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6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ect of PFNA and Internal Fixation with Anatomical Locking Plate of Proximal Femur in Treatment of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of Femur 被引量:1
1
作者 Lu Wanqing Xiang Qingtian +2 位作者 Yu Yajun Wang Chunhua Wang Jiafei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Nursing Research》 2018年第2期23-26,共4页
Purpos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value of 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 and anatomical locking plate of proximal femur in the treatment of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of femur.Methods:The study group is treated... Purpos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value of 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 and anatomical locking plate of proximal femur in the treatment of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of femur.Methods:The study group is treated with PFNA internal fixation.The control group is treated by internal fixation with anatomical locking plate of proximal femur.Results:The time of operation,the amount of intraoperative bleeding and the time of fracture healing in the study group are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incidence rate of complication in the study group(3.23%)i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17.2%).Data comparison shows P<0.05.Conclusion:The curative effect and prognosis for patients with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of femur treated by PFNA internal fixation are more ide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of FEMUR anatomical locking plate of PROXIMAL FEMUR 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 internal fixation surgery Therapeutic effect
下载PDF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ect of PFNA and Internal Fixation with Anatomical Locking Plate of Proximal Femur in Treatment of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of Femur
2
作者 Lu Wanqing Xiang Qingtian +2 位作者 Yu Yajun Wang Chunhua Wang Jiafei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Nursing Research》 2018年第3期7-9,共3页
Purpos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value of 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 and anatomical locking plate of proximal femur in the treatment of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of femur.Methods The study group is treated... Purpos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value of 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 and anatomical locking plate of proximal femur in the treatment of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of femur.Methods The study group is treated with PFNA internal fixation.The control group is treated by internal fixation with anatomical locking plate of proximal femur.Results The time of operation,the amount of intraoperative bleeding and the time of fracture healing in the study group are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incidence rate of complication in the study group(3.23%)i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17.2%).Data comparison shows P<0.05.Conclusion The curative effect and prognosis for patients with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of femur treated by PFNA internal fixation are more ide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of FEMUR anatomical locking plate of PROXIMAL FEMUR 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 internal fixation surgery Therapeutic effect
下载PDF
The Use of Calcaneal Anatomic Plate in Arthroscopically-assisted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of Intra-articular Calcaneal Fractures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洪 张青松 +1 位作者 段德宇 严力军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 SCIE CAS 2006年第3期319-321,共3页
To discuss and evaluate the method and effect of using calcaneal anatomic plate in treatment of intra-articular fractures of the calcaneus with assistant of arthroscope, 86 intra-articular fractures of the calcaneus i... To discuss and evaluate the method and effect of using calcaneal anatomic plate in treatment of intra-articular fractures of the calcaneus with assistant of arthroscope, 86 intra-articular fractures of the calcaneus in 78 patients were reduced by open reduction, and rigid fixation was made with calcaneal anatomic plate under assistant of arthroscope. The average follow-up duration was 18 months (range 12-30 months). The effect of treatment was evaluated according to AOFAS and X-ray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86 patients have obtained satisfactory reduction according to X-ray, and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 (P〈0. 01), the total excellent and fine rate was 91.86%. Treating intra-articular fractures of the calcaneus with calcaneal anatomic plate under arthroscope may provide more chance to achieve anatomical reconstruction, which can lead to satisfied recovery of function and few compl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acture of Calcaneus Calcaneal anatomic plate ARTHROSCOPE internal fixation
