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地域文化:作为“集体潜意识”系统 被引量:10
1
作者 胡义成 傅明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35-39,共5页
中国地域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作为地域人群"集体潜意识"的地域"隐性文化"。因此,注目"潜意识"问题研究且成果颇丰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相关方法,在中国地域文化研究中便大有用武之地。其中,弗洛伊德的... 中国地域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作为地域人群"集体潜意识"的地域"隐性文化"。因此,注目"潜意识"问题研究且成果颇丰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相关方法,在中国地域文化研究中便大有用武之地。其中,弗洛伊德的高足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对中国地域文化研究提供了心理学依据;克鲁克洪的"隐性文化"理论在被接纳入唯物史观框架后,也是研究中的有力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析 荣格 隐性文化
下载PDF
荣格“原型”概念新探 被引量:13
2
作者 刘芳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3年第1期100-105,共6页
荣格的"原型"实指一种最具结构性和生发性的、抽象的"型":一种存在于集体无意识中的、看不见摸不着却又实实在在有着巨大力量的深层结构。两股对立力量的互旋是这种结构的基本特征。中国太极图的结构可作为其形象... 荣格的"原型"实指一种最具结构性和生发性的、抽象的"型":一种存在于集体无意识中的、看不见摸不着却又实实在在有着巨大力量的深层结构。两股对立力量的互旋是这种结构的基本特征。中国太极图的结构可作为其形象化的展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荣格 原型 互旋
下载PDF
荣格及其学派与超个人心理学 被引量:8
3
作者 郭永玉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2002年第5期535-539,共5页
作为理论家和临床医学家的荣格 ,他关于整体和动力的观点、对神秘经验的兴趣、对经验中影像的象征意义的揭示、关于中年危机的理论、他个人的精神体验以及对非西方的文化有关精神与实践的关注等等 ,都为当代超个人心理学提供了启示 ,而... 作为理论家和临床医学家的荣格 ,他关于整体和动力的观点、对神秘经验的兴趣、对经验中影像的象征意义的揭示、关于中年危机的理论、他个人的精神体验以及对非西方的文化有关精神与实践的关注等等 ,都为当代超个人心理学提供了启示 ,而且 ,荣格学派在当代的发展 ,特别是沃西本的理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荣格 荣格学派 超个人心理学
下载PDF
分裂与整合——《拥有快乐的秘密》中塔希的多重人格 被引量:5
4
作者 水彩琴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44-149,共6页
《拥有快乐的秘密》是艾丽斯·沃克小说创作从形式到内容的一次重大革新。小说围绕女性割礼对奥林卡女子塔希造成的身心摧残展开。整部作品由八个人物讲述的72个错综复杂的叙述片段组成,每一段以叙述者的名字为标题,内容为叙述者的... 《拥有快乐的秘密》是艾丽斯·沃克小说创作从形式到内容的一次重大革新。小说围绕女性割礼对奥林卡女子塔希造成的身心摧残展开。整部作品由八个人物讲述的72个错综复杂的叙述片段组成,每一段以叙述者的名字为标题,内容为叙述者的内心独白。其中由主人公塔希完成的42个叙述片段,根据叙述者身份和心理的变化被赋予六个不同的标题,映射塔希心灵成长的不同阶段,与荣格人格结构理论中所界定的人格面具、阿尼玛/阿尼姆斯、阴影和自性等原型形成一定的对应关系,演绎了塔希人格从分裂到整合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拥有快乐的秘密》 艾丽斯·沃克 荣格 人格 分裂 整合 个性化
下载PDF
共时性:一种阐释《红楼梦》的新视野 被引量:3
5
作者 马明奎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1-87,共7页
囿于社会历史的研究无法超越社会学的范畴,但是文本阐释应以回归或还原作者本意为前提。本文认为,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感慨的主要不是社会,而是天道,是家族命运后面的运数,所谓"天道颓堕"。过去指为迷信,这是一种哲学的懒惰... 囿于社会历史的研究无法超越社会学的范畴,但是文本阐释应以回归或还原作者本意为前提。本文认为,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感慨的主要不是社会,而是天道,是家族命运后面的运数,所谓"天道颓堕"。过去指为迷信,这是一种哲学的懒惰。荣格的共时性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超越简单社会历史决定论、不事对立、不拘于因果逻辑的时空观念和存在观点,本文以此来观照《红楼梦》,拟就相关艺术方法作出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荣格 共时性
