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Kuroshio velocity in the Pollution Nagasaki section and its formative mechanism 被引量:2
1
作者 邓丽静 魏皓 汪嘉宁 《Marine Science Bulletin》 CAS 2015年第1期26-39,共14页
The seasonal and interannual variations of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Kuroshio velocity and its formative mechanism were studied by analyzing the Global Ocean Reanalysis Simulation 2 (GLORYS2) dataset in the P... The seasonal and interannual variations of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Kuroshio velocity and its formative mechanism were studied by analyzing the Global Ocean Reanalysis Simulation 2 (GLORYS2) dataset in the Pollution Nagasaki (PN) section (126.0°E-128.2°, at depths less than 1000 m).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1) the maximum transport in the PN section occurs in summer, followed by spring, and the minimum transport occurs in fall and winter; the maximum velocities are located at the subsurface in both winter and summer and velocities are relatively larger and at a shallower depth in summer; and the velocity core is located at the surface in spring and fall. The isopycnic line has a clear depression around the Kuroshio axis in winter. The depth of maximum velocity and the zero horizontal density gradients both exhibit substantial seasonal and interannual variations, and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s are larger. 2) The distributions of velocity and density a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herma~ wind relation. Although Kuroshio transport is determined by the large-scale wind field and mesoscale motion in the Pacific Ocean; local heat flux and thermohaline circulation influence the density field, modify the vertical structure of the Kuroshio velocity, and adjust the allocation of water fluxes and nutrients transport. 3) Shelf-water offshore transport into the Kuroshio upper layer induced by southwest monsoons might contribute to the maximum velocity up to the surface in summer. Nonlinear and nongeostrophic processes are not considered in the present study, and the thermal wind relation accounts for part of the vertical structure of the Kuroshio veloc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uroshio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velocity thermal wind relation pn section
下载PDF
Seasonal variation of the barrier layer in the PN section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媛 吴德星 +1 位作者 林霄沛 山峰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2期192-201,共10页
In this paper, we use the conductivity-temperature-depth (CTD) observation data and a three-dimensional ocean model in a seasonally-varying forcing field to study the barrier layer (BL) in the PN section in the East C... In this paper, we use the conductivity-temperature-depth (CTD) observation data and a three-dimensional ocean model in a seasonally-varying forcing field to study the barrier layer (BL) in the PN section in the East China Sea (ECS). The BL can be found along the PN section with obviously