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赖氨酸和L-组氨酸对低盐乳化肠品质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周向辉 刘昶 张秋会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97-204,共8页
为了探究氨基酸对低盐乳化肠品质的影响,以猪肉乳化肠为载体,在40%氯化钾替代食盐的条件下,设置6组氨基酸替代组:0.4%、0.8%L-赖氨酸,0.4%、0.8%L-组氨酸,以及0.6%、1.2%的混合氨基酸(L-赖氨酸质量∶L-组氨酸质量=1∶1)。通过对乳化肠p... 为了探究氨基酸对低盐乳化肠品质的影响,以猪肉乳化肠为载体,在40%氯化钾替代食盐的条件下,设置6组氨基酸替代组:0.4%、0.8%L-赖氨酸,0.4%、0.8%L-组氨酸,以及0.6%、1.2%的混合氨基酸(L-赖氨酸质量∶L-组氨酸质量=1∶1)。通过对乳化肠pH、色差物理指标测定,采用电子鼻、电子舌和TPA仪器测定(硬度、弹性、内聚性、咀嚼性、回复性)的测定,研究L-赖氨酸、L-组氨酸和混合氨基酸对低盐钠乳化香肠出品率、pH、色泽、质构、感官、滋气味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两种氨基酸及其混合氨基酸均能显著提高低盐乳化肠产品的出品率、pH、红度和黄度,并对质构指标有显著影响(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肉乳化肠 l-赖氨酸 l-组氨酸 氯化钾替代食盐
下载PDF
以L-组氨酸为模板仿生合成针状纳米碳酸钙 被引量:16
2
作者 肖宇鹏 赵旭 +4 位作者 赵丽娜 吴晓霞 雷洪 任素霞 王子忱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30-533,共4页
依据仿生合成原理,以L-组氨酸为有机基质,无水氯化钙和无水碳酸钠为原料,通过简单的复分解反应制备出了平均直径约为80 nm,长径比约为12∶1的针状纳米碳酸钙晶体.利用高分辨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红外光谱议(... 依据仿生合成原理,以L-组氨酸为有机基质,无水氯化钙和无水碳酸钠为原料,通过简单的复分解反应制备出了平均直径约为80 nm,长径比约为12∶1的针状纳米碳酸钙晶体.利用高分辨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红外光谱议(FTIR)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不添加有机基质的溶液中得到立方状微米级的碳酸钙晶体,添加L-组氨酸后得到针状纳米级的碳酸钙晶体,并对L-组氨酸在仿生合成针状纳米碳酸钙过程中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状纳米碳酸钙 仿生合成 l-组氨酸 吸油值 白度值
下载PDF
L-组氨酸手性识别印迹固定相的制备及表征 被引量:16
3
作者 张朝晖 张华斌 +3 位作者 胡宇芳 刘丽 李辉 姚守拙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941-1946,共6页
以L-组氨酸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在水-乙腈微乳体系中采用沉淀聚合方法制备了具有手性识别L-组氨酸功能的印迹微球.采用静态平衡吸附实验及色谱分析探讨聚合微球对模板... 以L-组氨酸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在水-乙腈微乳体系中采用沉淀聚合方法制备了具有手性识别L-组氨酸功能的印迹微球.采用静态平衡吸附实验及色谱分析探讨聚合微球对模板分子的选择识别吸附性能.结果表明,该印迹聚合物微球对模板分子存在两种结合位点,最大表观结合量分别为33.04和24.16μmol/g.相对于常规的C18柱,该印迹聚合物填充柱能够完全分离L-组氨酸和D-组氨酸,分离度R为2.23,选择因子为2.14.利用差热分析、红外光谱及X射线衍射等技术表征聚合物微球的热性能及结构.结果表明,聚合物微球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是一种具有部分晶体结构的聚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迹聚合微球 l-组氨酸 沉淀聚合 高效液相色谱
下载PDF
