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不同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疗效及对距下关节活动度的影响 被引量:28
1
作者 戴鹏 孙劲 +3 位作者 黄晖 付纳新 刘鹏宇 叶俊刚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2014年第4期285-288,共4页
背景:跟骨是骨折常见部位,解剖学结构复杂,复位难度较大。手术是关节内骨折治疗的主要策略,既可恢复骨折部位形态,又可达到关节面重建的效果。目前选择何种入路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尚存在争议。目的:探讨不同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在Sa... 背景:跟骨是骨折常见部位,解剖学结构复杂,复位难度较大。手术是关节内骨折治疗的主要策略,既可恢复骨折部位形态,又可达到关节面重建的效果。目前选择何种入路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尚存在争议。目的:探讨不同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在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治疗中的效果及其对距下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1年2月至2013年9月接受跗骨窦间隙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26例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患者治疗情况(观察组),收集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及VAS评分),测量术前、术后3个月的跟骨长、宽、高度及B?hler和Gissane角,采用Maryland评分及AOFAS评分评价术后6个月的恢复情况,Morrey法评价术后6个月的距下关节活动度并记录末次随访的并发症情况。选取同期的28例接受"L"形外侧扩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的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患者作为对照(对照组)。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切口长度小于对照组,术后引流量及术后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跟骨长、宽、高度及B?hler和Gissane角均优于术前,但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的Maryland评分和AOFA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且距下关节的重度受限率及评分均较低,而轻度受限率较高,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跗骨窦间隙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患者的效果较好,促进术后恢复并减少对距下关节功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跗骨窦间隙入路 “L”形外侧扩大入路 内固定 跟骨关节内骨折 距下关节
下载PDF
颈椎后路3种手术方式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生理曲度的影响及远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16
2
作者 苟波 苏权 《空军医学杂志》 2018年第1期28-31,35,共5页
目的观察颈椎后路3种手术方式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生理曲度的影响及其远期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6月在宝鸡市中医医院住院治疗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26例,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组(A组)44... 目的观察颈椎后路3种手术方式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生理曲度的影响及其远期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6月在宝鸡市中医医院住院治疗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26例,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组(A组)44例、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术组(B组)39例和颈椎后路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组(C组)43例。术后所有患者均完成12个月的随访,观察患者术前、术后3、12个月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和轴性症状,并测量颈曲夹角和椎间高度。结果 3组患者术后3、12个月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且术后12个月,A组和C组患者JOA评分均高于B组,VAS评分均低于B组(P<0.05),而A组和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A组和C组神经功能改善的优良率明显高于B组(P<0.05)。术后3个月3组颈曲夹角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C组颈曲夹角与A组、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后路3种手术方式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有较好的近期疗效。从远期疗效来看,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和颈椎后路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对术后神经功能和轴性症状的改善要明显优于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术;而颈椎后路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相较于其他两种术式能够更有效地恢复颈椎曲度和椎间高度,不失为颈椎后路减压、固定的一种可靠的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生理曲度 远期疗效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术 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侧块螺钉内固定术
下载PDF
单侧经横突上缘椎体侧壁入路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魏嘉良 朱宇 +7 位作者 李毅 李高磊 卢文龙 樊晓韩 黎少言 张跃 梁龙博 王泽渊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595-1598,共4页
目的验证单侧经横突上椎体侧壁入路安全可靠性, 与临床中运用最广泛的单侧经椎弓根入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各项数据对比, 探讨单侧经横突上缘椎体侧壁入路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运用3D Slice... 目的验证单侧经横突上椎体侧壁入路安全可靠性, 与临床中运用最广泛的单侧经椎弓根入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各项数据对比, 探讨单侧经横突上缘椎体侧壁入路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运用3D Slicer印证经横突上缘椎体侧壁入路简单安全可靠;收集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自2019年11月至2020年12月的77例患者, 分别为运用单侧经横突上缘椎体侧壁入路患者40例和单侧经椎弓根入路患者37例, 对比两种入路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各项指标及远期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均完成治疗, 无并发症;两组患者术后ODI和VAS均显著降低(t=0.000, P<0.05), 且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前VASt=0.690, 术后VASt=0.231, 术后3个月VASt=0.866;术前ODIt=0.979, 术后ODIt=0.563, 术后3个月ODIt=0.375, P>0.05);椎体高度恢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84, P>0.05);术中骨水泥灌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12, P>0.05);而单侧经横突上椎体侧壁入路组在手术时长[15(14~16) min比22(20~24) min, t=0.000, P<0.05]、建立通道透视次数[5(4.00~6.00)比10(8.00~10.75), t=0.000, P<0.05]均优于单侧经椎弓根入路患者组;且术后X线回示骨水泥灌注位于椎体前缘正中线(35比5, t=0.000, P<0.05)。结论两种入路均能使患者得到满意治疗效果, 椎体侧壁组可使骨水泥推注椎体前缘且过椎体中线, 生物力学更稳定, 且手术时间短, 透视次数少, 不易伤及脊髓, 操作简便且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压缩骨折 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 经横突上椎体侧壁入路 经椎弓根入路 单侧入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