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15篇文章
< 1 2 8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Study on Kant’s Views on Humanity in His Aesthetics
1
作者 Ding Qin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228-234,共7页
A key to understand Immanuel Kant's philosophy is his views on humanity,and the cornerstone of Kant’s philosophy is the idea that“beauty is a symbol of moralit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 views on humanity,we... A key to understand Immanuel Kant's philosophy is his views on humanity,and the cornerstone of Kant’s philosophy is the idea that“beauty is a symbol of moralit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 views on humanity,we can have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Kant*s analysis of beauty and the sublime and his aesthetics.The focus of Kant's aesthetics is the realization of human freedom and the sublime,and this is of special humanistic fe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ant's AESTHETICS VIEWS on HUMANITY SELF-CONFIDENCE FREEDOM and SELF-DISCIPLINE
下载PDF
Signs of the Concept of Chaos in Kant’s Thinking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Jorge Luis Borges’Thinking
2
作者 Pablo César Martín Meier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8年第3期142-150,共9页
The concept of chaos is present in man from the origins of mankind.Philosophy is alien to this concept and proceeds to speculate about its reality.Both Kant and Borges were not indifferent to this speculation and in t... The concept of chaos is present in man from the origins of mankind.Philosophy is alien to this concept and proceeds to speculate about its reality.Both Kant and Borges were not indifferent to this speculation and in their works,we can find“the effort to explain or to approach”the concept of chaos.Our first aim is to demonstrate in Kant’s The Critique of Judgement,and more precisely in The Analytic of the Sublime,what Kant understands as“chaos.”Our second aim is to establish a relationship between Kant and Borges in some of Borges’tales.Finally,we aim at establishing whether this“language of chaos”can refer to a sort of communication which exceeds logic language,i.e.,a sort of“mute logo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OS SUBLIME kant Borges LOGOS
下载PDF
A Comparative Study of Kant’s and Hegel’s Aesthetics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3
作者 ZHAO Meihong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21年第6期10-12,共3页
Both Kant and Hegel showed their attention to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rt in their aesthetic works,their aesthetic ideas were different but also related.This paper sorted out and interpreted 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 Both Kant and Hegel showed their attention to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rt in their aesthetic works,their aesthetic ideas were different but also related.This paper sorted out and interpreted 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esthetics of Kant and Hegel based on relevant aesthetic literature,analyze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according to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velopment and their philosophic concepts,then summarized the historical caus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ir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esthet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mmanuel kant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esthetic thought
下载PDF
Tess' s Losing of Virginity in Kant's Eyes
