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型电压门控钙通道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姜海波 唐金荣 《医学综述》 2015年第7期1155-1158,共4页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神经系统损伤引起的一种慢性疼痛,由于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进一步探求维持慢性病理性疼痛状态的机制至关重要。近年来研究发现,L型电压门控钙通道(VGCC)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起关键作...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神经系统损伤引起的一种慢性疼痛,由于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进一步探求维持慢性病理性疼痛状态的机制至关重要。近年来研究发现,L型电压门控钙通道(VGCC)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起关键作用。该文将近年来L型VGCC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旨在为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l型电压门控钙通道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华蟾素对骨癌痛模型大鼠背根神经节细胞L型电压门控钙通道电流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朱时钰 刘丹 +2 位作者 陆永利 杨红卫 胡卫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889-1893,1920,共6页
目的:研究华蟾素对骨癌痛模型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细胞L型电压门控钙通道(L-VGCC)电流的调制作用。方法:于SPF级雄性SD大鼠胫骨内注射Walker256乳腺癌细胞构建骨癌痛模型。急性分离SD大鼠DRG细胞,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技术对DRG神经元进行鉴... 目的:研究华蟾素对骨癌痛模型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细胞L型电压门控钙通道(L-VGCC)电流的调制作用。方法:于SPF级雄性SD大鼠胫骨内注射Walker256乳腺癌细胞构建骨癌痛模型。急性分离SD大鼠DRG细胞,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技术对DRG神经元进行鉴定;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华蟾素对骨癌痛模型大鼠DRG细胞L-VGCC电流密度、激活和失活的影响。结果:原代培养获得的DRG神经元大小基本一致,纯度可达到95%以上;与正常组比较,骨癌痛模型大鼠DRG细胞L-VGCC电流密度增强(P<0.05),华蟾素能明显抑制骨癌痛模型大鼠DRG细胞L-VGCC电流密度(P<0.05),并且使失活曲线右移。结论:在骨癌痛模型大鼠模型中,DRG神经元的内在电生理膜特性发生改变,兴奋性增加,钙电流增大;华蟾素可能通过调节大鼠DRG细胞L-VGCC电流特性发挥药理学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蟾素 骨癌痛 背根神经节 l型电压门控钙通道
下载PDF
脂多糖对大鼠尾核神经元L型电压门控钙通道电流的影响和外源性2-AG的调制作用 被引量:2
3
作者 邹梓良 陆永利 杨红卫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345-1353,共9页
目的:探讨内源性大麻素2-花生四烯酰甘油(2-AG)对脂多糖(LPS)损伤的大鼠尾核神经元L型电压门控钙通道(L-VGCC)电流的调制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原代培养新生大鼠尾核神经元,分为对照组、LPS组、2-AG组、2-AG+LPS组、SR141716A(CB1受... 目的:探讨内源性大麻素2-花生四烯酰甘油(2-AG)对脂多糖(LPS)损伤的大鼠尾核神经元L型电压门控钙通道(L-VGCC)电流的调制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原代培养新生大鼠尾核神经元,分为对照组、LPS组、2-AG组、2-AG+LPS组、SR141716A(CB1受体反向激动剂)+2-AG+LPS组和AM630(CB2受体反向激动剂)+2-AG+LPS组,应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2-AG对LPS损伤的大鼠尾核神经元L-VGCC电流的影响;采用Hoechst染色法观察2-AG对LPS诱导的尾核神经元损伤的影响,并用试剂盒测定尾核神经元caspase-3的活性。结果:(1)LPS能增强L-VGCC电流密度,且未影响L-VGCC激活及失活的电学特征;(2)2-AG能抑制LPS增强L-VGCC电流密度的作用;(3)LPS增强L-VGCC电流密度并非是通过CB1和CB2受体起作用的;(4)2-AG本身对尾核神经元L-VGCC电流密度、激活及失活等电流特性均不产生影响;(5)LPS诱导的尾核神经元caspase-3活性增强可被2-AG抑制,CB1受体反向激动剂SR141716A可取消2-AG的这种效应;(6)LPS可诱导尾核神经元表现出典型的凋亡特征,2-AG可使LPS诱导的核固缩细胞数目显著减少。结论:内源性大麻素2-AG可通过调节尾核神经元L-VGCC电流起抗炎作用和保护神经元的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花生四烯酰甘油 脂多糖 尾核 l型电压门控钙通道
下载PDF
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董小春 吴晓羽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2年第30期5954-5956,5814,共4页
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是临床上常见的特发性心律失常,占特发性室速的60%~70%,绝大多数右心室流出道室速为腺苷敏感性,其发病机制为儿茶酚胺介导的延迟后除极和触发活动。其发生机制一直是电生理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新近研究... 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是临床上常见的特发性心律失常,占特发性室速的60%~70%,绝大多数右心室流出道室速为腺苷敏感性,其发病机制为儿茶酚胺介导的延迟后除极和触发活动。其发生机制一直是电生理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新近研究表明,L型钙通道的改变与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密切相关,提示L型钙通道可能会成为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治疗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流出道 室性心律失常 l电压门控离子通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