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苦参碱诱导K562细胞酪氨酸激酶与磷酸酶的活性改变 被引量:2
1
作者 刘北忠 蒋纪恺 +2 位作者 何於娟 张彦 刘小珊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8-51,共4页
目的 研究苦参碱诱导 K5 6 2细胞分化的信号转导机制。方法 运用链亲和素 -生物素放大系统结合的酶联免疫法 ,动态检测苦参碱作用于 K5 6 2细胞后 ,K5 6 2细胞膜相与胞浆内的酪氨酸激酶与磷酸酶的变化。结果 结合特异性激酶抑制剂的... 目的 研究苦参碱诱导 K5 6 2细胞分化的信号转导机制。方法 运用链亲和素 -生物素放大系统结合的酶联免疫法 ,动态检测苦参碱作用于 K5 6 2细胞后 ,K5 6 2细胞膜相与胞浆内的酪氨酸激酶与磷酸酶的变化。结果 结合特异性激酶抑制剂的使用 ,首次证实了在苦参碱对 K 5 6 2细胞的诱导分化过程中 ,有广泛性的蛋白酪氨酸激酶活性的短暂下降 ,同时伴有蛋白酪氨酸磷酸酶的活性变化。结论 在苦参碱诱导 K5 6 2细胞分化的信号转导过程中 ,涉及到蛋白酪氨酸激酶的活性改变 ,膜相中蛋白酪氨酸激酶的活性改变先于胞浆内的改变 ,提示有一个信号的跨膜转运过程。同时伴有蛋白酪氨酸磷酸酶的活性变化 ,反映了胞内的蛋白酪氨酸残基磷酸化与去磷酸化的即时调节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562细胞 苦参碱 酪氨酸激酶 磷酸酶 活性 细胞分化 信号转导
下载PDF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TP1B真核载体的构建及对K562细胞的影响
2
作者 郭天剑 杜庆锋 周淑芸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353-1355,共3页
目的初步研究作为p210负性调控物的PTP1B,探讨其对K562细胞凋亡、红系分化的影响。方法应用RT-PCR法克隆PIP1B全长cDNA序列并定向亚克隆于真核表达载体pcDNA3.0,应用脂质体转染技术使PTP1B在K562细胞中过表达。结果PTP1B在K562细胞中出... 目的初步研究作为p210负性调控物的PTP1B,探讨其对K562细胞凋亡、红系分化的影响。方法应用RT-PCR法克隆PIP1B全长cDNA序列并定向亚克隆于真核表达载体pcDNA3.0,应用脂质体转染技术使PTP1B在K562细胞中过表达。结果PTP1B在K562细胞中出现超表达并具有较高PIP活性。转染48 h后,K562 细胞凋亡不明显,Annexin V-PI双标后FAcs分析细胞凋亡率为7.54%,与转染空载体(6.44%)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TP1B基因转染后细胞出现明显红系分化,联苯胺染色细胞阳性率(28.67±1.25)%,GPA表达率为43.15%, 与转染空载体组(3.34±1.25)%和12.88%比较显著提高。结论应用RT-PCR法可以成功克隆出PTP1B基因全长cDNA序列,脂质体法能有效地将pcDNA3-PTP1B转入K562细胞并表达。PTP1B能诱导K562细胞出现明显红系分化,但对细胞的凋亡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髓性白血病 k562细胞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 红系分化 k562细胞凋亡 PTP1B 真核载体 脂质体转染技术 RT-PCR法 cDNA序列
下载PDF
雷帕霉素对K562细胞溶酶体的影响
3
作者 张小艳 肖红 +1 位作者 薛平 罗建民 《临床荟萃》 CAS 2014年第8期925-926,F0003,共3页
雷帕霉素(RAPA)是一种大环内酯类免疫抑制剂,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侵袭、抑制血管生成等作用。RAPA常应用于肝移植[1]、肾移植、骨髓移植后。其主要作用机制是与免疫亲和蛋白(FKBP12)结合形成RAPA-FKBP12... 雷帕霉素(RAPA)是一种大环内酯类免疫抑制剂,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侵袭、抑制血管生成等作用。RAPA常应用于肝移植[1]、肾移植、骨髓移植后。其主要作用机制是与免疫亲和蛋白(FKBP12)结合形成RAPA-FKBP12复合物,作用于哺乳动物细胞的雷帕霉素靶点(mTOR),从而阻断其下游分子而促进细胞凋亡、抑制蛋白合成而达到免疫抑制和抗肿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罗莫司 k562细胞、酸性磷酸酶 溶酶体
下载PDF
Shp2表达沉默对ATPR诱导K562细胞分化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丁然 王静静 +1 位作者 葛金芳 陈飞虎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403-1410,共8页
