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回避制度考略 被引量:3
1
作者 温显贵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65-469,共5页
回避制度主要是在官吏任用、科举考试等重要场合下,为了避开地域上的乡情关系、亲属间的舞弊嫌疑而特意实行的一种政治制度。而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讲究尊卑有节、长幼有序,日常的行为礼仪中也有一套回避制度,它是和封建等级制相伴... 回避制度主要是在官吏任用、科举考试等重要场合下,为了避开地域上的乡情关系、亲属间的舞弊嫌疑而特意实行的一种政治制度。而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讲究尊卑有节、长幼有序,日常的行为礼仪中也有一套回避制度,它是和封建等级制相伴而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避制 官吏授官 科举考试 礼仪
下载PDF
科举评价:标准、视野与影响 被引量:11
2
作者 张亚群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5期2-6,共5页
科举评价既是历史问题,也是现实问题,它对近代文官制度的重建、学校教育转型乃至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后科举时代的科举评价,需要确立多元评价标准,拓展评价视野,从“科举学”的全新视角,全面认识和客观评价科举制。
关键词 科举制 多元评价 科举学
下载PDF
《夷坚志》科考故事的道德劝诫 被引量:1
3
作者 邱昌员 梁荣芹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0年第9期35-39,共5页
《夷坚志》中有许多科考故事,这些故事一方面记录了宋人参加科考的人生经历和心理况味,另一方面,则寄寓了作者严肃而深沉的道德劝诫,劝戒世人尤其是社会的精英文人士子要有良好的品行,希望他们严于律己,作社会的表率,以此针砭当时的士... 《夷坚志》中有许多科考故事,这些故事一方面记录了宋人参加科考的人生经历和心理况味,另一方面,则寄寓了作者严肃而深沉的道德劝诫,劝戒世人尤其是社会的精英文人士子要有良好的品行,希望他们严于律己,作社会的表率,以此针砭当时的士风和世风。这些作品情节曲折、主旨鲜明、人物性格突出,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从而将唐宋文言小说中极为盛行的这一主题和类型推向了新的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夷坚志》 科考故事 道德劝诫 士风
下载PDF
隋唐的科举制度与中国古代的应试教育 被引量:1
4
作者 吴碧宇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 2004年第1期88-90,共3页
本文从科举制的产生、发展及其内容、科目、方法和考试形式对教育的影响 。
关键词 隋朝 唐朝 科举制度 中国 古代 应试教育 教育事业史
下载PDF
辽、金、元科举制比较研究
5
作者 刘希伟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3期76-80,共5页
通过断代间的比较研究可以发现,辽、金、元三代在对科举功能认同度、科举程序、所设科目与内容及登科人数上存在着相当的差异;三代的学校教育普遍受到了科举制的影响。在"民族"这一维度上,三代科举制虽各具独特的民族色彩,但... 通过断代间的比较研究可以发现,辽、金、元三代在对科举功能认同度、科举程序、所设科目与内容及登科人数上存在着相当的差异;三代的学校教育普遍受到了科举制的影响。在"民族"这一维度上,三代科举制虽各具独特的民族色彩,但实际上更多地表现出某种共通性:辽代虽最终"面向汉藩",但主要"面向汉人"的政策显示出了契丹人自身尤其是其统治者长期不屑科举的一面;金、元两代直接凸显出了强烈的民族歧视。辽、金、元三代科举制的比较研究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制 比较研究
下载PDF
从科举看高考制度存在的必要性 被引量:3
6
作者 涂春花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13-15,共3页
以考促学,以考促教是考试的主要教育功能。然而人们对恢复了近20多年的高考制度却予以抨击。刘海峰教授兴起的科举学研究,让我们反思了科举制度的利弊,科举的废止并不意味着考试选才的合理因素与之俱亡,科举所体现的公平竞争,择优录取... 以考促学,以考促教是考试的主要教育功能。然而人们对恢复了近20多年的高考制度却予以抨击。刘海峰教授兴起的科举学研究,让我们反思了科举制度的利弊,科举的废止并不意味着考试选才的合理因素与之俱亡,科举所体现的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具有超越封建时代的特征,不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失去其存的意义,这促使我们认识到考试制度存在是非常必要的。尽管高考有其弊端,但只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就一定能使高考的运作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考制度 科举制度 必要性 教育功能 考试选才 公平竞争 择优录取
