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肠道微生物源性细胞外囊泡角度探究电针对营养型肥胖小鼠肠道菌群结构及功能的影响
1
作者 王显云 司原成 +2 位作者 高璐琪 李志菊 康朝霞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5-72,共8页
目的:从肠道微生物源性的细胞外囊泡探讨电针对食源性肥胖小鼠肠道菌群的调控作用。方法:建立营养性肥胖模型,将造模成功的肥胖鼠随机分成模型组和电针组各10只,电针组针刺中脘、关元、天枢及足三里四个穴位。干预结束后取各组小鼠粪便... 目的:从肠道微生物源性的细胞外囊泡探讨电针对食源性肥胖小鼠肠道菌群的调控作用。方法:建立营养性肥胖模型,将造模成功的肥胖鼠随机分成模型组和电针组各10只,电针组针刺中脘、关元、天枢及足三里四个穴位。干预结束后取各组小鼠粪便,采用超速离心法分离细胞外囊(EV)。透射电镜鉴定EV,提取EV中微生物DNA,通过16S rRNA的测序技术对其关联的肠道菌群进行分析。结果:电针干预治疗后肥胖鼠体质量及Lee’s指数显著下降(P <0.01),透射电镜图显示粪便中提取的EV呈圆形或椭圆形双层膜的囊泡状结构,16S rRNA测序分析显示在门水平上,模型组变形菌门细菌相对丰度显著高于正常组(P <0.05),而厚壁菌门、拟杆菌门的丰度均明显降低(P <0.05)。在属水平上,模型组嗜冷杆菌属、游动球菌属的相对丰度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 <0.01),而土壤芽孢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变形杆菌、乳杆菌属、农杆菌、肠杆菌属、短波单胞菌、丛毛单胞菌属细菌丰度均低于正常组(P <0.05)。电针干预后,实验鼠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增加,菌群结构向正常小鼠靠拢。结论:营养性肥胖小鼠肠道菌群结构变化伴随肠道微生物源性EV谱的变化,16S rRNA测序分析表明,肠道微生物源性EV中微生物DNA反映了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电针治疗肥胖不仅与调控肠道菌群有关,还与肠道微生物源性EV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肥胖 细胞外 肠道菌群 16s rRNA测序
下载PDF
鱼源泡囊短波单胞菌16S rDNA基因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娟 郑姚 王利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56-60,共5页
为了鉴定从黄颡鱼中分离的泡囊短波单胞菌并探究其耐药性,用PCR方法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16S rDNA基因,用PCR方法检测该菌株的3种磺胺类、4种氨基糖苷类、1种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用纸片琼脂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菌株16S rDNA... 为了鉴定从黄颡鱼中分离的泡囊短波单胞菌并探究其耐药性,用PCR方法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16S rDNA基因,用PCR方法检测该菌株的3种磺胺类、4种氨基糖苷类、1种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用纸片琼脂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菌株16S rDNA序列长度为1372 bp,GenBank登录号为MK294348,与泡囊短波单胞菌一致性最高(98%),系统进化树显示与泡囊短波单胞菌266XY4株聚为一类,从而判定该菌为泡囊短波单胞菌。该菌株具有磺胺类耐药基因Sul1、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aac(6′)-Ⅰb、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TEM。该菌对哌拉西林、卡那霉素、氨苄西林等抗生素均有耐药性,药敏试验结果与耐药基因检测结果基本一致,为研究泡囊短波单胞菌的耐药机制提供了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波单胞菌 16s rDNA 耐药基因 药敏试验
下载PDF
斑马鱼胚胎左右不对称发育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
3
作者 邹霞 李筠 周建峰 《山东农业科学》 2013年第10期135-139,共5页
脊椎动物单从体表特征来看,一般呈两侧对称,但是大多数内脏器官和系统在体内多为不对称分布,而且这种分布方式对于器官或系统功能的行使是必须的。左右不对称发育起始于胚胎时期,打破了机体两侧对称的发育模式,在不同脊椎动物中均很保... 脊椎动物单从体表特征来看,一般呈两侧对称,但是大多数内脏器官和系统在体内多为不对称分布,而且这种分布方式对于器官或系统功能的行使是必须的。左右不对称发育起始于胚胎时期,打破了机体两侧对称的发育模式,在不同脊椎动物中均很保守。目前利用斑马鱼为模式生物,对胚胎左右不对称发育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包括临时器官Kupffer’s囊泡的形成、左右不对称发育信号在侧板中胚层中的传递、器官不对称分布等。本文就近年来以斑马鱼为模式生物对胚胎左右不对称发育机制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右不对称发育 kupffer’s囊泡 侧板中胚层 细胞信号通路 正反馈调节
下载PDF
弓背青鳉的胚胎发育及自发荧光观察 被引量:7
4
作者 张海瑞 王中铎 +4 位作者 黄顺楷 汪淳 郭昱嵩 董忠典 刘楚吾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2期38-44,共7页
【目的】研究弓背青鳉(Oryziascurvinotus)胚胎各阶段的发育特点,观察其自发荧光。【方法】使用正置荧光显微镜对弓背青鳉受精到孵化出膜过程进行连续观察。【结果】弓背青鳉胚胎发育历时10~12d,发育过程分为受精卵激活期、受精卵胚盘... 【目的】研究弓背青鳉(Oryziascurvinotus)胚胎各阶段的发育特点,观察其自发荧光。【方法】使用正置荧光显微镜对弓背青鳉受精到孵化出膜过程进行连续观察。【结果】弓背青鳉胚胎发育历时10~12d,发育过程分为受精卵激活期、受精卵胚盘形成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及孵化出膜期共8个时期;根据各时期胚盘形成、体节数量、器官发生、胚体大小和运动等特征的变化,进一步细分为35个阶段。其自发荧光主要开始出现于12肌节期,由虹彩细胞团内的物质在激发光下产生,主要分布于脑与脊索背面的皮肤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背青鳉 胚胎发育 kupffer’s 自发荧光
下载PDF
涎腺疾病
5
《中国医学文摘(口腔医学)》 2006年第2期76-77,共2页
保留腮腺咬肌筋膜的腮腺切除术;P70 S6激酶在腮腺腺泡细胞癌中表达的研究;舌下腺囊肿口外型27例诊断与治疗;Bax促凋蛋白在抗DDP的人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中的表达;
关键词 涎腺疾病 涎腺腺样性癌细胞 舌下腺肿口外型 抑癌基因PTEN 腮腺腺细胞癌 腮腺切除术 表达的研究 s6激酶 腺癌组织 肌筋膜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