目的研究4-氨基-2-三氟甲基苯基维甲酸酯(ATPR)在诱导慢性粒细胞白血病K562细胞分化过程中蛋白酪氨酸磷酸酶(Shp2)的作用。方法 ATPR作用K562细胞,CCK-8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Q-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Shp2表达;合成特异性荧光短链Shp2... 目的研究4-氨基-2-三氟甲基苯基维甲酸酯(ATPR)在诱导慢性粒细胞白血病K562细胞分化过程中蛋白酪氨酸磷酸酶(Shp2)的作用。方法 ATPR作用K562细胞,CCK-8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Q-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Shp2表达;合成特异性荧光短链Shp2 siRNA链,抑制Shp2表达后,观察ATPR对K562细胞增殖和形态学影响。流式细胞术测定周期动力学和特异性分化指标CD235a表达,利用Western blot和Q-PCR法检测维甲酸受体RARs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果ATPR(10-5mol/L)作用于K562细胞72 h时能最显著地抑制增殖,且Shp2的表达明显下降。靶向沉默K562细胞中Shp2基因的最佳序列为PTPN-Homo-438,siRNA与Lipo的最佳浓度比例为1∶0.05。与ATPR单独用药组比较,siRNA-Shp2+ATPR组的K562细胞增殖活性升高,G0/G1期细胞所占比例降低,S期增多,CD235a的表达下降,形态学较空白组变化不大。Shp2转染沉默后用药组维甲酸受体RARs表达与单独用药组比较有差异。结论 Shp2沉默后,ATPR诱导K562细胞分化作用减弱,提示ATPR诱导K562细胞分化过程中,Shp2可能发挥着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氨基-2-三氟甲基苯基维甲酸酯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 k562细胞 诱导分化 维甲酸受体
下载PDF
过表达PTPα促进K562细胞体外增殖能力和体内致瘤性
5
作者 王红洁 蔡蓉 +4 位作者 李珂 许伟榕 乔福峰 郑新民 卢健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757-763,共7页
探讨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α(PTPα)在血液肿瘤细胞中的特异性表达,研究过量表达PTPα对人红白血病细胞K562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在裸鼠体内致瘤能力的改变.首先应用RT-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3种不同类型造血系肿瘤细胞(K562、NB4、Jurkat T)... 探讨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α(PTPα)在血液肿瘤细胞中的特异性表达,研究过量表达PTPα对人红白血病细胞K562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在裸鼠体内致瘤能力的改变.首先应用RT-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3种不同类型造血系肿瘤细胞(K562、NB4、Jurkat T)中PTPα的表达水平.根据检测结果,选择K562细胞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脂质体将PTPα真核表达载体转染K562细胞,通过G418筛选获得阳性克隆,RT-PCR和Western印迹验证过表达情况;经MTT法检测细胞增值能力的改变;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分布和细胞分化状态;并将阳性克隆细胞皮下接种裸鼠,观察PTPα基因转染前后细胞系在裸鼠体内的致瘤能力及瘤体的组织化学变化.上述实验结果表明,通过G418压力筛选获得了PTPα高表达多克隆细胞系K562-PTPα;经体外增殖实验分析,实验组K562-PTPα细胞与未转染组细胞K562和转染空载体组细胞K562-splice相比,细胞生长速度增快,G2/M期细胞比例增加(P<0.05),而细胞分化状态无明显变化;裸鼠体内致瘤实验显示,K562组、K562-splice组和K562-PTPα组平均瘤重分别为(1.1±0.3)g、(1.3±0.2)g和(2.5±0.5)g;病理切片显示,K562-PTPα组瘤体组织分化程度较对照组低、恶性程度高,细胞的致瘤能力增强(P<0.01).综上所述,过表达PTPα使K562细胞具有更强的体外增殖能力和体内致瘤性,表明PTPα可能在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酪氨酸磷酸 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α 人红白血病 k562细胞
下载PDF
双膦酸盐对破骨细胞分化中组织蛋白酶K及骨吸收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董伟 冯晓洁 +4 位作者 梁永强 彭宏峰 邓久鹏 温黎明 戚孟春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33期5293-5298,共6页
