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xploration of the dynamic water resource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Keriya River Basin on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Taklimakan Desert,China 被引量:3
1
作者 Shuhong Yang Tao Yang 《Regional Sustainability》 2021年第1期73-82,共10页
The water resource carrying capacity(WRCC)in river basin changes dynamically under climate change,economic development,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Climate change affects hydrological processes and spatial/temporal d... The water resource carrying capacity(WRCC)in river basin changes dynamically under climate change,economic development,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Climate change affects hydrological processes and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water resources;while economic develo-ment 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 can also affect the balance of water resources systems.Under climate change,economic development,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it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the dynamic behavior of WRCC in river basins.This will help to alleviate water resources security issues and build a sustainable water resources system.This study was carried out to evaluate the dynamic WRCC using the"climate,economics,and technology-control objective inversion mode",which used total water consumption,water-use efficiency,and restrained total pollutant control in the water functional area as boundary conditions.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on the Keriya River Basin,a sub-catchment located in southem margin of the Taklimakan Desert.The WRCC in the Keriya River Basin in 2015 was calculated,and the trends in the short term(2020),middle tem(2030),and long term(2050)were predicted.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climate change factors have a positive effect on WRCC in the Keriya River Basin,which leads to an increase in total water resources.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exhibits an overall positive effect,while increasing in water consumption and sewage discharge exhibit a negative effe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mate change Economic development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 Water resource carrying capacity keriya river Basin
下载PDF
Runoff Variation Law and Its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in the Headstream Area of the Keriya River Basin,Xinjiang 被引量:7
2
作者 凌红波 张青青 +1 位作者 史薇 徐海量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6期780-791,共12页
Based on the runoff and meteorological data of Langan(兰干) Hydrological Station from 1957 to 2009 in Keriya(克里雅) River,the periodicities,abrupt changes,and trends of climate factors and runoff were investigate... Based on the runoff and meteorological data of Langan(兰干) Hydrological Station from 1957 to 2009 in Keriya(克里雅) River,the periodicities,abrupt changes,and trends of climate factors and runoff were investigated by wavelet analysis and nonparametric test;then,the future change of the annual runoff was predicted by a periodic trend superposition model.In succession,the influencing volumes of climate change on the annual runoff were separated from the observation values of the an-nual runoff in Keriya River.The results show that(1) temperature serie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while the annual runoff and precipitation of Keriya River increased insignificantly at the significant level of α=0.05;(2) the common periods of 9 and 15 years existed in the annual runoff evolution process,and the primary periods of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were 9 and 22 years and 9 and 13 years,respec-tively;(3) the annual runoff did not vary simultaneously with the abrupt change of climate factors in the headstream;the abrupt points of annual runoff and temperature are at 1998 and 1980 year,and that of precipitation is not so significant;and(4) the annual runoff will experience a decrease trend in the future period;the total increasing volume owing to climate change is 23.154×108 m3 in the head-stream during the period of 1999-2009;however,the stream flow has been nearly utilized completely due to the human activities in the mainstream area of Keriya Riv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mate change period and trend of runoff nonparametric test keriya river arid re-gion.
