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n inborn error of bile acid synthesis type 4:A case report
1
作者 Shou-Hao Wang Tian-Chen Hui +6 位作者 Zhe-Wen Zhou Cheng-An Xu Wen-Hao Wu Qing-Qing Wu Wei Zheng Qiao-Qiao Yin Hong-Ying Pan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1年第26期7923-7929,共7页
BACKGROUND Inborn error of bile acid synthesis type 4 is a peroxisomal disease with impaired bile acid synthesis caused by a-methylacyl-CoA racemase(AMACR)gene mutation.The disease is usually found in children with mi... BACKGROUND Inborn error of bile acid synthesis type 4 is a peroxisomal disease with impaired bile acid synthesis caused by a-methylacyl-CoA racemase(AMACR)gene mutation.The disease is usually found in children with mild to severe liver disease,cholestasis and poor fat-soluble vitamin absorption.At present,there is no report of inborn errors of bile acid synthesis type 4 in adults with liver disease and poor fat-soluble vitamin absorption.CASE SUMMARY A 71-year-old man was hospitalized in our department for recurrent liver dysfunction.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were chronic liver disease and yellow skin and sclera.Serum transaminase,bilirubin and bile acid were abnormally increased;and fat-soluble vitamins decreased.Liver cirrhosis and ascites were diagnosed by computed tomography.The patient had poor coagulation function and ascites and did not undergo liver puncture.Genetic testing showed AMACR gene missense mutation.The patient was diagnosed with inborn error of bile acid synthesis type 4.He was treated with ursodeoxycholic acid,liver protection and vitamin supplementation,and jaundice of the skin and sclera was reduced.The indicators of liver function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CONCLUSION When adults have recurrent liver function abnormalities,physicians should be alert to genetic diseases and provide timely treat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le acid synthesis A-methylacyl-CoA racemase gene Gene mutation Inborn error of metabolism Ursodeoxycholic acid Case report
下载PDF
Infant cholestasis patient with a novel missense mutation in the AKR1D1 gene successfully treated by early adequate supplementation with chenodeoxycholic acid: 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被引量:3
2
作者 Hui-Hui Wang Fei-Qiu Wen +7 位作者 Dong-Ling Dai Jian-She Wang Jing Zhao Kenneth DR Setchell Li-Na Shi Shao-Ming Zhou Si-Xi Liu Qing-Hua Yang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8年第35期4086-4092,共7页
