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d-Sr Isotopic Geochemistry of the Late Archean-Paleoproterozoic Granitoids in the Lüliang-Wutai Terrain,North China Craton,and Implications for Petrogenesis 被引量:4
1
作者 CHEN Bin, LIU Shuwen, WANG Rui, CHEN Zhichao and LIU Chaoqun Key Laboratory of Orogenic Belts and Crustal Evolution, MOE School of Earth and Space Science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6期834-843,共10页
In this paper we report geochemical and Nd-Sr isotopic data for a late Archean gneissic granitic pluton (Hengling pluton), an early Paleoproterozoic complex (Xipan complex) and a late Paleoproterozoic granitic plu... In this paper we report geochemical and Nd-Sr isotopic data for a late Archean gneissic granitic pluton (Hengling pluton), an early Paleoproterozoic complex (Xipan complex) and a late Paleoproterozoic granitic pluton (Yunzhongshan granites) from the Liiliang-Wutai terrain, North China, to trace the source of these late Archean-Paleoproterozoic granitoids and, particularly, to understand the nature and mechanism of continental growth at that time. The Hengling granitic gneisses (ca. 2.51 Ga) are characterized by high Na2O and LILEs, TTG-like REE patterns (highly depleted HREE and minor Eu anomalies) and moderately depleted Nd-Sr isotopic compositions (εNd(t) =1.2-2.7, ISr=0.7015-0.7019), and were considered as being products of arc magmatism that was developed upon the North China craton. The Xipan complex (ca. 2.2 Ga) contain gabbroic diorite and monzonite, mostly being Na2O-rich, highly fractionated REE patterns and isotopically enriched (εNd(t) =-1.5 to -4.1, Isr=0.7038-0.706). The gabbroic diorites probably originated from melting of an enriched mantle source, but significantly contaminated by lower crustal material, and the monzonites probably represent a product of a mixture between the gabbroic dioritic magma and granitic melts of crustal origin. The Yunzhongshan post-collisional granitoids (ca. 1.8 Ga) are characterized by high-K affinity and highly-enriched and homogeneous Nd isotopic compositions (εNd(t)=-4.9 to -5.7), although they split into two groups in terms of REE patterns: one group showing elevated HREE (and Sc, Y and Zr) with significant negative Eu anomalies and the other showing highly depleted HREE and, to a lesser extent, mid-REE with negligible Eu anomalies. These granites are genetically related to a process of extensional collapse of a thickened orogen. They formed through magma mixing between mantle-derived basaltic magmas and crust-derived granitic