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ake Level Changes Recorded by Tree Rings of Lakeshore Shrubs: A Case Study at the Lake West-Juyan, Inner Mongolia, China 被引量:16
1
作者 Sheng-Chun XIAO Hong-Lang XIAO Jian-Hua SI Xi-Bin JI Fa-Min LI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11期1303-1314,共12页
Variation in water resources is a main factor influencing ecohydrological processe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arid regions. Lake level changes are a useful indicator of the variability in water resources. However... Variation in water resources is a main factor influencing ecohydrological processe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arid regions. Lake level changes are a useful indicator of the variability in water resources. However, observational records of changes in lake levels are usually too short to give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long-term variability.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investigated the tree rings of shrubs growing on the lakeshore of Lake West-Juyan, the terminus of the Heihe River in western China, and found that Lake West-Juyan had undergone degradation three times over the past 200 years. The lake level decreased from 904.3 to 896.8 m above sea level (a.s.1.) during the period 1800-1900, to 892.0 m a.s.1, from around 1900 to the late 1950s, and the lake dried out in 1963. The trend for changes in lake levels, which was represented by the composite chronology of three beach bars, showed that the phases of increasing lake levels over the past 150 years were during the periods 1852-1871, 1932-1952, 1973-1982, and 1995-1999. Comparison with the history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howed that human activity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regulating the water resources of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Heihe watershed over the past 200 yea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ndrochronology lake degradation events Lake West-juyan lakeshore shrubs reconstruction of the lake level changes tamarisk.
原文传递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n ancient agricultural oasis in Juyan, northwestern China 被引量:2
2
作者 Ningke HU Xin LI 《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3期338-350,共13页