下载PDF
《夜色温柔》中狄克的心理学视角剖析 被引量:1
6
作者 任玲 翟慧丽 《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140-144,共5页
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尔德的《夜色温柔》自出版以来,一度被评论界冷落,被认为并不是作者的代表作品。原因在于当时的评论界把这部作品只看作是作者的一个自传。但对《夜色温柔》的文本作深层分析后,不难看出这部小说的创作受到了弗洛伊德... 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尔德的《夜色温柔》自出版以来,一度被评论界冷落,被认为并不是作者的代表作品。原因在于当时的评论界把这部作品只看作是作者的一个自传。但对《夜色温柔》的文本作深层分析后,不难看出这部小说的创作受到了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精神分析学的巨大影响。因此这部小说不应该从作者个人经历或是从社会意义的角度进行剖析,必须从人物的心理入手。依据荣格的"情结理论"和"人格面具理论",对小说男主人公狄克的心理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从而表明《夜色温柔》这部作品具有高度的心理学价值,是对二十年代美国人灵魂深处的刻画,昭示了现代西方人深刻的精神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茨杰拉尔德 狄克 荣格 情结理论 人格面具 心理学分析
下载PDF
浅议新闻工作者的心理健康 被引量:10
7
作者 吴妍 《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4期18-19,共2页
在人类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 ,我们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通过媒体我们也能看到新闻工作者为提高全民心理健康意识所作的努力。作为宣传心理健康的重要力量 ,新闻工作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将直接影响到我国新闻队伍素质... 在人类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 ,我们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通过媒体我们也能看到新闻工作者为提高全民心理健康意识所作的努力。作为宣传心理健康的重要力量 ,新闻工作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将直接影响到我国新闻队伍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新闻工作的效率与质量。那么 ,我国新闻工作者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又是怎样的呢 ?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极富时代意义的新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工作者 心理健康 亚健康 “新闻疲劳症” 心理负担 社会因素 竞争
下载PDF
荣格“集体无意识积淀内容”辨疑及启示 被引量:2
8
作者 胡立新 李吉勇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5期6-10,共5页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扩大了人类的理论视野,积淀的内容和理论启示,可以认定它是经过理性整合的种族精神和智慧,并暗含有哲性内容,而非仅仅具体的原型式样。
关键词 荣格 集体无意识 原型 原始意象 积淀 理性整合 种族精神
下载PDF
希腊神话中神的阴影人格 被引量:1
9
作者 黄俊萍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第5期113-115,共3页
阴影人格是由瑞士精神分析医师、心理学家荣格发展的理论。它指的是超越个体的生活经验的存在,通过遗传或继承我们获得了这个心理世界。阴影主要是消极的,人对此是不自知及无意识的,它与人的原始和动物本能相关。希腊神话便表现了这些... 阴影人格是由瑞士精神分析医师、心理学家荣格发展的理论。它指的是超越个体的生活经验的存在,通过遗传或继承我们获得了这个心理世界。阴影主要是消极的,人对此是不自知及无意识的,它与人的原始和动物本能相关。希腊神话便表现了这些阴影人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腊神话 阴影 原型 集体无意识 荣格 本能
