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emporal-spatial oceanic variation in relation with the three typical Kuroshio paths south of Japan 被引量:2
1
作者 Xiaobo Wu Yanling Zhao +4 位作者 Guijun Han Wei Li Qi Shao Lige Cao Chaoliang Li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2期15-25,共11页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analysis was applied to a 50-year long time series of monthly mean positions of the Kuroshio path south of Japan from a regional reanalysis.Three leading EOF modes characterize the co...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analysis was applied to a 50-year long time series of monthly mean positions of the Kuroshio path south of Japan from a regional reanalysis.Three leading EOF modes characterize the contributions from three typical paths of the Kuroshio meander:the typical large meander path,the offshore nonlarge meander path,and the nearshore non-large meander path,respectively.Accordingly,the spati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oceanic anomaly fields can be depicted by their regression fields upon the associated three leading principal components(PCs),which are well-matched with the results of composite analysis corresponding to each period of the three typical Kuroshio paths.A new index for the typical large meander is defined by using the second leading PC,which is highly correlated with the Kushimoto-Uragami index.Spectral analysis of this new index series shows variability of the Kuroshio path south of Japan at time scales of about 7–8 years and 20 yea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uroshio path south of Japan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analysis temporal-spatial oceanic variation large meander index
下载PDF
High-Resolution Modeling Study of the Kuroshio Path Variations South of Japan 被引量:1
2
作者 LI Rui ZHANG Zuowei WU Lixin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5期1233-1244,共12页
A high-resolution ocean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OGCM) i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Kuroshio path variations south of Japan. The model reproduces many important features of the Kuroshio system including its interann... A high-resolution ocean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OGCM) i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Kuroshio path variations south of Japan. The model reproduces many important features of the Kuroshio system including its interannual bimodal variability south of Japan. A decreasing trend of the spatial averaged relative vorticity is detected when the Kuroshio takes the non-large meander (NLM) path, and during the transition period from the NLM to the large meander (LM), a sudden release of velocity shear corresponds well to the weakening of the Shikoku recirculation gyre (SRG), which plays a key role in modulating the Kuroshio path variations. Analysis of eddy energetics indicates that baroclinic instability is mainly responsible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LM. In addition, further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strength of the SRG could be largely influenced by the baroclinic Rossby wave adjustment process, forced by the wind stress curl anomalies in the North Pacific basin, based on the model investigation.