L-组氨酸对肉鸡生长性能、肌肉品质、血浆抗氧化能力和肌肉咪唑二肽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胡孟 张海军 +2 位作者 王晶 齐广海 武书庚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697-2706,共10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L-组氨酸对肉鸡生长性能、肌肉品质、血浆抗氧化能力和肌肉咪唑二肽含量的影响。选取体重相近、健康的1日龄爱拔益加(AA)肉仔鸡公雏30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饲...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L-组氨酸对肉鸡生长性能、肌肉品质、血浆抗氧化能力和肌肉咪唑二肽含量的影响。选取体重相近、健康的1日龄爱拔益加(AA)肉仔鸡公雏30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饲喂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250、500、1 000、2 000 mg/kg L-组氨酸的试验饲粮。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1)L-组氨酸降低了肉鸡生长后期(22~42日龄)的料重比,250和2 000 mg/kg添加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L-组氨酸对肌肉全净膛率、胸肌率、腿肌率、腹脂率、滴水损失、剪切力和pH无显著影响(P>0.05)。3)L-组氨酸线性提高了42日龄血浆总抗氧化能力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总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P<0.05)。4)L-组氨酸增加了42日龄肌肉中肌肽和鹅肌肽含量,500、1 000和2 000 mg/kg添加组肌肽含量分别较对照组升高了40.58%、42.75%、33.70%(P<0.05),1 000 mg/kg添加组鹅肌肽含量较对照组增加了37.80%(P<0.05);对肌肉中肌肽和鹅肌肽含量进行二次曲线方程拟合表明,L-组氨酸添加量为1 276 mg/kg时,肌肉咪唑二肽含量最高。可见,饲粮添加L-组氨酸可提高肉鸡的饲料转化率,改善血浆抗氧化能力,增加肌肉中咪唑二肽含量。本试验条件下,饲粮添加1 000~2 000 mg/kg L-组氨酸较佳。从增加肌肉咪唑二肽含量考虑,饲粮L-组氨酸适宜添加量为1 2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组氨酸 肉品质 抗氧化能力 咪唑二肽
下载PDF
聚L-组氨酸/石墨烯复合膜修饰电极对多巴胺和尿酸的同时测定 被引量:5
5
作者 简选 于浩 +3 位作者 金君 王毅 刘珍叶 齐广才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00-305,共6页
采用循环伏安法制备了聚L-组氨酸/石墨烯复合膜修饰电极(poly-(L-His)/ERGO/GCE),研究了抗坏血酸(AA)、多巴胺(DA)和尿酸(UA)在该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AA、DA和UA在该修饰电极上具有良好的电化学响应,且这3种物质的氧... 采用循环伏安法制备了聚L-组氨酸/石墨烯复合膜修饰电极(poly-(L-His)/ERGO/GCE),研究了抗坏血酸(AA)、多巴胺(DA)和尿酸(UA)在该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AA、DA和UA在该修饰电极上具有良好的电化学响应,且这3种物质的氧化峰能完全分离.据此建立了在大量AA存在下同时测定DA和UA的新方法,微分脉冲伏安法测定DA和UA的线性范围分别为3.0×10-7~3.0×10-5mol·L-1和5.0×10-7~3.0×10-5mol·L-1,检出限分别为3.0×10-7和5.0×10-7mol·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组氨酸 石墨烯 多巴胺 尿酸
下载PDF
谷氧还蛋白1和硫氧还蛋白1基因在云南乌金猪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特点及L-组氨酸对其在氧化应激细胞中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8
6
作者 张春勇 陈克嶙 +1 位作者 黄金昌 郭荣富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415-2423,共13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抗氧化基因谷氧还蛋白1(GRX1)、硫氧还蛋白1(TRX1)在云南乌金猪脑垂体、下丘脑、甲状腺、胸腺、胰腺、生殖腺、肝脏、皮肤、十二指肠、空肠、回肠11种组织中的差异表达,探讨L-组氨酸对乌金猪氧化应激细胞中GRX1、TRX1基... 本试验旨在研究抗氧化基因谷氧还蛋白1(GRX1)、硫氧还蛋白1(TRX1)在云南乌金猪脑垂体、下丘脑、甲状腺、胸腺、胰腺、生殖腺、肝脏、皮肤、十二指肠、空肠、回肠11种组织中的差异表达,探讨L-组氨酸对乌金猪氧化应激细胞中GRX1、TRX1基因表达的调节作用。