下载PDF
古典精神分析对行为动力的认识分歧述评 被引量:1
10
作者 叶国萍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86-89,共4页
对行为动力的认识分歧是古典精神分析矛盾的根源所在。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行为的目的在于追求释放被压抑在本我之中的不愉快的能量,从而解除紧张获得快乐;荣格认为,人格结构由很多两极相对的内部动力构成,个体行为的动力是这种由两极... 对行为动力的认识分歧是古典精神分析矛盾的根源所在。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行为的目的在于追求释放被压抑在本我之中的不愉快的能量,从而解除紧张获得快乐;荣格认为,人格结构由很多两极相对的内部动力构成,个体行为的动力是这种由两极相对发展到两极融合的驱力,人们在这种驱力的作用下产生各种各样的行为;而阿德勒认为每个人行为的基本动力是克服自卑心理,追求优越和完美的社会。深入分析古典精神分析有关行为动力看法的矛盾与冲突,从而去发现人格最为本质的特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精神分析 新精神分析 行为动力 弗洛伊德 阿德勒 荣格
下载PDF
关于《离骚》“求女”解的思考
11
作者 魏红翎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60-61,共2页
文章对用"象征"解释《离骚》"求女"含义的作法提出了质疑,并从荣格的原型理论出发,提出所求诸女为阿利玛原型的表现。《离骚》是屈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两千多年以来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围绕着它也有一些谜团至今没... 文章对用"象征"解释《离骚》"求女"含义的作法提出了质疑,并从荣格的原型理论出发,提出所求诸女为阿利玛原型的表现。《离骚》是屈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两千多年以来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围绕着它也有一些谜团至今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解答,其中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理解《离骚》中"求女"的含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骚》 “求女” 荣格 阿利玛原型
下载PDF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与艺术
12
作者 梁毅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02年第4期85-87,共3页
海派摄影一直被冠以中国摄影中的另类 ,它保持着对技术的发展的理性的克制态度和对单纯的、平民化的”真实的现象”传递的特征 ,在海派摄影家看似平淡的影象后面 ,蕴涵着的是海派摄影家内在的心理冲突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 荣格 集体无意识 原型 自主情结
下载PDF
钗黛实为同根生——从原型批评理论看“钗黛一体” 被引量:2
13
作者 周悟拿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4-98,共5页
在《红楼梦》的显性表达中,林黛玉和薛宝钗素来代表两种迥异的处世哲学和人生价值观,而若从荣格的原型批评理论入手,以分析人格面具为出发点,从性格、才能、命运的差异进行逆向探究,追溯人物性理的终极意义和心理积淀的艺术呈示,便能将... 在《红楼梦》的显性表达中,林黛玉和薛宝钗素来代表两种迥异的处世哲学和人生价值观,而若从荣格的原型批评理论入手,以分析人格面具为出发点,从性格、才能、命运的差异进行逆向探究,追溯人物性理的终极意义和心理积淀的艺术呈示,便能将其人格面具发展的原因和过程理出清晰脉络,最后论证出虽然钗黛看似二人,但是实为一体,也从侧面说明研究脂批对于探寻曹雪芹创作匠心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荣格 原型批评 人格面具 钗黛一体
下载PDF
论荣格美学理论体系中的“集体无意识” 被引量:3
14
作者 杨艳萍 《柳州师专学报》 2009年第3期29-31,共3页
荣格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集体无意识"理论基础上的。他认为艺术的创作过程是对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的激活,艺术家成了集体无意识和族类的代言人,通过艺术的形式来表现人类的"集体无意识。"
关键词 荣格 美学思想 “集体无意识”
下载PDF
性格现象学的问题与可能 被引量:2
15
作者 倪梁康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2-42,178,共22页
