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L5横突-S1上关节突成形技术行椎间孔镜手术治疗高髂嵴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4
1
作者 黄鹏博 宋晓磊 +1 位作者 王红建 吴志朋 《颈腰痛杂志》 2023年第1期110-112,共3页
目的在高髂嵴的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PETD手术中,尝试采用L5横突-S1上关节突成形技术建立工作通道,探讨其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3例高髂嵴L5-S1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中将L5横突与S1上关节突的部分磨除,使椎间孔得以显露,顺... 目的在高髂嵴的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PETD手术中,尝试采用L5横突-S1上关节突成形技术建立工作通道,探讨其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3例高髂嵴L5-S1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中将L5横突与S1上关节突的部分磨除,使椎间孔得以显露,顺利建立工作通道,内镜下摘除突出的髓核组织。术后随访1年以上,评估其手术疗效。结果手术时间67~92 min、平均(87.2±16.9)min;术中X线透视17~62次、平均(27.3±10.2)次。术中未发生硬膜撕裂、神经根损伤、椎间隙感染等并发症;术后出现1例下肢麻木,5 d后自行消失。随访12~30个月、平均(19.2±5.3)个月。与术前比较,术后1 d、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和ODI指数均有显著改善(P<0.05),且术后疗效指标较为平稳。末次随访时,总体优良率为91.3%。结论对于髂嵴较高、横突肥大的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L5横突-S1上关节突路径的PETD手术可建立理想的工作通道,减压效果较好,手术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l5-s1节段 椎间孔镜 l5横突-s1上关节突成形 PETD
下载PDF
PEID与PETD治疗L5-S1钙化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对比 被引量:3
2
作者 何丽蔚 唐步顺 +1 位作者 应春宁 陈福宇 《浙江创伤外科》 2023年第1期158-161,共4页
目的探讨分析PEID与PETD在治疗L5-S1钙化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比较。方法回顾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64例L5-S1钙化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按术式不同分为PEID组、PETD组两组(各32例),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手术时... 目的探讨分析PEID与PETD在治疗L5-S1钙化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比较。方法回顾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64例L5-S1钙化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按术式不同分为PEID组、PETD组两组(各32例),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前、术后1、3、12个月的腰痛和腿痛VAS评分以及ODI指数,术后12个月时改良MacNab评分。结果PEID组在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两方面优于PETD组(P<0.05);而在术中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两方面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各时间点腰痛、腿痛VAS评分及ODI指数较术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而两组患者在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腰痛、腿部VAS评分及ODI指数比较均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12个月时优良率(改良MacNab评分)比较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EID与PETD在治疗L5-S1钙化腰椎间盘突出症时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与PETD相比,PEID在治疗L5-S1钙化腰椎间盘突出症时手术时间更短且透视次数更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5-s1 钙化腰椎间盘突出症 经皮内镜 椎板间入路 椎间孔入路
下载PDF
经椎板间入路和经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下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15
3
作者 陶晖 张银顺 +6 位作者 董福龙 钱军 李伟 章仁杰 刘畅 杨庆国 申才良 《颈腰痛杂志》 2019年第5期587-589,594,共4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椎板间入路(PEID)和经椎间孔入路(PETD)行脊柱内镜手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3月行脊柱内镜下髓核摘除手术治疗的114例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PEID手术56例,PETD手术58例),对...