seasonal variability. In winter, spring and autumn, the BL occurs around the slope where the cold shelf water meets with the warm Kuroshio water. In summer, the BL can also be found in the shelf area near salinity front of the Changjiang (Yangtze) River Dilution Water (YRDW). Seasonal variations of BL in the PN section are caused by local hydr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easonal variations of atmospheric forcing. Strong vertical convection caused by sea surface cooling thickens the BL in winter and spring in the slope area. Due to the large discharge of Changjiang River in summer, the BL occurs extensively in the shelf region where the fresh YRDW and the salty bottom water meet and form a strong halocline above the seasonal thermocline.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BL in the PN section can be explained by the vertical shear of different water masses, which is called the advection mechanism.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BL in summer is greatly affected by the YRDW. In the larger YRDW year (such as 1998), a shallow but much thicker BL existed on the shelf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barrier layer the pn section the Changjiang (Yangtze) River kuroshio
下载PDF
Multi-core structure of the main part of the Kuroshio at G-PN section in the East China Sea 被引量:3
3
作者 CHEN Hongxia YUAN Yeli HUA Fe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6年第6期738-746,共9页
Sectional velocity distribution of the East China Sea Kuroshio is one of the basic points in the study of the Kuroshio. Hydrographic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data at G-PN section in the East China Sea from June 1955 t... Sectional velocity distribution of the East China Sea Kuroshio is one of the basic points in the study of the Kuroshio. Hydrographic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data at G-PN section in the East China Sea from June 1955 to November 2001 are collected and properly processed to calculate the geostrophic cur-rent using dynamic height method at the transect of the Kuroshio. After analysis of calculation results, the basic current structure of the Kuroshio in its main part is examined together with scalar estimate and char-acters of multi- core structure, and spacial-temporal variations of current cores’ position. Main result shows that (1) single-core structure, double-core structure and multi-core structure are basic forms in axial part of the Kuroshio; (2) abvious temporal varia-tions exist in current structure of the Kuroshio; (3) the current of structure of the Kuroshio has distinctly seasonal association. The number of current cores is on the high side of core numbers in average and multi-core stucture appears in fall most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潮 中国东海 日本洋流 多中心结构 速度分布
原文传递
1987-2010年PN、TK断面黑潮流场的时空变化 被引量:8
4
作者 魏艳州 黄大吉 朱小华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0-37,共8页