4
作者 向家佳 和芝兰 《海外英语》 2015年第6期198-199,共2页
Tess is a pure girl in Hardy's eyes, as it shows in the book's subtitle. She is sinned in Victorian's time, however, she is still pure in Kant's eyes.Key words: Tesss purity;
关键词 Tess’ s PURITY kant
下载PDF
Why Hollywood Hates Business: Immanuel Kant's Role in Avatar." Movie Reviewed by Adam Smith
5
作者 James F. Pontuso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3年第6期470-480,共11页
关键词 好莱坞 康德 业务 电影 亚当 道德观念 道德标准 经济合理性
下载PDF
Extended Moral Responsibility for Kantian Agents
6
作者 Herbert Rosem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3年第8期758-767,共10页
关键词 道德责任 代理商 康德 多AGENT 道德体系 交易 定理 完全性
下载PDF
Contradictory Freedoms? Kant on Moral Agency and Political Rights
7
作者 Aaron James Wendland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2年第8期538-546,共9页
关键词 道德价值 权利 康德 自由 选择权 政治 形而上学 基础
下载PDF
Bodies, Persons, and Respect for Humanity: A Kantian Look at the Permissibility of Organ Commerce and Donation
8
作者 Lina Papadaki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3年第6期456-469,共14页
关键词 人性化 器官 康德 机构 道德 肾脏 销售 出售
下载PDF
The False Promise of Kant's Humanity Formula
9
作者 Andrew B. Johnson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2年第11期794-803,共10页
关键词 人性化 公式 康德 道德原则 优选配方 道德问题 理学家 接地
下载PDF
Kantian Cosmopolitan Ideal in Disciplining the World Literature: Cosmopolitanism in Hong Kong Poetry in the Early 1990s
10
作者 James AU Kin-pong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7年第9期1113-1120,共8页
关键词 文学作品 世界 主义 香港 康德 年代 诗歌 理想
下载PDF
Schmitt, Kant, and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Reflecting the Problems of Just War, Unipolarism, and Political Realism
11
作者 Oliver Hidalgo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3年第3期180-192,共13页
关键词 国际关系 现实主义 战争理论 施密特 康德 政治 正义 单极
下载PDF
Kant, Fichte, and the Act of the I
12
作者 Charles E. DeBord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2年第1期9-18,共10页
关键词 康德 科学知识 理性批判 自我意识 唯心主义 电子识别 系统化 马克思
下载PDF
Kant: The Sweet Dream of Perpetual Peace
13
作者 Theodosios N. Pelegrinis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7年第2期87-89,共3页
关键词 康德 永久 甜蜜 联盟 民主
下载PDF
荀子“天生人成”的性恶论与康德的“根本恶”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迎年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26,共12页
“人之所生而有”的欲、知、辨、能等,作为“本始材朴”,既可能意味着人向善的原初禀赋,又可能指示了人趋恶的自然倾向。但若因此断定荀子既非性善论者也非性恶论者,而只能是持一种“中间状态”的性朴论者,却极易招致荀子丧失确定性和... “人之所生而有”的欲、知、辨、能等,作为“本始材朴”,既可能意味着人向善的原初禀赋,又可能指示了人趋恶的自然倾向。但若因此断定荀子既非性善论者也非性恶论者,而只能是持一种“中间状态”的性朴论者,却极易招致荀子丧失确定性和稳定性的危险。荀子的逻辑是,人生而具有某些天性,但这些天性究竟是善的还是恶的,却并不能归因于天,而只能是出于人自身的创造。若一个人无力创造,即无法“具”其“朴”“资”,那便是荀子所谓的“性恶”,康德称之为“根本恶”。至于人如何“具”,一方面,“俄而”间的“决”与“断”成为生死关头,另一方面,“长久”的“积”和“渐”又事关重大。前者涉及自由任性问题,后者必重圣王师法。以自由任性为基础,圣王师法也就跟权威专制或浪漫主义的人治遐想等清楚区别开来了,这有利于荀子思想的现代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康德 性恶 根本恶 自由任性
下载PDF
康德与人的尊严
15
作者 杨云飞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14,共10页
为人的尊严提供严肃的哲学辩护,是康德思想的核心关切。当代学者对康德的尊严观主要有两种解读:一是尊严作为某种绝对价值,体现为人类作为理性存在者所具有的自由能力,并构成了尊重人的权利的根据;二是尊严是一个关系性的概念,可理解为... 为人的尊严提供严肃的哲学辩护,是康德思想的核心关切。当代学者对康德的尊严观主要有两种解读:一是尊严作为某种绝对价值,体现为人类作为理性存在者所具有的自由能力,并构成了尊重人的权利的根据;二是尊严是一个关系性的概念,可理解为优越性或某物高于另一物的地位,但并不构成现代社会中平等人权的根据。这两类解读各有其利弊。解答争议的关键在于澄清何谓尊严的主体。通过对康德核心文本的分析,可以得出两大类道德意义上的尊严主体:一是理性存在者本身或道德人格本身,二是理性存在者的道德活动所展现的不同德性。两类尊严主体的根据在于自律这种纯粹实践理性能力。康德式双重尊严主体涵盖了两种尊严范式的基本特点:与道德人格相应的同等尊严,对应着绝对价值;与德性实现程度相应的不同尊严,体现了关系性的规定。基于道德人格的同等尊严,确立了不可剥夺的生而具有的自由法权,表明了基本尊严和法权的绝对性。当代少数学者消解尊严绝对性的尝试,实际上源于混淆了不同的尊严主体。康德的尊严观确立了平等尊重的底线,凸显了尊重权利与改善德性的价值,还能兼容诸多社会性价值要素,具有丰富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尊严 道德人格 自律 法权
下载PDF
帕通的康德研究及其意义
16
作者 李科政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36,共10页
