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可可西里——东昆仑活动构造带强震活动研究 被引量:28
1
作者 张国民 田勤俭 王辉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3年第1期39-46,共8页
青海昆仑山口西 8.1级地震发生在具有新生性特征的可可西里—东昆仑活动断裂带上。该断裂带在 190 0年以来的 10 0多年中经历了一个强震活动过程。在该强震活动过程中 ,地震沿整个可可西里—东昆仑活动构造带分段破裂 ,强震的破裂长度... 青海昆仑山口西 8.1级地震发生在具有新生性特征的可可西里—东昆仑活动断裂带上。该断裂带在 190 0年以来的 10 0多年中经历了一个强震活动过程。在该强震活动过程中 ,地震沿整个可可西里—东昆仑活动构造带分段破裂 ,强震的破裂长度和震级之间大致满足对数线性的统计关系 ,强震活动呈现指数型时间分布的加速特征。这种强震加速活动特征可以用含多个震源体的孕震系统的强震成组活动模型给予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可西里-东昆仑活动构造带 强震活动 破裂长度 震级 孕震系统 震源体
下载PDF
东昆仑活动断裂带西大滩段断层气(Rn,CO_2)的释放特征 被引量:9
2
作者 李陈侠 徐锡伟 +7 位作者 F Perrier P Richon 陈桂华 Y Klinger J-M Nocquet C Romieu 张晓清 常振广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905-909,共5页
通过在东昆仑活动断裂带西大滩段进行断层气测试,首次获取了该断裂带中Rn和CO2的释放量。在2004年开挖的2~3m深的探槽内,氡浓度可达20732Bq.m-3,氡发射率可达433mBq.m-2.s-1,远高于在地表的氡浓度505~2380Bq.m-3与氡发射率7~28.19mBq... 通过在东昆仑活动断裂带西大滩段进行断层气测试,首次获取了该断裂带中Rn和CO2的释放量。在2004年开挖的2~3m深的探槽内,氡浓度可达20732Bq.m-3,氡发射率可达433mBq.m-2.s-1,远高于在地表的氡浓度505~2380Bq.m-3与氡发射率7~28.19mBq.m-2.s-1(地表氡发射率均值为14.7mBq.m-2.s-1,与世界平均值相当)。从而我们推断该断裂具有从上部第四系覆盖物到深部花岗岩之间的良好连通性。在地表CO2的析出率平均值为18.9g.m-2.d-1,与通常的背景值相当,在探槽中和距离断层1km的地方没有明显的空间变化,但是在断层北侧3km处的一个近乎直立的千枚岩小山上,CO2的析出率却很高,为421g.m-2.d-1,同时该处氡的发射率也高,达503mBq.m-2.s-1,因此,有必要在该断裂附近进行长期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活动断裂 西大滩段 断层气 氡气 CO2
下载PDF
探地雷达在探测隐伏活动断层中的应用 被引量:9
3
作者 李建军 张军龙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3-89,共7页
以东昆仑断裂带东部采用探地雷达探测隐伏活动断层为例。在浅覆盖区,利用合理的采集参数和数据处理流程;雷达剖面图像能够清晰地显示出隐伏断层的形态特征和岩土分层;结合沉积序列,可以分析和评价断层的活动性。实验证明,探地雷达是一... 以东昆仑断裂带东部采用探地雷达探测隐伏活动断层为例。在浅覆盖区,利用合理的采集参数和数据处理流程;雷达剖面图像能够清晰地显示出隐伏断层的形态特征和岩土分层;结合沉积序列,可以分析和评价断层的活动性。实验证明,探地雷达是一种有效探测浅覆盖区隐伏活动断层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地雷达 隐伏活动断层 东昆仑断裂带 罗叉段
下载PDF
东昆仑活动断裂带强震地表破裂分段特征 被引量:14
4
作者 江娃利 谢新生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6年第2期132-139,共8页
东昆仑活动断裂带是青藏高原内部一条长度达到1000km以上的活动断裂带。在近100年期间,沿该断裂带曾发生过4次MS7.0以上地震。最新一次强震是2001年昆仑山口MS8.1地震。本文综合前人资料,通过东昆仑活动断裂带的几何展布、活动速率、历... 东昆仑活动断裂带是青藏高原内部一条长度达到1000km以上的活动断裂带。在近100年期间,沿该断裂带曾发生过4次MS7.0以上地震。最新一次强震是2001年昆仑山口MS8.1地震。本文综合前人资料,通过东昆仑活动断裂带的几何展布、活动速率、历史强震及古地震地表破裂带展布,讨论了该断裂带的强震破裂分段特征、强震破裂端点障碍体的稳定性,强调了从断裂带演化过程认识断裂带的几何展布与现今强震地表破裂分段的异同,并讨论了该断裂带未来的强震破裂危险地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 地表破裂带 破裂分段 构造演化 东昆仑活动断裂带
下载PDF
新疆鄯善碱泉子—巴里坤洛包泉活动断裂带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柏美祥 麻勇 +1 位作者 今泉俊文 沈军 《内陆地震》 1999年第4期291-298,共8页
