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猕猴桃采后真菌病害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潘慧 龙超安 +2 位作者 钱国良 李黎 钟彩虹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0-106,共7页
猕猴桃果实易受多种病原真菌的侵染,采后易发生软腐病、灰霉病、青霉病等严重危害果实品质的真菌性病害。传统的有效防治方法主要为采前使用化学杀菌剂,但其易污染环境并可能危害人类健康。目前,已有一系列生物防治方法被研究并报道,这... 猕猴桃果实易受多种病原真菌的侵染,采后易发生软腐病、灰霉病、青霉病等严重危害果实品质的真菌性病害。传统的有效防治方法主要为采前使用化学杀菌剂,但其易污染环境并可能危害人类健康。目前,已有一系列生物防治方法被研究并报道,这些方法可有效防控猕猴桃采后真菌病害:第一类为天然抑菌物质,包括植物提取物和其他天然物质;第二类为拮抗微生物,包括生防酵母、生防细菌、生防木霉,生防菌也能与物理及化学方法协同发挥作用。本文概述了各类生物防治方法在猕猴桃采后真菌病害绿色防控方面的研究进展及生防机理,并提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最后展望了这一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 生物防治 软腐病 灰霉病 青霉病
下载PDF
3株生防菌对猕猴桃软腐病的作用
2
作者 王丽 侯珲 +3 位作者 涂洪涛 黄天祥 柳友亮 袁洪波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33-240,共8页
为探究生防菌对猕猴桃软腐病的作用,选用前期获得的3株生防菌(贝莱斯芽孢杆菌P2-1、耐盐芽孢杆菌PL7和多黏芽孢杆菌NL4)进行室内抑菌试验、猕猴桃软腐病接种和自然发病防治试验,并研究了3株生防菌对猕猴桃果实病程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为探究生防菌对猕猴桃软腐病的作用,选用前期获得的3株生防菌(贝莱斯芽孢杆菌P2-1、耐盐芽孢杆菌PL7和多黏芽孢杆菌NL4)进行室内抑菌试验、猕猴桃软腐病接种和自然发病防治试验,并研究了3株生防菌对猕猴桃果实病程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菌株P2-1、PL7和NL4对猕猴桃软腐病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83.49%、74.82%和49.33%,P2-1的抑制效果最好,PL7次之,NL4最差;3株生防菌对接种猕猴桃软腐病均具有抑制作用,其中以P2-1的效果最好,PL7次之,NL4最差;3株生防菌均能显著降低猕猴桃软腐病自然发病率,其中以P2-1处理的发病率最低;3株生防菌处理均对猕猴桃果实品质无影响;3株生防菌处理猕猴桃果实后,果实中基因PR1、PR5和SOD的表达显著上调。研究结果可为菌株P2-1、PL7和NL4开发为防治猕猴桃软腐病的生物制剂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软腐病 葡萄座腔菌 生防菌 贝莱斯芽孢杆菌 耐盐芽孢杆菌 多黏芽孢杆菌
下载PDF
基于高光谱图像波段融合的猕猴桃软腐病早期分类检测
3
作者 高宏盛 郭志强 +3 位作者 曾云流 丁港 王逍遥 李黎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41-249,共9页
软腐病是猕猴桃采后贮藏和销售过程中危害最严重的真菌病害,其潜伏期长,在染病早期还未表现出明显病状时,依靠人工筛选很难将其分类。为此应用高光谱成像技术(470~900 nm)对软腐病的早期分类检测展开研究。采集了健康猕猴桃以及感染软... 软腐病是猕猴桃采后贮藏和销售过程中危害最严重的真菌病害,其潜伏期长,在染病早期还未表现出明显病状时,依靠人工筛选很难将其分类。为此应用高光谱成像技术(470~900 nm)对软腐病的早期分类检测展开研究。采集了健康猕猴桃以及感染软腐病的早期和晚期猕猴桃共295个高光谱图像,并采用Kennard-Stone算法将样本按照7∶3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样本。首先对样本进行感兴趣区域的选择,然后取该区域的平均光谱作为样本的原始光谱曲线。对原始光谱曲线采用主成分分析(PCA)、连续投影算法(SPA)和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算法(CARS)进行光谱特征的提取。与此同时,对SPA求解过程中的8个特征波段使用非下采样轮廓波变换(NSCT)进行波段融合获得融合图像,然后使用灰度共生矩阵法(GLCM)提取融合图像的纹理特征。最后将光谱特征和纹理特征进行融合并分别建立最近邻算法(KNN)、随机森林(RF)以及支持向量机(SVM)分类模型进行猕猴桃软腐病的早期分类检测。此外,还与其他文献中使用主成分图像或特征波段提取的纹理特征进行了对比。该研究主要创新点为:使用NSCT对特征波段图像进行融合后再提取其纹理特征,既降低了特征维度,减少了特征冗余,又融合了不同波段图像的互补信息,提高了分类准确率。实验结果表明,SVM是最适合该研究的分类器,单独使用光谱特征或纹理特征进行分类的结果都不够理想,但两种特征融合后分类准确率最高可达到92.05%,多数猕猴桃软腐病早期样本得到了正确识别,这说明两种特征的融合获得了高光谱图像中光谱和图像的差异性信息,体现了高光谱图像的“空谱合一”。该研究对软腐病早期猕猴桃进行了快速、准确的无损检测,可为猕猴桃的采后品质分级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软腐病 高光谱图像 波段融合 空谱合一 无损检测