下载PDF
两种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
4
作者 岑景盛 涂泽松 +1 位作者 谭志韵 李宁 《临床骨科杂志》 2024年第1期112-116,共5页
目的比较两种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将108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按照切口不同分为观察组(采用微创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54例)和对照组(采用传统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54例)。记录两组切口长度、住院时间、骨痂形成... 目的比较两种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将108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按照切口不同分为观察组(采用微创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54例)和对照组(采用传统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54例)。记录两组切口长度、住院时间、骨痂形成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开始部分负重行走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优良率。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切口长度、住院时间、骨痂形成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开始部分负重行走时间观察组均短(早)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膝关节功能优良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膝关节屈曲、伸直活动度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传统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相比,微创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具有创伤小、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点,更利于骨折愈合、患者早期功能锻炼及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切口 切开复位 钢板内固定 胫骨平台骨折 膝关节功能
下载PDF
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术对Schatzker V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骨折愈合及关节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杨金虎 杨大雷 《中华养生保健》 2024年第3期49-53,共5页
目的探讨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术对Schatzker V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骨折愈合及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12月日照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Schatzker V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将双切口双钢板内... 目的探讨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术对Schatzker V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骨折愈合及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12月日照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Schatzker V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将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的3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将单侧锁定钢板固定术治疗的3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膝关节功能、关节稳定性、日常生活能力、平衡能力、生活质量及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多于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个月骨关节炎指数(WOMAC)中日常生活、疼痛、关节畸形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个月胫骨平台内翻角(TPA)、胫骨平台后倾角(PA)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个月Barthel指数(BI)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个月世界卫生组织生活简易量表(WHOQOL-BREF)中生理、心理、社会及环境领域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术治疗Schatzker V型胫骨平台骨折效果更佳,可提高关节稳定性,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增强日常活动能力,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 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术 单侧锁定钢板固定术 关节稳定性 并发症
下载PDF
A novel anatomical self-locking plate fixation for both-column acetabular fractures 被引量:2
6
作者 Ming Li Shuai-Yi Wang Jing-Wei Xiao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CAS CSCD 2022年第6期345-352,共8页
Purpose:To compare the stability of the posterior anatomic self-locking plate(PASP)with two types of popular reconstruction plate fixation,i.e.double reconstruction plate(DRP)and cross reconstruction plate(CRP),and to... Purpose:To compare the stability of the posterior anatomic self-locking plate(PASP)with two types of popular reconstruction plate fixation,i.e.double reconstruction plate(DRP)and cross reconstruction plate(CRP),and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sitting and turning right/left on implants.Methods:PASP,DRP and CRP were assembled on a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both-column fractures of the left acetabulum.A load of 600 N and a torque of 8 N·m were loaded on the S1 vertebral body to detect the change of stress and displacement when sitting and turning right/left.Results:The peak stress and displacement of the three kinds of fixation methods under all loading conditions were CRP>DRP>PASP.The peak stress and displacement of PASP are 313.5 MPa and 1.15 mm respectively when turning right;and the minimal was 234.0 Mpa and 0.619 mm when turning left.Conclusion:PASP can provide higher stability than DRP and CRP for both-column acetabular fractures.The rational movement after posterior DRP and PASP fixation for acetabular fracture is to turn to the ipsilateral side,which can avoid implant fail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etabular fractures internal fixation Posterior anatomic self-locking plate(PASP) BIOMECHANICS Stability
