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反”的历史--上海沦陷时期李健吾的历史剧书写
1
作者 杜怡 《励耘学刊》 2024年第1期245-260,M0010,M0011,共18页
《阿史那》与《王德明》是李健吾于上海沦陷时期改译自莎剧的两部剧作,二者共同呈现出历史剧特有的自反性构型。这一构型不仅在作品的美学形式与主题学层面得到显现,同时也与剧作者彼时的生命经验若合符节。李健吾的历史剧书写以古今中... 《阿史那》与《王德明》是李健吾于上海沦陷时期改译自莎剧的两部剧作,二者共同呈现出历史剧特有的自反性构型。这一构型不仅在作品的美学形式与主题学层面得到显现,同时也与剧作者彼时的生命经验若合符节。李健吾的历史剧书写以古今中外的自由转换打开历史与现实的想象。此外,它们也是李健吾的文学理想与戏剧商业利益折中调和的产物,凝聚着剧作家在沦陷时空下的伦理认知、身世抱负与隐微心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健吾 上海沦陷时期 《阿史那》 《王德明》 历史剧
下载PDF
“政治任务”与“文化任务”的交错——新见1940年代中期三篇李健吾集外佚作考释
2
作者 高强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92-100,共9页
《论历史和现时(致俞)》《舞台和文学—法国十七世纪》《看司徒乔的画》是新发现的李健吾创作于1940年代中期的三篇集外佚作。《论历史和现时(致俞)》引出了李健吾和俞两人关于戏剧《金小玉》的争辩,从中可见历史性创作日渐被现时性创... 《论历史和现时(致俞)》《舞台和文学—法国十七世纪》《看司徒乔的画》是新发现的李健吾创作于1940年代中期的三篇集外佚作。《论历史和现时(致俞)》引出了李健吾和俞两人关于戏剧《金小玉》的争辩,从中可见历史性创作日渐被现时性创作取代的迹象。梳理考辨《舞台和文学—法国十七世纪》《看司徒乔的画》可以发现,尊重现实和对抗现实这两种立场态度共存于李健吾笔端。这三篇佚作既揭示了“政治人”所宣扬的“政治任务”逐渐取代“文化人”所看重的“文化任务”的过程,也表明“政治人”与“文化人”的身份认同共存于李健吾这样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作家身上,进而使其对“政治任务”与“文化任务”同表关切。“政治任务”与“文化任务”的交错,最终折射出抗战结束后文艺嬗变转型的繁复面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健吾 佚作 文艺转型 戏剧
下载PDF
关于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几个问题的历史考察
3
作者 梁家贵 杨雨晨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31-47,123,共18页
关于李大钊在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中的作用以及他与吴佩孚、白坚武的关系、参与罢工的张国焘等人的作为、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人数等问题,学术界的相关研究还存在薄弱环节甚至盲点。经考察可知,李大钊是早期京汉铁路工人力量的重要培... 关于李大钊在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中的作用以及他与吴佩孚、白坚武的关系、参与罢工的张国焘等人的作为、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人数等问题,学术界的相关研究还存在薄弱环节甚至盲点。经考察可知,李大钊是早期京汉铁路工人力量的重要培育者和发动者,他利用好友白坚武为吴佩孚高级幕僚的条件,与吴佩孚三次会晤,为京汉铁路工人以及北方地区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障。李大钊对吴佩孚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认识,但未预料到大罢工的突然爆发以及吴佩孚的迅速变脸。大罢工爆发时,李大钊正在武汉;“二七”惨案后,他被迫到上海避难。李大钊强烈谴责吴佩孚的暴行,并因此与好友白坚武断交。张国焘等中共党员参加了京汉铁路工人总工会成立大会,组织领导了京汉铁路大罢工,并分别到汉口、长辛店指挥罢工斗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汉铁路大罢工 李大钊 白坚武 张国焘
下载PDF
从人性审美到政治审美——李健吾文学批评历程及其反思 被引量:8
4
作者 文学武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86-192,共7页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个性、有影响的批评家,李健吾一生的文学批评活动是极为矛盾和复杂的。他早期的文学批评以人性为基点,高扬文学独立自足的审美特性,文学批评方法以感悟、印象的批评方式为主,文体和形式上自由、洒脱,真正把...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个性、有影响的批评家,李健吾一生的文学批评活动是极为矛盾和复杂的。他早期的文学批评以人性为基点,高扬文学独立自足的审美特性,文学批评方法以感悟、印象的批评方式为主,文体和形式上自由、洒脱,真正把批评本身变成了一种艺术。然而,到了1940年代,李健吾的文学批评越来越强调作品的社会属性以及阶级属性,印象式的批评方法也逐渐淡出。特别是建国后,他的文学批评更多地以政治审美代替了人性审美和艺术审美,导致其批评完全失去了早期的魅力,最终酿成了悲剧。由于各种原因,人们把李健吾文学批评研究的重点大多放在其早期阶段,而对其批评历程的历史演变关注不多,对其后期文学批评的悲剧成因更缺乏分析和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健吾 《咀华集》 《咀华二集》 批评个性
