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跗骨窦切口入路与经外侧L形切口入路在跟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1
作者 陆贝晨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4年第3期98-100,120,共4页
目的比较经跗骨窦切口入路和经外侧L形切口入路在跟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收治并行手术治疗的80例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经跗骨窦切口入路的48例纳入观察组,采用经外侧L形切口入路... 目的比较经跗骨窦切口入路和经外侧L形切口入路在跟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收治并行手术治疗的80例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经跗骨窦切口入路的48例纳入观察组,采用经外侧L形切口入路的32例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3个月踝-后足功能优良情况,术前及术后1周Bohler角和Gissane角,手术相关指标及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长和伤口愈合时长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患肢踝-后足功能优良率为87.50%,高于对照组的6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术后足部Gissane角和Bohler角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两组Gissane角和Bohler角均大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17%,低于对照组的21.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跟骨骨折手术治疗中,经跗骨窦切口入路相比经外侧L形切口入路治疗效果更优,经跗骨窦切口入路手术术后患肢踝-后足功能恢复更好,手术创伤更小,术后相关并发症更少,术后恢复更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经跗骨窦切口 外侧l切口 肢踝-后足功能
下载PDF
改良扩大外侧L形切口入路联合Allgower-Donati缝合方法治疗闭合性跟骨骨折的疗效观察
2
作者 王欣宇 罗雪平 +1 位作者 杨帆 陈小明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24年第3期395-397,共3页
目的 探讨改良扩大外侧L形切口入路骨折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联合Allgower-Donati缝合方法治疗闭合性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2019年3月-2022年2月三门峡市中心医院足踝外科收治的74例77足闭合性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采用改良扩大外侧L形... 目的 探讨改良扩大外侧L形切口入路骨折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联合Allgower-Donati缝合方法治疗闭合性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2019年3月-2022年2月三门峡市中心医院足踝外科收治的74例77足闭合性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采用改良扩大外侧L形入路骨折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联合Allgower-Donati缝合方法进行治疗。结果 74例77足均获得10~22个月随访,平均13.5个月,依据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系统进行术后功能评价:优38足,良33足,可6足,优良率92.2%。结论 改良扩大跟骨外侧L形入路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联合Allgower-Donati缝合方法是治疗闭合性跟骨骨折的可靠方法,可充分显露骨折端,便于复位固定,术后软组织并发症发生率低,有利于早期愈合和功能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锁定内固定 跟骨外侧l
下载PDF
经跗骨窦入路与外侧L形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非随机对照研究
3
作者 杜玉杰 程仲武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4年第14期58-60,共3页
目的探究经跗骨窦入路内固定术(STA)与外侧L形切口入路内固定术(ELA)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对踝关节功能、患肢影像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太仓市港区医院收治的83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 目的探究经跗骨窦入路内固定术(STA)与外侧L形切口入路内固定术(ELA)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对踝关节功能、患肢影像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太仓市港区医院收治的83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入路方式分为A组(41例,行ELA治疗)、B组(42例,行STA治疗)。两组患者术后随访时间均为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术前、术后12个月踝关节功能、影像学指标,以及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B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A组,术中出血量少于A组(均P<0.05);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足与踝关节外科协会(AOFAS)评分、Karlsson踝关节功能评分(KAFS)、Maryland足部评分均升高,跟骨长度延长,Bolher角、Gissane角均增大(均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B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A组(P<0.05)。结论STA与ELA均可提高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踝关节功能,改善影像学指标,但与ELA相比,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应用STA治疗,手术时间短、切口小,术中出血量少,并可缩短切口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加快患者恢复,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nders分型 跟骨骨折 跗骨窦 外侧l 钢板内固定 踝关节功能
下载PDF
跗骨窦入路与外侧L形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患者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1
4
作者 韩金恒 《中国民康医学》 2023年第8期135-137,141,共4页
