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synthesis of PROTAC molecule and new target KAT6A identification of CDK9 inhibitor i CDK9 被引量:1
1
作者 Mingtao Ao Jun Wu +6 位作者 Yin Cao Yaohui He Yuxiang Zhang Xiang Gao Yuhua Xue Meijuan Fang Zhen Wu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4期216-221,共6页
Cyclin-dependent kinases(CDKs) have become potential targets for treating various diseases, especially cancer. Compound i CDK9 is an excellent and selective CDK9 inhibitor, but its major limitation is the potential to... Cyclin-dependent kinases(CDKs) have become potential targets for treating various diseases, especially cancer. Compound i CDK9 is an excellent and selective CDK9 inhibitor, but its major limitation is the potential toxicity and poor understanding of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 The PROTAC(proteolysis targeting chimera) degraders of bioactive molecules can significantly induce in vitro and in vivo degradation of their target protein with high selectivity and effectively reduce the dose-limiting toxicity of small molecule drugs. Therefore, we designed and synthesized the bifunctional PROTAC molecules of i CDK9, being used for identifying its previously unknown target and revealing the underlying pharmacological mechanism.The PROTAC bifunctional molecule CD-5 could selectively and significantly degrade CDK9 with low cell toxicity. Therefore, we selected CD-5 as a chemical prober in the SILAC quantitative proteomic analysis, which disclosed that CD-5 could enormously lessen the lysine acetyltransferase KAT6A. Furthermore,KAT6A degradation induced by CD-5 repressed the levels of H3K14Ac and H3K23Ac. Lastly, the streptavidin immunoprecipitation(IP) assay confirmed a direct interaction between KAT6A and i CDK9. Collectively, our results uncover that KAT6A is a potential non-kinase target of i CDK9. Notably, this study also demonstrates that the PROTAC-SILAC strategy is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for cellular target identification of bioactive molecu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TAC SILAC iCDK9 kat6a Target identification
原文传递
基因KAT6A新发突变致发育迟缓伴特殊面容1例及文献回顾 被引量:1
2
作者 孔锐 戴月娥 +3 位作者 宋媛 陆晓婷 张杨 潘秋萍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CAS 2019年第4期461-462,共2页
目前全球儿童发育迟缓(developmental delay,DD)发生率大约为1 %-3%。DD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其病因复杂。大量全基因测序研究结果表明新生杂合单基因突变是导致不同智力障碍综合症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kat6a基因 新发突变 发育迟缓 文献回顾
原文传递
一例KAT6A基因新发变异导致的智力障碍患儿的分析
3
作者 任增果 雷星星 +6 位作者 曾美 杨科 郭谦楠 余舒婕 娄桂予 张冰 王莉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12期1385-1389,共5页