melts, followed by significant fractionation of ferromagnesian phases (like hornblende and Cpx) and feldspar and accessory zircons. Some Yunzhongshan granites show very old Nd model ages (2.9-3.0 Ga), suggesting the existence of continental crust older than 2.7 Ga, which is supported by our zircon Hf isotopic data for these grani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chemistry Nd-Sr isotopes GRANITOIDS late Archean-Paleoproterozoic Wutai-lüliang
下载PDF
Geochron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comparison of Precambrian meta-mafic volcanics in Zhongtiaoshan and Lüliangshan Regions in Shanxi, North China Craton
2
作者 Baishun Shi Jianzhong Liu +4 位作者 Yongquan Li Kai Zhu Li Zhang Junhao Hu Jingwen Liu 《Acta Geochimica》 EI CAS CSCD 2021年第3期325-347,共23页
To unravel the geochemical heterogeneity and its origin in different terranes of North China,we conducted geochron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analyses of the meta-mafic rocks from the Lüliang–Zhongtiao rift zone(Sh... To unravel the geochemical heterogeneity and its origin in different terranes of North China,we conducted geochron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analyses of the meta-mafic rocks from the Lüliang–Zhongtiao rift zone(Shanxi Province).LA-ICP-MS zircon U–Pb dating yielded mostly End-Neoarchean to Proterozoic ages for the basement rocks(Sushui Complex:2516±26 Ma;Metamafic rocks:2494±31 Ma),Jiangxian Group(~2213 Ma),Zhongtiao Group(2077±29 Ma),Jiehekou Group(1998±23 Ma),and Lüliang Group(2152±52 Ma).Petr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show that the meta-mafic rocks from the Neoarchean–Paleoproterozoic Zhongtiaoshan(Sushui Complex)have similar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to the overlying Jiangxian and Zhongtiao Groups.The Paleoproterozoic Lüliang andYejishan Group meta-mafic rocks from Lüliangshan also have similar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but are geochemically different from similar-age rocks from Zhongtiaoshan.This shows that the late-stage rocks have a geochemical inheritance from the early-stage rocks in the same region and that the geochemical heterogeneity of rocks from different areas was originated from the inherited heterogeneity of the magma sour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chemical heterogeneity Geochron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Meta-mafic rocks lüliang–Zhongtiao rift zone Neoarchean–Paleoproterozoic
下载PDF
Ages of Lüliang Group and Its Metamorphism in Mt. Lüliang Region, Shanxi Province: Evidence from Single Grain Zircon U-Pb Dating 被引量:5