20世纪上半叶,苏格兰学者H.J.帕通对《纯粹理性批判》与《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的研究对当代康德学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青年时代的帕通是不列颠理念论的代表人物,深受格林、布拉德雷与凯尔德的影响,以其“善的一贯论”反对爱德华·... 20世纪上半叶,苏格兰学者H.J.帕通对《纯粹理性批判》与《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的研究对当代康德学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青年时代的帕通是不列颠理念论的代表人物,深受格林、布拉德雷与凯尔德的影响,以其“善的一贯论”反对爱德华·摩尔的直观主义元伦理学。后来,通过对康德哲学的深入研究,帕通自觉突破了原有的学派立场,转型为康德著作的释义者。他在《经验形而上学》中批评了以阿迪克斯、费英格与斯密为代表的拼凑论,为《纯粹理性批判》提出了融贯论的阐释,促进了康德哲学在英语世界的普及与接受。他在《定言命令式》中澄清了许多关于康德伦理学的传统误解,将意志立法公式视为定言命令式的最高原则,改变了传统上以普遍法则公式为核心的诠释范式,对当代康德伦理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催生了建构主义诠释与实在论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通 康德 康德哲学 经验形而上学 定言命令式
下载PDF
论康德对形式与内容的区分
17
作者 王路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0-112,共13页
形式逻辑一词来自康德。康德对形式与内容的区分影响深远。康德关于形式与内容的区别可以有一种新的解释:所谓形式,指与逻辑常项相关的表达式;所谓内容,指与非逻辑常项相关的表达式。康德在自己的思想中有这样的认识,但没有完全说清楚... 形式逻辑一词来自康德。康德对形式与内容的区分影响深远。康德关于形式与内容的区别可以有一种新的解释:所谓形式,指与逻辑常项相关的表达式;所谓内容,指与非逻辑常项相关的表达式。康德在自己的思想中有这样的认识,但没有完全说清楚。日常认识、科学认识的表达是有内容的,哲学认识、逻辑认识的表达也是有内容的。澄清这个问题,逻辑上涉及句法与语义的区别,语言上涉及语言和语言所表达的东西的区别,以及这两个方面之间的关系。澄清这个问题,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康德的先验逻辑,有助于学界更好地认识所谓形式与内容的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式与内容 句法与语义 形式逻辑 先验逻辑 康德
下载PDF
论康德伦理学中的自我关切
18
作者 董滨宇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28-38,共11页
在斯洛特(Michael Slote)等一些研究者看来,康德声称只有促进他人的幸福才是道德主体所应该承担的德性义务,而促进个人的幸福并不属于这种义务的范畴。对此,斯洛特批评其理论由于缺乏自我关切的维度而将导致“自我—他人的不对称性”,... 在斯洛特(Michael Slote)等一些研究者看来,康德声称只有促进他人的幸福才是道德主体所应该承担的德性义务,而促进个人的幸福并不属于这种义务的范畴。对此,斯洛特批评其理论由于缺乏自我关切的维度而将导致“自我—他人的不对称性”,这不仅与康德所提出的定言命令相冲突,而且将产生实际行动上的不良后果。同时,康德在谈及人们是否有追求自身幸福的义务时,其表述始终是含糊不清,论证上也存在着矛盾性。本文将反驳这些批评与质疑,指出在康德的道德理论中,定言命令首先从根本意义上保证了自我关切,而且也能够支持“自我—他人的对称性”,一方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符合道德要求的对个人幸福的追求实际上仍然属于我们的德性义务,另一方面,只有在主观上将促进他人的幸福作为“直接义务”,我们才能够达到保证每一个人利益实现的整体性幸福的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言命令 幸福 自我关切 康德
下载PDF
向着自由生长与为了自由:康德的两重性教育思想再认识
19
作者 杨梅 张玮 《教师教育学报》 2024年第3期27-35,共9页
康德关于教育的基本认识对教育学学科建设具有奠基作用和深刻的启发意义。康德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是两重性,包括人的两重性和教育的两重性,理解两重性的两个关键词是自然和自由。基于对康德哲学人类学中人的形象的考察可以发现,康德眼... 康德关于教育的基本认识对教育学学科建设具有奠基作用和深刻的启发意义。康德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是两重性,包括人的两重性和教育的两重性,理解两重性的两个关键词是自然和自由。基于对康德哲学人类学中人的形象的考察可以发现,康德眼中人的两重性并非意味着人是自然和自由的双重存在,而是意味着人从自然存在者向自由存在者转化。基于对《康德论教育》中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构成与设计的考察可以发现,教育的两重性建立在人从自然存在者向自由存在者转化的基础上,表现为形式上的二分与内容上的连续。胚芽与禀赋的构成和发展是两重性教育的基本依据,并且意味着两重性教育的目的同样是两重性的。其中,自然性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向着自由生长,实践性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康德以自然存在者向自由存在者的转化这条线索统整了人本身可发展性的诸多方面,但又不能超脱于自然存在者与自由存在者的静态双重存在,这是康德两重性教育思想的内在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自由存在者 自然存在者 自然性教育 实践性教育
下载PDF
康德的德行概念并非自制——基于《道德形而上学》“德行论导论”的论证
20
作者 马新宇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26,共12页
关于康德的德行概念与亚里士多德的自制概念的关系大体上有三种观点:德行只能算作自制;德行不只是自制;德行可以理解为自制。通过对《道德形而上学》“德行论导论”的疏解可知,两者存在明显差异。目的学说方面,德行以定言令式为根据,以... 关于康德的德行概念与亚里士多德的自制概念的关系大体上有三种观点:德行只能算作自制;德行不只是自制;德行可以理解为自制。通过对《道德形而上学》“德行论导论”的疏解可知,两者存在明显差异。目的学说方面,德行以定言令式为根据,以自己的完善和他人的幸福为质料,以普遍法则为至上原则;自制以最高善为根据,以幸福为质料,以正确的逻各斯为原则。意向学说方面,康德认为人有对义务概念的易感性的主观条件,且德行是承担义务的唯一能力,但德行义务不止一种,相关于法则,具有先验性;亚氏认为,人可以出于意愿去行为,但德行只有一种,相关于中道,可从经验中学习。康德认为,人对德行的拥有不是义务而是目的,仿佛是德行拥有人;亚氏认为,应当通过克服不自制来拥有自制;德行要求驯服自己的激情,驾驭自己的情欲,自制则要求抑制感官欲望,控制自然需求和痛苦。方法论方面,德行不能靠习惯养成,要以问答法进行理论练习,以修行法进行实践练习;自制则要求掌握真正的知识,学会明智,要在习惯中养成,在实践中完善。因此,德行并非自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亚里士多德 德行 自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