Steroid 5β-reductase [aldo-keto reductase family 1 member D1(AKR1D1)] is essential for bile acid biosynthesis. Bile acid deficiency caused by genetic defects in AKR1D1 leads to life-threatening neonatal hepatitis and... Steroid 5β-reductase [aldo-keto reductase family 1 member D1(AKR1D1)] is essential for bile acid biosynthesis. Bile acid deficiency caused by genetic defects in AKR1D1 leads to life-threatening neonatal hepatitis and cholestasis. There is still limited experience regarding the treatment of this disease. We describe an infant who presented with hyperbilirubinemia and coagulopathy but normal bile acid and γ-glutamyltransferase. Gen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using genomic DNA from peripheral lymphocytes from the patient, his parents, and his elder brother. The patient was compound heterozygous for c.919C>T in exon 8 and exhibited a loss of heterozygosity of the AKR1D1 gene, which led to an amino acid substitution of arginine by cysteine at amino acid position 307(p.R307C). Based on these mutations, the patient was confirmed to have primary 5β-reductase deficiency. Ursodeoxycholic acid(UDCA) treatment did not have any effect on the patient. However, when we changed to chenodeoxycholic acid(CDCA) treatment, his symptoms and laboratory tests gradually improved. It is therefore crucial to supplement with an adequate dose of CDCA early to improve clinical symptoms and to normalize laboratory tes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do-keto REDUCTASE family 1 member D1 CHOLESTASIS Congenital bile acid synthesis defect GENE mutation
下载PDF
高海拔环境抑制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的胆汁酸代谢
3
作者 张佳钰 安志芳 +2 位作者 王志洁 陈晓琦 魏登邦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53-567,共15页
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是青藏高原特有动物,低氧寒冷的环境影响其生理活动。胆汁酸是一种具有两亲特性的固醇类衍生物,不仅有利于脂溶性营养成分和维生素吸收,而且作为信号激素参与组织器官的糖脂代谢和能量代谢,具有调节功能,与动物适应... 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是青藏高原特有动物,低氧寒冷的环境影响其生理活动。胆汁酸是一种具有两亲特性的固醇类衍生物,不仅有利于脂溶性营养成分和维生素吸收,而且作为信号激素参与组织器官的糖脂代谢和能量代谢,具有调节功能,与动物适应环境有关。本文应用靶向代谢组学和荧光PCR定量方法,以Sprague-Dawley(SD)大鼠为对照,比较分析了SD大鼠、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和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血清中胆汁酸的组成和含量以及肝脏中初级胆汁酸合成关键酶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血清总胆汁酸含量均显著低于SD大鼠;随海拔升高,两种高原动物血清胆汁酸含量均显著下降,高原鼢鼠显著低于高原鼠兔,肝脏中初级胆汁酸合成关键酶基因CYP7A1、CYP8B1、CYP27A1和CYP7B1表达水平均显著下降;SD大鼠初级胆汁酸主要通过经典途径合成,而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初级胆汁酸主要通过替代途径合成,提示高海拔环境抑制胆汁酸合成,低氧可能是主要的抑制因子。两种高原动物血清胆汁酸以非12-羟基胆汁酸和非结合型次级胆汁酸为主,结合型胆汁酸以甘氨酸结合型为主。特别是在高原鼢鼠血清中,石胆酸(lithocholic acid,LCA)类胆汁酸含量显著高于高原鼠兔和SD大鼠,这可能与其适应高耗能的地下挖掘生活有关。总之,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初级胆汁酸合成受低氧抑制且以替代途径为主,这可能是它们长期适应高原环境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鼢鼠 高原鼠兔 血清 胆汁酸 低氧 胆汁酸合成关键酶基因
下载PDF
胆汁酸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及免疫代谢相关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
4