3
作者 于津海 王德滋 +1 位作者 王锡银 李惠民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1997年第2期170-177,共8页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are the newly obtained grain zircon U-Pb ages of volcanic rocks of the Luliang Group and associated Kuanping granitic migmatitic gneiss in Shanxi Province. The zircon U-Ph ages of bimodal volca...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are the newly obtained grain zircon U-Pb ages of volcanic rocks of the Luliang Group and associated Kuanping granitic migmatitic gneiss in Shanxi Province. The zircon U-Ph ages of bimodal volcanic rocks (basalt and rhyolite) of the Upper Luliang Group indicate that the rocks erupted at about 2100 Ma. So the Luliang Group was formed during the Early Proterozoic. In the area studied the second-stage metamorphism experienced by the Luliang Group is the dominant one which took place at about 1806 Ma, i. e., during the late Early Proterozo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 混合作用 山西 锆石铀-铅年龄 变质时代 早原生代
下载PDF
吕梁古隆起对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沉积的控制作用:基于陕西府谷剖面
4
作者 丁晓琪 田胤瑜 +3 位作者 雷涛 张威 李晓慧 高景云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71-682,共12页
中奥陶世马家沟组沉积时期,鄂尔多斯局限海周缘分布着一系列古隆起,其中吕梁古隆起对马家沟组沉积的控制作用研究相对薄弱,制约了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马家沟组沉积环境的认识。通过对陕西府谷剖面实测和采样,结合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的钻... 中奥陶世马家沟组沉积时期,鄂尔多斯局限海周缘分布着一系列古隆起,其中吕梁古隆起对马家沟组沉积的控制作用研究相对薄弱,制约了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马家沟组沉积环境的认识。通过对陕西府谷剖面实测和采样,结合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的钻井、取心资料,分析了马家沟组的厚度、岩相类型及沉积微相变化,总结出吕梁古隆起对马家沟组沉积的控制作用。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为:(1)吕梁古隆起的间歇性活动阻隔了鄂尔多斯局限海与华北广海的海水循环;(2)高海平面期,吕梁古隆起位于水下,对海水的阻隔作用弱,且古隆起区为开阔海灰坪,古隆起以西地层厚度变化较小,形成灰坪和云坪的沉积分异;(3)低海平面期,吕梁古隆起间歇性暴露,海水循环被明显阻隔,且古隆起区为潮间—潮上带的泥云坪,向东地层厚度减小,过渡为灰坪,而向西地层厚度迅速增加,形成泥云坪、膏云坪、膏盐湖的沉积分异。该研究成果为鄂尔多斯盆地北部马家沟组的沉积学研究提供了相关的岩石学和古环境方面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梁古隆起 古岩溶 白云岩 马家沟组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2000—2020年山西省吕梁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5
作者 解铭威 周慧荻 +1 位作者 陈耸 王向荣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6-306,共11页
