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遗址保护与乡村规划协同决策支持模型的构建与应用——以秦东陵遗址区军王村为例 被引量:3
1
作者 权东计 倪俣婷 +1 位作者 焦陇慧 朱海霞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107-114,共8页
以秦东陵遗址区的军王村为例,构建基于双域概念整合理论的遗产保护与乡村规划协同决策支持模型,对军王村的生态环境系统敏感性、文化资源系统富集性、经济产业系统效益性和空间形态规划性进行评价,进而协同遗址保护区内的行政单元在有... 以秦东陵遗址区的军王村为例,构建基于双域概念整合理论的遗产保护与乡村规划协同决策支持模型,对军王村的生态环境系统敏感性、文化资源系统富集性、经济产业系统效益性和空间形态规划性进行评价,进而协同遗址保护区内的行政单元在有限空间内的多元规划,探索未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乡村空间规划的可能途径,同时推动疫情期间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址保护 乡村规划 协同决策支持模型 协同发展策略 秦东陵遗址区军王村
下载PDF
关于渤海国及渤海遗民研究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2
2
作者 都兴智 孙艳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113-116,共4页
渤海政权建立之初,自称震国,唐朝政府则称其为靺鞨国,两个国号同时存在。"渤海"这一国号应与以郡望封爵有关。渤海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大约在其第三代王大钦茂执政时期,其主体是靺鞨人。渤海遗民南迁的时间在天显四年(929年),而... 渤海政权建立之初,自称震国,唐朝政府则称其为靺鞨国,两个国号同时存在。"渤海"这一国号应与以郡望封爵有关。渤海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大约在其第三代王大钦茂执政时期,其主体是靺鞨人。渤海遗民南迁的时间在天显四年(929年),而不是天显三年。南迁渤海遗民之举是东丹王耶律倍的建议,并不是耶律羽之自作主张。耶律倍没能继承皇位,应该是辽太祖生前的安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国 震国 民族共同体 郡望说 东丹国
下载PDF
汉唐郡望观念与渤海大氏——渤海大氏三考 被引量:6
3
作者 张碧波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31-136,共6页
郡望观念作为中华传统文化 ,为汉唐以来历代封建王朝所尊崇。渤海爵号与国号的来源 ,是与李唐王朝遵循郡望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可以说 ,正是基于大祚荣为古东夷大氏族裔融入者 ,古大氏之郡望为古渤海郡地 ,李唐王朝尊崇其祖先大庭氏... 郡望观念作为中华传统文化 ,为汉唐以来历代封建王朝所尊崇。渤海爵号与国号的来源 ,是与李唐王朝遵循郡望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可以说 ,正是基于大祚荣为古东夷大氏族裔融入者 ,古大氏之郡望为古渤海郡地 ,李唐王朝尊崇其祖先大庭氏及其地望渤海郡 ,故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自是始去名号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大氏 郡望观念 东夷古大氏族团
下载PDF
论唐代郡望及其与文学的关系 被引量:2
4
作者 梁尔涛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3年第1期34-38,共5页
郡望指郡姓所出之地,兼具地缘、血缘属性,是构成家族门第的要素之一。唐世重门第,故俗重郡望,同时唐代亦崇文,尚郡望与尚文学的观念必然交互影响,彰显着唐代文学的士族化特征。重郡望观念对文学的影响不但体现在文本表达、文学思想等文... 郡望指郡姓所出之地,兼具地缘、血缘属性,是构成家族门第的要素之一。唐世重门第,故俗重郡望,同时唐代亦崇文,尚郡望与尚文学的观念必然交互影响,彰显着唐代文学的士族化特征。重郡望观念对文学的影响不但体现在文本表达、文学思想等文学创作方面,也渗透到文人题名、文集编撰、文学集会、修谱立碑、干谒进文等各类文学活动中,在文人日常生活中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郡望 文学
下载PDF
西安新见隋《史崇基墓志》与中古史氏脉系 被引量:1
5
作者 周晓薇 《文博》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2-87,共6页
隋仁寿二年《史崇基墓志》新近出土于西安,墓志所揭示的家族世系史料颇可与正史互证,如志主的父、祖皆在正史有传,且是史氏建康房的重要一支,据墓志可以研讨汉唐间史氏流徙河西并回归中原的历程,并可进而梳理中古史氏的房分脉系。
关键词 隋代 史崇基 墓志 郡望 脉系
下载PDF
民国时期翁牛特旗红契相关问题研究
6
作者 季静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5期24-29,共6页
