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匠人营国”的基本精神与形成背景初探 被引量:19
1
作者 武廷海 戴吾三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52-58,共7页
都城作为多功能的人居环境,其营建受到“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双重影响。文章认为《周礼·考工记》中“匠人营国”具有“理想城”性质,其空间结构蕴涵着“宇宙图式”,可能是王莽时期以西汉都城长安为蓝本,揉入当时的宇宙观念... 都城作为多功能的人居环境,其营建受到“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双重影响。文章认为《周礼·考工记》中“匠人营国”具有“理想城”性质,其空间结构蕴涵着“宇宙图式”,可能是王莽时期以西汉都城长安为蓝本,揉入当时的宇宙观念而描绘的都城布局的理想蓝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成背景 布局 初探 双重影响 都城 理想 观念 王莽 西汉 周礼
下载PDF
《考工记》:以伦理和科技为中心的物质与“非物质”论辩
2
作者 连冕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17年第3期91-101,共11页
本文围绕《考工记》章节内容的介绍,展开对艺术、设计及其理论、实践、教育各层面所关注的问题的探讨,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圣数"概念,继而将造物和伦理、数据和美学、科技与艺术、物质与"非物质"等范畴,放置在一个更... 本文围绕《考工记》章节内容的介绍,展开对艺术、设计及其理论、实践、教育各层面所关注的问题的探讨,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圣数"概念,继而将造物和伦理、数据和美学、科技与艺术、物质与"非物质"等范畴,放置在一个更宽阔的对话平台上进行辨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工记》 思想 物质史 技术 艺术
下载PDF
锦光师范长存 闻人考工司南——闻人军先生访谈录 被引量:1
3
作者 韩玉芬 闻人军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52-369,共18页
访谈涉及王锦光及其弟子闻人军的师承渊源、教学往事、治学之路、师生合作等方面。王锦光是中国古代物理学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尤以中国光学史研究著称。1978年王锦光成为国内最早招收物理史研究生的导师之一,闻人军就是他指导的首批两... 访谈涉及王锦光及其弟子闻人军的师承渊源、教学往事、治学之路、师生合作等方面。王锦光是中国古代物理学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尤以中国光学史研究著称。1978年王锦光成为国内最早招收物理史研究生的导师之一,闻人军就是他指导的首批两名研究生中的一位。闻人军在《考工记》和中国科技史研究方面卓有成就,所撰《考工记导读》于1988年出版,获得广泛好评,并率先将《考工记》译成英文,于2013年在英美出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学史 光学史 师承 《考工记》 司南
下载PDF
从“考工记”到“考工学”:中华考工学理论体系的建构 被引量:3
4
作者 潘天波 《学术探索》 2019年第10期113-119,共7页
在方法论视角,《考工记》开创了中华考工学知识生产的方法论范例。“考工记”创生了中华考工学理论的边缘性描述、非连续性建构和异质性转换,确立了中华考工学知识的描述边界、时空区分和国别类型的基本原则,形成了中华考工学理论的边... 在方法论视角,《考工记》开创了中华考工学知识生产的方法论范例。“考工记”创生了中华考工学理论的边缘性描述、非连续性建构和异质性转换,确立了中华考工学知识的描述边界、时空区分和国别类型的基本原则,形成了中华考工学理论的边缘性体系、非连续性体系和异质性体系的基本框架,进而建构了中华考工学的话语体系、学术体系和思想体系的理论特色。澄明此论,有益于当代中国设计学学科理论体系的建构及其路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工记》 考工记 中华考工学 知识考古学 方法论
下载PDF
历代“绘事后素”注释新解 被引量:2
5