[目的]分析山西省吕梁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为该地区土地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吕梁市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动态度、稳定度、标准差椭圆分析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并借助P... [目的]分析山西省吕梁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为该地区土地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吕梁市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动态度、稳定度、标准差椭圆分析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并借助PLUS模型探索土地利用变化的自然与社会驱动因素。[结果](1)吕梁市土地利用以耕地、林地、草地为主,2000—2020年耕地面积减少了396.1 km^(2),建设用地扩张了540.6 km^(2),水域面积增加。耕地—草地、耕地—建设用地之间的转移占主导地位。耕地在东南部平原集中减少,林地零星变化,建设用地沿沟谷、道路组团式扩张。(2)2010—2020年是土地利用变化较剧烈的时期。耕地、林地和草地减少,建设用地扩张,变化速率较快,稳定性差。总体土地利用变化速率随时间推移明显加快。(3)高程对土地利用变化贡献度最高,坡度次之。气温、降水、人口密度、地均GDP和距道路距离等因素影响土地利用转移。[结论]2000—2020年吕梁市建设用地扩张明显,耕地减少,土地利用空间分布存在异质性,且变化速率逐渐加快。控制建设用地对平原耕地的侵占,加强山区林地资源的保护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时空变化 PlUS模型 驱动 山西省吕梁市
下载PDF
山西离石话语气词“也”的多功能性及其历时演变
6
作者 张颖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82-91,共10页
山西离石话句末语气词“也”的基本用法为表陈述语气兼表将来时态,是近代汉语语气词“也”表“事态变化”的直接继承。此外,“也”还可配合疑问句、感叹句表达语气,并按照方言自身演变轨迹,出现与祈使语气词“着”、疑问语气词“么”“... 山西离石话句末语气词“也”的基本用法为表陈述语气兼表将来时态,是近代汉语语气词“也”表“事态变化”的直接继承。此外,“也”还可配合疑问句、感叹句表达语气,并按照方言自身演变轨迹,出现与祈使语气词“着”、疑问语气词“么”“吧”连用的新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语吕梁片 离石话 语气词 近代汉语 “也”
下载PDF
A Paleoproterozoic A-type Rhyolite 被引量:1
7
作者 于津海 王德滋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1999年第3期219-228,共10页
The rhyolites in the upper Lüliang Group of Shanxi, China, are Paleoproterozoic weakly alkaline volcanic rocks. They are characterized by high SiO\-2, Na\-2O+K\-2O, Zr, Nb, Ga, Y and REE contents and large FeO\+*... The rhyolites in the upper Lüliang Group of Shanxi, China, are Paleoproterozoic weakly alkaline volcanic rocks. They are characterized by high SiO\-2, Na\-2O+K\-2O, Zr, Nb, Ga, Y and REE contents and large FeO\+*/MgO, Rb/Sr and Ga/Al ratios, and low CaO, Sr and Eu contents, and share much in common with the A type granitic rocks. They erupted in the rift setting at the continental margin. Chemical features and isotope data, as well as high Nd and low initial Sr ratios, suggest that the original granitic magma was derived from partial melting of Late Archean metamorphic rocks in the lower crust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basaltic magma and hot fluid in response to rifting. The A type rhyolites were finally formed after the fractional crystallization of the dominant mineral feldspa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 古温度 流纹岩 山西 稀土元素 火山岩
下载PDF
吕梁山区马兰黄土抗剪强度参数的区域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试验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洪勃 唐亚明 +4 位作者 冯卫 陈新建 冯凡 周永恒 尹春旺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72-282,共11页