下载PDF
草酸处理对采后猕猴桃抗软腐病及生理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罗登灿 董晓庆 +3 位作者 彭俊森 田欢 班成均 黄世安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74-82,共9页
以猕猴桃为试材,采用草酸(OA)浸泡的方法处理果实,研究采后OA处理对猕猴桃软腐病抗病性及生理品质的影响,以期为猕猴桃采后抗病性以及果实保鲜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0 mmol·L^(-1) OA离体条件下对病原菌具有最佳抑菌率(92.5... 以猕猴桃为试材,采用草酸(OA)浸泡的方法处理果实,研究采后OA处理对猕猴桃软腐病抗病性及生理品质的影响,以期为猕猴桃采后抗病性以及果实保鲜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0 mmol·L^(-1) OA离体条件下对病原菌具有最佳抑菌率(92.59%)。10 mmol·L^(-1) OA处理能够有效延缓损伤接种猕猴桃果实失重率上升和硬度的下降,抑制可滴定酸(TA)含量下降并维持可溶性固形物(TSS)含量在较高水平;OA处理还降低了损伤接种猕猴桃果实中丙二醛(MDA)和游离脯氨酸(Pro)的积累,促进类黄酮和总酚物质含量提高,抑制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但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影响不明显;OA处理还提高了几丁质酶(CHI)和葡聚糖酶(GLU)活性,并延缓了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下降。综上,10 mmol·L^(-1) OA处理可以提高果实抗病性,延缓猕猴桃贮藏期的后熟软化,保持良好的果实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酸 猕猴桃 贮藏期 软腐病 诱导抗性
下载PDF
猕猴桃软腐病潜育期的红外图像识别研究
5
作者 张楷文 张艳 《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第1期74-79,共6页
猕猴桃软腐病是一种采后储藏性病害,可导致果实完全腐烂,对于猕猴桃的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实现对受到软腐病病原侵染的猕猴桃果实进行早期检测,对于猕猴桃软腐病的监测预警和及早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红外热成像技术早期检测猕猴... 猕猴桃软腐病是一种采后储藏性病害,可导致果实完全腐烂,对于猕猴桃的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实现对受到软腐病病原侵染的猕猴桃果实进行早期检测,对于猕猴桃软腐病的监测预警和及早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红外热成像技术早期检测猕猴桃病害的可行性,该研究以猕猴桃软腐病为例,在实验室环境下对猕猴桃进行软腐病病菌的接种。以健康猕猴桃果实和感染软腐病的猕猴桃果实为试验材料,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采集他们的热红外图像和果实温度,在潜育期内连续检测其热红外图像和果实温度随接种天数的变化。通过将图像导入IRSoft对比发现,接种后72 h,肉眼观察热红外图像可将受到侵染,但未显症的猕猴桃与健康的猕猴桃区分开来。经过方差分析发现健康猕猴桃和患软腐病猕猴桃的温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运用数据分类判别可以通过温度数据判断猕猴桃是否患软腐病,测试集准确率为94.3%。可见,利用热红外成像技术可以在病害潜育期检测到猕猴桃受到早疫病侵染后的温度变化,热红外成像技术作为猕猴桃软腐病早期检测的方法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热成像 早期检测 潜育期 软腐病 猕猴桃
下载PDF
四川猕猴桃软腐病防治初步研究 被引量:15
6
作者 胡容平 石军 +3 位作者 林立金 叶慧丽 姚琳 周游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66-370,共5页
