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ong-Standing History and Eternal Artistic Charm——China's Kunju Opera Art
1
《China & The World Cultural Exchange》 2001年第5期4-6,共3页
关键词 Long-Standing History and Eternal Artistic Charm In China’s kunju Opera Art
下载PDF
90年来昆曲研究述评 被引量:7
2
作者 解玉峰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34-139,共6页
90年来的中国昆曲研究可大略分为三个阶段:自民初至抗战发生为第一阶段,昆曲研究渐成风气,并在30年代因多种机缘而呈现一时之繁荣;自抗战爆发至"文革"发生为昆曲研究相对低落的时期,《十五贯》的成功曾为昆曲演出及研究赢得... 90年来的中国昆曲研究可大略分为三个阶段:自民初至抗战发生为第一阶段,昆曲研究渐成风气,并在30年代因多种机缘而呈现一时之繁荣;自抗战爆发至"文革"发生为昆曲研究相对低落的时期,《十五贯》的成功曾为昆曲演出及研究赢得暂时转机;70年代末以来的研究在很多方面都有超越前代之处,但也面临着困境和机遇。民初以来的昆曲研究同时存在不少问题,在历史研究方面主要表现为重"文人"轻"艺人"、重"剧曲"轻"清曲"、重"正昆"轻"草昆",史料的搜集与辨析尚有许多缺憾;在理论研究方面则因深受"剧种"论和西洋戏剧理论的支配和影响,许多结论亟待重加体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昆曲 昆剧 戏剧学 词曲 学术史
下载PDF
老郎神考论 被引量:2
3
作者 贾战伟 《开封大学学报》 2012年第2期7-10,共4页
随着昆剧在明中后期的兴盛,昆剧艺人像其他行业那样,开始进行其行业神的祭祀。关于昆剧艺人祭祀的祖师,有唐明皇、二郎神、翼宿星君、后唐庄宗等多种表述。综合来看,昆剧艺人的祭祀活动受到了官方的影响,昆剧艺人祭祀的老郎神演变成为... 随着昆剧在明中后期的兴盛,昆剧艺人像其他行业那样,开始进行其行业神的祭祀。关于昆剧艺人祭祀的祖师,有唐明皇、二郎神、翼宿星君、后唐庄宗等多种表述。综合来看,昆剧艺人的祭祀活动受到了官方的影响,昆剧艺人祭祀的老郎神演变成为唐明皇和翼宿星君的复合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剧 老郎神 祭祀
下载PDF
浅论昆剧人才的培养 被引量:1
4
作者 冷桂军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2006年第3期45-48,共4页
昆剧自从被列为世界遗产之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能不能抓住这个机遇,快速、充分、有效地继承、挖掘昆剧遗产,使之发扬光大,并在当代世界文明的建设中起到应有的作用,关键在于昆剧人才的培养是否得法。但过去那种粗放式的培养... 昆剧自从被列为世界遗产之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能不能抓住这个机遇,快速、充分、有效地继承、挖掘昆剧遗产,使之发扬光大,并在当代世界文明的建设中起到应有的作用,关键在于昆剧人才的培养是否得法。但过去那种粗放式的培养已经不能满足需要,集约化的培养方式已经被提到议事日程。因此,建立旨在培养昆剧人才基地的昆剧学院势所必然。而最快捷、最有效、最集约的建院方式则是在大学之内建立昆剧学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 昆剧学院 人才培养
下载PDF
昆剧入浙前的浙江剧坛
5
作者 徐宏图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1-5,共5页
昆剧是南戏的嫡传,是在海盐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在昆山诞生后不久即传入浙江,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究其原因,即昆剧与海盐腔有一定的血缘关系,浙江又有它生存发展所需的非常良好的土壤、水分与空气。本文通过对昆剧入浙前浙江剧坛状... 昆剧是南戏的嫡传,是在海盐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在昆山诞生后不久即传入浙江,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究其原因,即昆剧与海盐腔有一定的血缘关系,浙江又有它生存发展所需的非常良好的土壤、水分与空气。本文通过对昆剧入浙前浙江剧坛状况的分析,来揭示它们彼此间的这种血缘与亲情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剧 南戏 海盐腔 血缘
下载PDF
建国初期(1949—1956)的江苏昆剧为什么会衰而未亡?