下载PDF
再说“师道” 被引量:1
7
作者 陈桂生 《江苏教育研究》 2009年第1期9-11,共3页
本文通过对我国古代以"师道"为核心的师说进行系统的考察,着重揭示科举制度对于为师之道与为学之道造成的严重后果,对于我国现今的教育或有警示的作用。
关键词 师道 师说 科举制度
下载PDF
王定保《唐摭言》述论
8
作者 邱昌员 赖思颖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10期20-23,共4页
王定保《唐摭言》是一部对唐代科举制度进行重点关注的小说集,不仅对唐代科举制度的规制、礼仪、风俗作了真实详尽的记载,还通过文人对科举的参与及科举对文人命运的影响反映文人士子的生活,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的士风和世风。
关键词 《唐摭言》 王定保 唐代科举制度 轶事小说 琐闻小说
下载PDF
从策问看权德舆对中唐科举教育制度的评骘与主张
9
作者 陈江英 《甘肃高师学报》 2016年第4期1-8,共8页
权德舆,中唐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一生三掌贡举,擢进士"七十有二",选拔培养了大批的人才精英,为中唐网罗人才、奖励贤俊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权德舆思贤若渴,希望选贤予能,从善如流。他的策问中,时时反映出他秉公持正、鼓励... 权德舆,中唐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一生三掌贡举,擢进士"七十有二",选拔培养了大批的人才精英,为中唐网罗人才、奖励贤俊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权德舆思贤若渴,希望选贤予能,从善如流。他的策问中,时时反映出他秉公持正、鼓励选贤予能的用人态度。同时,也有不少对科举教育制度思考的话题,比如对选举制度流弊的思考;对如何选拨人才的思考等。不仅如此,权德舆还针对当时倚靡的文风作了相应的批评与指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 选举 教育 制度
下载PDF
从《通典·卷十五·选举三》看唐朝科举制度的作用
10
作者 许继莹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124-126,共3页
《通典》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记载历代典章制度的通史。从《通典.卷十五.选举三》的文字上看,唐朝实行科举制度,满足了封建君主专制政治的要求,达到了稳定、巩固封建统治的效果。与九品中正制相比较,它是比较进步、比较合理、比较符合历... 《通典》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记载历代典章制度的通史。从《通典.卷十五.选举三》的文字上看,唐朝实行科举制度,满足了封建君主专制政治的要求,达到了稳定、巩固封建统治的效果。与九品中正制相比较,它是比较进步、比较合理、比较符合历史发展的制度,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典》 唐朝 科举制度 作用
下载PDF
从科举到高考: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11
作者 任羽中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7-13,共7页
从科举到高考,中国形成了一种"亘古亘今、亦旧亦新"的强大传统,也实现了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中国的精英选拔机制(科举—高考制)与西方不同,强调通过标准化考试,公平、择优选拔人才。高考绝不仅仅是一项教育制度,更是中国特... 从科举到高考,中国形成了一种"亘古亘今、亦旧亦新"的强大传统,也实现了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中国的精英选拔机制(科举—高考制)与西方不同,强调通过标准化考试,公平、择优选拔人才。高考绝不仅仅是一项教育制度,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政治、社会与文化的汇聚点。因此,我们今天在研讨和推进高考改革时,必须注意总结历史的经验与教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 高考制度 精英选拔 社会公平
下载PDF
“科举学”的世纪回顾 被引量:44
12
作者 刘海峰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5-23,125,共10页
