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晋时期河西走廊张掖地区的开发研究——以黑水国汉代墓葬为例
1
作者 王宁远 申冉冉 辛欣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1-110,共10页
黑水国汉代墓葬出土的农具、动物骨骼、农作物遗存和人骨为人们了解河西走廊张掖地区汉晋时期生业经济和农业发展等问题提供了重要证据。通过动物骨骼、农作物遗存鉴定结果和人骨碳氮同位素检测结果,可以揭示汉晋时期黑水国人群的食物... 黑水国汉代墓葬出土的农具、动物骨骼、农作物遗存和人骨为人们了解河西走廊张掖地区汉晋时期生业经济和农业发展等问题提供了重要证据。通过动物骨骼、农作物遗存鉴定结果和人骨碳氮同位素检测结果,可以揭示汉晋时期黑水国人群的食物结构和生业模式特点。墓葬出土的农作物有粟、黍、稻,随葬动物有鸡、猪、绵羊、黄牛、狗、马,人骨骨胶原碳稳定同位素主要呈现C3和C4混合信号,部分呈现C3信号和C4信号,氮稳定同位素值相较牛羊等家养食草动物较高。综合研究说明汉晋时期河西走廊形成麦类、粟黍和豆类的混合农业模式,所以黑水国汉代先民摄取的粮食作物来源呈多样化。同时,河西走廊畜牧业发达,使当时人群摄取了大量的肉食资源,导致蛋白质摄入量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水国汉墓 河西走廊 张掖地区 汉晋时期 生业经济 农业发展
下载PDF
晋西黄土残塬区“九五”高产型农业综合发展研究
2
作者 张宝林 周运宁 +1 位作者 萧复兴 徐保根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0年第4期11-14,77,共5页
在明确晋西残塬区“八五”农业科技攻关现状、提出“九五”高产型农业综合发展总体思路的基础上 ,面对“九五”旱情 ,重点对晋西残塬区“九五”期间高产型农业综合发展研究的任务、考核目标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解决的关键技术、取得的... 在明确晋西残塬区“八五”农业科技攻关现状、提出“九五”高产型农业综合发展总体思路的基础上 ,面对“九五”旱情 ,重点对晋西残塬区“九五”期间高产型农业综合发展研究的任务、考核目标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解决的关键技术、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试区建设、成果转化与产业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西残塬区 农业综合发展 科技攻关 生态建设
下载PDF
三国时期西部农业开发述论
3
作者 惠富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109-113,共5页
三国时期 ,曹魏控制西北 ,蜀汉占据西南 ,两国主要在西部地区争战 ,粮草供给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 ,为此双方都采取了恢复和发展粮食生产的措施。曹魏在西部一些适宜农业的战略要地大兴屯田 ,开发关陇、稳定河西 ,每年收获大量谷物供... 三国时期 ,曹魏控制西北 ,蜀汉占据西南 ,两国主要在西部地区争战 ,粮草供给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 ,为此双方都采取了恢复和发展粮食生产的措施。曹魏在西部一些适宜农业的战略要地大兴屯田 ,开发关陇、稳定河西 ,每年收获大量谷物供给军粮 ,以守为攻 ,迎战蜀军 ;蜀汉占据西南之后 ,诸葛亮注意处理好民族关系 ,发挥当地的农业资源优势 ,劝农积谷。为了解决北伐运粮的困难 ,还在汉中及渭水南岸一些地区设置少量屯田。不同的农业开发措施与双方的治乱胜败有很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国时期 农业开发 西部地区 农业经济史 屯田 西南地区
下载PDF
清代康乾年间讨赖河流域的农业开发 被引量:4
4
作者 张晓东 杨银权 《河西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18-21,共4页
依据有关史料,对清代康乾年间讨赖河流域的政治形势和行政建置、劳动力资源的迁移、水利建设的兴盛、耕地的垦辟、农业开发的成效、农业开发对环境的影响等问题进行考证,以尽量展现历史真实面貌,并对今天的西部开发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
关键词 康乾年间 讨赖河流域 农业开发 西部开发 历史借鉴
下载PDF
春秋战国时期梁宋地区农业发展述论
5
作者 刘成赞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5期115-120,共6页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快速,争霸兼并战争频发,各国大力鼓励、奖励人口增长,此时的人口数量大大增加。梁宋地区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条件加之悠久的农耕基础,使得此地农业在耕作技术、作物种类、水利灌溉等方面都有了较快发展,且带...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快速,争霸兼并战争频发,各国大力鼓励、奖励人口增长,此时的人口数量大大增加。梁宋地区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条件加之悠久的农耕基础,使得此地农业在耕作技术、作物种类、水利灌溉等方面都有了较快发展,且带动了耕种面积的扩大、精耕细作方式的发展和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虽受自然灾害、战争和传统思想等因素的限制,但整体上呈快速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战国 梁宋地区 农业发展原因 限制因素
下载PDF
秦汉时期区域农业开发的时空格局及其成因 被引量:3
6
作者 朱宏斌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5-64,共10页
秦汉时期的农业开发呈现明显的地域性和时段性差异。由于各地自然禀赋、民族、传统生产方式以及其在秦汉政府战略地位之差异,因此,秦汉政权在不同地区农业开发的战略意义、方式、力度以及效益也有所不同,导致了秦汉农业开发形成了显著... 秦汉时期的农业开发呈现明显的地域性和时段性差异。由于各地自然禀赋、民族、传统生产方式以及其在秦汉政府战略地位之差异,因此,秦汉政权在不同地区农业开发的战略意义、方式、力度以及效益也有所不同,导致了秦汉农业开发形成了显著的区域不均衡特征。从时间维度的视角审视,秦汉400余年间的区域农业开发在各方面也有一定的变化:其开发之目的,大致呈现出政治、军事色彩逐渐减轻,而经济、文化意味渐趋浓郁的变化态势;其开发之重点区域,呈现出由西北而东南的转移;开发之主体,则表现为渐次下移的特点。秦汉区域农业开发的时空差异,是政治、经济、技术以及气候环境诸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时期 农业历史 区域开发 时空差异 不均衡格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