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静脉孔区的显微解剖及定位标志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刘庆 袁贤瑞 +2 位作者 潘亚文 姜维喜 罗端午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40-243,共4页
目的:研究颈静脉孔区的显微外科解剖,探讨寰椎横突(TPA)、头侧直肌、二腹肌沟、颈静脉突等解剖标志在颈静脉孔区病变手术中的定位意义。方法:成人头颈标本15例,男13例,女2例,红色乳胶灌注颈总动脉和椎动脉。手术显微镜下(×3~×... 目的:研究颈静脉孔区的显微外科解剖,探讨寰椎横突(TPA)、头侧直肌、二腹肌沟、颈静脉突等解剖标志在颈静脉孔区病变手术中的定位意义。方法:成人头颈标本15例,男13例,女2例,红色乳胶灌注颈总动脉和椎动脉。手术显微镜下(×3~×30)逐层显露颈静脉孔区结构,明确该区显微解剖特征、相关的解剖标志及其定位意义。结果:颈静脉孔区多数重要的解剖结构均可以TPA为参照标志予以明确。二腹肌后腹位于其浅层。TPA的后方为枕下三角,三角内有椎动脉、椎静脉丛和颈1神经通过。头侧直肌起始于TPA的外表面,止于枕骨颈静脉突的下表面,可作为确定颅外颈静脉孔的解剖标志。茎突位于TPA的前方,颈内静脉、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穿行于茎突与TPA之间,颈内动脉位于颈内静脉的前内侧。二腹肌、颈静脉突、颈动脉嵴对定位面神经、颈静脉孔及舌咽神经等结构具有重要意义。结论:颈静脉孔区解剖结构复杂,利用寰椎横突、头侧直肌、二腹肌沟、颈静脉突等解剖标志有助于明确此区域重要的解剖结构,避免术中不必要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静脉孔区 显微外科解剖 寰椎横突(TPA) 颈静脉突
下载PDF
颈静脉孔区颅内外沟通型神经鞘瘤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6
2
作者 李学记 万经海 +4 位作者 吴跃煌 刘绍严 钱海鹏 徐震纲 唐平章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2-25,共4页
目的总结颈静脉孔区颅内外沟通型神经鞘瘤的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颈静脉孔区颅内外沟通型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肿瘤均由神经外科和头颈外科联合经颅-颈入路一期切除。结果 肿瘤全切除9例,次全切除1例。术后新出现面瘫1例;脑脊... 目的总结颈静脉孔区颅内外沟通型神经鞘瘤的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颈静脉孔区颅内外沟通型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肿瘤均由神经外科和头颈外科联合经颅-颈入路一期切除。结果 肿瘤全切除9例,次全切除1例。术后新出现面瘫1例;脑脊液鼻漏3例,再次手术修补1例;术前神经功能障碍加重3例。无手术死亡病例。随访18~60个月,神经功能障碍均明显好转,无肿瘤复发。结论神经外科和头颈外科联合经颅-颈入路手术切除是治疗颈静脉孔区颅内外沟通型神经鞘瘤,尤其是伴有明显的颈部扩展者的理想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鞘瘤 颈静脉孔区 手术后并发症 神经外科手术
下载PDF
多学科联合切除伴颈部扩展的颈静脉孔区肿瘤的围手术期护理 被引量:7
3
作者 姚利琴 刘燕 《护士进修杂志》 2017年第2期154-156,共3页
目的探讨多学科联合切除伴颈部扩展的颈静脉孔区肿瘤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分析2006年3月-2014年12月由神经外科与头颈外科联合切除伴颈部扩展的颈静脉孔区肿瘤26例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术前做好个性化营养支持、呛咳... 