本试验以木霉菌(Trichoderma spp.)为生防筛选材料,针对猕猴桃软腐病(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通过对峙培养、难挥发性代谢产物的拮抗试验以及5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的毒力测定,为猕猴桃软腐病生物、化学防治提供参考的理论依... 本试验以木霉菌(Trichoderma spp.)为生防筛选材料,针对猕猴桃软腐病(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通过对峙培养、难挥发性代谢产物的拮抗试验以及5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的毒力测定,为猕猴桃软腐病生物、化学防治提供参考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菌株T156-37对葡萄座腔菌的拮抗效果最好,抑制率达到66.11%。木霉菌株T163-8的难挥发性代谢产物对葡萄座腔菌的抑制作用最好,抑制率达到63.26%。25%咪鲜胺在室内生测试验效果显著,其次是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EC50(μg/m L)分别是0.3825和10.23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 软腐病 木霉 生物防治 毒力测定
下载PDF
采前喷施壳聚糖复合膜对猕猴桃软腐病的防控及其保鲜作用 被引量:43
7
作者 张承 李明 +1 位作者 龙友华 吴小毛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2期274-281,共8页
以‘贵长’猕猴桃为试材,通过病原菌分离、致病性测定和DNA测序鉴定了修文县猕猴桃软腐病病原菌,并选用壳聚糖、钙盐和糊精分别与茶多酚、甘氨酸、柠檬酸、抗菌肽混合制备和筛选了复合膜剂,研究了采前幼果期和壮果末期果面喷施壳聚糖复... 以‘贵长’猕猴桃为试材,通过病原菌分离、致病性测定和DNA测序鉴定了修文县猕猴桃软腐病病原菌,并选用壳聚糖、钙盐和糊精分别与茶多酚、甘氨酸、柠檬酸、抗菌肽混合制备和筛选了复合膜剂,研究了采前幼果期和壮果末期果面喷施壳聚糖复合膜对猕猴桃软腐病的防控及其保鲜作用。结果表明,修文县猕猴桃软腐病病原菌为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和拟茎点霉菌(Phomopsis sp.);采前喷施不同壳聚糖复合膜对其软腐病的防效均达60%以上(添加茶多酚防效86.54%、甘氨酸防效61.54%、柠檬酸防效71.15%、抗菌肽防效69.23%),显著降低丙二醛(MDA)积累,提高果实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诱导增强果实的抗病性。同时,该复合膜能有效地增加果实单果质量和体积,显著提高果实VC、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总糖、可滴定酸、叶绿素和蛋白质的含量,促进猕猴桃产量的增加和品质的改善。此外,施用该复合膜还能有效提高和维持果实硬度、降低果实呼吸强度以及果实质量损失率和营养物质的损失,明显抑制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总糖含量的上升速率和延缓组织的衰老软化,从而提高了猕猴桃耐贮性。研究结果为猕猴桃优质栽培、病害有机防控和果实绿色保鲜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 壳聚糖 软腐病 贮藏 品质
下载PDF
猕猴桃软腐病主要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长特性研究 被引量:16
8
作者 石浩 王仁才 +3 位作者 王芳芳 王琰 卜范文 周倩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425-2434,共10页
为探究猕猴桃果实采后软腐病害的主要病原菌及其生长特性,2017年9月于湖南凤凰县猕猴桃基地采集具有软腐病症状的100个果实病样,取患病猕猴桃病健交界处果肉,进行病原菌的分离纯化、菌株形态学观察、病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试验,同时分... 为探究猕猴桃果实采后软腐病害的主要病原菌及其生长特性,2017年9月于湖南凤凰县猕猴桃基地采集具有软腐病症状的100个果实病样,取患病猕猴桃病健交界处果肉,进行病原菌的分离纯化、菌株形态学观察、病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试验,同时分析不同培养基、碳源、氮源、温度和pH值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菌种鉴定为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和间座壳菌(拟茎点霉菌有性态,Diaporthe phaseolorum)。