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椎板间入路(PEID)和经椎间孔入路(PETD)行脊柱内镜手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3月行脊柱内镜下髓核摘除手术治疗的114例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PEID手术56例,PETD手术58例),对比两种手术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PEID组手术时间和透视次数均显著少于PET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的VAS评分和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改良MacNab标准,PEID组优良率为85.7%,PETD组优良率为86.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ID组出现3例硬脊膜撕裂(无脑脊液漏),2例神经根损伤(均经保守治疗后好转),6例短暂性下肢症状加重,2例术后复发;PETD组未出现硬脊膜撕裂,2例神经根损伤(1例经保守治疗后恢复,1例永久性损伤),3例出现短暂的下肢症状加重,3例术后复发。结论PEID与PETD均可以用于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二者相互补充,其中PEID手术时间短,透视次数少,但硬脊膜和神经根损伤风险较PETD高。临床应用中应根据解剖特点,并结合操作者的熟练程度选择手术合适的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l5-s1 椎间孔镜 髓核摘除
下载PDF
椎板间入路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患者术后再手术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4
作者 董建国 刘广辉 《颈腰痛杂志》 2021年第3期346-348,共3页
目的分析椎板间入路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opic interlaminar discetomy,PEI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再手术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17年1月~2019年6月本院脊柱外科收治... 目的分析椎板间入路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opic interlaminar discetomy,PEI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再手术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17年1月~2019年6月本院脊柱外科收治的200例LDH患者,均采用PEID手术治疗,评估其术后疗效。统计患者再手术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s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再手术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74.87±7.91)min,术后住院天数(4.48±2.15)d,住院总费用(2.53±0.35)万元,术后15例出现神经根痛,5例出现切口感染;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3个月的JOA评分、ODI指数和VAS评分均获得显著改善,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进行总体疗效评价:优51例,良69例,可55例,差25例;再手术组共25例,未再手术组175例,两组患者临床表现、病程、年龄和Pfirrmann分级存在明显差异(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腰腿痛并重、年龄≥50岁、病程>1年和PfirrmannⅣ级为LDH患者再次手术的独立性危险因素(P<0.05)。结论PEID手术治疗L 5-S 1 LDH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而腰腿痛并重、年龄≥50岁、病程>1年和PfirrmannⅣ级是影响患者术后再手术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内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 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 临床疗效 再手术
下载PDF
PEID与MED技术在L5-S1节段脱出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2
5
作者 王震 《颈腰痛杂志》 2019年第5期678-681,共4页
目的探讨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与经皮椎板间入路内镜下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治疗L 5-S 1节段脱出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差异。方法纳入2013年3月-2... 目的探讨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与经皮椎板间入路内镜下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治疗L 5-S 1节段脱出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差异。方法纳入2013年3月-2016年3月我院行微创手术治疗的61例L 5-S 1节段脱出游离型LDH患者,依据其手术方案不同分为两组:MED组29例,均予以MED手术治疗;PEID组32例,均予以PEID手术治疗。两组患者术后均随访1年以上,对其相关疗效指标进行评价。结果①围手术期:与MED组相比,PEID组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缩短(P<0.05),术中X线曝光次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两组患者术后3 d和1年的腰腿疼痛VAS评分和ODI指数均显著改善(P<0.05),但PEID组术后3 d的腰腿疼痛VAS评分显著低于MED组(P<0.05);③术后1年进行疗效对比,PEID组的优良率为93.8%,与MED组的优良率96.6%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MED组术中出现2例脑脊液漏、术后1例S1神经支配区感觉异常,并发症发生率为10.3%;PEID组术中出现椎管内高水压综合征2例,发生率为6.2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术式均可取得较好效果,但PEID技术更具微创优势,且术后早期腰腿疼痛改善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5-s1节段 腰椎间盘突出症 髓核脱出 髓核游离 椎间盘镜 椎板间入路
