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楔形构造在山前冲断构造位移量消减中的作用——以准噶尔盆地南缘为例 被引量:20
1
作者 李本亮 管树巍 +4 位作者 陈竹新 John H Shaw 雷永良 王丽宁 赵星 《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90-897,共8页
介于复活的天山造山带与稳定的准噶尔克拉通之间的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是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的远距离效应产物,也是新近纪以来青藏高原隆升并向北推挤的直接结果。前陆冲断带吸收了来自造山带的水平缩短构造位移量后,克拉通... 介于复活的天山造山带与稳定的准噶尔克拉通之间的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是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的远距离效应产物,也是新近纪以来青藏高原隆升并向北推挤的直接结果。前陆冲断带吸收了来自造山带的水平缩短构造位移量后,克拉通一侧构造趋于稳定。准噶尔盆地南缘与世界上多数前陆冲断带构造地质特征相似,通过区域地震剖面的精细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解析,发现其中的楔形构造非常典型,是前陆冲断带内部冲断构造位移量消减的主要方式之一,控制着前陆冲断带分布范围和变形方式。准噶尔盆地南缘构造变形主要由南侧的天山造山带向北逆掩冲断,但是大部分冲断构造位移量是通过楔形构造反向传递后消减。紧邻天山北麓的齐古-喀拉扎-昌吉等构造带,山前深部的楔形体沿侏罗系西山窑组煤层向北扩展过程中,部分位移量沿构造楔顶部的反冲断层向南消减,并切割上覆地层形成第一排背斜带,另一部分位移量则继续向北传递,在断坡位置引发褶皱变形,形成霍-玛-吐第二排构造带和安集海-呼图壁第三排背斜带。准噶尔盆地南缘第二、三排构造带中-新生界内部发育多个小型的构造楔型体,这些互相叠置的楔型构造横向延伸不大,加大了构造变形的复杂性和构造圈闭识别的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楔形构造 构造位移量 前陆冲断带 准噶尔盆地南缘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阜康凹陷阜东斜坡齐古组储层控制因素及有利区预测 被引量:9
2
作者 卢炳雄 文华国 +3 位作者 淡永 陈洪 朱永才 于景维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49-557,共9页
准噶尔盆地阜康凹陷阜东斜坡上侏罗统齐古组一段是主要的勘探目的层。利用多种室内分析手段,对其岩石学、储集空间以及物性特征进行分析,并总结优质储集层控制因素。在优质储集层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已出油钻井资料,对齐一段成藏控制... 准噶尔盆地阜康凹陷阜东斜坡上侏罗统齐古组一段是主要的勘探目的层。利用多种室内分析手段,对其岩石学、储集空间以及物性特征进行分析,并总结优质储集层控制因素。在优质储集层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已出油钻井资料,对齐一段成藏控制因素进行研究,最终进行有利成藏区域的预测。研究表明,齐古组一段以细粒岩屑砂岩为主,成分成熟度低但结构成熟度高,储集空间主要为原生粒间孔,属于中孔中高渗型储集层。物源为储集层的发育提供物质基础,沉积相及古地貌控制了储集层的分布,压实作用和异常压力共同控制储集层的物性,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对于储集层物性影响有限。成藏控制因素主要为油气运移通道及动力,前者涉及到不整合以及断裂发育,后者主要为异常压力差,综合研究认为阜东斜坡区齐一段发育4个成藏有利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利区 储集层 齐古组 上侏罗统 阜东斜坡 阜康凹陷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南缘呼2井晚白垩世、古新世轮藻植物群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12
3
作者 杨景林 王启飞 卢辉楠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51-268,共18页
准噶尔盆地南缘的露头剖面经过数十年的生物地层研究,一直未发现可靠的晚白垩世和古新世轮藻植物群。1995年,在准噶尔盆地南缘覆盖区的呼图壁背斜上钻探了呼2井,于井下3085—3588m井段发现了丰富的轮藻化石,其面貌迥异于地面所见的各轮... 准噶尔盆地南缘的露头剖面经过数十年的生物地层研究,一直未发现可靠的晚白垩世和古新世轮藻植物群。1995年,在准噶尔盆地南缘覆盖区的呼图壁背斜上钻探了呼2井,于井下3085—3588m井段发现了丰富的轮藻化石,其面貌迥异于地面所见的各轮藻组合。通过对该轮藻植物群的系统研究,发现其中含轮藻化石17属23种5比较种和3变种,包括1新种。根据各属种的时代分布,建立了两个组合:1.晚白垩世Charatenuis-Horni-charaprolixa-Mesocharacf.biacuta组合,大致相当于马斯特里赫特期;2.古新世Stephano characunei formis-Grovesichara kielani-Sphaerochara nana组合。本文的研究成果完善了准噶尔盆地南缘的轮藻组合序列,同时也揭示了准噶尔盆地南缘凹陷区从边部向中心,随沉积条件的变化,地层层序趋于完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藻 晚白垩世 古新世 呼2井 紫泥泉子组 准噶尔盆地 新疆 准噶尔盆地南缘 轮藻化石 植物群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古生代末大地构造动力学数值模拟 被引量:6