原文传递
Hydrological changes and settlement migrations in the Keriya River delta in central Tarim Basin ca. 2.7–1.6 ka BP: Inferred from ^(14)C and OSL chronology 被引量:6
3
作者 ZHANG Feng WANG Taoi +4 位作者 Hamid . YIMIT SHI QingDong RUAN QiuRong SUN ZhiQiong LI Fa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1年第12期1971-1980,共10页
Over one hundred artifacts, including shards, chopped wood, bronze and iron ware debris as well as footprints, have been discovered during archaeological investigations at and around the central Taklamakan Desert Yuan... Over one hundred artifacts, including shards, chopped wood, bronze and iron ware debris as well as footprints, have been discovered during archaeological investigations at and around the central Taklamakan Desert Yuansha Site (38°52′N, 81°35′E). Dating (14C and OSL) and landform study show that the present-day dry Keriya River once sustained an oasis human settle- ment in 2.6 ka BP, historically falling into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716-475 BCE) of Chinese history. The chronology and archaeological interpretations also show that some 400 years later, the local Keriya River channel had shifted 40 km southeast to sustain a Western Han (206 BCE-25 CE) Wumi settlement at the Karadun site. In the meantime, river-channel migration had allowed reoccupation of a site west of Yuansha City around 1.9 ka BP (abandoned again by 1.6 ka BP). The remains' chronology shows that this site was affiliated to Wumi culture and Eastern Han (24-220 CE) dynasty rule. Palaeoclimatic records indicate that the migrations of the river and oasis settlers between 2.7 and 1.6 ka BP were coeval with Central Asian climate changes. Yuansha City was built just after the end of 2.8 ka BP glacier advances in western China, suggesting that release of more water during the subsequent glacier recession may have facilitated oasis development such that Iron Age European peoples could settle in the Tarim Basin. As shown from analysis of archeological remains, not only at Yuansha but also in other ancient cities in the Tarim such as Loulan and Jingjue (Niya), conditions around 1.6 ka BP were dry enough to cause oasis decline. Thus, the results reported here enhance our knowledge about environmental changes and their effects on human activities and cultural evolution in western China and will stimulate further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of landscape and oasis history in the Tarim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克里雅河 水文变化 年代学 14C BP 迁移 三角洲
原文传递
克里雅河流域中游绿洲蒸散发的时空演变与驱动因素分析
4
