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边条翼布局双垂尾抖振表面脉动压力风洞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李劲杰 杨青 +3 位作者 杨永年 牟让科 齐丕骞 张积亭 《实验流体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9-32,38,共5页
对边条翼布局双垂尾发生抖振时的表面脉动压力进行了风洞实验研究。实验在西北工业大学NF-3风洞进行。实验迎角范围:10°-40°,风速:50m/s。实验测量了垂尾内外侧表面各9处的脉动压力,并将脉动压力沿表面积分近似得到垂尾... 对边条翼布局双垂尾发生抖振时的表面脉动压力进行了风洞实验研究。实验在西北工业大学NF-3风洞进行。实验迎角范围:10°-40°,风速:50m/s。实验测量了垂尾内外侧表面各9处的脉动压力,并将脉动压力沿表面积分近似得到垂尾的根部弯矩响应。实验同时测量了垂尾根部应变、翼尖前缘及后缘的加速度响应。实验结果表明,通过不同测量方法得出的垂尾抖振响应规律一致,得到的垂尾抖振起始迎角相同,这表明垂尾的抖振响应是由边条涡破裂流作用在垂尾表面的脉动载荷引起的;随迎角增大,边条涡破裂流的能量不断增加,且越来越集中于低频范围,但当迎角过大时,边条涡的破裂点远离垂尾,破裂涡的能量耗散很大,从而作用在垂尾表面的脉动载荷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垂尾 抖振 边条涡 起始迎角 根部弯矩
下载PDF
边条翼布局流场及其双垂尾抖振特性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李劲杰 杨青 +4 位作者 肖春生 杨永年 牟让科 张积亭 齐丕骞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95-398,共4页
对边条翼双垂尾布局模型的流场进行了激光片光源显示实验研究.实验在西北工业大学NF-3风洞三元实验段进行.实验记录了沿机身轴向从边条到垂尾后缘共8个剖面位置的流动状态.测试迎角范围10°~35°,风速4 m/s.通过边条涡流场随... 对边条翼双垂尾布局模型的流场进行了激光片光源显示实验研究.实验在西北工业大学NF-3风洞三元实验段进行.实验记录了沿机身轴向从边条到垂尾后缘共8个剖面位置的流动状态.测试迎角范围10°~35°,风速4 m/s.通过边条涡流场随迎角的发展和破裂特性与前期双垂尾抖振实验获得的模型垂尾抖振响应特性的对比分析发现:垂尾翼根弯矩、翼尖加速度响应随迎角的变化均与边条涡的发展状态、是否破裂以及破裂程度密切相关.从而得出结论:边条涡破裂是引起边条翼布局双垂尾抖振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片光源 边条涡 双垂尾抖振 翼根弯矩 翼尖加速度
下载PDF
双垂尾抖振实验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李劲杰 杨青 +4 位作者 李建英 杨永年 牟让科 张积亭 齐丕骞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44-447,共4页
边条翼双垂尾布局是新一代战斗机的主要布局形式,这种气动布局可能引起双垂尾抖振,是飞机设计中的一个技术关键。边条翼布局双垂尾的抖振特性实验研究在西北工业大学低速风洞进行,测试迎角范围:0°~50°。实验还将垂尾位置前移... 边条翼双垂尾布局是新一代战斗机的主要布局形式,这种气动布局可能引起双垂尾抖振,是飞机设计中的一个技术关键。边条翼布局双垂尾的抖振特性实验研究在西北工业大学低速风洞进行,测试迎角范围:0°~50°。实验还将垂尾位置前移了30mm(15.8%垂尾平均气动弦长)进行测量,并将垂尾前后2种位置的响应进行了对比分析。对2种模型都测量了垂尾的根部弯矩响应和翼尖加速度响应的时间历程,经数据处理得出弯矩和加速度脉动响应的均方根值及功率谱密度分布。实验结果表明:1抖振主要发生在一弯模态;2当迎角达到20°后,翼根弯矩响应和翼尖加速度响应都急剧增加,抖振起始迎角约为20°;3抖振响应在迎角27~40°之间最大;4垂尾前后位置对抖振起始迎角影响不大,但对抖振响应强度有明显影响;5边条涡破裂是诱发边条翼布局双垂尾抖振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条涡 抖振起始迎角 翼根弯矩 翼尖加速度 功率谱密度
下载PDF
边条翼布局双垂尾抖振特性与机理风洞实验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李劲杰 杨青 +2 位作者 杨永年 牟让科 齐丕骞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97-402,共6页
对两种平面形状的边条翼布局模型分别作了双垂尾抖振实验和涡流场激光片光源显示实验研究。抖振实验测量了两种模型双垂尾的翼根弯矩响应和翼尖加速度响应,涡流场显示实验记录了两种模型上典型位置上的涡流场发展状态。通过边条涡流场... 对两种平面形状的边条翼布局模型分别作了双垂尾抖振实验和涡流场激光片光源显示实验研究。抖振实验测量了两种模型双垂尾的翼根弯矩响应和翼尖加速度响应,涡流场显示实验记录了两种模型上典型位置上的涡流场发展状态。通过边条涡流场随迎角的发展和破裂特性与模型垂尾抖振响应特性的对比分析发现:(1)垂尾翼根弯矩、翼尖加速度响应随迎角的变化均与边条涡的发展状态、是否破裂以及破裂程度密切相关;(2)主翼后掠角较大的情况下,机翼前缘涡与边条涡相互干扰,不但加快了涡的破裂使得双垂尾抖振起始迎角减小,而且使得垂尾的抖振响应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条涡 双垂尾抖振 翼根弯矩 翼尖加速度 抖振起始迎角