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方法检测乌金猪组织中GRX1、TRX1基因表达;以过氧化氢(H2O2)为氧化应激源建立氧化应激细胞模型,探讨L-组氨酸对GRX1、TRX1基因表达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GRX1、TRX1基因在乌金猪被检测组织中均有表达,肝脏表达量最高,其次是皮肤、空肠,其他组织中的表达量相对较低;2)乌金猪组织中TRX1基因表达量明显高于G RX1基因表达量;3)细胞培养结果表明,受到H2O2刺激时,氧化应激细胞中GRX1、TRX1基因产生过表达,L-组氨酸对氧化应激细胞或非应激细胞中GRX1、TRX1基因表达具有调节作用,其适宜浓度约为280μg/mL。乌金猪GRX1、TRX1基因表达具有明显组织特异性,H2O2可诱导氧化应激细胞中GRX1、TRX1基因产生过表达,添加适宜浓度的L-组氨酸可以调节氧化应激细胞或非应激细胞中GRX1、TRX1基因表达。结果提示,通过营养途径可诱导乌金猪体内G RX1、TRX1基因的表达,这是缓解机体氧化应激损伤和增强抗氧化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金猪 氧化应激 谷氧还蛋白1 硫氧还蛋白1 基因表达 l-组氨酸
下载PDF
紫外线与氯化锂复合诱变选育L-组氨酸产生菌 被引量:8
7
作者 邱雁临 梁亮 汪亮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2008年第3期217-219,共3页
以一株谷氨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S6为出发菌株,利用氯化锂、紫外线进行诱变,通过实验证明氯化锂诱变剂量在1.2%时致死率达到82.4%,紫外线在照射30s时致死率达到81.8%。利用氯化锂诱变谷氨酸棒杆菌S6,所得菌株D3的L-组... 以一株谷氨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S6为出发菌株,利用氯化锂、紫外线进行诱变,通过实验证明氯化锂诱变剂量在1.2%时致死率达到82.4%,紫外线在照射30s时致死率达到81.8%。利用氯化锂诱变谷氨酸棒杆菌S6,所得菌株D3的L-组氨酸产量为243mg/L,比出发菌株提高10.5%;以紫外线做诱变S6,所得高产菌株U1产量256mg/L,比出发菌株提高8.5%;以紫外线、氯化锂复合诱变S6,所得菌株N1产量为251mg/L,比出发菌株提高13.6%,结果显示,经紫外线与氯化锂复合诱变后的菌株N1产L-组氨酸的产量最高,比氯化锂诱变后的菌株产L-组氨酸量提高3.1%,比紫外线诱变后的菌株产L-组氨酸量提高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线 氯化锂 复合诱变 l-组氨酸
下载PDF
紫外线与亚硝酸钠复合诱变选育L-组氨酸产生菌 被引量:14
8
作者 梁亮 邱雁临 许进涛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2期27-29,共3页
以1株谷氨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S_6作为出发菌株,利用亚硝酸钠(NaNO_2)、紫外线(UV)进行诱变,通过实验证明亚硝酸钠诱变时间在180 s后致死率达到80%,紫外线在照射30 s后致死率达到80%。诱变后的突变菌株经6-巯基嘌呤结... 以1株谷氨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S_6作为出发菌株,利用亚硝酸钠(NaNO_2)、紫外线(UV)进行诱变,通过实验证明亚硝酸钠诱变时间在180 s后致死率达到80%,紫外线在照射30 s后致死率达到80%。诱变后的突变菌株经6-巯基嘌呤结构类似物的抗性平板筛选,最终筛得3株菌,Y_1产L-组氨酸量达到331 mg/L,比出发菌株S_6高了5.08%,Z_2产L-组氨酸量达到325 mg/L,比出发菌株S_6高了1.9%,F_6产L-组氨酸量达到330 mg/L,比出发菌株S_6高了7.14%。结果显示,经紫外线与亚硝酸钠复合诱变后的菌株F_6产L-组氨酸的产量最高,比亚硝酸钠诱变后的菌株产L-组氨酸量提高2.06%,比紫外线诱变后的菌株产L-组氨酸量提高5.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组氨酸 紫外线 亚硝酸钠 复合诱变
下载PDF
717离子交换树脂对L-组氨酸的吸附及应用 被引量:6
9
作者 翁连进 邹建辉 +2 位作者 甘林火 韩媛媛 王士斌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23-225,共3页
目的确定717树脂从碱性氨基酸粗提液中分离L 组氨酸的工艺条件。方法采用静态吸附实验。测定吸附动力学曲线确定吸附达到平衡时间;测定吸附等温线确定吸附的适宜温度和最大吸附量;测定不同pH条件下的吸附量确定吸附的适宜pH值;测定Cl-... 目的确定717树脂从碱性氨基酸粗提液中分离L 组氨酸的工艺条件。方法采用静态吸附实验。测定吸附动力学曲线确定吸附达到平衡时间;测定吸附等温线确定吸附的适宜温度和最大吸附量;测定不同pH条件下的吸附量确定吸附的适宜pH值;测定Cl-浓度对吸附量的影响,分析阴离子的存在对吸附的影响。结果30min可达到吸附平衡;吸附可在常温下进行,最大吸附量约为85 g·kg-1;吸附的适宜pH值约为8 0~9 0 ;氯离子对吸附的影响很大。结论采用717离子交换树脂可以将L 组氨酸与L 赖氨酸的交叉洗脱液中的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17离子交换树脂 氨基酸分离 l-组氨酸