背景:有研究表明双膦酸盐可抑制破骨细胞的骨吸收功能,但对其骨吸收功能关键细胞因子组织蛋白酶K是否产生作用,至今少有报道。目的:观察双膦酸盐对破骨细胞分化中组织蛋白酶K及骨吸收功能影响。方法:用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诱导培... 背景:有研究表明双膦酸盐可抑制破骨细胞的骨吸收功能,但对其骨吸收功能关键细胞因子组织蛋白酶K是否产生作用,至今少有报道。目的:观察双膦酸盐对破骨细胞分化中组织蛋白酶K及骨吸收功能影响。方法:用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诱导培养破骨细胞。实验分2组:对照组加入质量浓度100μg/L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进行诱导至收获细胞,双膦酸盐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10-7 mol/L阿仑膦酸盐处理至收获细胞。培养第7天检测各组破骨细胞生成和骨吸收功能,培养72 h免疫荧光检测两组组织蛋白酶K表达差异,Western blot检测组织蛋白酶K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两组均有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阳性多核破骨细胞生成,并在牙本质磨片上形成吸收陷窝;但对照组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阳性多核细胞数目、吸收陷窝数目及陷窝面积均大于双膦酸盐组(P<0.01)。免疫荧光检测组织蛋白酶K表达对照组强于双膦酸盐组(P<0.01);Western blot检测组织蛋白酶K表达双膦酸盐组低于对照组(P<0.01)。结果证实,双膦酸盐通过抑制组织蛋白酶K因子的表达,阻碍破骨细胞的骨吸收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构建 骨组织工程 双膦酸盐 破骨细胞 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 组织蛋白酶k 骨吸收陷窝 免疫印迹 免疫荧光化学 骨质疏松 扫描电镜 牙本质磨片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青蒿琥酯经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基因通路诱导K562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成志勇 颜晓燕 +4 位作者 李琳 谢旭磊 王凤云 李继业 王素云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938-941,共4页
目的探讨青蒿琥酯经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基因(PTEN)介导的信号通路诱导人白血病K562细胞凋亡作用机制。方法将5个浓度(0,6.25,12.5,25,50μg·m L-1)浓度的青蒿琥酯作用K562细胞0-72h,通过噻唑蓝比色法观察其对K56... 目的探讨青蒿琥酯经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基因(PTEN)介导的信号通路诱导人白血病K562细胞凋亡作用机制。方法将5个浓度(0,6.25,12.5,25,50μg·m L-1)浓度的青蒿琥酯作用K562细胞0-72h,通过噻唑蓝比色法观察其对K562细胞生长抑制作用;罗丹明123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变化;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PTEN mRNA水平变化,试剂盒检测半胱天冬酶(Caspase)3/7活性;蛋白印迹法检测PTEN、蛋白激酶B(p-Akt)蛋白水平。结果青蒿琥酯能显著抑制K562细胞增殖,72 h最大抑制率为91.5%,与剂量和时间呈正相关。青蒿琥酯明显降低K562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增加PTEN表达,抑制p-Akt表达,增强Caspase3/7蛋白活性。结论青蒿琥酯可能通过PTEN/Akt/Caspase通路诱导K562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蒿琥酯 k562细胞 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基因 凋亡
原文传递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可影响破骨细胞的骨吸收功能 被引量:7
8
作者 李子卿 王海兴 +7 位作者 何沛恒 罗国填 肖胤勃 黄帅 李兴 盛璞义 李朝红 徐栋梁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0期2907-2914,共8页
背景: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对破骨细胞骨吸收功能的影响存在争议,既往多数研究认为其可促进骨吸收,然而另有研究表明其对骨吸收可能呈现抑制效果,但具体机制不清。目的:探究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对破骨细胞溶解无机骨基质和降解有机骨成分... 背景: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对破骨细胞骨吸收功能的影响存在争议,既往多数研究认为其可促进骨吸收,然而另有研究表明其对骨吸收可能呈现抑制效果,但具体机制不清。目的:探究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对破骨细胞溶解无机骨基质和降解有机骨成分能力的影响及其产生机制。