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Kimura’s Disease—A Rare Cause of Head and Neck Swelling 被引量:2
1
作者 Kiran Rao Sudesh Kuma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tolaryngology and Head & Neck Surgery》 2014年第4期200-204,共5页
Kimura’s disease (KD) is a chronic inflammatory disorder with unknown etiology, most commonly manifesting as painless unilateral cervical lymphadenopathy or subcutaneous masses in the head or neck region. The disease... Kimura’s disease (KD) is a chronic inflammatory disorder with unknown etiology, most commonly manifesting as painless unilateral cervical lymphadenopathy or subcutaneous masses in the head or neck region. The disease is characterized by a triad of painless subcutaneous masses in the head or neck region, blood and tissue eosinophilia, and markedly elevated serum immunoglobulin E levels. Kimura’s disease is an unusual vascular tumor that typically occurs at 20 to 30 years of age. There has been no documented case of malignant transformation;however, recurrence rates after excision may be as high as 25%. Surgery and medical therapy are useful for treatment. We present a 14 years old male developed a unilateral cervical mass associated with KD. It was a recurrence of disease. As a complete excisional resection of the mass already done 1 year back at some other centre, we decided to give medical treatment for Kimura’s dise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imura’s disease EOsINOPHILIA NECK sWELLING
下载PDF
MR imaging of cheek lesions of Kimura’s disease: Focusing on the signal abnormalities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superficial musculoaponeurotic systems
2
作者 Ryutarou Ukisu Yuichiro Kawahara +3 位作者 Norihiro Hashizume Tamio Kushihashi Yoshinori Yamada Yoshiyuki Kadokura 《Modern Research in Inflammation》 2013年第4期69-74,共6页
Background and Purpose: Kimura’s Disease (KD) is a rare benign chronic eosinophlic inflammatory disorder, characterized by angiolymphoid proliferation with peripheral eosinophilia and elevated serum immunoglobulin E.... Background and Purpose: Kimura’s Disease (KD) is a rare benign chronic eosinophlic inflammatory disorder, characterized by angiolymphoid proliferation with peripheral eosinophilia and elevated serum immunoglobulin E. Most lesions occur in the head and neck regions. To the best of our knowledg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cutaneous cheek lesion of KD and the surrounding structures including superficial musculoaponeurotic systems (SMAS) has never been reported.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scribe MR imaging findings of cheek subcutaneous lesion of KD and adjacent SMAS. Materials and Methods: Seven cheek subcutaneous lesions of 5 patients histopathologically proved KD were evaluated. We retrospectively evaluated the MR imaging findings of subcutaneous lesions for signal intensity in each imaging sequence, the border of the lesions, and appearance of SMAS. Results: All cheek lesions were displacing normal fat tissue. These lesions showed ill-defined border (7/7), slightly high signal intensity on T1-weighted images (7/7), and intermediate (1/7) or high signal intensity (6/7) on T2-weighted images. Cheek lesions were enhanced by intravenous injection of gadolinium to signal intensity close to that of fat tissue (3/4), and in one case, the avid enhancement of the mass was seen (1/4). All lesions attached to the outer surface of SMAS, however, only one out of 7 lesions distributed below the SMAS without tearing of the layers. SMAS below the lesion showed high signal intensity on T2-weighted images in two lesions (2/7). Conclusion: KD should be included in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when a cheek mass presents with non-specific signal intensities and irregular border, which attaches to but does not interrupt SMAS on MR imag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imura’s disease sMAs (superficial Musculoaponeurotic systems) MRI