两种菌在PSA、YPGA、PDA、SDA培养基的生长速度均较快,葡萄座腔菌和间座壳菌生长速率分别在16.1~18.6 mm·d^-1和13.9~16.5 mm·d^-1之间,且菌丝密度均较稠密。淀粉、蔗糖和麦芽糖作为碳源时,病原菌生长效果较好,葡萄座腔菌和间座壳菌生长速率分别在15.9~17.7 mm·d^-1和12.4~16.4 mm·d^-1之间。酵母粉、蛋白胨、甘氨酸作为氮源时,较适宜葡萄座腔菌和间座壳菌生长,两病原菌生长速率分别在11.0 mm·d^-1左右和9.5 mm·d^-1左右,但较未添加氮源培养基仅提高了7%左右。此外,葡萄座腔菌和间座壳菌的最适pH值为5~7,最适温度为25~30℃,菌种致死温度为85℃左右。本研究结果对猕猴桃软腐病病原菌的鉴定及对猕猴桃贮藏过程中软腐病害的绿色防控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软腐病 病原菌 分离纯化 鉴定 生长特性
下载PDF
解磷拮抗真菌分离鉴定及其对猕猴桃软腐病的生防评价 被引量:8
9
作者 卯婷婷 莫维弟 +2 位作者 赵玳琳 王廿 陶刚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748-1755,共8页
【目的】筛选可应用于猕猴桃果实软腐病的高效生防菌株,为猕猴桃软腐病生防制剂研发提供菌种资源。【方法】采集有猕猴桃软腐病发生的猕猴桃种植园健康植株根际土壤,利用解磷选择性培养基分离土壤中解磷真菌,采用平板对峙法、菌落直径... 【目的】筛选可应用于猕猴桃果实软腐病的高效生防菌株,为猕猴桃软腐病生防制剂研发提供菌种资源。【方法】采集有猕猴桃软腐病发生的猕猴桃种植园健康植株根际土壤,利用解磷选择性培养基分离土壤中解磷真菌,采用平板对峙法、菌落直径法、继代培养及发酵液抑菌试验等从中筛选对猕猴桃软腐病菌具有拮抗作用的菌株,通过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拮抗菌株进行鉴定。【结果】从猕猴桃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35株解磷真菌菌株,通过对峙培养从中筛选出5株对猕猴桃软腐病菌具有拮抗作用且抑菌率超过50.00%的菌株,其中MHT0308菌株的抑菌效果最佳,对猕猴桃软腐病菌的抑菌率达87.71%,复筛抑菌圈也明显,抑菌直径达33.50 mm;MHT0308菌株的含菌发酵液和无菌发酵液均对靶标菌生长有抑制作用,抑菌率分别达88.13%和80.87%;猕猴桃果实经MHT0308菌株发酵液处理后对猕猴桃软腐病的离体防效达87.00%;根据MHT0308菌株形态学特征结合其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确定MHT0308菌株为哈茨木霉菌(Trichoderma harzianum)。【结论】MHT0308菌株对猕猴桃软腐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作为一种重要的生防菌资源用于猕猴桃软腐病防治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软腐病 解磷菌 抑菌作用 离体防效 木霉菌
下载PDF
猕猴桃软腐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初探 被引量:20
10
作者 余桂萍 周洪旗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CSSCI 2009年第5期392-393,共2页
猕猴桃(Kiwifruit)软腐病是由Botryosphaeri asp.和Phomopsis sp.两种病原菌侵染造成的。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和子囊壳在枯枝、果梗上越冬,越冬后的菌丝体分生孢子器至翌年春恢复活动,4—6月生成孢子,成为初侵染源,6—8月大量散发。... 猕猴桃(Kiwifruit)软腐病是由Botryosphaeri asp.和Phomopsis sp.两种病原菌侵染造成的。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和子囊壳在枯枝、果梗上越冬,越冬后的菌丝体分生孢子器至翌年春恢复活动,4—6月生成孢子,成为初侵染源,6—8月大量散发。通过室内药效测定和野外药剂防治猕猴桃软腐病的试验表明,药效依次是多菌灵、抗菌素402、退菌特、抗菌素401、波尔多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软腐病 药效测定 防治研究
下载PDF
3种药剂对猕猴桃软腐病菌的抑菌活性及其复配效果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华保 甘松灵 +2 位作者 张国利 邓雪华 杨春平 《植物医学》 2022年第2期17-23,共7页