方法:以RANKL对破骨前体细胞RAW 264.7进行定向诱导,在诱导同时加入50-400 mg/L的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或100 mg/L的牛血清白蛋白,通过观察骨吸收板上溶解坑面积及组织蛋白酶K的表达情况来评估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对破骨细胞骨吸收功能的影响;并进一步计数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阳性多核细胞数量、计算破骨细胞所含细胞核的数量和检测整合素ανβ3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1)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组的吸收坑面积和组织蛋白酶K表达量较正常破骨细胞诱导组显著减少,且抑制程度随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浓度的增高而加重;(2)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亦显示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阳性多核细胞数量随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浓度的增高而显著下降,所含细胞核数量亦减少;(3)实时定量PCR发现整合素ανβ3表达水平随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作用时间的延长而显著下降;(4)综上结果表明,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可全面抑制破骨细胞对无机及有机骨基质的吸收功能,其机制可能与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抑制破骨前体细胞的定向分化、细胞融合及减弱破骨细胞的迁移黏附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基化终产物 高级 破骨细胞 组织工程 组织构建 细胞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 骨质疏松 骨吸收功能 细胞融合 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 组织蛋白酶k 整合素α_vβ_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从人骨巨细胞瘤组织中纯化破骨细胞的简单方法 被引量:2
9
作者 王运林 刘晓晴 +1 位作者 夏秦 官玉红 《细胞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期115-118,共4页
利用破骨细胞贴壁快以及耐胰蛋白酶地特性,采用0.25%胰蛋白酶和0.2%I型胶原酶来分离纯化骨巨细胞中的破骨细胞,即得到破骨细胞,并进行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包括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和HE染色,并采用RT-PCR反应方法检测降钙素受体... 利用破骨细胞贴壁快以及耐胰蛋白酶地特性,采用0.25%胰蛋白酶和0.2%I型胶原酶来分离纯化骨巨细胞中的破骨细胞,即得到破骨细胞,并进行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包括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和HE染色,并采用RT-PCR反应方法检测降钙素受体、组织蛋白酶K和破骨细胞分化因子受体的表达。该方法所得细胞纯度可达79.7%,具有破骨细胞表型特征。可用于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是进行骨细胞学研究的破骨细胞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骨细胞 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 降钙素受体 组织蛋白酶k
下载PDF
不同剂量骨保护素对破骨细胞内一氧化氮生成及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赵帅 何爱咏 陶澄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42期6725-6731,共7页
背景:骨保护素和一氧化氮在防治骨质疏松方面有重要作用,但目前关于两者在抑制破骨细胞增殖分化方面的关系研究较少。目的:验证不同剂量的骨保护素对破骨细胞内生成一氧化氮量及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影响。方法:用抗酒石酸酸性磷酸... 背景:骨保护素和一氧化氮在防治骨质疏松方面有重要作用,但目前关于两者在抑制破骨细胞增殖分化方面的关系研究较少。目的:验证不同剂量的骨保护素对破骨细胞内生成一氧化氮量及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影响。方法:用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验证诱导生成的破骨细胞;将诱导生成的破骨细胞分成6个组,空白对照组不加任何试剂;阴性对照组培养液中加入培养液;骨保护素组分为4组分别加入10,25,50,75μg/L不同剂量的骨保护素试剂。