作者 黄义棚 白慧颖 +1 位作者 袁春营 崔青曼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53-57,共5页
试验旨在探究胆汁酸(BA)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和免疫代谢相关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选择450尾凡纳滨对虾,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虾。对照组、0.5 g/kg组、1.0 g/kg组、2.0 g/kg组、4.0 g/kg组分别在基础饵料... 试验旨在探究胆汁酸(BA)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和免疫代谢相关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选择450尾凡纳滨对虾,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虾。对照组、0.5 g/kg组、1.0 g/kg组、2.0 g/kg组、4.0 g/kg组分别在基础饵料中添加0、0.5、1.0、2.0、4.0 g/kg的BA。试验期4周。结果显示,随着饵料中BA水平升高,对虾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和成活率(SR)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2.0 g/kg组、4.0 g/kg组对虾的WGR和SGR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4.0 g/kg组对虾的SR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2.0 g/kg组、4.0 g/kg组对虾胃、肝胰腺、肠的蛋白酶活性以及肝胰腺和肠道的脂肪酶活性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0.5 g/kg组、1.0 g/kg组对虾胃、肝胰腺、肠的脂肪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0.5 g/kg组及1.0 g/kg组对虾肝胰腺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线粒体ATP合酶亚单位α前体(ATPase)、糜蛋白酶(chymotrypsin)的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研究表明,BA可以提高对虾的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及免疫力,在对虾饵料中的适宜添加量为1.0 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汁酸 凡纳滨对虾 生长性能 消化酶 基因表达
下载PDF
3α-羟类固醇脱氢酶的表达、纯化和酶学性质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张国华 丛爱日 +1 位作者 徐国宾 夏铁安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96-499,共4页
从土壤中分离睾酮丛毛单胞菌 ,提取其基因组DNA ,PCR扩增 3α 羟类固醇脱氢酶 (3α HSD)基因。以质粒pET 1 5b为载体 ,构建 3α HSD的原核表达系统。经IPTG诱导后 ,得到了具有酶活性的融合蛋白 ,细菌总蛋白的表达量为 0 73g L ,其中融... 从土壤中分离睾酮丛毛单胞菌 ,提取其基因组DNA ,PCR扩增 3α 羟类固醇脱氢酶 (3α HSD)基因。以质粒pET 1 5b为载体 ,构建 3α HSD的原核表达系统。经IPTG诱导后 ,得到了具有酶活性的融合蛋白 ,细菌总蛋白的表达量为 0 73g L ,其中融合酶蛋白占 1 6 4 % ,活性达 1 38× 1 0 5U L。利用融合蛋白N末端的His tag,经金属螯合亲和层析纯化后 ,得到了纯度较高的融合酶蛋白 ,酶蛋白的得率为 6 8% ,比活性为 1 94 7U mg。凝血酶切除His tag后 ,经质谱鉴定 ,重组蛋白的分子量为 2 6 5kD ,与理论推测值基本相同。 2 5℃以雄酮为底物 ,以NAD+ 和thio NAD+ 为辅因子时 ,融合蛋白参与酶促反应的最适pH分别为 1 0 5和 9 4。 37℃条件下酶促反应较快 ,2 5℃时的反应速度只有 37℃时的 5 2 % ,Q1 0 ( 2 5℃~ 35℃ ) 为 1 7。 2 5℃、pH1 0 5、以雄酮和各级胆汁酸为底物、NAD+ 为辅因子时 ,融合酶蛋白的动力学常数Km位于 4 2~ 5 1 1 μmol L范围内。融合酶蛋白发挥催化作用并不需要金属离子的参与 ,而Fe3+ 、Fe2 + 、Zn2 + 则抑制酶活性 ,反应体系中加入EDTA也并不影响酶的活性。活性和纯度均较高的融合蛋白 3α HSD的获得及其生物学性质的研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α-羟类固醇脱氢酶 表达 纯化 酶学性质 睾酮丛毛单胞菌
下载PDF
先天性胆汁酸合成障碍 被引量:8
6
作者 代东伶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01-305,共5页
由酶缺陷引起的先天性胆汁酸合成障碍是罕见的遗传代谢性疾病,大多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胆汁淤积性肝病、神经系统病变及脂溶性维生素吸收不良等。其中进行性胆汁淤积性肝病的特点是结合胆红素升高、转氨酶升高、γ... 由酶缺陷引起的先天性胆汁酸合成障碍是罕见的遗传代谢性疾病,大多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胆汁淤积性肝病、神经系统病变及脂溶性维生素吸收不良等。其中进行性胆汁淤积性肝病的特点是结合胆红素升高、转氨酶升高、γ谷氨酸转移酶正常,组织活检显示为巨细胞性肝炎;神经系统病变在儿童晚期或成年后出现,即痉挛性瘫痪。胆汁酸替代治疗对上述两种病变有效,因此早期诊断十分重要。文章总结胆汁酸合成障碍的病理生理、临床特点以及各种酶缺陷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汁酸合成障碍 黄疸 遗传代谢性疾病 酶缺陷病 婴幼儿