4
作者 王延欣 侯贵廷 +3 位作者 刘世良 李乐 牛晓露 肖芳锋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41-448,共8页
大地构造动力学数值模拟是构造物理研究的重要方向.本文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准噶尔盆地古生代末的构造应力场.根据准噶尔盆地西部岩墙群和准噶尔盆地内部及周边地区应力标志,确定了晚二叠世准噶尔地区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W SE向,... 大地构造动力学数值模拟是构造物理研究的重要方向.本文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准噶尔盆地古生代末的构造应力场.根据准噶尔盆地西部岩墙群和准噶尔盆地内部及周边地区应力标志,确定了晚二叠世准噶尔地区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W SE向,方位在295°左右,局部地区略有偏转.以实测古构造应力场为拟合标志,对Sengor和Allen提出的关于本地区演化的两种大地构造模式进行了构造应力场反演,从而为确定本地区晚二叠世比较合理的大地构造动力学机制提供限制.通过模拟对比发现,晚二叠世末准噶尔盆地可能处于张扭与压扭复合作用的大地构造动力学机制之下,即:盆地南北两侧的北天山断裂与额尔齐斯断裂为张扭性左行走滑断裂,而东西两侧的博格达山前断裂和达拉布特断裂是一对压扭性的右行走滑断裂系统,这两条断裂在晚二叠世准噶尔盆地古构造应力场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纪末 构造应力场 中亚造山带 准噶尔盆地 张扭性和压扭性机制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地层水离子参数特征与油气藏的关系 被引量:8
5
作者 占庆 郑庆伟 潘保芝 《世界地质》 CAS 2015年第2期524-530,共7页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侏罗系与白垩系地层水矿化度整体较低,以Na HCO3水型为主。根据地层水化学成分特征,计算出多种离子比例系数,分析其与油气聚集的关系。研究表明:离子比例系数有明显的南北分区特征,南部凸起边缘封闭性不好,北部古...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侏罗系与白垩系地层水矿化度整体较低,以Na HCO3水型为主。根据地层水化学成分特征,计算出多种离子比例系数,分析其与油气聚集的关系。研究表明:离子比例系数有明显的南北分区特征,南部凸起边缘封闭性不好,北部古隆起位于构造高部位,封闭条件较好,南部邻区四棵树凹陷的油气经南部断裂等输导体系运移到北部成藏。侏罗系地层水曾经遭受过比较强烈的大气降水的入渗,使早期油发生水洗氧化作用,形成现今大量的稠油油藏。侏罗系地层水封闭性好于白垩系,更有利于油气聚集和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化度 离子比例系数 流体动力环境 地层水化学 车排子地区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中亚煤成气聚集域东部气聚集带特征──中亚煤成气聚集域研究之三 被引量:15
6
作者 戴金星 李先奇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1-7,共7页
中亚煤成气聚集域东部,系指中国新疆发育有中、下侏罗统煤系的塔里木、准噶尔、吐哈和三塘湖等盆地。本文阐述了前三个盆地与中、下侏罗统煤系有关的煤成气聚集带特征:主要发育在天山、昆仑山山前坳陷内及其周边;围绕中下侏罗统生气... 中亚煤成气聚集域东部,系指中国新疆发育有中、下侏罗统煤系的塔里木、准噶尔、吐哈和三塘湖等盆地。本文阐述了前三个盆地与中、下侏罗统煤系有关的煤成气聚集带特征:主要发育在天山、昆仑山山前坳陷内及其周边;围绕中下侏罗统生气中心、沉积中心和煤层厚度中心,是发育大中型气田气聚集带的有利地区,并据此提出一系列预测气聚集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聚集 聚集带 油气勘探 煤成气
下载PDF
天山南、北冲断-褶皱带油气成藏条件对比与评价 被引量:3
7
作者 赵桂萍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03-908,共6页
