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可杀人”的现代阐析——从基耶斯洛夫斯基《杀人短片》看文艺与法律的关系 被引量:1
1
作者 何云波 李欣仪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6-100,105,共5页
《中国古代判词艺术的形态学分析》提出,中国古代判词从语体上可分为语判和书判,从语言形式和风格上可分为骈判、散判和花判,从使用主体上可分为批词和判词、审语和判语。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在"《十诫》之五.杀人短片"中... 《中国古代判词艺术的形态学分析》提出,中国古代判词从语体上可分为语判和书判,从语言形式和风格上可分为骈判、散判和花判,从使用主体上可分为批词和判词、审语和判语。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在"《十诫》之五.杀人短片"中,对作为宗教戒律的"不可杀人",作了全新的现代阐析,由此也引出一个文艺与法律的关系的问题。法律有它自身的立场,而艺术的叙事也有它特有的逻辑。但它们的终极目标是一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补充。这是《"不可杀人"的现代阐析》的基本观点。《论后现代挪用艺术的法律保护困境》则认为,依据版权法"保护表达不保护思想"的二分原则,借用已有作品表达进行再创作的后现代挪用艺术要么被拒之于版权保护的门外,要么深陷侵权的泥潭。然而,从认识论来说思想/表达间并不存在通常认为的明确界限,表达是能指与所指的统一,思想与形式的重合。机械割裂思想/表达,既不利于艺术繁荣,又损害了版权法的发展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耶斯洛夫斯基 文艺作品 现代人 杀人 短片 法律 《十诫》 中西小说
下载PDF
论后现代挪用艺术的法律保护困境 被引量:2
2
作者 邓春梅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0-105,共6页
《中国古代判词艺术的形态学分析》提出,中国古代判词从语体上可分为语判和书判,从语言形式和风格上可分为骈判、散判和花判,从使用主体上可分为批词和判词、审语和判语。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在"《十诫》之五.杀人短片"中... 《中国古代判词艺术的形态学分析》提出,中国古代判词从语体上可分为语判和书判,从语言形式和风格上可分为骈判、散判和花判,从使用主体上可分为批词和判词、审语和判语。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在"《十诫》之五.杀人短片"中,对作为宗教戒律的"不可杀人",作了全新的现代阐析,由此也引出一个文艺与法律的关系的问题。法律有它自身的立场,而艺术的叙事也有它特有的逻辑。但它们的终极目标是一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补充。这是《"不可杀人"的现代阐析》的基本观点。《论后现代挪用艺术的法律保护困境》则认为,依据版权法"保护表达不保护思想"的二分原则,借用已有作品表达进行再创作的后现代挪用艺术要么被拒之于版权保护的门外,要么深陷侵权的泥潭。然而,从认识论来说思想/表达间并不存在通常认为的明确界限,表达是能指与所指的统一,思想与形式的重合。机械割裂思想/表达,既不利于艺术繁荣,又损害了版权法的发展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艺术 法律保护 困境 20世纪 发展趋势 艺术作品 艺术形式 艺术创新
下载PDF
中国古代判词艺术的形态学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胡平仁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1-95,105,共5页
《中国古代判词艺术的形态学分析》提出,中国古代判词从语体上可分为语判和书判,从语言形式和风格上可分为骈判、散判和花判,从使用主体上可分为批词和判词、审语和判语。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在"《十诫》之五.杀人短片"中... 《中国古代判词艺术的形态学分析》提出,中国古代判词从语体上可分为语判和书判,从语言形式和风格上可分为骈判、散判和花判,从使用主体上可分为批词和判词、审语和判语。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在"《十诫》之五.杀人短片"中,对作为宗教戒律的"不可杀人",作了全新的现代阐析,由此也引出一个文艺与法律的关系的问题。法律有它自身的立场,而艺术的叙事也有它特有的逻辑。但它们的终极目标是一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补充。这是《"不可杀人"的现代阐析》的基本观点。《论后现代挪用艺术的法律保护困境》则认为,依据版权法"保护表达不保护思想"的二分原则,借用已有作品表达进行再创作的后现代挪用艺术要么被拒之于版权保护的门外,要么深陷侵权的泥潭。然而,从认识论来说思想/表达间并不存在通常认为的明确界限,表达是能指与所指的统一,思想与形式的重合。机械割裂思想/表达,既不利于艺术繁荣,又损害了版权法的发展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与文艺 判词艺术 形态学分析 基耶斯洛夫斯基 《杀人短片》 挪用艺术 思想与表达二分原则
下载PDF
心灵捕手的“天鹅之歌”——基耶斯洛夫斯基《三色》叙事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管红星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2年第2期63-68,共6页
基耶斯洛夫斯基是 2 0世纪最具世界影响力的波兰导演之一 ,《三色》是其最后的代表作品。通过对《三色》的叙事分析 ,展示了这位关注人生际遇和人类命运前途的艺术家独特的电影叙事特征 ,即“局外人冷眼旁观”
关键词 基耶斯洛夫斯基 《三色》 叙事方式 叙事风格 波兰导演 电影作品 电影叙事特征
下载PDF
后现代语境下的“两生花”文本——基耶斯洛夫斯基与王家卫的电影风格比较
5
作者 张凌 《高等建筑教育》 2008年第1期153-157,共5页
作为20世纪末欧亚大陆两个成功的电影作者基耶斯洛夫斯基和王家卫成功地把人类处于后现代环境中的生存状态描绘得细致入微,显示出一种多元混乱状态下的焦虑。文章试图通过对基耶斯洛夫斯基和王家卫的影片及其风格分析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 作为20世纪末欧亚大陆两个成功的电影作者基耶斯洛夫斯基和王家卫成功地把人类处于后现代环境中的生存状态描绘得细致入微,显示出一种多元混乱状态下的焦虑。文章试图通过对基耶斯洛夫斯基和王家卫的影片及其风格分析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找出他们在后现代语境下文本思想的异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耶斯洛夫斯基 王家卫 后现代主义
下载PDF
电影《蓝》、《白》、《红》色彩符号对影片主题的建构
6
作者 毛霞 甘庆超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5期27-30,共4页
蓝、白、红是法国国旗的三种颜色,分别代表自由、平等、博爱。法籍波兰电影大师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根据法国国旗三种颜色的主题创作了电影《蓝》、《白》、《红》三部曲,对蓝、白、红三色进行色彩符号建构,反思自由、平等... 蓝、白、红是法国国旗的三种颜色,分别代表自由、平等、博爱。法籍波兰电影大师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根据法国国旗三种颜色的主题创作了电影《蓝》、《白》、《红》三部曲,对蓝、白、红三色进行色彩符号建构,反思自由、平等、博爱社会伦理存在之可能,充满了导演宗教和哲学沉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耶斯洛夫斯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