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史前漆器溯源初探
1
作者 汤大友 刘馨 《中国涂料》 CAS 2024年第2期71-74,共4页
展示了史前漆器的出土概况,提出了漆器发明的四大要素,对史前重要漆器文物进行简介,分析论证史前用漆文献材料,最后对史前漆器做了综述总结。
关键词 新石器时代 漆器 跨湖桥文化 河姆渡文化 良渚文化 陶寺文化 调色 镶嵌
下载PDF
Starch grain analysis reveals ancient diet at Kuahuqiao site,Zhejiang Province 被引量:20
2
作者 YANG XiaoYan JIANG LePi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0年第12期1150-1156,共7页
Charred residues adhering to sherds of ceramic cooking vessels,pots (Fu),excavated from the Kuahuqiao site (8000-7000 cal a BP) in Zhejiang Province were examined using the method of starch grain analysis.Ancient star... Charred residues adhering to sherds of ceramic cooking vessels,pots (Fu),excavated from the Kuahuqiao site (8000-7000 cal a BP) in Zhejiang Province were examined using the method of starch grain analysis.Ancient starch grains were recovered from charred residues and were classified into 8 genera.Remains from rice (Oryza spp.),job's-tears (Coix chinesis T.),bean (Vigna spp.),acorn (Quercus spp.) as well as possibly buckeye tree (Aesculus chinensis B.) were identified.Other starch grains from unidentified plants were also recovered.Tracheids with bordered pits from softwood fibers were also found,indicating that some food might have been processed with wooden tools.The range of starch grains in the charred residues adhering to the ceramic pots reveals the diversity of ancient plant foods at the Kuahuqiao site,Zhejiang Provi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饮食 淀粉粒 浙江省 网站 ORYZA 大学学报 蒙古民族 具缘纹孔
原文传递
浙江跨湖桥遗址所出刻划符号试析 被引量:17
3
作者 王长丰 张居中 蒋乐平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6-29,共4页
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独树一帜的考古学文化,跨湖桥遗址出土的符号是我们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可能与数字卦有关的符号类型,这对我们更进一步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跨湖桥遗址 符号 数字卦
下载PDF
浙江萧山跨湖桥独木舟遗址加固保护试验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张慧 张金萍 杨隽永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95-99,共5页
为了保证所用加固材料对跨湖桥独木舟遗址土壤加固的有效性,使用改性水性环氧和正硅酸乙酯两种加固材料,分别于该遗址隐蔽部位进行了小面积加固试验,通过测试加固前后的土壤密度、pH值和色差以及强度等,对加固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 为了保证所用加固材料对跨湖桥独木舟遗址土壤加固的有效性,使用改性水性环氧和正硅酸乙酯两种加固材料,分别于该遗址隐蔽部位进行了小面积加固试验,通过测试加固前后的土壤密度、pH值和色差以及强度等,对加固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加固后的土壤干密度有所提高,土壤更加密实,仍处于原来的中性环境,保持土壤原貌,抗剪强度也有所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湖桥独木舟遗址 改性水性环氧 加固保护
下载PDF
室内土遗址气-液相变补水的可行性研究——以杭州萧山跨湖桥遗址博物馆为例 被引量:6
5
作者 王思嘉 张秉坚 吴健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6-25,共10页
