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浓度尿酸和胰岛素对猪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株cAMP水平及Na^+-K^+-ATP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孙珲 李晓苗 +3 位作者 宋白利 刘新平 药立波 姬秋和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4期1270-1272,共3页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尿酸和胰岛素对猪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株(LLCPK1)细胞内环腺苷酸(cAMP)水平和Na+K+ATP酶活性的改变,探讨代谢相关因素在细胞水平对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离子转运和细胞凋亡影响.方法:以LLCPK1为研究对象,观察尿酸浓度为...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尿酸和胰岛素对猪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株(LLCPK1)细胞内环腺苷酸(cAMP)水平和Na+K+ATP酶活性的改变,探讨代谢相关因素在细胞水平对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离子转运和细胞凋亡影响.方法:以LLCPK1为研究对象,观察尿酸浓度为0,0.1,0.2和0.4mmol/L和胰岛素浓度为0,10-9,10-8,10-7mol/L培养24h条件下,LLCPK1细胞内cAMP水平、Na+K+ATP酶活性的改变以及离子转运情况.结果:0.1,0.2和0.4mmol/L尿酸刺激24h,LLCPK1的cAMP水平、细胞Ca2+,Na+浓度升高,而Na+K+ATP酶的活性、K+浓度下降;胰岛素在高浓度时引起细胞内游离Ca2+,Na+浓度增高,而cAMP水平,Na+K+ATP酶活性及K+浓度下降.结论:尿酸和胰岛素均对LLCPK1细胞具有明显的影响,可能与代谢综合征时肾脏功能改变的发生或保护机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酸 胰岛素 肾小管 近端/细胞学 amp Na^+-k^+-交换 ATP酶
下载PDF
悬架K&C特性对车辆操控性能影响的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郭家伟 李彦伟 陈旭升 《汽车实用技术》 2015年第7期7-9,共3页
悬架系统设计开发是底盘开发的重要环节,对于整车操控性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以某A级车的大量K&C数据为基础,利用面向总成特性的整车动力学仿真软件CarSim分析悬架K&C特性变化对整车操控性能的影响,并运用试验统计学中的DO... 悬架系统设计开发是底盘开发的重要环节,对于整车操控性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以某A级车的大量K&C数据为基础,利用面向总成特性的整车动力学仿真软件CarSim分析悬架K&C特性变化对整车操控性能的影响,并运用试验统计学中的DOE试验设计方法计算各特性车辆操控性能指标的主效应,得到了悬架K&C特性影响整车操控性能的规律,在设定悬架性能目标时重点关注,为整车开发早期的结构选择和后续的结构设计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C试验 操控性能 DOE试验设计
下载PDF
黄芪有效部位对糖尿病大鼠Na^+-K^+-ATP酶活性及AMPK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7
3
作者 范颖 李楠 +2 位作者 孙云峰 马哲 林庶茹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2660-2663,共4页
目的:通过研究糖尿病模型大鼠胰腺组织钠-钾-ATP酶(Na+-K+-ATP)活性、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AMPK)活性及肝、骨骼肌组织AMPK蛋白表达的变化,探讨黄芪有效部位对糖尿病大鼠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中药对照组... 目的:通过研究糖尿病模型大鼠胰腺组织钠-钾-ATP酶(Na+-K+-ATP)活性、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AMPK)活性及肝、骨骼肌组织AMPK蛋白表达的变化,探讨黄芪有效部位对糖尿病大鼠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中药对照组、黄芪组、黄酮组、多糖组、皂苷组、酮糖组、酮苷组、糖苷组、酮糖苷组,共11组,每组14只。由链脲佐菌素(52mg/kg)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造模同日给予黄芪及其有效部位进行干预。观测30日,检测血糖,生化法分析胰腺组织Na+-K+-ATP酶的活性,ELISA法分析胰腺AMPK活性,Western Blot法分析肝、骨骼肌组织AMPK蛋白表达。结果:糖尿病模型大鼠血糖显著升高(P<0.01),胰腺Na+-K+-ATP酶活性、AMPK水平以及肝、骨骼肌AMPK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黄芪组、黄酮组、酮糖组、酮糖苷组血糖降低(P<0.05,P<0.01),胰腺Na+-K+-ATP酶活性、AMPK水平显著升高(P<0.01),酮苷组血糖下降、胰腺Na+-K+-ATP酶活性升高(P<0.01),皂苷组、糖苷组胰腺Na+-K+-ATP酶活性升高(P<0.01)。结论:黄芪、黄芪黄酮及含黄芪黄酮的有效部位能够降低糖尿病大鼠的血糖,其机制可能与改善Na+-K+-ATP酶活性、上调AMPK水平及蛋白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黄芪有效部位 糖尿病 钠-钾-ATP酶 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
