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近代史上“日本兵式汉语”的使用状态研究
1
作者 张守祥 于湘泳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第5期109-117,共9页
从清末甲午战争到1945年的半个世纪日本侵华时间里,日语作为强势语言随日本军民的侵华步骤逐步渗透到中国北方地区(以东北及华北为主),各地次第发生了大规模的汉日语语言接触,其结果是导致了汉日语要素杂糅的“协和语”现象的形成.侵华... 从清末甲午战争到1945年的半个世纪日本侵华时间里,日语作为强势语言随日本军民的侵华步骤逐步渗透到中国北方地区(以东北及华北为主),各地次第发生了大规模的汉日语语言接触,其结果是导致了汉日语要素杂糅的“协和语”现象的形成.侵华日军是“协和语”的重要使用者和传播者.本稿根据清末以来的日军史料,针对不同层次侵华日军个体的汉语使用状态及特点进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和语” “日本兵式汉语” 随军翻译 借用词汇 重复使用
下载PDF
东北官话是如何“被制造”成“通古斯语族”语言的——日本保井克己《满洲·民族·语言》(1942)“音韵推移”说 被引量:2
2
作者 李无未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65-174,223,共11页
日本学者保井克己《满洲·民族·语言》(1942)运用比较语言学理论研究东亚诸民族语言的"音韵推移"说,因为"主题先行",硬把不是同一语系所属的语言如汉语东北官话牵扯进"通古斯语族"中,很显然是... 日本学者保井克己《满洲·民族·语言》(1942)运用比较语言学理论研究东亚诸民族语言的"音韵推移"说,因为"主题先行",硬把不是同一语系所属的语言如汉语东北官话牵扯进"通古斯语族"中,很显然是个虚假的命题,是刻意建构"殖民语言学理论"体系的有力证据。上奥留辅《日满会话》(1933)将东北官话制造为"协和语",亦与之相关。日本一些学者秉承日本军国主义旨意,从语言理论上为"大东亚共荣圈"服务的意识昭然若揭。探讨虚构"通古斯语族"的来龙去脉,要从比较语言学传入日本说起。德国甲柏连孜《语言学》(1891)与日本上田万年《语言学》(1896—1898)比较语言学理论相承关系清楚。上田万年《语言学》构建一个完整的历史比较语言学理论框架,确立了"东亚语言学"范畴,而《国语学の十讲》(1916)则是他实施"东亚语言学"的具体纲领性文献,具有"超级日本语系"倾向,后来演变成"大东亚共荣圈语言学"理论意识,因此而造成了虚构"通古斯语族"的恶果。这与当时真正的"比较语言学"理论意识是大相径庭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官话 《满洲·民族·语言》 音韵推移说 保井克己 《日满会话》 “协和语” 通古斯语族
原文传递
清末民初中日语言接触发生的要素分析
3
作者 张守祥 于湘泳 《日语学习与研究》 CSSCI 2020年第1期50-60,共11页
语言接触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的普遍现象,它的发生发展离不开具体的地理空间与人口数量条件。不仅如此,经贸往来、移民杂居、教育普及程度等因素也是发生语言接触的重要条件。本稿根据日文史料研究针对清末民初时期我国东北地区的中日语言... 语言接触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的普遍现象,它的发生发展离不开具体的地理空间与人口数量条件。不仅如此,经贸往来、移民杂居、教育普及程度等因素也是发生语言接触的重要条件。本稿根据日文史料研究针对清末民初时期我国东北地区的中日语言接触发生的基本情况,如日俄战争前后日本人来源、"关东州"及"满铁附属地"概况、日本人与当地中国人从事职业、识字率及母语以外语言掌握情况、日本文化人笔下不同阶段语言接触状态等情况,进行系统研究,以期证明清末民初期间发生的语言接触现象是后来日伪时期更大规模中日语言接触(协和语)乱象形成的早期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中日语言接触 协和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