土遗址保护具有很大难度,其中土体中水分的单向迁移和蒸发是室内土遗址产生各种病害的重要原因,实践表明保存原状或采用各种化学材料进行加固都很难预防。利用人工“气-液相相变补水”的原理,在不改变土遗址原状的条件下,控制和维持室... 土遗址保护具有很大难度,其中土体中水分的单向迁移和蒸发是室内土遗址产生各种病害的重要原因,实践表明保存原状或采用各种化学材料进行加固都很难预防。利用人工“气-液相相变补水”的原理,在不改变土遗址原状的条件下,控制和维持室内土遗址水分的平衡,以达到稳定土中盐分、防止土体开裂和粉化的目标,这可能成为一种室内土遗址保护的新技术。为此,以杭州萧山跨湖桥遗址博物馆为例,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工作,包括:实验室气-液相变补水小试验、建立水汽冷凝速率方程、开展室内土遗址现场补水实验等。初步探索了各种控制条件对补水速率的影响,验证了气-液相变补水的可行性与效果,为未来更大规模试验提供了基本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遗址 保护 相变 补水 跨湖桥 盐碱
下载PDF
跨湖桥独木舟对探索中国舟船文化发端的重要意义 被引量:2
6
作者 何志标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23-28,共6页
跨湖桥独木舟遗存的发现,填补了中国船史研究的重大空白,不仅为"独木舟在长江中下游和滨海地区形成于8000年前或更早"的论断提供了强有力的实物证据,并为进一步研究国内独木舟、木桨、木船工场、帆以及木板船最早出现的年代... 跨湖桥独木舟遗存的发现,填补了中国船史研究的重大空白,不仅为"独木舟在长江中下游和滨海地区形成于8000年前或更早"的论断提供了强有力的实物证据,并为进一步研究国内独木舟、木桨、木船工场、帆以及木板船最早出现的年代提供了新的线索。以此为基础,在远古百越文化的大背景和大格局中,结合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文化持续跨海远航传播的事实,重新合理推测远古新石器时代中国舟船文化发端时期可能的状况,对推动中国舟船史前史的研究进一步具体深入地进行下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湖桥独木舟 木桨 木作加工场 席状编织物 中国舟船文化发端
下载PDF
跨湖桥:华夏漆器文化的发源 被引量:1
7
作者 何振纪 《中国生漆》 2018年第2期6-9,54,共5页
自八千年以前,位于杭州萧山的跨湖桥文化见证了华夏漆器文化的诞生。以杭州为发源,历经各个时期至宋元时迎来了中华漆器的黄金时代,诞生了无数璀璨的漆艺杰作。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漆器艺术作为中华文化极具特色的物质表现,随着陆海丝绸... 自八千年以前,位于杭州萧山的跨湖桥文化见证了华夏漆器文化的诞生。以杭州为发源,历经各个时期至宋元时迎来了中华漆器的黄金时代,诞生了无数璀璨的漆艺杰作。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漆器艺术作为中华文化极具特色的物质表现,随着陆海丝绸之路的形成,与丝绸、瓷器等中国物产一道远播海外,为世界物质文明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中国漆器坚牢耐用、迷人雅致,受到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喜爱与珍视。因此,追本溯源,对跨湖桥漆器文化乃至中华漆器文化的肇始再行观察,将让我们对中华漆器文化的形成有更深入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夏 漆器 文化 发源 跨湖桥
下载PDF
遗址博物馆土遗址病害调查与成因分析——以萧山跨湖桥遗址博物馆为例 被引量:8
8
作者 徐燕祎 王思嘉 +1 位作者 张秉坚 吴健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3-62,共10页
潮湿环境土遗址的保护一直是非常困难的课题。当遗址与其他材质的文物共存时,保护难度更高。为了探讨遗址博物馆内病害发生的规律和影响因素,为未来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措施的研究和设计提供依据,以杭州市萧山区跨湖桥遗址为例开展调查... 潮湿环境土遗址的保护一直是非常困难的课题。当遗址与其他材质的文物共存时,保护难度更高。为了探讨遗址博物馆内病害发生的规律和影响因素,为未来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措施的研究和设计提供依据,以杭州市萧山区跨湖桥遗址为例开展调查研究。发现盖棚可以防止雨水对土遗址的破坏,但造成了水和盐的单向迁移,是目前土遗址病害的主要根源。对于室内遗址博物馆,如何解决遗址土体水分单向迁移带来的破坏已经成为迫切需要开展研究的课题,建议尽快开展室内土遗址补水技术的实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湖桥 土遗址 病害 盐迁移 温湿度
下载PDF
浙江湘湖地区全新世孢粉记录及其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12
9
作者 顾明光 陈忠大 +3 位作者 卢成忠 汪庆华 覃兆松 张素君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5期1144-1148,共5页