6
作者 王宁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2年第1期42-48,共7页
新中国成立初期江苏昆剧处境尴尬,但昆剧仍因为“四脉“的存在得以衰而未亡:一条根脉是孑遗的“传字辈”和他们的老师辈,他们在当时维系着的昆剧的“戏脉”;第二条根脉是曲社和堂名,它们延续着昆曲的“曲”脉;第三条是文脉,主要靠当时... 新中国成立初期江苏昆剧处境尴尬,但昆剧仍因为“四脉“的存在得以衰而未亡:一条根脉是孑遗的“传字辈”和他们的老师辈,他们在当时维系着的昆剧的“戏脉”;第二条根脉是曲社和堂名,它们延续着昆曲的“曲”脉;第三条是文脉,主要靠当时的曲家来维系;第四条是支持昆曲发展的官脉,体现为政府官员尤其是文化官员、文化政策对昆剧的支持。《十五贯》盛演之后,昆剧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较快恢复,与这几条根脉的维系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字辈 建国初期 江苏 昆剧 传承
下载PDF
昆山腔、昆曲与昆剧:名实之辨——昆曲名称的演变与发展的特殊性 被引量:1
7
作者 朱建华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6年第1期121-127,共7页
"昆山腔""昆曲"与"昆剧"所指为同一事物,但有着明显的意义差别,它们的先后出现反映了昆曲本身的发展及人们对其认识的变化。"昆山腔"一词出现于明代中叶戏曲诸腔并举之时,强调的是声腔意义;&qu... "昆山腔""昆曲"与"昆剧"所指为同一事物,但有着明显的意义差别,它们的先后出现反映了昆曲本身的发展及人们对其认识的变化。"昆山腔"一词出现于明代中叶戏曲诸腔并举之时,强调的是声腔意义;"昆曲"一词则产生于其从诸腔竞争中胜出之时,尊崇之意明显,所指既包括音乐也包括文学;而"昆剧"一词的出现最初可能仅仅由于南北语言差异,但后来用以表达剧种意义,尤其强调表演因素。但目前学术界普遍使用的却是"昆曲",原因在于"昆曲"一词最大地体现了事物的特征,所包括的丰富内涵是其他词汇无法表达的。除了呈现在舞台上的形态之外,这一词汇还包括了更多的内容:清工之学,堂名,曲学传统,昆曲对其他剧种的影响,乃至昆曲的戏曲文化内涵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山腔 昆曲 昆剧 曲学
下载PDF
精华版《长生殿》剧本的整理与舞台呈现
8
作者 王建浩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1期58-64,共7页
2007年,上海昆剧团推出了连台本《长生殿》,为了更好地传播该剧,2009年上海昆剧团又推出了精华版《长生殿》,并取得巨大的成功。精华版《长生殿》真正浓缩了四本戏的精华,编导把它作为单本戏重新构思,较好地处理了李杨爱情主线与时代背... 2007年,上海昆剧团推出了连台本《长生殿》,为了更好地传播该剧,2009年上海昆剧团又推出了精华版《长生殿》,并取得巨大的成功。精华版《长生殿》真正浓缩了四本戏的精华,编导把它作为单本戏重新构思,较好地处理了李杨爱情主线与时代背景副线之关系。主线包含《定情》《絮阁》《密誓》《惊变》《埋玉》5折,副线包含《权哄》《进果》《合围》3折,副线有机地插入主线架构当中,全剧文武交替,较好地处理了戏剧的节奏,强化了剧场效果。与上海昆剧团1987版《长生殿》相比,精华版比较尊重原著,尊重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华版《长生殿》 昆剧剧本 舞台呈现 上海昆剧团
下载PDF
昆剧《十五贯》平议 被引量:1
9
作者 丁盛 《戏剧艺术》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1-58,159,共9页