基于1987—2010年PN断面和TK断面长期水文调查资料,使用逆方法计算了黑潮在这两个断面的流场,进而分析了其时空变化。结果表明,黑潮流量变化的主要周期为准4年和1年,季节变化呈夏强秋弱。两个断面流场的EOF分解的主模态表明:在PN断面,... 基于1987—2010年PN断面和TK断面长期水文调查资料,使用逆方法计算了黑潮在这两个断面的流场,进而分析了其时空变化。结果表明,黑潮流量变化的主要周期为准4年和1年,季节变化呈夏强秋弱。两个断面流场的EOF分解的主模态表明:在PN断面,流场变化主要是同位相的,说明了黑潮流量的变化对流场起调控作用;而在TK断面,南北两个海沟中流场呈反位相变化,说明黑潮的路径变化是影响流场变化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潮 eof pn断面 tk断面
下载PDF
东海黑潮PN和TK断面流量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 被引量:1
5
作者 许达 马超 鞠霞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00-411,共12页
根据日本海洋数据中心提供的1972—2017年PN断面共181个航次和1987—2010年TK断面共92个航次的CTD调查资料,利用动力高度法估算了这2个断面的流量,分析了其季节、年际和长期变化特征。主要结果表明,PN断面流量季节变化为冬、春和夏季大... 根据日本海洋数据中心提供的1972—2017年PN断面共181个航次和1987—2010年TK断面共92个航次的CTD调查资料,利用动力高度法估算了这2个断面的流量,分析了其季节、年际和长期变化特征。主要结果表明,PN断面流量季节变化为冬、春和夏季大而秋季小,TK断面流量季节变化为冬、夏季大而春、秋季小,二者共同点为最大(小)流量均出现在夏(秋)季。PN断面年平均流量的年际变化不明显,但冬季和夏季流量分别具有准3 a和准2 a的显著变化周期;TK断面年平均流量具有准4 a和准6 a的显著变化周期,冬季流量具有准4 a和准7 a的显著变化周期,但夏季流量无显著变化周期。此外,PN断面流量在1976年附近出现了一次较大幅度的增加。PN断面流量具有较大的长期增加趋势,增长率约为0.3 Sv/a,在1972—2017年增加了约13 Sv,结合NCEP海面风应力资料,结果显示,北太平洋更高纬度带(35°N和40°N)的风应力旋度对PN断面流量的影响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潮流量 pn断面 tk断面 多时间尺度变化
下载PDF
东海PN断面黑潮区域海底起伏对声传播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吕连港 乔方利 +1 位作者 杨永增 赵宇鹏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32-436,共5页
利用2001年3月东海PN断面"973"调查获得的CTD数据,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PN断面黑潮区域海底起伏对声传播的影响。由深水区向浅水区传播,随着海底的抬升声线的海底反射和海面反射次数增加,声强衰减更快,限制声传播距离。由浅... 利用2001年3月东海PN断面"973"调查获得的CTD数据,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PN断面黑潮区域海底起伏对声传播的影响。由深水区向浅水区传播,随着海底的抬升声线的海底反射和海面反射次数增加,声强衰减更快,限制声传播距离。由浅水区向深水区传播,随着海底降低声线上反转点深度增加,传播一定距离后部分声线不能到达上层水体,于是声强衰减也增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起伏 声传播 传播损失 pn断面 黑潮
下载PDF
PN断面黑潮流速垂直分布特征及机制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邓丽静 魏皓 汪嘉宁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19-526,共8页
基于全球海洋再分析模拟GLORYS2(Global Ocean Reanalysis Simulation 2)结果,分析了PN断面(126.0°E-128.2°E,1 000 m以浅)黑潮流速垂直结构的季节和年际变化,探讨了黑潮流速垂直结构形成的动力学机制。结果表明:1)PN断面黑... 基于全球海洋再分析模拟GLORYS2(Global Ocean Reanalysis Simulation 2)结果,分析了PN断面(126.0°E-128.2°E,1 000 m以浅)黑潮流速垂直结构的季节和年际变化,探讨了黑潮流速垂直结构形成的动力学机制。结果表明:1)PN断面黑潮夏季流量最大,春季次之,秋、冬季节最小;气候态平均的冬、夏季流速最大值都位于次表层,春、秋季节流速最大值位于表层;夏季相对流速较大、最大值深度较浅;等密线在黑潮主轴区下凹,冬季更为明显。流速最大值深度和密度水平梯度为零的深度均表现出了较大的年际差异,该年际变化甚至超过季节差异;2)流速与密度符合热成风关系。黑潮通量由太平洋大尺度风场及中尺度运动两者共同决定,但局地的热通量和环流对温盐的输运共同影响密度场,调节黑潮流速的垂直分布,影响水通量的分配及营养盐输运;3)有些年份夏季流速最大值出现在表层,可能是夏季西南季风诱导陆架水离岸输运进入黑潮上层导致的结果。非线性、非地转物理过程的影响没有考虑在本研究中,热成风关系能够解释黑潮流速垂直分布形成的部分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潮 流速垂直分布 热成风关系 pn断面
下载PDF
1991-2011年东海黑潮PN断面流结构与季节变化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孔彬 陈红霞 袁业立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4-26,共13页
基于日本海洋信息中心提供的东海黑潮PN断面CTD资料,本文采用动力高度法计算了1991-2011年间90个航次的断面流速,并对流场结构、最大流速、流幅和流量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东海黑潮PN断面流场存在单核、双核、多核3种结构;其中单... 基于日本海洋信息中心提供的东海黑潮PN断面CTD资料,本文采用动力高度法计算了1991-2011年间90个航次的断面流速,并对流场结构、最大流速、流幅和流量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东海黑潮PN断面流场存在单核、双核、多核3种结构;其中单核结构出现的概率为50%,双核结构为39%,多核结构为11%。东海黑潮的流结构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秋季多核结构所占的比重为4个季节最大,平均流核数最多;冬季主要为单核结构,平均流核数最少;夏季和春季则没有明显的倾向性,单核、双核、多核3种结构出现概率相近,平均流核数介于秋季和冬季之间。其次东海黑潮的流量也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冬季与夏季最强,秋季最小,春季居中。最后东海黑潮的最大流速和流幅也存在季节变化:夏季最大,秋季最小,春季和冬季居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黑潮 pn断面 流速结构 季节变化