下载PDF
双垂尾对边条翼布局大迎角升力影响机理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郑遂 李桂生 +1 位作者 蔡广平 昂海松 《空气动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48-251,共4页
对边条翼双垂尾布局的垂尾导致大迎角升力减小现象的机理进行了研究。采用CFD方法分析一个类似于F-22战斗机的模型,发现在低速大迎角条件下,脱体涡流经垂尾外侧;垂尾下部附近气流方向向后并向外;垂尾外侧存在低压区,而垂尾内侧和垂尾间... 对边条翼双垂尾布局的垂尾导致大迎角升力减小现象的机理进行了研究。采用CFD方法分析一个类似于F-22战斗机的模型,发现在低速大迎角条件下,脱体涡流经垂尾外侧;垂尾下部附近气流方向向后并向外;垂尾外侧存在低压区,而垂尾内侧和垂尾间的机身上表面存在高压区。认为脱体涡在垂尾外侧表面产生吸力,在涡核下方诱导出向外的速度分量,致使垂尾处于"侧滑"气流中,从而使其表面压力内高外低,除了产生指向外侧的法向力外,也传递内侧高压至机身上表面。外倾垂尾上向外的法向力和机身上表面的高压区,是减小大迎角升力的直接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条翼布局 双垂尾 前体涡 大迎角 升力
下载PDF
双垂尾不利影响改善措施研究
6
作者 郑遂 李桂生 +1 位作者 蔡广平 昂海松 《实验流体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6-69,共4页
采用一个典型的双垂尾鸭式布局模型,利用CFD手段对垂尾导致大迎角升力减小现象的机理进行了研究。发现在低速大迎角条件下,前体脱体涡在机身后体诱导出向外的速度分量,致使垂尾处于'侧滑'气流中,增大了垂尾内侧压力,与此伴生的... 采用一个典型的双垂尾鸭式布局模型,利用CFD手段对垂尾导致大迎角升力减小现象的机理进行了研究。发现在低速大迎角条件下,前体脱体涡在机身后体诱导出向外的速度分量,致使垂尾处于'侧滑'气流中,增大了垂尾内侧压力,与此伴生的逆压梯度,削弱了前体涡强度和稳定性,从而使飞机升力减小。根据这一发现,设计了减小垂尾面积、垂尾前缘内偏和变化外倾角3种改善措施。通过风洞试验验证,减小垂尾面积和垂尾前缘内偏具有明显的改善大迎角升力特性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条翼布局 双垂尾 前体涡 大迎角 升力
下载PDF
A Study of the Vortical Flow over a Delta Wing with a Leading Edge Extension
7
作者 Heuy-Dong Kim Young-Ki Lee +1 位作者 Tae-Ho Kim Myoung-Hwan Sohn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03年第4期299-303,共5页
The present paper describes computational and experimental work on the vortex flow characteristics of a sharp-edged delta wing with a leading edge extension (LEX). Experiment was carded out using a low-speed wind tunn... The present paper describes computational and experimental work on the vortex flow characteristics of a sharp-edged delta wing with a leading edge extension (LEX). Experiment was carded out using a low-speed wind tunnel that has a test section of 3.5 m(W) × 2.45 m(H) × 8.7 m(L). The angle of attack of the delta wing ranges from 10° to 30°. The free stream velocity is fixed at 20 m/s, which corresponds to Reynolds number of 0.88 × 10^6 Computations using the mass-averaged implicit 3D Navier-Stokes equations were applied to predict the complicated vortical flow over the delta wing. The governing equations were discretized in space using a fully implicit finite volume differencing formation. The standard k-ε turbulent model was employed to close the governing equations. The present computations predicted the experimented flow field with a good accura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流 边界延伸引导 涡旋中心 涡旋强度 空气动力学 超音速飞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