为了探究丙硫唑、咪康唑和异噻唑啉酮对猕猴桃软腐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本试验采用抑制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了其对猕猴桃软腐病致病菌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可可毛色二孢菌(Lasiodiplodia theobromae)、小新壳梭孢菌(... 为了探究丙硫唑、咪康唑和异噻唑啉酮对猕猴桃软腐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本试验采用抑制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了其对猕猴桃软腐病致病菌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可可毛色二孢菌(Lasiodiplodia theobromae)、小新壳梭孢菌(Neofusicoccum parvum)的抑制作用,进一步研究了丙硫唑和咪康唑及异噻唑啉酮的复配制剂对以上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3种药剂对菌葡萄座腔菌、可可毛色二孢菌、小新壳梭孢菌均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对菌葡萄座腔菌的EC;值分别为20.355, 7.665, 3.759 mg/L;对可可毛色二孢菌的EC;值分别为6.551, 25.915, 0.839 mg/L;对小新壳梭孢菌的EC;值分别为15.484, 6.778, 0.568 mg/L.进一步复配试验发现,丙硫唑与咪康唑或异噻唑啉酮的复配制剂均能够提高对猕猴桃软腐病致病菌的防效,丙硫唑与咪康唑复配制剂抑制以上3种病原菌的最佳复配比分别为1∶1, 1∶1和1∶2;丙硫唑与异噻唑啉酮复配制剂抑制以上3种病原菌的最佳复配比分别为2∶1, 1∶2和1∶1.以上结果对猕猴桃软腐病的化学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丙硫唑、咪康唑和异噻唑啉酮单剂及复配制剂在生产上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硫唑 咪康唑 异噻唑啉酮 猕猴桃软腐病 化学防治
下载PDF
茉莉酸甲酯调控防御酶活性诱导猕猴桃果实抗采后软腐病 被引量:17
12
作者 盘柳依 赵显阳 +3 位作者 陈明 付永琦 向妙莲 陈金印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5-80,共6页
以‘金魁’猕猴桃果实为试验材料,研究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MeJA)调控防御酶活性抗猕猴桃采后软腐病的效应。测定了MeJA对猕猴桃软腐病病斑直径、软腐病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抑菌作用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 以‘金魁’猕猴桃果实为试验材料,研究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MeJA)调控防御酶活性抗猕猴桃采后软腐病的效应。测定了MeJA对猕猴桃软腐病病斑直径、软腐病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抑菌作用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多酚氧化酶(PPO)等防御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001~10 mmol/L浓度范围内,MeJA对猕猴桃软腐病菌B.dothidea的抑制作用随浓度升高而增强;MeJA对猕猴桃果实最佳诱导浓度和熏蒸时间分别为0.1 mmol/L和24 h,其诱导效果分别为26.01%和26.85%;猕猴桃果实经0.1 mmol/L MeJA熏蒸处理24 h后,SOD、POD、CAT、APX和PPO活性提高,其中SOD和POD活性分别较对照增加33.85%和61.61%,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以上结果暗示MeJA诱导猕猴桃果实抗采后软腐病可能与其提高防御酶活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茉莉酸甲酯 猕猴桃 软腐病 诱导抗病 防御酶
下载PDF
猕猴桃采后软腐病病原菌鉴定及香芹酚对其控制效果 被引量:13
13
作者 左盼盼 付苏 +3 位作者 彭丽桃 范刚 杨书珍 李杰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5-22,共8页