目的:分析1例智力障碍、语言发育滞后患儿的遗传学病因,并为其家系提供遗传咨询及产前诊断。方法:收集患儿的临床资料,采集患儿及其家系成员的外周血样,提取DNA,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对候选变异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并对高危胎儿进行产前... 目的:分析1例智力障碍、语言发育滞后患儿的遗传学病因,并为其家系提供遗传咨询及产前诊断。方法:收集患儿的临床资料,采集患儿及其家系成员的外周血样,提取DNA,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对候选变异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并对高危胎儿进行产前诊断。结果:患儿主要表现为智力障碍、语言发育滞后、睑下垂、斜视、畏光、多动和脾气暴躁等。全外显子组测序结果显示患儿存在KAT6A基因c.5314dupA(p.Ser1772fs*20)致病性杂合变异,其父母均为野生型,诊断患儿为Arboleda-Tham综合征。另外患儿还存在AIFM1基因c.56T>G(p.Leu19Trp)半合子变异,其母亲为杂合变异,表型正常的外祖父为半合子变异,可排除其致病性。高危胎儿未携带KAT6A基因c.5314dupA变异。结论:KAT6A基因c.5314dupA(Ser1772fs*20)杂合变异可能是患儿的致病原因,基因检测为该家系的遗传咨询及产前诊断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at6a基因 Arboleda-Tham综合征 全外显子组测序
原文传递
组蛋白赖氨酸转移酶KAT6B基因shRNA慢病毒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被引量:2
4
作者 靳俊杰 安静 +3 位作者 曹涤非 宋爱利 赵丽丽 刘兆良 《实用肿瘤学杂志》 CAS 2018年第1期1-6,共6页
目的在乳腺癌细胞T47D中利用构建的短发卡RNA(shRNA)慢病毒载体对赖氨酸乙酰转移酶6B(KAT6B/MORF)基因进行RNA干扰,通过下调该基因的表达来研究其对乳腺癌细胞的抑制功能。方法针对KAT6B基因的CDS区合成2对单链的短发卡RNA(shRNA5、shRN... 目的在乳腺癌细胞T47D中利用构建的短发卡RNA(shRNA)慢病毒载体对赖氨酸乙酰转移酶6B(KAT6B/MORF)基因进行RNA干扰,通过下调该基因的表达来研究其对乳腺癌细胞的抑制功能。方法针对KAT6B基因的CDS区合成2对单链的短发卡RNA(shRNA5、shRNA8)及相应的对照组序列(Scramble5、Scramble8),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后,与双酶切(EcoRl、Xhol)线性化处理的入门载体(pENTR/p SM2(CMV)GFP)同源重组,获得含有目的片段的入门克隆。再通过Gateway系统的LR克隆反应,将目的片段重组到目的载体(pLenti x1 puroDEST)上。利用慢病毒包装系统,将慢病毒包装质粒分别与构建好的两对目的质粒共转染到HEK-293T细胞中,收集病毒上清,转导乳腺癌细胞T47D。最后,通过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KAT6B的表达。结果对转化获得的单菌落进行测序鉴定,与目标序列完全一致,表明已经成功构建慢病毒载体。Western blot结果显示KAT6B基因的蛋白表达量在每组shRNA中都比相应的对照组显著降低,表明构建的基因沉默载体在乳腺癌细胞T47D中对KAT6B基因具有基因沉默作用。结论本研究通过构建KAT6B基因的shRNA慢病毒基因沉默载体,在乳腺癌细胞T47D中对KAT6B基因进行RNA干扰的研究,为进一步研究KAT6B基因在乳腺癌中发挥肿瘤抑制作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体构建 基因沉默 RNA干扰 KAT6B 慢病毒载体
下载PDF
KAT6B通过增强IL-6基因启动子区H3K23ac募集促进IL-6的产生
5
作者 孙东豪 温巧莲 王春梅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441-1447,共7页
目的探索赖氨酸乙酰基转移酶6B(KAT6B)在巨噬细胞中对脂多糖(LPS)诱导的白细胞介素6(IL-6)分泌的调控作用及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小鼠原代腹腔巨噬细胞与RAW264.7巨噬细胞并以100 ng/mL LPS刺激0、2、4、6 h,采用实时定量PCR(qRT-PCR)检测... 目的探索赖氨酸乙酰基转移酶6B(KAT6B)在巨噬细胞中对脂多糖(LPS)诱导的白细胞介素6(IL-6)分泌的调控作用及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小鼠原代腹腔巨噬细胞与RAW264.7巨噬细胞并以100 ng/mL LPS刺激0、2、4、6 h,采用实时定量PCR(qRT-PCR)检测KAT6B mRNA表达水平;利用RNA干扰技术敲低小鼠腹腔巨噬细胞KAT6B的表达,qRT-PCR检测LPS诱导的小鼠原代巨噬细胞IL-6 mRNA水平,ELISA检测IL-6蛋白水平;同时在RAW264.7细胞中过表达KAT6B,qRT-PCR检测其产生IL-6 mRNA的水平,ELISA检测分泌IL-6蛋白的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对LPS诱发的核因子κB(NF-κB)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试验检测KAT6B对IL-6基因的启动子区的影响;利用染色质免疫沉淀技术(Ch IP)检测KAT6B对IL-6基因启动子区第23位赖氨酸乙酰化的组蛋白3(H3K23ac)募集的影响。结果 LPS上调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与RAW264.7细胞中KAT6B mRNA的表达;敲低KAT6B水平后,抑制腹腔巨噬细胞IL-6的分泌;过表达V5-KAT6B促进RAW264.7细胞IL-6的分泌;NF-κB与MAPK相关分子活化无差异;KAT6B在NF-κBp65下游发挥对IL-6的调控作用;KAT6B增强IL-6启动子区H3K23ac的募集促进IL-6的转录。结论 KAT6B通过增强IL-6基因启动子区H3K23的乙酰化修饰促进LPS诱导的IL-6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赖氨酸乙酰基转移酶6B(KAT6B) 组蛋白乙酰化 炎症因子
