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23篇文章
< 1 2 6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Kant and Confucius:Moral Ethics Behind Western and Eastern Approaches 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1
作者 Ksenia Radchenkova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23年第10期436-448,共13页
International relations(IR)as a discipline is currently experiencing a crisis that may be viewed as a protest against the Euro-centric theories in humanities and the Western view on global politics,some of the most v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IR)as a discipline is currently experiencing a crisis that may be viewed as a protest against the Euro-centric theories in humanities and the Western view on global politics,some of the most vocal opponents coming from Asia,with China at its core.This paper aims to compare the principles that depict moral ethics serving as a base for political idealism in the West and the East with Kant’s views as a foundation for Western idealism and Confucius’s ethical theory as a ground for an ideal society from the Asian perspective.The comparison is conducted along the following axes:the notions of autonomy,will,and freedom,initially developed to depict an ideal world order in the Kantian view.As a result of this comparison,the common feature between the two types of ethics,namely the strive for human dignity,becomes apparent.In conclusion,the paper suggests that researchers should concentrate on common features in the two philosophies instead of juxtaposing their apparent differences,which politically reflect the opposition of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Stress on human dignity shall become a unifying factor in moder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instea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arative philosophy moral ethic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kantian ethics Confucian ethics international politics
下载PDF
The Global Value ofMencius's Ideas on Moral Feeling and Reason: Reinterpreting the Feeling of Compas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hilosophy of Emotion 被引量:5
2
作者 Liu Yuedi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2016年第6期372-386,共15页
Amid the recent global upsurge of studies on the philosophy of emotion, a reinterpretation of traditional Confucian philosophy, especially Mencius's ideas on the siduan (Four Original Sources) of morality, may shed... Amid the recent global upsurge of studies on the philosophy of emotion, a reinterpretation of traditional Confucian philosophy, especially Mencius's ideas on the siduan (Four Original Sources) of morality, may shed new light on the subject in comparative philosophy. This paper probes the structure of moral feeling and reason described by Mencius's from five perspectives: (1) In view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eeling and reason, is it better to use the expression "siduan" or the expression "sixin (Four Heart-minds)"? (2) In view of dispositional feeling, what are the four original sources? (3) In view of moral feeling, what are the structural order of the four sources and the corresponding procedure of reasoning of four heart-minds of Humanity? (4) In view of positive feeling, how does moral feeling grow out of the goodness of human nature? (5) What is the global value of Mencius's ideas on human moral feeling? 