为明确猕猴桃软腐病病原菌种类及香芹酚对其控制效果,依据传统真菌形态学观察法和rDNA-ITS序列分析技术对发病猕猴桃果实中的致病菌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并探讨香芹酚对分离得到的猕猴桃软腐病菌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引起猕猴桃采后... 为明确猕猴桃软腐病病原菌种类及香芹酚对其控制效果,依据传统真菌形态学观察法和rDNA-ITS序列分析技术对发病猕猴桃果实中的致病菌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并探讨香芹酚对分离得到的猕猴桃软腐病菌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引起猕猴桃采后果实软腐病的主要致病菌为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与拟茎点霉菌(Phomopsis sp.),其次为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层出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和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香芹酚对8株猕猴桃软腐病病原真菌均表现出良好的抑菌活性,对葡萄座腔菌和拟茎点霉菌的抑制作用尤为显著,半抑制质量浓度(EC50)为8.87μg/L。同时,香芹酚有效控制模拟销售环境下猕猴桃果实软腐病的发生,放置8 d时处理组发病率仅为对照果实的50.17%,且对猕猴桃果实的品质指标影响不显著(P>0.05)。因此,香芹酚在控制猕猴桃果实采后软腐病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 软腐病 菌种鉴定 植物精油 香芹酚 绿色防控
下载PDF
猕猴桃软腐病的发生及防治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4
作者 冷云星 吴文能 王瑞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9期56-59,共4页
猕猴桃软腐病是猕猴桃采后腐烂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该类病菌的侵入使猕猴桃果实变软腐烂而失去商品和食用价值,给猕猴桃产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基于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报道,对猕猴桃软腐病的发病状态、病原鉴定、致病力差异、病原菌侵... 猕猴桃软腐病是猕猴桃采后腐烂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该类病菌的侵入使猕猴桃果实变软腐烂而失去商品和食用价值,给猕猴桃产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基于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报道,对猕猴桃软腐病的发病状态、病原鉴定、致病力差异、病原菌侵染规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该病害未来的研究与防控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 软腐病 发生 防治 研究进展
下载PDF
枯草芽孢杆菌BS-1菌株对猕猴桃采后软腐病的抑制和保鲜效果评价 被引量:8
15
作者 刘奎 赵焕兰 +3 位作者 宗宁 李欢欢 刘永胜 苗敏 《保鲜与加工》 CAS 2021年第10期40-49,共10页
以徐香猕猴桃为试材,探究生防菌株Bacillus subtilis strain BS-1菌液及其无菌体发酵液(FJY)对猕猴桃软腐病的主要致病菌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和拟茎点霉菌(Diaporthe nobilis)的抑制效果以及对猕猴桃货架期保鲜的影响... 以徐香猕猴桃为试材,探究生防菌株Bacillus subtilis strain BS-1菌液及其无菌体发酵液(FJY)对猕猴桃软腐病的主要致病菌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和拟茎点霉菌(Diaporthe nobilis)的抑制效果以及对猕猴桃货架期保鲜的影响。抑菌试验结果表明:生防菌株Bacillus subtilis strain BS-1菌液及其无菌体发酵液能够显著抑制病原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和Diaporthe nobilis菌丝体外生长及果实致病能力。发酵液抑菌稳定性试验表明:其在温度范围37~100℃、紫外照射时间范围0.5~2 h和酸性pH 3~5、碱性pH 8~10范围内均有较好的抑菌能力。保鲜试验结果显示:BS-1菌液及FJY处理可显著延缓果实的软化,提高果实脆性和紧实度,延缓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上升和可滴定酸含量的降低,降低果实失重率和腐烂率,从而提高贮藏性能,且FJY的保鲜效果显著优于BS-1菌液。本研究为猕猴桃软腐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为猕猴桃采后贮藏保鲜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软腐病 Bacillus subtilis 无菌体发酵液 生物防治 货架期品质
下载PDF