下载PDF
氯胺酮通过增强星形胶质细胞KAT6B基因表达提高抗氧化应激水平 被引量:1
6
作者 刘行 陈嘉鑫 +2 位作者 冯建国 贾静 王晓斌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8期801-806,共6页
目的探讨氯胺酮提高星形胶质细胞抗氧化应激水平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氯胺酮(50μmol/L)处理人星形胶质细胞(HA1800)后,分别使用比色法、WST-1法及钼酸胺法检测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和过氧化氢酶(CAT... 目的探讨氯胺酮提高星形胶质细胞抗氧化应激水平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氯胺酮(50μmol/L)处理人星形胶质细胞(HA1800)后,分别使用比色法、WST-1法及钼酸胺法检测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力等氧化应激指标的改变。Western blot检测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蛋白组乙酰化和KAT6B蛋白水平。免疫荧光染色检测乙酰化水平和Nrf2在星形胶质细胞中的表达及定位。RT-PCR检测氯胺酮对KAT6B基因的mRNA和circRNA表达的影响。KAT6B基因siRNA转染沉默基因表达,复合氯胺酮处理,检测Nrf2、蛋白质乙酰化、GSH-Px、T-SOD和CAT水平。结果50μmol/L氯胺酮处理12 h可显著提高HA1800细胞GSH-Px、T-SOD和CAT活力(P<0.05)。50μmol/L氯胺酮处理3,6,12,24 h,HA800细胞内Nrf2、乙酰化和KAT6B的表达均明显增加(P<0.05),且以12 h最明显。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与0μmol/L比较,50μmol/L氯胺酮处理12 h,HA800细胞内乙酰化表达明显增加(P<0.05),且Nrf2蛋白向细胞核内转移。RT-PCR结果显示,50μmol/L氯胺酮处理HA1800细胞12 h,KAT6B mRNA的表达明显增加(P<0.05),KAT6B circ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siRNA沉默KAT6B实验结果发现,沉默KAT6B基因表达可显著抑制氯胺酮提高星形胶质细胞氧化应激水平的作用,显著降低KAT6B、Nrf2和乙酰化蛋白表达(P<0.05),以及T-SOD、CAT活力(P<0.05)。结论氯胺酮可通过降低circKAT6B水平、增强KAT6B基因表达、促进Nrf2激活进而提升星形胶质细胞抗氧化应激水平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胺酮 星形胶质细胞 KAT6B 抗氧化应激 NRF2
下载PDF
KAT6B基因杂合突变导致典型Say-Barber-Biesecker/Young-Simpson综合征1例
7
作者 刘静 李卓 +3 位作者 贾政军 滕炎玲 席惠 王华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1349-1351,共3页
对2018年9月湖南省妇幼保健院就诊的1例临床表现为"全面发育迟缓8年合并特殊面容"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基因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综合患儿临床表现及其高通量测序基因检测结果确诊为典型Say-Barber-Biesecker/Young-Simpson... 对2018年9月湖南省妇幼保健院就诊的1例临床表现为"全面发育迟缓8年合并特殊面容"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基因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综合患儿临床表现及其高通量测序基因检测结果确诊为典型Say-Barber-Biesecker/Young-Simpson综合征(SBBYSS)。该患儿的基因检测结果提示KAT6B基因(NM_012330.3)c.3147G>A(p.P1049P)杂合同义突变,该同义突变导致产生新的剪切位点(受体),从而使得16号外显子5′-端127个碱基丢失,形成新的截短蛋白。这是迄今为止我国首例明确基因诊断并进行产前诊断的典型SBBYSS家系,其突变扩宽了中国人群KAT6B基因突变导致SBBYSS的突变谱,并为家系后续产前诊断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y-Barber-Biesecker/Young-Simpson综合征 KAT6B基因 全面发育落后 高通量测序
原文传递
KAT6B变异致SBBYSS综合征一例 被引量:3
8
作者 吕楠 尚清 +2 位作者 李靖婕 马彩云 李东晓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7期727-730,共4页