下载PDF
西地那非成功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所致女性神经源性性功能障碍
6
作者 郑捷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CAS 2008年第1期71-72,共2页
关键词 女性性功能障碍 椎间盘突出 l5-s1 西地那非 神经源性 治疗 PDE-5抑制剂 神经血管损伤
下载PDF
经皮椎板间入路全脊柱内镜手术治疗L5-S1节段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27例 被引量:7
7
作者 赵金龙 《颈腰痛杂志》 2019年第4期520-522,共3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板间入路全脊柱内镜下手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治疗L 5-S 1节段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1月~2017年11月行PEID手术治疗的27例L... 目的探讨经皮椎板间入路全脊柱内镜下手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治疗L 5-S 1节段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1月~2017年11月行PEID手术治疗的27例L 5-S 1节段钙化型LDH患者,统计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并通过术前和术后随访期间的VAS评分、ODI指数进行疗效评价,并于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全部患者均手术成功,手术时间为(74.3±7.5)min。术中2例下肢麻木感,予以对症处理1周后好转。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6-27个月、平均25.2个月。与术前相比,术后3 d、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指数均获显著改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经MacNab标准评估疗效,其优良率为92.6%。结论钙化型LDH患者采用PEID手术治疗,可有效减轻疼痛、改善腰椎功能,其创伤性小,且手术安全可靠,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板间入路 全脊柱内镜手术 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l5-s1节段
下载PDF
经腹L_5-S_1椎间盘切吸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8
作者 宋超 卢武胜 +6 位作者 王雪松 王世平 阿家应 赵敏 李剑源 杜开 李淑娴 《华西医学》 CAS 2000年第4期478-480,共3页
目的 :探讨经腹腔穿刺腰 5 -骶 1(L5-S1)椎间盘切吸术的安全性、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 12具成人尸体进L5-S1局部解剖研究后 ,再对 2 0例L5-S1椎间盘突出患者的前方腹腔脏器影像观察。最后选择 15例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X... 目的 :探讨经腹腔穿刺腰 5 -骶 1(L5-S1)椎间盘切吸术的安全性、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 12具成人尸体进L5-S1局部解剖研究后 ,再对 2 0例L5-S1椎间盘突出患者的前方腹腔脏器影像观察。最后选择 15例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X线监视下进行经腹腔穿刺L5-S1椎间盘髓核切吸术。结果 :L5-S1前方髂血管内侧区域 (‘ <’)无大血管及重要神经干通过 ;骶中动、静脉较细且能随椎前筋膜左右推动 ;空、回肠及乙状结肠与L5-S1前缘无固定解剖关系 ,且有较大的移动度 ,用杵状压腹器可以完全将其推开 ;经此路径做髓核切吸无明显并发症 ,有效率达 92 85 %。结论 :经腹腔穿刺行L5-S1椎间盘切吸术安全、有效率高 ,并拓宽了APLD术的适应证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腹l5-s1椎间盘切吸术 经皮穿刺 介入放射学 椎间盘突出 适应证 禁忌证
下载PDF
腹腔镜前路L_5~S_1椎间盘手术的血管解剖观察 被引量:7
9
作者 谢加兴 刘金伟 +1 位作者 丁自海 吴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44-646,649,共4页
目的:阐明髂间三角区内血管的分布规律,为腹腔镜前路L5~S1椎间盘手术提供安全靶区。方法:31例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防腐固定腰椎标本,年龄58.2岁。观测并分析髂间三角内与腹腔镜前路L5~S1椎间盘手术相关的血管解剖数据。结果:L5... 目的:阐明髂间三角区内血管的分布规律,为腹腔镜前路L5~S1椎间盘手术提供安全靶区。方法:31例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防腐固定腰椎标本,年龄58.2岁。观测并分析髂间三角内与腹腔镜前路L5~S1椎间盘手术相关的血管解剖数据。结果:L5~S1椎间盘的高度、宽度分别为(1.87±0.21)cm、(5.07±0.60)cm;主动脉杈(AB)与髂总静脉汇合处(CCIV)分别位于L5~S1椎间盘上缘(3.97±1.24)cm、(2.75±1.46)cm处;夹角分别为(52.4±12.0)°、(78.4±22.1)°;骶正中动脉(MSA)存在于所有的标本中,在L5~S1椎间盘上、下缘处的外径分别为(0.16±0.04)cm、(0.14±0.05)cm;上、下缘水平到右髂动脉(RIA)的距离分别为(2.02±0.81)cm、(2.74±0.83)cm。左髂静脉(LIV)到右髂动脉的平均距离为3.60cm,占椎间盘宽度的71.3%(32.3%~124.4%)。结论:髂间三角内的血管解剖能满足腹腔镜前路L5~S1椎间盘手术要求,可作为手术治疗椎间盘疾患的选择靶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5-s1 椎间盘 血管解剖 微创外科
下载PDF
腹腔镜L5~S1前入路的血管影像解剖学观察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金伟 宋磊 +1 位作者 丁自海 吴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00-303,共4页