通过对碱泉子—洛包泉活动断裂带中碱泉子、红山口及洛包泉3 条活断层断坎微地貌的实测,尤其是对洛包泉活断层地衣直径及醉汉林胸径的实测,认为碱泉子活断层中全新世以来的垂直活动速率为0.99±0.02 m m /a~1.85±0.03 m m /a... 通过对碱泉子—洛包泉活动断裂带中碱泉子、红山口及洛包泉3 条活断层断坎微地貌的实测,尤其是对洛包泉活断层地衣直径及醉汉林胸径的实测,认为碱泉子活断层中全新世以来的垂直活动速率为0.99±0.02 m m /a~1.85±0.03 m m /a;红山口左旋正断层构成顺坡向断层陡坎,坎高1.6~7.0 m ,中全新世以来垂直活动速率为0.26±0.02 m m /a~0.95±0.06 m m /a,按其形成的水系左错1.6~2.8 m 计算,其水平活动速率为0.22±0.01 m m /a~0.38±0.03 m m /a,红山口活断层滑动速率为0.35~1.02 m m /a;洛包泉活断层地表破裂带长13 km ,断坎高3.6~14.8 m ,是由1914 年8 月5 日发生的7 12 级地震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活动断裂带 地衣测量 微地貌 醉汉林胸径测量 地震带
下载PDF
联滑断层是一种新型断层──三海断裂带的研究
6
作者 宋传中 钱德玲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4年第1期178-186,共9页
本文揭示一种贯穿陆壳和洋壳并使其共同变形、联合演化的新型断裂带,提出联滑断层的概念;分析了这种巨型断裂带的主要特征.同时结合大量的理论和实际资料、航空照片和地球物理资料,重点阐述了三海断裂带。该断裂带是东亚地壳量重要... 本文揭示一种贯穿陆壳和洋壳并使其共同变形、联合演化的新型断裂带,提出联滑断层的概念;分析了这种巨型断裂带的主要特征.同时结合大量的理论和实际资料、航空照片和地球物理资料,重点阐述了三海断裂带。该断裂带是东亚地壳量重要的联滑断层之一,它的规模最大,活动性最强,严格控制了东亚地壳中生代末以来的构造变形.三海断裂带西端在商都一带,向东经过张家口、北京、唐山,进入渤海,再切黄海、东海北部,进入太平洋。该带走向320°,宽约100km,主要活动时期是新生代.它破坏了陆壳上的硫球"沟-派-盆"系统和洋壳上的马里亚纳"沟-弧-盆"系统,该断裂带右旋平移,带中的京、津、唐地区为著名的地震活动带.三海断裂带与杭州湾断裂带组成一个三角形,是新生代中国东部最强烈的活动区,具有极其特殊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滑断层 断裂带 新生代 变形
下载PDF
东昆仑断裂带玛沁—玛曲段晚第四纪构造活动特征的地貌响应定量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李昭 付碧宏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21-1447,共27页
位于东昆仑断裂带东段的玛沁—玛曲段主断裂带由数条规模不等、羽状斜列的次级断裂组成,其晚第四纪滑动速率自西向东呈现梯度式降低的原因仍存在较大争议。精确查明玛沁—玛曲段主断裂带及其分支断裂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可为探讨东昆... 位于东昆仑断裂带东段的玛沁—玛曲段主断裂带由数条规模不等、羽状斜列的次级断裂组成,其晚第四纪滑动速率自西向东呈现梯度式降低的原因仍存在较大争议。精确查明玛沁—玛曲段主断裂带及其分支断裂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可为探讨东昆仑断裂带东段的构造转换机制、评价地震危险性提供重要线索。地貌指数定量分析是活动构造研究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其中,面积-高程积分(HI)和河流坡降指数(SL)可有效揭示区域构造变形信息,而地势起伏度(TR)能直观地反映区域构造活动的侵蚀响应程度。文中利用30m精度的AW3D30数据系统地定量提取玛沁—玛曲段主断裂带及其周边整个流域的TR指数、流域盆地的HI指数及主要河流的Hack剖面、SL指数及归一化坡降指数(SLK),通过构造地貌与河道形态揭示区域构造活动的地貌响应特征,探讨不同构造段落的活动强度。研究结果表明,沿玛沁—玛曲段主断裂带的HI指数、Hack剖面、SLK指数及TR指数等值呈自西向东连续下降的变化特征,其中,HI值自西部的0.77~0.89向E下降至0.15~0.36,TR所反映的地表侵蚀量从欧拉秀玛乡西侧的400m向E降至玛曲县东侧的(61±11)m,而Hack剖面的上凸程度与其SLK异常显著性则具有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这与沿主断裂带晚第四纪滑动速率自西向东梯度递减的趋势基本一致,表明地貌指数值变化与断裂活动强度密切相关;地貌指数的空间分布差异性揭示了玛沁—玛曲段主断裂带及分支断裂(阿万仓断裂和尕海断裂)的晚第四纪构造活动性具有西段最强,中段、东段逐渐减弱的显著分段特征。结合野外构造地貌调查和验证认为,玛沁—玛曲段主断裂带的晚第四纪活动性从玛沁—欧拉秀玛一带的断裂交会区开始向E逐渐减弱。因此,推断东昆仑断裂带玛沁—玛曲段晚第四纪左旋走滑速率向E降低的现象与其主断裂带及阿万仓断裂、尕海断裂等分支断裂构成的马尾状断裂系统密切相关,分支断裂通过左旋走滑与逆冲变形共同吸收和调节了东昆仑断裂带东段向E扩展过程中的部分运动分量,对东昆仑断裂带东段的构造转换与变形分解起到了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积-高程积分 地势起伏度 河流坡降指数 构造活动强度 东昆仑断裂带东段
下载PDF
多源遥感影像的沂沭断裂带东地堑断层精细解译
8
作者 何萌 张景发 +5 位作者 魏久传 罗毅 王鑫 夏锐 葛孚刚 杨彬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37-148,共12页
