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ust Storms in North China in 2002: A Case Study of the Low Frequency Oscillation 被引量:3
1
作者 范可 王会军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1期15-23,共9页
The low frequency oscillation in both hemispheres and its possible role in the dust weather storm events over North China in 2002 are analyzed as a case study. Results show that the Aleutian Low is linked with the Cir... The low frequency oscillation in both hemispheres and its possible role in the dust weather storm events over North China in 2002 are analyzed as a case study. Results show that the Aleutian Low is linked with the Circumpolar Vortex in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on a 30-60-day oscillation, with a weak Circumpolar Vortex tending to deepen the Aleutian Low which may be helpful for the generation of dust storm events. The possible mechanism behind this is the inter-hemispheric interaction of the mean meridional circulation, with the major variability over East Asia. The zonal mean westerly wind at high latitudes of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in the upper level troposphere may lead that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which then impacts the local circulation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Thus, the low frequency oscillation teleconnection is one possible linkage in the coupling between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circulation and dust events over North China. However,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the low frequency oscillation is unclea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ust storm events low frequency oscillation mean meridional circulation and local circulation relationship
下载PDF
Spatial-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Extreme Low Temperature Events in China during 1960-2009 被引量:1
2
作者 WANG Xiao-Juan GONG Zhi-Qiang +1 位作者 REN Fu-Min FENG Guo-Lin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SCIE 2012年第4期186-194,共9页
An objective identification technique is used to detect regional extreme low temperature events (RELTE) in China during 1960-2009. Their spatial-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l... An objective identification technique is used to detect regional extreme low temperature events (RELTE) in China during 1960-2009. Their spatial-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lowest temperatures of RELTE, together with th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the geometric latitude center, exhibit a double-peak feature. The RELTE frequently happen near the geometric area of 30°N and 42°N before the mid-1980s, but shifted afterwards to 30°N. During 1960-2009, the frequency~ intensity, and the maximum impacted area of RELTE show overall decreasing trends. Due to the