天山南、北两侧的冲断-褶皱带是塔里木、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之一。油气成藏条件对比分析表明,两侧冲断-褶皱带在邻近的生烃坳陷均发育以侏罗系煤系地层和湖相泥岩为主的烃源岩,均发育以陆相碎屑岩为主的储集层系,圈闭类型多... 天山南、北两侧的冲断-褶皱带是塔里木、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之一。油气成藏条件对比分析表明,两侧冲断-褶皱带在邻近的生烃坳陷均发育以侏罗系煤系地层和湖相泥岩为主的烃源岩,均发育以陆相碎屑岩为主的储集层系,圈闭类型多以断层相关褶皱等构造圈闭为主;但南侧冲断-褶皱带侏罗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和有机质成熟度,碎屑岩储层储集物性、储层厚度和展布范围,以及圈闭完整性等油气地质条件均优于北侧。控制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两侧盆地在二叠纪和侏罗纪期间的盆地属性及演化历史、盆地与造山带之间接触的深部地质结构、沉积埋藏及演化历史、主要滑脱层的岩性和盖层岩性及构造活动性等保存条件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 勘探潜力 冲断-褶皱带 天山 塔里木盆地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北三台凸起多边断层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徐涛 姚燕飞 +2 位作者 代瑜 刘万辉 王科朋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8-53,共6页
为研究准噶尔盆地北三台凸起断层对油气成藏的影响,在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岩性组合、黏土矿物组成、压力分布、已知油藏特征等因素,对断层发育特征、形成机制及其与油气藏关系进行了描述与探讨。结果表明:该套断层具有&... 为研究准噶尔盆地北三台凸起断层对油气成藏的影响,在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岩性组合、黏土矿物组成、压力分布、已知油藏特征等因素,对断层发育特征、形成机制及其与油气藏关系进行了描述与探讨。结果表明:该套断层具有"垂向层控性"、"平面多边性"特征,属于典型的多边断层,主要是细粒沉积物在密度反转作用机制下形成的;多边断层发育的地层下部紧邻二叠系平地泉组烃源岩,在油气聚集成藏过程中起到了运移通道的作用,密集的空间断层网络为油气藏局部连片提供了条件,在精细勘探中应当高度重视多边断层的解释与分析。该研究对北三台凸起的油气滚动勘探和油藏精细评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系—三叠系 多边断层 油气藏分布 北三台凸起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南缘建功煤矿剖面齐古组河流沉积与砂体构型 被引量:13
9
作者 关旭同 吴鉴 +3 位作者 魏凌云 赵进雍 冯庚 李严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90-297,共8页
在沉积学和构型要素分析法的指导下,对准噶尔盆地南缘建功煤矿剖面上侏罗统齐古组曲流河砂体进行了构型分析,统计了构型要素和河道砂体的规模和形态,划分了叠置类型。建功煤矿剖面主要发育7种岩石相类型,通过砂体构型分析,识别出6级层... 在沉积学和构型要素分析法的指导下,对准噶尔盆地南缘建功煤矿剖面上侏罗统齐古组曲流河砂体进行了构型分析,统计了构型要素和河道砂体的规模和形态,划分了叠置类型。建功煤矿剖面主要发育7种岩石相类型,通过砂体构型分析,识别出6级层级界面,划分出4种构型要素。当可容纳空间增大量(A)与沉积物供给增加量(S)的比值(A/S)大于1时,发育孤立型砂体;随着A/S值减小至1附近时,发育桥接型和叠合型砂体;当A/S值小于1时,发育切叠型砂体。齐古组沉积期,气候炎热干旱,头屯河组沉积期宽阔的湖面下降,建功煤矿剖面发育水深约33.3 m、宽约139.2m的砂质曲流河,河流满岸宽度约805.2m,单一曲流带宽度约6405.2m.齐古组沉积期A/S值先减小后增大,早期发育孤立型砂体和泛滥湖泊砂体;中期发育桥接型砂体、叠合型砂体和切叠型砂体;后期再次以发育孤立型砂体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南缘 建功煤矿剖面 上侏罗统 齐古组 河流沉积 构型要素 叠置类型
下载PDF
实验分析技术在吉木萨尔凹陷致密储层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0
作者 靳军 向宝力 +3 位作者 杨召 李璐璐 吕道平 张毅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8-25,共8页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储层夹于互层分布的优质烃源岩层系中,岩性多样,非均质性强,物性总体较差,以微米—纳米级孔隙为主,但孔隙中普遍含油。该组上段和下段各存在1套非常规"甜点体",具有典型的致密油特征,而针对常...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储层夹于互层分布的优质烃源岩层系中,岩性多样,非均质性强,物性总体较差,以微米—纳米级孔隙为主,但孔隙中普遍含油。该组上段和下段各存在1套非常规"甜点体",具有典型的致密油特征,而针对常规油气藏建立的实验分析技术难以适应和满足致密油进一步勘探开发的需求。运用多参数配套联测、致密油岩心洗油方法探索、致密油岩心孔渗和润湿特性测试以及碳酸盐类矿物染色技术等针对性的实验分析技术,来研究烃源岩特性以及储层岩性、物性和含油性等致密油的典型特征及其内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分析技术 致密油储层 芦草沟组 二叠系 吉木萨尔凹陷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Comparison of Formation Conditions of Source Rocks of Fengcheng and Lucaogou Formations in the Junggar Basin,NW China:Implications for Organic Matter Enrichment and Hydrocarbon Potential 被引量:1