Activities related to agricultural cultivation are some of the major human drivers of landscape change on the Earth's surface. Archaeological remains can provide qualitative evidence for studies of past agricultural ... Activities related to agricultural cultivation are some of the major human drivers of landscape change on the Earth's surface. Archaeological remains can provide qualitative evidence for studies of past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The ancient Juyan Oasis, which once flourished along the historic Silk Road, was a typical oasis of downstream inland river basins in the arid zone of northwestern China. Historical records and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have qualitatively shown that the oasis supported extensive agricultural activities in this historical period from the Hart Dynasty to the early Ming Dynasty (B.C. 202-A.D. 1375), which can be traced back to 2,000 years ago. In this study, different types of archaeological remains (including archaeological sites, ground surface artifacts, ancient cultivation ruins, and agricultural irrigation canals) that were obtained and identified from previous archaeological reports, field inspections, and remote sensing imagery we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spatial extent of the agricultural oasis in the historical period of interest. Our approach used multiple data sources in order to increase the accuracy and reliability of the results compared to previous studies. Our results distinctly suggested that much of the oasis was cultivated during the historical periods considered. Additionally, the arable land area in the historical period considered was roughly estimated to be approximately (3.39-4.75) × 10^4 ha. These findings regard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is ancient agricultural oasis and its arable land were reasonably determined to represent the ancient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hat occurred in the Juyan Oasis better than results obtained from single sources of da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chaeological remain arable land REMOTESENSING juyan Oasis Silk Road
原文传递
居延汉简中的陕西地名研究
3
作者 孙启祥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76-83,92,共9页
居延汉简记录了大量的古代地名。考查这些地名,对研究古代政区因革、地名存废,乃至文化演进、制度变迁,都具有重要意义。载有陕西地区地名的39枚简牍中的39则简文,蕴含大量的汉代历史和文化信息。它记录了一些县名在书写时使用通假字的... 居延汉简记录了大量的古代地名。考查这些地名,对研究古代政区因革、地名存废,乃至文化演进、制度变迁,都具有重要意义。载有陕西地区地名的39枚简牍中的39则简文,蕴含大量的汉代历史和文化信息。它记录了一些县名在书写时使用通假字的史实(如祋祤写作带羽,云阳写作霣阳);大量的里名为今人提供了已经消失的古地名线索。里名大都具特定含义,有描述性的,亦有记述性的,许多里名还被赋予道德引领的价值理念。众多地名和戍卒档案资料显示,汉代陕西地区除上郡外大量向河西地区征调戍卒,这与史家所谓“戍卒大部分是关东人,少数是本郡人”的观点不完全一致。简文中有关法律和戍卒身份、职衔、装备的史料,有的可弥补史书记载之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延汉简 陕西 县名 里名
下载PDF
西汉时期居延地区农具的获取
4
作者 孙宁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0-126,共7页
