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乳酸高产菌株的选育 被引量:10
1
作者 徐子钧 李剑 +2 位作者 马建芳 王淑芳 刘如林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1-23,共3页
以代谢调控发酵理论为依据,利用紫外线、亚硝基胍、DES等理化因子对乳酸菌进行复合诱变,再用高浓乳酸钙平板、纯乳酸平板、琥珀酸平板筛选得到一株高产L(+)-乳酸的正向突变株M7,平均发酵产量为90g/L,比原菌株产量提高30%,对糖的转化率为... 以代谢调控发酵理论为依据,利用紫外线、亚硝基胍、DES等理化因子对乳酸菌进行复合诱变,再用高浓乳酸钙平板、纯乳酸平板、琥珀酸平板筛选得到一株高产L(+)-乳酸的正向突变株M7,平均发酵产量为90g/L,比原菌株产量提高30%,对糖的转化率为88.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 l一乳酸 菌种选育
原文传递
天麻素注射液对二尖瓣置换术体外循环期间患者脑保护作用的观察
2
作者 汤和青 王顶鸣 罗春华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46-347,共2页
目的观察天麻素注射液对体外循环中患者脑保护作用的影响。方法选择二尖瓣置换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试验组患者静脉滴注天麻素注射液600 mg+生理盐水,对照组静脉滴注生理盐水。分别于体外循环不同时段采集... 目的观察天麻素注射液对体外循环中患者脑保护作用的影响。方法选择二尖瓣置换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试验组患者静脉滴注天麻素注射液600 mg+生理盐水,对照组静脉滴注生理盐水。分别于体外循环不同时段采集颈内静脉球部血液行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MDA、乳酸脱氢酶(LDH)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者在体外循环中及心脏复跳后血清T-SOD水平明显升高(P<0.01),MDA和LDH水平明显下降(P<0.01)。结论天麻素能升高体外循环中及心脏复跳后T-SOD水平,减少脑神经细胞内LDH的漏出及体外循环中MDA的产生。对二尖瓣置换术体外循环中的脑损伤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麻甙 体外循环 超氧化物歧化酶 l一乳酸脱氢酶类 二尖瓣
下载PDF
冠状动脉搭桥(CABG)围术期常规心肌酶学变化的分析
3
作者 王维新 张红超 +2 位作者 于鲁峰 仲京 万士杰 《空军总医院学报》 2005年第1期24-27,共4页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搭桥(CABG)术后心肌酶学变化的特殊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40例CABG患者术前,术后0、4、16、28、40h,术后第3、4、5、7天晨静脉抽血,检测磷酸肌酸激酶(CK)、磷酸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搭桥(CABG)术后心肌酶学变化的特殊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40例CABG患者术前,术后0、4、16、28、40h,术后第3、4、5、7天晨静脉抽血,检测磷酸肌酸激酶(CK)、磷酸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并按体外循环(ECC)与非体外循环(OPCAB)搭桥及CK-MB正常与否分组分析,引用CK/AST对比分析。结果除了ALT外所有指标都有明显变化,这些心肌酶在术后16~40h基本都升到高峰,LDH变化最早,CK与AST次之;CK与AST恢复较快,体外循环下CABG与OPCAB造成的主要差别表现在术后16h到术后第2天,若按CK/AST分析则主要在16~28h;LDH最慢,尤其表现在体外循环组几乎整个住院观察期都处于升高水平,术后CK-MB升高组的CK值在术后16h到第2天可以高出CK-MB正常组2.5~3.0倍,同时CK/AST在此期间在两组中无明显差异.而在第3天开始出现CK-MB升高组显著升高。结论CK-MB在评价冠脉搭桥术后心肌损伤中的作用应该高度重视;CK、AST、LDH的升高一定根据其升高的幅度、临床表现、必要参考CK-MB来分析,CK、AST的同步大幅度升高要警惕;ECC下搭桥术酶学变化要注意排除心脏外因素,尤其是LD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分流术 手术期间 手术后期间 肌酸激酶/分析 l一乳酸脱氢酶/分析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类/分析
下载PDF
^32P-磷酸铬-聚L-乳酸粒子植入实验鼠体内降解特性及代谢 被引量:3
4
作者 兰兴昊 邵国强 +3 位作者 刘璐 王自正 黄培林 杨敏 《中华核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01-405,共5页
目的观察^32P-磷酸铬-聚L-乳酸(^32P—CP—PLLA)粒子植入实验鼠体内的降解特性及代谢。方法KM小鼠72只,采用开腹或经皮穿刺法将^32P—CP—PLLA粒子分别植入小鼠肝、腹腔及腿部肌肉,粒子植入前活度为20.44~25.14kBq,30d内不同时... 目的观察^32P-磷酸铬-聚L-乳酸(^32P—CP—PLLA)粒子植入实验鼠体内的降解特性及代谢。方法KM小鼠72只,采用开腹或经皮穿刺法将^32P—CP—PLLA粒子分别植入小鼠肝、腹腔及腿部肌肉,粒子植入前活度为20.44~25.14kBq,30d内不同时间处死,取出粒子,取血及主要脏器测^32P放射性计数率,计算每克组织的百分剂量率(%ID/g),用扫描电镜动态观察粒子形态变化。SD大鼠5只,肝内植入粒子后代谢笼饲养,每24小时测量粪便及尿液放射性,计算^32P 30d排泄率。计量数据以x^-±s表示,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KM小鼠体内生物分布显示^32P—CP—PLLA粒子植入后无一发生粒子移位,释出的^32P在重要脏器和组织中放射性分布略高于本底水平。30d内组织脏器计数率之和呈现阶段性变化:肝组1~5d各脏器摄取总值极少,6~10d略增多,11~20d又趋减少,21~25d摄取再次增多,达到峰值(622±11)计数/min,26~30d略有下降;肌肉组变化与肝组相似,唯峰时提前(15d),且峰值相对较低,为(403±14)计数/min;腹腔组重要脏器摄取呈持续低水平,无明显阶段性变化。粪便和尿液放射性峰值分别出现在第16天和第19天,排泄率分别为(0.82±0.20)%和(0.50±0.23)%,30d总排泄率分别为4.08%和1.33%。结论^32P—CP—PLLA粒子作为一种新型治疗恶性肿瘤植入剂,在体内无脏器迁移,粒子呈现阶段性缓慢降解,降解物不具胶体特性,较少通过粪便和尿液排出体外,显示出良好的体内稳定性、靶向定位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铬一聚l一乳酸 磷放射性同位素 小鼠 代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