11
作者 Shiju Liu Gang Gao +3 位作者 Wenzhe Gang Baoli Xiang Ming Wang Chengyun Wang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4期1026-1040,共15页
Shales in the Carboniferous–Permian Fengcheng(FC) and Lucaogou(LCG) formations in Junggar Basin are important organic rich rocks containing significant oil resources.To evaluate the difference in sedimentary environm... Shales in the Carboniferous–Permian Fengcheng(FC) and Lucaogou(LCG) formations in Junggar Basin are important organic rich rocks containing significant oil resources.To evaluate the difference in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conditions and hydrocarbon-generating potential between the FC and LCG formations.Total organic carbon(TOC),Rock-Eval pyrolysis,solvent extraction,column fractionation,stable carbon isotope,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 of saturated hydrocarbons and organic petrology from the source rocks of FC and LCG formations.were analyzed.The biomarker composition indicates that during the deposition of FC,LCG-1 to LCG-2,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for the source rock formations changed with gradual decrease of salinity,from anoxic to dyoxic/suboxic in redox conditions,and from strong stratification to weakened stratification of water.The FC Formation source rock,with main telalginite(planktonic green algae),archaebacteria and minor terrestrial organic matter,deposited in the environment characterized by high salinity and strongly reducing condition.Its TOC content is relatively low with a high original hydrocarbongenerating potential of unit organic material.The LCG Formation source rock deposited in the environment with low salinity and large variations,the organic matter is mainly sourced from telalginite(planktonic green algae),lamalginite,bacteria and higher plants,resulting in strong heterogeneity of the source rock.The abundance of TOC is high,but the original hydrocarbon generation potential of unit organic matter is lower than that of FC Formation.The results provide a geochemical basis for further study of saline-brackish water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shales in the Junggar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chemistry biogenic precursors depositional conditions Fengcheng Formation LucaogouFormation junggarbasin.