西汉时期,张掖郡下辖的居延都尉府,其农业存在军事屯田、官田和民田之别。军事屯田的主要劳作者为田卒,耕种屯田的铁制农具主要来自中央朝廷主导下的内郡转输。部分官田,会出租给普通民众。民田即普通民众拥有的田地,他们耕作田地的铁... 西汉时期,张掖郡下辖的居延都尉府,其农业存在军事屯田、官田和民田之别。军事屯田的主要劳作者为田卒,耕种屯田的铁制农具主要来自中央朝廷主导下的内郡转输。部分官田,会出租给普通民众。民田即普通民众拥有的田地,他们耕作田地的铁制农具需要自行购买,官方不会直接发放。无论屯戍机构或者普通民众,他们都可以就地取材制作一些木质简易农具,但是这并非当时当地农具使用的主流。西汉朝廷在西北屯戍地区农具的供应方面也是重军而次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延地区 农具获取 屯戍机构 铁制农具
下载PDF
从“居延汉简”看汉代戍卒的生活
5
作者 徐瑷琳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0期23-28,共6页
戍卒指在边关守卫或屯垦的士兵。汉武帝时期在河西地区实施了设郡、派遣戍卒、徙民、屯垦等一系列措施来加强西北边塞的防御,当时的居延属张掖郡,曾有大量戍卒屯戍,也出土了大量与此相关的简牍,对于研究戍卒及其生活非常有参考价值。从... 戍卒指在边关守卫或屯垦的士兵。汉武帝时期在河西地区实施了设郡、派遣戍卒、徙民、屯垦等一系列措施来加强西北边塞的防御,当时的居延属张掖郡,曾有大量戍卒屯戍,也出土了大量与此相关的简牍,对于研究戍卒及其生活非常有参考价值。从汉简内容和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出发,探究戍卒的管理制度、军务及物质、精神生活等,可为考证汉代军事防御体系、屯田活动提供参考,对于了解汉代丝绸之路的经济贸易、人口流动、民族融合、风俗习惯等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延汉简 汉代戍卒 烽燧制度 屯田制 日常生活
下载PDF
丝绸之路视域下居延遗址建筑研究
6
作者 杜献宁 李煜 《山西建筑》 2023年第8期16-19,共4页
基于丝绸之路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视角,介绍了居延遗址在历史上的重要价值,分析了居延遗址的建筑形制特征及其影响,深入探讨了居延作为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沟通中西亚的交通要道,在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以及助推国家繁荣上做出的... 基于丝绸之路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视角,介绍了居延遗址在历史上的重要价值,分析了居延遗址的建筑形制特征及其影响,深入探讨了居延作为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沟通中西亚的交通要道,在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以及助推国家繁荣上做出的巨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延遗址 丝绸之路 建筑形制 河西地区
下载PDF
漢簡所見“客田”考辨
7
作者 田佳鷺 張顯成 《出土文献综合研究集刊》 2023年第1期110-122,共13页
居延漢簡505·37A號簡中所記載的“客田”一詞,傳世文獻鮮見,對“客田”一詞的理解,由於缺乏更多的文獻材料,加上對相關簡文的釋讀和理解存在一定誤差,相關研究的一些表述和結論存在疑點。通過重新釋讀當初學界的釋文,並結合新公布... 居延漢簡505·37A號簡中所記載的“客田”一詞,傳世文獻鮮見,對“客田”一詞的理解,由於缺乏更多的文獻材料,加上對相關簡文的釋讀和理解存在一定誤差,相關研究的一些表述和結論存在疑點。通過重新釋讀當初學界的釋文,並結合新公布的金關漢簡中記録有“客田”信息的簡牘,可知相關研究中認爲“客田”指“某種類型的田地”的諸多説法並不正確。從目前見到的材料看,漢簡中的“客田”只有兩個含義:一是動詞,義爲“在原籍之外耕作田地”;二是名詞,義爲“對來自外地的種田者的稱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延漢簡 金關漢簡 客田
下载PDF
阿拉善高原干涸湖床沉积物与华北地区沙尘暴 被引量:31
8
作者 岳乐平 杨利荣 +5 位作者 李智佩 王珉 张维吉 聂浩刚 张睿 武力超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11-317,共7页
文章通过内蒙古阿拉善高原古居延泽干涸湖床沉积物、周缘活动沙丘、沙质草原地表土壤及古代弃荒土地的粒度组成分析 ,论述干涸湖床沉积物对沙尘天气的影响。古居延泽湖床沉积粒度分析结果表明 ,干涸湖床的地表湖相沉积物粒径小于 10 μ... 文章通过内蒙古阿拉善高原古居延泽干涸湖床沉积物、周缘活动沙丘、沙质草原地表土壤及古代弃荒土地的粒度组成分析 ,论述干涸湖床沉积物对沙尘天气的影响。古居延泽湖床沉积粒度分析结果表明 ,干涸湖床的地表湖相沉积物粒径小于 10 μm的颗粒占 6 4 %以上 ,可以在一般风暴条件下在大气中搬运几千公里 ,这意味着西北地区干涸湖床产生的粉尘在风暴作用下可以横扫整个东亚北部地区。中国西北地区冬、春季多西北风造成沙尘暴或扬沙天气 ,西部沙漠、沙地或沙质草场遭遇强风时沙尘被席卷进气流 ,但其中粗砂粒扬起的高度、搬运的距离有限 ,当风力稍稍减弱 ,粗颗粒砂粒沉降 ,而粉尘继续悬浮运移。当强风途径下一个沙区时新的沙尘加入 ,沙尘暴呈“接力方式”继续向东南部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天气 沙尘暴 干涸湖床 居延泽 阿拉善高原
下载PDF
近百年来西居延海湖泊水位变化的湖岸林树轮记录 被引量:23
9