目的分析1例SBBYSS综合征患儿的临床及分子遗传学特点,为家系的遗传咨询及产前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应用二代测序方法对患儿进行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 CNV)及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并用Sanger测序法进行验证及亲源分... 目的分析1例SBBYSS综合征患儿的临床及分子遗传学特点,为家系的遗传咨询及产前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应用二代测序方法对患儿进行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 CNV)及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并用Sanger测序法进行验证及亲源分析。结果全基因组CNV检测未见明确致病变异;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结果显示患儿的KAT6B第16外显子存在c.3367_c.3370delAGAA(p.Arg1123Argfs*6)杂合移码变异,患儿父母未检测到该变异,该变异为新发变异(de novo)。结论KAT6B第16外显子c.3367_c.3370delAGAA(p.Arg1123Argfs*6)杂合移码变异可能为患儿的致病原因,测序结果为家系的遗传咨询及产前诊断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BYSS综合征 发育落后 KAT6B基因 基因变异
原文传递
KAT6B变异致Genitopatellar综合征1例临床分析及其康复治疗 被引量:1
9
作者 舒丹丹 谭嘉红 +5 位作者 顾琴 霍洪亮 吉永春 曹徐君 张何威 王巍巍 《江苏医药》 CAS 2020年第10期1076-1078,F0003,共4页
目的探讨1例genitopatellar综合征患儿的临床及分子遗传学特征及其康复治疗。方法分析1例genitopatellar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基因突变资料,并评估其康复干预的疗效。结果患儿存在骨骼、生殖器、胼胝体、心脏、肾脏等多脏器发育不良... 目的探讨1例genitopatellar综合征患儿的临床及分子遗传学特征及其康复治疗。方法分析1例genitopatellar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基因突变资料,并评估其康复干预的疗效。结果患儿存在骨骼、生殖器、胼胝体、心脏、肾脏等多脏器发育不良以及严重的精神运动发育迟缓,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结果显示患儿的KAT6B基因c.3845delA.(p.E1282Gfs*6)杂合移码变异,该杂合变异未见文献报道,早期干预、定期评估、避免二次损伤对患儿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结论KAT6B基因c.3845delA.(p.E1282Gfs*6)杂合移码变异可能为患儿的致病原因,系统规范化的康复干预对患儿运动及语言发育方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AT6B基因 Genitopatellar综合征 康复
原文传递
一例Say-Barber-Biesecker-Young-Simpson综合征患儿的KAT6B基因变异分析
10
作者 吴若豪 唐文婷 +2 位作者 邱坤银 李宇 何展文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6期561-564,共4页
目的对1例Say-Barber-Biesecker-Young-Simpson综合征患儿的KAT6B基因变异进行分析,明确其可能的致病原因。方法提取患儿及双亲外周血DNA,应用全外显子基因组测序法检测相关基因变异,并通过Sanger测序法验证可疑变异,对其进行生物信息... 目的对1例Say-Barber-Biesecker-Young-Simpson综合征患儿的KAT6B基因变异进行分析,明确其可能的致病原因。方法提取患儿及双亲外周血DNA,应用全外显子基因组测序法检测相关基因变异,并通过Sanger测序法验证可疑变异,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预测。结果全外显子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患儿KAT6B基因第13外显子存在c.2623C>T(p.Asp875Tyr)错义变异,该变异既往未见报道,且为新发(de novo)变异(PS2),在主要人群基因频率数据库中均不存在(PM2)。经PolyPhen-2、MutationTaster、PROVEAN等软件预测,均提示c.2623C>T(p.Asp875Tyr)变异为有害变异;同时经UCSF chimera及CASTp软件对编码蛋白3D结构进行建模及酶活性位点定位,发现该氨基酸的改变可影响编码蛋白原有的酶结合口袋空间大小,进而影响其与底物结合的能力,导致原有酶功能丧失(PP3)。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指南判定为可能致病变异(PS2+PM2+PP3)。结论KAT6B基因c.2623C>T(p.Asp875Tyr)变异可能为该患儿罹患Say-Barber-Biesecker-Young-Simpson综合征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AT6B基因 Say-Barber-Biesecker-Young-Simpson综合征 新发变异 错义变异
原文传递
赖氨酸乙酰转移酶6A对肝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影响
11
作者 刘颖懿 夏鹏 +3 位作者 姚烨 刘符生 张中林 袁玉峰 《腹部外科》 2022年第3期203-212,共10页