原文传递
改良八字入路钢板内固定对跟骨骨折患者的影响
7
作者 张欢迎 曾华群 施纯南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16期53-56,共4页
目的:探讨改良八字入路钢板内固定对跟骨骨折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2年6月晋江市医院晋南分院骨科收治的62例跟骨骨折患者。随机将其分为“L”形切口组和改良八字组,各31例。“L”形切口组给予“L”形切口内固定术治疗,... 目的:探讨改良八字入路钢板内固定对跟骨骨折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2年6月晋江市医院晋南分院骨科收治的62例跟骨骨折患者。随机将其分为“L”形切口组和改良八字组,各31例。“L”形切口组给予“L”形切口内固定术治疗,改良八字组给予改良八字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术前和术后6周影像学指标,术后6周足部功能及相关指标,并发症。结果:改良八字组手术时间和下床时间均短于“L”形切口组,术中出血量少于“L”形切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周,两组Bohler角、Gissane角均上升,改良八字组Bohler角、Gissane角均大于“L”形切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八字组足部功能改善率高于“L”形切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周,改良八字组骨折愈合评分高于“L”形切口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L”形切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八字入路钢板内固定能够降低患者术中风险,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足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八字入路钢板内固定 跟骨骨折 影像学指标 “L”形切口内固定术
下载PDF
不同入路内固定在老年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中的应用及对骨折复位、疼痛介质的影响
8
作者 张云峰 时晓雨 +1 位作者 王广吉 王欣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24年第2期227-230,共4页
目的对比不同入路内固定在老年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中的应用及对患者骨折复位、疼痛介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2年9月确诊的老年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患者8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跗骨窦组、传统组,各40例。其中传统组行L形切... 目的对比不同入路内固定在老年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中的应用及对患者骨折复位、疼痛介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2年9月确诊的老年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患者8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跗骨窦组、传统组,各40例。其中传统组行L形切口入路钢板内固定,跗骨窦组行跗骨窦“八”字切口入路钢板内固定。对比两组围术期指标、并发症状况、跟骨恢复效果以及围术期疼痛介质[P物质(SP)、前列腺素E2(PGE2)、5-羟色胺(5-HT)]、骨折复位状况(跟骨高度、Bohler角、Gissane角)。结果跗骨窦组住院时间与术中出血量均少于传统组(P<0.05);术后6个月,跗骨窦组、传统组跟骨恢复效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6个月跟骨高度、Bohler角、Gissane角均高于术前(P<0.05);跗骨窦组术后24 h、72 h血清SP、PGE2、5-HT水平均低于传统组(P<0.05);跗骨窦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组(P<0.05)。结论跗骨窦“八”字切口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可促进跟骨功能恢复,缓解术后疼痛,减少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形切口入路 跗骨窦“八”字切口入路 钢板内固定 跟骨骨折
下载PDF
微创海马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并发症的影响因素
9
作者 罗鹰 窦伟誉 +3 位作者 吴小杭 陈璟昆 彭昌贵 潘剑英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3-88,共6页
目的探讨跗骨窦切口海马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21年01月至2022年4月跗骨窦切口海马型钢板内固定治疗的85例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跟据术后并发症情况,将所有患者分... 目的探讨跗骨窦切口海马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21年01月至2022年4月跗骨窦切口海马型钢板内固定治疗的85例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跟据术后并发症情况,将所有患者分为并发症组与无并发症组。根据患者临床结局分为两组:并发症组和非并发症组。非并发症组定义为术后6个月内恢复到基线功能,能正常工作和日常活动,无持续镇痛药需求。并发症组定义为,骨折并发症需再住院治疗,使用助行器和持续镇痛药物。应用单因素以及多因素方法分析跗骨窦切口海马钢板内固定治疗跟Sanders Ⅱ、Ⅲ型骨骨折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指出骨折至手术时间、Sander Ⅲ型、术后Bohler角、DVBA是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与术后并发症发生无关。结论临床医师应警惕Sander Ⅲ型、术后Bohler角恢复不佳、骨折至手术时间长的跟骨骨折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跗骨窦切口 海马型钢板内固定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观察小切口解剖钛钢板内固定术对跟骨粉碎性移位骨折的效果
10
作者 王钢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3期52-55,共4页
目的观察小切口解剖钛钢板内固定术在跟骨粉碎性移位骨折治疗中的疗效,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82例跟骨粉碎性移位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参照组及研究组,每组41例。参照组采用传统切口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研究组进行小切口... 目的观察小切口解剖钛钢板内固定术在跟骨粉碎性移位骨折治疗中的疗效,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82例跟骨粉碎性移位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参照组及研究组,每组41例。参照组采用传统切口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研究组进行小切口解剖钛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Baird踝关节评分、踝-后足评分量表(AOFAS)评分及跟骨生理解剖结构指标(跟骨高度、跟骨宽度、跟骨轴长和Bohler角),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研究组VAS评分(2.31±0.93)分低于参照组的(3.87±0.78)分,Baird踝关节评分(94.95±2.82)分和AOFAS评分(88.41±2.70)分高于参照组的(90.44±2.73)、(84.49±2.47)分(P<0.05)。