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sis of thermohaline and current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Zhejiang and Fujian waters in summer 被引量:4
1
作者 DU Panjun ZHANG Hui +2 位作者 XIAO Wenjun KANG Xing GUAN Qinle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5期71-83,共13页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rmohaline and circu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Zhejiang and Fujian waters,based on the cross-sectional thermohaline data and on current data (up to 30 d duration) at fixed-po...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rmohaline and circu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Zhejiang and Fujian waters,based on the cross-sectional thermohaline data and on current data (up to 30 d duration) at fixed-point moorings,collected in the summer of 2006.We also performed low-pass filtering and spectrum analysis on the mooring submersible buoy data.Based on that analysis,we discuss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w frequency currents and time-variations in these waters.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1) There is a low salinity pinnate area near the Hangzhou Bay in summer,and outside the low salinity area,an obvious salinity front is present from surface to bottom near 123 E.There is also a temperature front below the surface at a corresponding position.(2) Bottom water of the Taiwan Warm Current comes from the subsurface of Kuroshio.(3) The direction of low frequency current at fixed anchor stations is N-NE or S,which mainly depends on the interaction of control currents in this waters.(4) Significant spectral peaks at all mooring stations are typically semidiurnal and diurnal tides.Semidiurnal tidal waves are the main ones in these waters,and have more energy closer to the shore.(5) Significant energy spectral peaks of middle period (3 to 8 d) of currents are responses to weather frequency.(6) Significant energy spectral peaks of long periods at the surface or bottom are probably responses to seasonal wind or bottom friction,while,the long period peaks of other depths can reflect cyclical changes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currents.We conclude that the pulsation period of the Taiwan Warm Current in these waters is 10-17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hejiang and Fujian waters thermohaline distribution low-frequency current spectrum analysis Taiwan Warm Current kuroshio subsurface water
下载PDF
Regulation of Water Masses to Hypoxia Zones in the Changjiang Estuary
2
作者 YANG Xingxing FAN Haimei +6 位作者 ZHANG Hui CHEN Sisi YANG Ying JI Huanhong JIANG Xiaoshan DENG Bangping JIA Junhe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4期993-1002,共10页