依据钱塘江南岸跨湖桥全新世地层剖面的孢粉分析,结合14C测年以及沉积物岩性岩相特征,将浙江湘湖地区全新世早、中期(10~2.9kaB.P.)划分为3个古气候发展阶段。概述了孢粉组合、植被类型以及气候冷暖、干湿的交替、演化规律,并指出第Ⅱ... 依据钱塘江南岸跨湖桥全新世地层剖面的孢粉分析,结合14C测年以及沉积物岩性岩相特征,将浙江湘湖地区全新世早、中期(10~2.9kaB.P.)划分为3个古气候发展阶段。概述了孢粉组合、植被类型以及气候冷暖、干湿的交替、演化规律,并指出第Ⅱ气候阶段(7.7~5.0kaB.P.)相当于与全球变化相一致的全新世气候最适宜期,跨湖桥文化就是在这样的气候背景中孕育和发展的。本区全新世早期的气候变化与中国南方的深圳湾地区有很好的可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 孢粉记录 古气候 跨湖桥剖面 浙江湘湖
下载PDF
跨湖桥遗址考古木材的二次保护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东坡 靳海斌 +1 位作者 郑幼明 卢衡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7,共7页
跨湖桥遗址考古木材出土后经过脱盐处理,然后采用聚乙二醇(PEG)进行定形加固。保护后的考古木材存在色泽变深的问题,需要对这些考古木材进行二次保护。在二次保护过程中,选用1,2-二甲基-3-羟基-4(1H)-吡啶酮复配溶液作为脱盐脱色络合溶... 跨湖桥遗址考古木材出土后经过脱盐处理,然后采用聚乙二醇(PEG)进行定形加固。保护后的考古木材存在色泽变深的问题,需要对这些考古木材进行二次保护。在二次保护过程中,选用1,2-二甲基-3-羟基-4(1H)-吡啶酮复配溶液作为脱盐脱色络合溶液,以PEG为定形加固剂,采用真空冷冻方式进行脱水干燥。二次保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考古木材尺寸和形状基本保持不变,色泽更为自然,木材纹理清晰可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湖桥遗址 考古木材 脱盐 脱色 二次保护
下载PDF
跨湖桥遗址的人类生态位构建模式 被引量:5
11
作者 潘艳 郑云飞 陈淳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4-64,65,共12页
基于人类生态位构建理论对跨湖桥遗址动植物组合的分析表明,当时先民除了已经栽培水稻以外,还可能以多种不同的行为模式干预许多物种的生命周期,以增加其丰富性、多样性和可靠性,维持人类长期稳定的定居生活。这启示农业起源研究除了关... 基于人类生态位构建理论对跨湖桥遗址动植物组合的分析表明,当时先民除了已经栽培水稻以外,还可能以多种不同的行为模式干预许多物种的生命周期,以增加其丰富性、多样性和可靠性,维持人类长期稳定的定居生活。这启示农业起源研究除了关注驯化物种证据以外,还应深入理解物种驯化的长期过程和人类行为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将观察视野放宽到动植物物种出现明显驯化性状以前的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生态位构建 农业起源 跨湖桥遗址 植物遗存 动物遗存
原文传递
钱塘江流域的早期新石器时代及文化谱系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蒋乐平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4-53,127-128,共10页
因跨湖桥文化、上山文化的命名,钱塘江流域的早期新石器时代研究备受关注,近年来的考古新材料更加丰富了学术界对这一地区的认识。在材料分析和梳理的基础上,可将上山文化分为早、中、晚三期,上山、跨湖桥和河姆渡三个文化前后相续,存... 因跨湖桥文化、上山文化的命名,钱塘江流域的早期新石器时代研究备受关注,近年来的考古新材料更加丰富了学术界对这一地区的认识。在材料分析和梳理的基础上,可将上山文化分为早、中、晚三期,上山、跨湖桥和河姆渡三个文化前后相续,存在源流关系,但受区域外文化的冲击与交流,谱系关系的具体内涵相对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塘江流域 早期新石器时代 上山文化 跨湖桥文化 河姆渡文化
原文传递
试论跨湖桥文化的来源和对外影响——兼论新石器时代中期长江中下游地区间的文化交流 被引量:12
13
作者 韩建业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2-64,65,66,共5页
公元前7000年末期,长江下游在上山文化基础上接受长江中游彭头山文化的影响发展成跨湖桥文化;公元前6000年初期,处于兴盛期的跨湖桥文化又反向影响长江中游,促成彭头山文化向皂市下层文化的转变。通过交流融合,此后长江中下游地区文化... 公元前7000年末期,长江下游在上山文化基础上接受长江中游彭头山文化的影响发展成跨湖桥文化;公元前6000年初期,处于兴盛期的跨湖桥文化又反向影响长江中游,促成彭头山文化向皂市下层文化的转变。通过交流融合,此后长江中下游地区文化大同小异,总体构成一个新的以釜、圈足盘、豆为主要特征的文化系统,或可称之为"长江中下游文化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湖桥文化 上山文化 彭头山文化 皂市下层文化 长江中下游
原文传递
浙江临海峙山头遗址调查与试掘简报 被引量:1
14
作者 蒋乐平 郎爱萍 +4 位作者 张龙胜 仲召兵 王永磊 仲芹 马欣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2-38,I0001,共8页