研究组术后跟骨宽度(29.73±1.25)mm与跟骨高度(29.44±1.02)mm小于参照组的(39.38±1.76)、(39.47±0.96)mm,跟骨轴长(68.43±1.26)mm长于参照组的(54.32±3.77)mm(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68.37±6.83)min、住院时间(10.84±0.86)d和骨折愈合时间(72.13±2.54)d短于参照组的(87.84±11.78)min、(14.78±0.51)d、(93.57±3.49)d,术中出血量(103.64±13.72)ml少于参照组的(152.79±11.63)ml(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5.12%高于参照组的80.49%(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2.44%低于参照组的19.51%(P<0.05)。结论跟骨粉碎性移位骨折采取小切口解剖钛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既可以节省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还能改善患者踝关节功能与足功能,缓解患者疼痛感,预防并发症发生,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切口解剖钛钢板内固定术 跟骨粉碎性移位骨折 疼痛 踝关节功能 足功能
下载PDF
闭合复位小切口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疗效
11
作者 张大闯 王亮 +1 位作者 任凯 吕东 《临床骨科杂志》 2024年第4期527-530,共4页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小切口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将99例锁骨骨折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组(采用闭合复位小切口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51例)和B组(采用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48例)。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小切口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将99例锁骨骨折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组(采用闭合复位小切口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51例)和B组(采用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48例)。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1个月疼痛VAS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骨折愈合时间、肩关节活动度。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7~12个月。两组骨折均功能复位。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1个月疼痛VAS评分A组均优于B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A组低于B组(P<0.05)。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肩关节活动度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合复位小切口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患者术后疼痛轻、对骨折端血运干扰小的优势,能在较小的创伤下达到理想的固定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合复位 小切口 锁定钢板内固定 锁骨骨折
下载PDF
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
12
作者 缪小兵 洪克建 +1 位作者 戴永平 张君 《临床外科杂志》 2024年第8期874-877,共4页
目的探讨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对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2015年4月~2021年5月收治的老年胫骨平台骨折病人103例,按手术方法分为两组,研究组52例,采用双切口双钢板治疗;对照组51例,采取锁定钢板内固定治... 目的探讨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对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2015年4月~2021年5月收治的老年胫骨平台骨折病人103例,按手术方法分为两组,研究组52例,采用双切口双钢板治疗;对照组51例,采取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的围手术期指标、膝关节功能、膝关节稳定性、膝关节并发症。结果研究组住院时间为(7.8±2.0)天,对照组为(10.0±2.4)天,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HSS评分分别为(66.9±5.4)分、(78.4±6.6)分和(83.8±6.1)分,对照组分别为(64.2±6.1)分、(74.0±7.3)分和(82.0±6.8)分,两组术后3个月、6个月的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研究组的胫骨迁移距离为(2.54±0.50)mm,对照组为(2.84±0.67)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膝关节后倾角分别为(4.12±1.10)°、(5.03±0.96)°和(5.46±1.52)°,对照组分别为(6.11±1.43)°、(6.67±1.54)°和(7.50±1.8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3个月、6个月的活动度分别为(104.3±8.2)°和(117.4±7.6)°,对照组分别为(96.8±8.9)°和(111.8±8.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出现并发症3例,对照组10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胫骨平台骨折临床效果肯定,对于促进术后早期膝关节功能恢复、维持膝关节功能稳定较锁定钢板内固定更加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切口 双钢板 内固定 老年 胫骨平台骨折
下载PDF
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术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愈合程度、稳定性、骨代谢的影响
13
作者 吴应国 邵建敏 +3 位作者 徐军志 温恒萍 刘华凯 蒋星海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4年第17期53-56,共4页
目的 观察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术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愈合程度、稳定性、骨代谢的影响。方法 68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手术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单侧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和试验组(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各34... 目的 观察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术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愈合程度、稳定性、骨代谢的影响。方法 68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手术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单侧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和试验组(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各34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及愈合情况、临床疗效、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骨折复位后的稳定性[术后即刻及3、6个月的胫骨平台内翻角及后倾角]、术后血清骨代谢指标[骨钙素(BGP)、人降钙素(hCT)及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操作耗时、术中出血总量及切口长度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开始锻炼时间(5.54±1.03)d、下地负重时间(5.03±0.75)周及骨折愈合时间(11.04±1.78)周相比于对照组患者的(9.65±2.48)d、(6.75±1.02)周、(14.89±2.20)周明显更短(P<0.05)。