The regulating ways of different water masses affecting the locations and intensities of hypoxia zones were studied based on the time-space continuum data from August 2011 to 2013–2017.The 6-year distribution of the ... The regulating ways of different water masses affecting the locations and intensities of hypoxia zones were studied based on the time-space continuum data from August 2011 to 2013–2017.The 6-year distribution of the hypoxic area in the Changjiang Estuary(CE)and its adjacent waters show that the hypoxic area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segments.The southern segment is out of the south branch of the CE,whereas the northern segment is in the junction zone between the South Yellow Sea and the CE.The two segments were divided along the 31.5°–32°N latitude line.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segments were dominated by the East China Sea shelf water(ECSSW)and Kuroshio subsurface water(KSW),respectively.When the KSW(salinity>34)intrusion reached the east of 123°E and south of 31°N,hypoxia zones mainly occurred in the southern segment covered by the Changjiang Diluted Water(CDW),meanwhile the Yellow Sea cold water mass may emerge in the northeastern area.When the KSW intensely invaded westward to the region between 122°and 122.5°E and northward to 31.5°N or further north,hypoxia zones appeared in the northern segment.The strength of the KSW with low dissolved oxygen concentration is the basic driving factor for the hypoxia occurrence in the CE.Moreover,the stratification is crucial for the southern segment,whereas the organic matter decomposition is dominated for the northern segment,even with severe hypoxia across the sea surface in the study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ngjiang Estuary(CE) HYPOXIA kuroshio subsurface water(KSW) East China Sea shelf water(ECSSW) water masses
下载PDF
台湾东北部黑潮次表层水入侵的季节变化规律 被引量:11
3
作者 赵瑞祥 刘志亮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0-27,共8页
台湾东北部,黑潮次表层水常年入侵东海陆架。但是黑潮次表层水入侵的季节变化规律,尚存在很多不明之处。本文基于2009至2011年间东海4个航次的CTD实测数据,研究了黑潮次表层水入侵东海过程的季节变化规律,发现:黑潮次表层水入侵在春末... 台湾东北部,黑潮次表层水常年入侵东海陆架。但是黑潮次表层水入侵的季节变化规律,尚存在很多不明之处。本文基于2009至2011年间东海4个航次的CTD实测数据,研究了黑潮次表层水入侵东海过程的季节变化规律,发现:黑潮次表层水入侵在春末夏初开始加强,夏季最强,秋季开始减弱,冬季最弱。入侵的黑潮次表层水起源深度也随季节变化有所不同。另外,结果还表明黑潮次表层水入侵存在明显的短期变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东北部 黑潮次表层水 入侵 季节变化
下载PDF
东海北部区域底层冷水团的形成及其季节变化 被引量:34
4
作者 苏育嵩 李凤岐 +1 位作者 马鹤来 钱清瑛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89年第S1期1-14,共14页
本文着重探讨东海北部底层冷水(北部冷水)的形成原因、基本特征和季节变化过程。指出北部冷水系冬季黄海沿岸水南下向东海输送低温水并与外海高盐水混合变性形成的。其位置随季节变化而有明显的移动规律,即先由西向东移,而后向北收缩。... 本文着重探讨东海北部底层冷水(北部冷水)的形成原因、基本特征和季节变化过程。指出北部冷水系冬季黄海沿岸水南下向东海输送低温水并与外海高盐水混合变性形成的。其位置随季节变化而有明显的移动规律,即先由西向东移,而后向北收缩。大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冷水舌离岸期,北部冷水半封闭期,北缩消亡期和更新期。文中分析了上述变化的原因,较详细地阐述了黄海沿岸水沿陆架下沉与黑潮次—中层混合水爬升的关系及其对北部冷水的影响。分析了北部冷水与黄海冷水团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冷水 黄海冷水团 黄海沿岸水 黑潮次—中层混合水 黄、东海
下载PDF
济州岛南部海区的双跃层现象 被引量:5
5