下载PDF
聚L-组氨酸修饰碳黑微电极的制备及多巴胺的测定 被引量:5
10
作者 邓培红 张军 +1 位作者 刘攀 黎拒难 《分析试验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9-122,共4页
用电聚合法制备了聚L-组氨酸修饰碳黑微电极,研究了多巴胺在该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实验表明:该修饰电极对神经递质多巴胺的电化学氧化有显著的催化作用,采用二次导数线性扫描伏安法对多巴胺进行测定,在DH7.0的磷酸盐缓冲溶液... 用电聚合法制备了聚L-组氨酸修饰碳黑微电极,研究了多巴胺在该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实验表明:该修饰电极对神经递质多巴胺的电化学氧化有显著的催化作用,采用二次导数线性扫描伏安法对多巴胺进行测定,在DH7.0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多巴胺在0.15V处产生一灵敏的氧化峰,多巴胺的氧化峰电流与浓度在4.0×10^-8~1.0×10^-4mol/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σ)为1.0×10^-8mol/L。该聚合物修饰电极具有良好的选择性,能有效地排除抗坏血酸对测定的影响,用于人工合成样品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组氨酸 碳黑微电极 多巴胺
下载PDF
732阳离子交换树脂吸附L-组氨酸的特性 被引量:4
11
作者 邹建辉 翁连进 +2 位作者 王士斌 甘林火 杨欣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3,共3页
测定25℃下732阳离子交换树脂吸附L-组氨酸的动力学曲线和吸附等温线,考察了pH值、硫酸铵浓度、L-赖氨酸和L-精氨酸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Freund lich方程可以较好地描述732阳离子交换树脂对L-组氨酸的吸附,由Freund lich方程求得其... 测定25℃下732阳离子交换树脂吸附L-组氨酸的动力学曲线和吸附等温线,考察了pH值、硫酸铵浓度、L-赖氨酸和L-精氨酸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Freund lich方程可以较好地描述732阳离子交换树脂对L-组氨酸的吸附,由Freund lich方程求得其平衡吸附量为142.32 g/L;吸附率随pH值的增大而减小,适宜在小于5.4时吸附;NH4+的存在使L-组氨酸的吸附率明显下降,当NH4+浓度达到1.0 mol/L时吸附率仅为42.32%;L-赖氨酸或L-精氨酸的存在使吸附率略微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组氨酸 离子交换 吸附
下载PDF
L-组氨酸高产菌种选育及其发酵条件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宋佳 刘建成 +1 位作者 魏东 娄恺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7年第B06期1-5,共5页
L-组氨酸是含咪唑核的碱性氨基酸,是人体和动物体内的半必需氨基酸,L-组氨酸是蛋白质结构的组成部分,参与蛋白质的合成,还可以多种形式广泛参与机体的各种生理生化过程。L-组氨酸所具备的各种功能使其可以广泛应用于食品、保健品、饲料... L-组氨酸是含咪唑核的碱性氨基酸,是人体和动物体内的半必需氨基酸,L-组氨酸是蛋白质结构的组成部分,参与蛋白质的合成,还可以多种形式广泛参与机体的各种生理生化过程。L-组氨酸所具备的各种功能使其可以广泛应用于食品、保健品、饲料、化工及医药等领域。简要介绍了L-组氨酸生物合成途径、调节机制、选育方案及生产方法,并重点评述其在国内外发酵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组氨酸 发酵 育种 诱变
下载PDF
L-组氨酸分光光度法测定消毒剂中的邻苯二甲醛 被引量:3
13
作者 朱广华 胡永桢 +1 位作者 郑洪 鞠熀先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78-479,共2页