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 Mencius's thought on moral feeing has a global value and cross-cultural significance, and that Chinese wisdom is more than regional but universally applicable. The structure of moral feeling and reason that Mencius identified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inciples ofzhiliang (grasping the two poles of the beginning and the end) and yongzhong (emloying the middle). The principles ofzhiliang and yongzhong are true universal wisdoms of Confucianism, which should be rekindled today. From a practical point of view, "the Way begins from moral feelings," and Confucius and Yah Hui's seeking the simple, virtuous life is an ideal model of emotional well-be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ilosophy of emotion four original sources COMPASSION structure of moral feeling and reason globalvalue
下载PDF
Contradictory Freedoms? Kant on Moral Agency and Political Rights
3
作者 Aaron James Wendland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2年第8期538-546,共9页
This essay examines the degree to which Kant's understanding of external freedom and right are consistent with and can form a part of his moral philosophy. In doing so, this essay begins by looking at the foundation ... This essay examines the degree to which Kant's understanding of external freedom and right are consistent with and can form a part of his moral philosophy. In doing so, this essay begins by looking at the foundation and possibility of moral experience as it is presented in the Groundwork for 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 This essay then turns to explore Kant's understanding of external freedom and right as set out in 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 and examines the apparent inconsistencies that exist between these concepts and Kant's explication of moral worth. After pointing out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right and morality, this essay goes on to argue that, strictly speaking, Kant's conception of external freedom and right cannot form part of his moral philosophy (as so defined in the Groundwork). Finally, this essay concludes by arguing that although right and morality are irreconcilable, Kant's account of external freedom and right can nevertheless serve as part of his "moral" philosophy insofar as these concepts represent Kant's attempt to externalize the moral law, or simply expand the definition of morality to cover any action that accords with the righ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ant FREEDOM moralITY RIGHT moral philosophy
下载PDF
Extended Moral Responsibility for Kantian Agents
4
作者 Herbert Rosem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3年第8期758-767,共10页