下载PDF
Kimura’s Disease: A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
3
作者 Atoumane Faye Nafissatou Diagne Sakho +6 位作者 Awa Cheikh Ndao Mbengue Fatou Samba D. Ndiaye Seynabou Fall Boundia Djiba Baidy Sy Kane Souhaibou Ndongo Abdoulaye Pouye 《Open 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 2015年第2期11-14,共4页
Kimura’s disease, common pathology in the East, responsible of chronic neck swelling is rarely reported in sub-Saharan Africa. We reported a case which was observed in the internal medicine department of Aristide Le ... Kimura’s disease, common pathology in the East, responsible of chronic neck swelling is rarely reported in sub-Saharan Africa. We reported a case which was observed in the internal medicine department of Aristide Le Dantec hospital in Dakar. This was a young 15-year-old, with no particular disease history, who had recurrent non-inflammatory swelling next to the left zygomatic bone associated with itching. Biology revealed an inflammatory syndrom, eosinophilia and increased serum IgE. The histological examination of the mass biopsy concluded to Kimura disease. The corticosteroid has reduced the size of the mass within a few weeks of treatment. Kimura’s disease is unknown in our regions. His painless character and chronic evolution delay the time of diagnosis. This case proves the reality of this disease, which must find a place in the diagnosis approach of cervical swell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RVICAL LYMPH NODEs kimura’s disease sub-saharan AFRICA
下载PDF
Kimura病临床表现与病理(附5例报告) 被引量:4
4
作者 曹经一 韦萍 +1 位作者 于鹏 石宝玉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1期22-25,共4页
目的对5例Kimura病(Kimura's disease,KD)的临床表现与病理特点进行初步分析,为临床医生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参考。方法5例均经手术肿块切除后,主要依据KD的组织病理学特点,结合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确诊。结果本文5例均为男性,平均36... 目的对5例Kimura病(Kimura's disease,KD)的临床表现与病理特点进行初步分析,为临床医生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参考。方法5例均经手术肿块切除后,主要依据KD的组织病理学特点,结合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确诊。结果本文5例均为男性,平均36岁,出生地多在我国北方地区,主要表现为颌下、腮腺及耳后区的慢性无痛性肿块。5例外周血检查中,4例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占白细胞总数的23%~48%,1例正常。5例病理基本特点:许多淋巴滤泡形成和薄壁血管增生,周围密集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间质有明显纤维化,可见有嗜酸细胞性微脓肿。结论掌握KD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特点,对于提高临床医生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是很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imura 临床表现 病理
下载PDF
Kimura病、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和肾损伤发生于同一病例 被引量:5
5
作者 王韫宏 尹洪芳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05-407,共3页
