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煤矽肺患者血清sIL-2R含量的变化 被引量:2
1
作者 李庆 李廷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74-175,共2页
用ELISA法检测煤矽肺患者与对照组血清sIL 2R的含量 ,结果sIL 2R在煤矽肺患者血清中高表达 。
关键词 煤矽肺 血清 l-2r 巨噬细胞
下载PDF
以L-天冬氨酸为手性源定向合成(+)-2R,2'S-硫代二琥珀酸
2
作者 龚灵 钱超 陈新志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54-456,共3页
手性硫醚是一类重要的精细化工产品.以L-天冬氨酸为原料,在冰水浴中经重氮化、氯代,得到中间产物L-2-氯琥珀酸.继而与Na2S进行硫醚化反应得到产物(+)-2R,2'S-硫代二琥珀酸.反应总收率40.1%,产品经1H-NMR检测确认,[α2D0]=+27.3(c=1.... 手性硫醚是一类重要的精细化工产品.以L-天冬氨酸为原料,在冰水浴中经重氮化、氯代,得到中间产物L-2-氯琥珀酸.继而与Na2S进行硫醚化反应得到产物(+)-2R,2'S-硫代二琥珀酸.反应总收率40.1%,产品经1H-NMR检测确认,[α2D0]=+27.3(c=1.0,DMSO),光学纯度99.3%.从而引进一种以天然氨基酸为手性源,定向合成手性硫醚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天冬氨酸 手性源 (+)-2r 2'S-硫代二琥珀酸 硫醚合成
下载PDF
A NEW OPTICALLY ACTIVE POLYURETHANE DERIVED FROM CHIRAL(2R,3R)(+)-DIETHYL L-TARTRATE AND DIISOCYANATE
3
作者 陈传福 《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SCIE CAS CSCD 1999年第4期371-373,共3页
Optically active polyurethane was synthesized by the polyaddition of (2R, 3R)-(+)-diethyl L-tartrate (DET), 4,4'-diphenylmethane diisocyanate (MDI) and polyethylene glycol (PEG) with various molecular weights at 6... Optically active polyurethane was synthesized by the polyaddition of (2R, 3R)-(+)-diethyl L-tartrate (DET), 4,4'-diphenylmethane diisocyanate (MDI) and polyethylene glycol (PEG) with various molecular weights at 60 degrees C in DMSO. The polymers were characterized by specific rotation, DSC and H-1 NMR spectr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r 3r)-(+)-diethyl l-tartrate optically active polyurethane
下载PDF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诱导分化治疗前后血清IL-2受体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2
4
作者 姜国胜 孙关林 +2 位作者 陈淑蓉 吴文 李秀松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284-286,共3页
ELISA 法检测27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APL)血清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结果表明APL 患者血清sIL-2R 高于正常对照(P<0.01),经维甲酸治疗后逐渐降低,但治疗中期患者血清sIL-2R 仍高于正常和治疗后(缓解期)患者血清sIL-2R(... ELISA 法检测27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APL)血清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结果表明APL 患者血清sIL-2R 高于正常对照(P<0.01),经维甲酸治疗后逐渐降低,但治疗中期患者血清sIL-2R 仍高于正常和治疗后(缓解期)患者血清sIL-2R(P<0.05)。治疗后血清sIL-2R 虽略高于正常对照。却已恢复正常范围(P<0.05)。同时发现治疗中WBC 却明显升高,治疗后又下降,L-CFU 数随治疗逐渐降低并与病情同步变化。经相关分析,L-CFU 与血清sIL-2R 成正向相关(r=0.737)(P<0.01),而与WBC总数无明显相关性(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诱导分化 白细胞介素2 受体
下载PDF
“一锅法”合成(2R,3R)-环氧丁酸的工艺研究
5
作者 张红夺 蒋成君 《浙江化工》 CAS 2013年第3期11-16,共6页