目的:为腹腔镜下L5~S1椎间盘前入路提供血管影像学依据。方法:对248例磁共振成像(MRI)轴位图像进行观察与测量,并依据L5~S1椎间盘前方"血管间隙"占椎间盘宽度的比例将其分为3型:标准型、狭窄型和阻挡型。结果:(1)左髂血管(L... 目的:为腹腔镜下L5~S1椎间盘前入路提供血管影像学依据。方法:对248例磁共振成像(MRI)轴位图像进行观察与测量,并依据L5~S1椎间盘前方"血管间隙"占椎间盘宽度的比例将其分为3型:标准型、狭窄型和阻挡型。结果:(1)左髂血管(LIV)内侧到正中线的距离为(1.48±0.83)cm;(2)右髂血管(RIV)内侧到正中线的距离为(1.68±0.61)cm;(3)L5~S1椎间盘前方血管间隙为(3.18±1.20)cm;(4)L5~S1椎间盘前方血管间隙与椎间盘宽度的比值(R)为(55.77±22.18)%。标准型占46.78%;狭窄型占14.11%;阻挡型占39.11%。血管间隙左侧内面为静脉者占98.79%,且有4.84%位于正中线的右侧。R值随年龄的增大而减小,且在女性较男性为大。结论:应用MRI轴位图像进行观察、分型,可以较好的进行术前评估。本文结果显示,60.89%可以较安全地从前方进入L5~S1椎间盘区,完成腹腔镜下前路L5~S1椎间盘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MRI l5-s1椎间盘 分型
下载PDF
CT误诊L_5~S_1椎间盘突出症20例分析
11
作者 林云涛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01年第10期962-962,共1页
关键词 CT 误诊 诊断 l5-s1 椎间盘突出症
下载PDF
椎间孔镜(TESSYS)入路相关的L_5~S_1节段椎间孔解剖学观测 被引量:21
12
作者 李嵩鹏 周游 +2 位作者 李定 张佩 李义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9-133,共5页
目的为侧后路经皮L5~S1节段椎间孔入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成人脊柱标本10具,左右共20侧,观测椎间孔镜侧后方入路时穿刺针与髂嵴、S1上关节突、L5出口根、硬膜囊以及椎体动静脉等结构的毗邻关系;并测量各型突出的... 目的为侧后路经皮L5~S1节段椎间孔入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成人脊柱标本10具,左右共20侧,观测椎间孔镜侧后方入路时穿刺针与髂嵴、S1上关节突、L5出口根、硬膜囊以及椎体动静脉等结构的毗邻关系;并测量各型突出的穿刺角度范围。结果所有数据经左右配对t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走行于S1上关节突根部的结构有L5脊神经后内侧支和L5节段动脉背侧支的降支及其伴行静脉。髂嵴最高点至脊柱中线的垂直距离为(9.25±0.47)cm,髂嵴最高点与上关节突前缘的冠状面夹角为(11.10±1.17)°,冠状面L5横突与髂嵴的距离为(10.78±0.81)mm,中央型、侧旁型和极外侧型进针角度分别为(83.00±1.92)°、(32.15±1.63)°^(62.60±1.70)°和(11.75±1.16)°,L5出口根、硬膜囊至上关节突定位点的距离分别为(8.30±0.87)mm和(17.29±1.06)mm,L5出口根下缘至椎间孔下缘距离为(5.84±0.67)mm,上关节突的高度为(11.31±0.96)mm,S1上关节突前后缘总长为(17.41±0.98)mm。结论侧后路经皮L5~S1节段椎间孔入路的穿刺定位较复杂,要求术者有较强的解剖学知识和空间想象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孔镜 l5-s1椎间孔 S1上关节突 解剖测量 穿刺定位
下载PDF
C4~5、T11~12、L5~S1椎间盘与相邻椎体扭转力学的特性 被引量:1
13
作者 罗清华 周成亮 +2 位作者 白玉和 任园 张树泉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0-32,36,共4页
对正常国人新鲜尸体C4~5、T11~12、L5~S1椎间盘与椎体进行扭转实验,分析C4~5、T11~12、L5~S1椎间盘与相邻椎体的扭转力学性质,确定不同部位的椎间盘与相邻椎体是否具有不同的扭转力学性质。取C4~5、T11~12、L5~S1椎间盘与相邻椎体标本... 对正常国人新鲜尸体C4~5、T11~12、L5~S1椎间盘与椎体进行扭转实验,分析C4~5、T11~12、L5~S1椎间盘与相邻椎体的扭转力学性质,确定不同部位的椎间盘与相邻椎体是否具有不同的扭转力学性质。取C4~5、T11~12、L5~S1椎间盘与相邻椎体标本各13个。在扭转实验机上进行实验。实验速度为5度/min,以统计分析和t检验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结果表明:C4~5组标本最大扭矩为979.6±148.94Ncm;最大扭转角为12.8±1.97°;最大切应力为4.24±0.71 MPa;T11~12组标本最大扭矩为2525.3±358.5 Ncm;最大扭转角为10.97±1.28°;最大切应力为5.86±0.83 MPa。C4~5、T11~12、L5~S1标本扭转力学性质有一定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脊柱 C4-5 T11-12 l5-s1 扭转 力学性质
下载PDF
Coaxial radiography guided puncture technique for 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A randomized control trial
14
作者 Li-Ping Chen Bin-Song Wen +6 位作者 Heng Xu Zheng Lu Lai-Jun Yan Han Deng Hong-Bo Fu Hong-Jie Yuan Pei-Pei Hu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3年第16期3802-3812,共11页