作者 王冉冉 吕光辉 +1 位作者 何学敏 李进宝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36,139,共7页
蒸散发是评估荒漠绿洲水热循环的关键因素,其时空变化监测及驱动力研究可为水资源的精准调控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以克里雅河流域中游绿洲地区为研究区域,本文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与SEBS模型分析了2010—2022年蒸散发的时空变化... 蒸散发是评估荒漠绿洲水热循环的关键因素,其时空变化监测及驱动力研究可为水资源的精准调控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以克里雅河流域中游绿洲地区为研究区域,本文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与SEBS模型分析了2010—2022年蒸散发的时空变化,通过蒸发皿实测数据和Penman-Monteith模型进行了估算结果的精度验证,并进一步探讨了蒸散发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蒸散发的SEBS模拟值与蒸发皿观测值的相关系数和R 2分别为0.93和0.87,RMSE为0.96 mm/d;与彭曼公式观测值的相关系数和R 2分别为0.90和0.81,RMSE为0.64 mm/d。②2010—2022年的实际蒸散发呈下降趋势,其变化速率为14.75 mm/a;在春季、夏季和秋季呈下降趋势,在冬季则呈上升趋势。③蒸散发的空间异质性明显,高值主要集中在克里雅河沿岸附近,低值则分布在绿洲边缘地区的沙地;近13年整个研究区约有70.2%的像元呈无显著下降趋势,10.4%的像元呈显著下降趋势。④蒸散发与气温、气压、日照时数、地表温度和NDVI呈显著相关关系,与风速和地表反照率呈弱相关关系。总体而言,研究结果能够较好地模拟克里雅河流域中游绿洲的蒸散发时空异质特征,有助于流域水资源合理规划与调控政策的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里雅河流域 蒸散发 SEBS模型 LANDSAT Mann-Kendall趋势分析 影响因子
下载PDF
流域尺度生态需水的估算模型与应用——以克里雅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32
5
作者 陈锐 邓祥征 +3 位作者 战金艳 汪云林 李冬 牛文元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25-731,共7页
以我国西部典型干旱区新疆南部的克里雅河流域为研究区,通过分析各生态系统需水的结构特征,估算了生态需水的规模,讨论了生态需水的供需平衡问题。研究发现,全流域生态需水总量约为6·93×109m3/a,平均每公顷植被的最小生态需水... 以我国西部典型干旱区新疆南部的克里雅河流域为研究区,通过分析各生态系统需水的结构特征,估算了生态需水的规模,讨论了生态需水的供需平衡问题。研究发现,全流域生态需水总量约为6·93×109m3/a,平均每公顷植被的最小生态需水为413·9m3/a。在各植被类型中,沼泽地耗水、草地耗水、林地耗水分别约占植被总生态需水量的47·6%、43·4%与9·0%,由此可见,沼泽地和草地耗水是该流域植被生态需水的主体。研究结论对于制定水土资源开发利用规划,保障当地水资源的良性循环,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恢复和重建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需水 可持续利用 克里雅河流域 中国西部 生态需水量 估算模型 流域尺度 植被类型 应用 开发利用规划
下载PDF
新疆克里雅河洪泛事件与树轮记录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6
6
作者 储国强 刘嘉麒 +2 位作者 孙青 陈锐 穆桂金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52-257,共6页
新疆克里雅河尾闾地带的达里雅博依绿洲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 ,光、热条件非常充分 ,水分是影响胡杨生长的主要因子。由于上游截流用于农业生产及河流下渗等因素的影响 ,导致下游水量逐渐减少 ,只有特大洪汛期... 新疆克里雅河尾闾地带的达里雅博依绿洲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 ,光、热条件非常充分 ,水分是影响胡杨生长的主要因子。由于上游截流用于农业生产及河流下渗等因素的影响 ,导致下游水量逐渐减少 ,只有特大洪汛期才有洪水泻入下游尾闾地带。因此 ,胡杨的生长与洪汛期洪水密切相关 ,洪水较大的年份输入的水量多 ,有利于胡杨的生长。本文对新疆克里雅河尾闾地带胡杨 (Populuseuphratica)树轮进行了初步研究 ,发现树轮宽度与克里雅河径流量的相关性较差 ,轮宽与器测径流量的相关系数仅为 0 .1 5 ,考虑到胡杨生长对径流量的滞后效应 ,滞后 3年的轮宽与器测径流量的相关系数为 0 .3 0 ,但与洪水年份有较好的对应性。近百年来的 9次洪水年份分别为 1 941年、1 96 3年、1 971年、1 972年、1 981年、1 987年、1 996年、2 0 0 0年和 2 0 0 1年 ,均对应于胡杨树轮宽度较大的年份 ,但一些年份有一定的滞后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里雅河 达里雅博依绿洲 胡杨 洪水 气候环境变化 树轮