普凡德尔的性格学研究是否可以被称作“性格现象学”?名称问题当然只是次要的问题,在这里主要是关系并取决于首要的方法问题,即普凡德尔在他的性格研究和性格分析中使用的手段是否属于现象学的方法。这里可以给出一个初步的回答:如果意... 普凡德尔的性格学研究是否可以被称作“性格现象学”?名称问题当然只是次要的问题,在这里主要是关系并取决于首要的方法问题,即普凡德尔在他的性格研究和性格分析中使用的手段是否属于现象学的方法。这里可以给出一个初步的回答:如果意识现象学的方法由两方面构成:作为超越论还原的反思和作为本质还原的本质直观,那么普凡德尔的性格学研究的基础部分毫无疑问首先是本质的、理论的心理学意义上的“性格现象学”,接下来才可能是他所说的“性格价值论”和“性格法则学”。而且他的性格学也有别于实验心理学和心理分析及其实验观察方式,因为普凡德尔的性格研究主要是在对本己主体的反思和对他人主体的同感理解中进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格 现象学 普凡德尔 胡塞尔 荣格
下载PDF
荣格对《易经》哲学的吸收、转化及其未尽之处 被引量:1
16
作者 赵晓栋 《周易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2-82,共11页
荣格对《易经》哲学的吸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用《易》象之象征功能来形象解释“力比多”的象征和受阻问题;二是吸收阴阳消息对待理论来有效阐释心理现象;三是吸收《易经》占筮的实操方法来增强撬动西方人思维的“阿基米德点”。... 荣格对《易经》哲学的吸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用《易》象之象征功能来形象解释“力比多”的象征和受阻问题;二是吸收阴阳消息对待理论来有效阐释心理现象;三是吸收《易经》占筮的实操方法来增强撬动西方人思维的“阿基米德点”。其创造性转化主要表现为通过内化《易经》中的阴阳理论、旁通理论、天人合一理论、占筮理论、宇宙生成论和心性本体论来支持和扩充其已有的原型理论、共时性原则和自性化原则。其融通《易经》的未尽之处在于不明《易经》背后的圣人之意以致其理论缺失德化教育功用,知识吸收不彻底故难以实现本体自修与超越。了解荣格思想别开生面的建构,有助于在中国文化与西方心理学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促进中西文化的互补融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经》 荣格 分析心理学 中西文化互补融通
原文传递
段义孚《恋地情结》理念论思想探析 被引量:25
17
作者 刘苏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4-52,共9页
段义孚的《恋地情结》核心方法论为理念论,以此为基础实现环境研究的综合性。首先,《恋地情结》从理念出发的"规范性视角"实现了环境研究的综合性。其次,理念论的核心内涵为荣格精神分析学所提倡的圆形(曼陀罗)意象,象征人类... 段义孚的《恋地情结》核心方法论为理念论,以此为基础实现环境研究的综合性。首先,《恋地情结》从理念出发的"规范性视角"实现了环境研究的综合性。其次,理念论的核心内涵为荣格精神分析学所提倡的圆形(曼陀罗)意象,象征人类对理想环境的追求,是"恋地情结"研究的根本出发点。圆形(曼陀罗)意象跨越历史与地域呈现在不同的城市空间里,并在现代化进程中展现出形式的演变,这构成段义孚城市本体论思想的核心内容。目前,中国地理学对人文主义地理学的思考,倾向于注重其地理知识的差异性,忽略其规范性;对环境中人的理解,也体现出了单向度人的特征,《恋地情结》理念论体现出的规范性与整体性视角,无疑能给予新的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段义孚 恋地情结 理念论 人文主义地理学 荣格
原文传递
论荣格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接受 被引量:1
18
作者 罗涛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29-136,共8页
中国传统文化对20世纪的西方学者及其理论有着深刻影响,荣格及其心理学即是鲜明的例子。从接受角度来看,中国文化对卫礼贤的"同化"和改变,《易经》的共时性原理和整体性思维,《太乙金华宗旨》中的意象启示和心灵修炼,道家思... 中国传统文化对20世纪的西方学者及其理论有着深刻影响,荣格及其心理学即是鲜明的例子。从接受角度来看,中国文化对卫礼贤的"同化"和改变,《易经》的共时性原理和整体性思维,《太乙金华宗旨》中的意象启示和心灵修炼,道家思想中的超越理念和心理象征等,为荣格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思想和理论资源,帮助荣格建立了独特的"西方文化为体,中国文化为用"的心理学。荣格对中国文化的接受逻辑和应用实践,对我们转化接受外来文化、传承发扬传统文化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荣格 中国传统文化 创造性转化 接受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