳胶灌注的成人尸头标本进行测量,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IPS行于颅底内面的岩下窦沟内,即由斜坡和颞骨岩部组成的岩斜裂内,形状不规则。IPS 60%的右侧大于左侧。IPS经颈静脉孔的岩部进入颈静脉孔,4侧经Ⅸ前方(占20%),14侧经Ⅸ与Ⅹ之间穿行(占70%),2侧位于Ⅹ与Ⅺ之间(占10%),16侧汇入颈静脉球,占80%;4侧汇入颈内静脉,占20%,未见同时汇入二者的。并且IPS接收多条属支。结论明确了IPS的解剖特点,为术中处理好IPS,顺利开展岩斜区及颈静脉孔区手术创造良好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下窦 显微解剖 颈静脉孔 岩斜区
下载PDF
改良经颈静脉孔入路的显微解剖
3
作者 付旭东 宋来君 +2 位作者 王新军 寿记新 吴建珩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92-995,共4页
目的:研究改良经颈静脉孔(JF)入路切除JF区颅内外沟通型肿瘤的技术及其暴露范围。方法:用彩色乳胶灌注10例成人带颈头颅湿标本后,显微镜下逐层解剖,研究JF区的血管、神经和硬膜等结构及与周围结构的解剖关系。结果:以枕下三角和横突为... 目的:研究改良经颈静脉孔(JF)入路切除JF区颅内外沟通型肿瘤的技术及其暴露范围。方法:用彩色乳胶灌注10例成人带颈头颅湿标本后,显微镜下逐层解剖,研究JF区的血管、神经和硬膜等结构及与周围结构的解剖关系。结果:以枕下三角和横突为标志可以定位椎动脉水平段;以横突和肩胛提肌为标志可以确定椎动脉C2-C1段及保护后组颅神经、颈内静脉及颈内动脉。头外侧直肌可以定位JF后壁;磨除颈突可以暴露JF后壁;以髁导静脉为标志磨除颈静脉结节可暴露JF内侧壁;磨除乳突、岩骨鼓部,以鼓乳切迹为标志轮廓化面神经可以暴露JF外侧壁。结论:改良经颈静脉孔入路能从内、外、后、下等方向充分暴露JF,同时椎动脉、面神经及听力功能也得到很好的保护,是切除颅内外沟通型JF区肿瘤的理想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静脉孔 显微解剖 手术入路
下载PDF
CT和MRI对颈静脉孔区原发肿瘤病变诊断价值 被引量:2
4
作者 李杨 《中国社区医师》 2017年第2期131-132,共2页
目的:分析颈静脉孔区原发肿瘤病变的CT和MRI诊断价值。方法:收治静脉孔区原发肿瘤病变患者10例,分析CT和MRI对鉴别肿瘤的优势和局限等。结果:6例颈静脉孔均匀性增加,4例呈现偏心性增加,增大呈椭圆形6例,圆形3例,不规则形状1例;CT结果显... 目的:分析颈静脉孔区原发肿瘤病变的CT和MRI诊断价值。方法:收治静脉孔区原发肿瘤病变患者10例,分析CT和MRI对鉴别肿瘤的优势和局限等。结果:6例颈静脉孔均匀性增加,4例呈现偏心性增加,增大呈椭圆形6例,圆形3例,不规则形状1例;CT结果显示骨质为吸收性破坏7例,浸润性破坏3例;在纵向生长方面,MRI显示6例,而CT显示2例,神经鞘瘤患者6例中MRI显示3例,而CT仅显示1例。结论:CT和MRI在颈静脉孔区原发肿瘤中具有各自的优势,所以在临床诊断中可以将两者联合起来应用,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的诊断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MRI 经静脉孔区原发肿瘤病变 诊断价值
下载PDF
对比颈部静脉孔区原发肿瘤CT与MRI诊断价值 被引量:2
5
作者 顾晓敏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9年第9期42-44,共3页
目的分析MRI和CT诊断颈部静脉孔区原发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此次主要分析了2015年3月—2018年8月在本院进行治疗且病理证实的22脉孔区原发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患者MRI和CT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其临床诊断价值。结果颈静脉孔12例偏... 目的分析MRI和CT诊断颈部静脉孔区原发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此次主要分析了2015年3月—2018年8月在本院进行治疗且病理证实的22脉孔区原发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患者MRI和CT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其临床诊断价值。结果颈静脉孔12例偏心性增大、10例均匀性增大,颈静脉孔2例呈不规则形增大、7例呈圆形增大、13例呈椭圆形增大;经CT显示16例骨质吸收性破坏、6例浸润性破坏;CT检出的10例神经鞘瘤,MRI检查有9例。结论对于颈部静脉孔区原发肿瘤来说,应用MRI和CT进行诊断各有优势,联合诊断快了互补缺点,进而提升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部静脉孔区 原发肿瘤 CT诊断 MRI诊断 神经鞘瘤 颈静脉球瘤
下载PDF
保留外中耳结构的颈静脉孔区副神经节瘤手术探索(附2例报道)
6