作者 苏育嵩 李凤岐 +1 位作者 马鹤来 钱清瑛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89年第S1期15-21,共7页
本文分析了济州岛南部区域温度双跃层现象的类型及其成因。特别阐明了双跃层的波状现象,指出:强流锋区的侧向效应,黑潮次—中层混合水的爬升,黄海冷水团边缘密度环流引起的侧向流动,以及上、下层流速、流向不一致引起的剪切作用,是导致... 本文分析了济州岛南部区域温度双跃层现象的类型及其成因。特别阐明了双跃层的波状现象,指出:强流锋区的侧向效应,黑潮次—中层混合水的爬升,黄海冷水团边缘密度环流引起的侧向流动,以及上、下层流速、流向不一致引起的剪切作用,是导致双跃层波状现象的主要原因。发现上、下跃层之间存在着“跃层间环流”,这是一个有趣的海洋学现象,它将导致双扩散的发生和有利于双跃层的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跃层 跃层间环流 黄海冷水团 北部冷水 黑潮次—中层混合水
下载PDF
夏季东海东北部营养盐的分布变化特征
6
作者 刘雅丽 高磊 +2 位作者 陈炜清 王腾 李道季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33-744,共12页
分别于2010年7月和2011年7月,在沿长江冲淡水扩散方向的东海东北部海域进行了典型站点CTD参数的测定和营养盐样品的采集,旨在了解长江不同径流量条件下该区域对长江冲淡水的响应过程及其中营养盐的分布变化特点。结果显示:在长江径流量... 分别于2010年7月和2011年7月,在沿长江冲淡水扩散方向的东海东北部海域进行了典型站点CTD参数的测定和营养盐样品的采集,旨在了解长江不同径流量条件下该区域对长江冲淡水的响应过程及其中营养盐的分布变化特点。结果显示:在长江径流量较大的2010年7月,长江冲淡水(盐度<31)在研究区域表层自西向东的扩散范围明显大于径流量较小的2011年7月。而含有高浓度NO_3-N(如>15μmol/L)海水扩散范围在两个航次的变化却相反。由于海水层化以及表层浮游植物的吸收,各站表层NO_3-N、SiO_3-Si、PO_4-P等浓度一般较低,温盐跃层和次表层叶绿素最大值层以下其浓度升高并逐渐趋于稳定。2010年7月NH_4-N在研究区域各站贯穿整个深度的浓度明显大于2011年7月。与长江冲淡水和长江口相比,东海东北部水体表层SiO_3-Si/NO_3-N和PO_4-P/NO_3-N等营养盐摩尔比值明显降低。黑潮次表层水和黑潮中层水等水团含有较高的营养盐浓度(NO_3-N,SiO_3-Si及PO_4-P),与长江冲淡水相比,可能构成了东海东北部另一个重要的营养盐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盐 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长江冲淡水 黑潮 次表层叶绿素最大值层 东海东北部
下载PDF
黄、东海毗邻海域悬浮体与水团的对应关系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8
7
作者 杨作升 郭志刚 +2 位作者 王兆祥 徐景平 高文兵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1年第3期55-69,共15页
对黄、东海毗邻海域由陆架到深海的悬浮体进行了大量加密取样,获得了较准确的结果。给出了悬浮体含量及其三维分布,确定它们与水团及其边界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并从物源、动力和成因等解释了这种对应,提出了水团对悬浮体研究的重要意义... 对黄、东海毗邻海域由陆架到深海的悬浮体进行了大量加密取样,获得了较准确的结果。给出了悬浮体含量及其三维分布,确定它们与水团及其边界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并从物源、动力和成因等解释了这种对应,提出了水团对悬浮体研究的重要意义。研究表明黑潮次—中层混合爬升水及其混合水形成悬浮体含量最低值区,横亘在陆架与深海之间,形成阻隔含有大部分悬浮体的陆架中、下层水体向深海输送的洁净“水障”,台湾暖流北上的顶托也起类似作用,并分析了影响悬浮体含量的各种因素及有关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 东海 海域 悬浮体 水团
下载PDF
闽浙沿岸海域春季溶解态稀土元素的分布和来源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换新 何会军 张劲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0-77,共8页
通过2017年5月闽浙沿岸附近海域航次的温度、盐度和溶解态稀土元素(Rare Earth Elements,REEs)的实测数据,对该海域溶解态REEs的分布、配分模式以及主要影响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盐度随着采样站位离岸距离的增加而增大。... 通过2017年5月闽浙沿岸附近海域航次的温度、盐度和溶解态稀土元素(Rare Earth Elements,REEs)的实测数据,对该海域溶解态REEs的分布、配分模式以及主要影响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盐度随着采样站位离岸距离的增加而增大。溶解态REEs则呈现近岸高而远岸低的分布特点。造成这种分布状况的原因:一是近岸陆源河流的输入导致近岸盐度低,REEs浓度高;二是受到高温高盐水(台湾暖流水和黑潮次表层水)的入侵,造成远岸盐度高而溶解态REEs元素浓度低。不同站位的溶解态REEs的配分模式有明显区别。近岸低盐站位由北向南,重稀土元素富集程度逐渐增大,反映了陆源不同河流的输入。通过溶解态REEs的配分模式发现,远岸高盐站位会受到台湾暖流和黑潮次表层水的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配分模式 河流输入 台湾暖流 黑潮次表层水 闽浙沿岸
下载PDF
2011年长江口-东海P-PN断面碳酸盐体系参数的季节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9
作者 王斌 刘希真 +5 位作者 李林蔚 李德望 金海燕 高生泉 李宏亮 陈建芳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9-51,共13页