采用Annexinv-FITC细胞凋亡检测试剂盒,利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破骨细胞凋亡率;荧光定量PCR检测破骨细胞标志基因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mRNA及蛋白激酶K mRNA的表达量变化;一氧化氮检测试剂盒检测破骨细胞中内一氧化氮浓度;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活力试剂盒检测破骨细胞内一氧化氮合酶的活力;骨保护素各组加入内皮细胞型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荧光定量PCR检测破骨细胞特异性酶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mRNA及蛋白激酶K mRNA表达量的变化。结果与结论:1骨保护素可以抑制破骨细胞的分化生成并诱导其凋亡。2骨保护素的质量浓度与诱导生成的破骨细胞数量及其标志酶mRNA的表达量呈负相关,与破骨细胞凋亡率呈正相关。3骨保护素可以增加破骨细胞内一氧化氮的生成以及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升高;骨保护素的质量浓度与破骨细胞生成的一氧化氮浓度及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呈正相关。4Raw264.7细胞在体外培养条件下,骨保护素与一氧化氮在抑制破骨细胞生成及促进其凋亡方面有协同作用,推测两者之间可能存在骨保护素/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一氧化氮信号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构建 骨组织工程 骨保护素 破骨细胞 一氧化氮 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 蛋白激酶k
下载PDF
不同氧环境中破骨细胞特异性基因的表达 被引量:2
11
作者 梁静 周琦 +2 位作者 魏立 胡方琼 王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29期4695-4700,共6页
背景:课题组以往研究证实,氧浓度过低乃至处于低氧时(体积分数2%O2),破骨前体细胞的增殖及破骨细胞的分化和功能都受到抑制,但体外培养的破骨细胞在不同氧环境下的基因表达未见有相关报道。目的:实验拟观察不同氧环境下破骨细胞各特异... 背景:课题组以往研究证实,氧浓度过低乃至处于低氧时(体积分数2%O2),破骨前体细胞的增殖及破骨细胞的分化和功能都受到抑制,但体外培养的破骨细胞在不同氧环境下的基因表达未见有相关报道。目的:实验拟观察不同氧环境下破骨细胞各特异性基因的表达规律,探寻氧环境改变影响破骨细胞分化的表达机制。方法:将破骨前体细胞株经质量浓度均为10μg/L的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诱导成为成熟的破骨细胞,然后分别置于常氧、组织氧、低氧(体积分数20%,7%,2%)条件下培养,用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检测破骨细胞形成的变化,并分别在培养第1-7天收集细胞,通过定量PCR方法检测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组织蛋白酶K基因mRNA的表达。结果与结论:低氧条件下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阳性的破骨细胞数显著低于组织氧和常氧培养时形成的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阳性细胞数(P<0.05)。不同氧环境下,破骨细胞中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mRNA的表达无明显改变,组织氧和常氧培养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 mRNA的表达在培养第5天最高(P<0.05)。随着氧浓度的降低,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和组织蛋白酶K mRNA表达时间延后,组织氧培养条件下此2者的表达可以保持在最高水平。结果证实,与常氧和低氧条件相比,破骨细胞在组织氧培养条件下培养时更易促进其分化,从而维持其活性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骨细胞 骨吸收 骨质疏松 组织工程 组织构建 骨组织构建 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 联合诱导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氧浓度 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 组织蛋白酶k
下载PDF
紫菀酮对体外破骨细胞分化和活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苏珮茹 罗香雅 +2 位作者 余丽娜 曾春平 周琳 《中医正骨》 2023年第6期24-35,共12页