作者 宋勇莉 朱正茹 +3 位作者 胡健 潘洋洋 邱建华 查定军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18-822,829,共6页
目的探讨对经典颞下窝A型入路进行技术改良,保留外中耳结构,对于颈静脉孔区副神经节瘤手术治疗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接受经迷路下经乳突-上颈部联合入路手术治疗的颈静脉孔区副神经节瘤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患者颈静脉孔区... 目的探讨对经典颞下窝A型入路进行技术改良,保留外中耳结构,对于颈静脉孔区副神经节瘤手术治疗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接受经迷路下经乳突-上颈部联合入路手术治疗的颈静脉孔区副神经节瘤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患者颈静脉孔区副神经节瘤病变的临床特征,肿瘤切除程度,术后面神经功能及听力保留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等。结果2例患者均为女性,术后病理均确定为副神经节瘤。患者肿瘤分期分别为:病例1 C2De1,病例2 C1De1;2例患者肿瘤均得到完全切除,术后病例1发生感染,遗留鼓膜穿孔及混合性耳聋。病例2术后出现左侧轻度面瘫(Ⅱ级),予以对症治疗后恢复。随访半年均未见肿瘤残留或复发。结论对于部分颈静脉孔区副神经节瘤采用迷路下经乳突-上颈部联合入路进行手术治疗,可实现切除肿瘤的同时保留外中耳结构和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该术式适用于病变局限于颈静脉孔区,不累及或仅累及颈内动脉垂直段(C1或C2),不伴有明显听力下降的副神经节瘤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静脉孔区 副神经节瘤 手术治疗 面神经 听力保留 迷路下入路
原文传递
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切除术后并发嗓音嘶哑及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护理1例 被引量:2
7
作者 陈丽鸥 齐赛 +7 位作者 王思琦 杨娜 孙岩 张历 张静 危维 应波 王振霖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22年第15期1186-1190,共5页
目的总结1例颈静脉孔区颅内外沟通神经鞘瘤切除术后并发嗓音嘶哑、吞咽障碍患者的联合康复护理过程。方法2020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1例左侧颈静脉孔区颅内外沟通肿瘤术后并发嗓音嘶哑及吞咽障碍的患者,早期实施呼吸肌舌肌运... 目的总结1例颈静脉孔区颅内外沟通神经鞘瘤切除术后并发嗓音嘶哑、吞咽障碍患者的联合康复护理过程。方法2020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1例左侧颈静脉孔区颅内外沟通肿瘤术后并发嗓音嘶哑及吞咽障碍的患者,早期实施呼吸肌舌肌运动辅助下的阶梯嗓音训练,以及基于电子喉镜为依据的呼吸吞咽方法、食物及一口量的评估、咀嚼次数辅助下食物稠度的维持和晋级饮食种类方法的吞咽摄食指导,提供全程连续的康复训练。结果通过术后至出院,出院后居家持续3个月的全程康复护理,嗓音嘶哑评估GRBAS分级标准从G3重度异常恢复至G2中度异常,嗓音障碍指数评估量表中文翻译版评分由75分降至52分,发音平均时间从2.45 s延长至5.32 s。进食呛咳次数从0.4~0.5次/min到无呛咳。结论早期给予嗓音和吞咽摄食康复训练,可促进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切除术后嗓音嘶哑及吞咽障碍功能的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 颈静脉孔区 神经鞘瘤 后组颅神损伤 快速康复
原文传递
神经内镜经鼻前方外侧入路颈静脉孔区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体会 被引量:1
8
作者 刘春晖 张新 +7 位作者 李储忠 桂松柏 耿素民 赵澎 白吉伟 曹磊 朱海波 张亚卓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33-138,共6页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经鼻前方外侧入路切除颈静脉孔区肿瘤的解剖学基础、手术技术和临床效果。方法收集干性颅骨、湿性尸头标本各3具,模拟神经内镜经鼻前方外侧入路对湿性尸头标本进行双侧逐层解剖,测量干性、湿性标本的相关解剖数据。回...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经鼻前方外侧入路切除颈静脉孔区肿瘤的解剖学基础、手术技术和临床效果。方法收集干性颅骨、湿性尸头标本各3具,模拟神经内镜经鼻前方外侧入路对湿性尸头标本进行双侧逐层解剖,测量干性、湿性标本的相关解剖数据。回顾性分析2018年11月至2021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3例颈静脉孔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神经内镜经鼻前方外侧入路切除肿瘤。