为探索吕梁山区原状马兰黄土抗剪强度参数区域上的变化规律,以该地区29个区县94个取样点的马兰黄土为研究对象,通过直剪试验及其影响因素试验,分析区内马兰黄土抗剪强度参数的空间变化规律,及其抗剪强度参数c、φ与天然含水率、天然干... 为探索吕梁山区原状马兰黄土抗剪强度参数区域上的变化规律,以该地区29个区县94个取样点的马兰黄土为研究对象,通过直剪试验及其影响因素试验,分析区内马兰黄土抗剪强度参数的空间变化规律,及其抗剪强度参数c、φ与天然含水率、天然干密度、增湿含水率、含盐率等影响因素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水平地域上,抗剪强度参数c、φ表现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在垂直空间上,表现为从表层向下黏聚力逐渐增大、内摩擦角逐渐降低的趋势;吕梁山东、西两侧原状马兰黄土抗剪强度参数c、φ受天然含水率、天然干密度的影响较小,离散程度较大;在天然状态条件下,随着含水率的增加,黏聚力c与增湿含水率具有良好的负指数函数关系,内摩擦角φ与增湿含水率呈负线性关系;在同一含水率条件下,含盐率与抗剪强度参数c、φ具有正相关关系;与含盐率相比,增湿含水率对c、φ的影响作用更为显著。该研究可为该地区马兰黄土地层的工程建设及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基础和必备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兰黄土 黏聚力 内摩擦角 增湿含水率 含盐率 吕梁山区
下载PDF
吕梁地区临县东部汉高山群构造演化特征浅析 被引量:1
9
作者 苟钧壹 何登发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40-247,共8页
吕梁地区汉高山群作为华北克拉通内第一套沉积盖层,其构造演化历程的研究对华北克拉通内中元古代裂谷盆地的形成与演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选择吕梁地区临县东部汉高山地区的一条剖面,通过2D-Move模拟软件对该区内汉高山群及其同沉... 吕梁地区汉高山群作为华北克拉通内第一套沉积盖层,其构造演化历程的研究对华北克拉通内中元古代裂谷盆地的形成与演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选择吕梁地区临县东部汉高山地区的一条剖面,通过2D-Move模拟软件对该区内汉高山群及其同沉积的方山断裂进行反演与正演模拟。结果显示:该区在中元古代早期为一断陷盆地,随吕梁隆起的抬升,中寒武统海相沉积以角度不整合覆盖于汉高山群之上,在经历中生代构造反转后,方山断裂反向活化为逆断层,吕梁汉高山地区转变为挤压环境下的陆内造山带,汉高山群逐渐被抬升至地表后继而被剥蚀形成现今构造格局,表现了华北克拉通中部吕梁地区多期改造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 吕梁隆起 汉高山群 中元古代裂谷盆地
下载PDF
吕梁山核桃脂肪含量差异性的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白建 张栩 薛建娥 《中国粮油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55-160,共6页
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吕梁山核桃的脂肪品质的差异性进行分析评价,为吕梁山核桃脂肪品质评价提供参考。以吕梁15份山核桃为原材料,脂肪和各个脂肪酸均依据国标规定进行检测,在变异系数分析、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山核桃... 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吕梁山核桃的脂肪品质的差异性进行分析评价,为吕梁山核桃脂肪品质评价提供参考。以吕梁15份山核桃为原材料,脂肪和各个脂肪酸均依据国标规定进行检测,在变异系数分析、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山核桃脂肪品质差异性进行分析,最后使用聚类分析对试验结果进行分类及佐证。15份吕梁山核桃的脂肪质量分数平均值为63.21%,9个脂肪酸的变异系数为0.52%~16.14%,且亚油酸,油酸,亚麻酸等含量均达到了特级核桃油的标准。大部分脂肪酸之间呈极显著强相关性(P<0.01),根据主成分分析的特征值大于1得出2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89.827%,综合评分前3的是孝义1号、汾阳1、2号核桃,得分分别为2.45、2.01、1.83,为高亚麻酸、亚油酸的核桃,最低的是石楼县3号的核桃,得分为-2.44,为饱和脂肪酸相对较高的核桃,对核桃脂肪品质差异影响程度前3的脂肪酸是亚麻酸、油酸和亚油酸。最后使用系统聚类法以欧氏距离D=15处将15个地区核桃分为了两类,对主成分分析综合得分进行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梁 山核桃 主成分分析 脂肪 脂肪酸
下载PDF
吕梁隆起中段冲断构造解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石婧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48-258,共11页