目的探讨多学科联合切除伴颈部扩展的颈静脉孔区肿瘤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分析2006年3月-2014年12月由神经外科与头颈外科联合切除伴颈部扩展的颈静脉孔区肿瘤26例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术前做好个性化营养支持、呛咳与误吸的预防、跌倒与坠床的预防、有效沟通与心理疏导、脑血管造影护理及术前准备;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指导早期饮食及吞咽训练,加强体位及活动指导,做好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并予延续性出院指导。结果 26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术后住院时间8~23d。结论伴颈部扩展的颈静脉孔区肿瘤手术难度极大,多学科联合一期切除肿瘤后,系统化、个性化的护理是患者平稳度过围手术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伴颈部扩展的颈静脉孔区肿瘤 多学科联合切除 围手术期 护理
下载PDF
颈静脉孔区不同手术入路显露结构的对比分析及显微解剖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孙守元 潘亚文 +3 位作者 任军 高俊玮 张海林 唐博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19-522,528,共5页
目的研究枕下远外侧入路、耳后乙状窦前经颞入路、改良的耳后头颈入路对颈静脉孔区显露范围与结构的区别。方法用10%的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颈湿标本6具(12侧),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2具标本,在高倍显微镜下模拟颈静脉孔区手术入路... 目的研究枕下远外侧入路、耳后乙状窦前经颞入路、改良的耳后头颈入路对颈静脉孔区显露范围与结构的区别。方法用10%的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颈湿标本6具(12侧),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2具标本,在高倍显微镜下模拟颈静脉孔区手术入路。其中A组模拟枕下远外侧入路、B组模拟耳后乙状窦前经颞入路、C组模拟改良的耳后头颈入路进行显微解剖研究,比较各条手术入路所显露的结构及范围。结果枕下远外侧入路对颈静脉孔区颅内结构显露良好;耳后乙状窦前经颞入路对颈静脉孔孔内结构、鼓室、乳突气房及颈动脉鞘周围的结构显露良好;改良的耳后头颈入路则通过后、外、上、下等多个角度对颅内外结构均显露良好。结论不同的手术入路对颈静脉孔区的显露范围及结构各不相同,改良的耳后头颈入路能够更好的从多角度对颅内外结构显露,从而达到一期全切肿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静脉孔区 手术入路 显微解剖 高颈位 显露结构
下载PDF
两种联合入路处理颈静脉孔区沟通性肿瘤的应用解剖比较 被引量:3
5
作者 徐领领 王玉海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61-366,共6页
目的通过比较远外侧髁旁联合部分经髁入路与迷路下联合枕下乙状窦后入路,为颈静脉孔区沟通性肿瘤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用16具成人尸头镜下模拟两种联合入路,比较两种联合入路对颈静脉孔区的暴露范围及相关解剖学标志,同时观... 目的通过比较远外侧髁旁联合部分经髁入路与迷路下联合枕下乙状窦后入路,为颈静脉孔区沟通性肿瘤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用16具成人尸头镜下模拟两种联合入路,比较两种联合入路对颈静脉孔区的暴露范围及相关解剖学标志,同时观察寰椎横突磨除后对颈静脉孔区颅外段的暴露情况。结果两种联合入路均可显露颈静脉孔区颅内段及有限的颅外段,但远外侧髁旁联合部分经髁入路有利于暴露颈静脉孔后内侧区域,而迷路下联合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更利于暴露颈静脉孔后外侧区域。枕髁和颈静脉突为前者的解剖标志,茎乳孔和颈静脉突为后者的解剖标志。寰椎横突的切除可增加颈静脉孔区颅外段茎突后间隙的显露。结论远外侧髁旁联合部分经髁入路结合寰椎横突的磨除,适宜处理肿瘤主体偏于孔内侧的颈静脉孔区沟通性肿瘤,而迷路下联合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结合寰椎横突的磨除,更适宜处理肿瘤主体偏于颈静脉孔外侧的沟通性肿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静脉孔区 沟通性肿瘤 联合入路 寰椎横突 颈静脉突 解剖