探索了以L-苏氨酸为原料,"一锅法"合成(2R,3R)-环氧丁酸的工艺。应用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筛选影响反应收率的重要因素。考察了浓盐酸、亚硝酸钠、氢氧化钠用量,反应温度,滴加时间以及反应时间对产物产率的影响。研究表明... 探索了以L-苏氨酸为原料,"一锅法"合成(2R,3R)-环氧丁酸的工艺。应用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筛选影响反应收率的重要因素。考察了浓盐酸、亚硝酸钠、氢氧化钠用量,反应温度,滴加时间以及反应时间对产物产率的影响。研究表明:滴加时间与反应时间对反应的收率影响较大。进一步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到"一锅法"合成(2R,3R)-环氧丁酸的最佳工艺条件。研究结果表明:最适宜的工艺条件为L-苏氨酸:盐酸:亚硝酸钠:氢氧化钠的摩尔比为1∶1.5∶2∶3,-10℃条件下反应,第一阶段最佳滴加时间为8.3h,第二阶段滴加时间为8.3h,反应时间为3.5h,(2R,3R)-环氧丁酸的收率为9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苏氨酸 (2r 3r)-环氧丁酸 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 一锅法
下载PDF
新生MnO_2对直接染料废水的脱色作用 被引量:11
6
作者 蒋兰宏 马子川 董丽丽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0-12,共3页
以化学法合成的新生MnO2 作吸附剂 ,对直接桃红 12B(Directred 12B)、直接大红 4B(Directreb 4B)、直接耐晒蓝B2 RL(DirectFastblueB2 RL)染料废水进行脱色研究 ,探讨了影响吸附的因素。结果表明 :新生Mn0 2 对三种染料的吸附符合Langm... 以化学法合成的新生MnO2 作吸附剂 ,对直接桃红 12B(Directred 12B)、直接大红 4B(Directreb 4B)、直接耐晒蓝B2 RL(DirectFastblueB2 RL)染料废水进行脱色研究 ,探讨了影响吸附的因素。结果表明 :新生Mn0 2 对三种染料的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 ,吸附速率大 ,在适宜条件下对直接桃红、直接大红、直接耐晒蓝的脱色率分别为 95 .5 %、96 .2 %和 98.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料废水 新生MNO2 直接桃红 直接大红 直接耐晒蓝 吸附作用 脱色 废水处理
下载PDF
L-二苯甲酰酒石酸为拆分剂结晶拆分L,D-薄荷醇
7
作者 苏圳 刘小波 +2 位作者 吴学林 林小燕 念保义 《广州化工》 CAS 2011年第10期73-76,共4页
以L-酒石酸为原料,合成并纯化了结晶拆分剂L-二苯酒石酸;考察了L-二苯酒石酸结晶拆分过程的动力学控制,L-薄荷醇的收率提高23%。同时,研究了结晶拆分过程的溶剂影响。结果表明,用氯化锌代替氯化铁作为催化剂,L-二苯酒石酸的合成温度可降... 以L-酒石酸为原料,合成并纯化了结晶拆分剂L-二苯酒石酸;考察了L-二苯酒石酸结晶拆分过程的动力学控制,L-薄荷醇的收率提高23%。同时,研究了结晶拆分过程的溶剂影响。结果表明,用氯化锌代替氯化铁作为催化剂,L-二苯酒石酸的合成温度可降低12℃,重结晶纯化只需一次,可达到拆分剂的要求;L-二苯酒石酸结晶拆分消旋体薄荷醇喜好弱极性的组合溶剂(环己烷/水=80:20,V/V),单一的高极性和非极性溶剂对结晶拆分不利。同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二苯酒石酸 结晶拆分 l-薄荷醇 溶剂效应
下载PDF
服用精氨酸对篮球运动员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滕育松 李兴海 +1 位作者 高原 王晓光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66-68,共3页
目的:探讨精氨酸对篮球运动员机体免疫机能的作用。方法:采用对照实验,实验组服用L-Arg胶囊,每日三次,每日剂量15克,实验期为2周。观察篮球运动员在两周大运动量训练期间服用精氨酸胶囊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服用精氨酸胶囊后血... 目的:探讨精氨酸对篮球运动员机体免疫机能的作用。方法:采用对照实验,实验组服用L-Arg胶囊,每日三次,每日剂量15克,实验期为2周。观察篮球运动员在两周大运动量训练期间服用精氨酸胶囊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服用精氨酸胶囊后血液中白细胞介素-2(IL-2)和补体C3的浓度(P<0.05)显著升高,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下降(P<0.05)。结论:服用精氨酸胶囊能维持运动员免疫系统机能的相对稳定,对大运动量训练期间运动员的免疫机能产生良好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旋精氨酸 篮球运动员 Il-2 S-Il-2r TNF-α C3 C4
下载PDF
皂角刺中黄酮类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 被引量:21
9
作者 李万华 李琴 +1 位作者 王小刚 赵文明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63-765,770,共4页
目的研究中药材皂角刺中黄酮类化合物化学成分。方法用溶剂萃取、反复柱层析方法,分离纯化皂角刺中黄酮类化合物,通过NMR,MS等波谱技术确定其化学结构,并进行细胞模型的体外活性筛选。结果从皂角刺中分离得到两种黄酮类化合物,结构鉴定... 目的研究中药材皂角刺中黄酮类化合物化学成分。方法用溶剂萃取、反复柱层析方法,分离纯化皂角刺中黄酮类化合物,通过NMR,MS等波谱技术确定其化学结构,并进行细胞模型的体外活性筛选。结果从皂角刺中分离得到两种黄酮类化合物,结构鉴定为(+)trans-2R,3R-3′,4′,5,7-tetrahydroxyflavanonol(1)和8-C-glucopyranosyl-3,4′,7-trihydroxyflavone(2),化合物2显示出明显的组织蛋白酶B抑制活性(CAT-B模型)。结论该两种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皂角刺中分离得到的单体黄酮类化合物,且发现化合物2具有组织蛋白酶B抑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皂角刺 (+)trans-2r 3r-3’ 4’ 5 7-tetrahydroxyflavanonol 8-C—glucopyranosyl-3 4’ 7-trihydroxyflavone