下载PDF
新疆克里雅河流域绿洲适宜规模 被引量:20
7
作者 凌红波 徐海量 +3 位作者 刘新华 张青青 傅荩仪 白元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63-568,共6页
利用克里雅河流域1957~2009年水文气象资料及2010年遥感影像数据,借助Z指数法及水热平衡模型分析了流域水资源在不同丰枯水平下的绿洲适宜规模。结果表明:克里雅河流域地表径流存在明显的丰枯变化;维持克里雅河流域下游天然绿洲稳定所... 利用克里雅河流域1957~2009年水文气象资料及2010年遥感影像数据,借助Z指数法及水热平衡模型分析了流域水资源在不同丰枯水平下的绿洲适宜规模。结果表明:克里雅河流域地表径流存在明显的丰枯变化;维持克里雅河流域下游天然绿洲稳定所需要的水资源为1.583亿m3;现状面积下,克里雅河流域人工绿洲在丰水期处于稳定水平,枯水期与平水期皆为亚稳定水平;克里雅河流域人工绿洲在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的适宜规模分别为1 608~2 413 km2、1 157~1 736 km2和978~1 467 km2,而较高水资源保证度下最为适宜的规模应控制在978~1 736 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里雅河流域 干旱区 绿洲适宜规模 绿洲稳定性 水热平衡模型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南缘喀拉米兰河克里雅河流内流区近30a来的冰川变化研究 被引量:32
8
作者 许君利 刘时银 +1 位作者 张世强 上官冬辉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12-318,共7页
对1999年的喀拉米兰河克里雅河流内流区的Landsat ETM+影像运用非监督分类、监督分类,雪盖指数域值法和比值域值法提取其中176条冰川的边界信息,并与目视解译结果进行定量比较,结果表明:比值域值法精度最高,达98.32%;将比值域值法提取1... 对1999年的喀拉米兰河克里雅河流内流区的Landsat ETM+影像运用非监督分类、监督分类,雪盖指数域值法和比值域值法提取其中176条冰川的边界信息,并与目视解译结果进行定量比较,结果表明:比值域值法精度最高,达98.32%;将比值域值法提取1999年的冰川边界与1970年航测地形图勾绘的冰川边界进行叠加分析,得到整个流域29 a来的冰川变化信息.统计表明,流域冰川条数减少了0.6%,总面积萎缩了2.86%,总冰储量减少了3.10%,大多数冰川处于稳定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变化 比值域值法 喀拉米兰河-克里雅河
下载PDF
构造地貌--认识高原历史的钥匙 被引量:14
9
作者 赵越 黎敦明 +8 位作者 刘健 王瑜 潘燕兵 何哲峰 徐刚 裴军令 李惠娣 张克旗 张拴宏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961-1967,共7页
简要评述了构造地貌的研究.并以青藏高原西北缘克里雅河流域地貌演化说明了构造变形与青藏高原的形成历。以西域砾岩顶部的玄武岩作为区域构造地貌的标志,获得的高质量Ar-Ar年龄的加权平均值为1.09Ma±0.13Ma。该年龄不仅代表了西... 简要评述了构造地貌的研究.并以青藏高原西北缘克里雅河流域地貌演化说明了构造变形与青藏高原的形成历。以西域砾岩顶部的玄武岩作为区域构造地貌的标志,获得的高质量Ar-Ar年龄的加权平均值为1.09Ma±0.13Ma。该年龄不仅代表了西域砾岩沉积结束的时间,并制约了区域风沙堆积时代的下限,是一个重要的气候环境变化的转折点。更重要的是,该年龄标志了克里雅河演化的开始,即目前可观察的克里雅河的历史不过1.1Ma。另外获得的系统、丰富、翔实的沉积学、构造地质学、低温热年代数据和克里雅河流域地貌的测量结果还揭示了上新世晚期以来区域强烈的变形与构造地貌的演化。获得的重要结论还包括:能够分析恢复的前克里雅河的历史不超过西域砾岩沉积期,能够推测的青藏高原西北缘河流体系演化的最老历史不超过上新世阿图什组沉积期。在中新世乌恰组沉积时,基本观察不到青藏高原现今地貌体系产生的沉积作用的记录,而是更老的前青藏高原构造地貌格榘对沉积体系产生的影响。青藏高原的主体可能在中更新世早期前后才抬升进入冰冻圈。现今的克里雅河地貌主要是在区域构造抬升中由冰川融水侵蚀形成的。克里雅河源头可能残留了青藏高原演化的关键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地貌 青藏高原 克里雅河 Ar—Ar年龄 西域砾岩 早更新世 1.1Ma
下载PDF
克里雅河河谷地貌与塔里木盆地早-中更新世大湖环境 被引量:10
10
作者 潘燕兵 黎敦朋 +4 位作者 郭芳芳 何哲峰 裴军令 刘健 赵越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14-822,共9页
克里雅河谷现今的地貌特征是其1.09Ma以来演化的结果,记录了构造-气候综合作用下的地表过程。在克里雅河流出西昆仑山山前的支流吾格也克河至克里雅河主支的康苏拉克河段,河谷地貌清楚地分为早期的宽阔河谷地貌和其后明显窄小的峡谷地... 克里雅河谷现今的地貌特征是其1.09Ma以来演化的结果,记录了构造-气候综合作用下的地表过程。在克里雅河流出西昆仑山山前的支流吾格也克河至克里雅河主支的康苏拉克河段,河谷地貌清楚地分为早期的宽阔河谷地貌和其后明显窄小的峡谷地貌。克里雅河近50年来的平均年径流量约为7.345×108m3,早期宽阔河谷发育阶段的河水年径流量推测值不小于146.9×108m3。这表明当时克里雅河的河水流量远比现今的观测值要高得多,当时上游来水、区域降水远比现在多,塔里木盆地的古气候环境与现今塔里木盆地的荒漠环境迥异。在邻区策勒河西域砾岩中观察到的泥石流沉积表明,早更新世及略早一些,西昆仑山有可观的季节性洪水,那时的克里雅河河谷更加宽阔。因此,早—中更新世塔里木盆地应当存在相当可观的大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里雅河 河谷地貌 宽谷 古气候环境