目的:探讨紫菀酮对体外破骨细胞分化和活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①分析紫菀酮对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B ligand,RANKL)诱导Raw 264.7细胞向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将Raw 264.7细胞分为空... 目的:探讨紫菀酮对体外破骨细胞分化和活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①分析紫菀酮对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B ligand,RANKL)诱导Raw 264.7细胞向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将Raw 264.7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紫菀酮1μmol·L^(-1)干预组、紫菀酮2.5μmol·L^(-1)干预组、紫菀酮5μmol·L^(-1)干预组和紫菀酮10μmol·L^(-1)干预组,空白对照组加入完全培养基,阳性对照组加入含25 ng·mL^(-1)RANKL的完全培养基,其余各组分别加入含有相应浓度紫菀酮及25 ng·mL^(-1)RANKL的完全培养基,培养5 d后进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染色,统计各组破骨细胞数;②分析紫菀酮对Raw 264.7细胞活力的影响。将Raw 264.7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紫菀酮1μmol·L^(-1)干预组、紫菀酮2.5μmol·L^(-1)干预组、紫菀酮5μmol·L^(-1)干预组和紫菀酮10μmol·L^(-1)干预组,空白对照组加入完全培养基,其余各组分别加入含有相应浓度紫菀酮的完全培养基,分别培养48 h、120 h后测定各组细胞活力;③分析紫菀酮对破骨细胞纤维状肌动蛋白环形成的影响。将Raw 264.7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紫菀酮5μmol·L^(-1)干预组和紫菀酮10μmol·L^(-1)干预组,空白对照组加入完全培养基,阳性对照组加入含25 ng·mL^(-1)RANKL的完全培养基,紫菀酮5μmol·L^(-1)干预组和紫菀酮10μmol·L^(-1)干预组分别加入含有相应浓度紫菀酮及25 ng·mL^(-1)RANKL的完全培养基,培养5 d后采用鬼笔环肽和4’,6二脒基2苯基吲哚染色,观察各组破骨细胞纤维状肌动蛋白环形成情况。④分析紫菀酮对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转录活性的影响。将稳定转染pGL4.32[luc2P/NFκBRE/Hygro]载体的RAW 264.7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紫菀酮10μmol·L^(-1)干预组,空白对照组及阳性对照组加入完全培养基,紫菀酮10μmol·L^(-1)干预组加入终浓度为10μmol·L^(-1)紫菀酮的完全培养基;培养2 h后,阳性对照组及紫菀酮10μmol·L^(-1)干预组分别加入RANKL溶液,使培养基中RANKL的终浓度为25 ng·mL^(-1);继续培养6 h后,检测各组细胞荧光素酶的荧光强度。⑤分析紫菀酮对核因子κB抑制蛋白激酶α亚基(inhibitor of nuclear factor kappaB kinase subunitα,IκBα)蛋白表达的影响。将Raw 264.7细胞分为阳性对照组和紫菀酮10μmol·L^(-1)干预组,每组6孔,分别编号1~6。待细胞贴壁后,阳性对照组加入完全培养基,紫菀酮10μmol·L^(-1)干预组加入终浓度为10μmol·L^(-1)紫菀酮的完全培养基,继续培养2 h后,在2组的1号孔加入RANKL溶液使RANKL终浓度为25 ng·mL^(-1),在1号孔加入RANKL溶液后30 min、40 min、50 min、55 min,分别在2号、3号、4号、5号孔加入RANKL溶液至RANKL终浓度为25 ng·mL^(-1)。在1号孔加入RANKL后60 min,收集各孔细胞,采用蛋白印迹法检测IκBα蛋白的表达量。⑥分析紫菀酮对破骨细胞特异性基因转录的影响。将Raw 264.7细胞分为阳性对照组、紫菀酮5μmol·L^(-1)干预组和紫菀酮10μmol·L^(-1)干预组。阳性对照组加入含25 ng·mL^(-1)RANKL的完全培养基,紫菀酮5μmol·L^(-1)干预组和紫菀酮10μmol·L^(-1)干预组分别加入含有相应浓度紫菀酮和25 ng·mL^(-1)RANKL的完全培养基,培养5 d后,收集各组细胞,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组织蛋白酶K、空泡型ATP酶d2亚基(vacuolar ATPase subsnit D2,VATPase d2)、TRAP的mRNA表达量。⑦分析紫菀酮对活化T细胞核因子c1(nuclear factor of activated T cells c1,NFATc1)蛋白表达的影响。将Raw 264.7细胞分为阳性对照组和紫菀酮10μmol·L^(-1)干预组,每组4孔,分别编号1~4。待细胞贴壁后,阳性对照组加入完全培养基,紫菀酮10μmol·L^(-1)干预组加入终浓度为10μmol·L^(-1)紫菀酮的完全培养基。继续培养2 h后,在2组的1号孔加入RANKL溶液使RANKL终浓度为25 ng·mL^(-1),在1号孔加入RANKL溶液后2 d、4 d,分别在2号、3号孔加入RANKL溶液使RANKL终浓度为25 ng·mL^(-1)。在1号孔加入RNAKL后5 d,收集各孔细胞。采用蛋白印迹法检测NFATc1蛋白的表达量。结果:①紫菀酮对RANKL诱导Raw 264.7细胞向破骨细胞分化影响的分析结果。空白对照组之外的5组破骨细胞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7.667±14.503)个,(180.000±14.422)个,(174.333±11.060)个,(152.667±5.033)个,(130.667±11.015)个,F=11.767,P=0.001]。