吕梁隆起是认识华北克拉通的重要窗口,对于克拉通的形成、保存与演化具有重要参考意义。目前对于吕梁隆起的构造样式及其演化特征的研究仍然偏弱。本文对吕梁隆起中段核部吴城镇白马仙洞一带的构造进行解析,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建立了东... 吕梁隆起是认识华北克拉通的重要窗口,对于克拉通的形成、保存与演化具有重要参考意义。目前对于吕梁隆起的构造样式及其演化特征的研究仍然偏弱。本文对吕梁隆起中段核部吴城镇白马仙洞一带的构造进行解析,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建立了东西向构造地质剖面,应用2D-Move、FaultFold软件对剖面进行反演与正演模拟,分析其构造样式与构造演化特点。研究认为:吕梁隆起核部在燕山期受到强烈的东西向挤压作用而发生隆升,早期在基底发育区域性滑脱面,滑脱面之上发育了两条逆断层(F1、F2),上覆地层形成断层传播褶皱,基底发生滑脱卷入,此时处于快速隆升阶段;燕山期中期F1、F2逆断层持续活动,断层端点向上破裂至石炭系,此时处于慢速隆升阶段;燕山期晚期断层F1、F2持续向上突破所有地层,倾角达70°,东侧新产生一新的断层F3,上覆地层以及基底太古界花岗岩形成断层转折褶皱,进入快速隆升阶段;其后风化剥蚀最终形成现今构造格局。该区地层总缩短量为3.17 km,总缩短率为13.4%。本文为之后研究吕梁隆起的陆内构造变形及其矿产资源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 吕梁隆起 构造演化 断层相关褶皱 陆内变形
下载PDF
黄土高原吕梁山撂荒枣林土壤质量评价
12
作者 王佳琪 王改玲 +2 位作者 殷海善 王荟 孙琳 《山西农业科学》 2023年第7期777-784,共8页
为了探究枣林自然撂荒后土壤质量随年限的变化规律,为该区域土壤质量提升及生态发展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用时空替代法,以山西吕梁山区坡地撂荒枣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及酶活性在时间(清耕、撂荒2 a、撂荒6 a、撂荒14... 为了探究枣林自然撂荒后土壤质量随年限的变化规律,为该区域土壤质量提升及生态发展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用时空替代法,以山西吕梁山区坡地撂荒枣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及酶活性在时间(清耕、撂荒2 a、撂荒6 a、撂荒14 a)和空间(0~5、5~10、10~20 cm土层)上的变化规律,并结合主成分分析与土壤质量综合指数来表征土壤环境恢复状况。结果表明,自然撂荒后,土壤紧实度随年限增加呈降低趋势,孔隙度增大。各撂荒年限有机质变化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波浪式特点,撂荒6、14 a在0~5、10~20 cm土层增加较显著;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在土壤剖面上逐层降低的变化较为明显,撂荒14 a后速效钾含量在表层是清耕土壤的1.36倍。随撂荒年限增加,脲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总体上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对照清耕土壤,撂荒14 a土壤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在0~5 cm土层分别增加33.13%~117.62%和21.70%~56.13%。土地撂荒后,随着植被演替的进程土壤的质量指数总体逐渐升高。土壤质量综合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撂荒14 a(0.711)、撂荒6 a(0.548)、清耕(0.329)、撂荒2 a(0.119),表明撂荒后土壤质量在植被恢复过程中逐渐得到提高。在撂荒后土壤自我演替恢复中,随着土壤养分的回归、有机碳含量升高,土壤酶活性增强,促进土壤孔隙结构的形成,土壤质量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撂荒年限 主成分分析(PCA) 时空替代法 土壤质量综合指数 枣林 吕梁山区
下载PDF
吕梁山引种金银花花蕾质量分析
13
作者 王海贞 张婧 +2 位作者 张博翔 王婷 王昕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22期183-187,共5页
[目的]评估引种到吕梁山的不同品种金银花花蕾质量,选出适合在山西省吕梁山区规模化种植的最优品种。[方法]在吕梁山开展种植试验,并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产自山东平邑、河南封丘、陕西杨陵的4个品种金银花(北花1号、四季金银花、豫纯1号... [目的]评估引种到吕梁山的不同品种金银花花蕾质量,选出适合在山西省吕梁山区规模化种植的最优品种。[方法]在吕梁山开展种植试验,并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产自山东平邑、河南封丘、陕西杨陵的4个品种金银花(北花1号、四季金银花、豫纯1号、金花3号)的花蕾大小、千针重量、折干率、色泽等外观质量指标进行测量;同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4个品种金银花花蕾的绿原酸和木犀草苷含量进行测定。[结果]4个品种金银花花蕾长度、直径、千针干重、折干率等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千针鲜重差异显著(P<0.05),总色差(ΔE)、绿原酸含量、木犀草苷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在4个引种的金银花中,北花1号的每个花蕾质量指标均优于其他品种。[结论]山西省吕梁山区非常适合种植金银花,尤其是从山东省平邑县引种的北花1号表现出明显的品质优势,可作为吕梁山规模化种植的金银花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种金银花 花蕾质量 绿原酸 木犀草苷 吕梁山