目的:比较跗骨窦入路与外侧L形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ORIF)治疗跟骨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8月该院收治的70例跟骨骨折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观察组采用跗骨窦入路ORIF... 目的:比较跗骨窦入路与外侧L形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ORIF)治疗跟骨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8月该院收治的70例跟骨骨折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观察组采用跗骨窦入路ORIF治疗,对照组采用外侧L形入路ORIF治疗。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切口愈合时间,随访6个月时足部功能优良率,手术前后跟骨结节关节角(Bohler角)与跟骨交叉角(Gissane角),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个月,两组足部功能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Bohler角均大于术前,Gissane角均小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跗骨窦入路与外侧L形入路ORIF治疗跟骨骨折患者的效果相当,但跗骨窦入路ORIF治疗可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跗骨窦 外侧l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足部功能 跟骨结节关节角 跟骨交叉角 并发症
下载PDF
外侧扩展入路和L形入路接骨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 被引量:1
5
作者 祝文发 刘鹏原 +1 位作者 邱烽磊 苏省营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23年第2期282-284,共3页
目的 探讨外侧扩展入路和L形入路接骨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2021年3月收治的61例Sanders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病例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0例予以外侧... 目的 探讨外侧扩展入路和L形入路接骨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2021年3月收治的61例Sanders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病例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0例予以外侧L形入路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31例予以外侧扩展入路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指标、跟骨指标、关节功能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性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0.05);术前,两组跟骨高度、跟骨宽度、跟骨交叉角(Gissane角)以及跟骨结节关节角(Bohler角)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跟骨高度、Gissane角以及Bohler角较治疗前增大,跟骨宽度较治疗前减小(P <0.05),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量表及Maryland足部功能量表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7.32%)低于对照组(30.00%)(P <0.05)。结论 外侧扩展入路与L形入路接骨板内固定治疗关节面解剖复位疗效相当,但外侧扩展入路接骨板内固定治疗可以缩短骨性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加快关节功能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nders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 外侧扩展接骨板内固定 外侧l接骨板内固定 关节功能
下载PDF
3种入路内固定术治疗老年外侧胫骨平台骨折的对比研究
6
作者 王超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4年第4期187-189,共3页
目的:探讨3种入路内固定术治疗老年外侧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河南省职工医院骨二科2020年1月至2022年11月收治的90例外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C组,各30例。A组行后外侧倒“L”形入... 目的:探讨3种入路内固定术治疗老年外侧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河南省职工医院骨二科2020年1月至2022年11月收治的90例外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C组,各30例。A组行后外侧倒“L”形入路内固定术,B组行反弧形双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术,C组行改良Carlson后外侧入路内固定术。记录并比较3组围术期指标,所有患者术后均接受为期6个月随访,比较3组术前、术后6个月膝关节功能、疼痛程度;记录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C组术中出血量少于A组、B组,手术时间、骨折暴露时间、术后负重时间均短于A组、B组(P<0.05)。术后6个月,3组美国纽约特殊外科医院膝关节功能评分(HSS)较术前升高,视觉模拟评分(VAS)较术前降低,且C组术后6个月HSS评分高于A组、B组,VAS评分低于A组、B组(P<0.05);但A组、B组围术期指标、术后6个月HSS、VA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并发症总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Carlson后外侧入路内固定术治疗老年外侧胫骨平台骨折可提高手术效率,减轻术后疼痛,促进膝关节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侧胫骨平台骨折 内固定术 外侧倒“l 反弧双肌间隙 改良Carlson后外侧 膝关节功能
下载PDF
经跗骨窦小切口入路和跟骨外侧“L”形切口入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对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21
7
作者 俞泳 张蕾 +1 位作者 何成奇 王立生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0年第14期1518-1522,共5页
目的探讨经跗骨窦小切口入路和跟骨外侧“L”形切口入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对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94例,采用简单随机化方法将其分为两组:... 目的探讨经跗骨窦小切口入路和跟骨外侧“L”形切口入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对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94例,采用简单随机化方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7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跟骨外侧“L”形切口入路,观察组患者采用经跗骨窦小切口入路。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手术情况、跟骨宽度、Bolher角、跟骨长度、Gissane角、疼痛应激[P物质(SP)、神经肽Y(NPY)]和炎症应激[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指标水平、并发症、术后2年足功能。