原文传递
不同地理分布的南方红豆杉红外光谱分析
4
作者 林尤山 薛晓明 +3 位作者 南程慧 吴显坤 陈云霞 郭海涛 《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第17期4217-4220,共4页
使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对南方红豆杉[(Taxus wallichiana var. mairei (Lemee & Leveille) L. K. Fu &amp; Nan Li)]样本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9个南方红豆杉样本的主要共有吸收峰一致,部分共有峰在不同样本中的峰相... 使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对南方红豆杉[(Taxus wallichiana var. mairei (Lemee & Leveille) L. K. Fu &amp; Nan Li)]样本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9个南方红豆杉样本的主要共有吸收峰一致,部分共有峰在不同样本中的峰相对强度有一定的差异。经对叶、树皮和木材不同部位红外光谱进行比较,叶在2850 cm-1处独有的C-H弯曲振动吸收峰、树皮在1741-1730 cm-1范围内无明显吸收峰,这些特征可作为部位间识别的光谱特征。叶和树皮波数在1620 cm-1位置的较强吸收峰强度、在1151-1146 cm-1范围内有明显的吸收峰,可以反映出紫杉醇在树皮和叶样本中的含量明显高于木材。此外,经过对3个产地南方红豆杉样本的比对,证明产地间样本的红外图谱具有一定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峰形、特征吸收峰的数量及强度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红豆杉 L. k. FU &Nan Li) 傅里叶红外光谱 紫杉醇 特征峰
下载PDF
第二信使分子c-di-AMP调控细菌中钾离子转运的机制 被引量:6
5
作者 蔡霞 何进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434-1442,共9页
钾离子(K^+)是维持生命体存活的必需元素。原核生物进化出一系列K^+转运系统,如Kdp系统﹑Ktr系统和Trk系统等,来维持胞内相对恒定的K^+浓度。环二腺苷酸单磷酸(cyclic diadenosine monophosphate,c-di-AMP)是新发现的第二信使分子,可以... 钾离子(K^+)是维持生命体存活的必需元素。原核生物进化出一系列K^+转运系统,如Kdp系统﹑Ktr系统和Trk系统等,来维持胞内相对恒定的K^+浓度。环二腺苷酸单磷酸(cyclic diadenosine monophosphate,c-di-AMP)是新发现的第二信使分子,可以与K^+转运系统中的KdpD、KtrA和TrkA结合。当胞内c-di-AMP浓度高时,c-di-AMP会与K^+转运蛋白结合,降低其转运活性。c-di-AMP的靶标除蛋白质外,还有RNA元件,即c-di-AMP的核糖开关。高浓度的c-di-AMP与其核糖开关结合后,可抑制下游K^+转运蛋白编码基因,如kdp、ktr和trk操纵子以及kup基因的转录,从而调控K^+的转运。总之,胞内高浓度的c-di-AMP抑制细菌对K^+的吸收。c-di-AMP调控K^+转运机制的研究,不仅丰富了K^+转运的调控方式,而且也扩大了c-di-AMP的调控范围,为细菌的利用与防治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i-amp k+转运系统 k+转运 受体/靶标 核糖开关
原文传递
Ca2+-CaMKⅡ-CREB信号通路在U50488H减轻CPB致大鼠围术期神经认知障碍中的作用 被引量:2
6
作者 李丹丹 宋丹丹 +1 位作者 韩楠 孙莹杰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60-163,共4页
目的评价钙离子-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环腺苷酸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a2+-CaMKⅡ-CREB)信号通路在U50488H减轻CPB致大鼠围术期神经认知障碍(PND)中的作用。方法清洁级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体重350~4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 目的评价钙离子-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环腺苷酸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a2+-CaMKⅡ-CREB)信号通路在U50488H减轻CPB致大鼠围术期神经认知障碍(PND)中的作用。方法清洁级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体重350~4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10):对照组(S组)、CPB组(C组)、CPB+κ受体激动剂U50488H组(U组)和CPB+CaMKⅡ特异性抑制剂KN93+U50488H组(K组)。