原文传递
准噶尔盆地石炭系火山岩储层岩性岩相模式 被引量:31
12
作者 孙中春 蒋宜勤 +3 位作者 查明 陈中红 常秋生 徐春丽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82-789,共8页
综合运用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资料,对准噶尔盆地石炭系火山岩储层进行系统的岩石学和岩相学研究,分析了该区不同火山岩岩石学特征及判别标准,以此为基础结合大地构造背景建立了该区域火山机构类型与模式,讨论了该区域爆发相和溢流... 综合运用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资料,对准噶尔盆地石炭系火山岩储层进行系统的岩石学和岩相学研究,分析了该区不同火山岩岩石学特征及判别标准,以此为基础结合大地构造背景建立了该区域火山机构类型与模式,讨论了该区域爆发相和溢流相交替出现的复杂岩相特征及模式,划分了盆内火山喷发旋回,明确了该区火山岩多期次喷发和多旋回特征.结果表明:该区石炭系火山岩以中基性火山岩为主,主要为玄武岩、玄武质安山岩和安山岩;发育少量酸性流纹岩,以中低钾为特征;各类岩石具有良好的电测响应,玄武岩类声波时差和自然伽玛值最低,流纹岩类声波时差和自然伽玛值最大,安山岩类和英安岩类介于二者之间;火山碎屑熔岩类主要为凝灰熔岩,少部分角砾熔岩,碎屑间为岩浆胶结.火山机构在平面上可划分为以火山通道-爆发相为主的近火山口带、次火山岩相过渡带与远火山口相,各相带具有不同的岩石组合类型与岩相复合类型.按"岩性-组构-成因"标准,将准噶尔盆地腹部石炭系火山岩岩相划分为4相组、6相、10亚相.将上石炭统划分成了3个火山层序、8个火山旋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性岩相 火山旋回 火山机构 石炭系 准噶尔盆地
原文传递
准噶尔盆地侏罗系煤系地层致密砂岩气资源潜力分析 被引量:10
13
作者 吴晓智 赵玉梅 +2 位作者 王社教 郑民 刘德光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679-1687,共9页
中国西部侏罗系煤系非常规致密砂岩气资源潜力巨大,正成为未来一大勘探领域。准噶尔盆地作为西部最大含煤盆地,广泛发育侏罗系煤系,致密砂岩气勘探前景良好。盆地腹部中下侏罗统煤系致密砂岩气气源岩为中下侏罗统八道湾组与西山窑组煤... 中国西部侏罗系煤系非常规致密砂岩气资源潜力巨大,正成为未来一大勘探领域。准噶尔盆地作为西部最大含煤盆地,广泛发育侏罗系煤系,致密砂岩气勘探前景良好。盆地腹部中下侏罗统煤系致密砂岩气气源岩为中下侏罗统八道湾组与西山窑组煤系烃源岩,形成自生自储成藏组合,具深盆气特征,主要分布于埋深4 500~6 000m深度范围。煤系烃源岩与砂岩储集层多呈"上下"或"三明治"组合形式,表现出典型致密砂岩气藏储集砂体致密、普遍异常高压、气水关系复杂、产能较低、准连续规模分布特点。初步估算盆地侏罗系煤系致密砂岩气地质资源量为(13 630~11 740)×108 m^3,技术可采资源量为(6 140~5 280)×108 m^3;腹部侏罗系煤系致密砂岩气资源潜力大,勘探前景良好;主要勘探方向为围绕中央凸起带的(莫索湾—白家海凸起)南北两翼与构造结合部,以及西部车排子凸起南部倾没端、东部北三台凸起西南倾没端;有利勘探目标区为莫索湾凸起南翼、白家海凸起南翼、莫索湾—莫北凸起结合部东侧、莫索湾—白家海凸起结合部、车排子凸起沙门子鼻隆及北三台西泉鼻隆,下侏罗统八道湾组应为主要勘探目的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潜力 勘探前景 致密砂岩气 侏罗系煤系 准噶尔盆地
原文传递
准噶尔盆地南缘荒漠区土壤碳分布及其稳定同位素变化 被引量:7
14
作者 王娜 许文强 +2 位作者 徐华君 冯异星 李超凡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215-2221,共7页
以亚洲中部干旱区准噶尔盆地南缘荒漠区为研究区,根据荒漠距离绿洲的距离,分别在荒漠边缘、中部和腹地设置3条样带,并采集2 m深的土壤剖面样品,研究土壤有机碳(SOC)、无机碳(SIC)含量及其稳定碳同位素的分布,探讨土壤碳变化与距绿洲距... 以亚洲中部干旱区准噶尔盆地南缘荒漠区为研究区,根据荒漠距离绿洲的距离,分别在荒漠边缘、中部和腹地设置3条样带,并采集2 m深的土壤剖面样品,研究土壤有机碳(SOC)、无机碳(SIC)含量及其稳定碳同位素的分布,探讨土壤碳变化与距绿洲距离的关系.结果表明:SOC含量随剖面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受距绿洲距离的影响,SOC含量表现为荒漠边缘>荒漠中部>荒漠腹地.荒漠边缘SOC的δ^(13)C值范围为-21.92‰^-17.41‰,且随深度增加而递减;荒漠中部和荒漠腹地的δ^(13)C值范围为-25.20‰^-19.30‰,且随深度增加先增后减,由此推断准噶尔盆地南缘荒漠中部和腹地地表植被以C3植物为主,而绿洲边缘经历了从C3植物为主到C4植物为主的演替过程.荒漠边缘SIC平均含量为38.98 g·kg^(-1),是荒漠腹地的6.01倍,表明0~2 m深度内大量SIC在荒漠边缘呈聚集趋势.SIC的δ^(13)C值随深度增加先减后增,底层富集,主要受原生碳酸盐含量和剖面土壤CO_2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土壤无机碳 δ13C值 碳稳定同位素 准噶尔盆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