contribution of RELTE, with long duratioh and large spatial range, which account for 10% of the total RELTE, there is a significant turning point in the late 1980s. A change to a much more steady state after the late 1990s is identified. In addition, the integrated indices of RELTE are classified and analyz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gional extreme low temperature events spatial-temporal features turning point frequency distribution
下载PDF
2020/2021年冬季三次全国型强冷空气过程及其低频特征 被引量:1
3
作者 袁媛 申乐琳 +1 位作者 晏红明 洪洁莉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57-1575,共19页
2020/2021年冬季,东亚地区的强冷空气过程多次爆发,持续强降温及伴随的大风、雨雪天气给人民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利用日尺度大气环流格点数据和地面气温站点资料,从次季节变化角度揭示了西伯利亚高压的低频振荡特征及对三次全国型... 2020/2021年冬季,东亚地区的强冷空气过程多次爆发,持续强降温及伴随的大风、雨雪天气给人民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利用日尺度大气环流格点数据和地面气温站点资料,从次季节变化角度揭示了西伯利亚高压的低频振荡特征及对三次全国型强冷空气过程(2020年12月13~15日、2020年12月29日至2021年1月1日、2021年1月6~8日)的重要影响。研究显示,2020/2021年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和中国东部地区气温变化都表现出明显的准双周(10~30 d)和30~60 d低频振荡特征,并且低频特征在冬季前期明显强于冬季后期。但是,三次强冷空气过程中低频振荡的特征各不相同,其中,第一次过程中准双周振荡有显著的正贡献,但30~60 d低频振荡为负贡献;而第二次和第三次过程兼有准双周和30~60 d低频振荡的共同作用,尤其第三次过程处于这两个低频波段的最强时期,这也导致第三次冷空气过程的降温幅度最大、低温影响范围最广,西伯利亚高压也发展最强。10~30 d低频西伯利亚高压的增强超前一候(5天)左右对冷空气爆发和中国东部地区强降温均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其中与冷空气爆发的关系超前1~2天最显著,与中国东部地区低温的关系超前2~3天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伯利亚高压 准双周 30~60 d 低频振荡 全国型强冷空气 低温事件
下载PDF
基于低频功率差量特征与双长短期记忆网络的非侵入式负荷监测方法 被引量:2
4
作者 周步祥 赵雯雯 +2 位作者 臧天磊 陈阳 闵昕玮 《电力自动化设备》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67-173,209,共8页
为提升负荷监测中事件检测与负荷识别的准确性与适应性,提出一种基于低频功率差量特征与双长短期记忆网络的非侵入式负荷监测方法。基于低频数据,根据电器正常运行造成的功率波动与事件启停造成的功率跳变之间的特性差异,提出一种事件... 为提升负荷监测中事件检测与负荷识别的准确性与适应性,提出一种基于低频功率差量特征与双长短期记忆网络的非侵入式负荷监测方法。基于低频数据,根据电器正常运行造成的功率波动与事件启停造成的功率跳变之间的特性差异,提出一种事件检测算法,该算法通过滑动窗内功率波动的差量特征排除波动干扰,实现事件准确定位并获取相关功率数据;建立一种双长短期记忆网络,对不同电器构建专一电器判别单元并进行训练;建立由各判别单元组成的事件识别网络,根据各判别单元输出的概率对事件进行综合判别,实现非侵入式负荷监测。基于测试数据集的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与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件检测 非侵入式负荷监测 长短期记忆网络 负荷识别 低频特征
下载PDF
汶川震前几种低频事件波形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邓津 李鹏 +1 位作者 马腾飞 赵凌云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7-170,282,共14页
列举分析了国外文献所记载的几类低频事件.选择汶川MS8.0地震主断层附近四川省部分台网宽频带数据,采用相应频段,进行带通滤波处理,检测到4种类似的低频事件波形.分别为低频震颤与滑移事件(ETS事件),深低频地震事件(LFE事件),深低频震... 列举分析了国外文献所记载的几类低频事件.选择汶川MS8.0地震主断层附近四川省部分台网宽频带数据,采用相应频段,进行带通滤波处理,检测到4种类似的低频事件波形.分别为低频震颤与滑移事件(ETS事件),深低频地震事件(LFE事件),深低频震动事件(DLF事件),以及超低频震动事件(VLF事件).定位分析实例证实,汶川震前的ETS和DLF等低频事件发生在主断层附近,表明大震发生之前龙门山断裂带附近有低频事件发生,主要为ETS和VLF两类事件及少量DLF事件.因有远震记录与LFE事件时间相近,无法确认此类事件是否存在.低频事件作为天然地震目录的补充,可为大震前兆和触发机理研究提供新的探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低频地震 震颤 低频震颤与滑移事件 深低频震动事件 超低频震动事件
下载PDF
基于时频稀疏性分析法的低信噪比微震事件识别与恢复 被引量:15
6