术后3、6个月,试验组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分别为67.65%、91.18%,均高于对照组的38.24%、70.59%(P<0.05)。试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8.82%低于对照组的29.41%(P<0.05)。术后3、6个月时,试验组患者胫骨平台内翻角与术后即刻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胫骨平台内翻角与术后即刻比较明显变大,且对照组显著大于试验组(P<0.05);两组患者胫骨平台后倾角与术后即刻比较均明显变大,且对照组患者明显大于试验组(P<0.05)。术后3、6个月,试验组患者血清BGP、hCT及BAL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单侧钢板内固定术,能够加快患者的骨折愈合速度,预防或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更具有生物力学上的稳定性,能够促进骨折部位的骨代谢及骨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术 胫骨平台骨折 愈合程度 稳定性 骨代谢
下载PDF
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效果
14
作者 毕楷 朱书朝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17期58-60,共3页
目的:观察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3年6月该院收治的85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n=43)和对照组(n=42)。对照组采用单侧锁定加压钢... 目的:观察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3年6月该院收治的85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n=43)和对照组(n=42)。对照组采用单侧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研究组采用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优良率,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膝关节功能量表(LKS)]评分,胫骨平台指标(后倾角、内翻角、轴向刚度)水平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手术优良率为95.35%(41/43),高于对照组的78.57%(33/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LKS评分均高于术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胫骨平台后倾角和内翻角均低于术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研究组轴向刚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98%(3/43),低于对照组的23.81%(1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可提高手术优良率和膝关节功能,改善胫骨平台后倾角、内翻角及轴向刚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效果优于单侧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术 单侧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 膝关节功能 优良率 并发症
下载PDF
双侧切口双侧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效果
15
作者 丁联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19期44-47,共4页
目的:观察双侧切口双侧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该院收治的6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单侧切口单侧钢板内固定... 目的:观察双侧切口双侧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该院收治的6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单侧切口单侧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双侧切口双侧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水平、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膝关节功能[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功能量表(HSS)]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6.67%(29/30),高于对照组的73.33%(2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观察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HS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侧切口双侧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可缩短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提高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和膝关节功能评分,降低疼痛评分,效果优于单侧切口单侧钢板内固定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 双侧切口双侧钢板内固定术 膝关节功能 疼痛 并发症
下载PDF
双切口三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
16
作者 张磊 郭健 《临床研究》 2024年第6期86-89,共4页
目的探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CTPF)患者采用双切口三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3年6月在范县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60例CTPF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实行单侧钢板内固定术,研究... 目的探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CTPF)患者采用双切口三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3年6月在范县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60例CTPF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实行单侧钢板内固定术,研究组实行双切口三钢板内固定术,对两组围手术期指标、膝关节恢复情况、复位效果、胫骨平台内翻角、胫骨平台内侧后倾角、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手术、骨折愈合、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负重时间较对照组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较术前升高,且研究组HS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复位优良率(100.00%)较对照组(80.00%)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个月两组胫骨平台内翻角、胫骨平台内侧后倾角较术前均有所增大,且研究组胫骨平台内翻角、胫骨平台内侧后倾角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67%)较对照组(30.00%)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切口三钢板内固定术应用于CTPF患者中,能够改善围手术期指标,促进关节复位及功能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切口三钢板内固定术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 临床效果
下载PDF
解剖型锁定钢板联合TightRope内固定治疗锁骨远端骨折的效果 被引量:1
17
作者 梁吉华 邵伟忠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3年第19期15-19,共5页