作者 马悦 陈星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22年第1期161-168,共8页
"绘事后素"历来都是中国画论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命题,但有关它的注解一直没有定论,多有歧见,主要有郑玄的"后素"说和朱熹的"先素"说。就其实质而言,此类歧见并非"绘事后素"本身,而是对隐含在其... "绘事后素"历来都是中国画论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命题,但有关它的注解一直没有定论,多有歧见,主要有郑玄的"后素"说和朱熹的"先素"说。就其实质而言,此类歧见并非"绘事后素"本身,而是对隐含在其背后的孔子的儒学思想的理解,同时,仅以此为评判标准,又会使人们对"绘事后素"的理解陷入单一化的局面。所以,必须考量"绘事"本身对于理解"绘事后素"的重要意义。郑玄和朱熹二人以不同的出发点去了解孔子的"绘事后素",其理解却殊途同归。"绘事后素"本身在漫长的历史、文化和艺术演变过程中,已经逐渐脱离了孔子儒学思想的限制,它早已独立成为一种在不同的门类艺术中皆有一席之地的美学思想。从《考工记》与绘画的角度来看"绘事后素"的注解,郑、朱二人在解读上的偏差并非是因为其对某种知识认知的不同,而是这一问题原本就蕴含多种解读的可能性。若仅基于《考工记》解读"绘事后素",对朱熹的时代而言,彼时"画缋"中的素已经不能完全适用于此时"绘画"中的素,因为在时间的长河中,不同门类艺术的特点和媒介不断变化的综合作用,赋予了"绘事后素"一种时代性,而这也是其能够历久弥新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绘事后素 《考工记》 画缋 时代性
下载PDF
《考工记·弓人》“往体”、“来体”句错简校读 被引量:1
6
作者 闻人军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4-34,共11页
《考工记·弓人》可能是世上最早的制弓技术文献,其中科技术语“往体”、“来体”分别指弛弦时弓体外挠和张弦时弓体内向。传本《考工记·弓人》曰:“往体多,来体寡,谓之夹臾之属,利射侯与弋。往体寡,来体多,谓之王弓之属,利射... 《考工记·弓人》可能是世上最早的制弓技术文献,其中科技术语“往体”、“来体”分别指弛弦时弓体外挠和张弦时弓体内向。传本《考工记·弓人》曰:“往体多,来体寡,谓之夹臾之属,利射侯与弋。往体寡,来体多,谓之王弓之属,利射革与质。往体、来体若一,谓之唐弓之属,利射深。”然而求证于本书《弓人》节的“析干”之道和“成规”法,他书《周礼·夏官·司弓矢》的六弓次第和沈括《梦溪笔谈·弓有六善》,以及现代射艺知识,理校后发现:“往体多,来体寡”应是“王弓之属”;“往体寡,来体多”反而是“夹臾之属”。由此推测《考工记·弓人》曾经错简,理应校正为“往体多,来体寡,谓之王弓之属,利射革与质。往体寡,来体多,谓之夹臾之属,利射侯与弋。往体、来体若一,谓之唐弓之属,利射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工记》 《梦溪笔谈》 弓人 往体 来体
下载PDF
《考工记》:一个知识考古学文本
7
作者 潘天波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20年第4期102-110,共9页
从知识考古学视角来看,《考工记》开创了中国最早有关工论的知识书写范例。它聚焦于东周社会边缘的、异质的与非连续性的工匠知识,整合了非连续性的知识片段,进行了东周工匠知识书写的异质性转换,展示了东周知识书写的智慧,创生了一种... 从知识考古学视角来看,《考工记》开创了中国最早有关工论的知识书写范例。它聚焦于东周社会边缘的、异质的与非连续性的工匠知识,整合了非连续性的知识片段,进行了东周工匠知识书写的异质性转换,展示了东周知识书写的智慧,创生了一种知识考古学意义上的“考工记”书写模式。对此研究,或能增益于当代中国特色设计学话语体系建构,有益于知识生产的方法论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工记》 考工记 工匠文化 知识考古学 知识书写
下载PDF
《梦溪笔谈》“弓有六善”补证——兼揭王琚《射经》之衍变
8
作者 闻人军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1年第2期31-39,67,共10页