作者 王鹏 常旭 +2 位作者 王一博 王璐琛 翟鸿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656-2665,共10页
微震监测是直观评价压裂过程和压裂效果的有效手段.微震事件识别是微震监测的首要步骤.然而对于低信噪比微震监测数据,常规识别方法很难取得满意效果.基于微震事件在时频域中的稀疏性,本文提出利用Renyi熵值表示微震监测数据的时频稀疏... 微震监测是直观评价压裂过程和压裂效果的有效手段.微震事件识别是微震监测的首要步骤.然而对于低信噪比微震监测数据,常规识别方法很难取得满意效果.基于微震事件在时频域中的稀疏性,本文提出利用Renyi熵值表示微震监测数据的时频稀疏程度,并以时频距离为约束条件,建立以低熵值的道数为判别阈值的目标函数.本文方法能在识别出微震事件的同时,恢复出较为清晰的微震事件.通过数值计算和对实际监测数据的测试,表明该方法对低信噪比的微震监测数据有较好的处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震事件 低信噪比 时频稀疏 事件识别 事件恢复
下载PDF
1960-2009年中国冬季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的时空特征 被引量:42
7
作者 王晓娟 龚志强 +1 位作者 任福民 封国林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15,共8页
采用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客观识别技术对1960—2009年的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进行检测,并分析其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指标中最低温度和几何中心纬度的频次分布为双峰特征,发生频次较高的纬度主要位于30... 采用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客观识别技术对1960—2009年的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进行检测,并分析其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指标中最低温度和几何中心纬度的频次分布为双峰特征,发生频次较高的纬度主要位于30°N和42°N附近,且1980年代中期以前南北两个带并存,之后则以30°N附近为主;1960—2009年事件的发生频次、强度和最大覆盖面积等呈总体减弱趋势,在1980年代后期存在显著的转折,1990年代后期变化逐渐趋于平缓,并且这种变化主要是由占总数10%的持续时间长和空间范围广的事件作用的结果。此外,对体现事件多方面影响的综合指标进行等级划分并分析其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 时空演变 转折 频次 强度
下载PDF
GPS时间序列揭示地震前兆的初步探索 被引量:17
8
作者 张燕 吴云 +2 位作者 施顺英 周硕愚 韩尚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96-99,共4页
地震的很大一部分能量在震前会以各种形式缓慢释放,从而形成各种前兆,不同的孕震阶段有不同的前兆表现.通过用离散小波变换等方法对国内和国外两次大震周围的GPS站位移时间序列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两次地震前都出现了站点运动态势的改变... 地震的很大一部分能量在震前会以各种形式缓慢释放,从而形成各种前兆,不同的孕震阶段有不同的前兆表现.通过用离散小波变换等方法对国内和国外两次大震周围的GPS站位移时间序列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两次地震前都出现了站点运动态势的改变,时间大约从地震前1~2年或稍长时间开始,地震后又恢复了常态.GPS揭示的这种出现在低频、长周期信息中的异常有可能是地震中、长期前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时间序列 小波变换 长周期事件 低频信息 地震前兆
下载PDF
连续波形:数字地震台网的新前沿 被引量:7
9
作者 彭汉书 吴忠良 +1 位作者 蒋长胜 李宇彤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3-33,共11页
21世纪以来,连续波形的自动处理成为数字地震台网的一个新的前沿领域。本文通过深低频脉动(LFT,Low Frequency Tremor)、噪声相关函数(NCF,Noise Correlation Function)、"重复地震"等3个方面,指出在这一新的前沿领域中,中国... 21世纪以来,连续波形的自动处理成为数字地震台网的一个新的前沿领域。本文通过深低频脉动(LFT,Low Frequency Tremor)、噪声相关函数(NCF,Noise Correlation Function)、"重复地震"等3个方面,指出在这一新的前沿领域中,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系统正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与此相应,在中国地震台网的下一步发展中,应重视连续波形的记录,并将连续波形的自动处理作为一个发展重点来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低频脉动(lft) 噪声相关函数(NCF) “重复地震” 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系统
下载PDF
华北地区冬季持续性异常低温事件与大气低频振荡活动的关系 被引量:15
10
作者 刘樱 郭品文 冯涛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70-380,共11页