S组仅进行动静脉穿刺置管,其余各组建立无血预充心脏不停跳CPB模型。U组CPB前30 min时静脉注射U50488H 1.5 mg/kg;K组CPB前60 min时侧脑室注射10 μmol/L KN93 5 μl,CPB前30 min时静脉注射U50488H 1.5 mg/kg。术后第3天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测试大鼠认知功能。然后处死大鼠取海马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磷酸化CaMKⅡ(p-CaMKⅡ)、磷酸化CREB (p-CREB)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水平,采用RT-PCR法检测CaMKⅡ、CREB、BDNF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S组比较,C组、U组和K组逃避潜伏期延长,穿越原平台次数减少,海马p-CaMKⅡ、p-CREB、CaMKⅡmRNA、CREB mRNA、BDNF及其mRNA表达下调(P<0.05);与C组比较,U组逃避潜伏期缩短,穿越原平台次数增加,海马p-CaMKⅡ、p-CREB、CaMKⅡmRNA、CREB mRNA、BDNF及其mRNA表达上调(P<0.05),K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U组比较,K组逃避潜伏期延长,穿越原平台次数减少,海马p-CaMKⅡ、p-CREB、CaMKⅡmRNA、CREB mRNA、BDNF及其mRNA表达下调(P<0.05)。结论 U50488H减轻CPB致大鼠PND的机制与激活Ca2+-CaMKⅡ-CREB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通道 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2型 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质 受体 阿片样 κ 心肺转流术 神经认知障碍
原文传递
疏风解毒胶囊解热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48
7
作者 刘静 马莉 +5 位作者 陆洁 田兴美 许浚 申秀萍 张宗鹏 张铁军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040-2043,共4页
目的探讨疏风解毒胶囊解热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酵母致大鼠发热模型,观察疏风解毒胶囊给药后对体温调节相关因子:白细胞介素-1α(IL-1α)、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前列腺素E_2(PGE_2)、环腺苷酸(cAMP)... 目的探讨疏风解毒胶囊解热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酵母致大鼠发热模型,观察疏风解毒胶囊给药后对体温调节相关因子:白细胞介素-1α(IL-1α)、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前列腺素E_2(PGE_2)、环腺苷酸(cAMP)、鸟腺苷酸(cGMP)、Na^+,K^+-ATPase、精氨酸升压素(AVP)的影响。结果疏风解毒胶囊能显著降低模型大鼠血清和下丘脑中炎症因子PGE_2和细胞因子TNF-α、IL-6、IL-1α、IL-1β水平,显著降低模型大鼠血清和下丘脑中致热介质cAMP水平及cAMP/cGMP值,显著降低下丘脑中Na^+,K^+-ATPase,减少产热,显著升高下丘脑中内源性解热介质AVP的量。结论疏风解毒胶囊有显著的解热作用,其通过减少炎症因子PGE_2及细胞因子水平、减少致热介质、减少产热、增加AVP的量,从而发挥解热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风解毒胶囊 解热作用 白细胞介素 肿瘤坏死因子 Γ干扰素 前列腺素E_2 环腺苷酸 鸟腺苷酸 Na^+ k^+-ATPase 精氨酸升压素
原文传递
温补肾阳方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能量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12
8
作者 刘茜 周华 +7 位作者 戎靖枫 王肖龙 郭蔚 薛金贵 苑春元 史文静 黄牧华 瞿惠燕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80-182,共3页
目的:探讨温补肾阳方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能力代谢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法制备心力衰竭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肾阳高、中、低剂量组及假手术组、模型组和曲美他嗪组,术后2周开始灌胃,共给药8周。8... 目的:探讨温补肾阳方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能力代谢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法制备心力衰竭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肾阳高、中、低剂量组及假手术组、模型组和曲美他嗪组,术后2周开始灌胃,共给药8周。8周之后采用高效液相法测定心肌组织中的ATP、AMP和ADP含量,并采用分光光度计测量心衰大鼠心肌中Ca2+-Mg2+ATP酶、Na+-K+ATP酶和SDH含量。结果:温补肾阳方17.4 g/kg,8.7 g/kg,4.4 g/kg对大鼠心肌中ATP含量较模型组显著升高,AMP含量较模型组显著降低,Ca2+-Mg2+ATP酶、Na+-K+ATP酶和SDH含量明显高于模型组;温补肾阳(17.4 g/kg,8.7 g/kg)大鼠心肌中ADP含量较模型组降低。结论:温补肾阳方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的能量代谢有一定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补肾阳方 心力衰竭 ATP ADP amp Ca2+-Mg2+ATP酶 Na+-k+ATP酶 琥珀酸脱氢酶(SDH)