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cyclonic disturbances might account for the weakening of the SRG, and act as a remote trigger for the baroclinic instability of the Kuroshio south of Jap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GCM kuroshio path variations large meander Rossby wave
下载PDF
Principal-component estimates of the Kuroshio Current axis and path based on the mathematical verification between satellite altimeter and drifting buoy data 被引量:2
3
作者 Zhanpeng Zhuang Zhenli Hui +2 位作者 Guangbing Yang Xinhua Zhao Yeli Yuan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1期14-24,共11页
We used satellite altimetry data to investigate the Kuroshio Current because of the higher resolution and wider range of observations. In previous studies, satellite absolute geostrophic velocities were used to study ... We used satellite altimetry data to investigate the Kuroshio Current because of the higher resolution and wider range of observations. In previous studies, satellite absolute geostrophic velocities were used to study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bility of the sea surface velocity field along the current, and extraction methods were employed to detect the Kuroshio axes and paths. However, sea surface absolute geostrophic velocity estimated from absolute dynamic topography should be regarded as the geostrophic component of the actual surface velocity, which cannot represent a sea surface current accurately. In this study, mathematical verification between the climatic absolute geostrophic and bin-averaged drifting buoy velocity was established and then adopted to correct the satellite absolute geostrophic velocities. There were some differences in the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satellite geostrophic and drifting buoy velocities. As a result, the corrected satellite absolute geostrophic velocities were used to detect the Kuroshio axis and path based on a principal-component detection schem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etection of the Kuroshio axes and paths from corrected absolute geostrophic velocities performed better than those from satellite absolute geostrophic velocities and surface current estimations. The corrected satellite absolute geostrophic velocity may therefore contribute to more precise day-to-day detection of the Kuroshio Current axis and pa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uroshio axis detection kuroshio path detection mathematical verification satellite absolute geostrophic velocity principal-component detection
