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a flexible net barrier on the dynamic behaviours and interception of debris flows in mountainous areas 被引量:4
1
作者 HUO Miao ZHOU Jia-wen +1 位作者 YANG Xing-guo ZHOU Hong-wei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7年第10期1903-1918,共16页
Flexible net barriers are a new type of effective mitigation measure against debris flows in valleys and can affect the kinematic energy and mass of debris flows. Here, ten flume tests were performed to study the dyna... Flexible net barriers are a new type of effective mitigation measure against debris flows in valleys and can affect the kinematic energy and mass of debris flows. Here, ten flume tests were performed to study the dynamic behaviours of debris flows with differences in volumes, concentrations(solid volume fraction), and travel distances after interception by a uniform flexible net barrier. A high-speed camera was used to monitor the whole test process, and their dynamic behaviours were recorded. A preliminary computational framework on energy conversion is proposed according to the deposition mechanisms and outflow of debris flow under the effects of the flexible net barrier.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dynamic interaction process between a debris flow and the flexible net barrier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stages:(a) the two-phase impact of the leading edge of the debris flow with the net and(b) collision and friction between the body of the debris flow and intercepted debris material. The approach velocity of a debris flow decreases sharply(a maximum of 63%) after the interception by the net barrier, and the mass ratio of the debris material being intercepted and the kinetic energy ratio of the debris material being absorbed by the net barrier are close due to the limited interception efficiency of the flexible net barrier, which is believed to be related to the flexibility. The energy ratio of outflow is relative small despite the large permeability of the flexible net barri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bris flow Flexible net barrier Dynamic behaviours Interception efficiency kinetic energy absorption High speed photography
下载PDF
The properties of dilute debris flow and hyper-concentrated flow in different flow regimes in open channels 被引量:1
2
作者 LIU Yan WANG Hui-feng +2 位作者 CHEN Hua-yong HU Kai-heng WANG Xie-kang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7年第9期1728-1738,共11页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PIV) technique was used to test the analogues of hyperconcentrated flow and dilute debris flow in an open flume. Flow fields, velocity profiles and turbulent parameters were obtained under d...