作者 肖生春 肖洪浪 +2 位作者 周茂先 司建华 张小由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57-562,共6页
通过对西居延海柽柳树轮年表与气象、水文要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标准年表和西河下游5~8月平均地下水位变化呈显著正相关,而且这一相关具有明确的生物学意义.利用标准化年表和地下水位的相关关系,重建了西居延海近100a以来5~8月... 通过对西居延海柽柳树轮年表与气象、水文要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标准年表和西河下游5~8月平均地下水位变化呈显著正相关,而且这一相关具有明确的生物学意义.利用标准化年表和地下水位的相关关系,重建了西居延海近100a以来5~8月的水位变化,检验表明重建结果是可靠的.结合西居延海在1960—1962年干涸的史实和重建水位变化曲线,将湖岸林柽柳树轮年表涵盖的近百年分为湖水水位和地下水水位变化两个时期.其中湖水水位上升阶段为1932—1952、1956—1958年,下降阶段为1920—1932、1952—1956、1958—1960年,持续时间分别为20a、2a、12a、5a和2a;地下水水位上升阶段为1974—1981、1996—1997年,下降阶段为1961—1973、1981—1995、1997—2002年,持续时间分别为8a、1a、13a、15a和5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居延海 湖泊水位变化 重建 树轮年代学 湖岸灌丛 柽柳
下载PDF
东居延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能值分析 被引量:18
10
作者 管新建 齐雪艳 +2 位作者 吴泽宁 李恩宽 杜凯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53-256,261,共5页
在了解东居延海湿地功能结构特征的基础上,根据生态学基础理论,将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划分为社会—经济—生态3个方面,结合湿地功能表现效果,运用能值分析方法,建立并量化湿地功能价值指标评价体系,定量分析了各功能价值的能值。研究... 在了解东居延海湿地功能结构特征的基础上,根据生态学基础理论,将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划分为社会—经济—生态3个方面,结合湿地功能表现效果,运用能值分析方法,建立并量化湿地功能价值指标评价体系,定量分析了各功能价值的能值。研究结果表明:东居延海湿地总价值为1.56×1020sej,其中社会价值2.41×1019sej、经济价值2.68×1019sej、生态价值1.04×1020sej,湿地能值货币价值为2.12亿元,单位面积湿地价值为453.86万元/km2,是青海湖湿地价值的1.16倍。东居延海的存在对额济纳旗地区生态环境的恢复及改善西北地区盐碱化和荒漠化等生态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居延海 湿地 生态服务系统 能值分析方法
下载PDF
粒度和元素证据指示的居延海1.5kaBP来环境演化 被引量:14
11
作者 靳鹤龄 肖洪浪 +1 位作者 张洪 孙忠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33-240,共8页
居延海是黑河的终端湖, 在最近3 000 a来已由原来面积 800 km2逐渐萎缩而最终干涸, 同时其周边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东居延海(索果诺尔)湖相沉积的粒度和元素资料研究结果表明: 明清以前湖泊的变化主要受气候变化的影响, 温暖时期, ... 居延海是黑河的终端湖, 在最近3 000 a来已由原来面积 800 km2逐渐萎缩而最终干涸, 同时其周边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东居延海(索果诺尔)湖相沉积的粒度和元素资料研究结果表明: 明清以前湖泊的变化主要受气候变化的影响, 温暖时期, 气候偏湿, 入湖水量增多, 湖泊面积扩大, 流域化学风化作用增强; 寒冷时期, 气候偏干, 入湖水量减小, 湖泊萎缩, 流域化学风化作用减弱.明清之后特别是近40 a来, 由于黑河上中游地区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及水资源利用, 入湖水量不断减小, 甚至河流断流, 最终导致了目前居延海的干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延海 粒度 化学元素 湖泊变迁
下载PDF
东居延海易溶盐沉积与古气候环境变化 被引量:23
12
作者 张洪 靳鹤龄 +1 位作者 肖洪浪 陈月红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09-415,共7页
通过对黑河尾闾东居延海湖相沉积物易溶盐类K+、Na+、Ca2+、Mg2+、SO2-4、CO2-3、HCO-3、Cl-八大离子含量和其他相关指标的分析,依据它们在地层中的变化特征,结合地层14C年代测定结果,把东居延海湖泊变化划分为:隋唐湖泊面积较大时期、... 通过对黑河尾闾东居延海湖相沉积物易溶盐类K+、Na+、Ca2+、Mg2+、SO2-4、CO2-3、HCO-3、Cl-八大离子含量和其他相关指标的分析,依据它们在地层中的变化特征,结合地层14C年代测定结果,把东居延海湖泊变化划分为:隋唐湖泊面积较大时期、宋辽湖泊缩小时期、中世纪暖期湖泊扩张时期、小冰期湖泊缩小时期及20世纪湖泊干涸期等几个阶段。考虑近1500a来该流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湖泊的影响,得出了以下几个结论:近1500a来,东居延海湖区气候以干旱为主,湖泊逐渐萎缩;在干旱背景下存在气候波动,并与全球变化具有一致性;湖泊的盛衰演变受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前期以自然变化为主,明清以来特别是清代以后,人类活动的影响加剧,成为主控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气候 沉积学 环境变化 易溶盐 小冰期