下载PDF
糖皮质激素对鸡胚肝细胞脂肪和胆汁酸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周华金 杨家昶 +4 位作者 张辉 王继光 郝洋洋 杜鹏 宋志刚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4262-4268,共7页
为揭示应激导致家禽肝脏代谢异常的机理,本研究探查了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DEX)对鸡胚肝细胞脂肪和胆汁酸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选取19胚龄的无特定病原体(SPF)鸡蛋,原代培养鸡胚肝细胞(37℃、5%CO2),用0(对照)、200、500、1 000 ... 为揭示应激导致家禽肝脏代谢异常的机理,本研究探查了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DEX)对鸡胚肝细胞脂肪和胆汁酸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选取19胚龄的无特定病原体(SPF)鸡蛋,原代培养鸡胚肝细胞(37℃、5%CO2),用0(对照)、200、500、1 000 nmol/L的地塞米松分别处理24 h。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高剂量(500、1 000 nmol/L)地塞米松处理显著降低了脂肪代谢相关基因——脂肪酸转运蛋白1 (FATP-1)、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REBP-1C)、载脂蛋白B100(APOB100)、肝脏X受体(LXR)以及胆汁酸摄取相关基因Na+/牛磺胆盐共转运体(NTCP)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P<0.05),显著提高了胆汁酸排出相关基因——胆盐输出泵(BSEP)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P<0.05);低剂量(200 nmol/L)地塞米松处理显著提高胆汁酸合成相关基因——胆固醇7-羟化酶(CYP7A1)和法尼酯X受体(FXR)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P<0.05),同时,SREBP-1C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 <0.05),BSEP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显著上升(P<0.05)。由此得出,高剂量糖皮质激素对鸡胚肝细胞的脂肪合成、转运和胆汁酸的摄取具有抑制作用;低剂量糖皮质激素可以促进胆汁酸的合成和排出,部分反应具有剂量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皮质激素 鸡胚肝细胞 脂肪代谢 胆汁酸合成 基因表达
下载PDF
小鼠肝脏胆酸合成及转运基因表达的昼夜节律 被引量:3
8
作者 徐亚沙 李书俊 +2 位作者 吴芹 陆远富 刘杰 《遵义医学院学报》 2015年第5期474-478,共5页
目的观察昆明种小鼠肝脏胆酸合成基因及转运体表达的昼夜节律变化。方法成年昆明种小鼠48只,适应性饲养1周后,随机分为6组(每组8只,雌雄各半),分别于06∶00、10∶00、14∶00、18∶00、22∶00、02∶00不同时间点收集动物肝脏,提取肝脏总R... 目的观察昆明种小鼠肝脏胆酸合成基因及转运体表达的昼夜节律变化。方法成年昆明种小鼠48只,适应性饲养1周后,随机分为6组(每组8只,雌雄各半),分别于06∶00、10∶00、14∶00、18∶00、22∶00、02∶00不同时间点收集动物肝脏,提取肝脏总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肝脏胆酸代谢途径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结果小鼠胆酸合成限速酶Cyp7a1,Cyp27a1mRNA最高表达在18∶00,且雌性表达高于雄性;而Cyp8b1和Cyp7b1表达最高则在10∶00,其中Cyp7b1表现为雄性高于雌性;肝脏核受体FXR在18∶00表达最高;且雌性表达高于雄性,SHP雌性表达最高在18∶00,而雄性最高表达则出现在10∶00;转运体Ntcp的最高表达在18∶00,Bsep最高表达则在14∶00,且雌性表达高于雄性。结论小鼠肝脏胆酸代谢基因表达存在昼夜节律性,且存在性别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明种小鼠 肝脏 胆酸合成基因 胆酸转运体 昼夜节律 性别差异
下载PDF
循环5-羟色胺对胆汁酸稳态的影响
9
作者 秦红岩 左晓 武新安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2019年第4期569-572,共4页
5-羟色胺(5-HT)是人体重要的神经递质和胃肠激素,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循环中的5-HT分属于完全独立的系统,循环5-HT主要来源于肠道。循环5-HT对肝脏胆酸合成酶及外排转运体具有调控作用,并可通过调控回肠及肾脏胆酸转运体影响胆酸的肠-肝... 5-羟色胺(5-HT)是人体重要的神经递质和胃肠激素,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循环中的5-HT分属于完全独立的系统,循环5-HT主要来源于肠道。循环5-HT对肝脏胆酸合成酶及外排转运体具有调控作用,并可通过调控回肠及肾脏胆酸转运体影响胆酸的肠-肝循环及肾排泄,说明外周5-HT对胆汁酸稳态具有调控作用。研究并阐明5-HT对胆酸稳态的影响及机制,可为胆汁酸紊乱性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提供线索,并为其治疗靶点的发现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羟色胺 胆汁酸 合成酶 转运体 肠-肝循环