下载PDF
吕梁山区耕地抛荒现象及其主要原因调查研究
14
作者 韩小英 李文婷 张蕾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2期253-256,共4页
近年来,吕梁山区出现了大面积的耕地抛荒现象,直接阻碍了当地土地利用和农民增收,因此耕地抛荒问题已经成为吕梁山区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更应该充分利用乡村的土地资源提高农民收入。利用文献综述法和问卷调查法... 近年来,吕梁山区出现了大面积的耕地抛荒现象,直接阻碍了当地土地利用和农民增收,因此耕地抛荒问题已经成为吕梁山区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更应该充分利用乡村的土地资源提高农民收入。利用文献综述法和问卷调查法等方法研究了吕梁山区耕地抛荒现象及其主要原因,并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对策。研究发现吕梁山区耕地抛荒的主要原因有以下3点:一是外出务工比在家务农收入高;二是农业生产条件限制导致的耕地抛荒;三是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解决吕梁山区耕地抛荒问题的对策主要有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流转;完善农业政策补贴制度;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民收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抛荒 主要原因 调查 吕梁山区
下载PDF
吕梁山区农村住宅室内舒适性研究——以保安村为例
15
作者 任静薇 梁杰 《城市建筑》 2023年第15期163-168,共6页
为了解吕梁山区农村住宅室内舒适性现状,文章对方山县大武镇保安村接口土窑洞、砖窑洞和砖混平房进行了调研实测研究,并利用SPSS软件对调研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在此基础上求解该地区夏冬季热舒适温度范围。研究结果表明:过渡季,居室的室... 为了解吕梁山区农村住宅室内舒适性现状,文章对方山县大武镇保安村接口土窑洞、砖窑洞和砖混平房进行了调研实测研究,并利用SPSS软件对调研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在此基础上求解该地区夏冬季热舒适温度范围。研究结果表明:过渡季,居室的室内热舒适性排序为接口土窑洞>砖窑洞>砖混平房;冬季,窑洞建筑室内热舒适性优于砖混平房室内热舒适性;该地区夏季热舒适温度范围为21.2~27.2℃,冬季热舒适温度范围为17.4~2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梁山区 农村住宅 舒适性现状 热舒适温度范围
下载PDF
冀东、五台和吕梁地区条带状铁矿的稀土元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8
16
作者 李志红 朱祥坤 +2 位作者 唐索寒 李津 刘辉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40-846,共7页
详细报道了冀东、五台和吕梁地区条带状铁矿全岩样品的稀土元素分析结果。结果表明,研究区BIF具有非常相似的特征:稀土总量均较低;经页岩标准化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均呈现轻稀土亏损、重稀土富集的特征;Y/Ho比值较高;具有明显的Eu、Y、L... 详细报道了冀东、五台和吕梁地区条带状铁矿全岩样品的稀土元素分析结果。结果表明,研究区BIF具有非常相似的特征:稀土总量均较低;经页岩标准化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均呈现轻稀土亏损、重稀土富集的特征;Y/Ho比值较高;具有明显的Eu、Y、La的正异常,且这些特征表明研究区BIF的稀土元素来源于火山热液和海水的混合溶液。虽然BIF均显示Eu正异常,但不同类型、不同沉积年龄BIF的铕异常程度不同:与吕梁地区Superior型铁矿相比,冀东和五台地区的Algoma型铁矿显示了更大的Eu正异常;并且自中太古代—新太古代—古元古代,BIF的铕正异常逐渐减小,这可能反映了随着BIF沉积年龄的减小,进入到该地区海水中的高温热液流体逐渐减少;同时,研究区BIF缺乏明显的Ce负异常,可能暗示在BIF沉积时海水的氧化还原状态为缺氧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冀东地区 五台地区 吕梁地区 条带状铁矿 稀土元素 沉积环境
下载PDF
从山前砾石看黄河形成与吕梁山隆升 被引量:20
17
作者 李建星 岳乐平 +4 位作者 徐永 孙蕗 孙勃 王晓勇 白斌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82-586,共5页