下载PDF
译者行为批评的系统逻辑 被引量:14
5
作者 傅敬民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12-24,50,共14页
译者行为研究和译者行为批评均围绕译者行为展开,可被视为两个不同的系统,但二者又同属于翻译研究系统。翻译研究系统有赖于功能各异的相关系统的并存与运演。虽然并非所有以翻译为对象的研究都属于某一翻译研究系统,但任何以翻译研究... 译者行为研究和译者行为批评均围绕译者行为展开,可被视为两个不同的系统,但二者又同属于翻译研究系统。翻译研究系统有赖于功能各异的相关系统的并存与运演。虽然并非所有以翻译为对象的研究都属于某一翻译研究系统,但任何以翻译研究学科为其研究边际的研究都应该遵循翻译研究系统的逻辑。这是因为任何系统的产生与发展都是基于一定的相关逻辑,其中包含构成逻辑、行动逻辑和功能逻辑,而且任何系统的建构都只能实现多种可能性中的一部分,并以系统的自我参照性为基础进行区分与演化。译者行为批评的研究,在逻辑上构成了另外一个自洽的系统。本文基于社会系统理论,探讨译者行为批评及其研究的逻辑。文章认为,在翻译研究系统中,相关子系统既相对独立又互相关联,为了生存、发展并发挥相应的功能,必须直面复杂的系统环境,处理好区分化的问题,其中关键之处在于找到相应的自我参照体系,努力简化系统自身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清楚认识并合理选择有利于自身发展可能性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研究 译者行为 批评 系统 逻辑
下载PDF
《阿史那》:莎士比亚悲剧的互文性中国化书写 被引量:4
6
作者 李伟民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4期83-89,共7页
民国时期的戏剧《阿史那》是李健吾根据莎士比亚的悲剧《奥赛罗》"翻译加改编"的本土化莎士比亚戏剧。这是民国以来一种特殊的中国化莎剧。《阿史那》文本的改编体现出互文性特点。《阿史那》在重写了《奥赛罗》内容,重置了... 民国时期的戏剧《阿史那》是李健吾根据莎士比亚的悲剧《奥赛罗》"翻译加改编"的本土化莎士比亚戏剧。这是民国以来一种特殊的中国化莎剧。《阿史那》文本的改编体现出互文性特点。《阿史那》在重写了《奥赛罗》内容,重置了情节的基础上,将中国故事置于该剧的悲剧精神之中,其中既有对中国历史、文化、人性的叩问,又有对权力、阴谋、野心的影射、担忧与批判。《阿史那》对《奥赛罗》中的人物形象在中国化基础上的改写,是具有鲜明特点的互文性中国化式的莎氏悲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史那》 《奥赛罗》 李健吾 莎士比亚 互文性
下载PDF
“人性”标尺下的不同言说——李健吾梁实秋文艺思想比较 被引量:2
7
作者 李志孝 陶维国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106-110,共5页
李健吾和梁实秋是现代有影响的文学批评家,作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们的文艺思想,既有共同的特征,又有各异的风采。在“人性”的标尺下,对作家的创作,李强调直觉感受,梁重视理性制约。对文学批评,李突出印象鉴赏,梁强调价值判断。梁保... 李健吾和梁实秋是现代有影响的文学批评家,作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们的文艺思想,既有共同的特征,又有各异的风采。在“人性”的标尺下,对作家的创作,李强调直觉感受,梁重视理性制约。对文学批评,李突出印象鉴赏,梁强调价值判断。梁保守的古典主义立场,使他时露偏激和片面;李的博学和开放,使他更多宽容和同情。两人都追求思想的独立、文艺的自由,但梁时显激烈,李则相对平和;都有一种精神贵族气味,但梁并不作意超然,李则不免过于清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健吾和梁实秋 文艺思想 异同
下载PDF
“大众化”浪潮中的“纯诗”——李健吾在1938—1948年间的诗歌批评 被引量:2
8
作者 于阿丽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76-80,共5页
在1938—1948年“诗歌大众化”的浪潮中,李健吾早期的“纯诗”批评发生了一些或微妙或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却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文章从新诗的内涵、意蕴、形式、语言等方面进行了考察,此考察对于理解李健吾诗歌思想的完整性和“... 在1938—1948年“诗歌大众化”的浪潮中,李健吾早期的“纯诗”批评发生了一些或微妙或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却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文章从新诗的内涵、意蕴、形式、语言等方面进行了考察,此考察对于理解李健吾诗歌思想的完整性和“诗歌大众化”浪潮中不同的批评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健吾 纯诗 朗诵诗 街头诗 大众化
下载PDF
李健吾文学批评理论资源的多元整合 被引量:2