沂沭断裂带为郯庐断裂带山东段,是郯庐断裂带中活动性最强的一条断裂.对活动断层进行精细解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收集了沂沭断裂带东地堑的KH-4B卫星影像、历史航片数据、高分2号影像等,对沂沭断裂带东地堑的3条主干断裂进行了遥感解释... 沂沭断裂带为郯庐断裂带山东段,是郯庐断裂带中活动性最强的一条断裂.对活动断层进行精细解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收集了沂沭断裂带东地堑的KH-4B卫星影像、历史航片数据、高分2号影像等,对沂沭断裂带东地堑的3条主干断裂进行了遥感解释和构造地貌学分析,获取了更精细的断层分布.结果表明,昌邑—大店断裂(F_(1)),总体NE走向,线性特征突出,沿断层处多发育陡坎、跌水等,多见由断层活动形成的串珠状水塘;白芬子—浮来山断裂(F_(2))走向NNE,历史影像中色调异常明显,显示部分河流右旋位错;安丘—莒县断裂(F_(5))走向NNE,大体沿沭河发育,地表形成系列串珠状湖泊.跨3条主干断裂的冲沟均出现明显右旋位错,F_(5)断裂最为明显.另外,沿断裂带测量了多个冲沟位错,包括水平位错和垂直位错,与野外调查相近.相关工作可以为下一步的钻探和物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航片 KH-4B卫星影像 沂沭断裂带东地堑 活动断层 构造地貌
下载PDF
A Discussion of Some Problems Concerning the Tosonhu Lake M_S7.5 Earthquake in 1937
9
作者 Li Chenxia Dai Huaguang +2 位作者 Chen Yongming Xu Xiwei Dai Wei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7年第1期94-103,共10页
The East Kuulun active fault zone, which lies in the valley of the Kuulun Mountains above an elevation of 4,000 meters, is an important active fault zone in the Northeast Qinghai-Xizang (Tibet) Plateau. The 1937, th... The East Kuulun active fault zone, which lies in the valley of the Kuulun Mountains above an elevation of 4,000 meters, is an important active fault zone in the Northeast Qinghai-Xizang (Tibet) Plateau. The 1937, the Tosonhu lake Ms7. 5 earthquake occurred in the eastern segment of the East Kuulun active fault zone. Four field investigations were launched on this seism in 1963, 1971, 1980, and between 1986 and 1990. However, due to different extents of the investigations, four different conclusions have been gained. Concerning the length aspect of the surface rupture zone of this earthquake, the unanimous consensus is that its eastern end lies in the west side of the main Ridge of the A 'nyemaqen Mountains, but opinions about the western end and the location of the macro-epicenter are different. Based on investigation and comprehensive study, a series of scientific problems like geometric and kinetic characteristics, the length of the rupture zone, the maximum sinistral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and the macroepicenter were re-evaluated. We believe that the total length of this earthquake's surface deformation zone is at least 240km; the western end of the zone is at the west of Wnsuwuwoguole; the maximum sinistral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is 8m to the west of Baerhalasha gully on the east side of Sanchakou; the maximum vertical displacement is 3.5m in the south of Sanchakou and the macro-epicenter is in Sanchako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east Kuulun active fault zone The 1937 Tosonhu lake Ms7.5 earthquake Earthquake surface rupture zone Macro-epicenter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