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Kierkegaard's Influence on the Lives of Jan Patocka and Viktor Frankl
1
作者 Jerry L. Terrill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4年第8期546-551,共6页
The writings of Soren Kierkegaard provide a theological and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as experienced in the life of a tragic hero and a knight of faith. It will be shown that the ethical dimensions as experienced by Ab... The writings of Soren Kierkegaard provide a theological and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as experienced in the life of a tragic hero and a knight of faith. It will be shown that the ethical dimensions as experienced by Abraham in "Fear and Trembling" provide a core ontology in the lives of Jan Patocka and Viktor Frankl. Jan Parocka developed a phenomenological, Kierkegaardian, existential approach in his writings and lectures that enabled him to undergo his interrogations by the Czech communist secret police. The World War II concentration camp experiences of Viktor Frankl led him to develop a Kierkegaardian, existential, noetic approach to discover meaning under inhuman living conditions. We, as humans, are searching for a spiritual core to transcendence, as seen in the writings of Kierkeggard to reach beyond ourselves in the fully human dimension of the good, the true, and the beautiful in faith and in love. Special attention will be given to the lives of Patocka, Frankl, and how Kierkegaard's theology and philosophy contribute a transhistorical, phenomenological, existential, meaning-centered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trauma, especially in the lives of returning veterans and their famil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ierkegaard FRANKL Patocka ethics EXISTENTIALISM PHENOMENOLOGY noetics trauma VETERAN
下载PDF
Communicating to the Religiously Secure: Kierkegaard, Luke, and Indirect Communication
2
作者 Bruce Edward Baloian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3年第8期461-468,共8页
Familiar material can be seen through fresh eyes when approached by those outside of our discipline. Soren Kierkegaard's (1962) work from the late 19th century helped a multitude of theologians re-evaluate their un... Familiar material can be seen through fresh eyes when approached by those outside of our discipline. Soren Kierkegaard's (1962) work from the late 19th century helped a multitude of theologians re-evaluate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New Testament (1992) and influenced many in the realm of philosophy in the opening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It is possible that his work could shed new