下载PDF
SPE-HPLC法测定菊延保康颗粒中蒙花苷的含量 被引量:4
13
作者 陈蕾 刘文英 +1 位作者 朱霁虹 李永庆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70-273,共4页
目的:建立测定菊延保康颗粒中蒙花苷含量的方法。方法:选用Oasis HLB固相萃取小柱对样品进行纯化。采用C_(18)色谱柱(4.6mm×250 mm,5μm),以甲醇-0.8%磷酸(1:1)为流动相,流速为1 mL·min^(-1),检测波长为326 nm。结果:蒙花苷... 目的:建立测定菊延保康颗粒中蒙花苷含量的方法。方法:选用Oasis HLB固相萃取小柱对样品进行纯化。采用C_(18)色谱柱(4.6mm×250 mm,5μm),以甲醇-0.8%磷酸(1:1)为流动相,流速为1 mL·min^(-1),检测波长为326 nm。结果:蒙花苷进样量在0.0432—2.16μg的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为0.9999,平均回收率为100.4%。结论:本方法操作简便快速,结果准确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E—HPLC法 含量 C18色谱柱 检测波长 纯化 固相萃取 流动相 HLB 颗粒 磷酸
下载PDF
古居延绿洲汉代至西夏渠系影像特征及绿洲环境变迁 被引量:9
14
作者 蓝利 穆桂金 +2 位作者 齐乌云 相马秀广 村田泰辅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41-247,共7页
利用较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确定出古居延绿洲渠系分布和引水口的位置以及古渠道线路的走向,发现古居延绿洲主要分布在现代绿洲的东侧,至少有6处引水口分布于距雅布赖、东城圈和马圈城一线西侧的水道上。渠系由西向东进入各垦区,各引水口... 利用较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确定出古居延绿洲渠系分布和引水口的位置以及古渠道线路的走向,发现古居延绿洲主要分布在现代绿洲的东侧,至少有6处引水口分布于距雅布赖、东城圈和马圈城一线西侧的水道上。渠系由西向东进入各垦区,各引水口随水道西迁向西延伸。渠系与遗址、古耕地和红柳包间的联系以及^(14)C测年数据表明:多数渠系始建于汉代,以后长期延用,盛于西夏,弃于元末明初;古居延绿洲早期荒漠化始于1300aB.P.;天然水系向西迁移最终导致了古居延绿洲的废弃和完全荒漠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渠系 古居延绿洲 环境变迁 额济纳旗
下载PDF
SPE-HPLC法测定菊延保康颗粒剂中3种丹参酮的含量 被引量:6
15
作者 陈蕾 朱霁虹 +1 位作者 李永庆 刘文英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37-139,共3页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菊延保康颗粒剂中隐丹参酮、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A含量的方法。方法:选用酸性氧化铝固相萃取小柱对样品进行纯化。采用c18色谱柱(4.6 mm×250mm,5 μm),以甲醇-水(72:28)为流动相,流速为1.2 mL·min-1,检测波长...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菊延保康颗粒剂中隐丹参酮、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A含量的方法。方法:选用酸性氧化铝固相萃取小柱对样品进行纯化。采用c18色谱柱(4.6 mm×250mm,5 μm),以甲醇-水(72:28)为流动相,流速为1.2 mL·min-1,检测波长为254 nm。结果:隐丹参酮、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A进样量依次在0.011-2.70,0.011-2.75,0.015-3.80μg的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依次为0.9996,0.9999,0.9999;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6%,98.4%,99.4%(n=6)。结论:本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E-HPLC法 菊延保康颗粒剂 丹参酮 含量测定 色谱条件 固相萃取
下载PDF
汉代鱼价考 被引量:3
16
作者 丁邦友 魏晓明 《农业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99-203,219,共6页