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PIV) technique was used to test the analogues of hyperconcentrated flow and dilute debris flow in an open flume. Flow fields, velocity profiles and turbulent parameters were obtained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Results show that the flow regime depends on coarse grain concentration. Slurry with high fine grain concentration but lacking of coarse grains behaves as a laminar flow. Dilute debris flows containing coarse grains are generally turbulent flows. Streamlines are parallel and velocity values are large in laminar flows. However, in turbulent flows the velocity diminishes in line with the intense mixing of liquid and eddies occurring. The velocity profiles of laminar flow accord with the parabolic distribution law. When the flow is in a transitional regime, velocity profiles deviate slightly from the parabolic law. Turbulent flow has an approximately uniform distribution of velocity and turbulent kinetic energy. The ratio of turbulent kinetic energy to the kinetic energy of time-averaged flow is the internal cause determining the flow regime: laminar flow(k/K<0.1); transitional flow(0.1< k/K<1); and turbulent flow(k/K>1). Turbulent kinetic energy firstly increases with increasing coarse grain concentration and then decreases owing to the suppression of turbulence by the high concentration of coarse grains. This variation is also influenced by coarse grain size and channel slope. The results contribute to the modeling of debris flow and hyperconcentrated flo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per-concentrated flow debris flow flow regime Velocity profile Turbulent kinetic energy Open channel
下载PDF
拦挡作用对黄土坡面泥流动力过程影响机制
3
作者 华山 贾晓丹 张霞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5-292,共8页
泥石流运动过程中拦挡坝的拦挡作用是泥流防治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议题。本研究引入侵蚀速率概念,建立了含有拦挡坝的泥流连续介质模型,阐明了拦挡坝拦挡作用对泥流运动行为和动力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泥流撞击拦挡坝发生漫坝时,拦挡坝遭... 泥石流运动过程中拦挡坝的拦挡作用是泥流防治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议题。本研究引入侵蚀速率概念,建立了含有拦挡坝的泥流连续介质模型,阐明了拦挡坝拦挡作用对泥流运动行为和动力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泥流撞击拦挡坝发生漫坝时,拦挡坝遭受了逐渐加速泥流巨大的影响。拦挡坝发挥出拦截和拦挡双重功效:一方面,使得泥流灾害体横向扩展增强,纵向延伸减弱,滑移距离减少,降低了泥流的致灾范围;另一方面,降低了泥流侵蚀夹带作用,减少了泥流灾害体质量,使得灾害体面积和体积分别下降2.48%和3.63%。同时,使泥流偏离流动方向,泥流运动的平均速度下降10.62%,缓解了泥流的冲击力,削减了灾害体16.17%的致灾能量,进一步降低了泥流的致灾强度和致灾规模。引入基底地形和侵蚀速率的数值模型为泥石流动力机制提供理论支持,也为泥流防治提供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流 拦挡坝 动力机制 致灾能量
下载PDF
雨滴击溅与薄层水流混合侵蚀的输沙机理 被引量:7
4
作者 郑腾辉 邢媛媛 +2 位作者 何凯旋 滕飞 李光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11-218,共8页
【目的】针对雨滴击溅与薄层水流混合侵蚀过程输沙机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研究雨滴击溅对坡面径流输沙的影响。【方法】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以土娄土、黄绵土和黑垆土为供试土壤,在不同雨滴直径(直径2.22,2.68和3.04mm)、不同坡... 【目的】针对雨滴击溅与薄层水流混合侵蚀过程输沙机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研究雨滴击溅对坡面径流输沙的影响。【方法】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以土娄土、黄绵土和黑垆土为供试土壤,在不同雨滴直径(直径2.22,2.68和3.04mm)、不同坡度(0°,2°和4°)和薄层水流厚度(0,2,4和6mm)条件下,分析单雨滴击溅时,泥沙溅蚀量与水层厚度的关系;多雨滴击溅时,泥沙溅蚀量与薄层水流厚度的关系,分别对二者关系进行拟合;同时,对于多雨滴击溅时,不同薄层水流厚度下黄绵土泥沙溅蚀量和雨滴动能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单雨滴击溅时,泥沙溅蚀量随水层厚度的增加而减少,且雨滴直径越大其扰动水层厚度越大,当雨滴直径由2.22mm增加到3.04mm时,平均扰动水层厚度由10mm增加到14.67mm。多雨滴击溅时,在相同的坡度(0°~4°),不同土壤和雨滴直径下,随薄层水流厚度的增加,泥沙溅蚀量呈先升后降趋势;当薄层水流厚度相同时,随雨滴直径的增加,泥沙溅蚀量呈增大趋势。当雨滴动能不变时,泥沙溅蚀量随着薄层水流厚度的增加而增大;当薄层水流厚度一定时,泥沙溅蚀量随雨滴动能的增加而增大。【结论】建立了单雨滴击溅和多雨滴击溅条件下扰动水层厚度关与泥沙溅蚀量的关系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降雨 薄层水流 混合侵蚀 雨滴动能 雨滴击溅 输沙机理