light o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troversy Sections in the Gospels between Jesus and the Pharisees. Kierkegaard's attempt to help those caught in "Christendom" move to "Christianity" will be compared with the "Gospel of Luke"'s presentation of Jesus attempting to move the Pharisees to true faith. Structural Analysis, an adaptation of Form Criticism, will be employed to demonstrate that the Gospel's presentation of Jesus' approach to the Religiously Secure parallels that of Kierkegaar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ierkegaard LUKE indirect communication Religiously Secure
下载PDF
What Do the Open-eyed Faith of Religious Feminists and the Existentialist Faith of Kierkegaard Have in Common?
3
作者 Hannah Kehat 《Psychology Research》 2014年第12期1020-1027,共8页
关键词 女权主义 存在主义 宗教观 形而上学 神学 相似 历史 偏见
下载PDF
克尔凯郭尔的非理性问题与辩证法——寻求一种后黑格尔的诠释
4
作者 陆心宇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37-50,共14页
克尔凯郭尔的非理性问题源于其以悖谬(det Paradokos)来描述信仰与知识之间的不可通约性,并由此延展至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性重估。在当代克尔凯郭尔诠释中,不同的诠释路径对此论题有不同的看法。宗教哲学的诠释把它理解为一种德尔图... 克尔凯郭尔的非理性问题源于其以悖谬(det Paradokos)来描述信仰与知识之间的不可通约性,并由此延展至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性重估。在当代克尔凯郭尔诠释中,不同的诠释路径对此论题有不同的看法。宗教哲学的诠释把它理解为一种德尔图良式的信仰观,存在主义的诠释则把它读作对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尼采式重估,而道德哲学的诠释则倾向于把它解读为对康德式义务论的范式重构。在这些诠释中,克尔凯郭尔的非理性问题中的语境性因素,尤其是其对黑格尔哲学的关联,展现出不同程度的重要性。从批判理论的解读来看,这一语境性因素是诠释的关键所在,即把克尔凯郭尔式的悖谬当作一种后黑格尔的辩证法。本文试对上述四重诠释展开回顾,并重估克尔凯郭尔的辩证法中所蕴含的语境性因素的诠释学意义,尤其是克尔凯郭尔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关联。克尔凯郭尔的非理性问题的概念基础在于其针对黑格尔辩证法所提出的内在与外在之间的“质的差异性(qualitative Unterschied)”。然而,恰恰是这种对差异之绝对化的处理使得它尚不足以构成一种具有后形而上学视域的辩证法,而更像是一种回溯于形而上学起源的“前理性主义(ante-rationalism)”的观点。在此意义上,批判理论在后黑格尔视域中揭示出了在克尔凯郭尔的非理性问题中不可理性化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尔凯郭尔 内在性与外在性 质的差异性 质的辩证法
下载PDF
反讽与自由——施莱格尔反讽与克尔凯郭尔反讽关系研究
5
作者 张照生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7-102,共6页
克尔凯郭尔对施莱格尔反讽的批判呈现出他们反讽在服务对象、否决程度与主观性方面的相异。但他们反讽均是苏格拉底反讽的现代发展,是作为一种普遍原则的反讽,致力于反叛理性主义的禁锢与意识自由。他们还要诗人凭借反讽凌越形式、素材... 克尔凯郭尔对施莱格尔反讽的批判呈现出他们反讽在服务对象、否决程度与主观性方面的相异。但他们反讽均是苏格拉底反讽的现代发展,是作为一种普遍原则的反讽,致力于反叛理性主义的禁锢与意识自由。他们还要诗人凭借反讽凌越形式、素材、写作惯性乃至创作本身,实现创制自由并导引读者解放自我。二人反讽启迪着众多现代西方作家与哲学家采取反传统写作与断片化叙事,质询与反思着自然坚实的传统和日益内化的理性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莱格尔 克尔凯郭尔 反讽 自由
下载PDF
“不可能性进入现实”——列维纳斯与人的悖谬性生存
6
作者 董乐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24年第1期63-71,共9页
悖谬似乎总是被当作我们在思想中需要防范的东西,因为它对思想而言是不可理解的。然而,列维纳斯的思想呈现了人的悖谬性生存。实际上,人不是仅仅寻求家园与保护、寻求用逻辑和科学刻画世界的基本结构、寻求力量的最大拓展、寻求自我可... 悖谬似乎总是被当作我们在思想中需要防范的东西,因为它对思想而言是不可理解的。然而,列维纳斯的思想呈现了人的悖谬性生存。实际上,人不是仅仅寻求家园与保护、寻求用逻辑和科学刻画世界的基本结构、寻求力量的最大拓展、寻求自我可能性的最大实现,自我的全部可能性之中内嵌了不可能性。人的生存是我的可能性的边界不断被不可能冲破,也就是自我在保存、增长自己力量的同时不断向他者敞开,或者说是“不可能性进入现实”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悖谬 生存 不可能性 列维纳斯 克尔凯郭尔