下载PDF
颈静脉孔区计算机建模和三维解剖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周青 汤可 周敬安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3年第11期514-516,共3页
目的在尸头解剖基础上构建颈静脉孔区计算机三维解剖模型。方法先对5例尸头标本行头颅CT和MRI扫描,动脉和静脉依次灌注混合造影剂乳胶后再次行头颅CT扫描,解剖显露脑干和脑神经后再次行头颅MRI扫描。影像数据输入Vitrea虚拟现实系统,进... 目的在尸头解剖基础上构建颈静脉孔区计算机三维解剖模型。方法先对5例尸头标本行头颅CT和MRI扫描,动脉和静脉依次灌注混合造影剂乳胶后再次行头颅CT扫描,解剖显露脑干和脑神经后再次行头颅MRI扫描。影像数据输入Vitrea虚拟现实系统,进行三维重建和图像融合,构建颈静脉孔区三维解剖模型。对照尸头解剖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Vitrea虚拟现实系统模拟颈静脉孔区三维解剖可视化效果良好,相关解剖结构显示清晰,与尸头观察结果一致。结论计算机颈静脉孔区三维解剖模型有助于无创直观地观察和理解相关解剖结构的整体空间关系,节约时间和标本,为指导相关手术提供解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静脉孔区域 颅窝 虚拟现实 解剖 三维
下载PDF
颞下窝A型径路在切除颈静脉孔区肿瘤中的应用
7
作者 薛玉斌 张文阳 +1 位作者 刘强 夏寅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2020年第4期272-276,281,共6页
目的探讨颈静脉孔区肿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以及颞下窝A型径路在切除颈静脉孔区肿瘤中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我科收治的27例颈静脉孔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副神经节瘤15例,神经鞘瘤11例,软骨肉瘤1例... 目的探讨颈静脉孔区肿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以及颞下窝A型径路在切除颈静脉孔区肿瘤中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我科收治的27例颈静脉孔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副神经节瘤15例,神经鞘瘤11例,软骨肉瘤1例。术前行常规颞骨CT、增强MRI检查,并根据情况选择血管造影和肿瘤供血血管栓塞。所有患者均采用颞下窝A型径路进行手术治疗。结果所有患者肿瘤分型均在Fisch分型C1型以上,主要临床表现为波动性耳鸣、听力下降及声音嘶哑等后组颅神经受损表现。2例患者为二次手术,25例患者为初次手术。肿瘤全切率为(92.6%)。15例副神经节瘤患者,术中向前移位面神经,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面神经功能障碍,术后1年HB分级Ⅱ级7例、Ⅲ级6例、Ⅳ级2例。12例其它类型肿瘤患者,术中保留面神经骨桥,术后均未出现面神经功能障碍。所有患者随访期间均无脑脊液耳漏、颅内出血,颅内感染、偏瘫、死亡等严重术后并发症。结论颞下窝A型径路在切除颈静脉孔区肿瘤中具有显著优势,此径路能够实现肿瘤的完整暴露,并且在切除肿瘤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护肿瘤周围的重要结构,如硬脑膜、面神经、颈内动脉、后组颅神经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静脉孔区 颞下窝A型径路 副神经节瘤 神经鞘瘤 面神经
下载PDF
颈静脉孔区的解剖学结构与影像显示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卫萍 谭文 +2 位作者 李凤飞 姜鹏君 吴解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84-386,共3页