下载PDF
基于复经验正交函数的日本以南黑潮路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因果关系研究
4
作者 纪增华 武晓博 +4 位作者 李威 曹力戈 张蒙蒙 董婉秋 韩桂军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0-62,共13页
日本以南黑潮路径变化的相关分析一直是热点之一。过去的研究指出日本以南黑潮路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上游流量、中尺度涡旋、气候信号等。然而,关于这些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因果关系尚不完全清楚。本文基于50a(1958-2007年)中国... 日本以南黑潮路径变化的相关分析一直是热点之一。过去的研究指出日本以南黑潮路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上游流量、中尺度涡旋、气候信号等。然而,关于这些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因果关系尚不完全清楚。本文基于50a(1958-2007年)中国海洋再分析数据集(CORA)和14a(2008-2021年)卫星高度计资料,获取了日本以南黑潮路径时间序列,并利用复经验正交函数(CEOF)分析方法对其进行时空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经CEOF分析获取的前两个主模态可以描述日本以南黑潮路径时空变化的主要特征,且分别代表与之相关的东传和西传信号。进一步地,基于信息流理论的因果分析结果表明:一方面,太平洋十年涛动(PDO)通过风应力的变化影响副热带逆流(STCC)区域的涡旋活动,从而影响吐噶喇海峡的黑潮输运变化,进而对东传信号产生直接影响,最终影响日本以南海域的黑潮路径变化;另一方面,黑潮延伸体的涡旋活动受到北太平洋涡旋振荡(NPGO)的影响,促使该区域的中尺度涡旋向西移动,进而对西传信号产生直接影响,最终影响日本以南海域的黑潮路径变化。此外,分析结果还表明:日本以南海域的相对涡度和再循环流强度变化是对黑潮路径变化的响应,而非影响黑潮路径变化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以南黑潮路径 复经验正交函数 因果分析 信息流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黑潮路径变化与柔鱼CPUE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30
5
作者 邵全琴 马巍巍 +2 位作者 陈卓奇 游智敏 王文宇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1-122,共12页
利用西北太平洋长时间序列SST、黑潮路径、柔鱼渔获量数据 ,基于GIS技术分析了黑潮路径类型变化和离岸摆动及其对柔鱼CPUE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 ,1 990— 2 0 0 3年 ,黑潮弯曲发生的月份数占 82 % ,其中整月发生弯曲的月份数占 47% ,共... 利用西北太平洋长时间序列SST、黑潮路径、柔鱼渔获量数据 ,基于GIS技术分析了黑潮路径类型变化和离岸摆动及其对柔鱼CPUE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 ,1 990— 2 0 0 3年 ,黑潮弯曲发生的月份数占 82 % ,其中整月发生弯曲的月份数占 47% ,共发生 2次大弯曲、2次准弯曲、5次小弯曲。柔鱼年CPUE ,在黑潮发生准弯曲年份最高 ,黑潮发生小弯曲年份较高 ,黑潮发生大弯曲年份和平直年份较低 ,黑潮大弯曲发生的强盛年份最低。柔鱼月CPUE高值时段 ,多是黑潮发生弯曲时段 ,且主要是C型弯曲。连续 3月以上出现月CPUE高值段 ,黑潮路径模式是C型弯曲和平直路径交替出现。 3天CPUE的高值时段 ,黑潮弯曲型的频次远高于平直型 ;较高值时段 ,黑潮弯曲型的频次稍高于平直型 ;中值时段 ,黑潮平直型频次稍高于弯曲型 ;较低值时段 ,黑潮平直型高于弯曲型 ;低值时段 ,黑潮平直型远高于弯曲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 柔鱼 黑潮路径 CPUE
下载PDF
根据漂流浮标资料对黑潮15m层流路及流轴特征的分析 被引量:13
6
作者 于龙 熊学军 +1 位作者 郭延良 郭永青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16-323,共8页
利用1979-02-2012-03共33 a的水帆位于15m层的Argos漂流浮标资料,绘制黑潮流系15m层的多年年平均和月平均流场,运用特征线方法计算得到黑潮流轴,定义黑潮流动路径的边界为流速大小20~30 cm/s的过渡性区域.结果显示:黑潮多年年平均流... 利用1979-02-2012-03共33 a的水帆位于15m层的Argos漂流浮标资料,绘制黑潮流系15m层的多年年平均和月平均流场,运用特征线方法计算得到黑潮流轴,定义黑潮流动路径的边界为流速大小20~30 cm/s的过渡性区域.结果显示:黑潮多年年平均流路大致是一个以(13°30′N,142°00′E)为圆心、2 235 km为半径的直角弧段,其在吕宋海峡、台湾东北、九州西南及伊豆海岭附近海区发生气旋式弯曲前先进行反气旋式弯曲调整,弯曲处出现的路径开口主要是支流的并入或分支的流出;黑潮流轴整体性偏向黑潮左边界,其中在吕宋岛东北至台湾以东海域最为显著,在本州岛以南海域次之,而在东海段基本居中;黑潮流路上的流速在总体上由南向北呈增大趋势,但并非沿流路持续性逐渐增加,而是呈现出较平直流段的大流速区和弯曲调整流段的低流速区相互交错的状况,其中四国岛以南至伊豆诸岛以西流段的流速为最大.多年月平均流场显示,2月,5月,8月和11月这4个月份是黑潮流路和流轴发生变化的重要转折期,而1月,4月,7月和10月这4个月份则是各季节的代表月份.其中,冬季月份的黑潮流路和流轴最为曲折,向边缘海发生显著入侵;夏季月份的黑潮流路和流轴最为平直,左侧伴随有北向流动;春、秋两季的过渡性特征则比较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漂流浮标 黑潮 流路 流轴
下载PDF