下载PDF
奴役与自由:别尔嘉耶夫的人格理论研究——基于克尔凯郭尔的生存辩证法
7
作者 钱慧娟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6-21,共6页
别尔嘉耶夫的人格理论建立在创造伦理学的基础上,以人和人格为理论核心,在对人受奴役的分析和追寻自由的探索中展现了人的生存维度和张力。克尔凯郭尔作为现代存在主义先驱和有神论的存在主义者,与别尔嘉耶夫在人的理论上存在着共鸣。因... 别尔嘉耶夫的人格理论建立在创造伦理学的基础上,以人和人格为理论核心,在对人受奴役的分析和追寻自由的探索中展现了人的生存维度和张力。克尔凯郭尔作为现代存在主义先驱和有神论的存在主义者,与别尔嘉耶夫在人的理论上存在着共鸣。因此,别尔嘉耶夫的人格理论需要置于克尔凯郭尔的生存辩证法下进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别尔嘉耶夫 人格理论 克尔凯郭尔 生存辩证法
下载PDF
“相信此世”——在与克尔凯郭尔的对话之中重释德勒兹的“否定主义” 被引量:1
8
作者 姜宇辉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5-145,197,共12页
德勒兹与克尔凯郭尔之间的哲学对话,近来愈发成为研究界关注的一个热点。但其中也暴露出两个明显的问题,一是过于将克尔凯郭尔“德勒兹化”,进而忽视了绝对否定这个二者之间的关键区分;二是过于局限于文本的出处细节,而无法在二者之间... 德勒兹与克尔凯郭尔之间的哲学对话,近来愈发成为研究界关注的一个热点。但其中也暴露出两个明显的问题,一是过于将克尔凯郭尔“德勒兹化”,进而忽视了绝对否定这个二者之间的关键区分;二是过于局限于文本的出处细节,而无法在二者之间找到深层的互通。纠偏和推进该项研究,需要首先围绕绝对否定这个要点辨析两位哲人关于生成-主体的不同理解,再进一步从否定性这个要点出发对德勒兹哲学本身进行一番重释。减损式的否定性操作充其量只具有局部和过渡的效应,但在两卷本《电影》中深入诠释的“相信此世”这个命题却逐步展现出绝对否定的潜藏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信此世” 绝对否定 生成-主体 德勒兹 克尔凯郭尔
下载PDF
“大地的意义”在克尔凯郭尔和尼采著作中的不同表现
9
作者 王齐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24-33,共10页
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一部《序言》中提出了关于“超人”的理想,指出“超人是大地的意义”,而“大地的意义”不仅意味着要摒弃“背后世界”,重视此世生活和身体,而且还意味着在“上帝死了”之后的虚无主义真空中学会创造新的... 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一部《序言》中提出了关于“超人”的理想,指出“超人是大地的意义”,而“大地的意义”不仅意味着要摒弃“背后世界”,重视此世生活和身体,而且还意味着在“上帝死了”之后的虚无主义真空中学会创造新的价值。事实上,“大地的意义”在克尔凯郭尔的“双重生存”思想中亦有表现。在克尔凯郭尔的思想视域中,个体作为在有限和无限、时间和永恒这两极间的紧张关系之中挣扎的生存者,其首要任务是完成尘世生活的要求,同时不忘响应无限和永恒的要求;偏向任何一极,都会堕入深渊。尼采的“超人”理想是形而上的构想,它不可能适用于芸芸众生。在当今时代,平凡人有可能通过发现日常生活的美和活动而创造出生活的意义。但为了不使人重返丧失创造和渴望能力的“末人”境地,尼采提出的人只是桥梁而非目的的观点值得永远铭记在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 超人 尼采 克尔凯郭尔 双重生存
下载PDF
自由:自主性还是接受性? 被引量:9
10
作者 谢文郁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7-57,共11页
接受性自由概念对于中国学术界来说仍然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从康德的自主性自由概念,特别是他在《论理性界限内的宗教》一书中从宗教角度所演示的自由概念出发,可以得知,康德的自由概念的中心关注是:“心灵改变”如何可能?康德认为基督... 接受性自由概念对于中国学术界来说仍然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从康德的自主性自由概念,特别是他在《论理性界限内的宗教》一书中从宗教角度所演示的自由概念出发,可以得知,康德的自由概念的中心关注是:“心灵改变”如何可能?康德认为基督教的恩典概念无法说明“心灵改变”中的人类生存中的向善趋向,进而指出导致人类生存向善的根本动力来自人类内在的绝对自由。这便是康德的自主性自由概念。然而,讨论发现,“心灵改变”只有在解构中才是可能的,而康德的自由概念无法说明善概念的解构过程。进一步分析表明, 善概念解构是在恩典中实现的。由恩典所引导的自由便是接受性自由概念。通过演示丹麦哲学家齐克果的自由概念,可以清晰地说明接受性自由概念是如何在人类生存中操作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齐克果 自由 恩典
下载PDF
"林中路"上的精神相遇——在鲁迅的"庸众"与海德格尔的"常人"之间 被引量:1
11
作者 魏韶华 李霞 金桂珍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56-60,共5页