When two Kantian agents engage in inter-dependent transactions with one another, each agent has the responsibility to assure the morality of the other's maxim of action and means to implement the maxim. This proposit... When two Kantian agents engage in inter-dependent transactions with one another, each agent has the responsibility to assure the morality of the other's maxim of action and means to implement the maxim. This proposition is proven to be a logical consequence of Kant's moral system and stated formally as the K-Completeness theorem. Transactions that satisfy the theorem are called "K-Complete." The theorem is generalized to cover transactions with many agents. The paper then models multi-agent K-Complete transactions using mathematical graph theory and shows that such transactions are distinguished from Kant's kingdom of ends. Finally, the paper shows that the extended morality provides Kant's moral system with the resources to define an ethical community in such as the one in Religion within the Boundaries of Mere Reason without the introduction of God and a chur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ant moral responsibility complete graphs
下载PDF
Empiricism, Moral Philosophy, and Ethical Behavior
5
作者 Peter Bowden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3年第4期282-290,共9页
I argue in this paper that moral philosophers need to incorporate into their teaching and writing a number of empirical findings on ethical practices. Principal among these is clearer guidelines on speaking out agains... I argue in this paper that moral philosophers need to incorporate into their teaching and writing a number of empirical findings on ethical practices. Principal among these is clearer guidelines on speaking out against wrongdoing,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of codes of ethics that have been proven to work. The adoption of the critical thinking and the analytical methodology of other disciplines is also suggested. Several benefits will result. The most noticeable will be a strengthening of ethical practices and behavior in the 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 with which we live and work. A second benefit will be the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of a body of people--graduates in moral philosophy--with the skills and knowledge to bring about, and further strengthen, this enhanced ethical environment. A third benefit will be the matching of the claims of philosophical thought with actual rea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ral philosophy ETHICS strengthening ethics applied ethics teaching ethics ethical behavior
下载PDF
吴俊升与中国近代德育学的早期形塑
6
作者 戚万学 刘新龙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4-94,共11页
中国近代德育学的发展在“旧学新知”和“西学东渐”的双重驱动下,从传统学术逐渐向现代学术转变。作为近代德育学术史上的“预流”人物,吴俊升是较早追求中国德育学学科化、学术化、本土化之典型代表。其《教育哲学大纲》《德育原理》... 中国近代德育学的发展在“旧学新知”和“西学东渐”的双重驱动下,从传统学术逐渐向现代学术转变。作为近代德育学术史上的“预流”人物,吴俊升是较早追求中国德育学学科化、学术化、本土化之典型代表。其《教育哲学大纲》《德育原理》等教育哲学和德育学著作,权威性解读了杜威道德哲学思想,洞见式剖析了当时中国德育存在的问题,系统梳理了德育基本理论。吴俊升对探赜近代中国德育学学科、学术话语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可称得上近代德育学科独立形态的探索者、德育学术研究的引领者、德育话语系统的改造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俊升 德育学 近代教育 道德哲学
下载PDF
康德与人的尊严
7
作者 杨云飞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14,共10页