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切口长度分别为(41.03±6.85)min、(5.78±1.26)d、(12.55±3.93)d、(10.05±2.76)d、(4.25±0.82)mm,均短于对照组的(68.54±15.27)min、(7.85±2.40)d、(24.24±4.56)d、(16.29±5.34)d、(15.74±1.59)mm,术中失血量为(45.49±15.03)ml,低于对照组的(86.97±22.16)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的跟骨宽度为(27.59±2.46)mm,低于对照组的(30.11±2.23)mm,Bolher角、跟骨长度、Gissane角分别为(34.04±5.19)°、(74.08±6.40)mm、(119.44±8.01)°,高于对照组的(31.25±4.08)°、(71.11±5.06)mm、(112.37±6.2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观察组患者的SP、NPY、IL-1β、TNF-α分别为(5.65±0.86)μg/ml、(169.87±15.03)pg/ml、(4.39±0.25)μg/L、(10.02±0.87)pg/ml,均低于对照组的(7.14±1.29)μg/ml、(185.49±13.35)pg/ml、(5.57±0.34)μg/L、(13.49±0.68)p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2.13%,1/47)与对照组(8.51%,4/4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观察组患者的足功能优良率(95.45%,42/44)与对照组(97.62%,41/4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跟骨外侧“L”形切口入路相比,经跗骨窦小切口入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失血量,加快切口愈合和术后恢复,减轻围手术期疼痛和应激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关节内骨折 跟骨外侧l切口 经跗骨窦小 切口 功能恢复 炎症应激 疼痛应激
下载PDF
跗骨窦入路与外侧L形切口入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4
8
作者 祝捷 《中国当代医药》 2019年第24期56-59,共4页
目的比较跗骨窦入路与外侧L形切口入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诊断为跟骨骨折且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的8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跗骨窦入路组(36例)与外... 目的比较跗骨窦入路与外侧L形切口入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诊断为跟骨骨折且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的8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跗骨窦入路组(36例)与外侧L形切口入路组(52例)。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测量末次随访时的X线跟骨骨宽、跟骨高度、Bohler角、Gissane角,并且采用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标准(AHFS)评价术后足踝功能的恢复。结果跗骨窦入路组的手术时间短于外侧L形切口入路组,出血量少于外侧L形切口入路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外侧L形切口入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跟骨宽度、跟骨高度、Bohler角、Gissane角、AHFS评分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跗骨窦入路与外侧L形切口入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均能获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但经跗骨窦入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少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跗骨窦 外侧l切口 并发症
下载PDF
跟骨骨折应用微创跗骨窦切口和外侧“L”形入路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情况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袁凯平 萧艳珊 +2 位作者 谢广中 梅林军 杨业辉 《当代临床医刊》 2022年第4期48-49,共2页
目的 探讨分析微创跗骨窦切口和外侧“L”形入路治疗跟骨骨折的效果差异。方法 将60例跟骨骨折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常规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微创跗骨窦切口进行手术治疗;常规组采用外侧“L”形入路进行手术治疗对比分析临床... 目的 探讨分析微创跗骨窦切口和外侧“L”形入路治疗跟骨骨折的效果差异。方法 将60例跟骨骨折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常规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微创跗骨窦切口进行手术治疗;常规组采用外侧“L”形入路进行手术治疗对比分析临床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足部功能评分比较(P>0.05)。观察组切口长度比常规组短,术中出血量比常规组少,骨折愈合时间比常规组短(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Gissane角、Bohler角比较(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Gissane角、Bohler角比较(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Gissane角、Bohler角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增大(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比常规组低(P<0.05)。结论 微创跗骨窦切口和外侧“L”形入路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相当,但和采用外侧“L”形入路进行手术治疗相比,采用微创跗骨窦切口进行手术治疗可减轻手术损伤,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微创跗骨窦切口 外侧l 临床效果 并发症
下载PDF
L形外侧扩大入路与跗骨窦间隙入路分别联合关节镜辅助下复位内固定在Sanders Ⅱ Ⅲ型跟骨骨折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0
10
作者 盛伟 林敏 《河北医学》 CAS 2018年第7期1161-1165,共5页
目的:探讨并对比L形外侧扩大入路与跗骨窦间隙入路分别联合关节镜辅助下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医院76例接受关节镜辅助下复位内固定治疗的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的... 目的:探讨并对比L形外侧扩大入路与跗骨窦间隙入路分别联合关节镜辅助下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医院76例接受关节镜辅助下复位内固定治疗的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将L形外侧扩大入路患者作为切开组(31例),将跗骨窦间隙入路患者作为微创组(45例),统计两组手术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放射学指标变化,术后6个月发放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评估患足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患足功能恢复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等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切口愈合时间短于切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Bohler's角、跟骨高度、跟骨宽度增大,Gissane角、距下关节面移位距离减少,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开组切口相关并发症、距关节关节僵硬发生率显著高于微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入路方式联合关节镜辅助下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固定效果相似,但与L形外侧扩大入路相比,跗骨窦间隙入路可减少手术创伤,进一步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关节镜 跗骨窦间隙 l外侧扩大