鲁迅与海德格尔分处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语境,但是,他们都是沿着克尔凯郭尔开凿的 精神隧道不断前行的生活勘探者。在他们之间虽然不存在直接的影响关系,但是,由于他们拥有 共同的影响源而相遇在"思"的"林中路"上。&qu... 鲁迅与海德格尔分处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语境,但是,他们都是沿着克尔凯郭尔开凿的 精神隧道不断前行的生活勘探者。在他们之间虽然不存在直接的影响关系,但是,由于他们拥有 共同的影响源而相遇在"思"的"林中路"上。"个-群"的对立性并置是鲁迅"思想原点"和"精神本 体"的支点,他对"庸众"的认知与海德格尔对"常人"的哲思存在着许多可供比较阐发之处,这种 比较阐发研究可以加深对鲁迅思想深广度的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海德格尔 克尔凯郭尔 庸众 常人
下载PDF
面向上帝的个体生存之路——克尔凯郭尔思想解读 被引量:7
12
作者 张庆熊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5-40,共6页
索伦·克尔凯郭尔思想兼有哲学和神学两个维度,舍弃其一,就说不通。此外,他以反讽的、否定性辩难的方式进行写作,其目的不是让一方胜过另一方,而是让其两败俱伤,让理性陷于绝境,从而引向信仰。克尔凯郭尔志趣在于揭示理性主义生存... 索伦·克尔凯郭尔思想兼有哲学和神学两个维度,舍弃其一,就说不通。此外,他以反讽的、否定性辩难的方式进行写作,其目的不是让一方胜过另一方,而是让其两败俱伤,让理性陷于绝境,从而引向信仰。克尔凯郭尔志趣在于揭示理性主义生存方式的困境,以面向上帝的个体生存之路为归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尔凯郭尔 生存 反讽 绝望 拯救
下载PDF
个体存在哲学视阈中的人 被引量:9
13
作者 王平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1-4,共4页
克尔凯戈尔的个体存在哲学将人的存在状态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面,即美学层面、伦理层面和宗教层面,与之相对应的是人的三种存在类型:美学层面的人是一个唯美主义者,他完全沉沦于自己现实的直接给定性之中,一味屈从于自然欲望的摆布;伦理... 克尔凯戈尔的个体存在哲学将人的存在状态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面,即美学层面、伦理层面和宗教层面,与之相对应的是人的三种存在类型:美学层面的人是一个唯美主义者,他完全沉沦于自己现实的直接给定性之中,一味屈从于自然欲望的摆布;伦理层面的人是一个伦理主义者,他把履行伦理的义务和责任视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宗教层面的人是基督的信徒,他把对基督的信仰视为自己存在的最高使命。克尔凯戈尔将宗教层面视为人的存在可能达到的最高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美主义者 伦理主义者 基督的信徒 克尔凯戈尔
下载PDF
沉沦与拯救——评戴维·洛奇的长篇小说《治疗》 被引量:6
14
作者 罗贻荣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CSSCI 2008年第1期58-71,共14页
本文以克尔恺郭尔的存在主义哲学中的"沉沦与拯救"的概念解读英国作家戴维·洛奇的长篇小说《治疗》,指出小说主人公从中年危机得到拯救的不是克氏倡导的宗教信仰,而是真挚的爱情;本文还分析了《治疗》中的独特的视角转... 本文以克尔恺郭尔的存在主义哲学中的"沉沦与拯救"的概念解读英国作家戴维·洛奇的长篇小说《治疗》,指出小说主人公从中年危机得到拯救的不是克氏倡导的宗教信仰,而是真挚的爱情;本文还分析了《治疗》中的独特的视角转换技巧和互文性特征,认为《治疗》进一步表现了洛奇的创作由重形式实验到重"人文关怀"的转变,即通过提出自己的新天主教理念,试图找到治疗现代病的药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维·洛奇 治疗 精神危机 拯救 克尔恺郭尔
下载PDF
克尔凯郭尔之为“存在主义先驱”的再审视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齐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5-69,121,共6页
克尔凯郭尔能够为今人所知首先要归功于"存在主义先驱"的称号。他以文学的和心理学的"非哲学"方式为"存在主义"贡献了诸如"生存""选择""自由""忧惧""虚无&... 克尔凯郭尔能够为今人所知首先要归功于"存在主义先驱"的称号。他以文学的和心理学的"非哲学"方式为"存在主义"贡献了诸如"生存""选择""自由""忧惧""虚无""眩晕"等重要概念和术语,其开创性的工作在海德格尔、萨特和加缪的作品中得到了批判性的接纳和回应。只是,克尔凯郭尔是19世纪的自由作家和思想家,他有自己关心和忧虑的问题,他的作品揭示出的内涵要远远大于"存在主义先驱"的称号。这一点提醒我们,在理解克尔凯郭尔与"存在主义"的关系问题之时需持谨慎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主义 生存 克尔凯郭尔 海德格尔 萨特
下载PDF
个体生存的三重向度及其宗教体验的最终指向——克尔凯郭尔生存辩证法刍议 被引量:3
16
作者 温权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68-75,94,共9页