BACKGROUND The coaxial radiography-guided puncture technique(CR-PT)is a novel technique for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As the X-ray beam and the puncturing needle are maintained in a parallel and coaxial direction,t... BACKGROUND The coaxial radiography-guided puncture technique(CR-PT)is a novel technique for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As the X-ray beam and the puncturing needle are maintained in a parallel and coaxial direction,the X-ray beam can be used to guide the trajectory angle,facilitating the choice of the puncture site and providing real-time guidance.This puncture technique offers numerous advantages over the conventional anterior-posterior and lateral radiography-guided puncture technique(AP-PT),especially in cases of herniated lumbar discs with a hypertrophied transverse process or articular process,high iliac crest,and narrowed intervertebral foramen.AIM To confirm whether CR-PT is a superior approach to 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 compared to AP-PT.METHODS In this parallel,controlled,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herniated lumbar disc patients appointed to receive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 treatment were recruited from the Pain Management Department of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uzhou Medical University and Nanto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ixty-five participants were enrolled and divided into either a CR-PT group or an AP-PT group.The CR-PT group underwent CR-PT,and the AP-PT group underwent AP-PT.The number of fluoroscopies during puncturing,puncture duration(min),surgery duration(min),VAS score during puncturing,and puncture success rate were recorded.RESULTS Sixty-five participants were included,with 31 participants in the CR-PT group and 34 in the AP-PT group.One participant in the AP-PT group dropped out due to unsuccessful puncturing.The number of fluoroscopies[median(P25,P75)]was 12(11,14)in the CR-PT group vs 16(12,23)in the AP-PT group,while the puncture duration(mean±SD)was 20.42±5.78 vs 25.06±5.46,respectively.The VAS score was 3(2,4)in the CR-PT group vs 3(3,4)in the AP-PT group.Further subgroup analysis was performed,considering only the participants with L5/S1 segment herniation:9 patients underwent CR-PT,and 9 underwent AP-PT.The number of fluoroscopies was 11.56±0.88 vs 25.22±5.33;the puncture duration was 13.89±1.45 vs 28.89±3.76;the surgery duration was 105(99.5,120)vs 149(125,157.5);and the VAS score was 2.11±0.93 vs 3.89±0.6,respectively.All the above outcomes demonstrate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favoring the CR-PT treatment.CONCLUSION CR-PT is a novel and effective technique.As opposed to conventional AP-PT,this technique significantly improves puncture accuracy,shortens puncture time and operation time,and reduces pain intensity during punctur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rniated lumbar disc COAXIAl PUNCTURE ANTERIOR-POSTERIOR l5/S1
下载PDF
经皮内镜经椎间孔椎间盘切除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及术中穿刺困难发生情况 被引量:2
15
作者 谢富荣 沈茂荣 +3 位作者 玉超杰 张辉宇 熊志超 马东川 《广西医学》 CAS 2019年第9期1098-1100,共3页
目的 探讨经皮内镜经椎间孔椎间盘切除术(PETD)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并分析术中穿刺困难的发生情况及原因。方法纳入84例L5/S1节段椎间盘突出患者,均采用PETD治疗。比较手术前、术后7d及术后1个月腰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 目的 探讨经皮内镜经椎间孔椎间盘切除术(PETD)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并分析术中穿刺困难的发生情况及原因。方法纳入84例L5/S1节段椎间盘突出患者,均采用PETD治疗。比较手术前、术后7d及术后1个月腰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记录术中穿刺困难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原因及解决方案。结果患者VAS评分及ODI均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均P<0.05)。术中出现穿刺困难5例,其中遇到髂骨遮挡4例,遇到横突遮挡1例。结论PETD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可获得良好疗效,但术中有可能出现穿刺失败,而髂骨及横突的遮挡可能是造成手术穿刺困难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突出症 51节段 经皮内镜经椎间孔椎间盘切除术 穿刺困难 解剖因素