目的:报道1例少见的同时合并Kimura病和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ALHE)的患者,并有微小病变性肾小球病导致的肾病综合征;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总结。方法:对患者的活检标本进行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以及电镜检查。结... 目的:报道1例少见的同时合并Kimura病和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ALHE)的患者,并有微小病变性肾小球病导致的肾病综合征;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总结。方法:对患者的活检标本进行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以及电镜检查。结果:患者为37岁男性,5年来反复发作皮疹、皮肤结节、颈部淋巴结无痛性肿大和肾病综合征,经病理检查证实,肿大的淋巴结为Kimura病,皮下结节为ALHE,肾病变为微小病变性肾小球病。结论:Kimura病和ALHE可能是同一种疾病的不同病理表现,并可合并肾小球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imura 血管淋巴样增生 嗜酸粒细胞增多性 肾病综合征
下载PDF
Angiolymphoid Hyperplasia with Eosinophilia—A Case Report
6
作者 Pankaj Kumar Doloi Swagata Khan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tolaryngology and Head & Neck Surgery》 2012年第2期44-47,共4页
Angiolymphoid hyperplasia with eosinophilia is a rare, benign vascular tumor affecting principally the head and neck region of young adult females. Microscopic analysis reveals hyperplastic blood vessels lined by a hy... Angiolymphoid hyperplasia with eosinophilia is a rare, benign vascular tumor affecting principally the head and neck region of young adult females. Microscopic analysis reveals hyperplastic blood vessels lined by a hypertrophic endothelium. An inflammatory infiltrate rich in eosinophils is also present. Etiology of the lesion is unknown. Various treatment modalities have been described. We present a case successfully treated by excision and local steroid infilt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giolymphoid HYPERPLAsIA with EOsINOPHILIA (ALHE) EPITHELIOID HAEMANGIOMA Histiocytoid HAEMANGIOMA kimura’s disease
下载PDF
木村病与穿孔素基因突变的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杨丽云 丁琪 +4 位作者 赵怡雯 任素梅 达万明 朱平 张振文 《武警医学》 CAS 2010年第1期51-54,共4页
目的探讨木村病与穿孔素基因突变的关系,企图证实其发病机制是否与病毒感染有关。方法从1例19岁男性木村病患者的外周血细胞提取DNA,将穿孔素主要功能区的外显子2、3和连接部位的内含子2的基因分成3段设计引物,应用PCR扩增然后进行测序... 目的探讨木村病与穿孔素基因突变的关系,企图证实其发病机制是否与病毒感染有关。方法从1例19岁男性木村病患者的外周血细胞提取DNA,将穿孔素主要功能区的外显子2、3和连接部位的内含子2的基因分成3段设计引物,应用PCR扩增然后进行测序分析。结果患者穿孔素第2外显子扩增后测序发现R4C(rs12161733)、R22H杂合基因突变。结论木村病是一种临床综合征,病毒感染导致穿孔素基因突变可能是本病发生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村病 肾病综合征 穿孔素 基因突变
下载PDF
儿童木村病5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3
8
作者 李卓 肖娟 +2 位作者 马明圣 宋红梅 魏珉 《北京医学》 CAS 2018年第7期641-644,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木村病(kimura disease,KD)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收集2000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确诊为KD且发病年龄<18岁的患儿,对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学检查和治疗方案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对5例确... 目的探讨儿童木村病(kimura disease,KD)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收集2000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确诊为KD且发病年龄<18岁的患儿,对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学检查和治疗方案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对5例确诊KD的男性患儿进行分析,发病年龄9~13岁,中位年龄12岁,从发病至确诊KD的病程为2个月至3年。患儿均表现为头颈部淋巴结肿大或软组织肿块,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其中2例行血清Ig E检测,其水平明显升高;1例伴发肾病综合征;5例患儿均具有KD典型病理改变。3例患儿行手术切除联合局部放疗治疗,疗效满意未有复发。合并肾病者停用激素复发后,采用低剂量激素维持未复发。结论儿童KD发病率低,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与成人相似,需依靠病理明确诊断,采用手术切除联合局部放疗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村病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免疫球蛋白E 治疗 儿童
下载PDF
木村病26例诊治体会 被引量:3
9
作者 章波 袁雁 付斌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2期3774-3775,共2页