施钙+嘧菌酯对猕猴桃果实品质及软腐病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何立楠 龙友华 +3 位作者 张荣全 石金巧 夏福金 尹显慧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3-28,共6页
以‘贵长’猕猴桃为试材,多糖醇螯合富钠钙、无水氯化钙、硝酸钙、25%嘧菌酯SC为供试药剂,采用田间施药方法,研究了采前喷施钙+嘧菌酯对猕猴桃果实外观品质、营养指标、贮藏性及软腐病的影响,以期为猕猴桃果实品质改善和软腐病的防控提... 以‘贵长’猕猴桃为试材,多糖醇螯合富钠钙、无水氯化钙、硝酸钙、25%嘧菌酯SC为供试药剂,采用田间施药方法,研究了采前喷施钙+嘧菌酯对猕猴桃果实外观品质、营养指标、贮藏性及软腐病的影响,以期为猕猴桃果实品质改善和软腐病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采前喷施钙+嘧菌酯处理可提高猕猴桃平均纵径、平均横径、单果质量及单果体积,显著提高猕猴桃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叶绿素、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同时减缓猕猴桃果实硬度下降速率,有效延缓猕猴桃果实软化,延迟其货架期。采前喷施钙+嘧菌酯处理对猕猴桃软腐病均具有良好的防控效果,贮藏10 d后,对照平均发病率达57.80%,处理组平均病果率均低于对照,差异极显著;防效最好的为处理B,达67.24%。综合试验结果表明采前喷施钙+嘧菌酯可有效改善猕猴桃果实品质,延长货架期,同时还可有效防治猕猴桃软腐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 嘧菌酯 软腐病 品质 田间防效
下载PDF
贵长猕猴桃软腐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及其植物源杀菌剂室内筛选 被引量:7
17
作者 石金巧 龙友华 +3 位作者 黎晓茜 莫飞旭 冉飞 黄亚欣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31-337,共7页
【目的】明确贵长猕猴桃软腐病致病病原菌,筛选具有防控作用的绿色植物源杀菌剂,为猕猴桃软腐病的绿色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并结合回接试验确定病原菌。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对病原进行鉴定,并采用菌... 【目的】明确贵长猕猴桃软腐病致病病原菌,筛选具有防控作用的绿色植物源杀菌剂,为猕猴桃软腐病的绿色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并结合回接试验确定病原菌。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对病原进行鉴定,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6种植物源杀菌剂对病原菌的毒力。【结果】分离获得的8株有效菌株中RF2和RF2-4可引发软腐病,将该菌株的rDNA-ITS序列在NCBI上进行BLAST比对,菌株RF2和RF2-4分别与葡萄座腔菌 Botryosphaeria dothidea 、拟茎点霉菌 Phomopsis sp.同源性达100%和99%,结合RF2和RF2-4病原菌形态特征分析,明确两株致病菌为葡萄座腔菌 B. dothidea 、拟茎点霉菌 Phomopsis sp.。0.5%苦参碱AS对葡萄座腔菌 B. dothidea 和拟茎点霉菌 Phomopsis sp.的 EC 50 分别为0.442 mg·L^-1 和0.322 mg·L^-1 ,0.3%丁子香酚SL的 EC 50 则分别为0.680 mg·L^-1 和0.301 mg·L^-1 ,两者毒力均高于其他植物源杀菌剂。【结论】引起贵长猕猴桃软腐病的病原菌为葡萄座腔菌 B. dothidea 和拟茎点霉菌 Phomopsis sp.;0.5%苦参碱AS和0.3%丁子香酚SL对葡萄座腔菌 B. dothidea 和拟茎点霉菌 Phomopsis sp.菌丝生长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该研究结果可为贵长猕猴桃软腐病的田间药剂防治提供筛选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 软腐病 植物源杀菌剂 毒力测定 绿色防控
下载PDF
“贵长”猕猴桃软腐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及抑菌药剂筛选 被引量:22
18
作者 吴文能 张起 +4 位作者 雷霁卿 黄亚欣 陈晨蕰 王瑞 曹森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6期47-54,共8页