下载PDF
克里雅河中下游流域地表沉积物的粒度与化学元素空间分布 被引量:12
11
作者 李小妹 严平 +1 位作者 吴伟 钱瑶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269-1276,共8页
通过对克里雅河流域的实地考察、地形测量、取样,分析其流经沙漠过渡带地表沉积物的粒度、化学元素的空间分布,得出以下结论:河流—沙漠过渡带地表沉积物的粒度组成以>2φ的粒径为主,粒度特征明显表现出风成特点;化学组成上以Si、Al... 通过对克里雅河流域的实地考察、地形测量、取样,分析其流经沙漠过渡带地表沉积物的粒度、化学元素的空间分布,得出以下结论:河流—沙漠过渡带地表沉积物的粒度组成以>2φ的粒径为主,粒度特征明显表现出风成特点;化学组成上以Si、Al为主,和上陆壳平均化学组成相比,除Ca、Co、As外都有一定的亏损;不同河段自上游至下游,在不同动力条件下,地表物质粒度特征表现出河漫滩砂与阶地风成砂呈相反的递变趋势;不同河段A-CN-K图解及CIA揭示了克里雅河不同河段地表物质化学风化程度均很低,处于较弱的去Na、Ca阶段,其他元素未发生明显的化学风化或迁移,不同河段化学风化程度差异与物源及地貌格局息息相关;同一河段不同地貌单元,随距河道远近不同,粒度特征与化学风化程度呈现出一定的递变规律;克里雅河平均粒径与一些元素的相关性,说明粒径大小与表征化学风化程度数值的大小有一定关系。总之,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克里雅河地表沉积物理化学特征的分异实质上反映风动力和水动力的差异性分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 化学元素 物源 风化过程 克里雅河
下载PDF
塔克拉玛干沙漠克里雅河尾闾达理雅博依绿洲地表水、地下水对植被格局的影响机制 被引量:16
12
作者 师庆东 郭玉川 +3 位作者 周小龙 戴岳 依力亚斯江·努尔麦麦提 李诚志 《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9年第3期253-259,286,共8页
克里雅河尾闾沙漠腹地达理雅博依天然绿洲植被格局具有显著空间异质性,2017年克里雅河上游吉音水库建成,尾闾绿洲观测与研究相对空白,科学调控需数据与理论支持.为此在国家基金委的支持下,课题组2018年沿下游沙漠河段及天然绿洲纵横断... 克里雅河尾闾沙漠腹地达理雅博依天然绿洲植被格局具有显著空间异质性,2017年克里雅河上游吉音水库建成,尾闾绿洲观测与研究相对空白,科学调控需数据与理论支持.为此在国家基金委的支持下,课题组2018年沿下游沙漠河段及天然绿洲纵横断面设置可长期观测的多个植被样方、样带;布设了地表水、网格化浅层地下水、中小尺度气象站等水文气象自动观测系统.此后,拟利用系统化的观测数据在空间相关统计、三维有限差分、有限元方法支持下构建和验证地表水、浅层地下水、土壤水、植被时空关系模型.揭示地表水对天然绿洲整体景观,浅层地下水对种群组合,土壤水对植物个体生长特征不同尺度上的影响作用与机制.阐明沙漠腹地绿洲植被空间格局影响因子及其作用、过程与机制是沙漠绿洲学和绿洲保护学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克拉玛干 克里雅河 达理雅博依绿洲 地表水 地下水 植被格局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南缘黄土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8
13
作者 滕晓华 张志高 +2 位作者 韩文霞 方亚会 叶程程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41-950,共10页
黄土是地质时期沙尘天气形成的粉尘堆积物,其粒度特征记录了粉尘搬运过程中的古大气环流格局和古环境演化信息。本文对昆仑山北坡克里雅河支流的第5级阶地羊场黄土剖面进行了系统的粒度分析,结果表明,黄土粒度组成主要以粗粉砂和砂砾为... 黄土是地质时期沙尘天气形成的粉尘堆积物,其粒度特征记录了粉尘搬运过程中的古大气环流格局和古环境演化信息。本文对昆仑山北坡克里雅河支流的第5级阶地羊场黄土剖面进行了系统的粒度分析,结果表明,黄土粒度组成主要以粗粉砂和砂砾为主,分选较好;羊场黄土为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近源风成堆积,粒度指标主要指示沙漠范围和源区气候干旱程度;粒度结果的详细分析及其与全球其他记录的对比表明,塔里木盆地南缘气候在8.5~3.6 ka B.P.较为湿润稳定,3.6 ka B.P.以来气候急剧变干并出现大幅度波动的千年尺度突变事件,与其他地区古气候记录有较好的一致性。塔里木盆地南缘8.5 ka B.P.以来的气候变化具有季风模式和千年尺度气候振荡的双重特点,可能同时受低纬度亚洲季风和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气候的影响;太阳辐射减弱引起的亚洲夏季风衰退可能导致了3.6 ka B.P.以来盆地的干旱化,同时,受太阳辐射驱动的北半球高纬度地区的气候变化,可能通过增加西风环流的强度及其波动幅度,进一步加剧了3.6 ka B.P.以来塔里木盆地南缘气候的干旱化和不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 干旱化 克里雅河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克里雅河阶地的形成与西昆仑山隆升 被引量:12