昆剧《十五贯》是当代昆剧创作的发端之作,其改编与接受上的成功,主要是政治上的成功。权衡其艺术成就,表演是成功的,文学次之,音乐再次之,总体上与经典作品还有很大距离。随着《十五贯》的流行,改编古典作品的“十五贯”模式形成,文本... 昆剧《十五贯》是当代昆剧创作的发端之作,其改编与接受上的成功,主要是政治上的成功。权衡其艺术成就,表演是成功的,文学次之,音乐再次之,总体上与经典作品还有很大距离。随着《十五贯》的流行,改编古典作品的“十五贯”模式形成,文本上打破曲牌格律与联套规范的同时确立了“现代戏曲”文体,舞台创作上确立了“戏曲导演制”、首次使用写实布景,对当代昆剧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剧 十五贯 模式 现代戏曲 戏曲导演制
原文传递
晚清民国江南曲社曲家与昆剧传习所关系考论
10
作者 裴雪莱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21-130,共10页
晚清民国时期江南曲社曲家与昆剧传习所共同构筑江南昆曲生态共同体,呈现互生共荣之势。江南曲社曲家对传习所的生存发展倾注心力,他们通过技艺传授、策划宣传、参与串演、心灵呵护和文化理论提升等诸多方面,对传习所发挥巨大作用。而... 晚清民国时期江南曲社曲家与昆剧传习所共同构筑江南昆曲生态共同体,呈现互生共荣之势。江南曲社曲家对传习所的生存发展倾注心力,他们通过技艺传授、策划宣传、参与串演、心灵呵护和文化理论提升等诸多方面,对传习所发挥巨大作用。而传习所师生的共同努力和学员的迅速成长又对江南曲社曲家产生反向作用,最终促进江南昆曲生态共同体双向互动的内循环,助推古典昆剧的近现代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民国 江南 曲社曲家 昆剧传习所 关系考论
原文传递
昆剧传习所之功首先属于谁--论民国知识阶层对昆曲文化保存的主动性追求 被引量:2
11
作者 邹青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05-120,共16页
在“演员为中心”的昆曲史研究视角下,昆剧传习所的文化传承之功主要归于“传”字辈艺人。然而揆诸史实,就会发现并理解“传”字辈艺人的“被动性”,并关注到更具“主动性”的民国知识阶层:他们对昆曲文化价值加以独立判断,视昆曲传承... 在“演员为中心”的昆曲史研究视角下,昆剧传习所的文化传承之功主要归于“传”字辈艺人。然而揆诸史实,就会发现并理解“传”字辈艺人的“被动性”,并关注到更具“主动性”的民国知识阶层:他们对昆曲文化价值加以独立判断,视昆曲传承为社会责任,进而将这种文化自觉意识转化为人才培育过程中的文化主导思维;他们作为“清醒的理想主义者”,在彼时文化保存与艺人生存的矛盾中反复权衡、尽力周全,以持续、具体、全面的扶持行动竭力延续“传”字辈艺人的艺术生命。因此,昆剧传习所文化传承之功应首先属于更具主动性的知识阶层。这也启示我们:只有破除演员为中心的惯性思维,才能更加客观地审视百年昆曲史;只有秉持文化思维在昆曲传承工作中的主导性地位,才能更好地保护这一文化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昆曲教育 知识阶层 主动性追求 昆剧传习所
原文传递
论“捏戏”的内涵、性质及其当代意义 被引量:1
12
作者 朱云涛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9-69,共11页
捏戏是对一种戏曲舞台表演创作方法的形象化的说法。昆剧里的捏戏以规范为基础,追求以典雅为底色的雅俗共赏,讲究韵味和趣味。历史上由于昆剧的衰落,导致自然状态的师徒授受中断,传统剧目、表演技艺不断失传,捏戏成为昆剧舞台表演创作... 捏戏是对一种戏曲舞台表演创作方法的形象化的说法。昆剧里的捏戏以规范为基础,追求以典雅为底色的雅俗共赏,讲究韵味和趣味。历史上由于昆剧的衰落,导致自然状态的师徒授受中断,传统剧目、表演技艺不断失传,捏戏成为昆剧舞台表演创作的重要手段。在当代,昆剧的保护和传承需要通过捏戏才能实现,昆剧的创新也需要坚持捏戏的原则和方法才能保持纯正、保证品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捏戏 昆剧 遗产保护
原文传递
修改与丰富:当代昆剧演出形态的传承与演进模式略论
13