目的 观察赖氨酸乙酰转移酶6A(lysine acetyltransferase 6A,KAT6A)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对肝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8年7月至2020年1月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肝胆胰外科行肝切... 目的 观察赖氨酸乙酰转移酶6A(lysine acetyltransferase 6A,KAT6A)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对肝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8年7月至2020年1月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肝胆胰外科行肝切除术的HCC病人组织标本40份,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技术检测KAT6A在40例HCC病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9株肝癌细胞系(SK-hep1、HepG2、Hep3B、Huh-7、HCCLM3、HCCLM6、MHCC-97H、MHCC-97L和PLC/PRF/5)和人正常肝细胞系(THLE-2)中的mRNA和蛋白表达差异,研究其表达高低与HCC病人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联性。实验组为转染Si-KAT6A小干扰、oe-KAT6A质粒的肝癌细胞,对照组为转染了Si-NC小干扰oe-Vector质粒的肝癌细胞,48 h之后,采用CCK-8增殖实验、EdU增殖实验、划痕实验、Transwell侵袭实验和流式细胞术研究KAT6A敲低/过表达对MHCC-97H/Hep3B细胞增殖、迁移、侵袭能力和细胞周期的影响;采用单基因富集分析(GSEA)预测KAT6A涉及的下游信号通路并通过免疫印迹实验对其进行验证。结果 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提示,KAT6A在肝癌组织中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较癌旁组织明显上调,且KAT6A在9株肝癌细胞系中的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人正常肝细胞系;KAT6A的表达水平与肝癌病人的肿瘤直径及是否合并门静脉癌栓显著相关;细胞功能实验结果表明,对KAT6A进行沉默后实验组MHCC-97H细胞相比于对照组其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均明显下降,S期细胞比例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KAT6A进行过表达后实验组Hep3B细胞相比于对照组其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均明显提高,S期细胞比例显著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SEA和Western blot结果表明,KAT6A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密切相关,沉默KAT6A后,Wnt/β-catenin通路也受到显著抑制。结论 KAT6A在HCC组织和细胞中相比于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细胞,表达明显升高,且与病人的肿瘤直径、是否合并门静脉癌栓相关。通过调节Wnt/β-catenin通路,沉默KAT6A之后显著削减了肝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赖氨酸乙酰转移酶6A 肝细胞癌 增殖 侵袭 迁移 WNT/Β-CATENIN通路
原文传递
一例KAT6B变异所致Say-Barber-Biesecker-Young-Simpson患儿的临床诊断
12
作者 陈婧 童光磊 +3 位作者 王羽辰 叶福玲 施磊 李红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12期1370-1374,共5页
目的:分析1例因反应迟钝就诊的3月龄女婴的临床及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对患儿进行基因检测,并将患儿的表型与KAT6B基因变异相关的两种综合征的主要特征进行比较。结果:患儿具有手指/脚趾长、面具脸、睑裂短小、睑下垂、泪道异常等特征,... 目的:分析1例因反应迟钝就诊的3月龄女婴的临床及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对患儿进行基因检测,并将患儿的表型与KAT6B基因变异相关的两种综合征的主要特征进行比较。结果:患儿具有手指/脚趾长、面具脸、睑裂短小、睑下垂、泪道异常等特征,其KAT6B基因第16外显子存在新发杂合致病变异c.3040C>T(p.Gln1014^(*)),与Say-Barber-Biesecker-Young-Simpson(SBBYSS)综合征的特征相符。结论:患儿被诊断为SBBYSS综合征,但也具有部分独特的表现。本病例的发现扩大了Say-Barber-Biesecker-Young-Simpson综合征的表型及变异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y-Barber-Biesecker-Young-Simpson综合征 KAT6B基因 基因变异 新发变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