根据术后MRI结果评估肿瘤切除程度。通过临床症状和影像学随访结果评估手术效果。结果解剖学研究证实,应用神经内镜经鼻入路可清晰显露颈静脉孔区;舌下神经管下缘至枕髁下缘的距离为(8.36±1.77)mm,舌下神经管至颈静脉结节的距离为(7.08±2.23)mm。13例患者共行手术18例次,其中肿瘤全切除10例次,次全切除6例次,大部切除2例次。病理学结果提示,脊索瘤9例,软骨肉瘤2例,神经鞘瘤2例。13例患者的脑神经功能损害症状在术后均有改善,改善比例如下:声音嘶哑为3/6、饮水呛咳为2/5、耸肩无力为2/3、听力下降为5/9、搏动性耳鸣为5/7、平衡障碍为2/4、伸舌偏斜为2/5、周围性面瘫为4/7。术后并发症包括咽鼓管功能障碍(5例)、一过性硬腭麻木(2例)、脑脊液鼻漏(1例)、脑神经麻痹加重(3例)。13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6个月(3~30个月)。至末次随访,4例患者肿瘤复发,其余9例患者无复发。结论神经内镜经鼻前方外侧入路可为部分累及颈静脉孔区的肿瘤提供安全的手术入路,其手术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腔道内镜手术 解剖学 经鼻前方外侧入路 颈静脉孔区 临床应用
原文传递
2种体位下颈静脉孔区周围结构3D-CT重建的对比研究
9
作者 马亚宾 王向宇 +2 位作者 徐伟伟 龙青山 覃成箭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212-1214,共3页
目的对比研究头颅正中前屈位与斜仰卧位对远外侧入路中颈静脉孔区(JF)周围结构的位移程度,为该区域手术入路及相关结构的保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41例健康成人均经荷兰飞利浦电子公司64排CT机按骨窗条件以1mm层厚分别在头颅正中前... 目的对比研究头颅正中前屈位与斜仰卧位对远外侧入路中颈静脉孔区(JF)周围结构的位移程度,为该区域手术入路及相关结构的保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41例健康成人均经荷兰飞利浦电子公司64排CT机按骨窗条件以1mm层厚分别在头颅正中前屈位(即模拟术中侧卧位)与斜仰卧位进行连续轴位扫描,扫描范围包括外耳道水平至C3水平的骨性标志,扫描所得的图像输入飞利浦扩展华晨工作站进行CT的多平面重建(MP鼬,测量相关数据。结果在模拟侧卧位(即头颅正中前屈位)时测量寰椎横突(C1)至同侧乳突尖、茎突尖、枕髁外缘中点等解剖标志的距离分别为(20.99±4.18)mm、(20.49±5.47)mm、(22.035±4.27)mm。在斜仰卧位时测量寰椎横突至同侧乳突尖、茎突尖、枕髁外缘中点等解剖标志的距离、分别为(22.795±3.29)mm、(22.315±5.48)mm、(23.025±3.91)mm。与头颅正中前屈位比较,斜仰卧位时3段距离均较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JF手术入路中,斜仰卧位可以改变相关结构间的相对空间位置关系,增加对颈静脉区的显露空间,使面神经、椎动脉、后组脑神经颅外段等结构得到保护,减少对周围组织结构的损伤及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位 CT三维重建 颈静脉孔区 解剖
原文传递
1例颈静脉孔区咽旁间隙颅内外沟通瘤:迷走神经鞘膜瘤患者的术后护理
10
作者 杨蓓 黄茂华 +2 位作者 刘玲 李佳家 严琳潇 《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 2017年第4期216-218,共3页
目的颈静脉孔是后颅底重要通道,内有重要的血管及神经通过。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较少见,其中颅内外沟通型神经鞘瘤尤为少见。由于位置深在,周围结构复杂,术后可出现脑神经损伤和脑脊液漏等并发症。术后的精心护理对患者的预后起着非常重... 目的颈静脉孔是后颅底重要通道,内有重要的血管及神经通过。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较少见,其中颅内外沟通型神经鞘瘤尤为少见。由于位置深在,周围结构复杂,术后可出现脑神经损伤和脑脊液漏等并发症。术后的精心护理对患者的预后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方法简单介绍该病例病史及手术过程,再对患者术后护理进行详细的阐述,如患者术后体位管理,病情观察,持续生命体征监测,患者意识瞳孔肌力体温等变化,患者伤口渗血渗液情况,观察术后有无并发症,对患者术后出现的器质性精神障碍进行保护性约束并给予患者及家属心理护理。结果患者病情稳定,未发生颅内感染,意识清楚,经过康复训练,已健康出院。结论颈静脉孔区颅内外沟通瘤患者较少见,因其部位特殊,涉及重要神经血管,手术复杂,术后并发症多,使得术后很好的病情观察及各种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变得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静脉孔区 颅内外沟通瘤 术后护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