野外调查和前人资料表明吕梁山前新生代砾石层特征如下:(1)平行于吕梁山方向砾石层延伸很长,基本与吕梁山如影相随,垂直于吕梁山方向延伸不远,一般不越过晋陕谷地;(2)砾石层在东西向剖面上呈东厚西薄不对称楔形,砾石粒径自吕梁山往外逐... 野外调查和前人资料表明吕梁山前新生代砾石层特征如下:(1)平行于吕梁山方向砾石层延伸很长,基本与吕梁山如影相随,垂直于吕梁山方向延伸不远,一般不越过晋陕谷地;(2)砾石层在东西向剖面上呈东厚西薄不对称楔形,砾石粒径自吕梁山往外逐渐变细,分选性和磨圆度提高。(3)各地砾石相对单一但因地而异,主要来自毗邻的吕梁山基岩。砾石层空间分布特征、砾石成份与毗邻基岩区耦合关系及典型剖面沉积学研究表明,砾石层是吕梁山前冲积扇相堆积,是吕梁山新生代隆升剥蚀产物,非南北向黄河阶地堆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砾石 黄河 吕梁山 隆升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新元古代蛇绿岩的厘定——罗迪尼亚大陆裂解的证据? 被引量:43
18
作者 杨经绥 史仁灯 +1 位作者 吴才来 陈松永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892-898,共7页
柴达木盆地北缘鱼卡河及绿梁山一带“奥陶纪”滩涧山群中分出一套“新元古代”的蛇绿岩组合,主要由玄武质(枕状)熔岩、岩墙群、辉长岩等古洋壳岩石组成,其中以MORB和岛弧玄武岩为主,岩石变质程度达角闪岩相。蛇绿岩洋壳的Rb-Sr同位素等... 柴达木盆地北缘鱼卡河及绿梁山一带“奥陶纪”滩涧山群中分出一套“新元古代”的蛇绿岩组合,主要由玄武质(枕状)熔岩、岩墙群、辉长岩等古洋壳岩石组成,其中以MORB和岛弧玄武岩为主,岩石变质程度达角闪岩相。蛇绿岩洋壳的Rb-Sr同位素等时线年龄值为768Ma±39Ma,Sm-Nd同位素等时线年龄值780Ma±22Ma。这套古洋壳岩石与典型的奥陶纪(约500Ma)火山岩不同,后者主要为中基性岛弧火山岩,岩石仅发生轻微绿片岩相变质;而前者与榴辉岩的成分可以对比,并且与榴辉岩原岩的时代(750~800Ma)相同。推断绿梁山的海底玄武质岩类可能就是榴辉岩的原岩,祁连地区新元古代蛇绿岩洋盆是在罗迪尼亚大陆大约800~750Ma发生裂解的基础上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绿岩 新元古代 绿梁山 祁连山 柴达木盆地北缘 青藏高原
下载PDF
吕梁地区古元古代花岗岩浆作用——来自同位素年代学的证据 被引量:71
19
作者 耿元生 杨崇辉 万渝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05-314,共10页
古元古代吕梁变质地块位于华北克拉通中部构造带中段的西缘,其中有大量的古元古代花岗闪长质到花岗质的侵入体。根据花岗岩岩石组合和同位素地质年代学资料,吕梁地区古元古代的花岗岩浆事件可分四个阶段。在早期拉张阶段,2364Ma的盖家... 古元古代吕梁变质地块位于华北克拉通中部构造带中段的西缘,其中有大量的古元古代花岗闪长质到花岗质的侵入体。根据花岗岩岩石组合和同位素地质年代学资料,吕梁地区古元古代的花岗岩浆事件可分四个阶段。在早期拉张阶段,2364Ma的盖家庄片麻状花岗岩侵位,并伴随有大陆边缘裂谷型的吕梁群的火山活动。拉张-挤压转化阶段的花岗岩浆活动,代表性产物是2150Ma左右的赤坚岭片麻状花岗闪长岩;中期的挤压阶段的花岗岩浆活动,代表性产物是2063Ma的道仁沟石英二长岩、1906Ma的惠家庄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和1848Ma的市庄细粒花岗闪长岩等;晚期的拉张阶段的花岗岩浆活动,主要有1805Ma的大草坪斑状花岗岩和1800Ma的芦芽山斑状花岗岩、云中山花岗岩等。锆石SHRIMP U-Pb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以往划分的关帝山杂岩是由不同时期的花岗岩所组成,应以解体。可将其划分为挤压阶段的惠家庄岩体、市庄岩体和后造山阶段的大草坪岩体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梁地区 花岗岩 古元古代 锆石年龄 SHRIMP
下载PDF
“吕梁运动”新认识 被引量:54
20
作者 李江海 钱祥麟 +2 位作者 侯贵廷 刘树文 陈晶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5-20,共6页
吕梁运动 (1.90~ 1.70Ga)长久以来被认为是华北克拉通最终稳定固结的造山运动 .事实上 ,在古元古代末期华北克拉通以伸展 -裂解构造为主 ,表现为拗拉谷系发育、非造山岩浆活动 (环斑花岗岩、斜长岩、辉长岩、花岗岩类及伟晶岩脉等 )、... 吕梁运动 (1.90~ 1.70Ga)长久以来被认为是华北克拉通最终稳定固结的造山运动 .事实上 ,在古元古代末期华北克拉通以伸展 -裂解构造为主 ,表现为拗拉谷系发育、非造山岩浆活动 (环斑花岗岩、斜长岩、辉长岩、花岗岩类及伟晶岩脉等 )、大规模基性岩墙群侵位以及早期变质基底隆升或退变质构造热事件等 .对已有的大量同位素年代学资料分析后证明 ,这一时期的岩浆侵位与基底构造 -热事件在时间上的分布具有多峰式特点 ,克拉通基底隆升退变质事件滞后于岩浆侵位 ,明显区别于造山带普遍记录的构造变形 -变质 -岩浆侵位的事件序列 .古元古代末期构造格局的重新认识 ,为我国克拉通在元古代超大陆中的再造模式提供了最基本的制约条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拗拉谷 基性岩墙群 吕梁运动 华北克拉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