为了明确"贵长"猕猴桃软腐病病原菌种类并筛选有效防治药剂,对贵州修文县部分果园"贵长"猕猴桃软腐病的致病菌株进行了分离、纯化、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对分离得到的病原菌开展致病性测定,同时采用菌丝生长... 为了明确"贵长"猕猴桃软腐病病原菌种类并筛选有效防治药剂,对贵州修文县部分果园"贵长"猕猴桃软腐病的致病菌株进行了分离、纯化、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对分离得到的病原菌开展致病性测定,同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20余种杀菌剂对猕猴桃主要致病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贵长"猕猴桃软腐病的致病菌株种类为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拟茎点霉菌(Phomopsis sp.)、茎点霉菌(Phonasp.)和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其中葡萄座腔菌和拟茎点霉菌为软腐病的主要致病菌。葡萄座腔菌和拟茎点霉菌室内毒力表明,20余种杀菌剂中以肟菌酯戊唑醇、己唑醇、戊唑醇、异菌脲、苯醚甲环唑对猕猴桃软腐病主要致病菌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和拟茎点霉菌(Phomopsis sp.)均表现出较强的抑菌活性,其EC50分别为0.038 0~0.156 8μg·mL^(-1)和0.017 4~0.643 6μg·mL^(-1),推荐作为猕猴桃软腐病的有效防控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 软腐病 葡萄座腔菌 拟茎点霉菌 毒力测试
下载PDF
植物提取物对猕猴桃软腐病致病菌的抑制活性 被引量:5
19
作者 吴文能 曹森 +4 位作者 雷霁卿 袁萍 李江阔 王加忠 王瑞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7-43,共7页
目的研究4种食药两用中草药对"贵长"猕猴桃软腐病主要致病菌的抑制活性。方法以"贵长"猕猴桃为实验材料,对猕猴桃软腐病进行分离纯化鉴定,采用抑制菌丝生长速率法,并采用4种食药两用中草药粗提物对猕猴桃软腐病的... 目的研究4种食药两用中草药对"贵长"猕猴桃软腐病主要致病菌的抑制活性。方法以"贵长"猕猴桃为实验材料,对猕猴桃软腐病进行分离纯化鉴定,采用抑制菌丝生长速率法,并采用4种食药两用中草药粗提物对猕猴桃软腐病的抑制活性进行测试。结果从"贵长"猕猴桃软腐病中分离鉴定出灰霉菌(Botrytis cinerea)、拟茎点霉菌(Phomopsis sp.)、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和青霉菌(Penicillium sp.)。4种食药两用中草药粗提物在50 mg/mL时对4株致病菌都具有一定抑制活性,其中八角茴香对4株致病菌都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结论采用菌丝生长抑制速率法,发现八角茴香对霉菌(Botrytiscinerea)、拟茎点霉菌(Phomopsis sp.)、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和青霉菌(Penicillium sp.)等具有较好的抑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 软腐病 食药两用中草药 抑菌活性
下载PDF
河南周口水果市场上猕猴桃软腐病主要病原 真菌鉴定及防治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青芝 蒋亚涛 +2 位作者 张莉娟 郭宁 师杨 《中国果树》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3-68,共6页
常发现河南省周口市水果零售和批发市场上产自河南省伏牛山区的猕猴桃有软腐病症,为明确其致病菌,对出现软腐病的猕猴桃进行了病原菌分离鉴定,比较了各株病原菌的致病性,通过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手段确定了主要致病菌菌种,并初步研究... 常发现河南省周口市水果零售和批发市场上产自河南省伏牛山区的猕猴桃有软腐病症,为明确其致病菌,对出现软腐病的猕猴桃进行了病原菌分离鉴定,比较了各株病原菌的致病性,通过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手段确定了主要致病菌菌种,并初步研究了控制其生长的理化方法。试验结果表明,拟茎点霉(Phomopsis spp.)是引起猕猴桃软腐病的主要致病菌,其中致病性最强的Phomopsissp.Liq-3被鉴定为福士拟茎点霉(Phomopsis fukushii)。进一步防控研究表明,低温环境(4℃以下)或者添加防腐剂(中等剂量山梨酸钾)可较好地抑制该菌的生长,从而抑制猕猴桃软腐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 软腐病 病原真菌 福士拟茎点霉 防腐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