9
作者 赵凌河 孙佳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42-46,共5页
审美现代性理论的传入使京派批评成为20世纪30年代各批评流派中最具审美意义的批评,作为京派批评的代表人物,李健吾的印象式批评最能体现审美现代性理论对中国传统批评的改造和影响。李健吾文学批评理论资源的多元整合表现在,一方面受... 审美现代性理论的传入使京派批评成为20世纪30年代各批评流派中最具审美意义的批评,作为京派批评的代表人物,李健吾的印象式批评最能体现审美现代性理论对中国传统批评的改造和影响。李健吾文学批评理论资源的多元整合表现在,一方面受到了西方现代理论中有代表性的唯美主义、表现主义和实证主义理论的影响,另一方面,又闪耀着中国传统美学的光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健吾 理论资源 多元整合
下载PDF
在限制中自由——论李健吾对古代文论的承传与转化 被引量:3
10
作者 周黎燕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5期89-93,共5页
李健吾文学批评的理论生成得益于中国古代文论的深厚滋养并进行有机转化,是李健吾文学批评研究中尚需深入的部分。李健吾作者中心论的批评观导源于中国古代文论中“诗言志”的文学观,自我潜入的批评策略则秉承于孟子的“以意逆志”的批... 李健吾文学批评的理论生成得益于中国古代文论的深厚滋养并进行有机转化,是李健吾文学批评研究中尚需深入的部分。李健吾作者中心论的批评观导源于中国古代文论中“诗言志”的文学观,自我潜入的批评策略则秉承于孟子的“以意逆志”的批评传统。正是依凭着中国古代文论扎实的本土资源与对西方文论的圆融汇通,李健吾文学批评获得了自由高蹈的独特型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健吾文学批评 作者中心论 自我潜入
下载PDF
莫里哀与李健吾的现代喜剧创作 被引量:3
11
作者 徐欢颜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5期62-66,共5页
李健吾的多部现代喜剧,在故事情节和喜剧形式方面均受到莫里哀喜剧的影响。文章以《以身作则》和《新学究》为例,分析李健吾现代喜剧的内核——喜剧性格和喜剧精神,阐明其不同于莫里哀喜剧的个性化美学特征。
关键词 莫里哀 李健吾 现代喜剧 喜剧性格 喜剧精神
下载PDF
《王德明》:莎士比亚悲剧的互文性中国化书写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伟民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1-55,158,共5页
民国时期的戏剧《王德明》是李健吾根据莎士比亚的悲剧《麦克白》改编的本土化莎士比亚戏剧。无论是《王德明》文本还是黄佐临导演的《乱世英雄》演出都体现与《麦克白》的互文性。《王德明》与《乱世英雄》在解构了莎氏悲剧《麦克白》... 民国时期的戏剧《王德明》是李健吾根据莎士比亚的悲剧《麦克白》改编的本土化莎士比亚戏剧。无论是《王德明》文本还是黄佐临导演的《乱世英雄》演出都体现与《麦克白》的互文性。《王德明》与《乱世英雄》在解构了莎氏悲剧《麦克白》中蕴涵的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精神的基础上,建构了一种本土化形式的莎剧,其中既有对当时社会现象的平面移入,又形成了权力、阴谋、野心、鲜血等社会批判的变体。二者在故事安排上多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模式,冲突的发展都指向了矛盾的最后解决;人物形象在中国化基础上显现出诸多互文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德明》 《乱世英雄》 李健吾黄佐临 《麦克白》 莎士比亚 互文性
下载PDF
关于李健吾莫里哀喜剧翻译的译者行为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于辉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38-50,共13页
李健吾是我国著名的莫里哀喜剧研究专家与翻译家。本文为针对李健吾莫里哀喜剧翻译译者行为的批评研究。译者行为批评研究属于翻译社会学研究,研究翻译文本之外的译者身份和角色对翻译文本即译文质量的影响。本文从翻译目的、译者能力... 李健吾是我国著名的莫里哀喜剧研究专家与翻译家。本文为针对李健吾莫里哀喜剧翻译译者行为的批评研究。译者行为批评研究属于翻译社会学研究,研究翻译文本之外的译者身份和角色对翻译文本即译文质量的影响。本文从翻译目的、译者能力以及翻译观念等方面对译者在翻译文本外的努力进行讨论,并以李译《伪君子》为例,对其翻译文本内的特征作出分析。研究认为,李健吾之所以能用贴切、灵动的译语“重写”原作,既离不开他对原作的深入研究、对翻译活动的正确理解,也离不开他的戏剧创作能力与表演经验。也就是说,李健吾的译外行为是其文本内翻译取得成功的基础和保障。李健吾“研究—翻译—创作”的译者行为模式、严谨踏实的治学与翻译精神对于当前的翻译研究者与实践者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健吾 莫里哀喜剧 翻译 译者行为批评 《伪君子》
下载PDF
“晋商”文艺的现代范式——李健吾《贩马记》阐释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勇强 宁辰 《吕梁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13-16,共4页