下载PDF
跗骨窦入路与外侧“L”形入路治疗跟骨骨折的优劣差异 被引量:9
11
作者 杨炎彬 李刚 杨皓然 《中国医药科学》 2019年第8期232-234,240,共4页
目的比较跗骨窦入路与外侧"L"形入路治疗跟骨骨折的优劣差异。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52例,按照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观察组采用跗骨窦入路法进行手术,对照组... 目的比较跗骨窦入路与外侧"L"形入路治疗跟骨骨折的优劣差异。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52例,按照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观察组采用跗骨窦入路法进行手术,对照组采用外侧"L"形入路法进行手术。术后12个月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临床疗效、影像学结果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末次随访的AOFAS评分、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以及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末次随访的B?hler角和Gissane角均较术前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85%vs 3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观察组皮肤浅表感染率和皮缘坏死率均较对照组低(0 vs 15.38%,0 vs 19.23%,P <0.05);两组在腓肠神经损伤和骨折畸形愈合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跗骨窦入路与外侧"L"形入路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相似,但前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跗骨窦 外侧l 跟骨骨折 治疗优劣差异
下载PDF
传统外侧L形入路和跗骨窦入路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威 陈立军 胡佳佳 《中国医学工程》 2022年第4期137-139,共3页
目的比较传统外侧L形入路和跗骨窦入路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7年5月在河南省虞城县人民医院手术治疗的102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按照手术入路方式的不同分为试验组50例和对照组52例。试验组患者采用跗... 目的比较传统外侧L形入路和跗骨窦入路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7年5月在河南省虞城县人民医院手术治疗的102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按照手术入路方式的不同分为试验组50例和对照组52例。试验组患者采用跗骨窦入路切开内固定;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外侧L形入路切开内固定。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切口并发症情况。依据术后随访情况,比较两组术后1年跟骨的Bohler角、Gissane角和跟骨宽度,主要指标参照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结果患者骨折均获得愈合,无复位不充分、骨不连、畸形愈合和固定失败等不良事件发生。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对照组优良率低于试验组(76.9%vs.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切口并发症均高于试验组(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1年与术前Bohler角、Gissane角和跟骨宽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依据术后1年AOFAS的踝-后足评分,试验组优良率为80%,对照组优良率为76.9%(P>0.05)。结论传统外侧L形入路和跗骨窦入路对于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治疗均能获得满意疗效,但跗骨窦入路治疗患者的切口并发症发生率低,术中出血量少,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外侧l 跗骨窦 并发症
下载PDF
改良扩大跟外侧L形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 被引量:2
13
作者 黄超 陈勇喜 农新盛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578-580,共3页
目的 探讨应用改良扩大跟外侧L形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9年10月~2012年12月对收治并获得随访的跟骨骨折46例(60足).按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Ⅱ型26足,Ⅲ型20足,Ⅳ型14足,手术采用改良扩大跟外侧L形切口... 目的 探讨应用改良扩大跟外侧L形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9年10月~2012年12月对收治并获得随访的跟骨骨折46例(60足).按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Ⅱ型26足,Ⅲ型20足,Ⅳ型14足,手术采用改良扩大跟外侧L形切口,骨折复位后以锁定钢板内固定.并与同期采用经典跟外侧L形人路普通跟骨钛板内固定的28例(40足)患者的疗效进行比较.采用美国骨科足与踝关节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mp;Ankle Society,AOFAS)的足踝临床功能评分系统评定足踝功能.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10~18个月(平均13个月).改良扩大跟外侧入路组术后出现1足伤口浅表感染,1足伤口裂开内固定外露,均无骨髓炎发生.术后复查X线示内固定装置在位,无松动、断裂.根据末次随访时AOFAS足踝临床功能评分系统评分:优32足,良22足,可5足,差1足,优良率为90.00%.经典跟外侧入路组术后出现3足伤口浅表感染,4足伤口裂开内固定外露,无骨髓炎发生.术后复查X线示4足内固定装置出现松动,1足内固定装置断裂失效.根据末次随访时AOFAS足踝临床功能评分系统评分:优18足,良10足,可6足,差6足,优良率为70.00%.两组骨折均骨性愈合,无延迟愈合.两组术后AOFAS足踝临床功能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跟骨骨折采用改良扩大跟外侧L形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具有显露骨折端好、并发症少、早期功能锻炼、能够明显提高手术疗效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外侧l 锁定钢板内固定
下载PDF
后外侧倒L形入路3.5mm T形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单纯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 被引量:2
14
作者 赵友海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8年第9期232-233,共2页