下载PDF
东海PN断面黑潮区域声传播数值模拟 被引量:2
9
作者 吕连港 袁业立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73-76,共4页
利用BELLHOP声学模式模拟东海PN断面黑潮区域的声传播 ,比较夏季和冬季的接收信号。冬季的声速小于夏季的声速 ,但是信号到达时间小于夏季的到达时间 ,分析表明冬季的声速梯度小于夏季声速梯度 ,声线的海面反射次数和海底反射次数小于夏... 利用BELLHOP声学模式模拟东海PN断面黑潮区域的声传播 ,比较夏季和冬季的接收信号。冬季的声速小于夏季的声速 ,但是信号到达时间小于夏季的到达时间 ,分析表明冬季的声速梯度小于夏季声速梯度 ,声线的海面反射次数和海底反射次数小于夏季 ,声线的路程短 ,声线路程对到达时间的影响超过声速的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传播 pn断面 黑潮
下载PDF
东海黑潮地转流计算中的零流面选取问题 被引量:6
10
作者 陈红霞 刘娜 +2 位作者 袁业立 华锋 郑全安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83-390,共8页
零流面的选取是东海黑潮地转流计算中的一个基本问题。通过对东海黑潮主流段PN断面上选取不同零流面时地转流计算结果的比较分析,考虑了东海黑潮的主要特征因子,确定了计算零流面的选取标准和选择结果。结果表明,为使计算结果可以反映... 零流面的选取是东海黑潮地转流计算中的一个基本问题。通过对东海黑潮主流段PN断面上选取不同零流面时地转流计算结果的比较分析,考虑了东海黑潮的主要特征因子,确定了计算零流面的选取标准和选择结果。结果表明,为使计算结果可以反映实际的流速剖面结构,当水深大于700 m和小于700 m时可分别选取700 m层和底边界作为地转流动力计算零流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黑潮 地转流 动力计算 零流面 pn断面
下载PDF
2010秋季东海今生颗石藻的空间分布 被引量:3
11
作者 靳少非 孙军 刘志亮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0-131,共12页
根据2010年11月东海29站位所采集108个样品偏光镜检分析结果显示:调查区共发现26种今生颗石藻,优势种为赫氏艾密里藻(Emiliania huxleyi)、大洋桥石藻(Gephyrocapsa oceanica)、卡特螺旋球藻(Helicosphaera carteri)和粗壮环翼球(Algiro... 根据2010年11月东海29站位所采集108个样品偏光镜检分析结果显示:调查区共发现26种今生颗石藻,优势种为赫氏艾密里藻(Emiliania huxleyi)、大洋桥石藻(Gephyrocapsa oceanica)、卡特螺旋球藻(Helicosphaera carteri)和粗壮环翼球(Algirosphaera robusta)等。水体中今生颗石藻丰度为0—76.562个/mL,平均值为18.641个/mL;颗石粒丰度0—4506.47个/mL,平均值为613.44个/mL,今生颗石藻在表层和底层均呈斑块状分布,海盆区站位丰度较近岸站位下降明显,但物种丰富度明显增多;颗石球丰度最大值站位发生在硅藻水华站位。将研究区域划分为3个断面进行分析:PN断面、沿岸流断面和黑潮断面。比较显示,PN断面的空间分布差异性较大,赫氏艾密里藻具有最高丰度的颗石粒和颗石球。沿岸流断面颗石粒/颗石球、黑潮断面中颗石粒(除底层外),自表至底随水深增加有轻微增加趋势,黑潮断面颗石球丰度高值区集中于25—80 m之间。结合历史环境资料,分析得出东海调查期水体混合、泥沙再悬浮以及硝酸盐浓度是控制今生颗石藻物种丰富度与物种特异分布的主要因子;今生颗石藻在不同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生活策略,其空间分布特征随取样季节和海区不同有较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今生颗石藻 空间分布 东海 pn断面 沿岸流 黑潮
下载PDF
基于CTD数据的东海黑潮锋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磊 康力朝 +1 位作者 刘现鹏 李茂林 《海洋技术学报》 2016年第3期58-61,共4页
基于东海PN断面多年CTD实测资料,主要从PN断面上的温盐结构和声场结构两个方面进行研究,统计分析PN断面上东海黑潮边界锋的水文要素特征。文章利用Matlab软件对资料中所涉及的温盐数据绘制等值线图,描绘出PN断面上关于测站位置、温盐分... 基于东海PN断面多年CTD实测资料,主要从PN断面上的温盐结构和声场结构两个方面进行研究,统计分析PN断面上东海黑潮边界锋的水文要素特征。文章利用Matlab软件对资料中所涉及的温盐数据绘制等值线图,描绘出PN断面上关于测站位置、温盐分布特点,利用Mackenzie公式计算声速分布及其变化,从而构成温、盐、声三种要素的断面分布图。此外还进一步分析了PN断面温盐断面结构,得到黑潮锋的分布与强度特征。并对黑潮锋的季节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得出夏秋季节黑潮在PN断面上的海洋锋强度相对于冬春季节要大、冬季最弱等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D 黑潮锋 pn断面 特征分析
下载PDF
基于ROMS模式的东海黑潮季节变化特征模拟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周立佳 党振中 +3 位作者 董慧超 牛洪暄 刘昕 周镇 《舰船电子工程》 2016年第7期91-94,153,共5页