条件非线性最优扰动法在大气与海洋目标观测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3
7
作者 穆穆 王强 +1 位作者 段晚锁 姜智娜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01-1011,共11页
对近年来用条件非线性最优扰动法研究大气与海洋目标观测问题的部分工作进行了总结,主要涉及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事件、黑潮路径变异事件以及阻塞事件。通过研究这些事件发生的最优前期征兆(OPR)和最快增长初始误差(OGE),发现这些... 对近年来用条件非线性最优扰动法研究大气与海洋目标观测问题的部分工作进行了总结,主要涉及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事件、黑潮路径变异事件以及阻塞事件。通过研究这些事件发生的最优前期征兆(OPR)和最快增长初始误差(OGE),发现这些事件的最优前期征兆和最快增长初始误差分别具有空间的高度相似性及其伴随的局地性特征。理想回报试验表明,如果在ENSO事件和黑潮路径变异事件的最快增长初始误差和最优前期征兆所确定的扰动大值区减小初始场误差,上述事件的预报技巧会大幅度提高;最优前期征兆和最快增长初始误差的空间相似性使得在同一敏感区域增加额外观测,不仅有助于捕捉上述异常事件的前期信号,还可以有效减小初始误差,从而提高对该事件的预报技巧。阻塞事件爆发的最优前期征兆和最快增长初始误差的空间相似性和局地性特征在其目标观测研究中的应用,应该是深入研究的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件非线性最优扰动 目标观测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 黑潮路径变异 阻塞
下载PDF
黑潮的涡分辨率数值模拟 被引量:5
8
作者 赵健 吴德星 +1 位作者 陈学恩 牟林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3-20,共8页
本文利用涡分辨率的HYCOM模式,以NCEP月平均再分析资料(1979—1993)为驱动场,并采用单向数值嵌套的方式对黑潮流域进行数值模拟,成功模拟了黑潮流域的高分辨率流场特征。模拟结果显示:黑潮路径符合前人对黑潮的认识;在地形和流量的共同... 本文利用涡分辨率的HYCOM模式,以NCEP月平均再分析资料(1979—1993)为驱动场,并采用单向数值嵌套的方式对黑潮流域进行数值模拟,成功模拟了黑潮流域的高分辨率流场特征。模拟结果显示:黑潮路径符合前人对黑潮的认识;在地形和流量的共同作用下,黑潮对吕宋海峡的入侵呈现多平衡态的特征;日本以南的黑潮路径发生多种时间尺度的摆动(从季节内到年际)。黑潮在PN断面上流速跟同期观测十分相符,流轴集中在陆架破折处,季节变化较弱。台湾岛以东黑潮,东海黑潮以及吐噶喇海峡黑潮的流量符合对应时期观测,并且各自呈现出不同的变化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潮 HYCOM 路径 流结构 流量
下载PDF
巴士海峡水质点运动路径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3
9
作者 袁叔尧 邓九仔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219-223,共5页
为了探讨巴上海峡东侧的黑潮水是否通过巴士海峡进入南海东北部以及进入后的去向如何,首次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跟踪了巴士海峡经向断面网格点水质点冬、夏季的空间运动路径。结果表明,冬、夏季均有西太平洋黑潮水通过巴上海峡经向断面的... 为了探讨巴上海峡东侧的黑潮水是否通过巴士海峡进入南海东北部以及进入后的去向如何,首次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跟踪了巴士海峡经向断面网格点水质点冬、夏季的空间运动路径。结果表明,冬、夏季均有西太平洋黑潮水通过巴上海峡经向断面的中、南部进入南海东北部,形成黑潮南海分支。并直“套状”结构,夏季黑潮南海分支的“套状”结构比冬季的明显。冬季,进入南海东北部的黑潮水有部分可到达10.0°N以南的南沙海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士海峡 水质点运动路径 黑潮 分布特征
下载PDF
模式参数的不确定性对日本南部黑潮大弯曲路径预报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培军 王强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6-113,共8页
基于1.5层浅水方程模式,利用条件非线性最优参数扰动(CNOP-P)方法,研究模式参数的不确定性对黑潮大弯曲路径预报的影响。研究表明,单个模式参数误差如侧向摩擦系数误差、界面摩擦系数误差以及在不同季节具有不同约束的风应力大小误差,... 基于1.5层浅水方程模式,利用条件非线性最优参数扰动(CNOP-P)方法,研究模式参数的不确定性对黑潮大弯曲路径预报的影响。研究表明,单个模式参数误差如侧向摩擦系数误差、界面摩擦系数误差以及在不同季节具有不同约束的风应力大小误差,对黑潮大弯曲路径预报的影响较小,并且对背景流场的选取具有一定的敏感性;所有模式参数误差同时存在时对黑潮大弯曲路径预报具有一定的影响,并且预报结果在9个月左右不能被接受。因此,要提高黑潮大弯曲路径的预报技巧,模式中的参数需要给出更好的估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潮大弯曲路径预报 条件非线性最优参数扰动 模式参数误差
下载PDF
台湾以东中尺度涡对黑潮入侵东海路径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程建婷 杨德周 +4 位作者 尹宝树 齐继峰 陈海英 冯兴如 时云龙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81-88,共8页