采用1959—2009年日平均气温观测资料和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对华北地区冬季持续性异常低温事件进行了定义,并在此基础上统计分析了该区近50 a来冬季持续性异常低温事件的发生规律及环流特征,然后对华北地区持续性异常低温事件与大... 采用1959—2009年日平均气温观测资料和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对华北地区冬季持续性异常低温事件进行了定义,并在此基础上统计分析了该区近50 a来冬季持续性异常低温事件的发生规律及环流特征,然后对华北地区持续性异常低温事件与大气低频振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近50 a来华北地区共出现26次持续性异常低温事件;环流场上持续性异常低温过程对应的是乌拉尔山高压脊的建立、发展、消亡以及东亚大槽的维持、加深、减弱过程;同时,分析发现低频波动与持续性异常低温事件密切相关,10-20 d低频环流场上华北、东北地区上空的低频气旋、中西伯利亚的低频反气旋,及30-60 d低频环流场上西西伯利亚附近的低频反气旋及日本海附近的低频气旋是造成持续性异常低温事件的重要低频影响因子,进一步分析发现对流层高层到低层的低频信号主要是由中高纬向低纬且自西向东传播,来影响我国华北地区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异常低温事件 低频振荡 环流特征 传播特征
下载PDF
智能变电站架构下的低频低压减载装置技术思路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李祝昆 宣筱青 +1 位作者 叶振风 李雪明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9-22,共4页
传统低频低压减载装置出口回路采用开环控制,无法识别所切线路状态引起的隐性故障,且不具备精确切负荷功能。在对目前工程上应用的低频低压减载装置功能分析的基础上,解释了传统变电站中减载装置精确切负荷功能及识别线路状态在工程上... 传统低频低压减载装置出口回路采用开环控制,无法识别所切线路状态引起的隐性故障,且不具备精确切负荷功能。在对目前工程上应用的低频低压减载装置功能分析的基础上,解释了传统变电站中减载装置精确切负荷功能及识别线路状态在工程上不可行的原因。在智能变电站的架构下,通过接入通用面向对象变电站事件(GOOSE)解决装置无法识别线路状态的问题;同时拓展GOOSE的应用范围,运用GOOSE传送线路功率,提出了一种实现精确切负荷功能的新方法,满足低频低压减载装置技术升级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频低压减载 隐性故障 精确切负荷 IEC 61850 通用面向对象变电站事件
下载PDF
北半球中高纬度低频振荡对2012/2013年冬季中国东北极端低温事件的影响 被引量:14
12
作者 苗青 巩远发 +1 位作者 邓锐捷 魏挪巍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17-830,共14页
利用NCEP/DOE的逐日再分析资料和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的常规观测站温度资料,首先分析了2012/2013年冬季中国东北区域极端低温事件过程中区域平均温度的低频振荡变化特征,然后分析了北半球中高纬度对流低层和中层低频环流系统配置的变... 利用NCEP/DOE的逐日再分析资料和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的常规观测站温度资料,首先分析了2012/2013年冬季中国东北区域极端低温事件过程中区域平均温度的低频振荡变化特征,然后分析了北半球中高纬度对流低层和中层低频环流系统配置的变化及其与东北地区强冷空气活动过程的联系,最后进一步研究了中高纬度低频环流系统的传播特征及其对温度变化的影响。主要结果有:(1)2012/2013年冬季东北区域平均温度存在很强的30~60d的周期振荡特征,同时伴随较强的10-30d低频振荡,后者与实际降温过程对应关系更好:(2)对10-30d的低频振荡而言,在东北地区低频温度变化降低最大的位相7(位相3升高最大),500hPa上,我国东部地区正好处于贝加尔湖地区的低频高压(低压)环流和日本海的低频低压(高压)环流型之间的低频偏北(偏南)的较强引导气流中;同时在850hPa上,我国东部从东北到南海都是较强的偏北(偏南)低频风控制,这使得东亚冬季风环流系统加强(被抑制),东北区域则经历一次大幅度的低频温度降低(升高)过程,这些高低空低频环流系统的配置和演变导致了2012/2013年冬季一次次强(或较强)的冷空气沿偏东偏北的路径影响我国东北地区,并导致极端低温事件的出现;(3)沿着乌拉尔山-贝加尔湖-我国东北地区-西北太平洋传播的500hPa低频波列,是驱动2012/2013年冬季东亚冬季风低频振荡和我国东北地区极端低温事件的环流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极端低温 低频环流系统
下载PDF
开都河流域极端水文事件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响应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佳秀 徐长春 +2 位作者 王晓 高沈瞳 赵杰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85-291,297,共8页
基于开都河流域1972—2012年大山口水文站及巴音布鲁克气象站资料,采用累积频率法定义极端水文事件的阈值,分析了极端水文事件频次的年内年际变化、场次分布特征及其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极端水文事件具有极不稳定的特性。... 基于开都河流域1972—2012年大山口水文站及巴音布鲁克气象站资料,采用累积频率法定义极端水文事件的阈值,分析了极端水文事件频次的年内年际变化、场次分布特征及其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极端水文事件具有极不稳定的特性。年内分配不均且集中度较高,极端洪水事件主要集中在7月,极端枯水事件主要集中在2月;年际变化极不稳定,且偏离正态分布的程度较高。极端洪水事件总体呈增长趋势,并在1986年发生突变;极端枯水事件则呈减少趋势,突变点为1993年。极端洪水频次与降水量相关性较高,极端枯水频次与气温的负相关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洪水事件 极端枯水事件 累积频率 集中度 轮次分析