目的:观察单纯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应用后外侧倒L形入路3.5mm T形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1月—2016年12月接收的单纯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63例,均给予后外侧倒L形入路3.5mm T形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治疗效... 目的:观察单纯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应用后外侧倒L形入路3.5mm T形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1月—2016年12月接收的单纯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63例,均给予后外侧倒L形入路3.5mm T形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创面均Ⅰ期愈合,愈合率100.0%;愈合时间(4.6±0.8)个月;术后,有1例患者发生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3.0%;末次随访时,HSS评分优良共30例,优良率90.9%。结论:单纯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应用后外侧倒L形入路3.5mm T形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时,有利于使患者部位尽早康复,最大限度的恢复患者膝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侧l 3.5mm T支撑钢板 内固定治疗 单纯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 效果
下载PDF
跗骨窦与经外侧L形入路插入锁定钢板治疗跟骨骨折患者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1
15
作者 胡国放 《中国民康医学》 2022年第3期146-148,共3页
目的:比较跗骨窦与经外侧L形入路插入锁定钢板治疗跟骨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该院收治的80例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入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跗骨窦入路插入锁定钢板治... 目的:比较跗骨窦与经外侧L形入路插入锁定钢板治疗跟骨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该院收治的80例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入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跗骨窦入路插入锁定钢板治疗,对照组采用经外侧L形入路插入锁定钢板治疗,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水平、术前和术后3个月Bohler角和Gissane角,以及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和切口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Bohler角、Gissane角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00%(2/40),低于对照组的20.00%(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跗骨窦入路插入锁定钢板治疗跟骨骨折患者可缩短手术时间和切口愈合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增大Bohler角和Gissane角,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效果优于经外侧L形入路插入锁定钢板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跗骨窦锁定钢板 外侧l锁定钢板 并发症
下载PDF
不同入路治疗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的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樊毅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3年第2期99-100,共2页
目的:探讨不同入路在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FTP)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02~2021-01在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80例后外侧FT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40例。A组接受后外侧倒“L”形入路治疗,B组接... 目的:探讨不同入路在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FTP)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02~2021-01在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80例后外侧FT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40例。A组接受后外侧倒“L”形入路治疗,B组接受反弧形双肌间隙入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指标;于术前和术后3个月,比较两组膝关节功能[Lyshom膝关节评分(LKS)],术后3个月对比两组胫骨平台关节面复位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完全负重时间以及膝关节屈曲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LK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LKS评分均高于术前(P<0.05);B组术后胫骨平台关节面复位情况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后外侧倒“L”形入路,反弧形双肌间隙入路在外侧FTP患者中应用效果更好,更有助于患者胫骨平台关节面复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侧胫骨平台骨折 外侧倒“l 反弧双肌间隙 膝关节功能
下载PDF
改良Carlson后外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柱骨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黄志龙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2019年第6期409-412,共4页
目的探析改良Carlson后外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核工业四一七医院外科收治的67例胫骨平台后外侧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与对照组... 目的探析改良Carlson后外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核工业四一七医院外科收治的67例胫骨平台后外侧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与对照组(33例),其中治疗组患者采用改良Carlson后外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改良膝关节后外侧倒"L"形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术后3、6、12个月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l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评分与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结果治疗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与对照组均无明显差异(t=1.154、χ^2=0.194,P=0.253、0.659);治疗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HSS评分及ROM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3.151、2.123,P=0.003、0.038),术后6个月的HSS评分及ROM也明显高于对照组(t=2.549、2.100,P=0.013、0.040),术后12个月的HSS评分及ROM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t=1.575、0.693,P=0.120、0.491)。结论改良Carlson后外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柱骨折可明显促进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 Carlson后外侧 外侧倒“l 骨折内固定 疗效