利用AVISO数据集的卫星高度计资料,分析了中国台湾以东中尺度涡的时空特征,通过具体的中尺度涡实例探讨了其对台湾以东黑潮路径的影响。研究表明气旋式中尺度涡在春夏季节的数目要少于反气旋式中尺度涡,在秋冬季节气旋式涡旋个数则多于... 利用AVISO数据集的卫星高度计资料,分析了中国台湾以东中尺度涡的时空特征,通过具体的中尺度涡实例探讨了其对台湾以东黑潮路径的影响。研究表明气旋式中尺度涡在春夏季节的数目要少于反气旋式中尺度涡,在秋冬季节气旋式涡旋个数则多于反气旋涡;并且台东以东区域涡旋传播存在多种路径,涡旋的存在对台湾东北部黑潮入侵东海的路径具有重大影响,特别是2004年夏季台湾以东区域存在多个涡旋,相应的吕宋海峡黑潮主轴向东偏移明显,台湾东北黑潮入侵东海的路径发生了显著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台湾以东 中尺度涡 黑潮 入侵路径
下载PDF
日本南部黑潮路径发生弯曲的最优前期征兆及其发展机制 被引量:1
12
作者 徐强强 王强 马利斌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52-61,共10页
基于正压出入流模式,利用条件非线性最优扰动(CNOP)方法研究初始异常的位置与模态对日本南部黑潮路径变异的影响。以模式模拟出的黑潮平直路径的平衡态作为参考态,计算CNOP,考察该扰动随时间的发展,并与随机扰动的发展进行对比。结果表... 基于正压出入流模式,利用条件非线性最优扰动(CNOP)方法研究初始异常的位置与模态对日本南部黑潮路径变异的影响。以模式模拟出的黑潮平直路径的平衡态作为参考态,计算CNOP,考察该扰动随时间的发展,并与随机扰动的发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CNOP能够导致黑潮弯曲路径发生,随机扰动则不能。因此,CNOP可以作为导致日本南部黑潮路径发生弯曲的一种最优前期征兆。通过分析CNOP和随机扰动的发展过程,可以得出:(1)CNOP使黑潮发展成弯曲路径的过程是一个气旋涡向下游传播并增长的过程。(2)气旋涡的向东传播都是非线性项的作用,也就是涡度平流造成的。(3)CNOP和随机扰动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气旋涡均会传播到下游区域,但是CNOP产生的气旋涡能够增强,最终导致弯曲路径发生,而随机扰动产生的气旋涡则会减弱,并不能导致弯曲路径发生。分析发现,在CNOP实验中,非线性作用使气旋涡增大;但在随机扰动实验中,非线性作用使气旋涡减弱,所以非线性作用对日本南部黑潮路径发生弯曲有重要影响。(4)底摩擦效应对日本南部黑潮路径变异影响较小。本文揭示的黑潮路径发生弯曲的最优前期征兆及其非线性发展机制,对提高黑潮路径变异的预报技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潮路径 条件非线性最优扰动(CNOP) 前期征兆 正压出入流模式
下载PDF
基于卫星高度计资料的黑潮入侵南海流径的时间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玉民 张志伟 +3 位作者 张新城 孙忠斌 商巩 赵玮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51-962,共12页
黑潮入侵南海对南海的温盐平衡、环流、涡旋和局地气候等具有重要作用。基于吕宋海峡处黑潮不同流径的识别方法,对1993~2021年的卫星高度计资料进行识别,获取黑潮不同流径的发生时间,探究黑潮入侵南海流径的时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 黑潮入侵南海对南海的温盐平衡、环流、涡旋和局地气候等具有重要作用。基于吕宋海峡处黑潮不同流径的识别方法,对1993~2021年的卫星高度计资料进行识别,获取黑潮不同流径的发生时间,探究黑潮入侵南海流径的时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黑潮主要以流套(Looping)和分支(Leaking)两种流径入侵南海,Leaking流径发生的时长(710周)和概率(46.9%)要远高于Looping流径(时长218周,概率14.4%)。(2)Looping流径和Leaking流径均可将高温高盐的西北太平洋水带入南海,Looping流径下的平均吕宋海峡上层通量(6.3×10^(6)m^(3)/s)略大于Leaking流径(5.6×10^(6)m^(3)/s)Looping和Leaking流径在4×10^(6)m^(3)/s~6×10^(6)m^(3)/s区间发生时间最长。(3)季节变化上,Looping流径主要发生在冬季,Leaking流径在冬半年均较强,夏季二者发生概率均较低。(4)Looping流径和Leaking流径均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特征,Looping流径在1996年发生时间最长,多达26周,在2001年几乎没有发生;Leaking流径在2005年发生时间最长,多达40周,在2013年发生时间最短。(5)Looping流径发生时长呈现0.15周/年上升的长期变化趋势,而Leaking流径则呈现-0.17周/年下降的长期变化趋势,对于整个黑潮入侵时长则呈现下降的变化趋势。(6)Looping流径在季节和年际变化上均受到局地风场的调控,与台湾西南的风应力旋度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而Leaking流径与北赤道流位置在季节和年际尺度上均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潮入侵 流径 吕宋海峡 季节变化 年际变化
下载PDF
POM模式在日本南部黑潮路径变异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4
作者 邹广安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1-158,共8页
日本南部黑潮路径变异对北太平洋地区的气候和环境具有显著的影响,对黑潮路径变异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POM(Princeton Ocean Model)数值模式模拟了日本南部黑潮的路径变异情况,分析了黑潮大弯曲路径形成的可能机制。研究结果... 日本南部黑潮路径变异对北太平洋地区的气候和环境具有显著的影响,对黑潮路径变异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POM(Princeton Ocean Model)数值模式模拟了日本南部黑潮的路径变异情况,分析了黑潮大弯曲路径形成的可能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当黑潮处于非大弯曲路径时,相对位势涡度的平均值呈现递减趋势,说明日本南部低位势涡度水在不断积累,这样会使得四国再循环流的强度增强,迫使黑潮保持平直路径,同时,近岸黑潮垂直流速剪切增大,斜压不稳定性的作用也逐渐增大;当黑潮从非大弯曲路径向大弯曲路径过渡时,再循环流强度的减弱会导致黑潮的流速剪切减小。根据海表高度异常场以及海洋上层流场信息发现,近岸黑潮附近的气旋涡会随着再循环流区域反气旋涡的东侧向南运动,最终导致黑潮大弯曲的发生。分析涡流的能量,结果显示,黑潮大弯曲路径的形成与斜压不稳定性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潮路径变异 POM(Princeton OCEAN Model) 斜压不稳定性
