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苦闷的象征》与中国新文学关系考辨 |
陈方竞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3
|
|
2
|
情绪主观:文艺进化的主流——厨川白村文艺思想研究 |
王文宏
|
《东疆学刊》
|
2002 |
3
|
|
3
|
鲁迅的“战士真我”及其译作《出了象牙之塔》 |
彭小燕
|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6 |
3
|
|
4
|
论厨川白村对周作人文学观的影响 |
黎杨全
|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
2005 |
1
|
|
5
|
聚焦生命:鲁迅与厨川白村 |
周涛
|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
1
|
|
6
|
《苦闷的象征》思想渊源探析 |
雷晓敏
|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3 |
0 |
|
7
|
略论厨川白村与胡风文艺观之异同 |
魏邦良
|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
2020 |
0 |
|
8
|
厨川白村与弗洛伊德 |
王文宏
|
《东疆学刊》
|
2003 |
0 |
|
9
|
鲁迅的革命与政治之“眼” |
白海君
|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
2021 |
0 |
|
10
|
放不下的苦闷——厨川白村创作论视域下的《弟兄》解读 |
张小璐
|
《保定学院学报》
|
2013 |
0 |
|
11
|
柏格森、厨川白村与胡风 |
史玉宝
|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
2004 |
1
|
|
12
|
“文艺是苦闷的象征”——丰子恺与厨川白村文艺观之比较 |
薛雅明
|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3 |
0 |
|
13
|
从“白日梦”到“苦闷的象征”——论厨川白村对弗洛伊德心理学的接受与批判 |
彭正华
|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
2008 |
0 |
|
14
|
中国厨川白村研究评述 |
李强
|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