紫菀酮10μmol·L^(-1)干预组、紫菀酮5μmol·L^(-1)干预组破骨细胞数均少于阳性对照组、紫菀酮1μmol·L^(-1)干预组和紫菀酮2.5μmol·L^(-1)干预组(P=0.004,P=0.000;P=0.017,P=0.000;P=0.047,P=0.001);紫菀酮10μmol·L^(-1)干预组破骨细胞数少于紫菀酮5μmol·L^(-1)干预组(P=0.044)。②紫菀酮对Raw 264.7细胞活力影响的分析结果。紫菀酮干预48 h、120 h时,5组Raw 264.7细胞活力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8 h:0.960±0.101,0.938±0.051,0.916±0.072,0.915±0.079,1.009±0.105,F=0.647,P=0.641;120 h:1.347±0.161,1.388±0.047,1.423±0.473,1.398±0.067,1.357±0.034,F=0.400,P=0.805)。③紫菀酮对破骨细胞纤维状肌动蛋白环形成影响的分析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阳性对照组、紫菀酮5μmol·L^(-1)干预组和紫菀酮10μmol·L^(-1)干预组均可见破骨细胞和纤维状肌动蛋白环;与阳性对照组比较,紫菀酮5μmol·L^(-1)干预组和紫菀酮10μmol·L^(-1)干预组破骨细胞纤维状肌动蛋白环形成均受到抑制,且其受到抑制的程度随紫菀酮干预浓度增加而增强。④紫菀酮对破骨细胞NFκB转录活性影响的分析结果。3组荧光素酶相对荧光强度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8±0.003,1.000±0.044,0.753±0.040,F=613.132,P=0.000)。阳性对照组和紫菀酮10μmol·L^(-1)干预组的荧光素酶相对荧光强度高于空白对照组(P=0.000,P=0.000),紫菀酮10μmol·L^(-1)干预组的荧光素酶荧光强度低于阳性对照组(P=0.000)。⑤紫菀酮对IκBα蛋白表达影响的分析结果。2组破骨细胞IκBα蛋白相对表达量随诱导时间延长均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但2组的趋势不完全一致(1.000±0.000,0.414±0.171,0.285±0.104,0.132±0.021,0.157±0.038,0.802±0.066,F=49.839,P=0.000;0.980±0.130,0.632±0.102,0.347±0.037,0.302±0.070,0.546±0.142,1.502±0.345,F=21.435,P=0.000);诱导20 min、30 min、60 min,紫菀酮10μmol·L^(-1)干预组破骨细胞IκBα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阳性对照组(t=-4.018,P=0.016;t=-4.586,P=0.010;t=-3.444,P=0.026)。⑥紫菀酮对破骨细胞特异性基因转录影响的分析结果。3组破骨细胞VATPased2、组织蛋白酶K、TRAP的mRNA表达量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000±0.089,0.879±0.100,0.530±0.054,F=25.553,P=0.001;1.000±0.030,0.725±0.153,0.719±0.111,F=6.293,P=0.034;1.000±0.326,0.834±0.030,0.656±0.327,F=88.003,P=0.000)。紫菀酮5μmol·L^(-1)干预组破骨细胞组织蛋白酶K、TRAP的mRNA表达量均低于阳性对照组(P=0.023,P=0.001);紫菀酮10μmol·L^(-1)干预组破骨细胞VATPased2、TRAP的mRNA表达量均低于紫菀酮5μmol·L^(-1)干预组和阳性对照组(P=0.000,P=0.002;P=0.000,P=0.000);紫菀酮10μmol·L^(-1)干预组破骨细胞组织蛋白酶K的mRNA表达量低于阳性对照组(P=0.021)。⑦紫菀酮对NFATc1蛋白表达影响的分析结果。2组破骨细胞NFATc1蛋白相对表达量随诱导时间延长均呈上升趋势,但2组的上升趋势不完全一致(1.000±0.000,1.175±0.007,4.700±0.742,19.430±1.763,F=250.352,P=0.000;1.042±0.035,1.334±0.290,3.531±0.583,15.690±0.823,F=525.669,P=0.000);诱导后5 d,紫菀酮10μmol·L^(-1)干预组破骨细胞NFATc1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阳性对照组(t=3.329,P=0.029)。结论:紫菀酮能够抑制体外破骨细胞的分化和活性,其作用机制与抑制NFκB和NFATc1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破骨细胞 细胞分化 紫菀酮 体外研究技术 信号传导 NFκB 组织蛋白酶k 腺苷三磷酸酶 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 NFATC转录因子
下载PDF
SHIP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鉴定及其表达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琳 罗建民 +5 位作者 刘小军 成志勇 温树鹏 杜行严 杨晓阳 武学文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4-19,共6页