作者 刘轩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9-120,共12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社会稳定和国家建设的发展,已绝迹舞台十数年的昆剧演出在戏曲舞台上也得到了恢复,有人提出了是否要对其进行"现代化"的问题。昆剧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戏剧样式,其艺术规范和构成基本元素在清代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社会稳定和国家建设的发展,已绝迹舞台十数年的昆剧演出在戏曲舞台上也得到了恢复,有人提出了是否要对其进行"现代化"的问题。昆剧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戏剧样式,其艺术规范和构成基本元素在清代中期已经完全确立,并且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因此,新时期昆剧表演艺术的发展遵循着在传承基本演剧技巧(即手眼身法步)的基础上,以剧目为单位进行丰富和重塑。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昆剧工作者们对此做出了多方面的尝试,尤其注重在传统剧目的传承和复排中,进行身段程式的重新编排和丰富发展。归纳起来主要有"修改式"和"丰富式"两种不同的演进模式。在这两种演进模式的共同影响下,形成了当代昆剧舞台表演的基本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昆剧 表演形态 “修改式”演进 “丰富式”演进
原文传递
花雅互鉴与开放性传承:俞振飞演剧理论探究
14
作者 刘轩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6-46,共11页
俞振飞是20世纪的京昆表演大师,特别是在昆剧小生行的表演艺术方面,他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鲜明的个性化舞台风格,使得昆剧小生行当的表演在20世纪后期与前代艺人的传统艺术审美范式发生了较大转变,并使之成了衡量昆剧小生表演优劣... 俞振飞是20世纪的京昆表演大师,特别是在昆剧小生行的表演艺术方面,他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鲜明的个性化舞台风格,使得昆剧小生行当的表演在20世纪后期与前代艺人的传统艺术审美范式发生了较大转变,并使之成了衡量昆剧小生表演优劣的“新”标准与“新”传统。同时,他以较强的理性思维对京昆的表演特色及各自的艺术优劣进行了思考和总结,形成了与实践紧密结合且较为完整的理论阐述。当今在继承俞振飞的表演艺术本体时,系统地梳理和总结其表演理论对昆剧艺术的活态传承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俞振飞 演剧理论 京昆互鉴 开放性传承
原文传递
略述清宫中的昆剧《十五贯》折子戏
15
作者 张一帆 《故宫学刊》 2021年第1期295-304,共10页
明末清初苏州派剧作家朱素臣创作的传奇《十五贯》(又名《双熊梦》),自问世以后的三百多年里,全剧中的很多折子戏一直活跃在昆剧舞台上,1956年在其基础上整理改编的昆剧《十五贯》,又因天时、地利、人和,创造了"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 明末清初苏州派剧作家朱素臣创作的传奇《十五贯》(又名《双熊梦》),自问世以后的三百多年里,全剧中的很多折子戏一直活跃在昆剧舞台上,1956年在其基础上整理改编的昆剧《十五贯》,又因天时、地利、人和,创造了"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神话。本文通过回顾昆剧《十五贯》折子戏在清代宫廷剧本收藏与演出的相关情况,得出初步结论:昆剧《十五贯》折子戏在嘉、道、咸三朝内廷的演出,是《十五贯》演出史的重要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宫演剧 昆剧折子戏 《十五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