下载PDF
泥石流运动能量规律初步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陈洪凯 唐红梅 吴四飞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05年第B12期50-55,共6页
面对目前泥石流荷载确定的非针对性和欠合理性,文章作者提出了从泥石流能量的角度出发确定泥石流荷载的新思路。泥石流能量理论是有效防治公路泥石流病害的关键技术,是确定泥石流荷载的创新思路。涉及到能量来源、聚集、输移与衰减等... 面对目前泥石流荷载确定的非针对性和欠合理性,文章作者提出了从泥石流能量的角度出发确定泥石流荷载的新思路。泥石流能量理论是有效防治公路泥石流病害的关键技术,是确定泥石流荷载的创新思路。涉及到能量来源、聚集、输移与衰减等力学及物理过程;运用固液两相流观点分析了泥石流能量输移特征,较全面地从泥石流浆体性质、固相颗粒级配和体积分量、沟床比降和边界条件等方面分析了泥石流运动能量影响因素;运用两相流观点分析了泥石流运动能量消散微观机理,包括泥石流浆体粘滞作用、固相颗粒碰撞作用和沟床边界摩擦作用3方面,初步建立了能量衰减量计算公式。为公路泥石流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运动 能量理论 影响因素 能量消散机理
下载PDF
明渠恒定均匀流机械能损失构成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范敏 朱远乐 +1 位作者 江耀祖 王智娟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7-71,共5页
明渠水流机械能损失的确定是水力学乃至工程流体力学中的重要内容。从明渠均质不可压缩液体恒定总流出发,以流体力学中黏性流体运动数学模型为基础,本质上揭示了机械能损失的构成和相互转化关系。成果表明:矩形明渠均匀流紊流的机械能... 明渠水流机械能损失的确定是水力学乃至工程流体力学中的重要内容。从明渠均质不可压缩液体恒定总流出发,以流体力学中黏性流体运动数学模型为基础,本质上揭示了机械能损失的构成和相互转化关系。成果表明:矩形明渠均匀流紊流的机械能损失由时均流速梯度引起的损失与紊动能耗散引起的损失组成,当雷诺数较小时,时均流速梯度引起的损失是机械能损失的主要来源,而雷诺数较大时,紊动能耗散引起的损失是机械能损失的主要来源。在宽浅明渠中,雷诺数约为9.5×103时,均流速梯度引起的损失和紊动能耗散引起的损失相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矩形明渠 恒定均匀流 机械能损失构成 流体力学 紊动能耗散 时匀流速梯度
下载PDF
复式断面明渠三维紊流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3
7
作者 林斌良 Shiono,K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52-61,共10页
本文采用非线性k-ε紊流模型和Naot-Rodi代数应力模型(N-R模型)模拟复式断面明渠三维紊流.非线性k-ε模型用张量形式推出,适用于边界形状复杂的流动,而N-R模型采用一种补充关系式反映计算点与界面距离对雷诺应... 本文采用非线性k-ε紊流模型和Naot-Rodi代数应力模型(N-R模型)模拟复式断面明渠三维紊流.非线性k-ε模型用张量形式推出,适用于边界形状复杂的流动,而N-R模型采用一种补充关系式反映计算点与界面距离对雷诺应力的影响,能较好地反映界面的作用.对一个复式断面明渠实例进行计算,给出了流速场(包括主流、二次流),壁画剪切力和雷诺应力分布,并与实验结果进行详细比较,还研究了浅滩粗糙壁面时的流动,除雷诺应力外,数值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基本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式明渠 断面 紊流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气井携液机理与临界参数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耿新中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4-80,共7页
气井井筒携液工况诊断方法主要包括临界流速法和临界动能因子法。目前对于哪种方法更科学、更合理尚无定论,给应用选择造成了困难。为此,从分析圆管流动的基本特征入手,对两相垂管流的携液机理与形式进行了再探讨。研究结果表明:(1)两... 气井井筒携液工况诊断方法主要包括临界流速法和临界动能因子法。目前对于哪种方法更科学、更合理尚无定论,给应用选择造成了困难。为此,从分析圆管流动的基本特征入手,对两相垂管流的携液机理与形式进行了再探讨。研究结果表明:(1)两相垂管流积液的原因是气相无法保持连续,连续携液时液相存在的主要形式是管壁环膜,管流的基本流型是环雾流;(2)气流携液的实质是能量驱动,携液工况变化的本质是单位体积气流动能的量变引起的两相流型的质变;(3)临界动能因子法体现了流体流动依赖于能量驱动的物理学基本原理,携液机理符合圆管流动基本特征和能量守恒定律;(4)而临界流速法则忽视了横截面上流速存在径向差异的管流基本特征,不符合两相垂管流条件下气流携液的实际情况,存在着局限性;(5)液相物性不同导致连续携液的临界动能因子略有差别的管流基本特征,综合确定环雾流临界动能因子的通用取值为10 Pa^(0.5)。该研究成果揭示了两相垂管流气流携液的机理与本质,明晰了采用不同模型所得结果差异大的根源,确立了通用的诊断方法和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井 携液机理 气液两相 垂管流 临界流速 动能因子 环雾流
下载PDF
高速水射流粉碎中加速管对射流特性的影响及粉碎机理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万继伟 牛争鸣 牛助农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54-360,共7页