下载PDF
小花八角枝叶中的薄荷烷型单萜 被引量:1
10
作者 隋先进 其木格 +5 位作者 张正曦 武海波 王文蜀 覃巧飞 董旭俊 焦玉国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2期3947-3950,共4页
目的研究有毒药用植物小花八角Illicium micranthum枝叶的化学成分及其对韭菜迟眼蕈蚊幼虫的毒杀活性。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等方法对小花八角枝叶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的分离,通过质谱、核磁共振谱等波谱方法... 目的研究有毒药用植物小花八角Illicium micranthum枝叶的化学成分及其对韭菜迟眼蕈蚊幼虫的毒杀活性。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等方法对小花八角枝叶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的分离,通过质谱、核磁共振谱等波谱方法,结合理化性质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触杀胃毒联合毒力方法测定化合物2对韭菜迟眼蕈蚊幼虫的毒杀活性。结果从小花八角枝叶甲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得到5个薄荷烷型单萜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R^* 4S^*)-1-羟甲基-2-烯基-4-异丙基-1,4-环己二醇(1)、(1R,2R,4R).1-甲基-4-异丙基-1,2,4-环己三醇(2)、4.羟基胡椒酮(3)、乳香醇C(4)、α,α-二甲基.4.羟甲基苯甲醇(5)。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小花八角素A。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对韭菜迟眼蕈蚊幼虫的毒杀活性与浓度呈正相关,48h后的LD50值为30.4mg/L,72h后的LD50值为22.5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花八角 薄荷烷型单萜 小花八角素A (-)-(1r^* 4S^*)-1-羟甲基-2-烯基-4-异丙基-1 4-环己二醇 (1r 2r 4r)-1-甲 基-4-异丙基-1 2 4-环己三醇 韭菜迟眼蕈蚊幼虫 杀虫活性
原文传递
缬草水提取物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吴肸乐 李冉 +6 位作者 李世伟 张丽花 韩立峰 张祎 王涛 王少峡 吴红华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3期7331-7338,共8页
目的 对缬草Valeriana officinalis水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运用正相硅胶柱色谱、ODS反相柱色谱、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手段进行分离纯化,采用核磁共振、质谱等多种波谱学技术鉴定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并采用Griess法评价其... 目的 对缬草Valeriana officinalis水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运用正相硅胶柱色谱、ODS反相柱色谱、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手段进行分离纯化,采用核磁共振、质谱等多种波谱学技术鉴定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并采用Griess法评价其对脂多糖诱导的小胶质细胞BV-2神经炎症的抑制活性。结果 从缬草水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12个化合物,分别为tinnevellin-8-O-β-D-glucopyranoside(1)、大黄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2)、(2R,3S)-肥牛木素(3)、左旋橄榄素-9’-O-β-D-吡喃葡萄糖苷(4)、左旋马尾松树脂醇-3a-O-β-D-吡喃葡萄糖苷(5)、金色酰胺醇乙酸酯(6)、松脂素(7)、8-羟基松脂素(8)、松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9)、8,8’-二羟基松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10)、(2S)-橙皮苷(11)和香蜂草苷(12)。结论 化合物1~4和6均为首次从缬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3~4、6、9、11~12在不影响BV-2的细胞活力前提下,可以抑制脂多糖诱导的BV-2细胞神经炎性因子一氧化氮(NO)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缬草 萘酚苷 木脂素 大黄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 (2r 3S)-肥牛木素 左旋橄榄素-9’-O-β-D-吡喃葡萄糖苷 金色酰胺醇乙酸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