目的:探讨解剖型锁定钢板联合Tight Rope内固定治疗锁骨远端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创伤骨科2015年4月—2021年6月收治的93例锁骨远端骨折患者,按其治疗方式分对照组(n=46)和观察组(n=47)。对照组接受锁骨钩钢板... 目的:探讨解剖型锁定钢板联合Tight Rope内固定治疗锁骨远端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创伤骨科2015年4月—2021年6月收治的93例锁骨远端骨折患者,按其治疗方式分对照组(n=46)和观察组(n=47)。对照组接受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接受解剖型锁定钢板联合Tight Rope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肩关节功能、骨形成蛋白-2(BMP-2)、凝血指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但骨折愈合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观察组肌力、肩关节活动度、日常活动、疼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观察组BMP-2、凝血酶原时间(PT)均高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26%)低于对照组(21.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术,解剖型锁定钢板联合Tight Rope内固定术治疗锁骨远端骨折的效果更理想,在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骨折愈合、并发症控制等方面均有明确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远端骨折 Tighr ROPE 解剖型锁定钢板 锁骨钩钢板 内固定术 肩关节功能 发症
下载PDF
空心螺钉和T形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临床效果比较
18
作者 吴伟 刘晓峰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3年第11期46-49,共4页
目的比较空心螺钉和T形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8月无锡市中医医院创伤骨科100例诊断为踝关节骨折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后踝骨折固定方法不同将其分为空心螺钉组和T形解剖钢板组,每组50例... 目的比较空心螺钉和T形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8月无锡市中医医院创伤骨科100例诊断为踝关节骨折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后踝骨折固定方法不同将其分为空心螺钉组和T形解剖钢板组,每组50例。空心螺钉组行空心螺钉内固定,T形解剖钢板组行T形解剖钢板内固定。比较两组的手术及恢复情况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疼痛程度。结果T形解剖钢板组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空心螺钉组,术中失血量明显多于空心螺钉组,骨折愈合时间显著短于空心螺钉组(P<0.05);两组的伤口拆线时间、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的美国足踝外科医生协会评分系统(AOFAS)、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个月,T形解剖钢板组的AOFAS评分明显高于空心螺钉组(P<0.05);术后6个月,T形解剖钢板组的VAS评分明显低于空心螺钉组(P<0.05)。结论与空心螺钉内固定相比,T形解剖钢板内固定后踝生物力学强度更好、固定更坚强。但总体来说二者各有利弊,应互为补充。在临床应用中应综合判断、决定采取何种固定方式,以求更大限度地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恢复患者的踝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骨折 后踝骨折 空心螺钉内固定 T形解剖钢板内固定 踝关节功能
下载PDF
前外侧入路解剖钢板内固定与后外侧Frosch入路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2
19
作者 谭能贤 吴文正 +4 位作者 欧阳崇志 郑楚荣 罗列良 古鹏 郑晓辉 《广西医学》 CAS 2023年第5期501-505,共5页
目的比较前外侧入路解剖钢板内固定与后外侧Frosch入路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前外侧解剖钢板组25例与后外侧支撑钢板组14例。前外... 目的比较前外侧入路解剖钢板内固定与后外侧Frosch入路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前外侧解剖钢板组25例与后外侧支撑钢板组14例。前外侧解剖钢板组采用前外侧入路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后外侧支撑钢板组采用后外侧Frosch入路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完全负重活动所需时间、术后6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术后6个月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与Rasmussen膝关节解剖评分,以及术后1 d及术后6个月的胫骨平台后倾角(PTS)、胫骨平台内翻角(TP-TSA)。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完全负重活动所需时间、术后6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术后6个月HSS膝关节评分和Rasmussen膝关节解剖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后外侧支撑钢板组术后1 d的TP-TSA大于前外侧解剖钢板组(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1 d及术后6个月的PTS、术后6个月TP-TSA比较,以及各组内术后1 d与术后6个月的TP-TSA、PT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前外侧入路解剖钢板内固定或后外侧Frosch入路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均能取得满意疗效,两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临床上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及术者习惯进行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 前外侧入路 解剖钢板内固定 后外侧Frosch入路 支撑钢板内固定 疗效
下载PDF
L型解剖锁定钢板与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在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付彬 高士杰 +2 位作者 武永东 武晔 魏金栋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9期1241-1245,共5页
目的:探讨L型解剖锁定钢板与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LCP)在胫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12例胫骨中下段骨折病人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LCP组和L型锁定组,每组各56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患肢骨折端疼痛程度... 目的:探讨L型解剖锁定钢板与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LCP)在胫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12例胫骨中下段骨折病人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LCP组和L型锁定组,每组各56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患肢骨折端疼痛程度、血液流变学、踝关节功能和术后并发症。结果:L型锁定组切口愈合、骨痂形成及骨折愈合的时间均短于LCP组(P<0.05);术后3 d及7 d,L型锁定组的VAS评分低于LCP组(P<0.05);术后7 d,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均低于术前(P<0.05),且L型锁定组低于LCP组(P<0.05);术后3个月,L型锁定组的踝关节优良率高于LCP组(P<0.05),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LCP组(P<0.05)。结论:L型解剖锁定钢板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更能促进术后恢复,改善术后疼痛、血液流变学和踝关节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型解剖锁定钢板 锁定钢板内固定术 胫骨中下段骨折 术后疼痛 骨折愈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