邻苯二甲醛与L-组氨酸在pH8.0介质中可形成在376mm处有最大吸收的复合物。以水为空白,邻苯二甲醛的浓度与其复合物的吸光度在1.3×10 6~2.6×10 5mol/L范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的检出限为5.54×10 6mol/L,表现摩尔吸光... 邻苯二甲醛与L-组氨酸在pH8.0介质中可形成在376mm处有最大吸收的复合物。以水为空白,邻苯二甲醛的浓度与其复合物的吸光度在1.3×10 6~2.6×10 5mol/L范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的检出限为5.54×10 6mol/L,表现摩尔吸光系数为4.94×103L·mol 1·CM 1。本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可方便地用于消毒剂中邻苯二甲醛的快速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组氨酸 分光光度法 测定 消毒剂 邻苯二甲醛
下载PDF
聚L-组氨酸/铁氰根修饰电极测定痕量银 被引量:3
14
作者 贾晶晶 贾艳辉 +1 位作者 侯卫华 张国荣 《化学试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711-714,共4页
制备了聚L-组氨酸/铁氰根修饰电极,研究了Ag+在该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建立了一种测定痕量Ag+的新方法,该方法简便准确。在3.0×10-12~7.0×10-6mol/L的浓度范围内,溶出峰电流与Ag+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下限可达1.0... 制备了聚L-组氨酸/铁氰根修饰电极,研究了Ag+在该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建立了一种测定痕量Ag+的新方法,该方法简便准确。在3.0×10-12~7.0×10-6mol/L的浓度范围内,溶出峰电流与Ag+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下限可达1.0×10-13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组氨酸 铁氰根 Ag+ 修饰电极
下载PDF
L-组氨酸产生菌株的选育 被引量:10
15
作者 许益清 张伟国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3-85,共3页
以谷氨酸棒杆菌 (Corynebacteriumglutamicum)ATCC1376 1为出发菌株 ,利用硫酸二乙酯和亚硝酸选育 3 氨基 1,2 ,4 三氮唑和组氨酸甲酯抗性突变株 ,但组氨酸没有得到大量的积累。选育出能在D 葡萄糖酸基本培养基上生长的突变株D 18,D 4 ... 以谷氨酸棒杆菌 (Corynebacteriumglutamicum)ATCC1376 1为出发菌株 ,利用硫酸二乙酯和亚硝酸选育 3 氨基 1,2 ,4 三氮唑和组氨酸甲酯抗性突变株 ,但组氨酸没有得到大量的积累。选育出能在D 葡萄糖酸基本培养基上生长的突变株D 18,D 4 0 ,D 74 ,D 79,发酵 3d产酸达 1 0~ 1 6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组氨酸 产生菌 甲酯 谷氨酸棒杆菌 三氮唑 抗性突变 葡萄糖酸 选育 基本培养基 菌株
下载PDF
L-组氨酸产生菌的选育 被引量:12
16
作者 顾正华 张伟国 《无锡轻工大学学报(食品与生物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33-535,共3页
以谷氨酸棒杆菌 (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 )ATCC 1376 1为出发菌株 ,经硫酸二乙酯(DES)和亚硝基胍 (NTG)诱变处理 ,D 组氨酸 (D His)、6 氮鸟嘧啶 (6 AU)等结构类似物平板和以L 组氨酸 (L His)为惟一氮源平板定向筛选 ,获得一株L... 以谷氨酸棒杆菌 (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 )ATCC 1376 1为出发菌株 ,经硫酸二乙酯(DES)和亚硝基胍 (NTG)诱变处理 ,D 组氨酸 (D His)、6 氮鸟嘧啶 (6 AU)等结构类似物平板和以L 组氨酸 (L His)为惟一氮源平板定向筛选 ,获得一株L 组氨酸产生菌H 2 4 (D Hisr 6 AUrHisase- ) .在加有 15 0 g/L葡萄糖、35g/L硫酸铵以及 10mL/L玉米浆的发酵培养基中发酵 72h ,产L 组氨酸 1.6 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组氨酸产生菌 谷氨酸棒杆菌 化学诱变 育种 发酵
下载PDF
基于N-(9-蒽甲基)-L-组氨酸的NOR荧光逻辑门 被引量:5
17
作者 宗国强 吕功煊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902-1906,共5页