下载PDF
基于拉格朗日方法对黑潮路径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5
15
作者 陈毓敏 项杰 +1 位作者 杜华栋 徐海波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2-28,共7页
利用ROMS模式和拉格朗日方法,研究了完整的黑潮路径及其特点。首先通过比较拉格朗日粒子的概率分布与HYCOM再分析资料和OSCAR海流反演产品统计的流场结构,验证了拉格朗日方法对黑潮路径的模拟效果。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拉格朗日粒子的... 利用ROMS模式和拉格朗日方法,研究了完整的黑潮路径及其特点。首先通过比较拉格朗日粒子的概率分布与HYCOM再分析资料和OSCAR海流反演产品统计的流场结构,验证了拉格朗日方法对黑潮路径的模拟效果。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拉格朗日粒子的轨迹研究了黑潮路径的主要特征,发现黑潮入侵东海大陆架主要包括台湾东海岸北向路径、菲律宾离岸气旋式环流路径以及南海-台湾海峡北向路径3条主要路径,同时得到了黑潮路径主要通道上的净流量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潮路径 拉格朗日方法 ROMS模式 粒子运动轨迹
下载PDF
Application of Conditional Nonlinear Optimal Perturbation to Targeted Observation Studies of the Atmosphere and Ocean 被引量:5
16
作者 穆穆 王强 +1 位作者 段晚锁 姜智娜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SCIE 2014年第5期923-933,共11页
This paper reviews progress in the application of conditional nonlinear optimal perturbation to targeted observation studies of the atmosphere and ocean in recent years, with a focus on the E1 Nifio-Southern Oscillati... This paper reviews progress in the application of conditional nonlinear optimal perturbation to targeted observation studies of the atmosphere and ocean in recent years, with a focus on the E1 Nifi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 Kuroshio path variations, and blocking events. Through studying the optimal precursor (OPR) and optimally growing initial error (OGE) of the occurrence of the above events, the similarity and localization features of OPR and OGE spatial structures have been found for each event. Ideal hindcasting experiments have shown that, if initial errors are reduced in the areas with the largest amplitude for the OPR and OGE for ENSO and Kuroshio path variations, the forecast skill of the model for these events i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Due to the similarity between patterns of the OPR and OGE, additional observations implemented in the same sensitive region would help to not only capture the precursors, but also reduce the initial errors in the predictions, greatly increasing the forecast abilities. The similarity and localization of the spatial structures of the OPR and OGE during the onset of blocking events have also been investigated, but their application to targeted observation requires further stud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ditional nonlinear optimal perturbation targeted observation ENSO kuroshio path vari-ations BLOCKING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