“弓有六善”在《考工记》时代已经滥觞,唐代王琚《射经》有所进步,沈括撰《梦溪笔谈》“弓有六善”节,首次披露“弓有六善”名目并作说明性文字。所论甚有见地。“弓有六善”的第一善,沈括原文应是“往体少而劲”,而不是“性体少而劲... “弓有六善”在《考工记》时代已经滥觞,唐代王琚《射经》有所进步,沈括撰《梦溪笔谈》“弓有六善”节,首次披露“弓有六善”名目并作说明性文字。所论甚有见地。“弓有六善”的第一善,沈括原文应是“往体少而劲”,而不是“性体少而劲”。王琚《射经》,又称《教射经》,全文载于唐杜佑《通典》,并无“弓有六善”节。明唐顺之《武编》依次辑录王琚《教射经》、其他作者的射法以及“弓有六善”,经茅一相整理的唐顺之《稗编》始将王琚《教射经》和《事林广记》射法、“弓有六善”节等误合为一书,称“王琚《射经诀》”。《说郛》卷101的“王琚《射经》”乃是明末陶珽所增补,实以《稗编》的“王琚《射经诀》”为蓝本,略为删节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有六善 《梦溪笔谈》 《考工记》 《射经》
下载PDF
周代射侯形制新考
9
作者 闻人军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2期72-77,共6页
射艺为《周礼》六艺之一,射侯形制悬疑已久。文中根据战国青铜器上的射侯纹饰、《考工记》《仪礼》的相关记载,重新考证周代射侯形制。周代射侯形式虽多,但以束腰形为主。典型的束腰形射侯包括侯身,左右上个(舌)、左右下个(舌)、上下纲... 射艺为《周礼》六艺之一,射侯形制悬疑已久。文中根据战国青铜器上的射侯纹饰、《考工记》《仪礼》的相关记载,重新考证周代射侯形制。周代射侯形式虽多,但以束腰形为主。典型的束腰形射侯包括侯身,左右上个(舌)、左右下个(舌)、上下纲和縜。侯身"广与崇方",是正方形。侯身与上下个组成一个大束腰形。侯身中略呈长方而束腰的部分即"侯中"。方形的鹄介于侯中的左右束腰点之间,鹄的边长为侯身之宽的三分之一。鹄的中央的圆点或圆圈称为"的",即靶心。文中据此绘有复原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工记》 射侯 形制 复原
下载PDF
《考工記·車人》“牝服”考釋
10
作者 聞人軍 《文献语言学》 2021年第2期31-39,195,共10页
車古稱“車服”,“牝服”與居一焉。《國語·齊語》:“服牛軺馬,以周四方。”韋昭注:“服,牛車也。”齊人稱牛車爲“服”,《考工記》齊人所作,牝服一詞惟出自《考工記·車人》,牝服可能也是齊魯語。時人易懂,後世誤解。然《考工... 車古稱“車服”,“牝服”與居一焉。《國語·齊語》:“服牛軺馬,以周四方。”韋昭注:“服,牛車也。”齊人稱牛車爲“服”,《考工記》齊人所作,牝服一詞惟出自《考工記·車人》,牝服可能也是齊魯語。時人易懂,後世誤解。然《考工記·車人》伏有内證:“凡爲轅,三其輪崇。”按記文行文,上文各車應有輪崇之數。羊車唯有一個數據:“羊車二柯有三分柯之一。”此數非羊車輪崇莫屬,故“牝服二柯有三分柯之二”應是“牝服輪崇二柯有三分柯之二”的省文。由此證明,記文牝服確是一種牛車,意謂適合於牝牛之車。它比大車略小。駕車之牛,既可用牡牛,也可用畜力略次的牝牛。1976年陝西鳳翔戰國初期秦墓出土兩件形制相同的雙轅牛車模型,駕車的陶牛一牡一牝,是當時人們兼用牡牝服牛之反映。若依傳統解釋,牝服指車箱或平較,大車車箱之長就小於輪高,設計有違常理,亦不合已知的考古資料。1972年甘肅武威磨嘴子48號西漢墓中出土的二組木牛車模型,形制基本相同而大小略有差異,乃倣大車、牝服之制,略小者應是迄今所知最接近牝服的牛車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工記》 牝服 服牛 車服 牛車
下载PDF
《考工记》“磬折以参伍”和“句于矩”新论
11
作者 闻人军 《中国训诂学报》 2022年第1期31-39,共9页
《考工记·匠人》曰:“凡行奠水,磬折以参伍。欲为渊,则句于矩。”其解释是《考工记》研究中的难点之一,至今众说纷纭,尚无定论。古代有些经学家不甚明了水力学原理,所论有得有失。从孙诒让“二义相备”之说出发,本文新解前句为从... 《考工记·匠人》曰:“凡行奠水,磬折以参伍。欲为渊,则句于矩。”其解释是《考工记》研究中的难点之一,至今众说纷纭,尚无定论。古代有些经学家不甚明了水力学原理,所论有得有失。从孙诒让“二义相备”之说出发,本文新解前句为从蓄水池用磬折形泄流堰(顶边与外侧面之比为三比五)引水,后句为直角形跌水注水入蓄水池,并作相应的示意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工记》 磬折 泄流堰 跌水
原文传递
《文始》“巴”组引《考工记》“搏埴”阐微
12
作者 李亚明 《中国训诂学报》 2023年第1期46-55,共10页
本文以章太炎先生的声义系统论思想为指导,从局部系源入手,梳理《文始》“巴”组同族字之间的声韵和义位关系,贯通词义和文意,阐发该组所引《考工记》“搏埴”训诂,阐明“搏埴”指拍打、制作以黏土为材料的陶坯。
关键词 《文始》 《考工记》 搏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