下载PDF
先天性胆汁酸合成障碍2型8例临床特征及基因变异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佘兰辉 李旭芳 +5 位作者 叶家卫 谭丽梅 杨花梅 房春晓 龚余 徐翼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936-939,共4页
目的分析先天性胆汁酸合成障碍2型的临床及基因变异特征。方法回顾分析8例先天性胆汁酸合成障碍2型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患儿中,男性6例、女性2例,于出生6~12周因黄疸就诊,中位诊断年龄4.7个月。6例患儿排浅黄色大便,均为胆汁淤积性... 目的分析先天性胆汁酸合成障碍2型的临床及基因变异特征。方法回顾分析8例先天性胆汁酸合成障碍2型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患儿中,男性6例、女性2例,于出生6~12周因黄疸就诊,中位诊断年龄4.7个月。6例患儿排浅黄色大便,均为胆汁淤积性肝病,胆汁酸无异常。6例患儿γ-GT无异常,3例患儿有凝血障碍,5例患儿有血氨基酸谱改变。彩色超声示胆囊充盈差或不充盈。8例患儿均发现AKR1D1基因变异。4例为AKR1D1纯合变异,3例复合杂合变异,1例单杂合变异,结合尿类固醇分析明确诊断。结论先天性胆汁酸合成障碍2型患儿在婴儿早期即可出现胆汁淤积,γ-GT及胆汁酸无明显异常,部分可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基因和尿类固醇检测可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汁酸合成障碍 基因 黄疸
下载PDF
先天性胆汁酸合成障碍2型一家系临床和遗传学分析:两个AKR1D1新突变的识别 被引量:5
11
作者 程映 郭丽 +1 位作者 邓梅 宋元宗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734-740,共7页
先天性胆汁酸合成障碍2型(CBAS2)是编码Δ4-3-氧固醇5β-还原酶的AKR1D1基因突变导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以胆汁淤积性黄疸为主要临床表现,伴脂肪和脂溶性维生素吸收障碍。本文报道了1例CBAS2患儿的临床特点及AKR1D1基因突变分析结果... 先天性胆汁酸合成障碍2型(CBAS2)是编码Δ4-3-氧固醇5β-还原酶的AKR1D1基因突变导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以胆汁淤积性黄疸为主要临床表现,伴脂肪和脂溶性维生素吸收障碍。本文报道了1例CBAS2患儿的临床特点及AKR1D1基因突变分析结果。患儿为8个月男婴,因发现全身皮肤、巩膜黄染7月余就诊。体查发现患儿发育、营养差;皮肤、巩膜轻度黄染;肝右肋下8 cm,质地中等,脾脏不大。血生化结果发现转氨酶和总胆红素升高,以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但γ-谷氨酰转肽酶和总胆汁酸水平基本正常。肝脏组织学检查见胆管排列紊乱,多核巨细胞易见,肝细胞内明显淤胆,伴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及淋巴细胞浸润。代谢性肝病组套二代测序及Sanger测序验证结果证实患儿AKR1D1基因型为c.579+2del T/c.853C>T(p.Q285X),两个突变均为新突变,且分别来源于其母亲和父亲。患儿最终确诊为CBAS2,给予鹅去氧胆酸治疗后,肝功能明显好转,肝肿大逐渐改善。3个月后随访,肝脏右肋下2.5 cm可及,质软,肝功能各项指标已恢复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胆汁酸合成障碍2型 AKR1D1基因 基因突变 儿童
原文传递
一例先天性胆汁酸合成障碍2型患儿的临床及遗传学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嘉琪 周少明 +4 位作者 周建利 苟静 程勇卫 蔡华波 代东伶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5期691-693,共3页
目的探讨1例先天性胆汁酸合成障碍2型患儿的临床特点、生化改变以及遗传性特征。方法对患儿的l晦床表现、血生化及肝脏病理特点、基因检测结果及治疗进行总结。结果患儿于出生后3天出现黄疸,不伴皮肤瘙痒,大便呈白陶土色,后期出现肝... 目的探讨1例先天性胆汁酸合成障碍2型患儿的临床特点、生化改变以及遗传性特征。方法对患儿的l晦床表现、血生化及肝脏病理特点、基因检测结果及治疗进行总结。结果患儿于出生后3天出现黄疸,不伴皮肤瘙痒,大便呈白陶土色,后期出现肝脏增大、凝血功能障碍、左耳蜗神经损伤、肝硬化、明显生长发育滞后。血清生化检查显示胆红素、转氨酶升高,γ-谷氨酰转肽酶及总胆汁酸正常;超声显示胆囊收缩功能降低;肝内胆管显影良好,胆道通畅;肝脏病理示胆汁淤积。基因检测提示患儿携带AKR1D1基因纯合突变。结论新生儿期出现黄疸,胆红素和转氨酶升高、胆汁酸及γ-谷氨酰转肽酶正常或降低时,需警惕先天性胆汁酸合成障碍的可能性,可通过基因检测确诊,有条件者可进行尿液质谱分析,早期治疗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汁酸合成障碍 基因 突变 婴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