下载PDF
低频环流系统的一种统计预报方法 被引量:24
14
作者 杨玮 何金海 +1 位作者 孙国武 孔春燕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1年第3期1-5,共5页
根据实时MICAPS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和滤波方法,统计分析了欧亚大陆上空700 hPa水汽输送通量流函数和势函数主要低频分量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存在流函数和势函数低频环流系统变化的关键区。根据关键区环流系统演变,确定了与上... 根据实时MICAPS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和滤波方法,统计分析了欧亚大陆上空700 hPa水汽输送通量流函数和势函数主要低频分量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存在流函数和势函数低频环流系统变化的关键区。根据关键区环流系统演变,确定了与上海地区未来10—30 d强降水过程相对应的预报指标。以上海地区2010年7月降水过程预报为例,概述了整个预报流程,并从物理机制上证明了低层(110°E,30°N)附近的辐合以及自低空至高空向东倾斜的上升运动是造成该次降水的主要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频分量 自回归模型 强降水过程指标 预报流程
下载PDF
数字地震台网中的深低频脉动观测? 被引量:2
15
作者 彭汉书 吴忠良 蒋长胜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07-215,共9页
深低频脉动(Deep Low Frequency Tremor,即LFT)的观测近年来引起地震科学界的关注,相关的观测和研究在地震机理和地震预测预报的探索中显示出重要的应用价值。随着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的建设和完善,通过常规地震观测对板块内部和碰撞... 深低频脉动(Deep Low Frequency Tremor,即LFT)的观测近年来引起地震科学界的关注,相关的观测和研究在地震机理和地震预测预报的探索中显示出重要的应用价值。随着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的建设和完善,通过常规地震观测对板块内部和碰撞型板块边界地区LFT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则)是否具有普遍性、是否与间歇性地震脉动与滑动(Epidemic Tremor and Slip,即ETS)相联系等问题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在技术上已逐步成为可能。为此,本文讨论了目前用数字地震观测系统进行LFT观测的现状和方法,并对将LFT的系统调查引入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系统的常规观测提出操作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低频脉动(lft) 间歇性地震脉动与滑动(ETS) 静地震 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系统
下载PDF
保护层分析(LOPA)定量的若干问题研究 被引量:14
16
作者 靳江红 胡玢 赵寿堂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82-87,共6页
为指导保护层分析(LOPA)方法的正确应用,探讨LOPA定量中的几个问题。类比事件树后果发生概率的计算方法,以单个独立保护层(IPL)的场景频率为例,区分低要求模式与高要求模式的场景频率计算公式,严格界定计算参数的选用范围;基于概率论,... 为指导保护层分析(LOPA)方法的正确应用,探讨LOPA定量中的几个问题。类比事件树后果发生概率的计算方法,以单个独立保护层(IPL)的场景频率为例,区分低要求模式与高要求模式的场景频率计算公式,严格界定计算参数的选用范围;基于概率论,改进多重初始事件场景频率的计算方法,总结出求和法和最大值法等2种方法的应用原则。研究结果表明,高要求模式与低要求模式的场景频率的计算公式不同,分别采用第1个IPL的失效频率和初始事件频率与其他IPL的失效概率相乘来计算;采用IPL的瞬时失效概率的定量计算结果更加准确。各初始事件导致的场景频率值相差较大或存在共用的IPL的情况适用最大值法,其他情况采用求和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层分析(LOPA) 独立保护层(IPL) 场景频率 低要求模式 高要求模式 要求时危险失效概率(PFD) 多重初始事件
下载PDF
低频事件类别及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邓津 刘琨 李少华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648-657,共10页
通过分析全球记录到的各类低频地震,主要类型如:ETS(低频震颤与滑移事件)、LFT(低频震颤)、SSE(慢滑移事件)、VLF(超低频事件)、DLF(深低频事件)等,介绍了主要低频事件与天然地震的波形和频谱特征.发现不同国家地区记录到的ETS,LFT,SSE... 通过分析全球记录到的各类低频地震,主要类型如:ETS(低频震颤与滑移事件)、LFT(低频震颤)、SSE(慢滑移事件)、VLF(超低频事件)、DLF(深低频事件)等,介绍了主要低频事件与天然地震的波形和频谱特征.发现不同国家地区记录到的ETS,LFT,SSE等低频事件均有相近的周期范围.文中将低频震动事件进行类别划分,获得频率-持续时间分类示意图,结果表明全球主要地区记录的低频事件、火山地震、天然地震、台风和地脉动等,都有特定的频率范围和持续时间,可以从图上大体区分出低频震动事件的属性特点,为低频事件的判别提供依据.通过对低频信息的频率范围,波形特征等的深入分析和确认,可提供有价值的地震前兆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频地震 震颤 低频震颤与滑移事件 深低频震动事件 超低频震动事件
