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中国地域文化:作为“集体潜意识”系统 |
胡义成
傅明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
10
|
|
2
|
荣格“原型”概念新探 |
刘芳
|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
2013 |
13
|
|
3
|
荣格及其学派与超个人心理学 |
郭永玉
|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
2002 |
8
|
|
4
|
分裂与整合——《拥有快乐的秘密》中塔希的多重人格 |
水彩琴
|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5
|
|
5
|
共时性:一种阐释《红楼梦》的新视野 |
马明奎
|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3
|
|
6
|
《夜色温柔》中狄克的心理学视角剖析 |
任玲
翟慧丽
|
《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5 |
1
|
|
7
|
浅议新闻工作者的心理健康 |
吴妍
|
《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4 |
10
|
|
8
|
荣格“集体无意识积淀内容”辨疑及启示 |
胡立新
李吉勇
|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
2
|
|
9
|
希腊神话中神的阴影人格 |
黄俊萍
|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16 |
1
|
|
10
|
古典精神分析对行为动力的认识分歧述评 |
叶国萍
|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 |
1
|
|
11
|
关于《离骚》“求女”解的思考 |
魏红翎
|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9 |
0 |
|
12
|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与艺术 |
梁毅
|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
2002 |
0 |
|
13
|
钗黛实为同根生——从原型批评理论看“钗黛一体” |
周悟拿
|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2
|
|
14
|
论荣格美学理论体系中的“集体无意识” |
杨艳萍
|
《柳州师专学报》
|
2009 |
3
|
|
15
|
性格现象学的问题与可能 |
倪梁康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2
|
|
16
|
荣格对《易经》哲学的吸收、转化及其未尽之处 |
赵晓栋
|
《周易研究》
北大核心
|
2023 |
1
|
|
17
|
段义孚《恋地情结》理念论思想探析 |
刘苏
|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25
|
|
18
|
论荣格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接受 |
罗涛
|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