目的:探讨颈静脉孔区正常解剖结构特点及影像学表现,为该区疾病诊断、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与影像学依据。方法:取10个成人头颅标本(20侧颈静脉孔)通过采用Fisch颞下窝手术入路进行解剖和观察,测量相关解剖学数据;采用MSCT与MR对10名健康... 目的:探讨颈静脉孔区正常解剖结构特点及影像学表现,为该区疾病诊断、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与影像学依据。方法:取10个成人头颅标本(20侧颈静脉孔)通过采用Fisch颞下窝手术入路进行解剖和观察,测量相关解剖学数据;采用MSCT与MR对10名健康自愿者进行头颅扫描,获取MSCT与MR影像表现,将测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20侧颈静脉孔中,有18侧(90%)的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之间存在纤维性硬膜,颞突比较恒定,枕突少见,3侧(15%)有完整骨桥;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都有很多根丝,迷走神经根丝可多达13条;右侧颈静脉球高度高于左侧,P<0.05。MSCT颅底层面可清晰显示颈静脉孔大小、形态及其内颞突、枕突、骨桥等骨性结构;MR3D-TOF法可显示颈内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等血管影像。结论:颈静脉孔区解剖结构复杂,通过颈静脉孔区的解剖学和影像学研究,能够为颈静脉孔区骨质消磨术和该区血管病变手术提供客观依据,从而降低该区手术对神经、血管的损伤,提高手术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静脉孔区 解剖学结构 影像显示
下载PDF
颅内孤立性纤维瘤侵犯颈静脉孔1例并文献复习
9
作者 覃世兴 余永佳 黄玮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1年第3期316-320,共5页
颅内孤立性纤维瘤(ISFT)临床上较为罕见,侵犯颈静脉孔的ISFT更少见。该文报道侵犯颈静脉孔的ISFT 1例,对其病理学、影像学特征、术后复发和转移相关研究进展进行文献复习。
关键词 颅内孤立性纤维瘤 肿瘤鉴别诊断 开颅肿瘤切除 颈静脉孔区肿瘤
下载PDF
不同面神经处理方式应用于颈静脉孔区肿瘤切除术效果分析
10
作者 殷悦 赵杨 +5 位作者 田旭 赵勇 陈晗林 张立芹 高志强 冯国栋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68-371,375,共5页
目的:总结不同面神经处理方式应用于颈静脉孔区肿瘤切除术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23年3月接受手术的54例颈静脉孔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36例;年龄21~67岁,平均44.4岁;随访时间中位数12个月。应用House-Brackma... 目的:总结不同面神经处理方式应用于颈静脉孔区肿瘤切除术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23年3月接受手术的54例颈静脉孔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36例;年龄21~67岁,平均44.4岁;随访时间中位数12个月。应用House-Brackmann(HB)分级系统评估患者术前、术后1~2周和末次随访的面神经功能(HBⅠ~Ⅱ级为功能良好):术前HBⅠ~Ⅱ级42例;分别采用面神经部分移位术(9例)、面神经完全移位术(28例)、面神经切断再重建术(17例)(Ⅰ期或Ⅱ期)。分析影响术后面神经功能的相关因素。结果:术后病理证实副神经节瘤39例,神经鞘瘤9例,3例脑膜瘤,纤维黏液样肉瘤、软骨肉瘤、血管内肌纤维瘤各1例。面神经部分移位术后面神经功能HBⅠ~Ⅱ级89%(8/9);面神经完全移位术后HBⅠ~Ⅱ级86%(24/28)28例;面神经切断再重建术后HBⅠ~Ⅱ级分别为2/7(Ⅰ期)和0/3(Ⅱ期)。面神经移位患者中肿瘤的大小及手术方式与术后面神经功能相关(P<0.05)。面神经完全移位术和部分移位术后面神经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对面神经的牵拉可能是影响颈静脉孔区肿瘤外科治疗过程中面神经功能的重要因素;对于面神经离断的患者,应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面神经重建方式,争取面神经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静脉孔区肿瘤 面神经功能 侧颅底手术 面神经移位