目的探讨木村病(KD)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2011年收治的26例KD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治方法及随访情况。结果 26例患者均以无痛性皮下肿块为首发症... 目的探讨木村病(KD)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2011年收治的26例KD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治方法及随访情况。结果 26例患者均以无痛性皮下肿块为首发症状来诊,其中19例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及IgE升高。由于症状缺乏特异性,KD患者初诊均被误诊,最终26例均行肿块切除行病理检查,其结果均符合KD典型病理表现,遂明确诊断。结论 KD是一种罕见的慢性免疫炎性疾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误诊,确诊有赖于病理活检。相对特异的实验室检查结果有: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升高、血清IgE升高等。部分患者可伴有肾脏损害。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切除、糖皮质激素治疗、放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村病 嗜酸粒细胞增多 嗜酸性肉芽肿 体征和症状 活组织检查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木村病3例报道并文献回顾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珊珊 朱斌 《罕少疾病杂志》 2015年第3期56-58,共3页
木村病(Kimura's disease,KD)是一种病因不明的以累及头颈部淋巴结、皮下软组织为特点的罕见的良性慢性炎症性疾病,好发于亚洲中青年男性,研究并认识其特点是必要且有价值的。本篇案例分析报道了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收治的3名木村... 木村病(Kimura's disease,KD)是一种病因不明的以累及头颈部淋巴结、皮下软组织为特点的罕见的良性慢性炎症性疾病,好发于亚洲中青年男性,研究并认识其特点是必要且有价值的。本篇案例分析报道了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收治的3名木村病病人,并结合相关文献讨论了该病的临床、影像和病理学特点,旨在为木村病的诊断提供进一步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村病 嗜酸性肺疾病 CT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Ki-67在木村病患者中的表达和复发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11
作者 邓维叶 高云飞 +5 位作者 陈艳峰 李秋梨 李浩 杨安奎 张诠 郭朱明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84-588,共5页
[目的]探讨增殖相关抗原Ki-67在木村病(KD)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复发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用链酶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SP法)对40例经手术治疗病理证实为木村病的石蜡组织检测Ki-67的表达,评估其在复发和无复发患者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目的]探讨增殖相关抗原Ki-67在木村病(KD)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复发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用链酶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SP法)对40例经手术治疗病理证实为木村病的石蜡组织检测Ki-67的表达,评估其在复发和无复发患者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在40例患者中,男性37例,女性3例,年龄10~ 75岁,34例患者的主要肿块位于头颈部,其余7例主要肿块位于上腭或腹股沟区域,肿块最大直径为6.5 cm.Ki-67在木村病复发患者(11/40)淋巴结组织中(不包括生发中心)表达高于无复发的患者(P<0.05).Ki-67表达与性别、年龄、肿块最大直径、发病部位、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肿块个数无相关性(P>0.05).[结论]Ki-67的表达与木村病的复发相关,可考虑作为预测木村病患者复发的一个有效观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村病(kd) 复发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
下载PDF
木村病17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林楠 高宁 +3 位作者 蔡菁华 许曼君 陈艳 何巍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97-500,共4页
目的:分析木村病(Kimura’s Disease,KD)临床表现、病理变化及两者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KD病例,并与国内外相关文献比较。结果:17例患者均为男性,多发生于头颈部及唾液腺;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计数值及IgE补体定量测定偏高;镜下见... 目的:分析木村病(Kimura’s Disease,KD)临床表现、病理变化及两者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KD病例,并与国内外相关文献比较。结果:17例患者均为男性,多发生于头颈部及唾液腺;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计数值及IgE补体定量测定偏高;镜下见病变累及唾液腺和淋巴结,形成淋巴滤泡和微脓肿;免疫组化相关抗体、核抗原Ki-67增殖指数也有特征性。结论:根据KD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学特点,辅以免疫组化,可进行早期诊断与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村病(kd) 病理学 临床分析
下载PDF
头皮木村病 被引量:3
13
作者 韩莉 马俊平 马东来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475-477,共3页
报告1例头皮木村病。患者男,40岁,因右侧头皮结节15年就诊。组织病理检查显示真皮内可见许多反应性淋巴滤泡,淋巴滤泡间区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局部有嗜酸性微脓肿形成。符合木村病的诊断。
关键词 木村病
下载PDF
Re/^(99)Tc^m(CO)_3-EPBI与Aβ_(1~40)结合能力的测定及生物分布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洋 刘莹 +4 位作者 韩美娇 张家新 韩梅 王科志 朱霖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12-216,共5页