下载PDF
论在空间灾害性天气条件下低频太阳射电观测在预警心脑血管事件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雪松 张寰波 +5 位作者 杨龙 董亮 汪敏 林隽 喻卓 吴晖 《天文研究与技术》 CSCD 2014年第2期201-208,共8页
太阳活动是对地球及人类生活影响最直接的天文活动,在航空航天、通信、电力以及人体健康方面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通过以往的一些研究结果分析非光学(non-optical)范畴的太阳活动例如日冕物质抛射、太阳射电爆发与某些人类疾病呈正相... 太阳活动是对地球及人类生活影响最直接的天文活动,在航空航天、通信、电力以及人体健康方面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通过以往的一些研究结果分析非光学(non-optical)范畴的太阳活动例如日冕物质抛射、太阳射电爆发与某些人类疾病呈正相关性,这与低频太阳活动对日地空间的影响有密切联系。采用云南天文台2012年上半年70 MHz^1 500 MHz波段观测数据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脑血管病例结合进行相关分析,得到利用低频太阳活动爆发对人体影响预警的时间延迟因子(与等离子体抛射物质到达地球有关)。通过研究证明利用直接太阳低频射电观测数据能够较之于之前国际上利用宇宙线的福布希下降进行的空间天气预警提前2~3 d,有效地提高了预警效果,为下一步基于低频空间异动观测数据现报——健康实时预警系统的建立打下了工作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频太阳爆发 心脑血管事件 空间天气
下载PDF
两类El Niňo事件次年夏季长江-黄河流域降水低频特征及低频水汽输送途径差异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丽平 倪语蔓 +1 位作者 杨春艳 马晨誉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20-433,共14页
利用1961年1月—2014年12月Hadley气候预测研究中心的全球海表温度(SST)资料,NECP/NCAR逐日风场、比湿等再分析资料,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中国753站逐日降水、160站逐月降水资料,对比分析了东部(EP)型和中部(CP)型两类El Nino事件次... 利用1961年1月—2014年12月Hadley气候预测研究中心的全球海表温度(SST)资料,NECP/NCAR逐日风场、比湿等再分析资料,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中国753站逐日降水、160站逐月降水资料,对比分析了东部(EP)型和中部(CP)型两类El Nino事件次年夏季长江-黄河流域降水(简记为EP型和CP型降水)低频特征,以及与之相关的低频水汽输送差异。结果表明,1)平均而言,EP型降水主要有10~20d(最显著)以及20~30d(次显著)低频周期;CP型降水主要有10~20d的低频显著周期。与之相关的纬、经向水汽通量最显著低频周期也为10~20d。2)影响EP、CP型低频降水共同的低频水汽环流系统主要有:菲律宾群岛附近的异常反气旋式水汽环流和渤海湾附近(日本东南侧)的异常气旋式(反气旋式)水汽环流。另外,影响EP(CP)型低频降水的还有来自巴尔喀什湖东北部异常气旋式水汽环流(孟加拉湾、苏门答腊岛以西的异常气旋式水汽环流对和贝加尔湖西、东两侧的异常气旋式、反气旋式环流)。3)EP型降水暖湿水汽主要源自南海,冷湿水汽主要源自西北太平洋,冷空气来自巴尔喀什湖东北部和贝加尔湖西北侧。CP型降水暖湿水汽少量来自阿拉伯海和印度洋,大量来自热带西太平洋,冷空气主要来自贝加尔湖西北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类El Nio事件 长江-黄河流域 夏季降水 水汽通量 低频振荡
下载PDF
大气低频振荡对2015年冬季华北强降温事件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丽平 付佳丽 +2 位作者 梁阔 李一格 高辉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78-790,共13页
利用1980—2016年中国日最低温度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大气低频振荡对华北2015年冬季区域强降温事件(Regional Extremely Cold Event,简称RECE)的影响。结果表明:(1)两次过程均与最低温度10~20 d低频分量从峰到谷值的变化相应。... 利用1980—2016年中国日最低温度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大气低频振荡对华北2015年冬季区域强降温事件(Regional Extremely Cold Event,简称RECE)的影响。结果表明:(1)两次过程均与最低温度10~20 d低频分量从峰到谷值的变化相应。(2)第一(二)次过程巴尔喀什湖-贝加尔湖(简称巴-贝湖)高压位置偏西(偏东北),西伯利亚高压偏南(偏北),东亚大槽呈东北-西南(南-北)走向,阿留申低压偏深(偏西偏深),无(有)北极涛动负异常,高低层冷空气源地均位于贝湖北部60°N附近(巴湖以北上空和华北局地),降温较慢(快速)。地中海低频扰动能量的持续输送是造成两次降温过程持续时间差异的原因之一。(3)-18 d(-12 d)500 hPa高度场中西欧低频负(正)异常,是华北强降温事件的延伸期预报参考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低频振荡 强降温事件 环流系统 延伸期预报 华北冬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