原文传递
内镜经口入路岩斜区、颈静脉孔区鼻咽癌切除术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焕康 李静 +8 位作者 蒋晓文 李帅 薛凯 孙希才 刘全 顾晔 李万鹏 宋小乐 余洪猛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1-27,共7页
目的探索内镜经口入路的解剖要点及其在岩斜区和颈静脉孔区复发性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PC)手术中的应用。方法使用3个干性头颅骨性标本和5个新鲜冰冻尸头标本, 采用经口入路显露岩斜区和颈静脉孔区, 记录重要解剖标志及... 目的探索内镜经口入路的解剖要点及其在岩斜区和颈静脉孔区复发性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PC)手术中的应用。方法使用3个干性头颅骨性标本和5个新鲜冰冻尸头标本, 采用经口入路显露岩斜区和颈静脉孔区, 记录重要解剖标志及显露范围, 详细介绍该入路的手术方法和技巧。回顾性分析于2020年6月至2022年4月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的复发性NPC患者6例, 男女比例1∶1, 年龄42~69岁, 所有患者均使用该入路行岩斜区和颈静脉孔区复发性NPC切除术。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解剖研究显示, 内镜经口入路在保留翼内肌和翼外肌的基础上, 可显露咽旁段、岩骨段和斜坡旁段颈内动脉, 可处理颈静脉孔区和岩斜区的病变。临床实践显示, 6例患者均成功行内镜经口入路NPC切除术, 术后增强MRI见肿瘤完整切除, 患者无咀嚼功能障碍。结论内镜经口入路用于岩斜区和颈静脉孔区复发性NPC切除术, 具有安全、微创、可靠的特点, 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口 翼突后 复发性鼻咽癌 岩斜区 颈静脉孔区
原文传递
颈静脉孔的显微解剖学研究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2
作者 侯文仲 姜晓丹 +2 位作者 王向宇 蔡颖谦 秦玲莎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4期347-349,356,共4页
目的研究颈静脉孔及其周围结构的显微解剖学特征,为该区域的手术入路及颅神经的保护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显微镜下模拟经颈静脉入路、远外侧经髁入路、迷路下入路等多种入路的联合,从多个角度逐步解剖颈静脉孔及相关区域,明确该区域... 目的研究颈静脉孔及其周围结构的显微解剖学特征,为该区域的手术入路及颅神经的保护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显微镜下模拟经颈静脉入路、远外侧经髁入路、迷路下入路等多种入路的联合,从多个角度逐步解剖颈静脉孔及相关区域,明确该区域重要结构的空间关系。结果在颅内侧,硬脑膜分隔将颈静脉孔分为岩部、乙状部、颈内静脉部。覆盖于颈内静脉部的硬膜有两个孔,二者均位于两个颈内静脉突之间,一个为舌咽神经道,另一个为迷走神经道。乙状窦,岩下窦,颈静脉球,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咽升动脉脑膜支,枕动脉和耳蜗导水管一同穿行于孔内。结论将颈静脉孔描述为岩部、乙状部、颈内静脉部更有手术意义;通过星点可定位横窦和乙状窦交界部。详尽的解剖学研究可提高本区域手术成功率,有助于保护颅神经.减少不必要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静脉孔 星点 解剖学 局部 临床意义
原文传递
远外侧入路手术中椎动脉颅内段的显微解剖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付万新 康春华 +1 位作者 彭志强 李少鹏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794-798,共5页