地契作为一种见证土地买卖交易活动的文本史料,能够真实地反映我国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的土地所有权制度、土地权属变更制度、土地管理制度,甚至能够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区域的社会、经济状况,因此,可以说地契承载了农业大国最为... 地契作为一种见证土地买卖交易活动的文本史料,能够真实地反映我国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的土地所有权制度、土地权属变更制度、土地管理制度,甚至能够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区域的社会、经济状况,因此,可以说地契承载了农业大国最为深刻厚重的历史信息。地契根据买卖双方是否经政府验证签订分成红契和白契两类,经政府勘查发证是官契,又称红契。未经政府勘查,个人私自签订的称白契。红契具有法律效力,双方签订人受法律保护。民国初期,红契是翁牛特旗地契中一种主要形式,本文从契约的颁发者、承领者、颁发的形式、地契中的价格等几个角度来分析其折射出的社会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翁牛特右旗 红契
下载PDF
中古建康史氏考论
7
作者 刘森垚 王肖依 《河西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26-32,共7页
中古建康史氏当源自中亚入华族群,至少在西汉初年已以小月氏的身份留居河西。在十六国时期,在近缘卢水胡崛起的带动下,入华月氏(粟特)后裔史氏的建康郡望得以成立。其后,以河西建康为中心,粟特史氏向四周扩散。新近出土墓志文献中所反... 中古建康史氏当源自中亚入华族群,至少在西汉初年已以小月氏的身份留居河西。在十六国时期,在近缘卢水胡崛起的带动下,入华月氏(粟特)后裔史氏的建康郡望得以成立。其后,以河西建康为中心,粟特史氏向四周扩散。新近出土墓志文献中所反映的史氏郡望的变化,尤其能说明他们的迁徙轨迹和认同发展的情况。对以建康史氏为代表的入华粟特郡望的判别,应当将其放置于胡族姓源书写的层累拟构模式和“昭武九姓”相通的认同系统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康 史氏 粟特 郡望 认同
下载PDF
晚清吐鲁番郡王经济权益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王启明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26-131,共6页
利用新近影印出版的吐鲁番档案,文章主要探讨了吐鲁番郡王在晚清新疆政治体制转型中的主观反应。作者认为郡王一直在为恢复自己的旧有权益而努力,但始终未能如愿,尤其在经济权益方面,建省后郡王的土地资产大约锐减至乾隆年间的六分之一... 利用新近影印出版的吐鲁番档案,文章主要探讨了吐鲁番郡王在晚清新疆政治体制转型中的主观反应。作者认为郡王一直在为恢复自己的旧有权益而努力,但始终未能如愿,尤其在经济权益方面,建省后郡王的土地资产大约锐减至乾隆年间的六分之一,其额交粮石也几乎降至乾隆年间的七分之一。作为几乎纯消费的郡王家族,其经济仍显拮据,作为补偿,巡抚陶模给予郡王每年128石的赡养粮石,但其获取可谓一波三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鲁番郡王 土地资产 赡养粮石
原文传递
北魏《韩玫墓志》四题
9
作者 赵满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7-56,共10页
北魏正光五年(524年)《韩玫墓志》所载志主家世、家族郡望及其生命后期的仕宦抉择颇有价值。《韩玫墓志》所载高祖韩苟、曾祖韩元兴,即《魏书·韩茂传》之韩耆、韩茂。韩茂家族并非如姚薇元先生所说出自匈奴族,而应是先被赫连夏政... 北魏正光五年(524年)《韩玫墓志》所载志主家世、家族郡望及其生命后期的仕宦抉择颇有价值。《韩玫墓志》所载高祖韩苟、曾祖韩元兴,即《魏书·韩茂传》之韩耆、韩茂。韩茂家族并非如姚薇元先生所说出自匈奴族,而应是先被赫连夏政权吸纳,后又进入北魏政权的安定地方汉人豪强。孝文帝定姓族后,韩玫家族进入新门阀序列,志主韩玫即凭依门第入仕。门阀化后的韩玫家族舍弃旧贯,攀附南阳郡望,入唐以后其后裔又改以昌黎为郡望,由此可见北朝隋唐间郡望兴衰之于身份认同的意义。从韩玫生命后期的仕宦抉择,可以窥见高阳王元雍与正光政局关系之一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 韩玫墓志 家世 郡望 仕宦
原文传递
“侨置郡望”的形成与演变——以中古时代平昌孟氏为中心的考察
10
作者 孟祥科 李明明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 2021年第1期119-132,249,共15页
东晋以降,于姓名前冠以郡望成为时人的通行做法,但郡望为历史演变的产物,众多姓氏郡望在唐代已失去了其根本内涵,演变为世人争相攀附的地域符号。唐代孟氏多以"平昌孟氏"自居,但关于"平昌"地望所在,唐人并有"... 东晋以降,于姓名前冠以郡望成为时人的通行做法,但郡望为历史演变的产物,众多姓氏郡望在唐代已失去了其根本内涵,演变为世人争相攀附的地域符号。唐代孟氏多以"平昌孟氏"自居,但关于"平昌"地望所在,唐人并有"平原平昌"和"琅琊平昌"两种观点。事实上,平昌郡望始自东晋侨置于京口一带的"南平昌郡",其类型当属"侨置郡望",最早以平昌孟氏自居者为东晋末孟怀玉家族。唐代孟氏群体不察"平昌郡望"历史渊源,误将西汉设置的平原平昌及琅琊平昌作为其地望所在,并通过祖源建构等手段强化了此观念,该错误认知在《元和姓纂》等官修谱书中亦有所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昌 孟氏 郡望 侨置政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