黑潮是一支高温、高盐的西边界暖流,也是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黑潮也是影响潜艇航速、定位和行动隐蔽性的重要海洋环境现象。黑潮将高温、高盐的海水输送至东海,会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气候产生重要影响。利用ROMS模... 黑潮是一支高温、高盐的西边界暖流,也是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黑潮也是影响潜艇航速、定位和行动隐蔽性的重要海洋环境现象。黑潮将高温、高盐的海水输送至东海,会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气候产生重要影响。利用ROMS模式以较高的分辨率模拟东海海表面和PN断面温度结构的季节变化特征,并结合WOA13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为开展东海黑潮相关研究提供基础。结果表明ROMS模式对东海黑潮具有较好的模拟效果,模式模拟的海表面温度的季节变化趋势与WOA13数据较为一致,冬、春季黑潮路径较为明显;同时,模式较好地模拟了PN断面温度结构的季节变化特征,流核结构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MS 东海 黑潮 海表面温度 pn断面
下载PDF
不同CTD数据垂向分辨率对黑潮地转流动力计算的影响分析
14
作者 孔彬 陈红霞 袁业立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58-369,共12页
基于日本海洋信息中心提供的东海黑潮PN断面垂向分辨率不同的2种CTD数据,采用动力高度法计算了2000—2011年的断面流速。通过对49个航次的流场结构、最大流速、流幅、流量等黑潮特征值的对比,分析了不同数据垂向分辨率对黑潮地转流动力... 基于日本海洋信息中心提供的东海黑潮PN断面垂向分辨率不同的2种CTD数据,采用动力高度法计算了2000—2011年的断面流速。通过对49个航次的流场结构、最大流速、流幅、流量等黑潮特征值的对比,分析了不同数据垂向分辨率对黑潮地转流动力计算的影响。结果表明:数据垂向分辨率不同对东海黑潮的流量几乎没有影响,对平均流幅影响很小,对流核位置略有影响,但对平均流核个数、平均最大流速影响较大。2种数据对应的流场差异主要有:与低分辨率数据对应的流场相比较,高分辨率数据对应的流场流核区流速较大、平均流核数偏多。不同流核结构在2种数据对应的流场中出现概率差别较大,低分辨率数据结果中的单核结构出现概率最高,高分辨率数据结果中的双核结构出现概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黑潮 pn断面 流速结构 季节变化
下载PDF
东海黑潮上层环流季节、年际变化与局地风应力关系 被引量:4
15
作者 余帆 王启 刘玉龙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33-538,共6页
利用SODA资料,选取东海PN断面,计算了东海黑潮上层质量输送量的季节、年际变化,并分析其变化周期:其季节变化是夏季最大,冬季最小;普遍存在着2~4 a的年际变化周期,更低频的年际变化周期在1970年代末由20 a减小到8 a左右。用矢量EOF方... 利用SODA资料,选取东海PN断面,计算了东海黑潮上层质量输送量的季节、年际变化,并分析其变化周期:其季节变化是夏季最大,冬季最小;普遍存在着2~4 a的年际变化周期,更低频的年际变化周期在1970年代末由20 a减小到8 a左右。用矢量EOF方法对东海的局地风应力场进行分析,发现经向风应力的变化在东海风应力变化中占主导地位。计算东海黑潮区域的平均经向风应力,发现与PN断面上层输送量的季节变化类似,也具有2~4 a的年际变化周期。局地经向风应力的季节变化与东海黑潮上层质量输送量的季节变化关系密切(92%),而与下层质量输送量相关系数只有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黑潮上层环流 局地风应力 pn断面 矢量eof分析 小波分析
下载PDF
基于WOA13数据的东海黑潮主轴温度锋特征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党振中 周立佳 +3 位作者 刘建斌 董慧超 牛洪暄 刘昕 《海洋技术学报》 2016年第4期26-30,共5页
利用WOA13(1955-2012年)月平均数据提取东海黑潮主轴温度锋信息,并结合海表面温度、PN断面温度结构的季节变化特征,研究东海黑潮主轴温度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季节变化,探讨黑潮主轴温度锋季节变化特征,为开展黑潮相关研究提供基础... 利用WOA13(1955-2012年)月平均数据提取东海黑潮主轴温度锋信息,并结合海表面温度、PN断面温度结构的季节变化特征,研究东海黑潮主轴温度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季节变化,探讨黑潮主轴温度锋季节变化特征,为开展黑潮相关研究提供基础。结果表明WOA13数据对东海黑潮主轴温度锋信息的提取具有较好的效果;在PN断面上,冬、春季节的流核结构最为明显;在130~170 m深度上,东海黑潮主轴温度锋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并且可以明显看到黑潮大弯曲的存在;温度锋在150 m上下的深度对黑潮路径的表征较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黑潮 SST pn断面 温度锋 WOA13
下载PDF
HYCOM模式对东海黑潮的气候态模拟 被引量:14
17
作者 白志鹏 高松 王海棠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1-129,共9页
使用三重嵌套的HYCOM(The HYbrid Coordinate Ocean Model)数值模式模拟气候态东海黑潮。模式水平分辨率从大区模式的1°×1°cosθ提高到小区模式的1/8°×1/8°cosθ。对模拟结果的分析表明:(1)高水平分辨率... 使用三重嵌套的HYCOM(The HYbrid Coordinate Ocean Model)数值模式模拟气候态东海黑潮。模式水平分辨率从大区模式的1°×1°cosθ提高到小区模式的1/8°×1/8°cosθ。对模拟结果的分析表明:(1)高水平分辨率模式对黑潮特征量的模拟有明显的改进。这些改进主要由两方面的原因引起:地形分辨率的提高和改善的斜压效应。(2)小区模式的模拟结果较好地再现了PN断面的垂向结构。基本反映了PN断面流速和流量的季节变化规律。夏季流速最强、流量最大,秋季流速最弱、流量最小,冬、春两季处于过渡期。(3)模式成功地模拟出东海黑潮东侧的逆流。该逆流流速稳定,夏季流速略大。(4)模式模拟出了PN断面的流速双核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COM模式 黑潮 pn断面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