合成了一个新的组氨酸衍生物,N-(9-蒽甲基)-L-组氨酸(1),并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电喷雾电离质谱(ESI-MS)、核磁共振氢谱(1H-NMR)和碳谱(13C-NMR)等波谱表征.考查了pH值及15种不同金属离子对其荧光强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中性水溶液条... 合成了一个新的组氨酸衍生物,N-(9-蒽甲基)-L-组氨酸(1),并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电喷雾电离质谱(ESI-MS)、核磁共振氢谱(1H-NMR)和碳谱(13C-NMR)等波谱表征.考查了pH值及15种不同金属离子对其荧光强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中性水溶液条件下,Zn2+和Cd2+能使体系荧光增强,而Pb2+、Co2+、Hg2+、Ni2+和Cu2+等则使体系荧光有不同程度的猝灭.其中,Cu2+和Ni2+猝灭能力最强,它们与化合物1均形成了物质的量比为1∶2的配合物,络合常数分别为2.88×106和1.12×106L2·mol-2.Cu2+和Ni2+对化合物1的荧光猝灭为静态猝灭过程.在此基础上,以Cu2+和Ni2+作为两个输入信号,以蒽的特征荧光发射作为输出信号,构建了一个NOR荧光分子逻辑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逻辑门 l-组氨酸 CU2+ NI2+
下载PDF
双水相体系萃取分离L-组氨酸的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甘林火 翁连进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65-167,149,共4页
采用PEG-(NH4)2SO4双水相体系萃取分离L-组氨酸。实验考察了pH、温度、聚乙二醇加入量、L-组氨酸初始浓度、硫酸钠及L-赖氨酸的存在对萃取分离的影响。结果表明:L-组氨酸在该双水相体系的分配系数K随体系pH和聚乙二醇加入量的增大而减小... 采用PEG-(NH4)2SO4双水相体系萃取分离L-组氨酸。实验考察了pH、温度、聚乙二醇加入量、L-组氨酸初始浓度、硫酸钠及L-赖氨酸的存在对萃取分离的影响。结果表明:L-组氨酸在该双水相体系的分配系数K随体系pH和聚乙二醇加入量的增大而减小,随着L-组氨酸初始浓度和L-赖氨酸加入量的增大而增大,而温度和Na2SO4的影响不明显;L-组氨酸在该双水相体系的萃取率η随体系pH和聚乙二醇加入量的增大而增大,随着L-组氨酸和L-赖氨酸加入量的增大而减小,而温度和Na2SO4的影响同样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水相萃取 l-组氨酸 聚乙二醇 萃取率 分配系数
下载PDF
L-组氨酸和L-脯氨酸消旋动力学的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蔡杨君 许文松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12-217,共6页
L-组氨酸和L-脯氨酸在醛的催化下,可在羧酸溶剂中发生消旋。氨基酸的消旋反应为一级反应。消旋速率因羧酸溶剂的不同而异:L-组氨酸在乙酸溶剂中消旋最快,而L-脯氨酸在正丁酸溶剂中最快。随反应温度的提高,消旋速率加快。L-脯氨酸的消旋... L-组氨酸和L-脯氨酸在醛的催化下,可在羧酸溶剂中发生消旋。氨基酸的消旋反应为一级反应。消旋速率因羧酸溶剂的不同而异:L-组氨酸在乙酸溶剂中消旋最快,而L-脯氨酸在正丁酸溶剂中最快。随反应温度的提高,消旋速率加快。L-脯氨酸的消旋速率常数与反应温度的关系可表示为: 67088R494573eRTk-= 另外实验表明,L-组氨酸和L-脯氨酸消旋反应的合适催化剂分别应为水杨醛和正丁醛,并确定催化剂的用量与氨基酸的摩尔比以0.1为佳。同时也论述了氨基酸消旋的反应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旋动力学 l-组氨酸 l-脯氨酸 羧酸
下载PDF
D152弱酸性离子交换树脂吸附L-组氨酸 被引量:4
20
作者 杨欣 翁连进 +1 位作者 甘林火 王士斌 《化工科技》 CAS 2005年第5期1-4,共4页
测定25℃下D152弱酸性离子交换树脂吸附L-组氨酸的动力学曲线和吸附等温线,考察了溶液中pH值、硫酸铵浓度、L-赖氨酸浓度和L-精氨酸浓度等因素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D152离子交换树脂吸附L-组氨酸约30 min即可达到平衡;Langmuir方程... 测定25℃下D152弱酸性离子交换树脂吸附L-组氨酸的动力学曲线和吸附等温线,考察了溶液中pH值、硫酸铵浓度、L-赖氨酸浓度和L-精氨酸浓度等因素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D152离子交换树脂吸附L-组氨酸约30 min即可达到平衡;Langmuir方程可以较好地描述D152离子交换树脂对L-组氨酸的吸附;在实验pH值范围内,L-组氨酸的吸附率随pH值的减小而减小,当pH降至3.19时,吸附率仍达到82.38%;NH4+的存在使L-组氨酸的吸附率明显下降,当硫酸铵浓度达到1.0 mol/L时,吸附率仅为5.10%;L-赖氨酸或L-精氨酸的存在使吸附率略微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组氨酸 离子交换 吸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