为发展锝-99 m标记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 mer’s disease,AD)早期诊断显像药物,在荧光测定法基础上,建立了体外荧光法测定羰基铼配合物与Aβ(1~40)淀粉样纤维结合的解离常数Kd的方法。同时,合成了配体2-(1-乙基苯并咪唑)吡啶(EPBI)及... 为发展锝-99 m标记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 mer’s disease,AD)早期诊断显像药物,在荧光测定法基础上,建立了体外荧光法测定羰基铼配合物与Aβ(1~40)淀粉样纤维结合的解离常数Kd的方法。同时,合成了配体2-(1-乙基苯并咪唑)吡啶(EPBI)及其铼的配合物Re(CO)3Cl(EPBI),测定后者与体外缠结Aβ(1~40)结合的解离常数Kd;采用直接标记法制备EPBI的[99Tcm(CO)3]+配合物,并研究配合物[99Tcm(CO)3]+-EPBI的理化性质及生物分布。结果表明,Re(CO)3Cl(EPBI)与Aβ(1~40)结合的解离常数Kd=13.3μmol/L;正常小鼠体内生物分布研究表明,化合物[99Tcm(CO)3]+-EPBI的脑初始(2 min内)摄取值为(0.63±0.17)%ID/g(n=3),在脑内清除较快,120 min时,摄取值为(0.27±0.03)%ID/g(n=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荧光 Re/[99Tcm(CO)3]%PLUs%-EPBI kd Aβ(1~40) 生物分布
下载PDF
木村病的影像诊断及临床特点 被引量:5
15
作者 蒋山姗 洪桂洵 +3 位作者 王显龙 冯吕金 于昊 张婧 《罕少疾病杂志》 2013年第6期33-36,共4页
目的探讨木村病的MRI及CT表现及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木村病7例完整资料,分析其临床及影像表现。结果本组病例以中年男性多见,病史长,7例外周血检查中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及血清IgE均明... 目的探讨木村病的MRI及CT表现及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木村病7例完整资料,分析其临床及影像表现。结果本组病例以中年男性多见,病史长,7例外周血检查中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及血清IgE均明显增高。6例表现为颌下、腮腺及耳周区的慢性无痛性肿块,可伴颈部淋巴结肿大及病侧局部皮下脂肪层萎缩。另有1例仅表现双侧腋窝多发淋巴结的肿大。病灶MR平扫一般表现为T1WI呈等低或稍高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增强后均见明显强化。CT平扫病灶区密度较正常腮腺高,病灶清或不清。结论木村病的有一定的影像特征性,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术前可以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村病 磁共振成像 CT成像
下载PDF
14例木村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文献复习
16
作者 张靖岚 刘钰 +1 位作者 万鼎铭 王萌 《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3年第5期361-364,共4页
目的:探讨木村病(Kimura's disease,KD)的临床特征、诊治及转归。方法:对2016年10月至2021年10月某医院收治的14例K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进行随访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本组患者年龄16~62岁,男性11例、女性3例,病程... 目的:探讨木村病(Kimura's disease,KD)的临床特征、诊治及转归。方法:对2016年10月至2021年10月某医院收治的14例K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进行随访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本组患者年龄16~62岁,男性11例、女性3例,病程1~20 a。14例患者均以发现无痛性肿块为主要表现,其中13例(92.9%)表现为头颈部包块,10例患者伴有皮肤瘙痒。14例患者检查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及IgE水平均显著增高。2例存在胃肠道受累,2例肾脏受累。14例患者均行组织活检病理检查确诊为木村病。确诊后5例患者行手术治疗,术后给予激素维持。其余9名患者未行手术,单纯给予激素治疗。给予激素治疗后疗效明显,肿块明显缩小,嗜酸性粒细胞及IgE水平均显著下降。截至目前,14例患者均存活,但11例(78.6%)患者在激素减量或停用后复发,其中3例加用放疗后未再复发,其余患者加用环孢素、甲氨蝶呤、依那西普等免疫抑制剂等维持治疗。结论:当患者出现无痛性肿块,尤其头颈部肿块,并伴有IgE和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高时,应考虑KD。糖皮质激素治疗KD起效快,疗效显著,但减量或停药后易复发,联合放疗或免疫抑制剂可减少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村病 嗜酸性粒细胞 IGE 疗效
下载PDF
Kimura病临床病理学观察 被引量:3
17
作者 孙屏 张熔熔 +1 位作者 蔡颖 万佳艺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59-461,F0003,共4页
目的探讨Kimura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学表型。方法分析10例Kimura病的临床资料和组织学形态,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研究其免疫表型。结果 10例Kimura多见于男性患者,一般状态均较好。好发于头颈部,多表现为皮下多发性结节或局部肿胀,部... 目的探讨Kimura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学表型。方法分析10例Kimura病的临床资料和组织学形态,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研究其免疫表型。结果 10例Kimura多见于男性患者,一般状态均较好。好发于头颈部,多表现为皮下多发性结节或局部肿胀,部分病例伴有区域淋巴结肿大。组织学上,病变位于真皮内或皮下,均以增生的淋巴组织为主,可见淋巴滤泡形成,含有活跃的生发中心,滤泡间可见大量增生的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型血管,其内皮呈肿胀状或扁平状,血管周围和滤泡旁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6例内可见嗜酸性微脓肿形成。免疫组织化学显示,Kimura病中的淋巴滤泡表达B细胞抗原,滤泡间的淋巴细胞多表达T细胞标记。结论 Kimura病是一种具有特殊临床病理表现的炎性增生性病变,应与部分富含淋巴组织的肿瘤相鉴别,组织病理学对于诊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imura 嗜酸细胞肉芽肿