14
作者 王永 王军 +2 位作者 迟振卿 肖序常 张招崇 《宁夏工程技术》 CAS 2004年第3期207-209,共3页
通过对西昆仑山前克里雅河阶地的地貌、沉积特征及年龄测定,分析了克里雅河阶地的形成时代及其成因.结果表明,克里雅河阶地形成于约1.19Ma.西昆仑隆升是克里雅河阶地形成的主要因素,新构造活动是河流阶地级数与高差变化的直接原因,河流... 通过对西昆仑山前克里雅河阶地的地貌、沉积特征及年龄测定,分析了克里雅河阶地的形成时代及其成因.结果表明,克里雅河阶地形成于约1.19Ma.西昆仑隆升是克里雅河阶地形成的主要因素,新构造活动是河流阶地级数与高差变化的直接原因,河流阶地的形成同时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自河流阶地形成以来,西昆仑山经历了阶段式的隆升,两次强烈隆升分别发生于约1.19Ma与4.71ka,而在此之间西昆仑山的隆升幅度与速度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里雅河 阶地 西昆仑山 隆升
下载PDF
克里雅河流域1990-201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生态环境状况评价 被引量:8
15
作者 杜清 徐海量 +3 位作者 凌红波 王希义 赵新风 张鹏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98-202,共5页
通过GIS技术,以及1990年、2000年、2010年克里雅河流域Landsat-TM影像数据和中巴资源卫星数据,分析了克里雅河流域近20a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并对其生态环境状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1)克里雅河1990—2010年的20a里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显著,... 通过GIS技术,以及1990年、2000年、2010年克里雅河流域Landsat-TM影像数据和中巴资源卫星数据,分析了克里雅河流域近20a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并对其生态环境状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1)克里雅河1990—2010年的20a里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显著,其中耕地、水域湿地、建设用地和林地呈不断增加趋势,变化幅度分别为29.62%,16.64%,11.28%,2.9%。草地、沙地和未利用地面积不断减少,变化幅度为-3.65%,-0.6%,-0.33%;(2)1990—2010年流域新增耕地主要由3.11%的草地、0.3%的沙地和0.35%的未利用地转移而来,新增水域湿地主要由0.15%的沙地和0.29%的草地转移而来,新增建设用地主要由0.02%的沙地和0.15%的耕地转移而来,新增林地则主要由0.18%的沙地和0.03%的草地转移而来;(3)对流域生态环境状况进行评价可知在近20a里克里雅河流域生态环境状况无明显变化,但是流域耕地面积的不断扩张对流域生态环境良性发展产生一定隐患,因此合理利用流域水土资源对流域生态环境安全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 生态环境状况 克里雅河流域
下载PDF
克里雅河流域于田绿洲土壤酶活性与理化因子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刘曾媛 贡璐 +1 位作者 张雪妮 韩丽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5-41,52,共8页
选择克里雅河流域于田绿洲为典型样区,以绿洲土、盐渍土、棕漠土及风沙土为对象,分析了4种土壤酶活性和9种理化因子的特征,结合通径分析讨论了土壤酶活性与理化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绿洲土土壤酶活性和养分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类型,风沙... 选择克里雅河流域于田绿洲为典型样区,以绿洲土、盐渍土、棕漠土及风沙土为对象,分析了4种土壤酶活性和9种理化因子的特征,结合通径分析讨论了土壤酶活性与理化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绿洲土土壤酶活性和养分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类型,风沙土最低;绿洲土土壤水分含量最大,盐渍土、棕漠土和风沙土次之;风沙土容重最高,盐渍土、棕漠土和绿洲土次之;各土壤类型盐渍化程度均较高,pH值差异不显著,均表现为弱碱性;地下水埋深在各土壤类型间的变化范围较大。通径分析显示,土壤水分、容重、有机质、全氮、地下水埋深与4种土壤酶活性均有显著的相关关系,有效磷对碱性磷酸酶有极显著影响。有机质是影响过氧化氢酶活性的最主要因子,同时容重对过氧化氢酶活性亦有较大的直接正效应,影响蔗糖酶活性的主要因子是有机质,全氮是影响脲酶活性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酶活性 理化因子 通径分析 克里雅河流域
下载PDF
克里雅河上游流域黄土中孢粉组合与环境 被引量:9