下载PDF
经皮内镜治疗腰5骶1腰椎间盘突出症两种入路短中期疗效分析
16
作者 王经纬 李洋 张会久 《中国医学工程》 2023年第1期23-27,共5页
目的对比脊柱微创手术中两种不同入路[椎间孔入路(PETD)/椎板间入路(PEID)]治疗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短中期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1年12月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102例L5/S1间盘突出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表分组,随机分... 目的对比脊柱微创手术中两种不同入路[椎间孔入路(PETD)/椎板间入路(PEID)]治疗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短中期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1年12月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102例L5/S1间盘突出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表分组,随机分成PETD组50例,PEID组52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C型臂使用次数、术后并发症、术后恢复时间以及短中期疗效。临床结果在术前、术后7天、术后6个月时进行测量。使用Oswestry残疾指数(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的测量特性评估下肢疼痛。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系统和MacNab腰椎功能优良率评价术后效果,以及两组术后腰痛、足背麻木缓解时间。结果PETD和PEID两组通过术前与术后比较均明显好转,腰腿痛以及神经根受压症状明显改善,MacNab腰椎功能优良率分别为100%(52/52)、100%(50/5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恢复情况,PETD组与PEID组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JOA评分与ODI均比术前明显好转(均P<0.05);PEID组的短中期疗效与PETD组基本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过程,PEID组的手术时间、C臂投照次数明显低于PETD组(均P<0.05)。PEID组术后腰痛以及足背麻木时间较PETD组较短(P<0.05)。结论两种入路是各有千秋,当患者存在L5/S1高髂嵴影响手术操作的情况下,尽可能选择PEID手术入路,因其无论从患者角度还是医师角度都有较明显的优点。但是无论是PEID还是PETD两种入路都是可以进行L5/S1间盘突出病变髓核摘除的。建议当无明显高髂嵴和肥大L5/S1横突时,对于初学者应首先选择PETD治疗,因其为局部浸润麻醉,可以和患者进行沟通,避免一定程度的神经损伤风险;在熟练操作后两种入路通过合适的术前规划都可以达到完美的治疗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突出症 高髂嵴 l5/S1 椎间孔入路 椎板间入路 手术入路 不同入路分析
下载PDF
视频辅助下前路椎间融合和钢板固定治疗L_5~S_1前滑脱症
17
作者 张桦 《脊柱外科杂志》 2006年第5期317-317,共1页
0—2度脊椎前滑脱基本无明显症状,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以及出现的一些影响背痛的因素,从而导致慢性下腰痛。标准的治疗方法为物理治疗和激素等非手术治疗,但有些患者因效果不佳需要手术治疗。Aunoble S等介绍一种治疗0—2度脊椎前滑脱... 0—2度脊椎前滑脱基本无明显症状,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以及出现的一些影响背痛的因素,从而导致慢性下腰痛。标准的治疗方法为物理治疗和激素等非手术治疗,但有些患者因效果不佳需要手术治疗。Aunoble S等介绍一种治疗0—2度脊椎前滑脱症的新技术:视频辅助下前路椎间融合和固定。选择慢性下腰痛2年以上并经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的20例患者,记录临床信息和根性痛情况。术前和术后(直至随访结束)应用Oswestry评分和可视性评分(visual analog score VAS)对腿痛和腰痛进行评估。X线平片提示0度滑脱8名、1度滑脱10名、2度滑脱2名(根据Meyerding分类法)。所有病例手术途径均为前路视频辅助下经腹膜后途径,行椎间盘摘除术、植入前路椎间融合器(填塞自体髂嵴松质骨)、以及三角锥形钢板固定。在分别3个月、6个月、12个月和24个月后对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情况进行评估。结果:11例女性和9例男性,平均年龄39岁,BMI为25.6岁。所有患者的向前滑脱部位均在L5,平均滑移19%,7例L5椎体变异。失血量低于100ml。所有患者术后均给予8周的腰围固定。男性患者均未出现逆行射精,女性也未出现性功能异常。1例2度滑脱的患者疼痛无明显缓解,再手术行腰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在2年的随访中有19例患者取得良好的融合(95%),Oswestry平均评分从术前的74%提高到术后随访结束时的21%,腰痛的可视性评分从6.5提高到2.7,而腿痛的评分是从6.2到3.4。在平均5.5个月内(6周到1年)有18例患者回到了工作岗位。结论:与后路椎间融合和固定技术相比,本技术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而疗效相似。但2度以上滑脱患者似乎不太适合于本技术。从研究中可以看到本技术的主要优点在于避免了腰后背肌肉的损伤以及减少失血量而有利于术后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路椎间融合 滑脱症 固定治疗 钢板固定 l5-s1 视频 慢性下腰痛 后路椎间融合