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AG-IRES-SHIP-GFP,并观察其在K562细胞中的表达。将SHIP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产物克隆入pCAG-IRES-GFP,经酶切、PCR鉴定及测序分析,构建pCAG-IRES-SHIP-GFP重组真核表达载体;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pCAG-IRES-SHIP-... 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AG-IRES-SHIP-GFP,并观察其在K562细胞中的表达。将SHIP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产物克隆入pCAG-IRES-GFP,经酶切、PCR鉴定及测序分析,构建pCAG-IRES-SHIP-GFP重组真核表达载体;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pCAG-IRES-SHIP-GFP及空载体转入K562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Westernblot方法检测转染前后K562细胞中SHIPmRNA和蛋白的表达及Akt磷酸化水平改变,MTT、流式细胞仪检测等方法观察野生型SHIP基因表达对白血病细胞K562凋亡的影响。结果显示重组后的pCAG-IRES-SHIP-GFP质粒已成功载入SHIP的全长编码基因,序列测定的结果与预期设计完全一致。荧光显微镜下可见在转染pCAG-IRES-SHIP-GFP的K562细胞中存在荧光分布。外源性SHIP基因表达能使K562细胞增殖受抑;Westernblot检测提示K562细胞Akt308和Akt473的磷酸化水平较转染前显著下调,分别为转染前的38.7%和36.8%(P<0.01)。上述结果表明基因全长3.5kb的人野生型SHIP基因真核表达载体质粒pCAG-IRES-SHIP-GFP构建成功,并在K562细胞中表达;外源性SHIP基因表达能使K562细胞凋亡增加;这些改变可能与p-Akt表达下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AG4RES-SHIP-GFP 肌醇5′磷酸酶 基因转染 白血病 k562细胞 AkT磷酸 细胞增殖
原文传递
重组腺病毒Ad5-hSH2-EGFP及其突变体的构建与鉴定 被引量:10
14
作者 史静 彭智 +5 位作者 罗红伟 曹唯希 陶崑 李亚娟 王海霞 冯文莉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5期507-512,共6页
目的构建携带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和HA标签的SH2基因重组腺病毒Ad5-hSH2-EGFP及其突变体Ad5-hSH2mt-EGFP,并观察其对K562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设计并化学合成引物,采用RT-PCR法扩增hSH2基因,重叠PCR法扩增hSH2mt基因,分别克隆至pAd... 目的构建携带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和HA标签的SH2基因重组腺病毒Ad5-hSH2-EGFP及其突变体Ad5-hSH2mt-EGFP,并观察其对K562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设计并化学合成引物,采用RT-PCR法扩增hSH2基因,重叠PCR法扩增hSH2mt基因,分别克隆至pAdTrack-CMV,构建穿梭质粒,经PmeⅠ酶切,转化感受态pAdEasy-BJ5183,在细菌内同源重组产生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质粒pAd5-hSH2-EGPF和pAd5-hSH2mt-EGPF,PacⅠ酶切后转染AD293细胞进行包装,获得重组腺病毒Ad5-hSH2-EGFP和Ad5-hSH2mt-EGFP,扩增病毒,测定滴度并经PCR和Western blot鉴定。重组腺病毒感染K562细胞,MTT法检测病毒对K562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结果重组腺病毒质粒pAd5-hSH2-EGFP和pAd5-hSH2mt-EGFP经酶切鉴定构建正确;重组腺病毒Ad5-hSH2-EGFP和Ad5-hSH2mt-EGFP的滴度均可达1.6×1012;PCR结果表明,2种重组腺病毒包装和扩增成功,Western blot结果表明,重组腺病毒携带的目的基因能够在AD293细胞中表达;MTT检测证实,Ad5-hSH2-EGFP对K562细胞的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已成功构建重组腺病毒Ad5-hSH2-EGFP和Ad5-hSH2mt-EGFP,Ad5-hSH2-EGFP能在体外明显抑制K562细胞的增殖,为进一步探讨SH2基因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腺病毒 含SH2域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 k562细胞 细胞增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