According to the excavated bamboo slips of the Han Dynasty and the literature data,a compendium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prices of fish in the Han Dynasty is carried out in this article.It is demonstrated in that the n... According to the excavated bamboo slips of the Han Dynasty and the literature data,a compendium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prices of fish in the Han Dynasty is carried out in this article.It is demonstrated in that the normal fish price in the northwest boundary in Han Dynasty was 1 TOU(MEI) and several QIAN per JIN and the price would be up to 1 TOU and several twenty to thirty QIAN per JIN in the inflation periods in Han Dynasty.In the hinterland aera,the normal price of fish will be 1 TOU and Several QIAN per JIN and the lowest one will be 1.67 QIAN per JIN only.Meanwhile the price of premium fish would be 1000 QIAN per JIN or even high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居延汉简
下载PDF
从居延汉简看汉代的“女户”问题 被引量:11
17
作者 高凯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82-92,共11页
两汉时期的居延地区不仅气候有严寒、酷暑、降水少的特点,而且生存环境多沙,土壤微量元素有效锌、碘也严重缺乏,加之饮食条件差和劳动强度大等因素,造成居延戍卒具有较高的患病率和死亡率。由于戍卒的高死亡率,又必然带来因成年戍卒死... 两汉时期的居延地区不仅气候有严寒、酷暑、降水少的特点,而且生存环境多沙,土壤微量元素有效锌、碘也严重缺乏,加之饮食条件差和劳动强度大等因素,造成居延戍卒具有较高的患病率和死亡率。由于戍卒的高死亡率,又必然带来因成年戍卒死亡而形成的大量"女户"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延汉简 地理环境 疾病状况 高死亡率 “女户”问题
下载PDF
《居延新简》中的“行帻” 被引量:2
18
作者 聂丹 聂淼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1-115,共5页
传世文献不见"行帻",仅见"行",意思是绑腿。在《居延新简》中,"行"不是绑腿,而是用来裹头的长条形布带。《居延新简》中的"行"也称为"帻",也可以合称为"行帻",就是用来裹... 传世文献不见"行帻",仅见"行",意思是绑腿。在《居延新简》中,"行"不是绑腿,而是用来裹头的长条形布带。《居延新简》中的"行"也称为"帻",也可以合称为"行帻",就是用来裹头的长条形布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巾券]帻 居延新简
下载PDF
居延汉简中所见疾病的病因探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陈稳根 张如青 《吉林中医药》 2017年第8期843-847,共5页
出土的居延汉简中记载了汉代西北边疆戍边军人疾病概况。通过梳理《居延汉简》《居延新简》中有关史料,结合汉代已有的医学知识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发现恶劣的气候环境、军事活动中金刃、跌打损伤,军队饮食条件,高强度劳动,戍卒体质、情... 出土的居延汉简中记载了汉代西北边疆戍边军人疾病概况。通过梳理《居延汉简》《居延新简》中有关史料,结合汉代已有的医学知识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发现恶劣的气候环境、军事活动中金刃、跌打损伤,军队饮食条件,高强度劳动,戍卒体质、情志等因素是造成居延汉简中所见疾病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延汉简 疾病 病因
下载PDF
汉居延置所在置喙——以居延里程简E.P.T59:582为中心 被引量:5
20
作者 高启安 沈渭显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5-113,共9页
居延里程简(E.P.T59:582)中的居延置,学者认为在景泰县寺滩乡之三道埫附近或白茨水。考虑到另一处汉代遗址老婆子水地处东西大道上,路径平阔,遗址面积较大,与白茨水两者距离汉媪围古城相近,距汉次距离相同,此处才应是居延置所在。而渡... 居延里程简(E.P.T59:582)中的居延置,学者认为在景泰县寺滩乡之三道埫附近或白茨水。考虑到另一处汉代遗址老婆子水地处东西大道上,路径平阔,遗址面积较大,与白茨水两者距离汉媪围古城相近,距汉次距离相同,此处才应是居延置所在。而渡乌兰津必经之白墩子盐泽,汉代应为一湖泽,可能也叫居延水。霍去病元狩二年西征"济居延",应当是从乌兰津渡河,过居延,达到长途奔袭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居延置 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