20 世纪科举研究的演进大致可分为奠立基础、中心外移、兴盛繁荣三个阶段。总的看来是从冷寂走向热门,从制度的考证和史实的回忆走向理论的探讨,从激情的批判走向理性的判断,从幼稚走向成熟。“科举学”的热点和公案主要有科举起... 20 世纪科举研究的演进大致可分为奠立基础、中心外移、兴盛繁荣三个阶段。总的看来是从冷寂走向热门,从制度的考证和史实的回忆走向理论的探讨,从激情的批判走向理性的判断,从幼稚走向成熟。“科举学”的热点和公案主要有科举起源之争、科举革废的影响、科举与社会流动的关系、八股文的评价、科举制的功过得失等问题。世纪之交“科举学”的发展有三个趋势:一是研究继续变热,更为学术界所关注;二是进一步走向理论化与综合化,真正形成一门专学;三是评价更为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 考试 研究 回顾
下载PDF
科举制与戊戌变法败因探析
13
作者 张萌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126-130,共5页
戊戌变法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上最重要的变法运动,它的失败引发了百年来国内外学者的不断讨论与研究。过去的研究大多将失败归结为资产阶级经济基础薄弱或是维新派政治上的软弱等原因。从科举制视角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可以为戊戌变法研... 戊戌变法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上最重要的变法运动,它的失败引发了百年来国内外学者的不断讨论与研究。过去的研究大多将失败归结为资产阶级经济基础薄弱或是维新派政治上的软弱等原因。从科举制视角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可以为戊戌变法研究提供新的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制 戊戌变法 康有为
下载PDF
游移在传统与变革之间——太平天国科举制度研究
14
作者 莫梨 《特立学刊》 2017年第2期48-53,共6页
晚清政局风云诡谲,东西文化开始对接并相互冲击。科举制度在经历千年的不断发展完善之后,也受到了时代的冲击,特别在戊戌变法之后走向了穷途末路。作为清朝敌对者的太平天国同样实行科举制度,它的科举制度既有对传统的继承,又有为... 晚清政局风云诡谲,东西文化开始对接并相互冲击。科举制度在经历千年的不断发展完善之后,也受到了时代的冲击,特别在戊戌变法之后走向了穷途末路。作为清朝敌对者的太平天国同样实行科举制度,它的科举制度既有对传统的继承,又有为其政治斗争需要而进行的变革,这种游移在传统与变革之间的太平天国的科举制度是晚清一系列社会制度在延续与消亡之间挣扎的具体表现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天国 科举制度 传统 变革
下载PDF
科举制度与地方学校的等级制度
15
作者 柯任达 王丽华 《考试研究》 2011年第1期72-79,共8页
传统的以科举制度为基础的教育体系是中国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符合千百万人利益,并成为促成国家和社会统一稳定的一种力量。笔者分析了晚清时期中国地方学校的等级制度,通过研究各地以考试为基础的私立学堂与书院,探讨年轻学子在考... 传统的以科举制度为基础的教育体系是中国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符合千百万人利益,并成为促成国家和社会统一稳定的一种力量。笔者分析了晚清时期中国地方学校的等级制度,通过研究各地以考试为基础的私立学堂与书院,探讨年轻学子在考试阶梯上不断上升的道路,同时考察科举文化是如何渗透到普通百姓生活之中的。文章认为,这种金字塔式的教育体系将精英文化的价值从社会上层的城市纵向植入中国社会基础的自然村,以从顶到底的形式满足了各个社会阶层对知识的要求。而科举考试的重大作用之一在于通过等级教育体系,吸引中国最优秀的年轻人参加考试,为政府提供了选拔忠心为朝廷与封建帝制服务的官员的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制度 地方学校等级 统一稳定 私塾
下载PDF
科举与科技:基于人力资本的视角
16
作者 梁若冰 谢骐宇 《世界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65,共36页
传统观点认为,科举制度阻碍了中国历史上的科技发展,本文则发现了不同的结果。首先,基于580-1915年历史面板数据,本文利用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分析了科举对古代科技的影响,发现科举登科人数与科技人物数量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为处理内生... 传统观点认为,科举制度阻碍了中国历史上的科技发展,本文则发现了不同的结果。