从历时性的角度观测,"晋商"题材的文艺创作在晚清、民国时期已经开始了,但这种文艺资源并未得到重视,李健吾的戏剧《贩马记》即为一例。《贩马记》将辛亥革命与晋商文化的双重属性凝结在一起,刻印了晋地生存的历史真相,也凸... 从历时性的角度观测,"晋商"题材的文艺创作在晚清、民国时期已经开始了,但这种文艺资源并未得到重视,李健吾的戏剧《贩马记》即为一例。《贩马记》将辛亥革命与晋商文化的双重属性凝结在一起,刻印了晋地生存的历史真相,也凸显了中华民族寻求独立、自强不息的近代集体无意识,堪为晋商文艺的现代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健吾 辛亥革命 《贩马记》 晋商文艺
下载PDF
奇遇·表现·相对——李健吾及其文学批评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琴 《宜宾学院学报》 2007年第11期17-19,共3页
印象主义批评代表李健吾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个独特的存在,他在中国传统批评和自身京派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构建了自己独特的文学批评世界。本文对他的批评理论渊源及其批评文章展开分析,认为"奇遇"、"表现"、"... 印象主义批评代表李健吾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个独特的存在,他在中国传统批评和自身京派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构建了自己独特的文学批评世界。本文对他的批评理论渊源及其批评文章展开分析,认为"奇遇"、"表现"、"相对"正是李健吾文学批评的精神、目的和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健吾 文学批评 奇遇 表现 相对
下载PDF
“灵魂探险”中的印象之华——李健吾文学批评论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奇志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6期36-40,共5页
作为一个风格独异的批评家,李健吾对西方印象批评加以修正、衍生、改造,创化出既具有民族文论底蕴,又含纳了现代意识的中国式印象批评话语,呈现出“灵魂探险”的特质,并着意追求美文性,从而享誉现代文坛。
关键词 李健吾 印象主义批评 灵魂探险 批评文体
下载PDF
“托物取象”与诗性言说——论古典文论对李健吾文学批评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丁燕燕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87-90,共4页
李健吾的文学批评在古典文论的影响下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批评风范。他强调直觉感悟,善于营造意象,运用比喻、象征、类比等手法传达阅读感受,形成"托物取象"的论证方法;形式自由,短小精悍,文字飘逸、饱含诗情,形成了诗性言说下... 李健吾的文学批评在古典文论的影响下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批评风范。他强调直觉感悟,善于营造意象,运用比喻、象征、类比等手法传达阅读感受,形成"托物取象"的论证方法;形式自由,短小精悍,文字飘逸、饱含诗情,形成了诗性言说下的散漫文体与诗意语言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健吾 古典文论 托物取象 散漫文体 诗意语言
下载PDF
李健吾文学评论的特点 被引量:1
18
作者 常丽洁 《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139-141,152,共4页
李健吾的文学评论在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相当独特的存在。从文章布局上的迂回战术 ,视野的开阔 ,印象捕捉的精准与体味的深切 ,文字的优美四方面论述了其文学评论的特点。
关键词 李健吾 文学评论 特点
下载PDF
李健吾话剧研究述评
19
作者 黄献文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48-151,共4页
本文从传记性研究、悲喜剧之争和艺术特征之归纳,人性形态和深层意蕴的探讨等方面论述了李健吾话剧研究的进展情况,指出了研究中的新动态和待开垦的领域。
关键词 李健吾 话剧 传记 悲剧喜剧 人性
下载PDF
艺术隐喻在审美批评中的价值与作用——以李健吾的文学批评为例
20
作者 王衡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5-79,共5页
审美批评就是以审美为圭臬的文学批评。在审美批评中,艺术隐喻不是一种文学修辞,而是一种艺术思维方式。艺术隐喻作为批评的渡河之筏,不但实现了批评主体与批评对象的契合,而且使批评主体在审美体验与人生感悟的传达中自然而然地揭示了... 审美批评就是以审美为圭臬的文学批评。在审美批评中,艺术隐喻不是一种文学修辞,而是一种艺术思维方式。艺术隐喻作为批评的渡河之筏,不但实现了批评主体与批评对象的契合,而且使批评主体在审美体验与人生感悟的传达中自然而然地揭示了批评对象的审美特征与艺术水准。艺术隐喻是实现审美批评文本文学意味的心理桥梁,也是实现人性共鸣的中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批评 艺术隐喻 审美体验 人生感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