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前横向稳定杆的K&C性能研究
1
作者 张红 胡斌 李政 《时代汽车》 2023年第18期158-161,共4页
文章基于前横向稳定杆在整车的功能,分别对车辆在不安装前横向稳定杆和安装前横向稳定杆两个状态下进行了K&C性能试验,研究了前横向稳定杆对悬架K&C性能的影响。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前横向稳定杆对车辆前悬架侧倾刚度、侧倾工况... 文章基于前横向稳定杆在整车的功能,分别对车辆在不安装前横向稳定杆和安装前横向稳定杆两个状态下进行了K&C性能试验,研究了前横向稳定杆对悬架K&C性能的影响。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前横向稳定杆对车辆前悬架侧倾刚度、侧倾工况悬架刚度、侧倾中心变化梯度和轮距变化梯度影响较大,对侧倾中心高、前束角梯度和外倾角梯度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向稳定杆 k&c性能 侧倾工况 对比试验
下载PDF
几种乘用车典型独立前悬架K&C性能对比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徐忠诚 汪世义 吴文强 《公路与汽运》 2023年第4期8-10,共3页
以某纯电动汽车双横臂式前悬架车型为基础,通过改造其悬架形式,研究不同悬架类型在同一车型上的性能差异。原型车采用双横臂式前悬架,基于其整车及四轮定位参数将悬架分别改造成麦弗逊式和五连杆虚拟主销式悬架,借助动力学分析软件ADAM... 以某纯电动汽车双横臂式前悬架车型为基础,通过改造其悬架形式,研究不同悬架类型在同一车型上的性能差异。原型车采用双横臂式前悬架,基于其整车及四轮定位参数将悬架分别改造成麦弗逊式和五连杆虚拟主销式悬架,借助动力学分析软件ADAMS对各悬架类型进行K&C(运动学和弹性运动学)性能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虚拟主销式悬架的总体性能优于双横臂式悬架,双横臂式悬架的总体性能优于麦弗逊式悬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 悬架 四轮定位 k&c(运动学和弹性运动学)性能 乘用车
下载PDF
扭转梁结构特性对悬架K&C性能影响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刘红领 王昱昕 +1 位作者 贾新建 徐作文 《机械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06-110,共5页
以扭转梁横梁开口方位角、横梁截面厚度、横梁垂向位置、横梁纵向位置等参数为变量,基于扭转梁后悬架的ADAMS模型进行K&C性能优化仿真分析,得到了这些参数与扭转梁悬架K&C性能之间的灵敏度关系,可以为扭转梁悬架的早期设计和后... 以扭转梁横梁开口方位角、横梁截面厚度、横梁垂向位置、横梁纵向位置等参数为变量,基于扭转梁后悬架的ADAMS模型进行K&C性能优化仿真分析,得到了这些参数与扭转梁悬架K&C性能之间的灵敏度关系,可以为扭转梁悬架的早期设计和后续性能优化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扭转梁 k&c性能 灵敏度
下载PDF
单体车悬架性能设计研究
4
作者 孙福禄 隋延奇 吴成伟 《汽车实用技术》 2019年第24期124-126,共3页
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车辆的轻便性、实用性,从而产生了单体车的概念。文章基于单体车的设计理念,对单体车的底盘进行设计优化,主要对悬架系统的结构设计及性能优化进行阐述。基于初始设定的悬架结构和参数,利用ADAMS/... 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车辆的轻便性、实用性,从而产生了单体车的概念。文章基于单体车的设计理念,对单体车的底盘进行设计优化,主要对悬架系统的结构设计及性能优化进行阐述。基于初始设定的悬架结构和参数,利用ADAMS/CAR模块建立悬架模型,对初始的悬架结构和硬点参数进行设计优化分析。通过仿真分析,明确优化的参数,主要通过优化性能件参数以及硬点来实现。对仿真优化后的方案,建立CARSIM模型,对整车性能进行仿真分析,分析查看整车的性能,最终形成单体车的最优方案。同时,在分析过程中,总结分析优化方法,为后续分析提供实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体车 硬点 k&c性能 仿真分析
下载PDF
副车架静刚度修正方法及多层级拓扑优化 被引量:1
5
作者 苏永雷 张志飞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157-2164,共8页
本文构造副车架静刚度与K&C性能的并行仿真流程,提出考虑多学科性能耦合的副车架静刚度目标修正方法,并系统地建立一体式空心铸铝副车架分层级设计优化方法。首先,建立副车架计算模型并改进加载方法,提出局部坐标系下的静刚度计算方... 本文构造副车架静刚度与K&C性能的并行仿真流程,提出考虑多学科性能耦合的副车架静刚度目标修正方法,并系统地建立一体式空心铸铝副车架分层级设计优化方法。首先,建立副车架计算模型并改进加载方法,提出局部坐标系下的静刚度计算方法,并集成副车架静刚度分析、模型缩减分析、K&C性能分析3种工况,执行多样本分析并通过实验设计矩阵转换,构建K&C性能与静刚度性能的组合代理模型,基于组合代理模型利用K&C性能修正静刚度目标;其次,开展多性能约束的副车架多层级拓扑优化,通过第1层级拓扑优化完成等壁厚主体结构设计,通过第2层级拓扑优化完成变壁厚结构设计。结果表明:经过多层级拓扑优化的副车架1阶、2阶扭转模态分别提升39.3%、14.9%,静刚度及K&C性能满足目标要求,其他各项性能指标均得到显著提升且实现轻量化。本文可为副车架静刚度性能目标制定、K&C性能提升及副车架结构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车架 静刚度 k&c性能 拓扑优化 性能约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