17
作者 邵亚军 李保生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37-41,共5页
对克里雅河上游流域末次冰期以来形成的两个黄土剖面13块样品进行了孢粉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末次冰期以来该区黄土堆积的植被类型主要是以耐旱的麻黄(Ephedra)、藜(Chenopodiaceae)、蒿(Artemisi... 对克里雅河上游流域末次冰期以来形成的两个黄土剖面13块样品进行了孢粉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末次冰期以来该区黄土堆积的植被类型主要是以耐旱的麻黄(Ephedra)、藜(Chenopodiaceae)、蒿(Artemisia)等草本植物为主,属荒漠草原类型。但期间也出现过具有一定含量的云杉(Picea)、冷杉(Abies)、松属(Pinus)等针叶树花粉,显示出疏林草原环境。由此表明,从那时以来的黄土堆积过程中,在总的持续干旱的荒漠草原环境下也存在相对的干湿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里雅河 上游流域 黄土 孢子花粉 干旱环境
下载PDF
中国鸟类新记录——斑[姬]鹟 被引量:2
18
作者 马鸣 梅宇 胡宝文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84-584,602,共2页
2008年10-11月在昆仑山考察期间,在野外拍摄到20余张斑[姬】鹟[Ficedula hypoleuca (Pallas,1764)1的生态照片(其一请见本期封面照片),经过专家比对和文献查证,确定为中国鸟类一新记录种。该鸟的发现地点在新疆南部和田地区于... 2008年10-11月在昆仑山考察期间,在野外拍摄到20余张斑[姬】鹟[Ficedula hypoleuca (Pallas,1764)1的生态照片(其一请见本期封面照片),经过专家比对和文献查证,确定为中国鸟类一新记录种。该鸟的发现地点在新疆南部和田地区于田县阿羌乡普鲁村(36°11′15.6″N,81°28′56.9″E),海拔2601m。属于昆仑山南麓与塔克拉玛干沙漠之间的一个峡谷绿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姬]鹟 新记录 克里雅河 昆仑山 新疆
下载PDF
克里雅河流域于田绿洲土壤养分与水盐因子相关关系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韩丽 贡璐 朱美玲 《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3年第3期257-261,379,共5页
选择克里雅河流域于田绿洲为研究区,以绿洲土、盐渍土、棕漠土及风沙土等4种类型土壤为对象,分析了土壤表层养分、水盐因子的特征,结合通径分析方法研究了养分与水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土壤类型土壤养分与水盐因子差异性显著.通... 选择克里雅河流域于田绿洲为研究区,以绿洲土、盐渍土、棕漠土及风沙土等4种类型土壤为对象,分析了土壤表层养分、水盐因子的特征,结合通径分析方法研究了养分与水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土壤类型土壤养分与水盐因子差异性显著.通径分析显示,土壤水分对有机质含量和全氮的直接作用显著,地下水埋深通过土壤水对有机质和全氮的间接通径系数较大;水盐因子可能不是影响有效磷的主要因素;虽然水分因子对速效钾的直接通径系数较大,但其综合影响较校盐分因子对速效钾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养分 水盐 通径分析 克里雅河流域
下载PDF
克里雅河尾闾圆沙三角洲古河道剖面所记录全新世古绿洲环境变化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峰 夏倩倩 +1 位作者 迪丽拜尔·吐尔孙 刘建宗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78-187,共10页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克里雅河沿岸的古绿洲与人类活动遗迹丰富,伴随着河流的变迁,遗址印记了古代文明的消失,河道成为孕育绿洲的证据。在浩瀚的沙漠中,古代文明与古绿洲属于依附关系。以圆沙古城为代表的圆沙古三角洲绿洲是孕育沙漠文明...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克里雅河沿岸的古绿洲与人类活动遗迹丰富,伴随着河流的变迁,遗址印记了古代文明的消失,河道成为孕育绿洲的证据。在浩瀚的沙漠中,古代文明与古绿洲属于依附关系。以圆沙古城为代表的圆沙古三角洲绿洲是孕育沙漠文明的典型。采自圆沙古城北侧深度约11 m的沉积剖面(KYN22),光释光测年和沉积学分析结果所示,剖面记录了13.8~2.3 ka时间段内圆沙古三角洲的环境变化:克里雅河全新世大部分时间活动于圆沙一带,早期大致经历了由风沙环境向河流环境的转变过程,13.8 ka至9.0~10.0 ka河流与风沙环境均有出现,中期以来至2.3 ka河流环境稳定。KYN22剖面所示克里雅河在圆沙的活动或为全新世气候变暖的结果。研究工作可为全新世克里雅河与塔里木盆地南缘环境演变研究提供新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克拉玛干沙漠 克里雅河 圆沙古城 粒度 光释光测年 全新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