下载PDF
PEID与PETD治疗L5-S1钙化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对比
18
作者 苏智慧 马红娜 +1 位作者 柴祥雪 程瑞娟 《医药论坛杂志》 2023年第10期61-63,67,共4页
目的 对比椎板间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ID)与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TD)治疗L5-S1钙化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2年1月23日—2023年1月23日收入治疗的L5-S1钙化腰椎间盘突出... 目的 对比椎板间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ID)与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TD)治疗L5-S1钙化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2年1月23日—2023年1月23日收入治疗的L5-S1钙化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选取96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以数字随机表法分组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n=48)采取PETD进行治疗,观察组(n=48)采取PEID进行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各项指标、腰痛腿痛的VAS评分、ODI的指数、改良后MacNab的疗效。结果 两组出血量、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手术时长显著短于对照组、透视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的1个月、3个月、1年,两组腰痛腿痛的VAS评分、ODI的指数评分较术前均显著下降(P<0.05),但两组术前术后腰痛腿痛的VAS评分、ODI的指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良率为95.83%,与对照组的93.75%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在L5-S1钙化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PEID与PETD临床疗效相当,但相比PETD,PEID的手术时长更短,需要的透视次数更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化腰椎间盘突出症 l5-s1 PEID PETD 临床效果
原文传递
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58例
19
作者 沈友平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9年第3期159-159,共1页
关键词 综合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 l5-s1 腰椎间盘出 临床资料
下载PDF
经后路S1截骨短节段固定联合360°环形融合治疗青少年重度峡部发育不良性滑脱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正光 王冰 吕国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11-217,共7页
目的 :探讨经后路S1截骨L5-S1短节段内固定复位及360°环形融合术治疗青少年重度峡部发育不良性滑脱的优缺点及安全性。方法:2007年9月~2014年9月湘雅二医院共收治10例青少年重度L5峡部发育不良性滑脱患者,年龄15.8±2.6岁(1... 目的 :探讨经后路S1截骨L5-S1短节段内固定复位及360°环形融合术治疗青少年重度峡部发育不良性滑脱的优缺点及安全性。方法:2007年9月~2014年9月湘雅二医院共收治10例青少年重度L5峡部发育不良性滑脱患者,年龄15.8±2.6岁(12.5~18.0岁),均行后路S1截骨L5-S1短节段内固定复位,通过后外侧植骨和前路小切口椎间植骨完成360°环形植骨融合。分析手术前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VAS疼痛评分,脊柱全长X线片上测量脊柱-骨盆参数,包括滑脱百分比、骨盆入射角(PI)、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腰椎前凸角(LL)、胸椎后凸角(TK)、髋关节-S1后角距离(SFD)、C7铅垂线骶骨后角距离(SC7D)、T9倾斜角、腰骶角(Dub-LSA)及腰骶关节角(LSJA),观察矫正效果。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38±6个月,脊柱-骨盆参数手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变化如下:滑脱百分比由(78±17.5)%减至(4.5±4.2)%。PI值术前术后无明显变化,均为74.5±9.6°。SS由45.1°±8.5°增至49.2°±9.1°,PT由29.4°±8.4°减至25.3°±6.3°,LL由65.0°±10.3°减至50.2°±8.8°,TK由24.8°±7.1°增至37.2°±7.6°,SFD由58.1±12.4mm减至54.2±11.9mm,SC7D由51.6±37.8mm减至18.7±30.2mm,T9倾斜角由8.2°±4.8°减至1.5°±4.5°,Dub-LSA由76.6°±11.3°增至110.3°±12.4°,LSJA由32.1°±19.4°减至1.7°±12.3°。术后半年患者ODI由(60±7.4)%降为(9.5±2.1)%,VAS疼痛评分由7.2±1.1降为1.8±0.5。所有患者均无永久性神经损害、肌肉萎缩、假关节形成及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1例患者术后发生脑脊液漏,延长引流管放置时间至1周,伤口愈合可,无继发感染。2例患者出现下肢暂时性放射痛,经过理疗后逐渐消失。结论:经后路S1截骨L5-S1短节段内固定复位及360°环形融合术治疗青少年重度滑脱安全、有效,减少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并且可恢复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5-s1短节段内固定 360°环形融合 青少年重度峡部发育不良性滑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