为黑格尔哲学所宣扬的理性主义滥觞,构成克尔凯郭尔生存哲学批判的起点。通过碎片化、复调式的表达,后者在结构与内涵上,揭示出个体存在的真实境遇。与追求抽象统一的思辨诉求大相径庭,克尔凯郭尔试图在审美与伦理的两难抉择中,揭示非... 为黑格尔哲学所宣扬的理性主义滥觞,构成克尔凯郭尔生存哲学批判的起点。通过碎片化、复调式的表达,后者在结构与内涵上,揭示出个体存在的真实境遇。与追求抽象统一的思辨诉求大相径庭,克尔凯郭尔试图在审美与伦理的两难抉择中,揭示非此即彼的生存现状。并且,从辩证维度,通过展现二者的内在危机,进而为之后宗教体验的合法性奠定基础。因此,克尔凯郭尔的生存哲学毋宁是,以美学与伦理学的方式,对其宗教思想的间接表述。而它所体现的美学、伦理学辩证法,毋宁构成神学辩证法的先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尔凯郭尔 生存辩证法 审美 伦理 宗教
下载PDF
克尔凯郭尔孤独个体的生存与信仰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新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37-342,共6页
生存论是现代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时代问题之一。生存和信仰的问题产生于特定的历史及时代背景。克尔凯郭尔的生存信仰论是对这一问题上作出的现代性反思,其着眼于孤独个体的生存体验、信仰的个体性(主观性)以及个体生... 生存论是现代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时代问题之一。生存和信仰的问题产生于特定的历史及时代背景。克尔凯郭尔的生存信仰论是对这一问题上作出的现代性反思,其着眼于孤独个体的生存体验、信仰的个体性(主观性)以及个体生存与信仰的相生共在的关系,为当代人的自我生命体验寻求安身立命之本。克尔凯郭尔将信仰人格化对当代生命哲学、生存论研究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奠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尔凯郭尔 孤独个体 生存 信仰
下载PDF
克尔凯郭尔的“个—群”对立模式与鲁迅的群众批判 被引量:1
18
作者 魏韶华 金桂珍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3年第6期17-22,共6页
鲁迅与克尔凯郭尔都是人类文明的警示者和沉睡国民的唤醒者 ,在他们的思想构图中 ,群体永远都处在与个体的对立性并置模式中 ,他们都把批判的锋芒对准无所不在的群体。鲁迅文学世界中的群体形象以及他对群体的深度开掘与克尔凯郭尔的“... 鲁迅与克尔凯郭尔都是人类文明的警示者和沉睡国民的唤醒者 ,在他们的思想构图中 ,群体永远都处在与个体的对立性并置模式中 ,他们都把批判的锋芒对准无所不在的群体。鲁迅文学世界中的群体形象以及他对群体的深度开掘与克尔凯郭尔的“个—群”对立模式有许多相通之处。本文只拈出“看客”和“无主名”在鲁迅与克尔凯郭尔之间展开比较阐发研究 ,力图彰显鲁迅群体观的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克尔凯郭尔 个体 群体
下载PDF
《伤逝》新解 被引量:2
19
作者 齐宏伟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0年第3期50-54,共5页
对鲁迅《伤逝》的理解不能忽视鲁迅爱情观及其与存在哲学家克尔凯郭尔爱情观的联系,不能忽略《伤逝》所受《诱惑者日记》的影响。鲁迅追随克氏,把爱情与个体精神的成长联系起来,以爱情为精神成长之台阶,因此《伤逝》中透露出"审美... 对鲁迅《伤逝》的理解不能忽视鲁迅爱情观及其与存在哲学家克尔凯郭尔爱情观的联系,不能忽略《伤逝》所受《诱惑者日记》的影响。鲁迅追随克氏,把爱情与个体精神的成长联系起来,以爱情为精神成长之台阶,因此《伤逝》中透露出"审美阶段-伦理阶段-宗教阶段"的痕迹,主人公从文学家影响下的唯美爱情到道德责任的逃避与受谴责,再到准宗教性的忏悔,涓生其实还是获得了某种程度上的精神成长。鲁迅写《伤逝》不只为强调经济权之重要,更为强调个体精神成长之重要,而这都离不开克氏与《诱惑者日记》的影响。正是在世界文学的关联和比较文学的视野中,《伤逝》主旨得到更为准确的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伤逝》 克尔凯郭尔 《诱惑者日记》 精神成长
下载PDF
论卢卡奇哲学进路中的克尔凯郭尔维度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成群 陈超芳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11,共7页
卢卡奇早年虽深受西美尔(1)、马克斯·韦伯、狄尔泰等新康德主义者的影响,但他认定康德形式伦理无法救赎灵魂的贫困,这使他转而走向了力图构建整体新世界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然而,卢卡奇有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计划由于庞大、复杂而... 卢卡奇早年虽深受西美尔(1)、马克斯·韦伯、狄尔泰等新康德主义者的影响,但他认定康德形式伦理无法救赎灵魂的贫困,这使他转而走向了力图构建整体新世界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然而,卢卡奇有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计划由于庞大、复杂而不得不放弃,于是在卢卡奇的思想中同样主张宗教救赎的克尔凯郭尔代替陀思妥耶夫斯基承担起他建构总体性的使命。而后,卢卡奇又通过克尔凯郭尔化的黑格尔主义逐渐向黑格尔的普遍辩证法回溯,这种回溯也为他后来通过黑格尔总体性的三棱镜理解马克思主义埋下了伏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康德主义 陀思妥耶夫斯基 克尔凯郭尔 黑格尔 总体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