原文传递
冠心病血瘀证形成过程中心肌细胞能量代谢酶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周曼丽 俞赟丰 +1 位作者 冯宇 简维雄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20年第12期76-84,共9页
背景冠心病血瘀证是一个“血瘀证前期”→“亚血瘀证期”→“心血瘀阻证期”流动的过程,心肌细胞能量代谢贯穿始终,而以往对能量代谢的研究局限于病程中的某个阶段,且在缺乏对冠心病血瘀证起始、转归整个过程进行研究时,这种孤立存在、... 背景冠心病血瘀证是一个“血瘀证前期”→“亚血瘀证期”→“心血瘀阻证期”流动的过程,心肌细胞能量代谢贯穿始终,而以往对能量代谢的研究局限于病程中的某个阶段,且在缺乏对冠心病血瘀证起始、转归整个过程进行研究时,这种孤立存在、缺乏联系的病理学现象并不能诠释心肌能量代谢的特点。因此,探究冠心病血瘀证形成过程中能量代谢改变尤为重要。目的分析冠心病血瘀证形成过程中心肌细胞能量代谢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本实验时间为2019年10—12月。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将30只健康雄性SD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6只(A组)和模型大鼠24只。A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模型大鼠高脂饲料喂养7 d后进行维生素D3灌胃(30万U/kg),4 d后再予以维生素D3灌胃(20万U/kg),继续高脂饲料喂养21 d后,死亡4只大鼠,从剩余20只大鼠中随机选择6只为血瘀证前期组(B组);剩余14只大鼠继续高脂饲料喂养30 d后死亡2只,从剩余12只大鼠中随机选择6只为亚血瘀证期组(C组);余6只大鼠继续高脂饲料喂养的同时予以皮下多点注射异丙肾上腺素(5 mg/kg),连续注射3 d,1周后记录标准Ⅱ导联心电图,以ST段出现上抬或明显压低(≥0.1 mV)确定成模,为血瘀证期组(D组)。观察并记录各组大鼠一般情况、血脂指标〔包括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腹主动脉及心肌组织HE染色结果、心电图、线粒体超微结构、心肌组织能量代谢酶〔三磷酸腺苷(ATP)、一磷酸腺苷(AMP)、Na^+-K^+-ATP酶、Ca^2+-Mg^2+-ATP酶、酯酰辅酶A合成酶(ACS)、肉毒碱脂酰转移酶(CACT)〕水平。结果B组大鼠体质量减轻,反应渐迟钝,精神倦怠,毛色枯槁无光泽;C组大鼠体质量明显减轻,精神萎靡,蜷缩相拥,活动量少;D组大鼠精神欠佳,易惊,触之狂躁,毛色枯槁无光泽,爪甲紫暗。B组大鼠TC、LDL-C、HDL-C水平高于A组,TG水平低于A组(P<0.05);C组大鼠TC、LDL-C、HDL-C水平高于A、B组,TG水平低于A组(P<0.05);D组大鼠HDL-C水平低于A、B、C组,TC、LDL-C水平低于B、C组,TG水平高于B、C组(P<0.05)。大鼠腹主动脉HE染色结果:B组大鼠动脉内膜出现损伤,内皮细胞肿胀,内膜下及中膜出现明显钙化现象,弹性纤维层被破坏;C组大鼠动脉中膜完全钙化,中膜斑块脱落导致典型的空腔结构;D组大鼠动脉内膜结构破坏,内弹性膜崩解断裂,内、中、外膜三层结构不清晰。大鼠心肌组织HE染色结果:B、C、D组心肌纤维萎缩断裂,胞质呈不规则粗颗粒状,心肌间质水肿,胶原纤维增生。B组大鼠心电图示P波规律出现,P-R间期及R-R间期大致相同,QRS波波形规律,无宽大畸形;C组大鼠心电图示窦性心律,P波规律出现,P-R间期及R-R间期大致相同,QRS波波形规律,J点无明显改变;D组大鼠心电图未见明显P波,R-R间期大致相同,ST段明显压低,T波低平(>0.1 mV)。B组大鼠线粒体肿胀,部分线粒体嵴结构出现溶解;C组大鼠线粒体嵴结构大部分出现溶解、空泡形成,线粒体出现明显移位、浓缩;D组大鼠线粒体排列紊乱、多数线粒体嵴结构断裂甚至模糊不清。B组大鼠心肌组织AMP、Ca^2+-Mg^2+-ATP酶、ACS、CACT水平低于A组(P<0.05);C组大鼠心肌组织ATP、AMP、Na^+-K^+-ATP酶、Ca^2+-Mg^2+-ATP酶水平低于A组,ATP水平低于B组,ACS水平高于B组(P<0.05);D组大鼠心肌组织ATP、Na^+-K^+-ATP酶水平低于A、B组,AMP、ACS水平高于B组,ATP水平低于C组,AMP、Ca^2+-Mg^2+-ATP酶水平高于C组(P<0.05)。结论心肌细胞能量代谢酶参与冠心病血瘀证形成的整个过程。参与代谢相关的酶类中ATP与AMP水平变化最为关键,这将是腺苷活化蛋白激酶(AMPK)通路发挥应激性心肌保护作用的重要信号,同时AMPK通路的激活很可能是触发心肌细胞能量代谢其他酶类变化的上游效应分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血瘀证 肌细胞 心脏 能量代谢 腺苷三磷酸 腺苷一磷酸 NA^+-k^+-ATP酶 CA^2+-MG^2+-ATP酶 酯酰辅酶A合成酶 肉毒碱脂酰转移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