海水碳酸盐体系参数是反映碳循环调控机理和季节性酸化过程的重要海水化学参数。本文根据2011年3月、7月、11月和12月4个不同季节航次获取的长江口海域海水碳酸盐体系参数,探讨了长江口-东海P断面溶解无机碳(DIC)和总碱度(TA)的空间分... 海水碳酸盐体系参数是反映碳循环调控机理和季节性酸化过程的重要海水化学参数。本文根据2011年3月、7月、11月和12月4个不同季节航次获取的长江口海域海水碳酸盐体系参数,探讨了长江口-东海P断面溶解无机碳(DIC)和总碱度(TA)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内陆架区,DIC和TA的平均值均表现为:夏季<秋季<冬季<春季;垂直分布上,夏季和秋季受长江冲淡水影响出现层化现象,春季和冬季均垂直混合较均匀。东海内陆架DIC与温度和DO呈显著负相关;TA则受温度和DO变化影响较小,与盐度呈正相关。结合2011年东海外陆架的PN断面数据分析,DIC和pH分别与表观耗氧量(AOU)呈显著正相关和负相关,东海外陆架的pH/AOU的斜率为-0.0027 pH/(μmol·kg^(-1));而内陆架区的pH/AOU的斜率为-0.0018 pH/(μmol·kg^(-1)),低于黑潮次表层水中pH/AOU的斜率。东海内陆架区由于存在季节性的通风作用以及较强的海水碳酸盐体系缓冲能力,底层水体中因有机质耗氧降解导致的季节性酸化信号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碳酸盐体系 季节特征 长江口 东海 黑潮次表层水 海洋酸化
下载PDF
春季东海营养盐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控制机制
10
作者 吴林妮 韦钦胜 +5 位作者 辛明 王明玉 滕飞 谢琳萍 孙霞 王保栋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22-636,共15页
基于2017年5月所获取的温度、盐度、营养盐和叶绿素a(Chl a)等调查资料,本文从多学科交叉的视角分析了春季东海营养盐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水文动力状况的关系,探讨了黑潮次表层水涌升和跨陆架输运对营养盐与Chl a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 基于2017年5月所获取的温度、盐度、营养盐和叶绿素a(Chl a)等调查资料,本文从多学科交叉的视角分析了春季东海营养盐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水文动力状况的关系,探讨了黑潮次表层水涌升和跨陆架输运对营养盐与Chl a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浙江近海和调查海域东北部为2个营养盐高值区,且浙江近海的Chl a质量浓度较高;调查海域东南部上层总体具有低营养盐、低Chl a的特征,而该海域底层水体中的磷酸盐(PO4-P)浓度较高。调查海域的水团格局对营养盐浓度和分布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其中浙闽沿岸水和黄海沿岸流的南下输运对应形成了2个营养盐高值区;受黑潮次表层水入侵的影响,调查海域东南部底层呈现出高PO4-P的特征。春季黑潮次表层水由台湾东北部向东海陆架的入侵和涌升不仅显著影响了研究海域的温、盐度场和流场格局,同时也是实现营养盐跨陆架输运的重要通道和途径。受浙闽沿岸水和黑潮次表层水对营养盐输运的影响,在杭州湾东南—浙江近海对应形成了Chl a高值区;富PO4-P且具有适宜N/P值的黑潮次表层水向陆架入侵所形成的上升流对维持近海的初级生产具有潜在的重要作用。本研究揭示了春季东海营养盐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相关水文、生态过程的关系,为阐释该海域营养盐的控制机制和生态影响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盐 跨陆架输运 上升流 黑潮次表层水 东海
下载PDF
长江口夏季低氧区历年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探讨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海霞 王岳峰 +2 位作者 安佰超 钱家辉 裘诚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41-351,共11页
根据2010-2017年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夏季低氧区监测资料,分析长江口夏季低氧区发生位置、范围大小的年际变化特征,并对低氧区历年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初步探讨。结果显示:长江口外31°N,123°E附近海域几乎每年均会出现低氧区,低... 根据2010-2017年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夏季低氧区监测资料,分析长江口夏季低氧区发生位置、范围大小的年际变化特征,并对低氧区历年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初步探讨。结果显示:长江口外31°N,123°E附近海域几乎每年均会出现低氧区,低氧严重的年份在长江口北侧(32°N以北海域)会同时出现低氧区;长江口及邻近海域低氧区的历年变化很大程度上受台湾暖流影响,台湾暖流较强的年份,低氧区范围大,位置偏北;受台湾暖流影响导致的低氧区水动力环境变化以及台湾暖流底层黑潮次表层水的低溶解氧和高营养盐特性,是影响低氧区底层水体复氧和耗氧水平的重要因素,台湾暖流的强弱及其底层黑潮次表层水的特性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夏季低氧区的年际变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低氧区 台湾暖流 黑潮次表层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