目的 对椎动脉颅内段进行观察和测量,探讨远外侧人路手术中如何保护椎动脉颅内段和小脑后下动脉. 方法 手术显微镜下对20例带颈成人头颅标本模拟远外侧人路开颅,到达颈静脉孔区,显露椎动脉颅内段及其主要分支,观察其走形特点和形态,并... 目的 对椎动脉颅内段进行观察和测量,探讨远外侧人路手术中如何保护椎动脉颅内段和小脑后下动脉. 方法 手术显微镜下对20例带颈成人头颅标本模拟远外侧人路开颅,到达颈静脉孔区,显露椎动脉颅内段及其主要分支,观察其走形特点和形态,并测量相关数据. 结果椎动脉颅内段穿寰枕筋膜后在基底动脉沟与对侧椎动脉合成基底动脉.椎动脉与舌下神经关系密切,本组30侧椎动脉穿经舌下神经根的腹侧达桥脑延髓沟,8侧椎动脉穿舌下神经根丝之间,2侧椎动脉经舌下神经根丝的背侧.70%的椎动脉与舌下神经有接触,其中30%的椎动脉对舌下神经造成压迫.椎动脉颅内段主要分支有小脑后下动脉、脊髓前动脉、脑膜后动脉和一些穿动脉.小脑后下动脉是椎动脉最大的分支,本组全部发自椎动脉颅内段,行程多为袢状并同后组颅神经关系密切.小脑后下动脉的起始点因人而异,同一标本左右也不一致,大多起自椎动脉颅内段的中上1/3.本组未见小脑前下动脉起源于椎动脉.脊髓前动脉均起于双侧椎动脉的末段,在中线吻合成一单干,沿脊髓前正中裂迂曲下降供应脊髓. 结论 熟悉椎动脉颅内段及其分支的走形特点和解剖变异有助于远外侧入路到颈静脉孔区手术中识别和保护椎动脉颅内段的主要分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 小脑后下动脉 远外侧入路 颈静脉孔区 显微解剖学
原文传递
颈静脉孔区颅底内镜手术解剖 被引量:1
14
作者 朱杭军 张建东 王玉海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4期1288-1290,共3页
目的:观测颈静脉孔区解剖结构,并模拟、比较相关内镜手术,为颈静脉孔区颅底内镜手术提供解剖资料。方法:对8例(16侧)成人尸头颈静脉孔区进行解剖,模拟实施迷路后和乙状窦后径路内镜手术,观察手术径路上各结构对手术的影响以及相关... 目的:观测颈静脉孔区解剖结构,并模拟、比较相关内镜手术,为颈静脉孔区颅底内镜手术提供解剖资料。方法:对8例(16侧)成人尸头颈静脉孔区进行解剖,模拟实施迷路后和乙状窦后径路内镜手术,观察手术径路上各结构对手术的影响以及相关血管、神经之间解剖关系。去除顶骨、大脑以及部分小脑组织,暴露颈静脉孔、内耳门及其周围结构,测量颈静脉孔上缘距内耳门下缘垂直距离。结果:8例(16侧)标本均顺利完成迷路后径路模拟内镜手术,仅有2例(4侧)在不损伤小脑情况下顺利完成乙状窦后径路模拟手术,小脑为内镜导入的主要障碍。镜下能清晰分辨颈静脉孔区血管神经区域,舌咽和迷走神经之间间距相对较大,迷走和副神经相距较近,部分小脑下后动脉穿行于其间;舌下神经位于上述颅神经内、下方,形成5~8束较细神经纤维平行分布。颈静脉孔上缘距内耳门下缘垂直距离为(8.26±1.05)mm。结论:相较而言,迷路后径路颈静脉孔区内镜手术术野暴露更好且能更好保护小脑,但其操作相对复杂且对术者要求较高;内耳门仍是手术的可靠定位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静脉孔区 内耳门 内镜 解剖
原文传递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切除颈静脉孔区或岩斜坡区肿瘤32例分析
15
作者 史学芳 吴建梁 尹风任 《中国综合临床》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105-1106,共2页
目的探讨颈静脉孔区、岩斜坡区肿瘤的手术入路。方法32例颈静脉孔区、岩斜坡区肿瘤患者均采用病变侧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切除肿瘤,其中颈静脉孔区肿瘤20例,均为神经鞘瘤;岩斜坡区肿瘤12例。均为脑膜瘤;本组病例影像学显示肿瘤未侵犯到... 目的探讨颈静脉孔区、岩斜坡区肿瘤的手术入路。方法32例颈静脉孔区、岩斜坡区肿瘤患者均采用病变侧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切除肿瘤,其中颈静脉孔区肿瘤20例,均为神经鞘瘤;岩斜坡区肿瘤12例。均为脑膜瘤;本组病例影像学显示肿瘤未侵犯到海绵窦或颅外。结果本组32例患者21例肿瘤全部切除,6例为次全切除,大部切除5例。27例患者恢复正常工作(6例遗留有声音嘶哑),4例一侧肢体不全瘫痪,但基本能生活自理,1例死亡。结论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切除颈静脉孔区、岩斜坡区肿瘤,具有简捷、省时,患者疗效满意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状窦后入路 颈静脉孔区 岩斜坡区 肿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