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立足于民族文化的彰显——转喻视角下辜鸿铭英译《论语》策略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屠国元 许雷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6期211-215,共5页
作为五四前中国儒家经典英译第一人,辜鸿铭的英译活动致力于通过翻译改变西方社会对中国的成见、提升中国文化地位。文章从"文化适应""文化共核""文化缺省"三方面出发,通过转喻视角审视辜鸿铭《论语》英... 作为五四前中国儒家经典英译第一人,辜鸿铭的英译活动致力于通过翻译改变西方社会对中国的成见、提升中国文化地位。文章从"文化适应""文化共核""文化缺省"三方面出发,通过转喻视角审视辜鸿铭《论语》英译过程中出现的有意改写,着重分析特定社会历史语境下译者为彰显民族文化所做的翻译策略选择,并探讨译者所采用策略之于民族文化传播的效果,以期为辜鸿铭儒家经典英译活动寻找公允的历史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文化传播 翻译策略 辜鸿铭 《论语》 转喻视角
下载PDF
中华民族何以是一个:顾颉刚中华民族理论新解 被引量:3
2
作者 曹为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5-105,共11页
1939年2月,顾颉刚发表名文《中华民族是一个》。此文既非应景的时务策,也非完全成熟的理论体系,而是一篇承前启后的理论提纲。事实上,关于中华民族的理论思考,贯穿顾颉刚的整个学术生涯。20世纪20年代,顾颉刚中华民族理论的基本逻辑是旧... 1939年2月,顾颉刚发表名文《中华民族是一个》。此文既非应景的时务策,也非完全成熟的理论体系,而是一篇承前启后的理论提纲。事实上,关于中华民族的理论思考,贯穿顾颉刚的整个学术生涯。20世纪20年代,顾颉刚中华民族理论的基本逻辑是旧"一"向新"一"的进步。30年代,其理论逻辑转向"多"与"一"的协调。40年代后,顾颉刚试图将上述两个逻辑调和起来,以进步观念阐明中华民族斗争融合的历史过程,并赋予此历史过程以一种共同生活结构,在打破陈腐的华夷之辩同时,防止政治体量的减损。尽管顾颉刚最终没能建构出体系完备的中华民族理论,但他对中华民族理论的历史逻辑和政治属性皆有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颉刚 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是一个
下载PDF
辜鸿铭思想对当今民族精神培育的启示 被引量:1
3
作者 唐霞 《衡水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62-65,共4页
辜鸿铭是清末驰名中外的文化怪杰,也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结合体。他的思想虽然有很多不正确的地方,但是他思想中所闪耀的爱国情怀、民族精神对于我们当今社会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学习他的思想有助于我们坚持正... 辜鸿铭是清末驰名中外的文化怪杰,也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结合体。他的思想虽然有很多不正确的地方,但是他思想中所闪耀的爱国情怀、民族精神对于我们当今社会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学习他的思想有助于我们坚持正确的爱国主义,抵制狭隘民族主义;树立真正的民族自信心,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树立真正的民族自豪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辜鸿铭 《中国人的精神》 爱国主义 民族精神 传统文化 民族虚无主义 民族自豪感
下载PDF
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平台古籍分类义理探析——与四库分类法相比 被引量:1
4
作者 刘英洁 《四川图书馆学报》 2017年第5期79-82,共4页
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平台的汉文古籍分类主要依据是此前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制定的《汉文古籍分类表》。普查平台在汉文古籍分类上大致继承了《四库全书总目》的分类方法,然而由于此次古籍普查的对象更为广泛,开发古籍普查平台系统的专家们又... 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平台的汉文古籍分类主要依据是此前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制定的《汉文古籍分类表》。普查平台在汉文古籍分类上大致继承了《四库全书总目》的分类方法,然而由于此次古籍普查的对象更为广泛,开发古籍普查平台系统的专家们又在结合前代目录学的分类思想和新学传入的时代背景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的修订,使得古籍普查平台的分类更为合理、科学,但其中有的改变却使得"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学术史意义丧失了,因此,这些修订还值得商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平台 四库分类法 分类 继承 创新
下载PDF
四库学怎样揭示《四库全书》涵示的民族国家文化观
5
作者 陆建猷 《四库学》 2019年第2期3-17,共15页
"四库学"是"《四库全书》本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库》书籍诠释"诸要素为对象规模和丛书意义的研究之学。《四库》书籍构成了中国书籍编纂史上最大规模的丛书体系与目录提要,它们彰示《六经》,而导发17世... "四库学"是"《四库全书》本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库》书籍诠释"诸要素为对象规模和丛书意义的研究之学。《四库》书籍构成了中国书籍编纂史上最大规模的丛书体系与目录提要,它们彰示《六经》,而导发17世纪末的中国文典著作的书籍进程:目录体制,从"甲乙丙丁"四部到"经史子集"四库;意义规模,从"知识学问"到"思想学说";语义形态,从"先秦口语"到"汉唐文言"再到"宋代以降白话";学科涵概,从人文科学到自然科学再到社会科学;思想义理,从单行文本理论到类书知识大典再到丛书学说观念,昭示的是民族国家精神灵魂的观念文化,"四库学"应当尽力揭示《四库全书》涵示的民族国家的文化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书籍 《四库全书》 国家文化观 四库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