原文传递
Kimura 病伴肾病综合征2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回顾
18
作者 赵自霞 张蓓茹 +2 位作者 白瑜 吴岩 宋轻雷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9年第7期940-945,共6页
目的探讨Kimura病合并肾脏损害的临床特点,结合文献复习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对2015年5月和2014年8月分别收治的2例合并肾脏损害的Kimura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检索Pubmed、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2000年以来成人Kimura病合... 目的探讨Kimura病合并肾脏损害的临床特点,结合文献复习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对2015年5月和2014年8月分别收治的2例合并肾脏损害的Kimura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检索Pubmed、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2000年以来成人Kimura病合并肾损害的病例报道,进行文献回顾。结果 2例均为男性,31岁(例1)和17岁(例2),均以“肾病综合征”初诊,例1合并淋巴结肿大,例2合并左腮腺区肿物。例1肾脏病理示肾小球微小病变,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激素)治疗后病情控制,随访42个月无复发;例2肾脏病理示新月体性肾炎,用激素联合吗替麦考酚酯,病情改善,但药物减量中出现病情反复。检索结果,2000年至2018年11月,国内外已报道Kimura病合并肾脏损害病例共16例。结论 Kimura病合并肾脏损害罕见,多发于年轻男性,大部首发症状为皮下肿物,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为最常见病理类型,大多患者应用激素治疗,病情可获缓解。Kimura病易复发,合并肾脏损害也可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imura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 肾病综合征 皮下肿物 复发
原文传递
Kimura病和上皮样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学观察 被引量:66
19
作者 陆磊 陈仁贵 +1 位作者 李小秋 王坚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53-357,共5页
目的探讨Kimura病和上皮样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学表型及两者的鉴别诊断。方法分析和观察9例Kimura病和3例上皮样血管瘤的临床资料和组织学形态,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研究其免疫表型,所用抗体包括CD43、CD3、CD45RO(UCHL-1)、... 目的探讨Kimura病和上皮样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学表型及两者的鉴别诊断。方法分析和观察9例Kimura病和3例上皮样血管瘤的临床资料和组织学形态,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研究其免疫表型,所用抗体包括CD43、CD3、CD45RO(UCHL-1)、CD20、CD79α、Ki-67、CD31、CD34、第Ⅷ因子相关抗原(FⅧRAg)、CD68(KP1)和细胞角蛋白(AE1/AE3)。结果临床上,Kimura病多见于男性患者,而上皮样血管瘤多见于女性。两者均好发于头颈部,但Kimura病多表现为皮下多发性结节或局部肿胀,部分病例伴有区域淋巴结肿大,而上皮样血管瘤则多表现为皮肤单发的小结节或丘疹样病变。组织学上,两者均可位于真皮内或皮下,但Kimura病均以增生的淋巴组织为主,其中7例可见淋巴滤泡形成,内含活跃的生发中心,滤泡间可见大量增生的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型血管,其内皮呈肿胀状或扁平状,血管周围和滤泡旁可见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3例内可见嗜酸性微脓疡形成。3例上皮样血管瘤均以成簇增生的血管为主,其中2例为毛细血管型,1例为小至中等大的血管型。血管内衬胞质丰富、深嗜伊红染的上皮样内皮细胞。除内衬管腔外,内皮细胞还可在血管腔内生长或在血管周围呈实性片状增生或排列成条索状,部分细胞的胞质内含有空泡,拟形成原始血管腔。2例的间质内可见多少不等的慢性炎症细胞反应,但不见淋巴滤泡形成,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也远不如Kimura病明显。免疫组织化学显示,Kimura病中的淋巴滤泡表达B细胞抗原,滤泡间的淋巴细胞多表达T细胞标记,而上皮样血管瘤中的内皮细胞强阳性表达CD31和FⅧRAg等内皮标记。结论Kimura病和上皮样血管瘤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病种,前者是一种淋巴组织的增生,而后者则是一种良性的血管瘤,掌握两者的临床特点和组织学形态对避免将两者相互混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imura 上皮样血管瘤 临床病理学观察 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第Ⅷ因子相关抗原 免疫组织化学 淋巴滤泡形成 临床病理学特征 组织学形态 内皮细胞 炎症细胞反应 CD31 淋巴组织 血管周围 免疫学表型 Ki-67 细胞角蛋白 多发性结节
原文传递
木村病的治疗新进展
20
作者 王乔慧 韩建德 粟慧琳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68-1073,共6页
木村病又称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良性慢性炎症性疾病。目前,该病的传统治疗手段主要包括糖皮质激素、手术以及放疗等。由于其发病罕见且复发率高,目前最佳治疗方法尚无共识。近年来,生物制剂及小分子药物的迅... 木村病又称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良性慢性炎症性疾病。目前,该病的传统治疗手段主要包括糖皮质激素、手术以及放疗等。由于其发病罕见且复发率高,目前最佳治疗方法尚无共识。近年来,生物制剂及小分子药物的迅速发展为木村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本文阐述了木村病的治疗现状及其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村病 治疗进展 生物制剂 小分子药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