为人的尊严提供严肃的哲学辩护,是康德思想的核心关切。当代学者对康德的尊严观主要有两种解读:一是尊严作为某种绝对价值,体现为人类作为理性存在者所具有的自由能力,并构成了尊重人的权利的根据;二是尊严是一个关系性的概念,可理解为... 为人的尊严提供严肃的哲学辩护,是康德思想的核心关切。当代学者对康德的尊严观主要有两种解读:一是尊严作为某种绝对价值,体现为人类作为理性存在者所具有的自由能力,并构成了尊重人的权利的根据;二是尊严是一个关系性的概念,可理解为优越性或某物高于另一物的地位,但并不构成现代社会中平等人权的根据。这两类解读各有其利弊。解答争议的关键在于澄清何谓尊严的主体。通过对康德核心文本的分析,可以得出两大类道德意义上的尊严主体:一是理性存在者本身或道德人格本身,二是理性存在者的道德活动所展现的不同德性。两类尊严主体的根据在于自律这种纯粹实践理性能力。康德式双重尊严主体涵盖了两种尊严范式的基本特点:与道德人格相应的同等尊严,对应着绝对价值;与德性实现程度相应的不同尊严,体现了关系性的规定。基于道德人格的同等尊严,确立了不可剥夺的生而具有的自由法权,表明了基本尊严和法权的绝对性。当代少数学者消解尊严绝对性的尝试,实际上源于混淆了不同的尊严主体。康德的尊严观确立了平等尊重的底线,凸显了尊重权利与改善德性的价值,还能兼容诸多社会性价值要素,具有丰富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尊严 道德人格 自律 法权
下载PDF
帕通的康德研究及其意义
8
作者 李科政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36,共10页
20世纪上半叶,苏格兰学者H.J.帕通对《纯粹理性批判》与《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的研究对当代康德学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青年时代的帕通是不列颠理念论的代表人物,深受格林、布拉德雷与凯尔德的影响,以其“善的一贯论”反对爱德华·... 20世纪上半叶,苏格兰学者H.J.帕通对《纯粹理性批判》与《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的研究对当代康德学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青年时代的帕通是不列颠理念论的代表人物,深受格林、布拉德雷与凯尔德的影响,以其“善的一贯论”反对爱德华·摩尔的直观主义元伦理学。后来,通过对康德哲学的深入研究,帕通自觉突破了原有的学派立场,转型为康德著作的释义者。他在《经验形而上学》中批评了以阿迪克斯、费英格与斯密为代表的拼凑论,为《纯粹理性批判》提出了融贯论的阐释,促进了康德哲学在英语世界的普及与接受。他在《定言命令式》中澄清了许多关于康德伦理学的传统误解,将意志立法公式视为定言命令式的最高原则,改变了传统上以普遍法则公式为核心的诠释范式,对当代康德伦理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催生了建构主义诠释与实在论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通 康德 康德哲学 经验形而上学 定言命令式
下载PDF
论儿童道德发展中的自然禀赋及其教育启示
9
作者 陈乐乐 王翔鸿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7-64,共8页
道德情感在道德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坚定道德认知,为道德实践提供精神引领。基于道德情感的作用分析,发现康德自然禀赋思想与其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通性。儿童身上具有智性情感“敬重”,这是康德直接所定义的“道德情感”,可以... 道德情感在道德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坚定道德认知,为道德实践提供精神引领。基于道德情感的作用分析,发现康德自然禀赋思想与其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通性。儿童身上具有智性情感“敬重”,这是康德直接所定义的“道德情感”,可以作为儿童道德发展中明确的自然禀赋,并将之视为推动儿童坚定天生的道德法则。康德自然禀赋思想可丰富道德情感的本体认识,即儿童的道德情感不仅是基于后天社会道德准则而显现的,还有自然原始的成分。儿童不是天生的道德无情者,他们“敬重”着天生的道德法则。在道德教育中需汲取自然禀赋思想的有益部分,发现儿童先验道德情感世界的“秘密”;儿童先天的“道德情感”可为后天道德情感的培养奠基,有益于增强对后天社会道德准则的认同,这也是在自然禀赋基础上的扩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禀赋 道德情感 康德 道德教育
下载PDF
康德道德教育思想的四个来源
10
作者 袁辉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29,共13页
康德是教育学史上承前启后的思想家,道德教育构成了他教育思想的核心。现有研究对其道德教育思想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但对其起源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导致人们不仅忽略了其独特的原则,还误解了其基本的方法。对相关思想史和文本的考察... 康德是教育学史上承前启后的思想家,道德教育构成了他教育思想的核心。现有研究对其道德教育思想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但对其起源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导致人们不仅忽略了其独特的原则,还误解了其基本的方法。对相关思想史和文本的考察可以发现,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影响了康德旨在消极保护道德禀赋的道德训诫原则;康德自己的自然目的论则奠定了旨在积极发展道德禀赋的道德培养原则;巴泽多的教育心理学和博克的问答教学法则带来了两种分别与以上两种原则对应的道德教育方法,即榜样教学法和苏格拉底对话法。洛克的教育学、鲍姆加登的伦理学也为康德提供了一定的启发。因此,康德的道德教育思想是启蒙时代教育思想的结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道德教育 培养 训诫 榜样教育 苏格拉底对话法
下载PDF
笛卡尔基于“我思”的道德哲学探究
11
作者 张彭松 李阳熠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6期3-9,共7页