首先,基于580-1915年历史面板数据,本文利用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分析了科举对古代科技的影响,发现科举登科人数与科技人物数量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为处理内生性问题,本文采用了距科举考试地点的距离与各时段科举登科总人数的交乘项作为工具变量,结果也证实了上述结论,这说明人力资本积累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其次,本文进一步分析了科举影响科技人才数量的主要途径,发现科举制显著促进了科举出身的科技人物的产生,同时科举人才积累对于文化、教育与家族传承都有显著作用。最后,本文尝试分析了明清时期科举对科技人才的影响,发现这一时期科举对科技的正向影响有所削弱,这可能是来源于考试内容与考试方式的僵化,同时科技发展的学科结构与创新结构也阻碍了近代的科技进步,这些都表明严重的人力资本错配会对科技人才产生阻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制度 科技创新 人力资本
原文传递
科场信号传递:要素、机制与价值
17
作者 毛鹏程 《湖北招生考试》 2023年第5期34-40,59,共8页
信息经济学领域中的信号传递理论为分析科场活动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在科场中,考官与考生之间所拥有的信息不对称且无法直接沟通,需要求助于间接的信号加以传递。考生可视为“信号发送者”,通过写作可被观察的优秀科文“信号”,将自身道... 信息经济学领域中的信号传递理论为分析科场活动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在科场中,考官与考生之间所拥有的信息不对称且无法直接沟通,需要求助于间接的信号加以传递。考生可视为“信号发送者”,通过写作可被观察的优秀科文“信号”,将自身道德、才识、能力等传递给考官,考官作为“信号接收者”,根据过往阅卷标准与个人喜好,对考生的科文作出甄别与筛选。考官的出题偏好与评判标准作为反馈机制,进一步引导考生调整自身科文信号,使科场取士达至“均衡”状态。同时,社会对“以文取士”观念的高度认同、政府革新举措的积极推动为科文信号的产生和传递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环境与制度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不对称 信号传递理论 科举制度 科场 科文
原文传递
论明代科举制度对学校教育的导向作用 被引量:4
18
作者 牛翠萍 胡凡 《湖北招生考试》 2007年第24期46-50,共5页
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长期实行的一种官员选拔制度。科举制度发展到明代进一步完备,但其弊端也空前暴露。科举制度不是教育制度,但它与教育关系密切,对学校教育具有导向作用,具体体现在对学校培养目标的导向、学校教学内容的导向、对学校... 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长期实行的一种官员选拔制度。科举制度发展到明代进一步完备,但其弊端也空前暴露。科举制度不是教育制度,但它与教育关系密切,对学校教育具有导向作用,具体体现在对学校培养目标的导向、学校教学内容的导向、对学校教学效果的导向等诸多方面。科举考试主宰并控制了学校教育,故明代的学校教育是科举制度导向下的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科举制度 导向 学校教育
原文传递
试论科举的生与死
19
作者 陆安 《湖北招生考试》 2015年第1期50-53,共4页
科举实乃古代中国封闭专制的社会体系中罕见的开放民主的选才用人制度,体现了对相对公平理想的追求,是封建制度创新的一项成果,历经1300多年的磨砺,利弊兼具,最后成为晚清政权断臂求生的目标。科举制虽死,科举学犹生,科举学对中国社会... 科举实乃古代中国封闭专制的社会体系中罕见的开放民主的选才用人制度,体现了对相对公平理想的追求,是封建制度创新的一项成果,历经1300多年的磨砺,利弊兼具,最后成为晚清政权断臂求生的目标。科举制虽死,科举学犹生,科举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深入骨髓且旷日持久,其意蕴已然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 制度创新 利弊 文化传统
原文传递
唐朝与晚清时期科举文化比较对当今高考文化的修正分析
20
作者 范哗 《湖北招生考试》 2015年第2期41-44,共4页
有1300多年历史的中国科举制,在漫长历史的发展演变中,逐步形成了对中国封建社会有着重大影响的科举文化。从相关资料分析来看,唐宋的科举文化与明清的科举文化呈现出明显不同的特点,对历史的中国产生了不同的考试文化导向,并产生了不... 有1300多年历史的中国科举制,在漫长历史的发展演变中,逐步形成了对中国封建社会有着重大影响的科举文化。从相关资料分析来看,唐宋的科举文化与明清的科举文化呈现出明显不同的特点,对历史的中国产生了不同的考试文化导向,并产生了不同的历史结果。"科举"作为中国古代唯一的大规模国家考试制度,其发展、变化以及被废止的历史经验教训,对当代同为大规模国家统一考试的高考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文化 文化导向 高考改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