下载PDF
改良外侧入路锁定加压钛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3
18
作者 温子欢 邱庆军 余春富 《中国当代医药》 2016年第10期96-98,共3页
目的分析改良外侧入路与传统外侧入路锁定加压钛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68例(80足)跟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44足)和对照组30例(36足)。观察组采用改良... 目的分析改良外侧入路与传统外侧入路锁定加压钛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68例(80足)跟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44足)和对照组30例(36足)。观察组采用改良外侧入路锁定加压钛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外侧入路锁定加压钛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AOFAS评分优良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OFAS评分优良率为95.4%,对照组为7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外侧入路锁定加压钛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能改善手术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足踝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锁定加压钛板内固定 l形外侧入路
下载PDF
跗骨窦入路与外侧L形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7
19
作者 龚子顺 杨勇 +2 位作者 盖伟 李长飞 史宗新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3年第4期371-374,共4页
目的 比较跗骨窦入路与外侧L形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7-01—2019-01采用跗骨窦入路与外侧L形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的86例(92足)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45例(47足)采用跗骨窦入路... 目的 比较跗骨窦入路与外侧L形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7-01—2019-01采用跗骨窦入路与外侧L形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的86例(92足)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45例(47足)采用跗骨窦入路(观察组),41例(45足)采用外侧L形入路(对照组)。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评价功能恢复情况,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切口长度、切口及骨折愈合时间、骨折至手术时间,以及术后6个月跟骨的长度、宽度、高度、B?hler角及Gissane角。结果 观察组在骨折至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切口长度、切口愈合时间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两组跟骨的长度、宽度、高度、B?hler角及Gissane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的AOFAS评分为(88.3±6.9)分,优34足,良11足,可2足;对照组的AOFAS评分为(87.4±4.7)分,优29足,良10足,可2足。结论 跗骨窦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更具有优势,其对软组织条件要求较低,明显缩短了术前等待时间,并且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跗骨窦 外侧l 内固定
原文传递
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不同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疗效及对距下关节活动度的影响 被引量:28
20
作者 戴鹏 孙劲 +3 位作者 黄晖 付纳新 刘鹏宇 叶俊刚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2014年第4期285-288,共4页
背景:跟骨是骨折常见部位,解剖学结构复杂,复位难度较大。手术是关节内骨折治疗的主要策略,既可恢复骨折部位形态,又可达到关节面重建的效果。目前选择何种入路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尚存在争议。目的:探讨不同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在Sa... 背景:跟骨是骨折常见部位,解剖学结构复杂,复位难度较大。手术是关节内骨折治疗的主要策略,既可恢复骨折部位形态,又可达到关节面重建的效果。目前选择何种入路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尚存在争议。目的:探讨不同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在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治疗中的效果及其对距下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1年2月至2013年9月接受跗骨窦间隙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26例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患者治疗情况(观察组),收集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及VAS评分),测量术前、术后3个月的跟骨长、宽、高度及B?hler和Gissane角,采用Maryland评分及AOFAS评分评价术后6个月的恢复情况,Morrey法评价术后6个月的距下关节活动度并记录末次随访的并发症情况。选取同期的28例接受"L"形外侧扩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的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患者作为对照(对照组)。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切口长度小于对照组,术后引流量及术后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跟骨长、宽、高度及B?hler和Gissane角均优于术前,但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的Maryland评分和AOFA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且距下关节的重度受限率及评分均较低,而轻度受限率较高,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跗骨窦间隙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患者的效果较好,促进术后恢复并减少对距下关节功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跗骨窦间隙 l外侧扩大 内固定 跟骨关节内骨折 距下关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