笛卡尔的道德哲学是他的整个科学知识之树的顶端,是最高等级的智慧,需要进行深入的理论思考和探究。虽然笛卡尔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伦理学专著,但从他散见的伦理表达中也能窥探到从“我思”出发,将人看作灵魂和身体的统一体,在突出理性... 笛卡尔的道德哲学是他的整个科学知识之树的顶端,是最高等级的智慧,需要进行深入的理论思考和探究。虽然笛卡尔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伦理学专著,但从他散见的伦理表达中也能窥探到从“我思”出发,将人看作灵魂和身体的统一体,在突出理性能力的同时,也重视经验在道德实践中的作用,使形而上学、认识论和伦理学形成一个整体的逻辑链条。在第一哲学中,凭借理性就能够得到“我思”这个确定无疑的观念,但在道德哲学领域,无法仅凭抽象的思辨得到确定无疑的准则,需要理性和经验共同发挥作用。对此,笛卡尔设立了临时行为准则作为过渡,使人们能够获得和领悟道德领域的真理性认识,为人们追求自由、获得幸福,提供充分的道德根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笛卡尔 “我思” 道德哲学 自由意志
下载PDF
伦理理解:黑格尔道德哲学的当代价值与可能愿景
12
作者 庞俊来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18-128,共11页
黑格尔道德哲学或伦理学研究进入当代中国,需要回应时代精神的当代性与话语体系的中国性。黑格尔伦理思想在西方经历了“完全否定-现实关注-内在证成”的路径,当代中国的黑格尔伦理思想研究缺乏理论与学术的自觉,中国黑格尔研究需要一... 黑格尔道德哲学或伦理学研究进入当代中国,需要回应时代精神的当代性与话语体系的中国性。黑格尔伦理思想在西方经历了“完全否定-现实关注-内在证成”的路径,当代中国的黑格尔伦理思想研究缺乏理论与学术的自觉,中国黑格尔研究需要一种道德哲学意义上的启蒙与再出发。从黑格尔现代性自由价值理念以及对其确证的哲学体系解读中,可以发现黑格尔体系的“普遍性”特质以及“开端性”的文化本位主义,从而理解黑格尔体系的理论价值与知识局限,进而发现在黑格尔现代性意识中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伦理理解的可能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格尔 道德哲学 伦理理解 中国式现代化
下载PDF
重访章学诚及其弟子史致光
13
作者 张峰 孙泽涵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53-58,108,共7页
作为章学诚的弟子,史致光是一位长期被学界忽视的人物。他曾于乾隆五十二年考中状元,之后位极云贵总督、左都御史。史致光政治命运的改变,是章学诚教育理念在实践领域结出的硕果。重访章学诚与史致光的学术交往、人生轨迹与历史回响,可... 作为章学诚的弟子,史致光是一位长期被学界忽视的人物。他曾于乾隆五十二年考中状元,之后位极云贵总督、左都御史。史致光政治命运的改变,是章学诚教育理念在实践领域结出的硕果。重访章学诚与史致光的学术交往、人生轨迹与历史回响,可以管窥在章氏学问不为时人理解的时代,章学诚通过与史致光的交流互动,传递自己的学术主张,诸如他史学研究的进展、学术创见的提出、对学术风气的评骘、与乾嘉诸老的学术交锋等,形成了乾嘉历史考证学之外的一股学术潜流。虽然史致光在章学诚的学林网络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但是他因学优则仕,未能继承发扬章氏的学问,以至百年之后鲜为人知;而章学诚的学术识见作为暗流,在后世则大放异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学诚 史致光 义理探讨 学术交往 教育理念
下载PDF
《催化反应工程》课程思政元素解析及教学探索
14
作者 赵鹬 《广东化工》 CAS 2024年第12期237-238,共2页
《催化反应工程》是化工类研究生的一门选修课,其主要涉及催化反应网络、催化剂失活动力学、催化反应器等方面的知识内容,专业理论较强。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形势下,充分发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进行课程思政... 《催化反应工程》是化工类研究生的一门选修课,其主要涉及催化反应网络、催化剂失活动力学、催化反应器等方面的知识内容,专业理论较强。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形势下,充分发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对于实现同步育才育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思想认识及做人做事方面的教育、增强爱国心民族自豪感及政治意识等方面的教育、科技哲学思想的教育等三个方面进行本课程思政教育建设,并以具体实例进行分析说明,使学生在学习具体知识的同时完成思想上的提升,实现育人育才双重目的。本文对于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为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可提供一定的有益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催化反应工程 德育建设 政治大局观 科技哲学
下载PDF
论学校体育德育中的具身学习
15
作者 周生旺 程传银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8-86,共9页
体育在立德树人与课程思政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离身德育方法论引发了当前学校体育德育的实践困境,从“离身”到“具身”的德育方法论转向成为破解当前学校体育德育实践困境的根本出路。具身学习成为学校体育德育实践的重要方式,促... 体育在立德树人与课程思政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离身德育方法论引发了当前学校体育德育的实践困境,从“离身”到“具身”的德育方法论转向成为破解当前学校体育德育实践困境的根本出路。具身学习成为学校体育德育实践的重要方式,促进了学校体育德育目标的快速达成。在学校体育德育中提出了确立身心一元思想、实现情感体验过程与达到深度学习效果的具身学习要求,剖析了“具身情境-具身体验-具身互动-具身情感-具身意识-具身行为-具身习惯”的具身学习机理与“引导-融入”“唤醒-感受”“建构-内化”的具身学习过程,并设计了从知识转向、情境预设、教学转变与评价改进四个方面的具身学习实施理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哲学 具身认知 体育品德 学习机理 方法论 德育实践