介绍了后混式射流粉碎技术中射流粉碎工作原理和流动特性。通过理论分析、数值计算和粉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基于加速管内的气、液、固多相混合介质耦合流动特性,研究了加速管管径对射流的流动特性和粉碎效率的影响,并利用加速分区理论... 介绍了后混式射流粉碎技术中射流粉碎工作原理和流动特性。通过理论分析、数值计算和粉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基于加速管内的气、液、固多相混合介质耦合流动特性,研究了加速管管径对射流的流动特性和粉碎效率的影响,并利用加速分区理论对各加速区域特征参数进行了定量。研究表明:加速管管径对射流流动特性和粉碎效率影响显著;加速管管径越小对射流能量的约束集中效果越好;使颗粒尽量靠近或进入射流高效加速区,可获得更高粉碎效率;管径越大粉碎效率越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相射流 射流粉碎 加速分区 粉碎机理
下载PDF
四川汶川县佛堂坝沟“7·10”泥石流调查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曹晨 余斌 +1 位作者 马二龙 刘双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8-43,共6页
2013年7月8日至7月10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连续强降雨,引发境内佛堂坝沟泥石流灾害,给沟口处居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佛堂坝沟是一条历史很悠久的泥石流沟,形成以后发生过多次严重的泥石流灾害,位于“5·12”汶川地震的重灾区... 2013年7月8日至7月10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连续强降雨,引发境内佛堂坝沟泥石流灾害,给沟口处居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佛堂坝沟是一条历史很悠久的泥石流沟,形成以后发生过多次严重的泥石流灾害,位于“5·12”汶川地震的重灾区。通过对佛堂坝沟进行详细的野外勘查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泥石流流域的基本特征与形成原因,计算了泥石流的静动力学参数,探讨了佛堂坝沟泥石流的发展趋势,为泥石流预警预报及工程治理提供了依据。分析表明:佛堂坝沟流域内崩塌滑坡体十分发育,沟床含有丰富的固体松散物质,沟内还有多处沟道堵塞现象,在强降雨作用下很有可能再次暴发泥石流,造成灾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基本特征 形成机理 动力学参数 预测
下载PDF
黏粒含量与泥石流容重关系的PPR模型分析研究
11
作者 闫林 何建新 杨海华 《现代矿业》 CAS 2019年第1期60-64,共5页
通过投影寻踪回归分析法研究黏粒含量与泥石流容重之间的关系,结合泥石流动能机理和颗粒悬浮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PPR单纯建模分析时,PPR模型和多项式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5. 3%和6. 5%,在相对误差小于20%、15%、10%和5%时,... 通过投影寻踪回归分析法研究黏粒含量与泥石流容重之间的关系,结合泥石流动能机理和颗粒悬浮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PPR单纯建模分析时,PPR模型和多项式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5. 3%和6. 5%,在相对误差小于20%、15%、10%和5%时,PPR模型合格率相较于多项式模型分别提高了3. 9%、10. 6%、23%和24%。当采用PPR预留检验分析时,相较于多项式模型,建模分析组和预留检验组的合格率均有所提高。此外,黏粒含量与泥石流容重之间存在非线性相关,当黏粒含量小于6. 78%时,泥石流容重随黏粒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当黏粒含量大于6. 78%时,泥石流容重随着黏粒含量的增加而减小;当黏粒含量在6%~10%时,所形成的泥石流平均容重值最大,在2. 05~2. 20 g/cm3波动。PPR模型相较于多项式模型优势显著,其相对误差较小,回归拟合稳定,分析结果与泥石流动能机理和颗粒悬浮机理结论相吻合,进一步说明了PPR模型在兼容性和定量信息利用方面更具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粒含量 泥石流容重 投影寻踪回归分析法 泥石流动能机理 颗粒悬浮机理
下载PDF
关于导体中电流传输方式为位移电流的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袁立新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8期91-96,共6页
本文经动力学和电磁学的对称性分析,提出了电路中运动电荷应符合电荷动量P=QV及电荷动能W=1/2QV2关系式,建立了电路中电流流速与电压V=2U关系式,并结合欧姆定律,建立了导线中电流流速与电流关系式V=2Iρ/S;提出了导体中电流以位移电流... 本文经动力学和电磁学的对称性分析,提出了电路中运动电荷应符合电荷动量P=QV及电荷动能W=1/2QV2关系式,建立了电路中电流流速与电压V=2U关系式,并结合欧姆定律,建立了导线中电流流速与电流关系式V=2Iρ/S;提出了导体中电流以位移电流方式传输,从而实现了导体与电介质中电流传输机制的统一。同时,讨论了现电场能与粒子质量动能等式建立的不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体中电流 位移电流 传输方式 对称性 电荷动量 电荷动能 电流流速 机制的统一
下载PDF
贵州省典型矿山泥石流基本特征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海龙 陈定材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13年第1期9-13,共5页
对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典型矿山泥石流的分布特征、形成条件、形成机制进行研究,并计算其动力学参数。基于实际调查数据,从地质环境条件、水源条件和矿渣堆积体的形态特征论述其基本特征,为建立矿山泥石流的预警预报模型提供依据。
关键词 矿山泥石流 形成条件 形成机制 动力学参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