浙江临海峙山头遗址的试掘,发现并清理了一批灰坑及柱洞、基槽等建筑遗迹,出土了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石器等文化遗存。通过这一试掘,了解到该遗址主要包含上山文化和跨湖桥文化两个阶段。峙山头遗址是迄今发现的上山文化中纬度最靠南、... 浙江临海峙山头遗址的试掘,发现并清理了一批灰坑及柱洞、基槽等建筑遗迹,出土了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石器等文化遗存。通过这一试掘,了解到该遗址主要包含上山文化和跨湖桥文化两个阶段。峙山头遗址是迄今发现的上山文化中纬度最靠南、经度最靠东、距海洋最近的遗址,对于完整认识中国东南地区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峙山头 新石器时代 上山文化 跨湖桥文化
原文传递
再读跨湖桥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淳 潘艳 魏敏 《东方博物》 2008年第2期14-25,5,共13页
在《跨湖桥》考古报告的基础上,本文运用浮选、孢粉和非孢粉微化石、PIXE技术和拉曼光谱等多种分析手段,对跨湖桥遗址的人工制品和生态物进行了分析,复原了当时人类的居住环境及变迁、古食谱和制陶技术,从文化生态的角度探讨了先民的生... 在《跨湖桥》考古报告的基础上,本文运用浮选、孢粉和非孢粉微化石、PIXE技术和拉曼光谱等多种分析手段,对跨湖桥遗址的人工制品和生态物进行了分析,复原了当时人类的居住环境及变迁、古食谱和制陶技术,从文化生态的角度探讨了先民的生存方式。文章认为,8000年前跨湖桥的富裕环境很可能促使复杂采集狩猎经济的发展,并出现比较复杂的社会结构,而水稻栽培和猪的驯养很可能与这类社会常见的仪式和宴享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湖桥遗址 古环境 古食谱 陶器技术 稻作栽培 宴享
原文传递
从实证到验证——《跨湖桥文化研究》读后 被引量:1
16
作者 汤惠生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16-120,共5页
如同欧美考古界一样,整个20世纪,中国考古学都是在文化历史学派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认为事物(包括历史、社会以及文化)都是循着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这样一种直线进化(linear evolution)的方式发展起来,
关键词 《跨湖桥文化研究》 跨湖桥文化 实证主义 假设-验证 南岛语族
原文传递
跨湖桥遗址所出刻划符号补释 被引量:2
17
作者 牛清波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0-62,共3页
浙江跨湖桥遗址出土的刻划符号是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可能与数字卦有关的符号类型,对探索文字和文明起源具有重要意义。在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对符号的释读提出不同看法。
关键词 跨湖桥 刻划符号 补释 文明起源
原文传递
江苏泗洪顺山集遗址第三期遗存文化性质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朱雪菲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9-81,共13页
顺山集遗址第三期遗存与跨湖桥义化存在相似性。重新梳理跨湖桥、下孙两个遗址的文化遗存,可将跨湖桥文化重新分为三期,为顺山集遗址第三期遗存提供了较为明确的相对年代的参考。在此基础上分析顺山集遗址第三期遗存的文化因素,可提出&q... 顺山集遗址第三期遗存与跨湖桥义化存在相似性。重新梳理跨湖桥、下孙两个遗址的文化遗存,可将跨湖桥文化重新分为三期,为顺山集遗址第三期遗存提供了较为明确的相对年代的参考。在此基础上分析顺山集遗址第三期遗存的文化因素,可提出"顺山集三期类型"的命名,并对其性质和成因加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山集遗址 第三期遗存 “顺山集三期类型” 跨湖桥文化
原文传递
漫话中国古船 被引量:1
19
作者 袁晓春 《中国港口》 2017年第A02期58-63,共6页
不同的水域环境和造船材料的差别,形成了中国古船的不同船型。跨湖桥遗址中独木舟的发现,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制造和使用独木舟的国家;秦汉以来,先后出现过楼船、八槽舰、舫、车轮船、两头船等类型,各具特色;明代出现了世界上最大的木... 不同的水域环境和造船材料的差别,形成了中国古船的不同船型。跨湖桥遗址中独木舟的发现,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制造和使用独木舟的国家;秦汉以来,先后出现过楼船、八槽舰、舫、车轮船、两头船等类型,各具特色;明代出现了世界上最大的木帆船——郑和宝船,助力郑和下西洋成为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明清时期,形成沙船、福船、广船、鸟船四大海船船型;明清以后,由于海禁政策和造船材料的匮乏,以至于落后于世界,令人深思;进入现代,木帆船逐渐退出历史,但中国古船仍是值得铭记的优秀文化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船 四大海船
原文传递
跨湖桥契刻考释
20
作者 柴焕波 《湖南考古辑刊》 2009年第1期156-159,共4页
本文认为,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土的契刻,可能就是《周易》卦画的最早形态。由此推测:流传至今的《周易》卦画和它的核心意义,早在八千年前就已经存在了。
关键词 跨湖桥遗址 契刻 《周易》卦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