下载PDF
思辨实在论视角下人工智能道德主体问题浅析
16
作者 魏金鹏 韩秋红 《科学与管理》 2024年第5期63-69,共7页
人工智能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物被运用于社会生活之中,人类与人工智能的交互不可避免地引发诸多伦理问题。就人工智能是否是一个道德主体这一问题,传统伦理学给出了一种相关主义范式的否定答案,人工智能的道德主体地位在相关主义范式的... 人工智能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物被运用于社会生活之中,人类与人工智能的交互不可避免地引发诸多伦理问题。就人工智能是否是一个道德主体这一问题,传统伦理学给出了一种相关主义范式的否定答案,人工智能的道德主体地位在相关主义范式的传统伦理学中不成立。但是,相关主义范式的传统伦理学理路实际上是一种“种族独断论”,这一种族独断论排除了人工智能的伦理可能性,同时陷入了把握客观事实的无力状态。以思辨实在论为导向的现代科技伦理学为人工智能的道德主体合法性开辟了一条道路,并呼吁建立一种新型的“物的伦理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哲学 道德主体 伦理学 理论批判
下载PDF
中职单片机技能与实训课程一体化教学探索与实践
17
作者 张利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24年第5期157-159,共3页
该研究针对目前单片机技能与实训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将“德技并修”引入单片机技能与实训课程构建及学生培养中,系统阐述如何将道德教育融入到技术教育中,并通过实际应用揭示“德技并修”下教学模式的应用优势,研究结果可为培养有社会... 该研究针对目前单片机技能与实训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将“德技并修”引入单片机技能与实训课程构建及学生培养中,系统阐述如何将道德教育融入到技术教育中,并通过实际应用揭示“德技并修”下教学模式的应用优势,研究结果可为培养有社会责任感和技术能力的职业人才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技并修教育 教育理念 单片机技能与实训课程 道德教育
下载PDF
体验哲学对于医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意义
18
作者 张家林 史伟 雒保军 《浙江医学教育》 2024年第5期277-283,共7页
体验哲学作为一种关注个体体验和主观感受的哲学思维方法,在医学生伦理道德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医学生伦理道德教育(以医学伦理学课程为例,酌情简称医学伦理道德教育)中存在诸多的问题,如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教师队伍有待优化... 体验哲学作为一种关注个体体验和主观感受的哲学思维方法,在医学生伦理道德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医学生伦理道德教育(以医学伦理学课程为例,酌情简称医学伦理道德教育)中存在诸多的问题,如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教师队伍有待优化、医学伦理道德教育相对孤立等。将体验哲学的理论方法融入医学生伦理道德教育,能够为相关教学改革提供重要指导,并形成和实施完善课程设置、改善教学方法、优化教师队伍、增强主体认识、提高教育连贯性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等主要举措。这样,既能够提升医学生的伦理道德素养,也有利于促进医患关系的良性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专业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验哲学 医学生 医学伦理道德 教育意义
下载PDF
引导者、象征者与培育者--愉悦在康德道德教育中的角色
19
作者 惠永照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9-38,共10页
康德伦理学多被看作一个纯粹理性的体系,这使得愉悦的情感在康德式道德教育中的作用一直晦暗不明。然而康德道德教育的内在张力,即他律与自律的矛盾,为愉悦在道德教育中扮演某种角色提供了可能性。康德的道德教育大体上分为三个步骤:将... 康德伦理学多被看作一个纯粹理性的体系,这使得愉悦的情感在康德式道德教育中的作用一直晦暗不明。然而康德道德教育的内在张力,即他律与自律的矛盾,为愉悦在道德教育中扮演某种角色提供了可能性。康德的道德教育大体上分为三个步骤:将人引导到道德上来,对人的道德判断力进行磨砺和让人建立起纯正的道德意向。与此相应,康德也将愉悦划分为三种类型:对快适者的愉悦、对美者的愉悦和对善者的愉悦。每一类型的愉悦在道德教育的一个步骤中扮演着一种角色:快适作为道德入门的引导者,美作为道德善的象征者,以及道德愉悦作为道德意向的培育者。三种愉悦循序渐进地由感性领域向超感性领域过渡,逐步克服他律与自律的矛盾,共同致力于人的道德教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快适 道德愉悦 道德教育
下载PDF
何谓真正的理性宗教?——斯宾诺莎与康德的宗教批判理论辨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双修海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8,共8页
斯宾诺莎和康德是近代哲学家中主张宗教理性化的两位激进代表,但二人在何谓理性宗教的问题上却相去甚远,形成两种截然对立的宗教批判理论,分别称为泛神论和道德神论。泛神论把矛头直指天启神论,属于某种形式的自然神论;道德神论则攻击... 斯宾诺莎和康德是近代哲学家中主张宗教理性化的两位激进代表,但二人在何谓理性宗教的问题上却相去甚远,形成两种截然对立的宗教批判理论,分别称为泛神论和道德神论。泛神论把矛头直指天启神论,属于某种形式的自然神论;道德神论则攻击一切形式的自然神论,尤其是斯宾诺莎的泛神论。康德的道德神论并不能独立自存,本质上隶属于自然神论;而斯宾诺莎的自然神论也不完备,仍需康德自然目的论作为补充;一种真正健全的理性宗教,其核心要义介于斯宾诺莎和康德之间,能够与主张幸福至上的功利主义和倡导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理论保持内在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宾诺莎 康德 理性宗教 自然神论 道德神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